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合集下载

第二个十年

第二个十年

2、幽默调侃市民生活、批判市民意识、性
格。老舍小说中三大市民形象,写得最好 的是老派市民。他们善良驯服,保守因循, 中庸怯懦,苟且偷安,拒绝生活中的一切 变化,固执地保持着陈旧的生活观念和方 式。小说中充溢着老舍对市民庸俗性格的 温婉的讽刺。祁老人的苟安、驯良。 语言与笔调的幽默味儿。经历了从刻意追 求到自然流露,从外在用字传统
中有太多的不利于喜剧成长的东西,尤其 庙堂的禁忌太多,等级严苛,都是抑制喜 剧成长的力量。但草根世界里喜剧因子格 外发达, 民间借助于喜剧的力量张扬挑战 禁忌和解构一切崇高、严肃的不可侵犯事 物的自由欲望。喜剧与生俱来的“ 物的自由欲望。喜剧与生俱来的“亵渎 性”,迎合了社会中小人物对于现存话语 秩序、权威僭越的快意心理。现实与自我 并不完美,用喜剧的笑声自嘲,甚至在嘲 笑与批判中超越现实。
2、理性指导下的人物形象塑造:总是在错综复杂
的社会关系中表现人物性格极其发展,塑造典型 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例如吴荪甫的形象:茅盾将其置身于多线条的外 部冲突中表现他复杂性格。与工人尖锐对立,与 同行残酷竞争,与买办资本拼个血本无归,这几 乎是中国资产阶级所面临的所有的外部矛盾了。 与灰色小人物比较。 与同属于中国第一代资产者的周朴园比较。 吴荪甫的“海归” 吴荪甫的“海归”教育背景,理想远大,抱负非 凡且雄心勃勃。吴荪甫有着鲜明上升期资产阶级 的特征,野心勃勃,充满能量。野心是创造力的 观念表现,它会使人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域以达到 自己所能的极限,而伴随着野心的是勇气与意志。 他总是把自己的企业行为与他对国家未来的想象 联系在一起。
艺术技巧
老舍是塑造个性化人物的圣手:以个性化的语言
和心理分析突显人物性格。 老舍小说的京味儿:首先来自题材——北京的人、 老舍小说的京味儿:首先来自题材——北京的人、 景、事和特定的文化氛围与心理。其次是来自小 说中的京味儿的语言,简洁明快,圆润富于音乐 感。 小说语言的个人性:如钱钟书的智性语言,显现 出个人化的特色。老舍语言的个人性主要体现在 幽默性上,其功能一是以快乐原则反抗现实、化 解苦难,不愿使自己屈服于苦难的努力,实现自 我对现实的胜利。二是达到调侃与讽刺的目的。 其次是象征性与哲理性。

第六讲 第二个十年的文艺思潮

第六讲  第二个十年的文艺思潮

对“以后”的思考
2、小说的成就: “多余人”形象的塑造 “多余人”:俄国十九世纪小说热 衷塑造的形象,一般为贵族青年,但厌 恶自己的阶级,却有着贵族致命的弱点, 同时也无法融入下层阶级,每天无所事 事、空想、抱怨现实,是社会的“多余 人”。最大的弱点就在于思想多于行动
比如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 奥涅金;赫而岑《谁的罪过》里的别尔 托夫;莱蒙托夫《当代英雄》里的毕乔 林;屠格涅夫《罗亭》里的罗亭;冈察 洛夫《奥勃洛摩夫》里的奥勃洛摩夫等
《家》中的“多余人”:高觉新 《寒夜》中的“多余人”:汪文宣、巴金的创作: (一)创作经历: 前期:具有青春激情,如《灭 亡》 《新生》《家》《爱情三部曲》 等
后期:低沉冷静,如《春》《秋》、《火 三部曲》《憩园》和《寒夜》。
(二)巴金的小说: 1、《家》:倾吐“积愤”的激情之作
《寒夜》:融入了更多思考的成熟之作
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人物性格变得丰富,更深刻地反映出 人性和文化的根源
第六讲 第二个十年的文艺 思潮以及巴金的创作
一、第二个十年的文艺思潮
1、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现代文学进入以革命文学为主流话语的 时期 知识分子边缘化和分化
“革命文学”的极端观点: 1930年“左联”成立,文学的“阶级论” 开始形成
2、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潮和自由主义思潮
两种思潮论争的主题: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历史背景和原因:早期共产党 人对命文学的倡导;社会的急剧 变革;社会政治斗争形势;国际无 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3、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人物鲁迅、冯雪峰、 柔石等。并制定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48页)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 判》、《拓荒者》等。主要活动: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加强了与国际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革 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培育了新一 代作家;开展了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3、延安时期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作品是:《夜》(被称为“沉思之 作”的现实主义作品)、《我在霞村 的时候》、《在医院中》等 4、1946—1948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其 作品是: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
三、创作特色 强烈的叛逆意识。在小说中,叙 述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 心灵世界的流动,目标往往指向社会 批判。文笔动情,文风犀利,锋芒毕 露,具有很强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力度。 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现代文学的第二个 十年) 推进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的新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代条件下 出现的革命文学运动,是对五四以来 文学革命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实质性的 深入和发展。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京 派”、“海派”等从不同角度以不同 艺术手段表达现实社会感受的风格流 派,这些文学思潮与革命文学共同构 成了30年代现代文坛的繁荣新局面。
感谢您对文章的阅读跟下载,希望本 篇文章能帮助到您,建议您下载后自 己先查看一遍,把用不上的部分页面 删掉哦,当然包括最后一页,最后祝 您生活愉快!
6、沈从文: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 《边城》、《长河》、《月下小景》、 《神巫之爱》、《八骏图》等 7、阳翰笙:“地泉三部曲”(《深入》、 《转换》、《复兴》。 8、张天翼:《速写三篇》(《华威先 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 生》。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

第一讲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与内容: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鸣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激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良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四)、文学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内容●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这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内容:1、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3、1918年4曰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4、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5、1918年冬天,陈独秀、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北京大学的傅斯年、罗家仑等创办了《新潮》月刊。

6、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

7、与旧文学势力的较量:①批判林纾致蔡元培的公开信。

②1922年与“学衡派”论争。

③1925年与“甲寅派”论争。

(五)、文学革命的重大实效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六)、总结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家的共同倾向。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一、文学革命的起因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是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③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二、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

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

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

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

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

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

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三、文学革命的意义1、宣告了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与新文学的诞生.2、为当时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劳,以从理论主张到创作,从文学内容到形式的全面革新,揭开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文学的光辉的第一页.3、使中国文学打破封闭走向世界,世界文学也开始走向中国,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新进程。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思潮一、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1、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工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 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概览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   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概览
第十三讲 30年代小说概览
总体概况: 第二个十年小说创作的整体特征
1.两大文学潮流 A 革命文学潮流:文学属于革命——文学属于大众 B 自由主义文学潮流:文学是独立的 2.三大小说思潮 A 现实主义思潮:占主流地位 B 浪漫主义思潮:比起五四时期已开始减弱 C 现代主义思潮:心理分析小说、新感觉主义小说 兴起 3.小说风格多样化 A 左翼小说 B京派小说 C海派小说
(3)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
施蛰存(1905—2003)。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30年代 堪称独步。 代表作《 上元灯 》《梅雨之夕》 《春阳》 《周夫人》《鸠摩罗什》 《《将军的头》《石秀》等。

3.新感觉派创作的心理特点

(1)强调刹那的感觉,以此作为表现人的



生存价值和意义的基础。 (2)强调主观和想象,以此构成作品的现 实。 (3)表现人的潜意识心理,强调性与现代 文明的冲突,以此揭示现代文明所造成的 人格分裂的痛苦。 (4)表现人物的二重性格,对人性中恶的 因素的表现。新感觉派表现城市文明下个 性的危机、个性的忧郁和个性的挣扎。

上海的狐步舞(节选) 穆时英


跑马厅屋顶上 ,风针上的金马向着红月亮撒 开了四蹄。在那片大草地的四周泛滥着光的海, 罪恶的海浪,慕尔堂浸在黑暗里,跪着,在替这 些下地狱的男女祈祷,大世界的塔尖拒绝了忏悔, 骄傲地瞧着这位迂牧师,放射着一圈圈的灯光。 蔚蓝的黄昏笼罩着全场 ,一只Saxophone 正伸长了脖了,张着大嘴,呜呜地冲着他们嚷。 当中那片光滑的地板上 ,飘动的裙子,飘动的袍 角,精致的鞋跟 ,鞋跟 ,鞋跟,鞋跟,鞋跟。 蓬松的头发和男子的脸。男子的衬衫的白领和女 子的笑脸。伸着的胳膊,翡翠坠子拖到肩上。整 齐的圆桌子的队伍 ,椅子却是零乱的 。暗角上 站着白衣侍者。酒味,香水味,火腿蛋的气味, 烟味……独身者坐在角隅里拿黑咖啡刺激自家的 神经。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二个十年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二个十年小说

一、 “左联”准备期普罗小说创作 4、柔石(1902-1931)
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 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 《二月》 塑造了一个徘徊于大时代下革命潮流岸边的苦闷矛盾的 知识青年典型。小说对人道主义理想和个人奋斗在封建主义习惯势力 前的碰壁的思考,体现着作者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细腻的心理笔 触,抒情风格。
左联和左翼小说
一、准备期普罗小说创作:蒋光 慈、洪灵菲、华汉、胡也频、 柔石 二、成熟期的其他左翼小说家: 张天翼、叶紫、吴组缃、 艾 芜、丁玲、沙汀 三、东北作家群:前期:李辉英 、舒群、白郎、骆宾基等;后 期:萧红、萧军、端木蕻良
一、 “左联”准备期普罗小说创 作 普罗小说:创作普罗列塔利亚(proletarian)无产
左翼小说家的现实主义追求
• “左翼作家联盟”(“左联”): 1930.3 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 革命现实主义小说 从幼嫩到相对成熟 形成很大 的影响 (一)文艺的政治化和文艺与工农大众与革命知识 分子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二)如果从审美思潮的转变角度来理解的话,五四 时期的阴柔彷徨个体自由的狂飙突进之美,三十 年代则是激烈阳刚,群体解放之路的探寻之美,由 对封建文化思想的破坏的追求到时代阶级斗争的 文化的建立,未来世界的理想化想象和叙事。
三 十 年 代 文 坛 情 况
3、自由主义文学(民主主义) 左翼和右翼之外的一些有进步倾向的一般都划入自由主义作家 巴金、老舍、曹禺、李劼人、沈从文、林语堂、周作人、废名、 朱光潜、 “京派”作家等 成绩比较突出 作品一般和现实保留一定的距离,创作比较个性化,很多作品在 当时不一定贴近现实,但现在能够沉淀下来。
《为奴隶的母亲》罗曼•罗兰高度评价。以朴素平易的内在笔力对 忍辱负重的农妇灵魂的如实表现。小说在开掘深度和表达力度上都超 越了20年代乡土小说“典妻”题材,春宝与秋宝娘的遭遇,是她的贞 操、母爱、人格全部被“典当”的悲剧,而这种“典当”再也无法赎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第二个十年(1928-1937)是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的十年。

政治上,国共分离,十年内战。

文学本身发展:如果说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那么,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一、30年代文学思潮基本线索为什么是1928为分界线?1928年1月,全由中共党员组成的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太阳社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

发起人为蒋光慈、钱杏邨等;主要成员大都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从实际斗争中转移到上海从事文化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有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在文学主张与创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倾向: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

在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太阳月刊》(1928年1月创刊,同年7月停刊,共出版7期)影响最大);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等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同月出版创造社另一刊物《创造月刊》第1卷第8号——共同在上海倡导“革命文学”。

郭沫若在此期《创造月刊》上发表《英雄树》:“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必定是——“无产阶级文艺”。

(革命文学思潮)1928年3月,倾向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为核心的《新月》月刊创刊——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两大文艺思潮之间存在对立之处,且引发了相应的争论。

文学队伍开始重新组合,标志着第二个十年的开始。

↓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文学话语权上展开了争夺:国民党1927年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为其统治,争夺文化话语权。

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

1929年,国民党在全国宣传会议上提出了“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创办刊物,笼络文化人,公开宣称要打到“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企图借助“民族主义”的招牌与刚刚成立的左联争夺文艺阵地的领导权。

第六章 第二个十年

第六章 第二个十年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各流派

京派 论语派 新月派 “自由人” “第三种人” 共同特征:1、革命文学以文学为革命事业的一部 分,是革命的工具、武器;2、自由主义文艺思潮 则强调文艺的独立品格,文艺和政治保持距离, 或强调文学脱离政治的自由。




左联和新月派及梁实秋的思想论争: 左联和新月派的论争,是新文学史上无产阶级文 学思想和资产阶级文学思想第一次重大的论争。 左联和“自由人”、“第三种人”展开了思想论 争: “自由人”——胡秋原; “第三种人”——苏汶 张闻天,以哥特笔名发表《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 义》:批评了左联领导对“第三种人”、“第三 种文学”的否认;批评了文艺只是“政治的留声 机”的理论
鲁迅关于革命文学的主要观点及其 意义:
主要观点: 1、批评他们夸大文艺的作用,不相信文艺有 旋乾转坤的力量 2、肯定文艺的宣传作用,一切文艺固是宣传, 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3、革命文学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 批评那些脑子里存着许多旧的残滓的自封的无产 阶级 革命文学家 意义:鲁迅的这些观点,批评了创造社、太阳社的错误, 是对革命文学的重要理论贡献。特别是强调革命文学要 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强调“一切宣传却并 非全是文艺”,对革命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文学与革命的关系而言:A、左联宣称革命文学 站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战线上都是符合列宁的 思想的;B、左联把文学事业和党的其他事业刻板 地等同起来,过分强调文学的革命的“工具”作 用,忽视文学创作的特点和文学的艺术特征,只 是为政治斗争服务,产生了消极影响 就文学与群众的关系而言:A、左联文学要“替千 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 思想的;B、但是,片面反对白话文,主张用俗话, 在靠拢群众的同时又使得文学降低了自己的艺术 格调,对文学发展不利。

30、40年代文学思潮[整理版]

30、40年代文学思潮[整理版]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一、30年代文学特征——尽管由“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但仍获得繁荣:中国文学发展到20年代后期,已基本上完成了现代化转型。

文学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1928年,以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发生“突变”,率先举起“革命文学”的旗帜为标志,以“文学革命”为主旨的第一个十年结束了。

从此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以“革命文学”为标志的第二个十年。

也即文学史上的30年代的文学。

30年代是中国的社会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一个年代,其风云动荡的激烈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前一个十年。

从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恶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不安,战争持续不断,文学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无论哪种形式的文学创作,都涌现了一批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如在小说方面,出现了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丁玲、李劫人等长篇小说大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张天翼、柔石、叶紫、沙汀、艾芜等文学新人;在诗歌方面,出现了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艾青也崭露头角;在戏剧方面,出现了将话剧民族化、本土化的戏剧大师曹禺;在散文方面,出现了林语堂与他的幽默闲适小品,何其芳、李广田等新秀;在流派社团方面,出现了“京派小说”、“海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 、“左翼小说”以及“现代派诗歌” 、“中国诗歌会”等。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在斗争与论争中,一步步走向了它的成熟期和丰收期,获得了巨大的繁荣。

如果我们将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的文学作一下比较的话,可以说,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是思想启蒙的文学,个性解放的文学,人的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是现实斗争的文学,反压迫反剥削的文学,民族解放的文学,阶级的文学。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主题集中而单纯,第二个十年则呈现出了显著的多元化现象,既有革命的左翼文学,又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个人民主主义文学。

文学名词解释

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思想。

[1]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

【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的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学衡派】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

1922年1月创刊《学衡》杂志,标志着该派的诞生。

代表人物为当时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的教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

他们反对新文学运动,鼓吹文言优于白话,诬蔑白话“以叙说高深之理想,最难剀切简明”,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

【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它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第五章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运动

第五章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运动

第三节 多元化的文学格局
□第八讲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运
□多元化是现代文学成熟的标志 三十年代是文学格局多元化的时代,“左翼” 文学之外还形成了几种文学思潮和创作潮流: 其一,民主化、自由化创作潮流 代表作家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他们坚 持独立思考,追求个性化风格,坚持表现自己熟悉 的独特领域。(沈从文发表《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 动》,指责文学创作中题材、内容、风格“差不多” 的现象,号召作家脱离文学媚悦流俗。)
□第八讲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运
五、对“论语派”的批判

“论语派”,因1932年9月创刊的《论语》半月刊 而得名。主要成员有林语堂、周作人。 他们的文艺观是“不谈政治”,“以自我为中心, 以闲适为格调”,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



无产阶级文艺思想对资产阶级自由
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
□第八讲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运
□第八讲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运动
三、“左联”的成立及历史功绩
(一)、“左联”的成立。

革命文学论争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革命 作家的思想理论水平。通过论争,提倡和发展普罗 (proletariate音译“普罗利塔利亚”的简称,意为“无产 阶级”)文学成为共同要求;1930年3月2日“左联”(中国 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上海。最初的盟员共50余人。大会通 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 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7人为常务委员,周全 平、蒋光慈两人为候补委员。 1936年初为了适应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为了建立文 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自行解散。

□第八讲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运
1936年7月,鲁迅发表《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
动》,8月又发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 题》,较为科学地阐明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这一口号的内容,并强调它与“国防文学”的口号不 是对立的,是并存的,是为补“国防文学”口号的不 明了性而提出的。两个口号都是进步的,“国防文学” 的口号可作为随时应变的口号,而总口号最好用“民 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30年代的文学

30年代的文学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即从1928年到1937年抗战前的这一阶段,亦称30年代文学。

这一时期:1、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

文学思潮延续了五四时期的“人的文学”的精神观念并且在理论资源方面多有开掘,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形成了以阶级为标志的、具有斗争精神与激情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观念。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从1928年开始,无产阶级革命潮流强力地介入文学,令新文学的队伍发生了新的分化组合。

3、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

在30年代的文学观念与话语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人”的观念与话语的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

一种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还在承续与发展;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第三类就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传统世俗社会的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30年代的中国文学,因社会的大变动而产生了诸多文艺思潮并存、纷争的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向。

反映在文学与审美的层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并由此创造出极度繁荣的文学景观,使中国新文学出现了自“五四”以来的第二个文学高峰。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是中国今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进程。

30年代后期上海的特殊环境吸引了许多从武装斗争中撤下来的革命文学青年,他们结成统一战线,与国民党进行文化斗争。

左翼文学正是这一斗争的产物。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民主主义作家的创作也收获很大,涌现了如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梁实秋、施蛰存、戴望舒、穆时英等著名作家。

在通俗文学方面,张恨水、还珠楼主等人的创作引人注目。

民主主义文学: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平民主义与人道主义传统,批判社会黑暗,展示现实人生。

代表作家:巴金、老舍、曹禺等。

自由主义文学:继承五四新文学的个性解放精神和思想自由原则,政治上保持中立,文化上采取温和或保守的色彩,注重独立的艺术审美,以期建立一种民主、自由、文化范型。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框架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框架整理)

研究架构图第一编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年)文学思潮与运动(一)表1:文学革命进程表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2:文学革命的成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3: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潮流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4: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趋向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一)表5:第一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一)表6:第一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编第二个十年(一九二八~一九三七年六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二)表7:三零年代文艺发展的基本线索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8:自由主义对左翼文学的批评声浪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各类文学创作(二)表9:第二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二)表10:第二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三编第三个十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三)表11:战争下的文学发展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11:四零年代几次重要的文学论争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三)表12:第三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三)表13:第三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台湾文学表14:台湾文学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15: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6:台湾文学和香港文学比较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伍、书评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

北大出版社《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的现代文学考点

北大出版社《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的现代文学考点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背景:在十九世纪末维新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与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梁启超: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目的: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2、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

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陈独秀:“以欧化为是”;胡适:“输入学理”;蔡元培:“兼容并包”3、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以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917年2月,陈独秀在二月号《新青年》上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

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背景:文学革命者们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主动性与批判精神,先集中力量摧毁当时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的旧文学阵地,把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作为一场硬仗来打。

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等文章中指出,鸳鸯蝴蝶派“思想上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4、文学革命遭到旧文学势力的一些抵抗,但相对而言,文化保守主义的声音是比较微弱的,最初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

第八章 第二个十年文学思潮

第八章 第二个十年文学思潮

三大派别的文学成就
各派作家均取得优秀成绩。 2 、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成为收获最丰的体 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艺术表现上注重 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心理刻画得到特 别的注重和发展。 3 、作家个人的风格和艺术世界基本形成。 30 年代的一些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是中国 现代文学的丰收期。
1、与自由主义文艺观的冲突
马克思义文艺思潮在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论争的过程中,在不断克 服身的左倾幼稚病的过程中,成为影响巨大的文学主潮; 自由主义文 艺思潮在理论和创作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实绩,并对主流派学起到某种 补充和纠偏作用。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 代表人物:朱光潜、沈从文等 公开表示反对‚为艺术而艺术‛,较少颓废、享乐色彩,显示出 某种严肃性:严肃的自我内省,严肃的表现、思考社会人生。 重视与强调文学‚洗刷人心‛,再造民族灵魂的作用,这与‚五 四‛时期的文学启蒙思想是有继承关系的。
第二节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与论争
一、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1、 “革命文学”的提出: 1928年,蒋光慈、钱杏邨、洪灵菲、 孟超等组织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 李初梨、成仿吾、冯乃超等后期创 造社成员创办《文化批判》。 共同倡导“革命文学”。
一、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1、产生的原因
(1)“左倾”幼稚病——倡导者处于转变过程中,不能 正确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二、三十年代文学概况
2、总体概貌: “六次论争”—— “革命文学”; “新月派”; “大众文 艺”; “民族主义文学”; “自由人”、 “第三种人”; “两个口号”。 “五大形态”—— 左翼文学;民主主义文学;自由主义文 学;民族主义文学;大众通俗文学。
二、三十年代文学概况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流变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流变历程
新写实主义等文学理论引进
太阳社等
文学社团活跃,如新月派、现代派等
徐志摩、戴望舒等
第三个十年
1937.7~1949.9
抗战文学与解放区文学
文学反映抗战现实;解放区文学强调人民性、民族性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
国统区文学呈现多样化,如讽刺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等
钱钟书(《围城》)、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新文化运动兴起,倡导民主科学精神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
五四运动爆发,推动新文寅派”论争
梅光迪、胡光骕、吴宓(学衡派);章士钊(甲寅派)
第二个十年
1928~1937.6
左翼文学运动
革命文学兴起;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多种文学倾向并存
茅盾(《子夜》)、巴金(《家》、《春》、《秋》)、老舍(《骆驼祥子》)等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流变历程
阶段
时间范围
文学思潮与运动
重要事件与成果
代表人物及作品
第一个十年
1917~1927
文学革命
白话文的全面推广;外国文学思潮涌入;新文学社团群起;文学理论建设;创作部分有引人注目的实绩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呐喊》、《彷徨》)、郭沫若(《女神》)等
文学理论与批评进一步发展
茅盾、周扬等

第二个十年文学

第二个十年文学
在阶级社会中的文学他都带有阶级性但并非只有阶级性带有阶级性但并非只有阶级性与与京派作家京派作家的论争朱光潜沈从等的论争朱光潜沈从等与政治保持距离与政治保持距离文学的功利性和平静穆之美和平静穆之美无矛盾无冲突无矛盾无冲突鲁迅战斗力之美与论语派的论争林语堂等与论语派的论争林语堂等19321932论语论语半月刊半月刊人世间人世间宇宙风宇宙风以自我为中心闲适为格调以自我为中心闲适为格调文学的社会性性灵文学性灵文学回到自然中表现生命的本能潜在的性灵回到自然中表现生命的本能潜在的性灵鲁迅视其为逃避鲁迅视其为逃避与与自由人自由人第三种人第三种人的论争的论争胡秋原胡秋原苏汶苏汶文艺致死都是自由的文艺致死都是自由的看似两面开弓实则矛头指向左联看似两面开弓实则矛头指向左联张闻天张闻天化名哥特化名哥特文艺上的关门主义文艺上的关门主义客观调和的结尾客观调和的结尾论争几乎都聚焦于文艺与其发展的外部关论争几乎都聚焦于文艺与其发展的外部关系上很少关注文艺本身系上很少关注文艺本身使各方不断地成熟使各方不断地成熟使各方不断地成熟自身更具吸引力使各方不断地成熟自身更具吸引力自身更具吸引力自身更具吸引力意义意义论争对立面的互补促进繁荣论争对立面的互补促进繁荣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3030年代文学总特征年代文学总特征11文学创作题材空前开拓文学创作题材空前开拓个人走向社会的历程个人走向社会的历程茅盾的茅盾的蚀蚀三部曲长篇三部曲长篇虹虹城乡资本主义化过程中社会各阶层的历史命运城乡资本主义化过程中社会各阶层的历史命运子夜子夜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民族资本家阶层民族资本家阶层月牙儿月牙儿市民阶层市民阶层殖民地化威胁下中华民族的命运殖民地化威胁下中华民族的命运殖民地化威胁下中华民族的命运殖民地化威胁下中华民族的命运萧红萧红萧军萧军生死场生死场八月的乡村八月的乡村关注社会历史内容的广阔度关注社会历史内容的广阔度22文学形式的变化文学形式的变化抒情的时代抒情的时代叙事的时代叙事的时代中长篇小说三部曲大量出现中长篇小说三部曲大量出现多幕剧多幕剧杂文报告文学杂文报告文学33艺术表现上艺术表现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心理剖析更具深度心理剖析更具深度心理剖析更具深度心理剖析更具深度个人风格民族风格时代品格的结合个人风格民族风格时代品格的结合茅盾茅盾都市生活世界都市生活世界老舍老舍小市民世界小市民世界巴金巴金热情忧郁的青年世界热情忧郁的青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题
●简评“京派”(以朱光潜、沈从文为中心) 的文学观。 ●如何评价“左联”的历史贡献? ●谈谈你对左翼文艺思潮复杂性的理解。
“京派”主要文学主张和立场
→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 →强调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商金林编:《朱光潜批评文集》,珠海出 版社,1998. □刘洪涛编:《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出 版社,1998.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一、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派别对峙。 二、三派共同时代特征。 1.题材与表现角度的开拓,中长篇小说 成为重要创作体裁。 2.注重典型环境于典型性格的塑造。 3.心理刻画的重视。 ……
●时间:成立于1930年3月,解散于1936年。 ●纲领: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在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论,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倡导文艺的大众 化,推行富有革命意识的现实主义文学。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朱光潜:“革命为其所不敢,反革命又为 其所不愿”。 ●看重文学净化人心、陶冶性情的功能;强 调文学对现实政治目标的超越,疏离政治 革命的中心话语,坚持对艺术本质的严肃 探索,反抗专制文化、党制文学。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1.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作用。 3.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 的对立竞争局面。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1.文学被政治化的问题。 2.政治来自待与艺术创作的冲突处理问题。 3.政治以何种方式进入文学领域的问题。
左翼作家联盟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授课内容
• • • •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革命文学论争与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必读作品与文献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 ●茅 盾:《从牯岭到东京》 ●鲁 迅:《文艺与革命》《“硬译”与“文学的阶 级性”》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 ●冯雪峰:《关于“第三种人文学”的倾向与理论》 ●周起应:《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 革命的浪漫主义》 ●朱光潜:《谈美·开场话》
革命文学论争与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1.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 2.“左联”的历史贡献及其左倾机械论影响。
→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3.“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评价。 4.“左联”批判“文艺自由论”和“第三种 文学论”的再思考。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 论争 ●左翼作家与新月派、《论语》派、“京派” 论争 ●代表理论家:鲁迅、朱光潜、梁实秋、李 健吾、沈从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