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第四次翻译高潮

合集下载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公元前三世纪:72名犹太学者埃及亚历山大城《旧约》,即《七十子希腊译本》西方第一部译作: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拉丁语荷马史诗《奥德赛》西方翻译史上六次高潮1.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希腊弱,罗马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安德罗列柯,涅维乌斯,恩尼乌斯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宗教性)《圣经》希伯来文和希腊语→拉丁语译《圣经》公元四世纪达到高潮哲罗姆《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标志《圣经》翻译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3.11世纪至12世纪托莱多“翻译院”阿拉伯语→拉丁语4.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民族语得到巩固)(德)路德民众语言《圣经》(法)阿米欧译普鲁塔克《名人传》(英)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蒙田《散文集》詹姆士《钦定圣经译本》(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5.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大作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译入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宗教扩大到其他领域翻译事业发展:1. 兴办高等教育;2.成立翻译组织;3.打破成规,发展及其翻译(重要标志)西方最早翻译理论家:西塞罗翻译:作为解释员(没有创造性)作为演说家(创造性)→直译与意译西塞罗:直译、意译昆体良:与原作竞争哲罗姆: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奥古斯丁:凭“上帝的感召”波伊提乌: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但丁:文学不可译伊拉斯谟:不屈从于神学权威,依靠译者知识路德:民众语言多雷:译者理解原著内容,通晓两种语言巴特: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译文不删不减不改德莱顿:词译、释译、拟译泰特勒:优秀译作的标准(翻译三原则)施莱尔马赫:口译与笔译,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的区分洪堡: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奈达(Ninda)翻译即科学,翻译即交际,读者反应对等西方翻译两条主线1.文艺翻译理论线:第一古老,强调艺术效果,忽略语言操作。

2.语言学翻译理论路线:泰伦斯(始)至今飞跃标志:1947年奈达《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古代翻译《圣经旧约》希腊语,拉丁语3BC起西方古代第一步译作:希腊语翻译《圣经旧约》72犹太学者《七十子希腊文本》特点:多人合作;72译者非希腊人,而是耶路撒冷人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与涅维乌斯、恩尼乌斯并称三大创业元勋)罗马最早翻译家译《奥德赛》特点:罗马神名代替(文化移植)西塞罗:(主张活译)《奥德赛》理论:《论最优秀的演说家》特点:1.使用符合语言习惯的语言表达;2.避免死译;3.翻译也是文学创作;4.声音与意思自然结合贺拉斯:《诗艺》“忠实原作的译者不会死译”特点:1.坚持活译,摒弃直译;2.外来词丰富本族语昆体良(活译)“与原作竞争”翻译也是创作早期《圣经》翻译婓洛·犹达欧斯(死译)哲罗姆:第一部标准拉丁文译本《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翻译原则:1.灵活原则;2.区分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从现有史实来看,中国翻译史始于东汉末年安世高的佛经翻译。

大体经历了五个高潮。

1. 佛经翻译(公元148年至1111年)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式微于北宋,元以后为尾声。

起始阶段(公元148—31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安世高,译籍30部,41卷,现存22部,26卷;支谦,译有《大明度无极经》。

兴盛阶段(公元317—617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释道安,编有《众经目录》,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倾向于直译;鸠摩罗什,共译74部,现存39部,如《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等,倾向于意译;真谛,共译64部,现存26部,如《摄大乘论》等;彦琮,共译23部。

全盛阶段(公元618—90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玄奘,通称“三藏法师”,629年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带回梵文经典657部,十九年中共译经论75部,1335卷,主持了译场,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原则。

2、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主要是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相结合进行的,汉译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古希腊哲学、科学等。

从事或组织翻译的代表人物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利玛窦(Matteo Ricci)、汤若望(Jean Adam Schull von Bell)、林则徐、魏源、李善兰、徐光启、徐寿等,主要译作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四洲志》、《西艺知新》及续编等。

另外,还设有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四夷馆(明代),创办了同文馆、京师译学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墨海书馆、益智书会、文会馆、广学会等翻译编译机构。

3、清末民初的社科、文学翻译清末民初的社科翻译属严复最为著名。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

译西学颇多,影响深远,如:《天演论》(T. Henry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Adam Smith, Inquiry into the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群学肄言》(H. Spencer, Study of Sociology),《群己权界论》(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社会通诠》(E. Jenks, History of Politics),《法意》(C.D.S. Montesquien, Spirit of Law),《穆勒名学》(John Stuart Mill, System of Logic),《名学浅说》(W.S. Jevons)等。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章绪论(一)翻译史发展1.西方最早译作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

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西方翻译简史(中文)

西方翻译简史(中文)

在法国,文学家阿米欧(Jacqucs Amyot)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 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 传》)。查普曼(Georga Chapman)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 《奥德赛》,弗罗里欧(John Florio)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 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则标 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 了“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的盛誉,在长时期里成为英国唯一家喻户晓、人 手一册的经典作品,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
四、第四次翻译高潮——十四至十六世纪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 的革新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特别是文艺复兴在西 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 见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 域,涉及到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 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在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Martin Luther)顺从 民众的意愿,采用民众的语言,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 “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史于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从广义上 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 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
希腊文本》(Septuagint);从严格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
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在 罗马用拉丁语翻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 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张景丰(载《语言与翻译》杂志,2002年第三期)摘要: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回顾,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的回顾,研究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

[作者简介]张景丰(1958-),女,汉族,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823(2002)03-0048-04翻译是不同民族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已开始设译官,此后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高潮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经百家争鸣,翻译理论不断发展、进步、趋于完善。

因此要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须了解翻译的历史,总结经验。

下面仅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予以探讨。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有人认为,支谦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继而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了比支谦更为明确的主张,即“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以上三家的论点颇为近似,他们的原则可以概括为“重质朴,轻文采”。

唐代僧人玄奘,其真本领在于翻译佛经,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并后来居上的翻译家,他不仅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了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

他的指导原则就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
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 昆体良 (AD 95-?)《演说术原理》 中提出翻译必须与原作“竞争(媲美)”之说。
Jerome 哲罗姆,约340年-420年,早期西方基督教会四大权威神 学家之一,被认为是罗马神父中最有学问的人
“不能字当句对,而必须采取灵活的意译原则;必须区分《圣经》翻译 和世俗文学翻译;只有正确的理解和博学才能进行正确的翻译。”
他还声称翻译又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真正的翻译是指文学作 品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翻译,这类翻译相对较复杂,要求译者有较高的理 解和阐释能力,并能保持原文的风格等等。机械翻译是指实用性的翻 译,如商业翻译,此类翻译相对容易,而且几乎是一种机械的活动。施氏 认为,笔译属于真正的翻译,口译则属于机械的翻译。他的这一翻译类 型区分后来影响了德国功能派赖斯的翻译类型学理论
只有上完课后他才会如释重负。 [误] An experienced teacher once said that before class he felt as if faced with a
formidable enemy, in class he felt like walking on ice, and only after class would he feel relieved. [正] An experienced teacher once said that before class he felt as if faced with a formidable enemy, in class he felt like walking on eggs, and only after class would he feel relieved.

西方翻译史

西方翻译史

西方翻译简史一、西方翻译简史1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公元前3世纪)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

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

这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2第二次高潮(罗马帝国后期)圣·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3第三次高潮(11-12世纪)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4第四次翻译活动高潮(文艺复兴时代晚期)翻译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作。

英王詹姆士一世1611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次飞跃。

这部译着至今仍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对英语语言和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第五次次高潮(17-20世纪)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成各国文字。

6第六次高潮(二战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二战以来,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翻译的范围随之大大扩展,科技和商业翻译日趋成熟。

各种国内、国际翻译协会和团体的组建,为集中翻译力量多出翻译精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虽然目前计算机翻译的质量远远不如人工翻译,但其速度却是人类无法比拟的,这无疑对人工翻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未来的世纪里计算机到底能不能代替人脑还是个谜。

二、西方翻译理论和翻译活动、翻译名家1最早的翻译家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1)翻译的定义(解释家和演说家---直译与意译)2)意义(开创翻译的先河)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和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

最新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最新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第四次高潮
• 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
“民众的圣经”, • 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
文学译作。 •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
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 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个时期。
玄奘:六种翻译技巧
• 补充法 • 省略法 • 变位法 • 分合法 • 译名假借法 • 代词还原法
北宋(结束时期)
二.西方翻译简史
• 西方最早译作
• 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 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
• 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阶段)
翻译活动:第一次高潮
• 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 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 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 希腊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这一阶段的翻译 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 发展。
第三次高潮

西方第四次翻译高潮分析

西方第四次翻译高潮分析

西方第四次翻译高潮
翻译原则: Dolet (1540)set out five principles in order of importance as follows(Munday, 2001): 1. The translator must perfectly understand the sense and material of the original author, although he should feel free to clarify obscurities. 译者必须透彻理解原文的意义和内容, 灵活澄清模棱两可之处。 2. The translator should have a perfect knowledge of both SL and TL, so as not to lessen the majesty of the language. 译者必须精通原语和译语,不破坏语言的美。 3. The translator should avoid word-for-word renderings. 译者必须避免逐词对译。 4. The translator should avoid Latinate and unusual forms. 译者应避免使用拉丁语和不寻 常的语言形式。(即强调使用民族语言和习惯用法的重要性)。 5. The translator should assemble and liaise words eloquently to avoid clumsiness. 译者 必娴熟搭配运用词语,使译文不致笨拙晦涩。
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路德的《圣经》德译本是西方翻译史上对民族语言的发展造成了巨大而直接影响的第 一部翻译作品。与古希腊的《七十子希腊文本》、古罗马第一位翻译家安德罗尼柯的 《奥德赛》、哲罗姆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齐名,在西方翻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 一席。

中西翻译史对比

中西翻译史对比

•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期间,我国的翻 译活动为马列主义思想和世界文学的传播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白话文代替了 文言文,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使东西方 各国优秀文学作品拥有更多的读者, 鲁 迅、瞿秋白、郑振铎、茅盾、郭沫若、成 仿吾、林语堂、朱生豪、艾思奇等学者辛 勤笔耕,不仅翻译了大批世界名著,而且 对翻译理论进行了认真的思索和探讨,研 究的范围扩大到语言学、哲学、美学和心 理学等众多领域, 为我国的翻译理论的 系统化和科学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That’s All
•THANK YOU
共同之处:

一、起源于宗教翻译,对文化渗透力强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宗教,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生 活的一部分。而宗教典籍代表了其发祥地的民族精神和灵性思想, 是各民族信仰和文化的最早的文字存在形式。而且宗教的活力在 于传播,而使之广为流传。在西方,第一次翻译高潮是对于圣经 的翻译,并以罗马帝国征服古希腊后翻译古籍为顶峰。公元前3 世纪,为了长期在外的操希腊语的犹太人阅读和学习“旧约”, 教会决定将希伯来语的圣经译成希腊文。与此同时,教会还开始 大量翻译希腊文学典籍。 虽然宗教在中西方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但毋庸置疑, 宗教翻译给语言、文学、思想形态各方面都带来了重大影响。在 圣经译本问世之前,日耳麦语还是一个谜,语言学家们还不清楚 其真实面貌,这足以证明民族语的形成深受圣经翻译的影响。中 国文化更是深受佛经翻译的影响,在思想领域,它既为道教的创 立奠定了基础,又为宋代“新儒学”的形成铺平的道路。在文学 领域,世人大量的摘抄佛经里的寓言与譬喻,魏晋六朝志怪小说 起源于佛经,不仅如此,佛经故事还渗入了元人杂剧中,由此看 出,佛经翻译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中国历史文化。大量汉语渗透 佛教词汇,在语言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可以说,中西方翻译高 潮的第一次来临,极大程度上归功于宗教的推行传播。

翻译概论

翻译概论
第二,重文体考量。这个传统始于圣 哲罗姆和奥古斯丁。 第三,重翻译的艺术性。
西方古典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西方古代翻译理论受历史的局限,不 可能十分完整和系统,大多数译论只 是只言片语,散见于译序、译跋或其 他著作(哲罗姆除外). 虽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和见解,但多局 限于直译、意译,忠实等之类的译论。 讨论主要集中在宗教、文学与哲学著 作的翻译。
西方古代翻译活 动概况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最早译作——《旧约》,《七十二 子希腊文本》(广义上) 《奥德赛》(严格意 义上) 西方翻译历史上六大阶段(六次高潮) 古代翻译
第一次高潮 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安德罗尼科, 其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 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 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 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而 掀起了西方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
末期翻译和民族语言
中世纪末期翻译的背景
在西方各国的表现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圣· 哲罗姆(St. Jerome)
Introduction: 罗马神学家 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主译:拉丁文《圣经》,称之为《通俗拉丁 文圣经》
圣· 哲罗姆(St. Jerome)
其翻译原则和方法: a.翻译不能始终字当句对,而必须采用灵活 的原则。哲罗姆认为,各种语言在用词风 格、表达习惯、句法、语义、内容等方面 都互为区别,因此不能采用逐词翻译的方 法。 例如:希伯来语:“talitha kumi”(小女孩, 起来) “小女孩,我吩咐你,起来。” (希腊语)
当阿拉伯人接触到托勒密的上述著作之后, 他们的星占学--天文学水准很快就超越于波 斯和印度之上。翻译原作之后,他们也开 始了改编、模仿的工作。例如,法格哈尼 编撰了一部《至大论》的纲要(公元850年), 对欧洲很有影响;又如巴塔尼的《历数 书》,第一部分就是仿照《至大论》的格 局,第二部分则仿照《实用天文表》。

最全面的西方翻译史

最全面的西方翻译史

3、 各时期主要译家译论 (1)古代:
西塞罗 (Cicero106—43B.C.)
综合他的两部著作,可以看出他对翻译的看法: 译者应象演说家那样,使用符合古罗马语言习惯
来表现内容,以吸引扩大读者。 直译是缺乏技巧的表现,应该避免逐字死译,翻
译应该保留词语最内层的东西——意义。译者的 责任是给读者称出原词的重量而不是数量。 翻译也是文学创作,任何翻译必须是其人。 声音与意义自然相联系,词与词义在功能上不可 分割,各种语言的修辞手段是相通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第四次高潮。这时翻 译作品大量涌现,大都译自希腊文。这一时 期的翻译对民族语言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标志民族语言在翻译中的地位得以巩固。
2、西方历次翻译高潮
第五次高潮出现在文艺复兴后,这一时期的 翻译不仅对古希腊感兴趣,也对当代感兴趣, 同时也有通过翻译介绍东方的著作。
2、西方历次翻译高潮
in the rank scale, e. 3、 各时期主要译家译论
是理论家。他的翻译方法最系统,最严谨。他的
(3)文艺复兴时期(综述)
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总的特点翻是将译民族方语言法的翻论译搬述上历见史舞于台。:《致帕马丘书》(Letter to
意译派认为德语是一种有自己规律需要尊重的独立语言,具有独立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不能因模仿原文语言而被破坏。
泰特勒也提出了著名的翻译P三a原m则m:achius),《致萨尼亚和弗里拉书》。他的
译者必须通过选词和调整词序使译文产生色调适当的效果。
翻译从数量上超过古代任何人。 Translation is an operation performed on languages: a process of substituting a text in one language for a text in another.

概括20世纪前后中国翻译书籍的变化

概括20世纪前后中国翻译书籍的变化

概括20世纪前后中国翻译书籍的变化
纵观20世纪,在中国出现了两次显著的翻译高潮,即20世纪初叶的第三次翻译高潮与20世纪末的第四次翻译高潮.两次翻译高潮有许多历史文化上的相似点.首先,在翻译高潮到来之前,二者都经历了文化真空期.其次,由于社会的转型,二者所处的历史要求大量输入西方文明.因此,出现了翻译的繁兴.在第三次翻译高潮中,翻译小说开启了翻译文学的新纪元,引领了小说文类的崛起,彻底改变了小说在中国"道听途说,街谈巷语"的边缘地位,带动了中国新文学系统的构建,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变革与转型,其历史价值不容低估.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翻译小说却在20世纪末退居于中国文学系统的边缘. 传统翻译研究注重译文与原文的对等,无法解释复杂的翻译现象,尤其是文学翻译现象.鉴于此,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视角,把翻译小说置于历史﹑文化的语境中加以考察,分别对两个时期的翻译小说地位进行历史,动态的描述,进而分析其原因.根据多元系统理论的假说,在考察一个事物时,都离不开与之异质的事物.因此在具体的梳理,分析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单纯地根据翻译小说在两个时期的发行数量来断定其位置的中心或边缘,而且还以当时与之异质的本土小说为参照点,全面地来阐释翻译小说的地位.。

中西方翻译史

中西方翻译史

1.1古代翻译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中世纪西方翻译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

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

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

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了"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的盛誉,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回顾中西方翻译高潮来认识翻译的历史价值

从回顾中西方翻译高潮来认识翻译的历史价值

从回顾中西方翻译高潮来认识翻译的历史价值【摘要】作者认为,我们在讨论翻译的各种价值时,不该忽视它在历史事件中所体现出来的意义。

这样才能让我们真正认识翻译的历史价值,并且树立正确的翻译历史价值观。

而本文主要从中国四次翻译高潮和西方五大翻译发展阶段来论述了翻译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翻译历史价值尤金·奈达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最自然的对等话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笔者认为,翻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人类社会活动。

它是一种跨文化间的交流活动。

季羡林先生在谈到翻译作用时,曾进行过如下阐述:“英国的汤因比说没有任何文明史能永存的。

我本人把文化(文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诞生,成长,繁荣,衰竭,消逝。

”(季羡林,许钧,1998:210)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并肯定翻译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翻译价值观。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对翻译的历史价值观进行探讨。

一、中国的四次翻译高潮在研究翻译的历史价值之前,首先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四次翻译高潮。

第一次翻译高潮是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

到西汉末年与东汉初年,中国封建制度的不断发展,赋税徭役加重,人民的生活痛苦不堪。

这时佛教所宣扬的“普渡众生”,“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即满足了当时统治阶级想利用佛教麻醉、迷惑老百姓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也满足了老百姓想借助宗教得到精神慰藉的心理需求。

“在这样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自然受到欢迎,佛经的翻译也因此受到广泛重视。

”(谭载喜,2000)因此佛经的翻译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掀起了中国翻译的首次高潮。

第二次翻译高潮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明末清初时期,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翻译科技著作成为当时一大热潮。

而翻译的科技作品使得一批文人志士意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开阔了视野,打破了思想上的禁锢,从而不断推进了科技在当时落后的中国的发展。

但当时的科技翻译高潮好景不长。

这是因为中国的闭关锁国,最终导致鸦片战争中的惨败。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Western translation history翻译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出现过5次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

当时最著名的译作为《希腊文旧约圣经》(Septuagint). 据说该译作由72名学者在72天内从希伯来语译为希腊语,以满足讲希腊语的犹太人学习《圣经》的需要。

与此同时,由于希腊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发展中的罗马,罗马文学家将荷马史诗《奥德赛》(Odyssey)和大批希腊戏剧作品译为拉丁语或用拉丁语改编希腊戏剧,打开了欧洲翻译的局面,使古希腊文学得以传播和继承。

第二个高潮发生于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

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由于《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要传播基督教必须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的《圣经》译为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接受,于是各种译本相序问世,其中杰洛姆(Jerome)翻译的《圣经通用本》(the Vulgate)最具权威性。

出于对宗教的狂热和对上帝的敬畏,当时许多译者认为忠实地传达原文意思必须采用直译的方式,所以他们的译文难懂,而杰洛姆(Jerome)的思想比较开明,他坚持“在不损害意思的前提下,应当使译文符合译语的韵律和各种特征”,因此他的译文流畅自然,易于读者接受。

第三个高潮是11世纪至12世纪之间。

由于基督教与穆斯林对彼此的文化深感兴趣,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希腊语译成古叙利亚语,西班牙的托莱多因翻译活动的繁荣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这一高潮持续了近一百年。

14-16时机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思想、文学和艺术的革新,引起了翻译的第四次高潮,翻译活动的高潮,又推动了思想、文学和艺术等众多领域的发展。

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将《圣经》译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德语,为现代德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路德翻译《圣经》的原则之一是:“译者必须同家庭主妇、街上的儿童和市场上的普通人谈话,了解他们怎么说话,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使民众明白并意识到有人在用德语同他们谈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第四次翻译高潮
3 )风格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朴素语言译朴素语言,以高雅风格 译高雅风格。 4 )风格的性质还取决于读者的要求。他在《新约》的译序中,写过一 段常为人们引用的名言:“但愿每一个妇女都能读到圣保罗的福音和使 徒行传,但愿能把它们译成所有的语言,不仅为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懂 得,而且也为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懂得。但愿农夫能在梨边吟诵《圣 经》,织工能在织布机边用《圣经》驱散心头的烦闷,旅行者能用《圣 经》消遣以解除旅途的疲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路德的《圣经》德译本是西方翻译史上对民族语言的发展造成了巨大而直接影响的第 一部翻译作品。与古希腊的《七十子希腊文本》、古罗马第一位翻译家安德罗尼柯的 《奥德赛》、哲罗姆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齐名,在西方翻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 一席。
西方第四次翻译高潮
• 他的翻译观点可归纳如下:
西方第四次翻译高潮
马丁· 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
•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和翻译家。他先从希腊语译出《新约》,于1522年出版,后 从希伯来语译出《旧约》,于1534年出版。在翻译中,路德遵循通俗、明了、能为大 众接受的原则, 译文被誉为“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它不仅对德国人的生活和宗 教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创造了为民众所接受的文学语言形式,对德国语言的统一
他从新教徒立场出发,从希腊语翻译《新约》。1525年刊行,后反复修订,多次出版。
1)翻译可与信仰无关。译者的力量在于他是否有坚实的语言能力,而不在他是否信奉上
帝。 2)《圣经》翻译必须尊重语言习惯。
西方第四次翻译高潮
• 西方翻译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最大特点:
西欧各民族语的翻译得到了平行的,独立的发展。拉丁语的使用
菲尔蒙· 荷兰德(Philemon Holland)
• 菲尔蒙· 荷兰德是十六世纪英国最杰出的翻译家,所译作品在数量上超过其他同时代的
译者,与诺思和弗洛里欧相比,荷兰德在英国翻译界享有更大的名气,被誉为伊丽莎白 时期的“总翻译家”(translator general),真正懂得“翻译的秘诀”。 • 荷兰德的翻译由两大特点:翻译必须为现实服务,强调译作内容的实用性;翻译必须讲
究风格,原作风格必须在译文中得到反映,不同的作品采用不同的风格。
西方第四次翻译高潮
• 16世纪英国《圣经》翻译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廷代尔和富尔克
• 威廉· 廷代尔(William Tyndale):一位博学多识的人文主义者、新教改革家。1523年
1536年被以奉异教的罪名而处以火刑。 • 威廉· 富尔克(William Fulke):1859年发表《为忠实英译<圣经>辩护》。翻译思想主 要为:
西方第四次翻译高潮
约翰· 弗洛里欧(John Florio)
约翰· 弗洛里欧以翻译蒙田的《散文集》著称,译于1603年,是弗洛里
欧的主要译作。无论在文字或风格上,译本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影响不亚于诺思的《名人传》。译文的最大贡献:第一次向英国
作者揭示了散文集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而存在。
西方第四次翻译高潮
西方第四次翻译高潮

德国翻译
16世纪德国翻译主流仍然是古典文学和宗 教作品的翻译,对文学研究的采取方法、 翻译理论提出新见解的杰出代表之一是伊 拉斯谟。

西方第四次翻译高潮
德西德利· 乌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1466~1536)
• 北欧文艺复兴运动中最著名的人物。翻译多部古希腊作品,他的《圣经.新 约》对照本,轰动整个西欧学术界。其译文准确,风格优美,关于翻译的 观点主要如下: 1)必须尊重原作,因为任何译本都无法译出上帝的语言。 2)翻译者必须有丰富的语文知识,读懂古典文学,学习希腊语的修辞等。
西方第四次翻译高潮
英国翻译和诺思、弗洛里欧、荷兰德、查普曼:
• 16 世纪初英国文艺复兴开始蓬勃发展,以 16中叶到 17 世纪初的伊丽莎白 时代1559-1603) 为鼎盛时期,也是英国翻译史第一个大发展时期。 • 整个伊丽莎白时代最著名的译作是《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名人 传》),译者诺思。
西方第四次翻译高潮
西方第四次翻译高潮
• 第四次翻译高潮为14至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 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翻译史上的一次 大发展。特别是文艺复兴在欧洲各国普遍展开的16世纪 及随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翻译 活动深入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国领域, 涉及到古代和当时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 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词语;可以用词组翻译单个的词;可以把比喻用法译成非比喻用法,
把非比喻用法译成比喻用法;注意文字上的变异形式和解释的准确
性。
•4)翻译必须集思广益。认为“翻译不能独来独往,因为正确、恰 当的词不总是被一个人想到”。
西方第四次翻译高潮
艾蒂安· 多雷(Etienne Dolet 1509~1546)
• 十六世纪法国翻译理论方面的重要人物是多雷。 • 多雷在 1540年发表一篇富有创见的翻译研究论文,成为西方近代史上第 一个比较系统的提出翻译理论的人。 • 多雷是法国里昂的语言学家,古典研究学者。他曾撰写、翻译和出版了许 多关于语言、历史、哲学的论著。因被指控“曲解”柏拉图的一部著作、 使译文含有否认灵魂不死的意思而犯有信奉异教罪。后被定为顽固不化的 无神论者,经过严刑拷打后被处绞刑,尸体同作品一并被焚。 • 1640年发表《论如何出色地翻译》。
不过是支流。文艺复兴标志着民族语的翻译已稳固的登上了历
史舞台,标志着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业已脱离“黑暗的“中世
纪而向前迈了一大步。
西方第四次翻译高潮
翻译原则: Dolet (1540)set out five principles in order of importance as follows(Munday, 2001): 1. The translator must perfectly understand the sense and material of the original author, although he should feel free to clarify obscurities. 译者必须透彻理解原文的意义和内容, 灵活澄清模棱两可之处。 2. The translator should have a perfect knowledge of both SL and TL, so as not to lessen the majesty of the language. 译者必须精通原语和译语,不破坏语言的美。 3. The translator should avoid word-for-word renderings. 译者必须避免逐词对译。 4. The translator should avoid Latinate and unusual forms. 译者应避免使用拉丁语和不寻 常的语言形式。(即强调使用民族语言和习惯用法的重要性)。 5. The translator should assemble and liaise words eloquently to avoid clumsiness. 译者 必娴熟搭配运用词语,使译文不致笨拙晦涩。
1)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他认为,翻译中必须使用地道的德语,而不 是拉丁化的德语。“要弄清怎么讲德语,就必须去问家中母亲、街头孩童 及街市之贫民百姓,观察他们怎么说话,然后照此翻译。” 反对凭上帝感召的说法。
2)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提倡从文字上对原文进行详尽的研究,
西方第四次翻译高潮
•3)翻译必须遵循七条原则:可以改变原文的词序;可以合理运用 语气助词;可以增补必要连词;可以略去没有译文对等形式的原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