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创新的三个转变

合集下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答:《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中,把“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明确地提了出来。

这一总要求,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信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这就要求我们围绕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政府治理理念转变论

政府治理理念转变论

政府治理理念转变论作者:王振海时间:2010-04-21 浏览次数:5090 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变革是市场化。

受市场化的冲击,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政治领域的改革最深刻的变迁和最显著的成效体现在行政管理体制上,也即发生在政府身上。

政府治理领域的转变,不仅为不断深化的市场化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而且为今后的经济、政治改革积累了经验。

尽管在现实中,政府的施政行为还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从总体上讲,我国政府治理的理念已经充分体现了现代政府治理的先进性特征。

一、政府的权限范围由无限向有限转变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换句话说,有限政府是政府理论的基本内涵。

对于有限政府,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理解:一是从政府与公民关系的角度看。

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是一对个对应的概念,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主要表现在,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公民。

也就是说,是公民权利本位,而非政府权力本位,政府的权力源于公民权利的让渡。

因此,政府的权力就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无限的。

二是从政府与市场各自的作用限度看。

就资源配置而言,政府和市场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和途径。

但二者相比,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基本手段。

也就是说,凡是市场能做到的,政府就不要干预,只有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和范围内,政府干预才是可能和必要的。

不仅如此,政府本身也存在失灵,这也决定了政府的权力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无限的。

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在政府权力问题上存在两大误区:其一是政府的权力是无限的。

即认为政府的行政权力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深入并控制社会的全部领域和各个层面,政府行政机构集中掌握了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各种职能。

具体表现在:1949年以后,政府的行政组织随着各级党组织在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发展起来,民间自治组织被纳入国家制度的轨道,并把一切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权力和职能集中到政府中来,使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民间组织都成为准政府组织和政府衍生物。

努力实现三个转变提高提案工作质量

努力实现三个转变提高提案工作质量

努力实现三个转变提高提案工作质量努力实现三个转变提高提案工作质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人民政协工作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提案作为政协履行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标准要求越来越高。

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要开创提案工作新局面,必须以质量为中心,不断探索新途径,采取新举措,适应新形势,全面提高提案、办案、服务三个质量,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下面结合我市政协提案工作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探索新途径,促进提案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案质量是提案工作的生命。

提案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提案作用的发挥和参政议政的成效。

同时,提案的质量也反映着政协委员的整体素质和参政议政的能力。

提案的数量固然重要,但如果质量不高,不仅难以引起承办单位的重视,而且会影响政协提案乃至政协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

在提高提案的质量上,要抓好五点:抓宣传动员,调动积极性。

政协提案工作《条例》,把提案高度概括为“三个重要”,不仅是政协行使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协助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与各族各界人士联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一条重要渠道。

对此,要利用各种机会和方式,宣传提案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政协主席可以在常委会议和全委会议上强调提案工作并向委员和常委们提出要求;各位副主席按照分管工作可以在民主党派、工商联、政协专委会会议上宣传动员,对提案会议精神和相关文件及时学习传达等。

还可通过提案交办会议的机会向承办单位广泛宣传。

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动员,引起社会各方对政协的重视,不断提高委员的认识,增强责任感,树立质量意识,调动提提案的积极性。

从我市政协近几年坚持这样做的情况来看,均收到了每年提案数量不减,质量明显提高的效果。

抓学习培训,提高可行性。

能否征集到高质量的提案关键取决于委员素质的高低。

因此,提高委员的整体素质是提高提案质量的前提。

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

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

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作者:刘树枝来源:《人民论坛》2018年第28期【摘要】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必须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并举”的社会风险防控体系,在基本方式上完成从传统方式向“传统方式+智慧治理”的转变,努力实现“大平安”的目标。

【关键词】新时代“枫桥经验” 以人民为中心“大平安”【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20世纪60年代,浙江省诸暨枫桥的干部群众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成为浙江政法综治战线新的历史使命。

我们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枫桥经验”,赋予其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内涵。

“枫桥经验”的灵魂是创新。

“枫桥经验”产生于浙江省诸暨枫桥,源自于公安工作,是基层干部群众的一大创造。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4年5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倡导下,浙江省委召开委全会,作出了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决策部署。

我们把坚持发展“枫桥经验”作为推进平安浙江建设的有效抓手,贯彻到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实现了从基层化解矛盾的做法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质的飞跃。

首先,打牢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

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综合平台建设;二是创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三是广泛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

其次,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枫桥经验”从诞生到发展,专群结合、群防群治一直是其优势所在。

最后,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近年来,浙江省针对矛盾纠纷主体多元、诉求多元、类型多元的新特点,将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项目,制定出台了《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意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创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创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是指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种力量,对社会进行管理、服务、调控和调适等一系列活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创新,是针对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通过改革创新,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实现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和智能化。

1. 构建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在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需要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方参与的主体作用,形成治理体系的共商共治共享机制。

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社会组织发挥服务和监督作用,个人发挥参与和建言作用,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相互依存、协同作用的治理格局。

2. 推动社会治理的规范化和法治化社会治理需要依法治理,推动社会治理过程中各方行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通过建立健全法治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司法力量建设,提升社会治理的法制化水平。

同时,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社会治理的规范化水平,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3. 推进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新时代社会治理需要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的融合发展。

通过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提升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

例如,在治安管理方面,可以采用视频监控、智能预警等技术,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效率性。

此外,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社会治理的信息公开和参与机制,增强社会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4.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机制在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机制建设,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

需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其服务和管理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和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的建设。

此外,要注重挖掘和发挥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推广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治理经验。

5. 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探索社会治理创新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推动社会治理的不断完善。

电大本科【地方政府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附题目)

电大本科【地方政府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附题目)

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10分)1.相对于中央政府而言,以下各项中对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A )A.管辖范围的广泛性B.在一国政治结构中处于隶属地位C.具有地方参与权和税收权D.行政地位和职能的特殊性2.以下各项中,不是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是(C )A.提供教育等公共服务B.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C.管理国有资产D.保护生态环境E.维护社会秩序一、多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10分)1.按地方政府所处环境和管辖对象的差异,可以分为以下哪几类?(ABCD )A.一般行政地方B.城市地方C.民族自治地方D.特别行政区地方2.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D )A.适应职能的需要B.与社会发展相适应C.具有内在的系统性D.依法进行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地方政府是指“权力或管辖被限定在国家的一部分地区的一种政治机构。

它具有如下特点:长期的历史发展,在一国政治结构中处于隶属地位,具有地方参与权、税收权和诸多职责。

”2.地方自治乃“国家特定区域内的人民,基于国家授权或依据国家法令,在国际监督之下,自组法人团体,以地方之人及地方之财,自行处理各该区域内公共事务的一种政治制度。

”地方自治具备两个条件:地方机关的公职人员多由地方上公民选举当地公民担任,被选举者所为各种措施都应当以公民意见为依归。

3.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一定的时期内,根据国家、社会和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生产和政治文化生活等领域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以及为此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和所体现的功效和作用。

4.自治型地方政府是由一定地域居民,为在其居住区域管理本地地方公共事务,依照国家法律组成的地方自治社团,是一个拥有自身权利、义务和独立人格的公共团体(公法人)。

自治型地方政府最主要的功能是从事本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管理,而不是帮助中央和上级政府实施政治统治,维持统治秩序。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中国一般地方政府的性质。

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

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

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近年来,中国在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发展速度放缓、发展方式转变等多重因素的出现,中国的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为了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发展新理念,以确保发展的持续性和可持续性。

这就是所谓的“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明确指出未来发展应该结合和调整宏观政策,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实现“三个转变”,维护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治理法治,实现“四个自信”,促进发展的均衡性和全面性,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构建全面小康社会,为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奠定基础。

新发展理念的核心是“五位一体”的概念,即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求创新,社会发展的社会事业要求加强,政治体制的制度框架要求完善,文化发展的传统精神要求繁荣,生态文明的节约型发展要求落实。

新发展理念要求从制定和实施宏观政策上做出新调整,推动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鼓励创新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改善经济政策,完善市场体系,构建全面参与、共同发展、公平正义、以人为本的发展新格局。

同时,要加强政府的综合管理,探索建立公平安全的社会治理体制,建立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提高社会发展效能。

新发展理念旨在加强经济体制的科学化、社会体制的法治化、文化体制的精神化和生态体制的节约化,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深化开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而实现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从长远来看,中国正在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朝着国家现代化、社会向上、人民共和的目标不断前进,我们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把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谋划,谨慎施行,努力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安全生产实现3个转变

安全生产实现3个转变

安全生产实现3个转变安全生产是一项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工作。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加大各类安全事故的整治力度。

通过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工作,实现了安全生产工作的三个转变。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三个转变。

首先是从治理为主向综合治理转变。

以前,安全生产工作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追求表面问题和“一刀切”的治理效果,忽视了根本原因和长期效果。

而现在,我们明确了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治理要求,通过制定和完善各类安全规章制度,推动各类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在企事业单位中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督促各方确保整体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加强与其他相关领域的协同治理,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推动安全生产工作。

这种综合治理的模式,能够全面分析和解决安全生产问题,避免发生一再重复的事故。

其次是从被动防控向主动预防转变。

过去,安全生产工作主要是针对已经发生的问题进行事后处理,事故发生后才加大整治力度。

现在,我们意识到安全生产工作应该提前预防事故的发生,注重问题的早期发现和及时的干预治理。

通过建立和完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安全监测体系和安全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的安全风险。

加强事故预防以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通过提前预防和干预,有效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最后是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

以前,由于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足,管理主要依靠传统的行政命令和人力的手工作业。

效果不令人满意,并且容易发生失误和疏漏。

而现在,我们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安全生产管理朝着精细化、智能化发展。

建设覆盖全过程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实现对安全风险点、隐患、事故等数据的全面管理和监控。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对安全风险的预测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总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安全生产工作成为我国各行各业的重中之重。

争创“五星”支部 推动社区治理“三个转变”——在全省作典型发言材料

争创“五星”支部 推动社区治理“三个转变”——在全省作典型发言材料

争创“五星”支部推动社区治理“三个转变”——在全省作典型发言材料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志们:大家好!我是某社区的党员代表,今天很荣幸能够在此发言。

当前,我所在的社区正积极推动社区治理“三个转变”,即从简单治理向全面治理转变,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单一主体治理向多元共治转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支部提出了争创“五星”支部的倡议。

我们坚信,通过争创“五星”支部,我们将为社区治理的推进贡献自己的力量。

争创“五星”支部,需要我们坚持以下几点:首先,我们要加强思想理论学习。

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

我们要注重自我学习,加强理论实践的衔接,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

其次,要提高服务意识。

社区工作就是为了服务广大居民,提供便利、维护秩序、解决问题。

我们必须把服务意识贯穿于工作的始终,积极为居民排忧解难,维护社区的良好秩序。

第三,要注重团结协作。

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共同推动社区治理“三个转变”。

我们要树立合作共赢的意识,协同完成工作任务,共同为社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要坚持科学发展。

社区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站在全局的高度,科学谋划和实施治理工作,切实提高治理效率和居民的幸福感。

最后,要强化自我管理。

作为党员,我们要始终如一地恪守党的纪律要求,自觉接受党的组织的监督和管理,真正成为引领社区发展的行动者。

亲爱的同志们,我们的社区正处于一个转型期,需要我们的勇于担当和不断创新。

我相信,在我们每一个支部党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可以争创“五星”支部,推动社区治理“三个转变”,让社区居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谢谢大家!争创“五星”支部是我们社区治理的一个重要目标。

如果想要达成这个目标,我们需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解决社区居民的实际问题。

我们的支部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要把党的优良传统融入到社区治理的各个环节中去。

第一,从简单治理向全面治理转变从简单治理向全面治理转变,就是要加强社区治理的针对性和综合性。

社会治理创新的三个转变

社会治理创新的三个转变

实现“三个转变"——论社会治理创新得起点“社会治理”得理论与实践就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处理新得社会矛盾得过程中应运而生得,就是以问题为导向得。

实现社会治理创新,起点要选好,首先就是研究者、实践者立场得转变,进而就是着眼点得转变,最后就是着力点得转变.一、立场转变——社会治理创新得逻辑起点现代科学得一个重要成果-—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HeisenbergUncertainty Principle,又称测不准原理)表明观察者与观察对象处于一个系统之中,观察者得活动直接影响着观察对象得状态.研究者得价值判断会在相当大得程度上决定着这项研究得意义与结论。

所以要实现社会治理创新,无论就是研究者还就是执行者,都应当站在广大劳动人民得立场上,这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得逻辑起点。

人民群众就是历史得主体,更就是当下得现实得主体。

治理(Governance)从字面意思来瞧:治,就就是变害为利,除旧立新—-创新,达到有秩序、安定得状态;理,就就是遵从规律,理顺关系--意味着诸多主体之间得博弈,形成制度。

治理就是以对象——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得,以问题为导向得协商、合作、决策过程。

在传统得社会管理模式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就是主体与客体得关系,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主体与客体得不一致性.但随着社会整体得演进(Evolution),公民与社会组织由管理得客体逐渐能动地向自我实现得主体转变,成为具有认知与实践能力得非公共主体,从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自觉状态,进入社会治理过程。

原先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得矛盾就有了新得解决得契机,原先得主客体之间得关系转化为主体间关系。

创新得出发点就是现实得具体得个人-—公民,不就是抽象得人,也不就是笼统得群体。

公民就是与公共利益直接发生关系得,就是公共政策得落脚点与公共事务得最小单元,这样才具有现实意义与可操作性。

引导与培育公民成为现代社会得主体,就是社会治理创新得首要任务。

二、着眼点得转变——社会治理创新得理论视野社会治理创新就是在继承人类管理思想与技术得基础上脱颖而出得。

三转三化建设实施方案

三转三化建设实施方案

三转三化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标三转三化建设是指通过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本方案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动三个转变(转变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动力)和三个化(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推动城乡区域发展协调化),全面实施三转三化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任务1. 转变发展方式(1)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注重提升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推进“互联网+”行动,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水平,推动产业升级。

(2)加强质量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

2. 转变经济结构(1)加大绿色发展力度,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创新环境治理机制,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

(2)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 转变增长动力(1)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创新人才培养,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人力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增强发展动力。

三、重点措施1.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设创新型国家。

(1)加强科技创新支撑,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优化科研团队和人才队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加快构建创新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行业创新联盟和技术创新基地建设。

2.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1)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推进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推动能源革命和绿色建设。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产品和生态旅游发展水平。

3.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1)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

创新社会管理思维提升政府软执行力

创新社会管理思维提升政府软执行力

服务相结合 的有效途径 ,获得广大人 民群众 的理解 和 支持 ,维护社 会和谐 。
五 是提 升政 府软 执行 力 ,是 实现社 会 治理的 有
党 中 央突 出强调 的重 要 思想 和基 本要 求 ,也 是加 强
和创 新社 会管理 的基本 原则 。“ 以人 为本 ”在政府 社 会管 理 中的直 接体现就 是 “ 为人 民服务 ” ,力求做 到
要 的问题。软执行力则强调对手段与结果 的双重关注 ,
要有 “ 软执行力”的配合 。

不仅要达到预期效果 ( 事) ,而且要用正确的方法。
二 是 从 拘 泥 于理 性 工 具 到 同 时 考 量 价 值 理 性 与

提升政 府软执行 力源于社会管理思维
的深刻变革
工具理性。以结果 为导 向 ,在时间急迫 、任务繁重 、
行 政规 制手 段
硬执行 力
2 6

蠲一
都 视为 钉子 ;反之 ,软 执行 力思 维 的特 点是 不断 创
新 ,为实 现 目标 而采取任何可能 的方法 ,尤 其是与刚
又一次 “ 摸 找出更多有 头”是贴着
性手段不 同的柔性 方法 ,而且不 限于某种特定 的柔 性
方法 。
■ 中国 机构改革与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思

中国正 处于发 展 的重要 战略 机遇期 和{
提升政府软执行力
董晓倩
系。政府软执行力则强调通过 目标群体的思想转变和
人心归服来实现 “ 无为而治” 。 提 升政 府软 执行力 源 于社会 管理 思维 的深刻 变 革 ,具体要实现 “ 三个转变” 。
知识 传递 ;道德 劝诫 ; 精神 感 召;价值 播种 ; 建议 协商 ;舆论 抑扬 直接 , 间 接 支 付 或 补 贴 ;贷 款 ;费 ;税 ; 担保 行政 命 令 ;行 政警 告 ; 行政 检查 ;行政 处 罚 ; 行政 强制 执行

明年工作:实现三个转变抓好五个重点

明年工作:实现三个转变抓好五个重点

明年⼯作:实现三个转变抓好五个重点2019-09-282010年是富阳“转危为机、实现再造”的攻坚决战之年和建设“富裕阳光之城”的战术突破之年。

谋划明年的⼯作,富阳市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杭州市委的决策部署,突出城市规划、转型升级、改善民⽣、体制创新和基层基础等重点⼯作,统筹谋划,克难攻坚,努⼒实现富阳⼜好⼜快发展。

具体是实现“三个转变”、突出“五个重点”:实现三个转变:⼀是从战略谋划到战术突破的转变。

在基本完成战略转型的基础上,全⾯推进战术突破,不断提⾼推进具体⼯作的能⼒和⽔平。

⼆是从⼯业化带动城市化向城市化带动⼯业化转变。

现在富阳已进⼊⼯业化中后期,必须把新型城市化作为加快发展的总动⼒、总龙头,以新型城市化带动新型⼯业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型城市化和产业⾼端化“两轮驱动”,彻底改变富阳城市化⼤⼤滞后于⼯业化的局⾯。

三是从经营⽆形资产为主到经营⽆形资产与有形资产并重转变,做到两者齐头并进。

同时,在实际⼯作中突出抓好以下五个重点:快建设,加⼤新型城市化推进⼒度。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引下,明年我们将进⼀步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计划全年完成政府性基建投⼊40亿元以上,拆迁房屋2000户以上。

我们将加⼤⼊城道路改造⼒度,北⼊城⼝320国道综合整治争取于明年6⽉份全⾯完⼯,320国道外环线于明年10⽉份全线贯通;东⼊城⼝杭富沿江公路拓宽改造也将于明年10⽉份全线贯通;南⼊城⼝⿅⼭⼤桥及其与杭新景⾼速连接线将于后年5⽉份建成通车。

我们将加⼤新城综合体建设⼒度,⿅⼭新城⽂化中⼼、3幢总部楼宇、房产项⽬明年将初显形象;东⼤道城市⼩客厅综合体房产项⽬、运动休闲会所、运动休闲⼴场、五星级希尔顿酒店、游艇游船码头及沿江景观堤⼯程,明年将动⼯建设,后年初出形象;科创园综合体、⽂创园综合体明年将全⾯启动;⾼教园综合体在今年已建好杭州科职院的基础上,明年⼒争再引进建设2所⼤学;东洲岛头城市⼤阳台综合体争取明年启动。

三转变心得体会

三转变心得体会

三转变心得体会【篇一:学习三个转变的心得体会】学习“三个转变”的心得体会在全队学习“三个转变”的座谈会议上,各位队领导和科长做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及交流发言,我深受启发,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在思想觉悟的转变认识上,主要要破除等、靠、要和软、懒、散的消极思想,坚持“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迟”的积极思想。

谈到这里让我联想到解放后五、六十年代的影视记录中,人们干劲十足、精力旺盛,抡胳膊也是干脆利落,这些都让我心中起敬。

相对于今天来说,他们的生活很贫穷、很艰难,但是他们憧憬着未来美好、幸福的生活,有乐观和积极向上的信念,信心十足。

他们用思想武装大脑,坚信“人定胜天”的不放弃理念,这就是他们干任何事时都信心百倍,干劲十足的原因所在。

所以我认为解放思想和开拓创新的前提条件很重要,就是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用积极向上、坚不可摧的信念武装自己,使自己无论在生活或者工作中都充满自信、心情顺畅。

二、在工作作风的转变上,思想转变已为其夯实基础,但在工作中,不排除会有抵触情绪的出现,这是对自身的定位不明确,需加强敬业爱岗的责任心。

首先,要有“先单位之忧而忧,后办个人私事而乐”的大局意识。

其次,我们要有一个明确的工作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工作效率也会随之体现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有队荣我荣、队耻我耻的凝聚力,迎难而上的进取心,这样所有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三、在管理方式转变的认识上,各位队领导和科长讲的很深刻,使我受益匪浅。

事物一直处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之中,一个单位的管理方式也不例外。

社会政策、经济、制度等等都在变化,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社会的发展的规律,我们自身的管理方式进行转变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先进集体的必经之路。

在转变和创新的道路上会有些许艰难险阻,但我坚信其结果是利远远大于弊的。

【篇二:三个转变学习心得体会】在全队学习“三个转变”的座谈会议上,各位队领导和科长做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及交流发言,我深受启发,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在思想觉悟的转变认识上,主要要破除等、靠、要和软、懒、散的消极思想,坚持“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迟”的积极思想。

三个转变是啥

三个转变是啥

三个转变是啥黄河塑造了东营,东营离不开黄河。

今后黄河口治理必须把发展民生水利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在指导思想上,要从单纯的防洪保安全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转变今后的河口治理,要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河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系统、深入地研究河口治理与黄河下游防洪安全、河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的关系,提出河口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总体布局和治理目标。

在措施上,要从单一的工程措施向综合治理措施转变今后的河口治理要采取综合措施,既要有工程控制,又要利用调水调沙、挖河疏浚等综合措施加以控制和疏导。

当前急需实施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加快《黄河河口治理综合规划》的编制审批进程,使河口治理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思路及具体的治理措施。

二是尽快批复《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该报告是黄委依据《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编制的河口近期急需实施的项目,重点对渔洼以下河口进行整治,对于稳定现行流路、确保河口地区防洪安全具有重大作用。

三是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继续上马实施挖河疏浚工程。

在黄河水动力输沙作用日益减弱,河道主槽淤积加重的形势下,利用挖河疏浚的方法,以增加河道的输沙能力,减少河道的淤积,十分必要。

应结合淤改沿河涝洼地和河口造陆采油,继续实施挖沙疏浚工程,对河口拦门沙进行疏浚,增强河道排沙入海的能力,保持流路相对稳定。

在建设防洪工程时,要注意扩大工程的内涵和外延,不但考虑它的防洪功能价值,也应同时考虑它的文化价值,形成历史人文景观,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彰显人与黄河和谐相处的治河理念。

在治理手段上,要从传统的经验治河向科学治河转变目前,河口治理要充分发挥河口研究院等机构的人才技术优势,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进行广泛地河口基础理论和治理措施研究,为河口治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同时,要加快河口物理模型基地建设进度,力争早日建成投入使用,为河口治理开发和黄河三角洲建设与发展提供科学的试验依据。

毛概——简答题

毛概——简答题

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来说: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植跟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最要紧的。

因此,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4.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坚持。

5.简述中国共产党的两次伟大革命和两次历史性飞跃。

(1)第一次革命与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伟大革命发生在1921年至1956年。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实现“三个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三个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面 对 着 经 济增 长 的 压 力 ,面 对 着 吃饭 财 政 ,面 对 新形 势下的环保工作 ,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 个转变 :
着任 期 内干部 政 绩 的 考核 指 标 ,不 少地 方 和 企业

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 与经济
的领 导 人 常常 会 选 择 以粗 放 型 经 营为 基 础 , 以大 增长并重 , 把加强环境保护作 为调整续发展 。
二 、 只有节约资源 , 才能实现环境友好
人 口、资源 、环境 ,最初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三者
之I 司的必然联系 ,当人们深入探讨 日益严重的环境 问


建设 “ 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
会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题时 ,发现传统 的环境管理方式是一种治标不治本 、
第三 个转 变是对环境 四、 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是建立 “ 资源 导干部理论与实践 的具体要求 ,
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的必 由之路
管 理工作的 适时调整 ,是对各 级环保 战线的工作要
求。按照 “ 三个转变”的要求 ,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
维普资讯
专家视点

的 合 理 使 用 远 比 自然 资源 更 为 重要 。 毋 庸 置 疑 ,

位领 导人如 果 在考 虑地 区或 企 业的发 展 战略 时 ,
五、 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 ,实现 “ 三个
根 据 中长 期发 展 的要 求 , 合 平衡 经 济增 长 速度 、 转变 ” 综 ,是我 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重任 资 源 开 发力 度 和 环境 保 护 问题 ,短期 内的 政 绩不 会 显 著 , 是 会带 来长 期 稳 定 的发 展 。悲哀 的 是 , 但 温家宝总 理在今 年六次 环保大会 上强调 ,做 好

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实现“三个统一”“三个转变”

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实现“三个统一”“三个转变”

(下转第57页)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实现﹃三个统一﹄﹃三个转变﹄阴郭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社会组织将成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社会组织是党在群众中开展工作的重要阵地。

党中央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之路”的要求,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

当前,在深入推进社会组织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全覆盖的进程中,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力求实现“三个统一”“三个转变”。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组织依法自治相统一,实现从建立党组织到建设党组织的转变。

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设好“安全阀”,定好做事规矩,确保社会组织思想的纯洁性,确保党的领导的高度统一性。

社会组织依法自治,是在党的领导下的自治。

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组织依法自治相统一,是社会组织的时代特点、前进坐标和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说:“在当今中国,没有大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必须坚定自觉坚持党的领导。

”党领导一切,必须加强党对国家和社会一切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领导一切,不是管理一切,更不是包办一切。

强调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是党对社会组织的政治领导。

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首要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

要在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两个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尽快从建立党组织向建设党组织转变,从“建”起来向“动”起来迈进,按照党中央明确的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功能定位,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注重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示范带动,支持群团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增强联系服务群众的合力,确保社会组织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

一是要针对极少数社会组织中出现的党组织战斗力涣散、执行力软弱等情况,积极引导推动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重大问题决策等制度安排,落实“党组织对社会组织重要事项决策、重要业务活动、大额经费开支、接收大额捐赠、开展涉外活动等提出意见”的要求,细化政策措施,完善党领导社会组织的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现“三个转变”
——论社会治理创新的起点
“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处理新的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是以问题为导向的。

实现社会治理创新,起点要选好,首先是研究者、实践者立场的转变,进而是着眼点的转变,最后是着力点的转变。

一、立场转变——社会治理创新的逻辑起点
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成果——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又称测不准原理)表明观察者与观察对象处于一个系统之中,观察者的活动直接影响着观察对象的状态。

研究者的价值判断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这项研究的意义和结论。

所以要实现社会治理创新,无论是研究者还是执行者,都应当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这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逻辑起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更是当下的现实的主体。

治理(Governance)从字面意思来看:治,就是变害为利,除旧立新——创新,达到有秩序、安定的状态;理,就是遵从规律,理顺关系——意味着诸多主体之间的博弈,形成制度。

治理是以对象——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协商、合作、决策过程。

在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主体与客体的不一致性。

但随着社会整体的演进(Evolution),公民和社会组织由管理的客体逐渐能动地向自我实现的主体转变,成为具有认知和实践能力的非公共主体,从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自觉状态,进入社会治理过程。

原先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就有了新的解决的契机,原先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主体间关系。

创新的出发点是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公民,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笼统的群体。

公民是与公共利益直接发生关系的,是公共政策的落脚点和公共事务的最小单元,这样才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引导和培育公民成为现代社会的主体,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首要任务。

二、着眼点的转变——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视野
社会治理创新是在继承人类管理思想和技术的基础上脱颖而出的。

管理经历了“政治人”时代、“经济人”时代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治理时代。

人们的视野逐步下移,由“庙堂”——政治领域,转向“江湖”——经济领域,进
而走向“草根”——大众的社会生活。

东方政治思想的创始人以先秦诸子百家为代表,西方以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这两个时代是东西方古代思想的“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

在古代社会国家与社会尚未分野,经济在统治者的视野中并不处于显赫地位,政治是人类活动的主题,经济、社会等领域都从属于政治。

古代的思想家也多是权贵,并不从事生产劳动,统治者对被统治者有着较强的人身占有。

这时人类的知识主要用于伦理方面,管理主要以零散的经验、技巧——权谋之术的形式存在。

在缓慢的发展进程中,欧洲中世纪教权与王权之间的斗争开启了精神世界与世俗世界的分野。

而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中大多以宗法家长制为主,也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自治性。

如果说政治人时代的管理思想是以形而上学(神学的变种)思维模式为主导,以权威的尺度去建构和评判一切制度。

那么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以亚当·斯密等思想家为代表开启的“经济人”时代则更接地气,人类管理的着眼点从政治领域转移到经济领域,以动态的经验主义、实证主义思维方式为主导,以财富增长为尺度,主张将政治制度建立在自由竞争的国民经济基础上,开创了政治经济学这一显学。

知识被应用于改良、制造生产工具,开创了工业革命;应用于劳动的组织过程,开创了现代科学管理和微观经济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经济人”假设解释力不足,“社会人”、“自我实现人”、“文化人”、“复杂人”等不同的人性假设层出不穷。

“经济人”假设重视物质因素和工作任务;“社会人”假设重视人的心理需求和人际关系;“自我实现人”假设重视营造环境以激发人的创造潜力;“文化人”假设注重文化认同的软权力;“复杂人”假设强调人差异性,主张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弹性管理。

这些学说各有其合理性和实用价值,但依然没有真正把人放在主体地位上,仅仅把人作为手段,以经济增长为目的。

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人文与科学的体现,都是对人的解放,带来思想自由,使权力运作更加有效,管理技术更加科学和人性化。

管理的视野扩大,在公共领域形成了新的学科,20世纪初形成了公共行政学,70年代末受经济学和工商管理的影响,形成了公共管理学。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在英美国家伴随“私有化浪潮”兴起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和运动,倡导的管理主体多元
化,摒弃“全能政府”的假设,把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公共部门,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管理是为了纯粹的经济增长,注重效率,而治理更注重公平,是为了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普遍增加。

在信息时代扁平化的社会结构中,治理已经从一个政治学概念转变为社会学概念,研究的视野从权力、资本转向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更具有“草根特征”。

社会学相对于管理学的不同就在于它将一定的时间跨度内、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的全部个体作为主体(而非有选择性地把人当做客体),还原所有原有的社会条件(而非给定的)。

社会治理既区别于权威主义为导向的以权力运行为核心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又区别于功利主义为导向的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管理,这两者都是单向度的规范、控制。

社会治理以不同的社会主体权利的实现为主要目标,在一定的公共空间内各种社会主体(个体、家庭、社会团体、法人、政府)不断调和相互冲突的目标并自愿地采取一致行动达到共同目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平等地对话、妥协的机制、合作的规范、履约的诚信。

社会治理创新要用社会文明的价值尺度来评价——全部社会主体的均衡发展与良好的社会价值观认同,前者是对人的价值关怀,后者是让这种对人的价值关怀成为核心价值观,做到这两点即“善治”。

三、着力点的转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创新的关键在于“结合”,即新的要素的结合。

社会进步是人的自由发展与受制约性在更高形式上的统一。

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质是将人的自由同法律、道德规范结合起来。

当下社会治理的难题之一就是社会流动性加快使得传统的圈层结构的“熟人社会”和蜂巢状的“单位体制”逐渐解体,演变为单点式的“陌生人社会”。

伴随着熟人社会的逐渐解体,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不得不面对信息的不对称,以及陌生的人际关系。

碎片化的社会带来的是传统信任的缺失,过去由血缘、地缘关系建立的信任关系日渐衰微,这也成为当下“风险社会”的风险源之一,也是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巨大挑战。

新形势下,一方面公民需要有效的社会保障和价值关怀,形成良性的社会流动;另一方面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自律。

因此,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既是弥补传统人际信用日益缺失的迫切需求,更是社会治理创新的着力点。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会记录每个人一生的信用状况,能发挥褒扬诚信、惩治失信的作用,并将促使社会个体加强自我约束和道德修养,从而为社会治理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

同时也使社会对个体有明确的评价体系,社会治理手段得以完善,社会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