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 《唐诗三首》之《石壕吏》课件(25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 《唐诗三首》之《石壕吏》课件(25张ppt)
说明国家急需兵源。 ⑹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⑺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__吏__呼__一__何__怒_,!妇__啼__一__何__苦__!。 ⑻“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为什么?
杜甫(712 -770)
2 写作背景
《石壕史》的写作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 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 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 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 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 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 时的哭声。杜甫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 吏”“三别”。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 低声地哭。(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 老头儿告别 。
自主探究
1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 是 老妇人的“致词” 。
(1)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 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自主探究
课堂练习
1、写出战争苛酷的句子: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 。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两句属 对比 写法, 作用 突出差役的凶狠及战乱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3、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 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4、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有吏夜捉人
5、对《石壕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 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B.诗中正面描写老妇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安 史之乱”,提示主题。 C.“有吏夜捉人”依据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 生发出来。一个“夜”字,含义丰富,既表明官府“捉人”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共32张PPT)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共32张PPT)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甘愿牺牲 自己以换取百姓温暖的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4)勾画卖炭翁的肖像,表现烧炭生活艰辛、痛苦的诗
句是:“ 满面尘灰烟火色 , 两鬓苍苍十指黑 ”。
(5)揭 示 卖 炭 翁 的 悲 苦 处 境 和 矛 盾 心 情 的 诗 句 是 :
3. 写作特色 石壕吏
构思巧妙。《石壕吏》运用了明暗结合、藏问于答的 艺术表现手法。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 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 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人则用明写,把她所 说的那些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其实,用心品味就会发 现,老妇的那些话都是差吏逼问出来的。差吏的“呼”“怒” 贯串老妇诉说家事的全过程,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由此 可见作者构思之巧。
(3)杜甫的诗歌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被尊 称为“诗圣”,结合此诗,说说你怎样理解这两个 称号。 杜甫被尊称“诗圣”,是因为他有忧国忧民的伟大 情怀,而且诗歌艺术质量上乘;他的诗被称为“诗 史”,是因为他用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这 些在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都有所表现。
3. 阅读《卖炭翁》,回答问题。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C)
炭翁》)
(6)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
炭翁》)
2. 理解型默写。 (1)《石壕吏》中,官吏的残暴与老妇的悲苦形成鲜明
对比的诗句是: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俄顷风定云墨色 , 秋天漠漠向昏黑 ”两句写狂风
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 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4《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20张PPT)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4《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20张PPT)

2.请同学们自主阅读,交流讨论,从老妪的致词中, 找出表现苦的句子,说说老妪一家苦在哪里?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丧子之痛 “存者且偷生”“出入无完裙”——生存之艰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服役之苦
小结:《石壕吏》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 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 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 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作者将褒贬之情融于 精准客观的叙述之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 的深切同情。
活动一 初读诗歌 识别体裁
1.请同学们自行划分节奏,大声自由朗读《石壕吏》,并对比
《望岳》,思考:二者在体裁、语言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押韵 iao
2.请找出《石壕吏》的主要韵脚。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 走,老妇出门看。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 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 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 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 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拾 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 ,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 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 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首诗。
石壕吏
白话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 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 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 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 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 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 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 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 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16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16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阳役,犹得备晨炊。
9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藏问于答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也 叫寓问于答,最通俗的解释应该是省去问话, 问从答知。这是使诗歌语言简洁的一种表现 手法,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10
杜甫面对老妇人一家的苦难, 没有出来义正辞严的阻止,是 否是个冷漠无情之人?
资料:杜甫官职 杜甫在前一年(公元758年)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时从 洛阳回华州任所,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 注解:司功参军,官名。唐朝时掌管官员、考课、祭祀、 礼乐、学校、选举、表疏、医筮、考课、丧葬等事。 (权力很大的一个官)
1.下面对于《石壕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诗只是客观叙事,并无感情/态度的直接表露。 B.诗歌中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有对战争的控诉,还表现 思想上的矛盾 C.诗人明写差役,暗写老妇,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 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D.本诗直接讲述底层劳动人民的故事,诗人自己也是故事 的主角。
C老妇人的语言并不是典雅华丽的,也并没有用典。
课后延伸:
阅读杜甫的“三吏三别” 中的其他诗歌,分析人物形象, 体会作者情感。
不是,这恰好反映了诗人矛盾 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揭露了 官吏的残暴,又反映了人民的 苦难。既是对统治者严厉的斥 责、控诉,也是对老百姓的同 情,还是对人民慨然赴国难这 种精神的褒扬。
11
三读:走近诗人,体会伟大襟怀
思考:投宿这样一个家庭,见了这样一件事情,听了这样一段话,我没 有任何反应。有人说,杜甫既然是忧国忧民心系百姓的,为什么在石壕 村投宿的那个夜晚、分别时的天明始终一言不发呢?
7
面对这样一个悲苦之人、困顿之家,文中的吏怎么样?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57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57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下面是春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全国卷二)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老健康少健康老少健康 老吉祥少吉祥老少吉祥 老欢欣少欢欣老少欢欣 出平安入平安出入平安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上联由 “国 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三个主谓 结构分句组成;并且“国”,“家”又能组合 成词语 “国家” ,词语“兴旺”又重复;内 容都是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
速读 整体感知诗意
1、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了 什么事? 2、复述故事 3、理清层次。 4、试找出能表明作者对此事态度的诗句。
文章层次
• 第一部分(前4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 间,地点。
• 第二部分(中间14句):老妇诉说家中 现状并应征。
• 1、前6句,诉说三男情况; • 2、中间4句,诉说家中现状; • 3、后4句,老妇自请应役去河阳。 • 第三部分(后四句):老妇被吏抓走。
听读 标注字音、节奏
25-3-石壕吏(朗读版)(流畅) _1024x768_2.00M_h.264.flv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 háo )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 y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yè)城戍( sh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中心:
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揭露了官吏的残暴,表露了作者 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 切同情。
石 根 据 自己壕对诗歌的理解, 并通过合理想吏象,给短剧中的 人物配上适合的对白。
杜 甫
•第二课时
讨论:
大家发挥想象力,说一说在老妇的致 词过程中,有没有吏的活动?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 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 你能从老妇的回答中想象、推测出 “吏”都问了什么话吗?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39张ppt)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39张ppt)

》杜工部
教学目标:
1.诵读、默写《石壕吏》诗歌 2.疏通文意,注意词语意思 3.初步感知课文领会主题思想 4.改写课文
五言叙事诗
写作背景
《石壕吏》的写作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 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之子)所 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第二年春天,由 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式发生逆 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退守河 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此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 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一路上他看到的都是征夫怨 妇们的愁眉苦脸,听到的都是离家出征时的悲凄哭声。杜 甫的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喊,叫嚷 多么 哭 悲苦、凄苦
差役的叫嚷的多么暴怒!老妇人哭的又是多么悲苦!
如何理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对比鲜明, 两个“何”字,加强了感情色彩,一方如狼似虎, 一方悲愤凄苦,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役、深 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独立成段,意在 强调吏呼之怒、妇啼之苦,并起到统领后文的 作用。
石壕吏:___汝__家_有__男__丁_否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尚__有_他__人__否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__内_室__是_何__人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一__定__还_有__人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还__有__他_人__否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三部分(4):作者独与老翁告别的情景。
整体感知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主要叙述了差人乘夜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 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惨事。
整体感知
2、诗中有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分别是谁?他们各有什么 特点?
两个。老妇人和石壕吏。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 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 何怒”可以看出石壕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当堂检测
2、翻译下列句子。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译文: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 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文:差役吼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
当堂检测
2、翻译下列句子。 (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译文: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 低微断续的哭声。
整体感知
3、“有吏夜捉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用“捉人 ”而不用“征兵”“招兵”?
“有吏夜捉人”一句,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它是全篇 的提纲,后面的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招兵”,因为“捉”字暗示 当时老百姓都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 采取捉的方式,强迫百姓当兵,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文学常识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文体知识
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 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完整 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 的叙事和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古典诗歌中著名的叙事诗 有《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并序)》《长恨歌》《琵琶 行(并序)》等。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自主学习
04 识文本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 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 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拓展延伸
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点名征兵。于是便问新 安吏:新安是个小县,人口不多,连年战争,还会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吗?
"兵府的文书昨夜才下达,命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抽来的中男实在太 小了,怎能守住王城呢?"
肥胖的青年有母亲来送行,瘦弱的青年孤零零的无人陪送。河水日夜向东流, 时至黄昏,青山里还留着送行者的哭声。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拓展延伸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重点探究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差役的气势汹汹和妇人的可怜形成 鲜明的对比,表现出阶级压迫的严重。
重点探究
3.朗读第二部分,思考老妇人的致词交代了几层意思?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15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15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家贫孙幼之苦 被迫应征之苦
古代兵役制度
《新唐书·兵志》的话:“开元旧例凡民二 十为兵, 六十而免。”
《旧唐书·食货志上》的记载:“二十为丁, 六十 为老。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
差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苦
面对这样一个悲苦之人、困顿之家, 文中吏的反应 是什么?这个差役可能做了些什么?
怒!
(1)把你们的儿子叫出来,赶快上前线 服兵 役! (2)你们家还有什么人?都说出来! (3)好吧,快跟我走!
背景材料
唐肃宗乾元三年春,唐军在“安史之乱”中 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潼关一 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百姓流离失所, 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




(1)工作辛劳之苦:怒中有劳累——有吏夜捉

人。(白天做了,晚上还得工作)


(2)不被理解之苦:怒中有无奈的苦痛——老
自读感知
1、结合注释读懂全文并积累字词。 2、概括文章内容(人物+事件)。
时 间
傍晚
地 点
石壕村
事 件
有吏夜捉人
人 物
吏、老妇、杜甫
“有吏夜捉 人”可以换成 “有吏正征
兵”?
找一找全文的中心句,并用现代汉语生 动形象地表达(可加语言、动作、神态等)。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两个差吏气势汹汹地闯进来:一个瘦高个儿, 满口黄 牙,手里拿着一根棍子;另一个矮胖儿,挺 着个大肚子, 手里持刀。此时,老妇人已吓得浑身 哆嗦,连头都不敢抬。
课后作业
1、必做题: 背诵古诗,并预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选作题: 尝试给杜甫写一封信,写出你读完《石壕吏》的所 思所感。

第24课《石壕吏》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石壕吏》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凄苦。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防守。
捎信回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最新近战。 死。存且偷者,生姑,且且苟偷,且暂活生且 着。。,停死止者,这长里已指生矣命!结束。
差役大声吆喝多么凶狠!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凄苦!

听见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我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被差役
逼迫
石壕吏:你__家__的_男__丁_都__到_哪__儿__去_了__?_快__交_出__来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老婆__子__,_谁__知_道__你_说__的__是_不__是_真__的__?难__道_你__家__里_没__有_别__人__了_?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_房_里__怎__么_有__人_在__哭_?_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你_竟__敢__撒_谎__!_有__吃_奶__的__娃_娃__,_一__定_还__有__个_娘!赶紧交出来!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那_我__们__不_管__,_今__天_你__家__必_须__交_一__个__人_出__来!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停止。
登,踏上。 前途,前行的道路。

夜深了,说话声消失,隐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文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我)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
活动一:整体感知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以及人物分别 是什么?
时间:晚上 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 事件:官吏抓壮丁。 人物:老妇人和官吏。
2、请用诗中的原话精炼概括图片内容。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17张PPT)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17张PPT)
唐诗《石壕吏》详解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 《杜工部集》。 代表作有: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石 壕 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 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男邺城戍。一男附书
话。 戍: 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
至,二男新战死。存 新: 最近。长已矣: 永远完了
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乳下孙: 还在吃奶的孙子。
矣!室中更无人,惟 有孙母未去: (因为)有孙子在,
有乳下孙。有孙母未 (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去,出入无完裙。
。完裙: 完整的衣服。裙,这 里泛指衣服。
时间:晚上 地点:石壕村老妇人(百姓)家里 事件:诗人夜投石壕村,看到官 吏抓壮丁。 主要人物:老妇人和官吏。
2.这首诗共分为几部分?各个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耳闻目睹 凶残夜捉 揭开故事序幕
开端
哭啼申诉 家境凄惨 被逼自愿服役 发展、高潮
老妇被捉 惨别老翁 凄凉绵绵无尽
结局
3.为什么官吏是“捉人”而且还是“夜晚”? 最终抓到人没有?
夜晚老百姓都在家中,白天 躲避战乱和抓丁。

第24课《唐诗三首》之《石壕吏》课件(共21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之《石壕吏》课件(共21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丧子之苦 ——困窘之苦 ——应征之苦
深入探究
2
如今,这个已经支离破碎的家庭,又遭遇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连垂垂老矣的老妇人,也被捉走了,捉走老妇人的是?
石壕吏
深入探究
3
诗人为何不直接描写“石壕吏”,而是通过老妪的致词来表现石 壕吏的形象?
• 用暗示的手法来反衬石壕吏的狰狞面目。
• 诗里没有叙述差役讲的半句话,但我们 从老妪的回话中已经可以看出他那凶狠 残暴的嘴脸。他一直逼着老妇自己无人, 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yìng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疏通文意
投宿
越过

暮 投 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 逾 墙走,老妇出门看。
译文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里来抓人。老头 儿越墙逃走了,老妇人出门察看。
疏通文意
消失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指诗人登程赶路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夜深了,说话声消失,隐约听到 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登程赶 路的时候,(我)只同那个返回 家中的老头儿告别。
整体感知
1.诗人在写这首沉重、悲哀的诗歌的时候,其实也把一个 能够体现人生味道的词放在了诗句中,你们找到了吗?
深入探究
4 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做了些什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无言的控诉
• 无言的安慰
• 无言的歌颂和祝福
主旨探究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老妪一家的同情。 对统治者压榨百姓的残暴行径表示痛恨, 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深感悲痛。 歌颂石壕吏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自己支持唐王朝进 行的这场战争,希望取得最后的胜利。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号 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 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 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 影响极大,因其诗常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 为“诗圣”。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李商隐 与杜牧即“小李杜”。
四个人,四件事。 有吏夜捉人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 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人
把握文章结构
这首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四句):写诗人投宿石资村,传晚 投石壕村
官史来抓人,老前翻远跑,老妇开门见官史。
第二部分:从“吏呼一何怒”到“出入无完
裙”
第三部分:从“老妪力虽衰”到“犹得备晨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 去(对差役)说话。
防守,这里 指服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书信 回来
刚刚
附书至:捎信回来。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 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长已矣:永远完了。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 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 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2.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老妇人和官吏。
3.为什么“捉人”是在“夜晚”?
差役叫得多么凶狠,老妇啼哭得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走上前说:我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 了。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活着 的不过是苟且活着,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 (男)人了,只有个还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所 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是)出出进进没有一件完整的 衣服。我这老太婆虽然已年迈力尽,请让我今晚跟你们一

第24课《石壕吏》课件(共1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石壕吏》课件(共1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开端 事件、人物 —— 吏夜捉人,吏、老翁和老妇
次 第二部分(②③):故事的发展、高潮,写“致词”
结 构
的内容:老妇人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
发展、 差役 —— 怒 高潮 老妇 —— 苦
对比
服役惨景——二男战死 家中困境——媳无完裙
第三部分(④):故事的结局: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 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结局 —— 独与老翁别 —— 凄惨
6、老妇人的话围绕哪个字展开?围绕这个字,展现了 老妇人的哪些遭遇?表现了什么? 苦。①经受丧子之苦,三个儿子全部上战场,其中两个 儿子已经战死,人生最苦的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② 生活条件之苦,家人衣不蔽体,出入无完裙;③饱受征 兵之苦,提心吊胆,夜不能寐,惶惶不可终日。 表现了战争惨烈、战争破坏、严重百姓饱受战争之苦。
石壕吏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号少 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 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 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 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 响极大,因其诗常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为 “诗圣”。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李商隐与 杜牧即“小李杜”。
诗歌主旨
《石壕吏》通过写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 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 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4、通读课文,说说“有吏夜捉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 点兵”而说“ 捉 人 ”? “有吏夜捉人”一句,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它是
总括全诗事件的句子,后面的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捉”字暗示当时百姓并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石壕吏》课件(共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石壕吏》课件(共20张ppt)

第二,诗人既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对此怀有真切的 同情和愤慨,又不反对这场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因为安 史之乱不平息,社会就不能得到安宁。从这一角度上说, 诗中所述老妇应征服役一事,既是对统治者严厉的斥责、 控诉,也是对人民慨然赴国难这种精神的褒扬
文章主旨
《石壕吏》通过写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 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 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 人民的深切同情。
指男人
没有完整的衣服。 裙,这里泛指衣服。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妇
跟从
应征 兵役 还能够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形容低微、 断续的哭声 登程赶路 唯,独,只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 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怜)她进进出出连件完 整的衣服都没有。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 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
石壕吏 杜甫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 2.学习通过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刻 画人物形象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壕吏》“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 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诗 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
读准下面字的音: 壕 (háo) 戍 (shù) 妪 (yù)
邺(yè ) 逾 (yú) 咽 (yè)
课文朗读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的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 军所占领的邺郡,胜利在望。次年春天,形势发生逆转,唐 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为了挽救危局,唐军便在洛阳至潼 关一带,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途 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亲眼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沉 重灾难,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
最近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家破人亡之苦 穷困潦倒之苦 被迫服役之苦
诗人通过老妇的“致词”生动地表现了当时 的社会现实:穷苦的百姓在战争的铁蹄下过着朝 不保夕、水深火热的生活,他们经历着家破人 亡,生离死别,还要随时提防被抓去当兵役,人 命在乱世中如同草芥。
思考
1.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否用诗中的一句话 来概括?
2.从老妇的“致词”和“致词”前的表现中,你看 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故事的结局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
1.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否用 诗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叙事诗
第一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段写差役“怒呼”和老妇“苦啼”的对比,引 出老妇的“致词”; 第三段老妇的“致词”是诗歌的主体部分; 第四段是故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经被差役抓走。
老妇: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差役: 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 老妇: 室中更无人。 差役: 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老妇: 惟有乳下孙。 差役: 既然孙子还在吃奶,那家里一定还有其他人! 老妇: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差役: 那我们也要带走一个人,你看着办吧! 老妇: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旁观者
在看似“客观”的叙述中流露出 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3.诗人为什么对悍吏捉人一事保持沉默?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人复杂的情感态度。
诗人矛盾的心理
诗人既希望早日平定叛乱,取得战争的胜利, 又谴责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既同情百姓的 遭遇,又希望百姓能够参加战争,共赴国难。
“两汉时期文人有良心而没有文学,魏晋六朝 时期则有文学而没有良心,盛唐时期则文学与良心 二者兼备,杜甫便是代表,他的伟大也在这里。”
概括全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暗示了当时 兵荒马乱、 鸡犬不宁的 社会环境。
表现了征兵
暮 投 石壕村,有吏夜 捉人。 的残酷和差 役捉人的暴
投宿
指征兵 力、狠毒。
老翁逾 墙 走,老妇出门看。
越过

诗歌开篇的四句话,不仅交代了“有吏夜捉 人”这一事件,还反映了战乱给普通人民带来的沉 重灾难,为下文老妇的诉苦做了铺垫。
石壕吏(1)
初二年级 语文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诗圣”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 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 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 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 称为“诗圣”。他的诗歌真实记录 了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被称为 “诗史”。杜甫现存1400多首诗 歌,著有《杜工部集》。
用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灵关怀着最底层的民众。 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是永远的诗圣!
诗歌的情感与主旨
这首诗通过叙述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 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反映了安史之乱所 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诗 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石壕吏(2)
初二年级 语文
2.从老妇的“致词”和“致词”前 的表现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多么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横 暴的官吏和悲苦的老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反映了横暴的官吏肆意欺压百姓的社会现实。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防守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捎信回来
3.故事的结局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 中读出来的?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
小声或无 声之哭
不仅是老翁和儿媳妇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幽咽。 心老妇生死未卜的默默
哭泣,也是他们对这残 形容低微、 忍世道的无声控诉。 断续的哭声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暗示老妇已经被差役捉走。
“泣”的人是经历了这一切而又无能为力的杜甫, 也是所有饱受战争之苦的黎民百姓。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诗人明写老妇而暗写差役,诗中虽然没有直接叙 述差役讲的话,但是诗人用暗示的手法,将差役的狰 狞面目隐藏在老妇的回话中。
好处: 1.叙事简洁精炼,“其事何长,其言何简”。 2.突出诗歌的主题,表达诗人的情感。
诗人把议论和抒情寓于叙事之中,将自己的 思想情感融化在客观的事实中,融化在具体的形 象里。诗人尽量让事实说话,让事实本身去感染 读者,唤起读者的爱憎之情。
思考
1.诗歌的题目是“石壕吏”,却处处写老妇,这是什么 手法?有什么妙处? 2.在诗歌中,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3.诗人为什么对悍吏捉人一事保持沉默?结合时代背 景,分析诗人复杂的情感态度。
1.诗歌的题目是“石壕吏”,却处处 写老妇,这是什么手法?有什么妙处?
差役: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
•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 •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垂老别》) •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hāo lí)。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无家别》)
生离死别图 惨烈战争图
家园荒芜图
杜甫将自己惨痛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 如实地反映在诗中,
用一双洞察一切的眼睛注视着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 用一支能够刺破一切黑暗的巨笔描摹着世间万象,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háo)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 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ù)力虽衰,请 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y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 翁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