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合集下载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第一篇: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题目一、蜂窝煤成型机 l.工作原理及工艺动作过程冲压式蜂窝煤成型机是我国城镇蜂窝煤(通常又称煤饼,在圆柱形饼状煤中冲出若干通孔)生产厂的主要生产设备。

它将粉煤加入转盘上的模筒内,经冲头冲压成蜂窝煤。

为了实现蜂窝煤冲压成型,冲压式蜂窝煤成型机必须完成五个动作: 1)粉煤加料:2)冲头将蜂窝煤压制成型;3)清除冲头和出煤盘的积屑的扫屑运动;4)将在模筒内的冲压后的蜂窝煤脱模; 5)将冲压成型的蜂窝煤输送装箱。

2.原始数据及设计要求1)蜂窝煤形状为圆柱体,成品尺寸:¢100 mm×60 mm; 2)蜂窝煤成型机的生产能力:50次/min。

3)驱动电机:转速n=1440r/min。

4)冲压成型时的生产阻力达到100000N;5)为了改善蜂窝煤冲压成型的质量,希望在冲压后有一短暂的保压时间。

6)由于冲头要产生较大压力,希望冲压机构具有增力功能,以增大有效力作用,减小原动机的功率。

3.设计方案提示冲压式蜂窝煤成型机应考虑三个机构的选型和设计:冲压和脱模机构、扫屑机构和模筒转盘的间歇运动机构。

为了减小机器的速度波动和选择较小功率的驱动电机,可以附加飞轮。

4.设计任务1)按工艺动作要求拟定运动循环图。

2)进行冲压脱模机构、扫屑刷机构、模筒转盘间歇运动机构的选型。

3)机械运动方案的评定和选择。

4)进行飞轮设计。

5)按选定的电动机和执行机构运动参数拟定机械传动方案。

6)图出机械运动方案简图。

7)对传动机构和执行机构进行运动尺寸计算。

二、剥豆机1.工作原理及工艺动作过程将干蚕豆浸胖后放在料斗内,通过振动下料后将蚕豆平放排列成头尾相接,进豆到切位置,将豆压住并切开头部的皮,然后用挤压方法将豆挤出。

剥豆机的主要工艺动作是送料、压豆切皮、挤压脱皮。

2.原始数据及设计要求 1)蚕豆长度。

20~25mm。

2)蚕豆宽度。

15~20mm。

3)蚕豆厚度。

6~8mm。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机械运动简图设计实例7.1 薄板冲床7.1.l设计要求设计专用冲床,用于金属薄板的冲孔或落料。

7.1.2功能分解显然,为完成冲压工艺过程,需实现下列运动功能要求:(1)冲头作上下往复运动,因此需要设计相应的冲压机构。

(2)板料作纵向步进运动,因此需要设计板料纵向送料机构。

(3)为了节约原材料,工厂往往采用交错冲切方法,这样可以用同样数量的原材料加工出较多的工件,且减少边角余料。

因此,板料在作纵向步进运动的同时,还应作横向停歇往复运动,以实现冲切孔位的交错排列,为此需设计板料横向送料机构。

对这一个机构的运动功能作进一步分析,可知它们分别应该实现下列基本运动:(1)冲压机构有三个基本运动:运动轴线的变换、运动形式的变换、运动方向的交替变换。

(2)板料纵向送料机构也有三个基本运动:运动轴线变换、运动缩小、运动停歇。

(3)板料横向送料机构有四个基本运动:运动形式变换、运动缩小、运动方向的交替变换、运动停歇。

7.3 铆钉冷镦机7.3.1设计要求设计铆钉自动冷镦机,把成卷的线材通过校直、送料、切料、转送、镦锻、起模等工序,制成铆钉。

7.3.2功能分解本机器的功能是自动生产铆钉。

其原理为冷态(室温)镦锻。

它的运动功能可分解为四种工动作:l. 进料金属线材经进料机构校直后,被自动、定时地送入模具。

执行构件作直线停歇运动。

2. 切断转送进料停止后,切断转送机构将棒料切断并把它送至镦料工位。

执行构件作直线停歇等速运动及停歇急回运动。

3. 镦锻成形由镦锻机构镦出铆钉,执行构件作直线往复急回运动。

4. 起模顶料由起模机构将铆钉从定模中推出,执行构件作直线往复停歇运动。

7.4 蜂窝煤成型机7.4.1设计要求蜂窝煤在我国城镇广泛使用。

现要求设计蜂窝煤成形机,将具有一定湿度的粉煤定量送入模腔成形,生产出煤饼。

设计参数为:蜂窝煤形状为圆柱体,成品尺寸:¢100 mm³60 mm;生产能力:40次/min。

7.4.2功能分解为实现蜂窝煤成形,该机应具有下列功能:输入煤粉、煤粉成形、清除煤屑、型煤起模、输出成品。

2023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书

2023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书

2023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书篇一: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实验课、公共选修课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一节或一次课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

4. 方法及手段如: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模型讲解、实物讲解、挂图讲解、音像讲解等。

教学内容:绪论0.1 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机械,机械是机器和机构的总称。

一、机器机器的概念多少年来已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并不断发展。

机器的种类繁多,构造、性能、用途各不同,但有三个共同的特征:①人为的实物组合(不是天然形成的);②各运动单元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③能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

机器是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用来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

凡用来完成有用功的称工作机,凡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成机械能的称原动机。

二、机构能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的各构件(包括机架)的基本组合体。

具有①②两特征。

很显然,机器和机构最明显的区别是:机器能作有用功或转换机械能,而机构不能,机构仅能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

两者之间也有联系,机器是由若干个机构组成的系统,最简单的机器只有一个机构。

三、基本概念构件:运动单元体零件:制造单元体构件可由一个或若干个零件刚性连接而成。

机架:机构中相对不动的构件原动件:驱动力(或力矩)所作用的构件。

→输入构件从动件:随着原动构件的运动而运动的构件。

→其中输出预期运动的称输出构件0.2 机械原理课程的内容及在培养人才中地位、任务和作用一、研究内容1、机构的结构学:①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和确定性;②机构的组成原理;1、机构的运动学:从几何观点分析机构的运动规律,按已知规律设计新机构。

2、机构和机器的动力学:①机构各构件的力分析、惯性力的平衡;②确定机械效率、已知力作用下机械的真实运动规律;③作用力、构件质量和构件运动之间的关系,即机械的运转和调速问题。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编写设计说明书:详细描述设 计思路、设计方案、设计过程 等
准备答辩:准备答辩PPT,熟 悉设计内容,准备答辩问题
完成设计说明书:提交设计说 明书,等待老师审核
参加答辩:参加答辩,回答老 师提出的问题,展示设计成果
第四周:答辩,修改完善设计
答辩时间:第四周
答辩地点:学校报告厅
答辩内容:介绍设计思路、 设计方案、设计成果等
感谢观看
汇报人:
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产品的可维护 性和可升级性
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产品的使用寿 命和耐久性
保证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各种可能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振动等
选用合适的材料和工艺,保证装置的强度和刚度
设计合理的结构,避免应力集中和疲劳破坏 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如螺栓、焊接等,保证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 性
成果展示:展示 设计成果,包括 图纸、模型、实 验数据等
问题分析:分析 设计中遇到的问 题和解决方案, 以及改进措施等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和意见
认真听取老师的问题和意见,保持谦虚的态度 回答问题时,要清晰、准确、有条理 对于老师的意见,要虚心接受,并提出改进措施 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展现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团队精神
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团队协作:通 过团队合作, 提高解决问题
的能力
沟通能力:通 过团队沟通, 提高表达和倾
听的能力
领导能力:通 过团队领导, 提高组织和协
调的能力
创新能力:通 过团队创新, 提高解决问题 的能力和创新
能力
02
课程设计任务
设计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
确定机械装置的功能和用途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 设计机械装置的草图和结构 制作机械装置的零件和组件 组装机械装置并进行测试 修改和完善机械装置,使其满足设计要求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1.计题目: 糕点切片机2.工作原理及工艺动作过程糕点先成型(如长方体、圆柱体等)经切片后再烘干。

糕点切片机要求实现两个动作: 糕点直线间歇移动和切刀往复运动。

经过二者动作配合进行切片。

改变直线间歇移动速度或每次间歇输送距离, 以满足糕点不一样切片厚度需要。

3.原始数据及设计要求1)糕点厚度: 10~20mm。

2)糕点切片长度(亦即切片高)范围: 5~80mm。

3)切刀切片时最大作用距离(亦即切片宽度方向): 300mm。

4)切刀工作节拍: 40次/min。

5)工作阻力很小。

要求选择机构简单、轻便、运动灵活可靠。

6)电机可选择, 功率0.55KW(或0.75KW)、1390r/min。

4.设计方案提醒1)切削速度较大时, 切片刀口会整齐平滑, 所以切刀运动方案选择很关键, 切口机构应努力争取简单适用、运动灵活和运动空间尺寸紧凑等。

2)直线间歇运动机构怎样满足切片长度尺寸改变要求, 是需要认真考虑。

调整机构必需简单可靠, 操作方便。

是采取调速方案, 还是采取调距离方案, 或采取其它调速方案, 均应对方案进行定性分析比较。

3)间歇机构必需与切刀运动机构工作协调, 即全部送进运动应在切刀返回过程中完成。

需要注意是, 切口有一定长度(即高度), 输送运动必需在切刀完全脱离切口后方能开始进行, 但输送机构返回运动则可与切刀工作行程在时间上有一段重合, 以利提升生产率, 在设计机器工作循环图时, 应根据上述要求来选择间歇运动机构设计参数。

5.设计任务1)依据工艺动作次序和协调要求拟订运动循环图(A3)。

2)进行输送间歇运动、切刀往复直线运动选型。

3)进行机械运动方案评价和选择。

4)依据选定电机和实施机构运动参数拟订机械传动方案。

5)画出机械运动方案示意图。

6)对机械系统和实施机构进行尺寸设计。

7)画出机构运动简图。

(A1)7)对间歇机构或往复运动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绘制从动件位移、速度、加速度曲线图。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目的综合应用所学过的机械原理知识,进行机构的选型、组合、分析与综合,并绘制相应的机构运动简图,以培养机械运动方案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设计任务及要求本课程设计提供了A、 B两类题目。

A为综合类设计题目,B为创新类题目,要求每个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题目,在规定的时间里按题目任务要求完成设计工作,并上交设计说明书一份。

(注:设计说明书统一用本校设计用纸手写并装订,20页以上;说明书应有封面及标题(题目名称)、专业、班级、姓名和学号。

说明书封面自行设计。

若采用手工绘图,用档案袋将说明书与图纸一起交上。

若采用电脑绘图,请将图插入说明书中,并作必要说明。

)设计任务:提交课程设计说明书手写稿一份,设计说明书的基本内容包括:设计题目及参数和要求;功能分解图;机械系统运动循环图;机械系统运动方案拟定;方案比较与评价;机构运动简图;动力机选择;用数据和线图表达的计算结果;收获与建议及参考资料目录。

各图请自选图纸绘制。

三、课程设计内容与时间安排时间安排:1.即日起可根据本任务选择自己的题目,查阅资料,构思设计。

2. 课程设计周第1~4天老师到教室答疑式辅导,有问题的学生可以来问。

3.课程设计周第5天小答辩方式,老师在教室检查设计。

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结果,并做说明。

4.课程设计周第5天学生上交课程设计资料。

具体内容安排:1)查阅资料、熟悉题目(0.5天)采用多媒体授课,以典型机械的运动方案为例讲解课程设计的过程,下达任务书。

同学根据任务书查阅资料、熟悉题目的具体内容。

2)功能分解(0.5天)按照给定的机械总功能要求,分解成分功能,进行机构的选型与组合。

3)拟定运动循环图(0.5天)确定各执行构件的运动形式和动作的先后顺序、相位,按照它们的协调要求拟定出机械运动循环图,以协调各分支机构的设计、装配和调试。

4)构思和确定方案,方案分析比较、绘制方案图(1天)针对给定的设计要求,构思各种能够实现执行构件运动形式的机构或机械系统,形成多种可能的机械运动方案,然后对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评选,确定出最佳方案。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书本打包机)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书本打包机)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COLLEGE OF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 LUT课程设计任务书归属课程:机械原理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工学一部机械教研室二零一一年六月一、课程设计题目书本打包机二、工作原理设计书本打包机,在连续生产线上实现自动送书,用牛皮纸将一摞(5本)书包成一包,并在两端贴好标签,如图1所示。

图1 书本打包机的功用三、设计数据及要求书摞的包、封过程的工艺顺序及各工位布置分别如图2、图3所示。

图2 包、封工艺顺序图3 包、封工位布置(俯视图)(1)送书,横向送一摞书进入流水线。

(2)推书,纵向推一摞书前进到工位a,使它与工位b~g上的六摞书贴紧在一起。

(3)送纸,包装牛皮纸使用整卷筒纸,由上向下送够长度后裁切。

(4)继续推书前进到工位b。

在工位b书摞上下方设置有挡板,以挡住书摞上、下方的包装纸,所以书摞被推到工位b时实现三面包装,这一工序共推动a~g的七摞书。

(5)推书机构回程,折纸机构动作,先折侧边将纸包成筒状,再折两端上、下边。

(6)继续折前角,将包装纸折成如图2实线所示位置的形状。

(7)再次推书前进折后角,推书机构又进到下一循环的工序4,此时将工位b上的书推到工位c。

在此过程中,利用工位c两端设置的挡板实现折后角。

(8)在实现上一步工序的同时,工位c的书被推至工位d。

(9)在工位d向两端涂浆糊。

(10)在工位e贴封签。

(11)在工位f、g用电热器把浆糊烘干。

(12)在工位h,人工将包封好的书摞取下。

图4所示为由总体设计规定的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和有关尺寸。

其中,,O为机器主轴的位置,A为机器中机构的最大允许长度,B为最大允许高度, y0为工作台面距主轴的高度,(x,y)为主轴的位置坐标,(x1,y1 )为纸卷的位置坐标。

书本打包机具体技术要求为: 1、机构的尺寸范围总机尺寸:A=2000mm ,B=1600mm 。

工作台面位置: y 0=400mm 。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常见的几类)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常见的几类)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题号01锁梁自动成型机床切削机构设计一、机构说明和加工示意图锁梁自动成型机床加工锁梁(即挂锁上用于插入门扣的钩状零件)的工序为:将盘圆钢条校直、切槽、车圆头、切断和搬弯成型。

本机构为该机床的切削成型工艺部分,由送料机构、夹紧机构和切削进给机构组合而成。

切削加工原理如下图:送料夹持器1将工件7送到切削加工工位。

弹簧夹头的锥套6移动,使夹紧爪5将工件7夹紧,送料夹持器1即返回。

圆锥凸轮2移动,使与切槽刀杆和切断刀杆相联的摆杆3摆动,开始进刀,由于刀盘4的旋转运动,是工件被出圆槽、圆头和最后切断。

圆锥凸轮2返回,摆动刀杆退刀,弹簧夹头松开工件,待送料夹持器1第二次送进时,将已切削成型的工件推出工位。

一、机构设计的有关数据(见附表)二、要求完成的设计工作量1)根据功能要求,确定工作原理和绘制系统功能图。

2)按工艺动作过程拟定运动循环图。

3)构思系统运动方案(至少3个以上),进行方案评价,选出较优方案。

4)对传动机构和执行机构进行运动尺寸设计。

5)用相关软件或程序对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并画出输出机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线图。

6)在2号图纸上画出绘制系统机械运动方案简图。

7)完成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附表:锁梁自动成型机床切削机构设计题目数据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题02锁梁自动成型机床扳弯机构设计一、工作原理及工艺动作过程锁梁自动成型机床加工锁梁(即挂锁上用与插入门扣的钩状零件)的工序为:将盘圆钢条校直、切槽、车圆头、切断和扳弯成型。

本机构为该机床的扳弯成型工艺部分,由送料机构、定位机构和扳弯机构组合而成。

扳弯成型加工原理如下图:送料滑块1将工件2送到搬弯工位后即返回,定位销3上升至锁梁槽内,将锁梁卡住,扳弯架4转动搬弯角度,搬弯架上的滚轮6绕固定滚轮5也转过扳弯角度,将锁梁搬弯成型。

然后扳弯架返回原位,定位销下降,松开工件,待送料滑块第二次送进时将已扳弯成型的工件推出工位。

二、原始数据和设计要求: 设计数据见下表锁梁自动成型机床搬弯机构设计题目数据三、要求完成的设计工作量1)根据功能要求,确定工作原理和绘制系统功能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工作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一、设计题目:半自动钻床
设计加工图所示工件 12mm孔的半自动钻床。

进刀机构负责动力头的升降,送料机构将被加工工件推入加工位置,并由定位机构使被加工工件可靠固定。

二、初始条件
凸轮轴转角 10°20°30°45°60°75°90°270°300°360°送料快进休止快退休止
定位夹紧休止快进及夹紧休止快退进刀休止快进工进快退休止
方案号进料机构
工作行程
mm
定位机构
工作行程
mm
动力头
工作行程
mm
电动机转速
r/mm
工作节拍
(生产率)
件/min
A 40 30 15 1450 1
B 35 25 20 1400 2
C 30 20 10 960 1
三、设计任务及要求
1. 半自动钻床一般至少包括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和连杆机构在内的三种机构;至少设计出三种能实现该分类机运动形式要求的机构,绘制所选机构的机构示意图(绘制在说
明书上),比较其优缺点,并最终选出一个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机构进行机构综合设计,绘制出其机构运动简图。

2. 设计传动系统并确定其传动比分配(皮带传动传动比i ≈ 2 ,每级齿轮传动传动比
i ≤ 7.5 )。

3. 在图纸上画出半自动钻床的传动系统方案图。

4. 在图纸上画凸轮机构设计图(包括位移曲线、凸轮廓线和从动件的初始位置);要求确定运动规律,选择基圆半径,校核最大压力角与最小曲率半径,确定凸轮廓线。

5. 设计计算其中一对齿轮机构。

6. 以上所要求绘制的图形均绘制在一张一号图纸上。

7.同一小组内,每人至少有一种与别人不一样的机构设计方案。

8. 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15page以上)。

四、设计提示
1. 钻头由动力头驱动,设计者只需考虑动力头的进刀(升降)运动。

2. 除动力头升降机构外,还需要设计送料机构、定位机构。

各机构运动循环要求见表1。

3. 可采用凸轮轴的方法分配协调各机构运动。

五、时间安排
指导教师签名:2009 年 6 月24 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2009 年 6 月24 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