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卤代烃消除反应

合集下载

卤代烃消去的条件(一)

卤代烃消去的条件(一)

卤代烃消去的条件(一)前言卤代烃是有害的有机物质,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在有机合成中,需要对卤代烃进行消去。

那么,在此我将分享卤代烃消去的条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消去条件1.Lewis酸–作用:通过Lewis酸-碱反应,消去卤代烃中的卤素。

–实验条件:用氯化铝或氟化铝作为Lewis酸催化剂,反应在室温下即可进行。

–注意事项:该方法适用于卤代烷和卤代苯的消去。

2.热力学条件–作用:通过在高温和高压下进行反应,消去卤代烃中的卤素。

–实验条件:反应温度一般在200-300℃,压强一般在1-10 MPa。

–注意事项:该方法适用于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消去。

3.碱金属–作用:通过碱金属的“脱羧”反应,消去卤代烃中的卤素。

–实验条件:反应在较高温度下进行,一般在150-250℃。

–注意事项:该方法特别适用于卤代苯酚和卤代酸的消去。

结语以上就是卤代烃消去的常用方法,大家可以在有机合成过程中根据需要选用不同条件进行消去。

当然,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配合实验操作要求进行操作,并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4.活泼金属–作用:通过活泼金属的“置换”反应,消去卤代烃中的卤素。

–实验条件:使用活泼金属,如钾、钠、铝等。

反应温度一般在室温下进行。

–注意事项:该方法适用于卤代烯烃、卤代芳烃和卤代酮等物质的消去。

5.紫外光–作用:通过紫外光的辐射作用,消去卤代烃中的卤素。

–实验条件:紫外光辐射的波长和强度需要根据实验条件进行适当调节。

–注意事项:该方法适用于卤代醇、醛、酮和酸等物质的消去。

总结卤代烃的消去涉及到多种方法和实验条件,不同的方法可以适用于不同种类的卤代烃。

在有机合成过程中,需要考虑实验的方便性、效率和经济性等多重因素,选用合适的消去条件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卤代烃的化学反应

卤代烃的化学反应

卤代烃的化学反应卤代烃的化学反应2010-04-2708:54卤代烃由烃基和卤素两部分组成,C-X键是卤代烃的官能团,也是化学反应容易发生的地方,当然,烃基也可以发生前面各章所讲的烃类的反应。

本节只讨论发生在C-X键上的反应以及由于C-X键的存在而发生的一些烃基上的反应。

5.3.1脂肪族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脂肪族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的基本形式为:亲核取代反应是卤代烃的一个特征反应。

在这个反应中,反应物中的离去基团离开,亲核试剂代替离去基团,形成产物。

表5.5列出了卤代烃的一些常见亲核取代反应。

表5.5一些常见的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R-X亲核试剂反应产物OH-ROH+X-H2OROH+HXR'O-R'-O-R+X-R'C≡C-RC≡CR'+X-R'2CuLiR-R'I-R-I+X-CN-R-CN+X-R'COO-R'COOR+X-NH3R-NH2+X-NH2R'RNHR'+X-NHR'2RNR'2+X-PPh3[RPPh3]+X-SH-RSH+X-SR'RSR'+X-ArH,AlCl3Ar-R+X-[CH(COOR')2]-RCH(COOR')2+X-[CH3COCHCOOR']-CH3COCHRCOOR'+X-AgNO3RONO2+AgX5.3.1.1被羟基取代卤代烷与NaOH水溶液共热,卤原子则被羟基-OH取代,产物是醇:这个反应也叫做卤代烃的水解反应。

一般卤代烷都可由相应的醇制得,故对于较简单的卤代烷,这个反应的合成价值不高。

而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分子,引入一个羟基常比引入一个卤素原子困难。

故在合成上往往先引入卤素原子,然后水解再引入羟基。

例如工业上将一氯戊烷的各种异构体混合物通过水解反应制得戊醇各种异构体的混合物,用作工业溶剂。

卤代烷水解反应速度与卤代烷的结构、反应溶剂及反应条件等有关。

《有机化学》第四章 卤代烃

《有机化学》第四章 卤代烃

9 第一节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第四章
二、 卤代烃的命名


(一)习惯命名法
对于不饱和卤代烃,其命名方法是:选择含有卤素原子和不饱和键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
主链编号时使不饱和键的位次最小。顺反异构体用Z/E或顺/反标明其构型。例如:
— —
CH3—
CH2CH3
CC
Cl —
CH3
反-3-甲基-2-氯-2-戊烯
例如:
CH3CH2CHCH2Cl

2-苯基-1-氯丁烷
11
过 渡 页
1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2 卤代烃的性质
3 重要的卤代烃
12 第二节 卤代烃的性质
一、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第四章
接下页
室温时,氯甲烷、氯乙烷、氯乙烯和溴甲烷为气体,其余卤代烃为液体 或固体。卤代烃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一些卤代烃,如CH2Cl2、 CHCl3等本身就是有机溶剂。除一氯代烃的相对密度小于1外,溴代烷、碘 代烷以及多氯代烷的相对密度均大于1。
构造式
熔点(℃)
沸点(℃)
CH3Cl CH3Br CH3I
CH2Cl2
-97 -93 -66
-96
-24 4 42
40
三氯甲烷
CHCl3
-64
62
四氯化碳
CCl4
-23
77
氯乙烷
C2H5Cl
-139
12
溴乙烷
C2H5Br
-119
38
磺乙烷
C2H5I
-111
72
1-氯丙烷
CH3CH2CH2Cl
-123
卤代烃可分为饱和卤代烃(又称卤代烷)、不饱和卤代烃和芳香族卤代烃。例如:

【知识解析】卤代烃的水解反应与消去反应的比较

【知识解析】卤代烃的水解反应与消去反应的比较

卤代烃的水解反应与消去反应的比较卤代烃的水解反应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反应条件强碱的水溶液、加热强碱的醇溶液、加热实质—X被—OH取代消去HX分子,形成不饱和键对卤代烃的要求卤代烃都可以发生水解反应(1)含有2个或2个以上的碳原子,如CH3Br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2)与卤素原子相连的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有氢原子,如CH3CH2Cl可以发生消去反应,而、(CH3)3CCH2Br都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3)直接连接在苯环上的卤素原子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如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化学反应特点有机物碳骨架不变,官能团由碳卤键变为—OH有机物碳骨架不变,官能团由碳卤键变为或—C≡C—主要产物醇烯烃或炔烃二者反应机理的区别以溴乙烷为例,由其分子结构可知,条件不同,其断键位置不同:(1)在强碱的水溶液中,b处断裂,发生取代(水解)反应(2)在强碱的醇溶液中,a、b处都断裂,发生消去反应二者是平行的竞争反应在强碱的水溶液中,有利于发生取代(水解)反应生成醇;在强碱的醇溶液中,因有醇的存在,抑制了醇的生成,使反应趋向于发生消去反应,也正因为如此,消去反应易发生副反应典型例题例3-10(2020北京顺义区期末联考)为探究一溴环己烷()与NaOH的醇溶液共热发生的是水解反应还是消去反应,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三种实验方案。

甲:向反应混合液中滴入稀硝酸中和NaOH溶液,然后滴入AgNO3溶液,若有浅黄色沉淀生成,则可证明发生了消去反应。

乙:向反应混合液中滴入溴水,若溶液颜色很快褪去,则可证明发生了消去反应。

丙:向反应混合液中滴入酸性KMnO4溶液,若溶液颜色变浅或褪去,则可证明发生了消去反应。

其中正确的是A.甲B.乙C.丙D.上述实验方案都不正确解析◆一溴环己烷无论发生水解反应还是消去反应,都能产生Br-,甲不正确;溴水不仅能与烯烃发生加成反应使溶液颜色褪去,也能与NaOH反应使溶液颜色褪去,乙不正确;一溴环己烷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的烯烃能使酸性KMnO4溶液的颜色变浅或褪去,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的醇会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也会使溶液颜色变浅或褪去,丙不正确。

有机化学 第06章 卤代烃

有机化学 第06章 卤代烃

乙烯型卤代烃,由于 P-π共轭,C-X键间的电子 密度比卤代烷中的有所增 加,也就是氯与碳的结合 比在卤代烷中牢固,所以 卤原子的活性比卤代烷中 的卤原子差。
亲核取代反应的立体化学
1. SN2的立体化学
亲核试剂Nu-并不是简单地替代离去团(L-),而是在它原位置 背面进攻中心碳原子,并造成C* 的构型反转,就象大风吹翻一把雨 伞。这种反转关系称为构型翻转式叫瓦尔登(Walden)转化。
不同卤代烃对亲核取代反应的活性比较:
H2C CH CH2 X CH2X H2C CH
( CH2 )n X
H2C
CH
X X
(
)>
n≥ 2 (RX)
>(
乙烯型卤代烃
)
烯丙型卤代烃
卤代烷及X与=远隔型卤代烃
这三类卤代 烃对于取代 反应的活性 差异是由分 子中的电子 效应决定的:
烯丙型卤代烃,由于取代 反应中形成的中间离子(烯丙 基正离子CH2=CH2—CH2+)的 碳正离子上的空P轨道与C=C上 的P轨道共轭,使其上的正电 荷得以分散,因而烯丙基正离 子格外稳定。
本章主要内容
卤代烃的分类、命名 卤代烃的性质 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重要的卤代烃
卤代烃的分类、命名
一、分类
卤代烷 如:R-X 伯卤代烷 :RCH2-X 仲卤代烷 :R2CH-X 叔卤代烷 :R3C-X
一卤代烃
卤代烯
如: R-CH = CH X
分 类
多卤代烃
卤代芳香烃 如: 如: CHCl3
x
二、命名
1. 饱和卤代烃
2 3 4 5 以烃为母体命名,按照烃的命名法编号 5 4 3 2 1
CH3CH2CHCH2CH2CH3

官能团的去除

官能团的去除
CH3 H3C C H C CH3 400oC H3C CH3 C CH3 C H CH2 + AcOH
CH3 OAc
2)磺原酸酯的的热消除——楚加耶夫反应
此反应与羧酸酯的热解相似,也为顺式消除,通常首先 制备黄原酸酯,然后将其直接或在惰性溶剂中加热。
优点:热解温度较低(100-200 oC),无异构化和重排产物生成; 缺点:多步合成黄原酸酯,热解时掺杂含硫杂质。
4.β-羟基酸可与多种试剂作用脱羧兼脱水生成烯烃。例如:
卡宾反应:又称碳宾、碳烯,通常由含有容易离去基团的分子 消去一个中性分子而形成。一般以R2C:表示,指碳原子上只有两个 价键含有基团,还剩两个未成键电子的高活性中间体。其寿命远 低于1秒,只能在低温下(77K以下)捕集,在晶格中加以分离和 观察
卤代烷的α-消除反应 多卤代烷在碱作用下,消除α-H,得卤代 烷基负离子,但不稳定,再消除一个卤离子,得卡宾。 例如:
β-氯代醚的消除 的产率。
β-氯代醚用强碱处理可生成炔醇,且具有良好
炔烃在用碱处理时,会发生碳碳三键的位置异构。
α-二酮的脱氧 在氮气存在下与亚磷酸三乙酯一起共热可脱 氧生成炔烃。 例如:
O C6H5 C O C C6H5 (C2H5O)3P/N2 C6H5 C C C6H5
二、羟基的去除
常用的脱水剂有酸(硫酸,磷酸,草酸等)、酸性氧化物
高等有机化学 ——官能团的除去
讲解内容

卤代烃脱卤化氢

醇脱水

季铵盐及其碱的热解

羧酸酯、黄原酸酯、氧化叔胺的热 解
引入碳碳双 键或三键

其他消除反应
一、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卤代烷的α-消去反应 烯) 同一原子上失去两个基团 ,生成卡宾(碳

第五章卤代烃

第五章卤代烃

本章难点:

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的反应机理和影响 因素

烃分子中的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被卤素取
代而生成的化合物称卤代烃
(halohydrocarbon),简称卤烃。

卤原子(F、 Cl、 Br、 I)是卤代烃的官
能团。

结构通式为:R—X
第一节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一、分类
氟代烃 氯代烃 根据卤素原子不同分为: 溴代烃 碘代烃
攻,所以可以得到构型保持和构型转化的产
物(产物构型外消旋化)。
反应过程
Br -离去
进攻 边 - 从左 OH
OH
从 右 边 进

例:s-3-溴-3-甲基己烷水解
C H2C H2C H3 C C H3 C2H5 Br
空p轨道
C H3C H2C H2 C C H3 C2H5
C H3C H2C H2 HO C C H3 C2H5
fluoride chloride bromide iodide
系统命名法
选含卤原子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
卤原子作为取代基,按照烷烃或烯烃
的命名法编号,支链和不同取代基按
立体化学中的“次序规则”排列,
“优先”基团后列出 :
第一节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Cl
C H3C C H C HC H 2 3 Cl C H3 4-甲基-2,2-二氯戊烷 2,2-dichloro-4-methylpentane
X
CH2 X
孤立型卤代烯烃 RCH=CH(CH2)nCH2X
n≥1
二、命名 普通命名法

在烃基名称之前(或后)加上卤素的名
称,称为卤(代)某烃或某烃基卤。 CHCl3 C2H5Cl (CH3)3CBr CH2=CHBr

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共74张PPT)

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共74张PPT)
CH3CH2CHCH 3 Br
2-bromobutane
(2-溴 丁烷) sec-butyl bromide
(仲丁基溴)
H Cl
CH3 H
(1R,3R)-1-chloro-3-methylcyclopentane
trans-1-chloro-3-methylcyclopentane
(1R,3R)-1-甲基-3-氯环戊烷
Br
CH3CH2OH
C3H C2H CH C2H19%
3) Formation of organometallic compounds 4) (形成有机金属化合物) (T2: p234; T1 p 420 10-8, 9 )
RM
+
CM
M: Li, Na; Mg; B, Al, Ga; Si, Ge, Sn, Pb; P, As, Sb; etc.
• 在铜丝上燃烧时产生绿色火焰, 可用于鉴定卤素.
4.3 Preparation of alkyl halides (6-6)
(Reading material: text 1 6-6, p 220-223)
1) Free-radical halogenation (自由基卤代) 6-6A
hv +C l2
Chapter 4
Alkyl halides (卤代烷):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and elimination (亲核取代和消除)
Text 1: chapter 6 Text 2: 第九章
Contents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 of Alkyl halides
CC +N u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丁烯 1-丁烯
2 个 C-Hσ 键 与 π 电 子 云 发 生 σ-π 超 共轭,
6个C-Hσ键与π电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发 生σ-π超共轭,电子离域的 程度较高, 2-丁烯稳定为主
要产物。

2-甲基-2-丁烯
2-甲基-2-溴丁烷(叔卤代烷)

2-甲基-1-丁烯
2-甲基-1-丁烯结构中只有5个C-Hσ键与π 电子云发生σ-π超共轭;
生成新的化合物。
3
小结 对E1反应而言,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叔碳正离子 > 仲碳正离子 > 伯碳正离子
对E2反应而言,生成的烯烃稳定性: 叔卤代烷 > 仲卤代烷 > 伯卤代烷
不论是E1机制和E2机制,不同卤代烷的消 除反应活性次序相同:
叔卤代烷 > 仲卤代烷 >伯卤代烷
五、卤烷的亲核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的关系
三 卤代烷消除反应(消去反应 Elimination)
卤代烷中X诱导效应使得αC带部分正电荷,易受亲核试剂 进攻,发生亲核取代反应;
卤代烷中X诱导效应βC上的H显酸性,易受碱进 攻,失去H+而发生消除反应。
1 消除反应 (Elimination)
R-CH-CH2 + NaOH 醇 HX
R-CH=CH2 + NaX + H2O
CH3CH2CH=CHCH3 + CH3CH2CH2CH=CH2
Br
69%
31%
2-溴戊烷
2-戊烯
1-戊烯
仲卤代烷烃
主要产物
主要产物是由卤代烃分子中的卤原子X和含氢较少 的β-C上的H原子脱去HX。
查依采夫规律Saytzeff Rule: 消除反应主要产物是双键C原子上连有最多烃基的烯烃 (即较为稳定的烯烃)。
因为卤原子与双键C相隔1个以上C原子,不 能形成p-π共轭,C-X键因较强的极性而容易断 裂;断裂后生成的碳正离子也不如烯丙基型或 苄基碳正离子稳定。
孤立型卤代烯烃中的卤素活性与卤代烷相 似,在加热条件下,能与硝酸银醇溶液反应而 生成卤化银沉淀。
不同烃基的卤代烃与AgNO3-醇溶液反 应, 烯丙基型卤代烯烃>孤立型卤代烯烃(n>1) >乙烯型卤代烯烃
由于上述消除反应所消除的是α-C上的X原 子和β-C上的H,故又称β-消除反应。
β-消除的特点: 1. 在相邻的2个C原子上的原子或基团被消除,
形成不饱和键。 2. β-C上必须有H才能发生β-消除反应。
2 查依采夫规律 ( Saytzeff Rule )
β
β KOH,乙醇
CH3CH2CH2CHCH3
第1步——生成正碳离子
α α
sp3
sp2
第1步决定反应速率,只有1种分子发生共价 键的异裂,单分子消除反应E1。
试剂B
α sp2 β
sp3
αsp2 β
sp2
sp2
α
β
第2步,试剂B进攻β-C上的H原子,使β-C失去质 子后也转变为sp2杂化状态,2个相邻sp2杂化C原子的p轨 道平行重叠形成π键,生成烯烃,决定产物组成的步骤。
加热反应
CH2=CH-X (或C6H5-X)
加热
生成AgX↓
生成AgX↓
无AgX
为什么乙烯型卤代烃反应活性最弱, 而烯丙基型卤代烃反应活性最强呢?
1.乙烯型卤代烃(R-CH=CHX )
sp2
sp2
电负性: C(sp2 ) 大于C(sp3 ) ,卤原子不易从C 处获得电子成为阴离子而离去;
p-键共轭效应:C-X电子云密度增加,X与C结合 得更加牢固,卤原子极不活泼;
六、不饱和卤代烯烃的取代反应
不饱和卤代烃根据卤素与π键的相对位置不 同,可分为:
RCH CHCH2 X; CH2X
RX
RCH CH(CH2)n X; (CH2)nX
RCH CH X; X
烯丙基型卤代烯烃 孤立型卤代烯烃(n>1) 乙烯型卤代烯烃
卤代烯烃分子中卤素的活泼性取决于卤素 与键的相对位置。
对烃基相同、卤素不同的卤代烷来说,其脱 卤化氢的活性顺序为:
R-I > R-Br > R-Cl
四、消除反应的机制
研究卤代烷消除反应的动力学,发现:
当反应速率仅与卤代烷的浓度有关,为单分 子消除反应,以E1表示;
当反应速率不仅与卤代烷的浓度有关,还 与碱的浓度有关,为双分子消除反应,以E2表 示。
1 单分子消除反应机制(E1) (Unimolecular Elimination)
KOH, EtOH
H2C CH CH CHCH(CH3)2 5-甲基-1,3-己二烯
共轭烯烃
NOT
H2C CHCH2CH C(CH3)2
5-甲基-1,4-己二烯
1-苯基-2-氯丙烷
1-苯基-1-丙烯
不同的卤代烃脱卤化氢的活性不同。
含相同卤素、不同烃基的卤代烷的消除反应 的活性顺序为:
叔卤代烷>仲卤代烷>伯卤代烷
5
+
苄基正碳离子中,
存在着p-共轭,电子云
离域,使正电荷分散至
苯环而稳定。
苄基卤中的卤素原子也非常活泼,能在室温 下与硝酸银醇溶液反应生成卤化银沉淀。
可见:对于烯丙基型卤代烯烃来说,卤原 子反应活性最高,所以无论发生SN1还是SN2,活 性都大。
3.孤立式卤代烃 RCH=CH(CH2)2-X
(n≥2)
1. 卤代烷结构的影响
伯卤代烷与强亲核试剂主要发生SN2亲核取 代反应;
叔卤代烷与强碱性试剂主要发生E2消除反 应;仲卤代烷的活性介于两者之间。
卤代烃的支链愈多,对消除反应愈有利。
2. 强极性溶剂有利于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
实验证明:对相同的卤代烷,以水为溶剂 时,有利于取代反应;以醇为溶剂时,则有利 于消除反应。
卤代烷 卤原子被-OH取代

亲核取 代反应
卤代烷
消除反应
烯烃
3.试剂的碱性和亲核性的影响 试剂的碱性愈强对消除反应愈有利,消除反
应常用试剂为:KOH/乙醇溶液。 碱性增强,反应对E2更有利。
试剂的亲核性愈强对亲核取代反应更有利。 亲核性增强,反应对SN2更有利。
4
4.反应温度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提高温度更有利于消除,例如:
分子内脱去 1分子HCl生 成烯烃。
这种在分子内脱去一个简单分子如 H2O、 HX等形成不饱和结构的反应称为消除反应 (Elimination)。
R-CH-CH-CH-CH-R HXXH
KOH- 醇 R-CH=CH-CH=CH-R + 2NaX + 2H2O
Hβ X + 2NaOH X
Hβ '
乙醇
+ 2NaX + 2H2O
轭,π电子离域的结果使正电
荷不再集中于一个C上,使正电
荷得以分散,正碳离子趋向稳
定而易生成
烯 丙 基 氯 (CH2 = CH-CH2-Cl) , 容 易 离 解 成烯丙基C+和Cl-,因而表现出按SN1反应的活 泼性;有利于亲核取代反应的进行。
烯丙基型卤代烃在室温下就能与硝酸银醇 溶液发生反应,生成卤化银沉淀。
分解
分解
含活泼氢的 化合物
烷烃
注意:制备Grignard试剂必须用无水溶剂,在操 作时也要采取隔绝空气中湿气的措施。
6
作业
P94
(作业本) 4(单数)、5 (单数)、 8、 10、12、 (自己做)6、9、11、13
7
E1 和SN1机制的共同点: 第1步均生成正碳离子
E1 和SN1类反应常常同时发生,至于何者 占优势,主要看正碳离子在第2步反应中消除质 子或与试剂结合的相对趋势。
2
例如:2-甲基-2-溴丁烷的(E1)消除反应机制
实验证明,双键上烷基多的烯烃稳定性 大,能量低,相应地其过渡态所需的活化能较 小,因此反应速度较快,其产物所占比例也较 多,其择向符合查依采夫规则。
不同烃基的卤代烃与AgNO3-醇溶液反应, 根据生成卤化银沉淀的快慢来测得其活性次序。
R-X + AgNO3

RONO2 + AgX
烯丙基型卤代烯烃>孤立型卤代烯烃>乙烯型卤代烯烃
CH2=CH-CH2-X CH2=CH-(CH2)n-X
(或C6H5-CH2-X) (或C6H5-(CH2)n-X)
常温下反应
多数情况下,卤代烷 的消除反应和亲核取代反 应同时发生,且相互竞争。
当反应对亲核试剂OH-攻击α-C δ+有利, 则亲核取代反应为主;对攻击β-H δ+有利,则 消除反应为主。
卤烷烃的亲核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总是 处于相互竞争之中,究竟哪方面的反应占 优势呢?
与卤代烷分子本身的结构、溶剂的极性、 试剂的碱性、反应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乙烯型卤代烃不易发生取代反应,与硝酸银 醇溶液共热,也无卤化银沉淀产生。
2.烯丙基卤代烃和苄基卤代烃
CH=CHCH2-X(C6H5-CH2-X)
在烯丙型卤代烃中,卤原子与双键间不存 在共轭效应。由于卤原子的电负性较大,为吸 电子基,卤原子获得电子离去后生成的是稳定 的烯丙基正碳离子。
+
烯丙基正碳离子中,C+空p 轨道能与相邻的键形成p-共
2 双分子消除反应(E2)机制(Elimination Bimolecular) 叔丁基氯在碱性条件下E2消除反应
sp3 sp3
sp3
sp2 sp2
亲核试剂进
攻卤代烷的 β-H
H以质子的形 式与试剂结合 而脱去
卤原子则在溶剂作用下
带着一对电子离去,α和 β-C之间形成C=C,生成 烯烃。
E2特点: 新键的形成与旧键的断裂同时发生; 反应速率与反应底物和亲核试剂均有关; 决定反应速率的一步有卤代烷和亲核试剂2种分 子参加,因此为双分子反应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