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文体解题技巧
初中三种文体阅读题答题技巧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答题技巧一.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
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二.相关知识归纳:(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散文种类:①叙事散文②抒情散文(3)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4)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5)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6)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设置悬念、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虚实相生、以小见大。
(9)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相比、对偶、设问、反问、反语、双关、顶针。
(10)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1)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12)描写人物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13)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味觉)(14)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15)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
(16)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7)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8)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初中记叙文阅读技巧点拨一.概括类:(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思路:①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
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高中语文现代文三种文体阅读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现代文三种文体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包括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诗歌等。
2.记叙文的六个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可以是:“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4.划分层次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事情发展过程和总分总的方法。
这有助于整理文章的结构。
5.记叙线索包括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和作者的情感。
它们贯穿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6.为文章拟标题可以根据文章的线索或中心,如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或作者情感。
7.题目的作用是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可以是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也可以是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悬念或总领全文。
9.中间句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伏笔。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平叙。
它们各有不同的作用,如叙事有头有尾、造成悬念、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等。
12.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
1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是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4.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是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5.描写的种类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它们的作用是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人物描写可以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可以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具体词语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丰富语言表达,增强文章的形象感和感染力。
同时,它们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例如,“苦涩”这个词语在文中可能指代某个人的心情或某个事件的感受,它的使用可以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情感或事件的影响。
三大文体阅读技巧
答题技巧提醒1、中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
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
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
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还比如答“喜欢语句的原因”时,常用“第一……第二……第三……”这种形式来呈现赏析语言的思路和答题的不同角度。
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要注意审题:如是举历史上还是小说中的例子,4、赏析语言要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为原则,瞻前顾后,结合句意或联系上下文,切忌就词论词,就句论句。
5、抓住关键词,尤其是动词,形容词,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记叙文阅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分类——写人、写事、写状物、写景抒情一、修辞(作用)1、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本体相似点的特点)………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动作,生动活泼而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使语言简洁生动。
4、夸张: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揭示了其本质,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着意扩大或缩小)5、对比:突出,强调。
表达了……情感6、对偶:①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②内容凝练集中,抒情酣畅。
③形式整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7、排比:节奏鲜明,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
表达了……的情感8、反复:突出强调……(内容),强烈抒发了……的感情,富有感染力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增强文章的可读性)10、反问:加强语气,强烈表明……的态度,抒发了……的情感。
11、双关12、反语13、互文14、顶针答题步骤:①本句运用××修辞;②各种修辞的固定套语。
如比喻:生动形象③句子的具体内容(结合原文);④表达效果(注意文章中心、作者感情)二、各种描写的作用:1.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①通过对……的描写,②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③表达了人物思想感情(主题),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三大文体及诗歌阅读技巧及答题方略
记叙文阅读技巧及答题方略一、记叙文阅读四步法1、先看题目,带着题目,专心读文章,了解内容,必要时画出重点段,重点句2、再次读题,寻找答题区及答题要点,对相关段落进行精读,寻找答案。
(那一部分?那一段落?那些句子?那个词语?)3、综合分析。
将所得的信息进行整合、筛选,以适应题目的需要。
4、组织语言答题,力求顺畅,优美,注重要点的前后排列顺序以及语言衔接二.文章体裁1、广义的记叙文还包括通讯回忆录、小说、散文、寓言、童话、传记等。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的要根据具体的阅读材料恰当作答。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的交代有的具体,有的笼统;人物主要是指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主人公。
弄清各个人物间的主次关系,弄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方法的关键:理清线索,抓住全文梗概,揣摩作者思路,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写这个人物,为什么要安排另外的人物。
3.找主题句或文眼。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
文眼揭示全文主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常是议论抒情的文字。
4.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方法是:(1)、研究题目与开头结尾。
(2)、找主旨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抒情、议论句。
(3)、综合各段段意。
(4)、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意义。
(5)、分析事件,蕴涵的本质意义。
(6)、联系材料背景,抓住关键语句进行综合、概括。
答题格式为:(1)、记叙文:记叙了(描写了)……,表现了……赞美了(或批评)、揭示了)……(2)、散文:采用了……手法,借助对……描写,赞扬了……,表达了……感情。
(3)、议论文:论述了……阐明了……道理。
(4)、说明文:文章说明(介绍)了……体现(展示、赞美)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文章层次按时间、空间的转换;《滕》按人物、场景的转换;《我的老师》按情节的发展;《于勒》《变》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的变化化分阶段;《背影》按事件的内容。
三种文体阅读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一)段在文中的作用:第一段开门见山引出论点;总起,点明论点;或用比喻、设问、反问、引用名人名言、某某事例引出下文或论点;便于读者理解。
中间某段:承上启下、过渡照应。
结尾一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中心,与开头照应。
(二)赏析句子的方法1、它的修辞手法2、对整个文章或者是情节的作用,它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3、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人物的什么精神。
4、以及它揭示的道理或给人的启示二、小说(一)、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三)、描写的其它方法:细节描写(四)、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5、推动情节的发展。
(五)句式的表达效果1、疑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兴趣。
2、反问句:使语气得到加强,能够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
3、排比句: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4、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4、感叹句:二、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一)、如何找中心论点呢?首先,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
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反问句,疑问句,比喻句或者带有“是不是,可不可以,行不行”之类的模棱两可的句子,都不会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遇到这些句子,直接让学生去否定它们。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其次,论点的位置一般出现在:(1)分析论点所在的位置。
题目,有的文章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开头,有的文章在开头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然后逐层论述;中间,有的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这种情况较少;结尾,有的文章通过论述,在文章结尾处归纳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初中语文三大文体阅读题答题技巧.doc
(壹)、记叙文阅读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二、文章概括: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主题概括:"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
" 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线索的作用)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以下省略号部分都依据文意内容进行概括)比喻,拟人:将***(人格化)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排比:通过……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反复,夸张:突出了(强调了)……(的情感),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设问: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情节、内容跌宕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文章情节、内容跌宕起伏。
修辞格赏析题答题固定模式:(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2).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五、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三大文体答题技巧(精用整理版)
三大文体答题技巧(精用整理版)记叙文阅读知识储备与答题技巧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文本意识:坚信一切答案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题目意识:注意答在问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和答题要点和要求,注意按分值答题做阅读题的流程: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1.判断文章体裁?答:这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戏剧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文体表达方式写作内容语言特点写作目的记叙文记叙、描写写人、记事、状物、绘景生动形象以情感人说明文说明说明事物特征;阐明事理准确简明以知授人议论文议论摆事实,讲道理严密以理服人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技巧: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什么人+干什么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看待。
即:内容+作者情感态度句式: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技巧:1、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初中三大文体阅读题答题技巧
初中三大文体阅读题答题技巧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三大文体答题技巧
阅读现代三大文文体答题技巧及答题基本知识与基本技巧一、记叙文(含小说、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写人记事状物,以表达情感为主;六要素、三大顺序、描写分类、人物形象、思想感情、语句含义等。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二、说明文:以介绍知识,说明事物的构造、功能、原理、方法为主;对象及特征、内容,说明顺序与结构、说明方法与语言。
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三、议论文:论证道理为主,通过各种论证方法,向读者论证某一道理的正确性;三要素(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论证语言:严密、准确论证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读标题;2、速读,把握大意;3、审读问题;4、带着问题有目的地细读文本;5、思考、做答。
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方法):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反问描写的方法:人物描写(外貌、肖像、神态描写、行为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联想、想像、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仿写句子:四个一致(内容、格调、句式、修辞)口头表达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1、称呼:准确,体现人物关系;2、结合提示语境,表意必须明确;3、语气必须符合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4、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得体)。
初中语文三大文体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汇总
初中语文三大文体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汇总初中语文三大文体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汇总语文阅读理解是初中最重要的一类题型,需要大家花费大量时间来强化,一方面要对文本理解,另一方面很重要的是不同的文体,其解答技巧是不同的,不同的文体其套路不一样。
下面归纳总结了说明文,议论文,小说三类文体的阅读理解解答题技巧。
说明文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①题目,②首段,③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④列数字: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⑤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⑥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⑦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①下定义:……是……,这就是……,叫……②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③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④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①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②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③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一总;总一分一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①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②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议论文议论文的三要素: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1.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2.论点位置:①标题;②文章开头;③结尾;④中间。
高中语文现代文三种文体阅读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现代文三种文体阅读答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诗歌等。
2.记叙文六要素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4.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5.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6.怎样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 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悬念;总领全文。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伏笔。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及作用?1(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4)平叙(略)12.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1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4.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初中现代文三种文体阅读的答题规范
一、叙事类散文(小说)阅读(一)考点:整体感知,概括情节。
1、题型1:概括全文[某一段]的主要内容。
答题格式:(时间+地点),主人公[或对象](在……情况下)(为了……)+主要事件(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2、题型2: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围绕某个主题写了几件事)。
答题格式:人物+事件。
(注意:若有例句,仿照例句的表达句式。
)3、题型3:用短语概括故事情节。
答题要点:与例子字数差不多,短语结构一样。
4、题型4:找出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的过程。
答题要点:在阅读中要圈出人物情感变化的词语,有原词的尽量用原词,没有的可以自己概括。
(二)考点:语言品味与赏析注意点:有提示赏析角度的,按题目要求赏析。
没有的,可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及重要的有表现力的词语入手,进行赏析。
1、答题格式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1)比喻: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样子、特点),表现了……的……(心理、情感等),突出了……的……(性格、形象等),(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作铺垫[形成对比、反差],(有力地突出了主旨)。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说明了……道理,使读者更易理解接受。
(2)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写活了(赋予了……生命[性格、动作、思想、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排比: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调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强烈的……情感。
(4)夸张:运用夸张,突出了……的……特点,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5)对比: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与……对比,突出了……的……特点(样子),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力突出了文章主旨)。
(6)设问: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引出下文……(内容),引起读者对……的注意与思考,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行文有波澜,结构更严密。
三大文体阅读答题技巧
说明文答题技巧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1)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2)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2、说明的语言:具有准确、简明、严密等特点。
例如:能否替换或删去某个词语,答题时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判断能否,第二步解释原词(句子)意思或内容,第三步解释所换词语(句子)的意思和内容,第四步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⑥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增强说服力.4、说明文开头段的作用:(1)引出说明对象;(2)吸引读者阅读兴趣;(3)引出下文。
5、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6、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7、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部编语文 现代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
部编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记叙文记叙文阅读方法用心读懂全文→提炼中心大意(人,事,情,理)—认真读题干,明确思路—答题扣词题干中的关键词—尽量要求齐全(分值)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3、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插叙作用:插叙了……..内容。
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成因;或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或交待时间原由,为后文作铺垫。
为….补充4、记叙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5、记叙线索:以物件为线索(题目)以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文中变化的词语有时鲜明)、以事件为线索(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合二为一6、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含义: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表层:表面指………)、(深层:实际指……象征…..联系文章中心)或一语双关。
作用: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C: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运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7:开头作用A: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倒叙)B: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景物描写)8:结尾作用A:(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B:含蓄隽永,发人深思,引入深思。
C:照应开头(首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9: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的概括(人物评价)摘文中词语,看具体描写,看所写事件,从不同角度全面概括10:概括事件:人(主人公)+事(起因+经过+结果)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事(物、景),揭示了…….的道理。
歌颂了……的品质(现象),表现了我…..之情,呼吁大众…..。
11:心情或心理:因……(语境概括)而……(心情概括)的心情或心理。
12:详略作用:详写…….,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13:修辞句或描写句有什么作用:比喻句:将…..比喻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文体阅读答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了……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二、议论文阅读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
具体如下: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
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
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的论点的作用(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
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
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4)、补充论证了……。
(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
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
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
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
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
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7、文段结构作用:(1)、引出下(全)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4:“结尾的内容”回答。
三、说明文阅读说明文是介绍事物、阐述事理,给人以知识,其客观性特别强。
因此说明文阅读其问题的设置大都能从课文中找出,难度相对而言较小。
通过整体阅读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往往介绍某一事物或这一事物的某一现象或某一特征,所谓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该事物或现象区别于其他事物或现象的独到之处,通过整体阅读,明白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清说明对象具有的特征,其实就是掌握文章的中心。
说明文注意的几个方面: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9种题型:1、考查说明对象:答题技法:看题目或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中国石拱桥》为事物说明文,《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为事理说明文。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如《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死海不死》死海浮力大,咸度高。
3、说明方法、说明作用及说明顺序:(1)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作诠释、下定义、作引用。
其作用是:举例子: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的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
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
(《死海不死》关于死海含盐量的一系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死海含盐量高,浮力大的原因及特征。
)打比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特征。
(《中国石拱桥》“石拱桥的形状就像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形状特征。
)分类别:条理清晰。
(《向沙漠进军》沙漠危害人类的两种方式:游击战、阵地战)作比较:通过比较,使……的特征更加鲜明。
列图表:直观形象的写出了……(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4、段意概括:句式:说明了……(或介绍了……)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5、“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6、段落语句顺序: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7、语言准确性:考点: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答题技巧:不能删,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原意,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
(《中国石拱桥》“几乎与河面平行”“几乎”说明桥面与河面平行的程度,去掉意思变为桥面与河面完全平行了,与实际不符)8、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1:2003年“死海之变”第10题“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分析答题技巧:教给学生学会从原文中提炼信息,抓关键词句。
如:原文中有“这种变化果真发生了。
”“原先存在于死海海水中的硫化氢,现在消失了。
”“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例2:2004年“走进森林”13小题“文章第8段划线处应填写的表明这段文字中心的句子是什么?(段首句)答:森林能够有效的净化空气和降低噪声。
]9、发散创新: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或拟标语。
技法指导: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例:如何处理太空垃圾2004年,14题:防治土地沙化势在必行。
请你结合森林的作用,为治理土地沙化拟一条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