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英译本中文化专有项翻译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牡丹亭》第一出《标目》英译本的翻译批评与赏析

《牡丹亭》第一出《标目》英译本的翻译批评与赏析

《牡丹亭》第一出《标目》英译本的翻译批评与赏析作者:滕丹丹谢丹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4期摘要:本文旨在选取《牡丹亭》的第一出《标目》的英译本,对汪榕培英译本和许渊冲和许明英译本进行翻译批评与赏析,一次来探讨戏曲的翻译理论。

关键词:《牡丹亭》;《标目》;翻译批评与赏析中国古典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极富魅力的艺术表演形式历来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牡丹亭》是16世纪中国杰出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

该戏曲共五十五出,描写了大家闺秀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的生死之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1 《牡丹亭》第一出《标目》的组成结构明清传奇分“出”,“出”相当于西方戏剧的“场”,也等同于元杂剧中的分“折”,是划分明清传奇的基本结构单位。

《牡丹亭》便有五十五出。

“出”作为一个单位是由出目和戏文组成。

出目为每出的题目,戏文是传奇戏剧文本的正文,由曲词、宾白和“介”三个部分有机地组合到一起。

《牡丹亭》第一出《标目》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蝶恋花]说明了该剧的创作缘起;第二部分[汉宫春]为本剧的剧情梗概;第三部分为四句下场诗。

2 《牡丹亭》第一出《标目》的英译本比较2.1 曲牌[蝶恋花]的翻译原文:[蝶恋花]汪译:(To the tune of Dielianhua)许译:(Singing to the tune of Butterflies in Love with Flowers)曲牌是曲谱的名称,汪采取音译的方法,将“蝶恋花”音译为Dielianhua,并补译了“To the tun e of”,点出了“蝶恋花”是一曲调。

许采取的是意译加补译的方法,补译了“Singing to the tune of”并将“蝶恋花”译为Butterflies in Love with Flowers,通过首字母大写点明了Butterflies in Love with Flowers是一专有名词,是下面演员演唱的曲调。

从《牡丹亭》英译本看译者的翻译心理

从《牡丹亭》英译本看译者的翻译心理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22期总第618期从《牡丹亭》英译本看译者的翻译心理摘 要:翻译心理学是以译者为主体,主要研究其翻译过程中各阶段的心理活动,如认知心理活动、审美心理活动和文化心理活动等,注重研究翻译过程而非翻译结果的跨学科研究。

译者的心理活动在翻译过程中非常重要,将直接影响译作的质量。

本文选取汪榕培、白之和许渊冲三个《牡丹亭》的英译文进行对比,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影响,旨在对《牡丹亭》译作进行更全面的解释。

关键词:翻译心理学;牡丹亭;英译本研究作者简介:齐晓天,张轶前,华北理工大学。

齐晓天 张轶前一、我国翻译心理学研究现状我国翻译理论分为两个派别,即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

两个学派翻译理论多是研究译作或者研究原文和译文间关系,却很少研究翻译过程,比如研究过程中的原作或译者的心理,因此心理学角度的思考对于翻译研究很重要。

翻译心理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傅斯年先生最早在20世纪初提出“翻译心理学”的概念。

翻译心理学的启蒙时期是1987年至1999年。

1999年方梦之将译者的工作心理分为完善自我、表现自我和实现自我,使关于译者心理的研究得到了关注。

武景全则对前期的翻译心理学研究进行了总结式的思考,指出了今后翻译心理学研究的目的、课题和方法,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前瞻性和指导意义。

在这个时期,对翻译的研究引入心理学概念,从个人经验和体会出发,研究译者或作者的审美心理、民族、文化心理。

在这个时期,研究并不是很成熟,只是研究的初步阶段,而且并没有完全与心理学理论相结合。

1999年至今,翻译心理学研究快速发展。

随着国内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和跨学科研究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感兴趣,翻译心理学研究也随之迅速发展,主要研究作者创作心理,译者工作心理以及读者受众心理。

研究体裁也越来越广泛,起初以研究文学体裁为主,发展到各种体裁的翻译心理研究。

翻译心理学研究开始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于其未能将翻译学与心理学真正结合。

跨文化视角下汤显祖《牡丹亭》的英译情况探讨

跨文化视角下汤显祖《牡丹亭》的英译情况探讨

224跨文化视角下汤显祖《牡丹亭》的英译情况探讨张余辉 施万里 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本文基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戏剧典籍英译的独特性,阐述了跨文化视角下汤显祖《牡丹亭》的英译情况。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牡丹亭》;英译情况汤显祖作为我国明代伟大的戏曲家和思想家,其戏剧的临川四梦,不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成就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巅峰,这也有效体现了我国古代戏剧作品的最高成就。

在英语国家中,自从上世纪四十年代《牡丹亭》第一个节选译本问世之后,其也逐渐为人们所了解和喜爱,这也为《牡丹亭》的英译本传播,建立一个良好的接受环境。

目前越来越多的英语国家学者,对于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作的比较也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这也表示了对汤显祖戏剧英译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一、中国戏剧典籍英译的独特性(一)中国戏剧的独一性中国戏剧典籍英译存在一定的独特性,只有深入了解戏剧的所指和戏剧翻译的复杂性,才能够更好的了解戏剧的典籍,从而更好的进行戏剧的英译。

首先中国戏剧典籍既不是纯粹的戏曲,也不同于话剧,其本身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这和英语当中的drama/theatre/play 等词语的概念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如果从典籍的角度着手,其意义所指也会更加的明确[1]。

那么中国戏剧典籍本身和话剧这一概念排除在外,专指剧作家按照当时的戏曲舞台演出的要求,所写的、经过历史沉淀并传承下来的书面戏剧样式经典,这就决定了其独一性。

从艺术分类学的角度出来来说,戏剧是与小说、散文、诗歌等并列的文学载体,但同时其也被称为戏剧性的诗,是诗和剧这两者的有效解决,也是曲和戏的融会贯通。

另外中国古典戏剧还有着兼容并包的特征,这就导致这当中囊括了诗词歌赋等各种文学载体当中的艺术成分,也成为展开戏剧冲突与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这也大大提升了戏剧的阅读价值。

(二)不以可表演性为最终目的对于中国戏剧典籍英译的特殊性,还在于其通常不以可表演性为其最终的目的,这就导致其和巴斯内特后期的戏剧翻译观点基本相一致,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来说,中国戏剧典籍的英译既可用于阅读,也能够用于表演。

功能对等理论下_牡丹亭_英译本赏析

功能对等理论下_牡丹亭_英译本赏析

1奈达与功能对等理论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工业与科技的高度发展,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产生的文化碰撞愈加激烈,翻译理论在文化碰撞的火花中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现代语言学的引入使翻译成为了基于符号学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埃米尔里厄(E.V.Rieu 1887)于1953年提出了对等原则,尤金奈达(Eugene A.Nida 1914)以此原则为基础,将其不断发展。

奈达于上世纪60年代初首先提出了“形式对等”理论,即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上应尽可能保持一致,但基于“形式对等”理论的翻译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存在很大的不足。

1964年,在其《翻译的科学探索》中奈达又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

按照奈达的观点,一部好的翻译作品,译文读者的反应和原文读者的反应应该基本一致。

“动态对等”可以很好的弥补“形式对等”在的不足。

在此基础之上,奈达于1986年在其著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将“动态对等”发展成为“功能对等”(避免“动态”一词所带来的歧义,即动态代表改变,而其理论本身并不改变原文的意义),并为它赋予了新的概念:所谓翻译,是在译文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来再现原文的信息。

“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的内涵和主旨基本相同。

2白之与《牡丹亭》白之(Cyril Birch 1925)是美籍英裔著名的汉学家,1960年至1991年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系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翻译的《牡丹亭》是这部戏曲最早的完整英译本。

该译本一经出版立即得到西方汉学界的广泛认可,1981年被评为美国杰出学术著作,并成为多所高校东亚古典文学的必修课程。

白之曾说,翻译不是刺激和折磨,翻译是一种目标严肃、有意为之的冒险,是在创造性和准确性之间达到微妙平衡的过程。

白之的该译本以忠实原文为目的,尽可能的保留源语中隐喻中的意象,不去破坏源语的美感和异国独特的风味。

3功能对等理论在《牡丹亭》英译本中应用的赏析依照奈达的理论,翻译应注重功能对等而不求形式对等。

_牡丹亭_翻译研究现状评述

_牡丹亭_翻译研究现状评述
《牡丹亭》的第四个英文全译本是由北京大学 的许渊冲教授及儿子许明完成的,该译本于 2009 年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许氏父子翻译 的《牡丹亭》由于出版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迄今为 止,还鲜有评论的文字面世。在研读完许氏父子翻 译的《牡丹亭》后,笔者认为可以用许先生诗歌翻译 的“三美”( 意美、音美、形美) 理论来概括其所译的 《牡丹亭》。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汪先生深厚的翻译 和古文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伏案三四载, 两鬓又添霜”的精力投入让汪先生的译本一问世便 引起翻译界和学术界惊叹连连。徐朔方认为汪译 “后来居上”,完全超越了伯奇和张光前的译本[3]; 郭著 章 也 认 为“汪 译 是 迄 今 最 令 人 满 意 的 全 译 本”[2]。
所谓“意美”,概而言之就是指不仅要表达出其 表面意思,还要表达出其深层含义; 不仅要表达出 原作的字间之意,还要传达出言外之意。在翻译中 应该选择跟原文意似的绝妙好词,借用英美人喜闻 乐见的词汇[4]。许先 生 历 来 强 调 发 挥 译 入 语 的 优 势,许先生的译文,不仅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
2 《牡丹亭》翻译研究现状评述
《牡丹亭》作为中国古典戏曲的最高成就之一, 其声誉早已播之四海。《牡丹亭》能够走出国门,以 凄美的爱情故事和优美的语言俘获外国读者的心
灵,其中翻译功不可没。因此总结《牡丹亭》翻译研 究的现状不仅可以在《牡丹亭》走向世界的过程中 为其推波助澜,还能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如何向 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学经典,在世界范围内传 播中国文化提供方法上的借鉴。 2. 1 《牡丹亭》翻译研究宏观概述
摘 要: 文章通过追溯《牡丹亭》英译的历程,对《牡丹亭》翻译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牡丹亭》译本众 多、译者名家辈出而《牡丹亭》翻译研究却相对滞后的事实,希望翻译界有更多的研究者来关注《牡丹亭》的 翻译研究,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牡丹亭》; 《牡丹亭》英译; 《牡丹亭》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512( 2012) 01-0001-06

《牡丹亭》两个英译本中典故翻译的对比研究

《牡丹亭》两个英译本中典故翻译的对比研究

《牡丹亭》两个英译本中典故翻译的对比研究作者:向鹏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35期摘要:本文在分析典故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举例,从典源、典面和典义三要素的角度对比分析了《牡丹亭》两个英文译本中典故的翻译。

研究发现,伯奇译本在典故翻译时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力图在翻译中充分展现典故所蕴含的源语文化。

汪榕培译本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让译文符合戏曲的舞台表演性。

关键词:《牡丹亭》;典故;翻译《牡丹亭》是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汤显祖的代表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巅峰之作。

自从《牡丹亭》诞生以来,其动人的爱情故事及优美的文字不仅让无数中国读者为之折腰,而且,当其传播到国外后,也在外国读者中获得赞叹无数。

据统计,《牡丹亭》在国内外已经具有各类译本二十多个,其中全译本有三个,分别为伯奇、张光前和汪榕培的译本。

其中在国内外影响较大是伯奇和汪榕培的译本。

在国外,伯奇的译本受到了众多知名汉学家的称赞,宣立敦称其为“里程碑式的翻译”(Strassberg,1982);芮效卫说伯奇译本是“对杰作的杰出翻译”(Roy,1982)。

在国内,汪榕培译本受欢迎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伯奇译本,孙法理、郭著章、张政等都撰文评价过汪榕培的译本。

郭著章(2002:56)认为:“汪译从整体上达到了‘传神达意’的目标,成为《牡丹亭》迄今国内外最令人满意的英文全译本。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比分析两个译本对《牡丹亭》中典故的翻译,看看两个译本是如何处理典故这个翻译中的难题的。

一、典故的定义及特点(一)典故的定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典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葛兆光(1989:20)在“论典故——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特殊意向的分析”一文中是这样界定典故的:典故乃是一个个具有哲理或美感内涵的故事的凝聚形态,它被人们反复使用、加工、转述,而在这种使用、加工、转述过程中,它又融摄与积淀了新的意蕴,因此它是一些很有艺术感染力的符号。

《牡丹亭

《牡丹亭

《牡丹亭•闺塾》一出中三种译本的比较研究作者:王媛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3期摘要:本文根据“传神达意”为标准,对《牡丹亭·闺塾》这一出的三种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每个版本都各有长处,但总的来说,Birch所译意合神合,和原著意思相去最小,略胜一筹。

关键词:昆曲;牡丹亭;文学翻译;译本;典故将中国古典典籍翻译成英文,不仅可以为我们学习和研究翻译增加范本,更有助于将中国古典文化推向世界。

中外翻译家曾提出过很多翻译理论和原则,如严复的“信、达、雅”,朱声豪的“神韵”,傅雷的“神似”,钱钟书“化境”,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奈达的“等效论”等等,无论学说的表现方式与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但是每一理论的中心都是围绕着忠实准确表达原文意义,保持原作风格,反映原作风貌展开。

本文选取了《牡丹亭》的三个比较著名的譯本,分别是Cyril Birch的The Peony Pavilion,许渊冲的Dream in Peony Pavilion,和汪榕培的The Peony Pavilion,并根据这一标准对三译本进行浅显地评析。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戏中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

《闺塾》是全本的第七出,又名“春香闹学”,本出虽然和戏剧主线剧情关系不大,但却是女主人公思想心理转变的一个重要节点,其中人物对话幽默风趣,戏剧色彩浓厚,人物个性鲜明。

一、基于三种译本的评析杜丽娘作为大家闺秀,杜府的掌上明珠,从小受到封建礼教的严格管束,虽然内心反叛,但是知书达理,言语上中规中矩,虽偶有玩笑之言,但是大体稳重温婉。

陈最良是封建教义的维护者,言谈举止充满酸腐之气,对杜氏夫妇说话小心恭维,给杜丽娘上课时表面恭谨,实则敷衍,对春香就傲慢随便。

春香是这出戏的重要角色,她单纯顽皮,蔑视传统礼教,对小姐亲恭兼备,敢开先生玩笑,言语直率且非常口语化。

这出戏翻译的主要难点在于不仅在于其中大量的诗词、典故和汉语特有词汇,更在于其中大量的口语和双关语。

《牡丹亭》英译本的比较评析——兼谈戏剧翻译

《牡丹亭》英译本的比较评析——兼谈戏剧翻译
18 - ,女 ,河南洛 阳人 ,河南 科技大学外 国语学院讲师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翻译理 论与实践。
1 40
了中西古籍文化交流。张光前教授是第一个 独立 完成 牡 丹
亭 英语全译 本的中国译者 ,他 的译本于 19 94年 由旅游教
育出版社出版 。 张光前教授在繁 重的教 学工作 之余 , 时多 历
第3 卷 第9 3 期
21 02年9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u n l f n n Unv ri f ce c n n i e r g o r a a i e s yo in ea d E g n e i o Hu t S n
VO . I No. 33 9
S p2 1 e .0 2
众听起来不觉得 吃力 ; 而且还要充 分考 虑到观众 的接受 心理 和文化 习惯 ,“ 既不能对原文 中的双 关语 ,歧义句 以及有关 文化现象进行注释 , 也不能为了保 留原文 的地 方语言特色而 音译某些词语 ” ( wmak18 ) 。 Ne r, 91 对于 小说和诗歌 的翻译 ,国内外翻译界讨论较 多, 而对
务。 剧本是为演 出而写 , 语言必须 E语化 , 且要 有动作性, l 而
安那大学出版。 伯奇的英译 本以流畅的现代英语再现 了原作
的风貌 ,从总体上说是忠于 原文 的。Brh的英译全译本 问 i c 世 以后 , 牡丹亭 在西方世界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推动
收 稿 日期 : 2 1 一O —2 02 6 5
东, 0 )。 2 2 0 ( )戏 剧翻 译 的特 点 二
国明代末年一个富有传奇色彩 的, 具有浓厚 的思想家气质的
伟大文学家 ,戏 曲家 。 其主 要创作成就在戏剧方面 ,代表作

从青春版《牡丹亭》英译本比较看戏曲舞台英译标准

从青春版《牡丹亭》英译本比较看戏曲舞台英译标准

从青春版《牡丹亭》英译本比较看戏曲舞台英译标准《牡丹亭》,一部经典的京剧曲艺作品,出自著名编剧杨锐之手,曾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

本剧讲述了男主角全明珠(殷天正扮演)被爱慕多年、又遭受心机刁难的女侍花黛蓉(程芳扮演)所折磨、最后遭受著名将领陶登(朱自清扮演)和灵慧巧妙的阿Q(胡金铃扮演)偷袭,妙招驰骋、情况反转的故事。

本剧以话剧的形式为基础,融入大量的曲艺,使剧中角色的心理情绪有了强烈的可视化缓和传达,使观众能够领略故事情节。

本剧源于宋代,但在不同时期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

比如增加了大量舞台节目,如场景变换,舞蹈,相声,独角戏,武打,技巧,杂技等等。

由于舞台节目的复杂性,英译本的舞台节目一般采用比较简短的描述,并以普通话为基础,将节目中的摆设转换为英语表达,以表现节目本身的特点。

从描述上看,Tag(舞台节目的简要介绍)的编写更多的有两个方向:其一,以对台词的节选,或名词来形象化地表达出台词中的主要内容,使其与俗语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二,根据台词内容,写出极具特色的短句,使得台词具有一定的韵律。

牡丹亭在英译本里舞台节目的英译展现出缓慢的节奏,音乐的配合十分重要。

电台dialogue的英译有其特定的语言特点,主要以对话的简短,形象化的描写,表现出人物思想诉求,体现出剧本情节,来展现诸台情感风采。

同时,把换装,舞蹈,武打,技巧,杂技,变换等节目采用特别的插入式,展现了舞台艺术的精彩情节。

杂技形式上,重视美感和动态变化,因此英译本中对这些动作的描写有着独特的风格,用消极的描写为读者以直观的表达节目精彩之处。

舞蹈形式更多的是依据普通话,中外文化的一些表现专用词汇,来丰富英文的表达,使语言流畅紧凑。

武打形式则多是采用精美的词句,来忠实的描写出宋词中的武打,使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变换有时以普通话形象地描述,有时则发挥英文的形容性,表达事物灵活变化的状态或特点,使语言更具有生动性。

另外,英译本中舞台节目的描述一般采用元慴化的语言,并且重视一言尽疾,注重耳音效果,尽量表达出节目本身的特色,在保留中国式乐感的同时,又有效地表达出本剧的艺术美感。

《牡丹亭》翻译研究述评(名作欣赏·评论版)(周颜)

《牡丹亭》翻译研究述评(名作欣赏·评论版)(周颜)

《牡丹亭》翻译研究述评(名作欣赏·评论版)(周颜)2022-07-16 02:54周颜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7期关键词:译本牡丹亭英译周颜关键词:《牡丹亭》翻译综述一、引言《牡丹亭》与《长生殿》《桃花扇》《西厢记》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也是唯一入选Daniel Burt 所编《100部剧本》的中国剧本。

自20 世纪,《牡丹亭》受到了西方各界关注。

1929 年,徐道灵最早摘译了《牡丹亭》,译成德语;1937 年,德国汉学家洪涛生(Vicenz Hundhausen)出版了首个《牡丹亭》德文全译本。

至今,《牡丹亭》约有二十三种英译本。

《牡丹亭》英译最早译者是英国学者Harold Acton,改译了一折《春香闹学》,1939 年发表于《天下月刊》。

1980 年,英国汉学家白之(Cyril Birch)出版了第一本《牡丹亭》英文全译本。

1994 年,张光前出版了《牡丹亭》英文全译本。

2001 年,汪榕培全译出版《牡丹亭》。

2009 年,许渊冲、许明父子合译《牡丹亭》舞台剧本。

《牡丹亭》在非英语国家也有一定的翻译与传播。

俄罗斯汉学家孟列夫(L. N. Menshkov)曾选译《牡丹亭》,法国汉学家雷威安(André Lévy)出版了首个法文全译本,另有徐仲年法译本。

《牡丹亭》日译本有岸春风楼、宫原民平。

李廷宰与李昌淑合译了《牡丹亭》韩文全译本。

雷爱玲(Alicia Relinque Eleta)出版了首个《牡丹亭》西班牙语译本。

下文依据国内《牡丹亭》翻译研究论文、专著与国外《牡丹亭》翻译书评,综述《牡丹亭》翻译研究状况,并基于此提出一些相关建议,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

二、国内研究论文可视化分析与定量分析《牡丹亭》目前约有二十三种译本,国内外学者都有对这些译本进行研究。

在知网上以“牡丹亭”“翻译”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近二十年有关《牡丹亭》翻译的研究文献,在进一步筛选后,得到有效论文二百四十四篇。

跨文化视角下汤显祖《《牡丹亭》》的英译情况探析

跨文化视角下汤显祖《《牡丹亭》》的英译情况探析

文化长廊 CulturalCorridor30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跨文化视角下汤显祖《《牡丹亭》》的英译情况探析文/左悦摘要:汤显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戏曲创作家。

汤显祖创造的戏剧,可谓中国古典戏曲的集大成者。

汤显祖创作的《临川四梦》是我国古代戏曲创作的巅峰,也很早就被英译到西方世界。

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重点分析我国古典作品英译的特点,以汤显祖的《牡丹亭》为例阐述跨文化视角下中国古典作品的英译情况。

关键词:《牡丹亭》;作品探析;英译在全球使用英语的国家中,《牡丹亭》的英语版本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的40年代,出现之后立刻受到了很多英语国家人民的欢迎。

这为后来《牡丹亭》英译本的传播,打开了一个大门。

现如今,世界各地的英语国家艺术创作者和学者对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作品的比较研究也越来越多。

对于汤显祖戏剧的深入研究是进行东西方作品比较研究的重要基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中国古典戏剧英译版本的独特性1.1 中国戏剧典籍的独特性中国古代典籍的英译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独特的工作。

只有真正深入了解戏剧内容中的具体所指,以及戏剧翻译过程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才能够真正有效解读我国的古典戏剧,才能够真正做好中国古典戏剧的英译传播工作。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中国的古典戏剧并非等同于西方的戏剧和话剧,中国的古典戏剧在内容上本身就带着厚重的中国古典文化特色,这和西方英语世界中的一些词语,有着截然不同的意思。

所以从典籍的角度着手研究英译,其意义指向会变得更加明确一些。

中国的古典戏剧典籍具有独特性,这是由于不同于西方世界的话剧,中国古典戏剧在概念上主要指的是由当时的古典戏剧作家根据舞台的演出要求所创作,并经过多年的发展沉淀以及无数次修改所传承下来的书面样式的经典剧本。

此外,从艺术分类角度看,中国的古典戏剧,是和古代的散文、诗歌、小说等文体并列的,古典戏剧更被认为是诗的一种,被称作是一种可以唱出来的诗。

从互文性角度看英译《牡丹亭》

从互文性角度看英译《牡丹亭》

从互文性角度看英译《牡丹亭》杨梅丽【摘要】要使译文能够忠实表达原文的深刻内涵并同时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译者不但要充分识别文本中的互文指涉,还要结合翻译活动本身的互文性质充分发挥译者的能动性,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分析《牡丹亭》的几个英译本,通过分析文本中互文标志的翻译,揭示互文性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借鉴意义.【期刊名称】《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2页(P53-54)【关键词】互文性;文本;翻译策略;《牡丹亭》【作者】杨梅丽【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江苏苏州 215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互文性,也有人译作“文本间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

这一术语是由法国当代文艺理论家克里斯蒂娃提出的。

她指出:“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

”这里的“另一文本”,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互文本”,既可用来指涉历时层面上的前人或后人的文学作品,也可指共时历史层面上的社会历史文本。

著名诗人艾略特指出,“所有诗人的作品都是相互指涉性的,所谓个人的‘新异’不过是对他人作品的一种反应”,也就是说,任何艺术品都必然会融入过去和现在的系统,对过去和现在的互文本发生作用[1]。

但“互文本”绝不能理解为摘抄、粘贴或是仿效的编辑过程,而是说从文本网中抽出的语义成分总是超越此文本而指向其他先文本,这些文本把现在的话语置入与它自身不可分割的联系着的更大的社会文本中。

罗兰·巴特对互文本做如下解释:“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它文本,例如先前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

”[1]然而,结构大师德里达的“互为文本性理论”包含了三个方面:首先,文本并非是封闭的、一元的系统,而是开放的、多元的系统。

文本的意义也不是一种给定的先验的意义,而是一个不确定的可以作多种结构的意义。

从许渊冲的《牡丹亭》英译看三美论的再现

从许渊冲的《牡丹亭》英译看三美论的再现

从许渊冲的《牡丹亭》英译看三美论的再现摘要:元明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元明杂剧的外译对于传播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许渊冲老先生的《牡丹亭》英译本,将戏曲中的词、曲译成地道的英文,并且做到了押韵自然,对其能被英语国家读者广泛接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将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方面分析许渊冲先生三美论在《牡丹亭》英译中的再现。

关键词:音美;形美;意美一、引言《牡丹亭》是明朝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之一,是我国不可或缺的文化艺术瑰宝。

沈德符在他的《顾曲杂言》中说:“《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其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汤显祖创作的最高水准,要把这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高超艺术成就,同时包含大量诗词形式曲文的著作译成英文,对任何译者来说都是一项挑战。

作为把唐诗宋词译成法语和英语的双料译者,许渊冲(1982)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应该如何把中国诗词译成英、法文,才能使英、法文读者像汉语读者一样爱不忍释、百读不厌呢?我个人觉得译文应该尽可能传达中国诗词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虽然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针对译诗提出的翻译思想,但对于包含大量诗词形式曲文的《牡丹亭》也极为适用。

许氏版的《牡丹亭》,将中国古典戏曲的优美,用地道的英文表达和流畅的节律充分展现了出来。

二、《牡丹亭》的翻译难点《牡丹亭》的语言清丽,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

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

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词采清朗俊雅,而不浓艳。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对于《牡丹亭》的英译,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戏曲英译之难主要体现在译音难。

戏曲具有音乐性,音乐性是戏曲的基本特征。

《牡丹亭》的曲文主要由古诗词和一些小令组成。

由于语言形式上的差异,英汉诗歌形成“音美”的表现形式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古诗是旧体格律诗,格律主要是指诗歌节奏和诗歌押韵方式。

《牡丹亭》英译本中的文化意象研究现状分析

《牡丹亭》英译本中的文化意象研究现状分析

《牡丹亭》英译本中的文化意象研究现状分析作者:王子慕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4年第02期摘要:戏剧作为一种包揽中国古代各种韵文形式的文体,其包含了大量的文化意象。

在《牡丹亭》中,文化意象的运用更是比比皆是。

本文主要对《牡丹亭》英译本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进行概括性综述。

关键词:《牡丹亭》;文化意象;翻译策略在《牡丹亭》中,中国文化意象言简意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往往成为原著中的点睛之笔。

但是,当我们阅读英译本时,常常遗憾地发现,在《牡丹亭》原著中熠熠生辉的文化意象大都失去了其原有的风采。

一些文化意象一旦离开其文化母体,其内涵意义就容易被误解和歪曲。

文化意象翻译可视作整个翻译活动的一面镜子,可以说,研究如何翻译文化意象归根到底就是在研究如何翻译中国文化,或者说,文化意象翻译就是如何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

因此文化意象在中国戏剧作品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翻译上的难度也显而易见。

《牡丹亭》的问世标志着明清传奇这一文学样式的最高峰,可以说,它轰动了文坛和剧场,引发了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们一系列的深层探讨。

一部作品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与其本身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且汤显祖擅长引经据典,《牡丹亭》中的诗词、典故、谚语、俚语、绝句、隐语、神话故事、历史人物等文化意象不一而足,如落霞与孤鹜齐飞、嫦娥、沉鱼落雁、闭花羞月等,正是这些具有特定汉文化的词语常常使译者处于被动,取舍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译文的质量。

简单来说,文化意象是指在特定的文化情景中在读者的脑海里间接地触发对某一事物的联想的文学手法。

文化意象的含义源于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流,因此,文化意象的含义也因其与中国文化的息息相关而相对固定。

在翻译戏剧类作品时,应将文化意象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这样有助于强调主题,刻画人物,并提高读者的参与和性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对《牡丹亭》中的文化意象进行深层探究,比较不同译者对文本内容理解以及对文本中文化意象的处理上所表现出的不同见解和视角,来寻求戏剧类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并建立相对应的文化意象的翻译模式。

《牡丹亭》两个英译本的后殖民翻译理论解读

《牡丹亭》两个英译本的后殖民翻译理论解读
题 ;尤其关注所有类别之 间的差异性 ,而 对在绝 对净化 的基础 上对 复杂问题 采取 简单化的解决方 法表示怀疑 ∞ 。 “ 语言之 间的不平等关系” 是后殖 民主义翻译理 论的一个 核心 问题 。在 后殖 民翻译 理论视角里 ,翻译 是以语言 为工具 ,是强势 文化 对弱势文化进行殖 民统 治、殖 民征服 的一 种文化 手段而 已。然而在传统 的翻译研 究中,认 为不同 文化 问的“ 语言是平 等的” ,以语言 的美感 、意境 等语 言学层面 来分析译 文如何忠 实原文 ,如何与 原文对等 。 自从后殖 民主义理论被运用到翻 译研
C y r i l B i ' r c h 没有做到这一点 ,没有很好 的表达 出“ 伤情 ”在 中国文 化里 的韵味来 。 ( 2 )[ 绕池游] ( 旦上 )梦 回莺啭 ,……剪不
断 ,理还乱 ,闷无端 。
— —
着 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 ,有着捍 卫和 传承 中华传 统文 化和价值观的历史使命 。因此,他在翻译过
程 中总是要挖掘和继承 中国优 秀的中 国文化 ,对 强势 文化 进行 必要的反抗和消解 。 由于 篇幅有限 , 本文 仅从典型的例 子对 其进行对 比解读 。 ( 1 )杜宝黄堂 ,生丽娘 小姐 ,爱踏春阳 。感 梦书 生折 柳,竟为伤情 。
论就是对 “ 西方文化 中心论 ”文化霸权 的解 构和 批判 ,而后殖 民翻 译理论则是在翻译研 究中消解


后殖 民翻译理论
2 O 世纪8 哞 代 中晚期,翻译研究领域萌生 出

“ 语言是平等 的” , 试图为挖掘语 言背后的文化 因
素பைடு நூலகம்
个全新的视角—— 对翻译和帝 国的研究 。 “ 后
要做到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 ,还要努力探

《牡丹亭》英译本中文化专有项翻译的比较研究

《牡丹亭》英译本中文化专有项翻译的比较研究

2512019年48期总第488期ENGLISH ON CAMPUS《牡丹亭》英译本中文化专有项翻译的比较研究文/李亚芬之处。

1.译者翻译背景和目的。

白之于1954年获得了中国文学博士学位,长期教授汉语课程,潜心研究中国古典小说与戏剧。

他研究和翻译《牡丹亭》等中国戏剧,完全是出于自己的一腔热情。

主动将《牡丹亭》这一典籍译入英语世界,他的目的在于让更多英语世界的读者们接触到这一灿烂的文化。

作为一位中国学者,汪榕培则是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积极将中国典籍译出国门。

其译本于2000年完成出版并收入《大中华文库》。

该工程是我国历史上首次重大的国家出版工程,目的在于系统、准确地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翻译成外文,编辑出版,介绍给全世界。

2.制约因素影响下的翻译策略。

作为一位热爱戏剧文化的汉学家,白之不仅自己对《牡丹亭》等古典戏剧有着相当的了解,还希望凭借一己之力将这一灿烂文化引入英语世界。

因此,他在翻译文化专有项时,一般采用语言解释、文内解释、文外解释等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文化内涵,给英语世界的读者带来最直观的感受。

然而,中西文化差异使他对某些文化专有项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

而汪榕培作为国内学者,对文化专有项的理解相对更加来说深刻和精准。

但他的翻译目的在于传播中国文化,因此翻译时首先考虑的是要让英语世界的读者能够接受自己的译文,达到“传神达意”的目标。

所以,汪榕培的翻译策略以删减和转换拼写法为主,特别是在对待人名、地名的翻译时,以音译来避免给读者带来过重的阅读难度和负担。

四、结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历来是中国典籍英译中的难点,关乎译本质量的好坏和读者接受度的高低。

《牡丹亭》等典籍的对外传播,与国内外译者的出色译作密不可分。

在面对文化专有项这一难题时,美国学者白之和国内学者汪榕培受翻译背景和目的这两大制约因素的影响,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也得到了不同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1]Birch, Cyril, Tr. The Peony Pavilion [M].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2]范祥涛.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及其制约因素——以汉语典籍《文心雕龙》的英译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6): 61-64.[3]蒋骁华.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于适应性选择——评《牡丹亭》的三个英译本[J].上海翻译,2009(4):11-15.[4]汪榕培.牡丹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引言明代戏剧作家汤显祖在中国乃至世界戏剧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其代表作《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不朽杰作。

“传神达意”视阈下《牡丹亭》两英译本对比研究

“传神达意”视阈下《牡丹亭》两英译本对比研究

第32卷第2期2019年03月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Journal of Jianghan Petroleum University of Staff and Workers“传神达意”视阈下《牡丹亭》两英译本对比研究张予宣(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116041 )[摘要]以中国著名戏剧典籍《牡丹亭》的白之译本和汪榕培译本的前二十章节的译文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传神达意”理论,分别从“字词达意”“比喻达意”“形似”“神似”四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白氏《牡丹亭》译本和汪氏 《牡丹亭》译本均属优秀译本,且各有特色。

但是相比而言,汪译本比白译本更适合于典籍英译对中国文化的对外 传播与交流。

[关键词]传神达意;《牡丹亭》;中文译本;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1X (2019)02—0061—04随着中国国力逐步增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

对此,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文化“走 出去”的战略方针,而典籍英译作为中国文化和历史对 外交流的重要途径以及中国译界的热议话题,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长久以来,众多学者对于典籍是否应该由中国译者翻译成英语,中国译者的典籍英译本是否能够作为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对外交流 的载体等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

本文借鉴“传神达意” 翻译理论,通过对比分析中国戏剧典籍《牡丹亭》的白 之译本与汪榕培译本,来证明中国译者的译本更符合中国文化对外交流这一目的,更适合用来介绍和宣传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1 “传神达意”“传神达意”理论由汪榕培教授于1994年发表的“传神达意译《诗经》”一文中首次提岀,并不断被应用 于典籍英译的实践中,其内涵也随着理论本身的发展 而深化。

字面上来看,该理论可以被平等分为“传神”和“达意”两个部分,但值得注意的是,“传神达意”这四个字应该是偏正结构,即“传神地达意”。

对此,汪教授 解释道“首先,'达意'是翻译的出发点……其次,单纯的' 达意还不够,必须是'传神地达意',因为'传神'是翻译文学作品,尤其是翻译诗歌的精髓”(汪榕培,2007)。

《牡丹亭》伯奇译本中的双关翻译策略研究

《牡丹亭》伯奇译本中的双关翻译策略研究

《牡丹亭》伯奇译本中的双关翻译策略研究作者:向鹏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31期摘要:伯奇翻译的《牡丹亭》英译本因其准确、地道的语言受到了众多的研究者的称赞。

伯奇在翻译《牡丹亭》中的双关语时用功颇深,翻译时他采用了仿译法、省略法和注释法。

他的翻译独具匠心,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牡丹亭》;双关;翻译在《牡丹亭》的众多译本中,汉学家伯奇的译本获得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称赞。

芮效卫说伯奇译本是“对杰作的杰出翻译”(Roy,1982)。

伯奇译本力图用流畅、地道的英语再现原文,他对《牡丹亭》里面的唱词、集唐诗、典故、双关语等诸多语言现象的处理都颇显功力,受到了研究者的称赞。

芮效卫(Roy,1982)曾赞叹:“伯奇能一次又一次在英语中找到与原文对等的双关词语,我认为这种成就简直是个奇迹。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举例来系统地分析伯奇的双关翻译方法。

一、双关翻译研究回顾双关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由于双关是根植于特定的语言和文化之中的,因此双关翻译历来是翻译中的一大难点。

不过,正因双关翻译比较难,它才成为了翻译研究者的关注点之一。

双关翻译研究的历史不是很长,总共也就几十年的历史。

在这几十年的历史中,很多中外研究者都探讨过双关的翻译,其中最有名的双关翻译研究者是比利时学者德拉巴斯蒂塔。

他写过几篇有关双关翻译的论文,并编辑过两部相关的论文集。

在这些著作中他提出了双关翻译的十种方法(见张南峰,2003)。

现在,翻译界有关双关的研究很多就是围绕德拉巴斯蒂塔的理论展开的。

除了德拉巴斯蒂塔外,Avraham Oz,Michel Ballard,Josep Marco等研究者也发表过有关双关翻译的研究。

在国内,双关翻译研究并非翻译界关注的焦点,不过相关成果也不算少。

迄今为止,在中国知网上,笔者以“双关翻译”为题名进行模糊检索,一共检索到349條文献(最新检索时间2019年10月7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牡丹亭》英译本中文化专有项翻译的比较研究
作者:李亚芬
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第12期
【摘要】《牡丹亭》享誉国内外,汤显祖也被赞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本文以美国学者白之、国内学者汪榕培的全译本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的文化专有项,比读译本并探寻造成两人翻译策略不同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牡丹亭》英译本;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制约因素
【作者简介】李亚芬(1991.09-),女,汉族,江苏宿迁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翻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引言
明代戏剧作家汤显祖在中国乃至世界戏剧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其代表作《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不朽杰作。

本文选取美国著名汉学家白之(Cyril Birch)、大连外国语学院汪榕培教授的译本为研究对象,旨在从文化专有项的角度着眼,比读二位译者的英译本,并探寻其翻译策略的制约因素。

一、文化专有项理论
张南峰在评介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时指出,“凡是译语文化中的一般读者或者任何当权者觉得在意识形态或者文化上不可理解或接受的,就是文化专有项”(2004:19)。

要想使英语世界的读者接受甚至喜爱某一中国典籍,译者不仅要在语言上下功夫,将原本“佶屈聱牙”的文言文译成流畅地道的英语;更要在文化上下功夫,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代入英语的语境之中,在为英语读者接受的基础上尽可能完好地传递文化内涵。

二、《牡丹亭》中文化专有项翻译的比较评析
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国古典习俗与文化元素,不加以细致考虑的草率翻译往往更会使得其难以被译語文化中的一般读者所接受。

举例来说,《牡丹亭》中有许多关于杜丽娘日常生活场景的描述。

第五出《延师》中,对杜丽娘有如下描述:添眉翠,摇佩珠,绣屏中生成士女园。

莲步鲤庭趋,儒门旧家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