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第一章 传播学的孕育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
李彬《传播学引论》导言人类传播历史的发展依据媒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变革,把人类传播活动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口语传播时代: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状态而组成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即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
口语是人类传播所用的第一个媒介,不仅是最初始的媒介、最重要的媒介,而且是最基本的媒介。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语言或口语的局限性:人类传播活动在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文字传播时代:从文字的发明延续到印刷的兴起。
从传播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了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
文字起源于绘画,逐渐从具象的图画演变为抽象的符号,成为一种负载信息的传播媒介——文字。
文字传播时代形成垄断文字媒介的传播阶层,这种话语垄断与当时普遍存在的“专制”政体相互吻合。
印刷传播时代: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印刷媒介这个概念包含两层意思:印刷术(技术层面)和印刷品(社会层面)。
印刷术与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所以作为开户印刷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到了近代才真正登上人类传播的历史舞台。
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兹的工匠约翰·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象征着人类进入印刷传播时代(现代传播的源头)。
印刷术的发明直接意义在于使文字信息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印刷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的一项显著进展就是新闻事业的兴起。
近代新闻事业发端于15世纪中叶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7世纪初德国和尼德兰的每周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纸(报业),即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
新闻事业从17、18世纪,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中开始发育成长。
19世纪后,新闻事业开始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其显著标志就是大众化报纸的出现和通讯社的诞生。
19世纪后,出现了以赢利为目的、以普通读者为对象,以各种新闻为核心的现代大众报业,其代表为美国19世纪30年代的三大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在看了李彬老师的《传播学引论》之后,发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作为南广学生的我们,尤其是电编学生。
很少去读一些跟自己学科相关的研究性书目,我们所提倡的是多实践,实践得真知。
但在实践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瓶颈处有很多难过弄坎儿,拍不出什么好片子。
但通过读此书后,觉得学校应该加上一些所学专业必要的研究性课程。
在前辈研究成果指引下,想必在实践起来会更好。
《传播学引论》是一部信息密度很大的著作,其中不乏独创性见解,行文中又往往妙语连珠。
本书思路开放而又严谨,思维敏捷热又准确,表达流畅而又简洁,看这本书就像看美国大片和故事会,看得时候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看完了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好吃的东西不一定有营养地说易读性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就像电视打给我们的娱乐性和侵入性的文本体验一样。
传播学是一门对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进行综合性于深层化研究的新兴的交叉学科。
从本质上来说,传播基本上分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古老也是最为基本的形式,属于点对点的传播。
而大众传播是点对面的传播,且在传播过程中多了“大众媒介”这么一个概念。
在真正接触传播学之前,在我的认知当中,大众媒介指的仅仅是报纸、广播、杂志这么几种基本的大众传媒。
但是现在我发现,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大众媒介比比皆是,比如掌媒、地铁报、校园广播等,无不例外地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传播学当中的“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尤为显著。
本书导言以人类传播历史的发展为开始依据媒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变革,把人类传播活动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而以参与传播活动的人数来划分,人类传播行为的主要类型:“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在传播与传播学文段中李斌老师介绍了四位先驱,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
二战:
美国陆军部新闻与教育署
卡尔·霍夫兰
研究影响士兵对战争的认识,鼓舞参战士气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传播活动与实践直接催化了传播学的形成。
和平时期:政治选举
广告、公关、新闻、演讲
利用媒介塑造形象,宣传政治主张,争取选票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1940年,
美国总统选举伊里调查
(1901-1976)
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
应用社会学领域影响深远
1925年(24岁)获得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
美国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什瓦大学获得人文学和法学博士学位
1935年赴美,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中心
1940年,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中心
开展关于失业、大众传播、竞选与政治活动、教育与心理、社会研究方法与程序、市场研究等的应用研究
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宪章第1条,在国际范围内首次使用“大众传播”概念;
1946年,拉斯韦尔等人编著、出版了《宣传·传播·舆论》一书,首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了传播学的经典性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首次完整地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基本研究范围;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垄断:生产活动与范围延伸
跨国企业:对信息需要增加
大众报业、电影、广播、电视:传播业成为独立产业
两次科技革命——两次思想革命:人类认识能力大幅度提高
传播学产生于美国的背景:
(一)政治背景
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尤其战争时期
一战:美国公共信息委员会;协约国联合宣传委员会——宣传战争的广告、新闻电影等
1982年,施拉姆访华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引论》是一本经典的传播学教材,在学习传播学的时候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础概念
1.传播:信息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内的流动过程。
2. 传媒:指以各种形式为载体,向公众传达信息的机构或组织。
3. 传播效果:指信息传播后在接受者身上产生的影响。
4. 传播目的:指信息传播的最终目标。
第二章: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1. 均衡论(传统模式):认为媒介是客观、中立的,只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没有选择的能力。
2. 动态模型:信息传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信息源、媒介、受众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反馈。
3. 压迫理论:媒介对受众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强大的控制作用,这种控制是无意识的。
4. 参与性传播:强调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受众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对象,而是主动参与信息交流和传播。
第三章:传播媒介
1. 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
2. 网络媒介: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3. 移动媒介:手机、平板电脑等。
4. 物质文化媒介:书籍、影碟、唱片等。
第四章:传播意义与价值
1. 传播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2. 传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性。
3. 媒介的社会责任。
总结:
《传播学引论》详细地介绍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传播媒介以及传播意义与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这本教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影响,并且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传媒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批判学派(上)鸟瞰)【圣才出品】
第四讲批判学派第十章批判学派(上):鸟瞰10.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理解批判学派的三个层面1.两种人生哲学(1)人类社会的历史基本上受制于两种基本的冲动:①物质性渴望,即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
②精神性追寻,即尼采所说的“日神精神”。
(2)这两种冲动代表着两种基本的人生哲学或人生观①走向世界,故追求成功。
②走向内心,故期望超越。
经验学派秉承的是前一种意志——奔命的酒神精神,批判学派延续的是后一种气质——超然的日神精神。
2.两种现代思潮(1)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也始终存在两股相反相成并且道魔相长的强劲思潮。
①尊崇科学—进步—发展这一现实取向的科学主义,其精髓还是夸父逐日的冲动。
②追求精神—价值—意义这一永恒主题的人本主义,其核心还是对辛苦操持的超越。
(2)这一双峰并峙的态势,集中体现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立上。
工具理性这一路开出传播研究的经验学派,而由价值理性这一路则开出传播研究的批判学派。
(3)经验学派关注的主要是传播的科学性问题,即“如何”传播。
批判学派思考的主要是传播的价值性问题,即“为何”传播。
3.两种学术判断(1)一切学术或学问,可以说都在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前者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是什么”,后者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怎么样”。
(2)在传播研究领域,同样存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问题。
①经验学派着眼于事实判断,目的在于揭示传播活动的事实真相,进而把握其中的运行规律。
②批判学派着眼于价值判断,目的在于探究传播活动的意义,从而为传播活动提供一种价值上的标高。
二、批判学派的三路研究1.传播政治经济学大抵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分析和揭示传媒的所有制结构及其与权势集团的利益关系,从而拆穿传媒领域诸多流行的神话即意识形态,如所谓客观、公正、多元化、新闻自由等等。
2.文化研究此一类研究包罗广泛,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从法国结构主义的传媒符号分析到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的传媒文化解剖,从D·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到詹明信的“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等等,学术资源异常丰富。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第一节历史素描传播学批判学派两大发展时期:孕育时期和勃兴时期一、孕育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从学科渊源继承看,经验学派托庇于“科学化”的社会科学,兴奋点在于传播的规律;而批判学派则隶属于“精神化”的人文科学,兴奋点在于传播的意义。
就学科内容说,传播学的批判学派追溯到20世纪西方哲学思潮中的法兰克福学派。
从莎士比亚到巴尔扎克、从浪漫派到现代派表现出的批判意识,以及马克思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深刻批判,归根结底都孕育批判学派的肥沃土壤。
1、法兰克福学派当今马克思主义分为两股潮流,“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其中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思索的核心问题,既不是经济,也不是政治,而是文化。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其《历史与阶级意识》被推崇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但战前战后占据西方马克思主义舞台中心的始终是法兰克福学派。
1923年,法兰克福学派形成;1930年,霍克海默接任所,法兰克福学派逐渐脱颖而出;1932年,创办社会研究所专刊《社会研究杂志》;1934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重建社会研究所(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第一次合作与冲突发生在此时此地);1949~1950年,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返德,在法兰克福恢复社会研究所。
20世纪60年代当欧美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时,马尔库塞留美成为新左派思想导师与精神领袖。
由于马尔库塞的巨大影响,法兰克福学派才引起普遍关注,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广为人知。
2、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相对举,当代的一切思想学说都分别归属这两大类型。
1937年霍克海默在《社会研究杂志》上发表的《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为法兰克福学派奠定思想根基的论文,不仅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宣言,也是当今各种批判思潮的源头。
批判理论同传统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传统理论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之中,旨在帮助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从既定事实出发,通过实证性的研究,得出同现存社会秩序相调和的顺从化结论;而批判理论则被自己放在既定秩序之外,旨在颠覆这个再生产过程,首先是破坏一切既定秩序,证明它们是同人的本质相背离的。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传播学创立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二章传播学的创立与发展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1907—1987)施拉姆在传播学方面的贡献包括以下内容:(1)施拉姆出版信息论的奠基之作——申农的《通信的数学理论》。
(2)创办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和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
(3)1956年,施拉姆参与撰写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出版。
①这部书上是对有史以来和当今盛行的所有传播体制及传播观念的一个总括性比较研究。
②它共由四篇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论文所组成,分别探讨了所谓集权式、自由式、社会责任式和共产主义式这四种新闻传播模式。
a.集权式模式是指西方近代早期封建专制王朝控制新闻传播事业的情形。
b.自由式是指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新闻传播为所欲为、不受制约的状况。
c.自由式模式导致黄色新闻的出现与泛滥,于是一些有识之士便呼吁新闻传播在享有完全自由的同时,还应主动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
d.共产主义式是针对以原苏联为代表的共产党国家的传播体制与传播观念而言。
(4)1964年,施拉姆撰写了《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一书,提出过一对很有名的概念——“大媒介”(big media)和“小媒介”(small media)。
①大媒介,是指那些现代化程度高,需要调动大量人力物力才能推展的媒介,如电影、电视、电脑教学等;②小媒介,是指那些花钱少、见效快的媒介,如幻灯、广播、教科书等。
(5)1973年,施拉姆在夏威夷设立的“东西方中心”的传播研究所,并出任所长。
“东西方中心”是个以研究亚太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问题为主的科研机构。
(6)施拉姆在夏威夷期间写作了第一部全面而系统地阐释传播学理论的专著——《男人、女人、信息、媒介:人类传播概览》(中译本名为《传播学概论》)。
(7)施拉姆对传播学最大功绩就在于“集大成”,也就是对许多与传播研究有关的学科和理论进行整理、提炼与综合,进而勾画出它的框架结构,充实起它的学说内容,使之具有独立学科的面貌。
[大众传播学笔记]李彬版大众传播学笔记
[大众传播学笔记]李彬版大众传播学笔记一、传播行为的两个定义:1、库利:传播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传播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这可称之为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和心理学方向。
2、皮尔士:传播是符(ign)或像(icon)的传递与交流,可称之为传播学研究的符号学和语义学方向。
二、符号(ign)可以分为信号(igned)和象征符(ymbol)象征符:1,都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独有的,如衣服。
2,人类具有优秀的象征抽象思维能力。
3,这种能力不能遗传。
Encode编码decode解码在大众传播中符号与信息相互转化的两个相反过程。
1、编码:将信息转化为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编码就是传播从业者在大众传播中采集、编辑、制作传播内容的过程。
2、解码:我们要把接收到的符号转化为受传者可以理解的一种信息的过程。
Signifcer能指ignified所指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提出1、能指:语言的声音,形象。
2、所指:语言所反映的事务的概念。
所有的语言符号都是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的。
符号的任意性: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
传播学的创始人:美国的库利和施拉姆库利提出'镜中“概念,即人的'我“的概念的形成是由于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形成的,即人离不开他的周围环境而存在。
三、人类传播现象传播行为传播意识传播关系传播历史1、研究范围: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2、当传播学成为一门学科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传播研究3、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新闻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
四、传播学的知识层次历史传播学,理论传播学,应用传播学交叉学科:边缘传播学历史传播学著作《乌合之众》研究趋势:科学化,融合化,鲜活化,分支化,操作化,本土化。
发展简说1、产生的动力分析:工业化与社会化大生产””民主化与传媒产业化””相关学科的推动2、诞生在美国的原因:政治原因(竞选与二战),经济(垄断与广告),社会(学者西迁与社会问题)3、传播学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勒...。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导论导言第一节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传播学乃是人类传播活动演进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本质而言,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
人类传播活动划分成为四个历史阶段,一是口语传播时代,二是文字传播时代,三是印刷传播时代,四是电子传播时代。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差不多占了“这一天”的5/6。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没有交往,没有传播,这个共同体就无法存在,更无法运行。
对人类传播活动来说,最便利、最通用的媒介自然是口语及语言了。
其他任何媒介都无不以口语为基础,都是口语媒介的变形和延伸。
口语只能直接依靠人体自身的发生功能,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便在空间距离上受到限制,由于口语随说随逝,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又在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二、文字传播时代语言的出现,使我们的祖先最终实现了从动物到人类的转变;文字的发明,就是人类社会得以实现从原始到文明的飞跃。
语言是人类的证明,文字是文明的标志。
传播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这就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时间上传之久远。
文字的习得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外一个是人为的过程。
从传播角度看,统治阶级就是话语权。
话语垄断与当时的“专制”政体是相互吻合的。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传媒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即印刷术和印刷品,前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后者是社会层面的东西。
但是,有了技术发明不见得就有社会需要,两者并不一定契合。
一般认为,印刷术和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
从技术上讲,印刷媒介有两大硬件,一为纸张,一为印刷机。
约翰·古登堡(古腾贝格)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他象征着人类进入印刷传播时代。
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传播学总论》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 传播学的兴起一、 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二、 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报业加上各种新兴媒介逐步形成了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因此,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
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认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
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有政治、经济、社会、学科四方面的背景:1.政治:①政治家对传播媒介宣传重视和利用,进而重视对传播的研究,这推动了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开展。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起了重大作用,战后学者又进行了总结分析。
③二战中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经济: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
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3.社会: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
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4.学科:①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性,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异彩纷呈。
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
随着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概念。
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新闻学发展的四个趋势:①从定制分析到定量分析。
②从人文学方法到行为科学方法。
③从伟人研究到过程与结构。
第一章传播学的孕育
第一章传播学的孕育第一节传播和传播学什么是传播?与人交谈,是在传播;读书看报,也是传播;看电影看电视,同样是传播;甚至一人独处,闭目沉思还是传播。
就人类行为而言,也许没有比传播更基本更常见的,除了吃饭睡觉等生物性活动之外。
虽然每个人心理似乎都明白传播是怎么回事,然而一旦需要明确地解释何渭传播时,人们就会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当然,这也不足为怪,因为越是司空见惯的东西,越是耳热能详的事物,就越是难以界定。
直到今天,人们对什么是美不还在争论不休吗?那么,究竟什么是传播呢?我们先来看几个典型的传播实例。
第一例。
在五岳之中的嵩山上,在驰名中外的少林寺旁,有一游人如织,熙来攘往的山洞,这就是中岳名胜达摩洞。
当年的达摩洞原是个与世隔绝,人迹罕至之处。
1400多年前,东土(中国)禅宗的始祖菩提达摩曾在这幽邃的山洞中,“面壁而坐,终日默然”,长达9年。
据说由于面壁时间如此之久,最后达摩的身影竞印在了洞壁上。
如今游人前往达摩洞大都是为瞻仰这一有名的“壁观”。
周总理的诗句“面壁十年图破壁”,用的就是达摩面壁的典故。
第二例。
有一次,法国作家大仲马到德国一家餐馆吃饭。
他想尝尝有名的德国蘑菇,可是餐馆服务员听不懂法语。
怎么办?大仲马灵机一动,就在纸上画出一只蘑菇,交给服务员。
服务员一看,恍然大悟,马上飞奔而去;大仲马拈须微笑,心里很得意。
他想:“我的画笔虽不如文笔传神,但总还能把意思表达清楚,”过了一刻钟,服务员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手里拿着一把雨伞。
第三例。
林肯总统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演说即葛底斯堡演说,这是他为纪念在葛底斯堡战役中捐躯的北方将土而发表的。
说来难以相信,这篇演说的成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因为,当初定在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上发表正式演说的是一位大演说家爱德华·埃弗雷持,而林肯不过被邀请作为国家元首随便讲几句。
于是,在典礼仪式上埃弗雷特洋祥洒洒讲了两个多小时,而林肯的演说只有短短的十句话,全部讲完仅用了两分钟。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第一章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第一章参考书目:《传播学引论·修订版》,李彬著《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著《传播学概论》,施拉姆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赛弗林等著《传播学史》,罗杰斯著《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传播学孕育于20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诞生于40年代至50年代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人类社会建立在人们利用符号进行互动的基础上。
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1、第一次飞跃: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2、第二次飞跃:4万年前,语言产生3、第三次飞跃:3500年前,文字产生4、第四次飞跃: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5、第五次飞跃:?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等于一天。
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1947、1957年)施拉姆:”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最早的传播研究: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国语》、《论语》、《战国策》未实现传播研究向传播学的转变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20世纪四五十年代,诞生于美国社会基础、社会需要、学科基础与需要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垄断:生产活动与范围延伸跨国企业:对信息需要增加大众报业、电影、广播、电视:传播业成为独立产业两次科技革命——两次思想革命:人类认识能力大幅度提高传播学产生于美国的背景:(一)政治背景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尤其战争时期一战:美国公共信息委员会;协约国联合宣传委员会——宣传战争的广告、新闻电影等一战宣传的研究:坎珀尔·史图尔特的《克尔之家的秘密》(英国)、施杰林·鲁贝尔特的《宣传是政治武器》(德国)、伊·普策克《德国宣传:关于宣传是实用社会科学学说》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27年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Propaganda Technique In The World War)美国“宣传分析研究所”1937年《宣传的艺术》(1939年)艾尔费雷德·李伊丽莎白·李七种常用宣传手法咒骂法(Name Calling)粉饰法(Glittering Generality)转移法(Transfer)证言法(Testimonial)平民法(Plain Folks)堆牌法(Card Stacking)乐队花车法(Band Wagon)二战:美国陆军部新闻与教育署卡尔·霍夫兰研究影响士兵对战争的认识,鼓舞参战士气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传播活动与实践直接催化了传播学的形成。
传播学引论背诵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传播学的定义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关注传播活动的过程、结构、功能以及影响因素。
2. 传播学的定义要素:- 传播者:指发起传播活动的人或组织。
- 受传者:指接受传播信息的人或组织。
- 传播内容:指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观点、情感等。
- 传播媒介:指传播信息所依赖的渠道、平台或工具。
- 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 传播过程:研究传播活动从发起到完成的整个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等要素。
2. 传播结构:研究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传播网络、传播渠道、传播媒介等。
3. 传播功能:研究传播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如信息传递、社会整合、文化传承、政治宣传等。
4. 传播制度:研究传播活动的规范、政策、法规等,以及传播制度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
2. 定量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3. 案例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案例,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
4. 实验研究:通过人为控制变量,观察和测量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5. 计算机模拟: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传播现象,以揭示传播规律的内在机制。
四、传播学的基本理论1. 传播者理论:研究传播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传播者的传播效果。
2. 受传者理论:研究受传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受传者的传播效果。
3. 传播内容理论:研究传播内容的类型、特点、传播效果以及传播内容的制约因素。
4. 传播媒介理论:研究传播媒介的构成、功能、传播效果以及媒介环境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传播学复习笔记整理.
传播学复习笔记绪论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学: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的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结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也是传播研究、传播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二、研究对象:既有特殊性和确定性,又有普遍性和广泛性。
根据科学提炼,认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现象,既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也包括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人类传播既包括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又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
三、学科特点:1、整体性:分析问题会更加客观更加具体。
(全面性)2、互动性:既有传者活动又有受者的共同参与。
(共动性)——辩证的方法3、开放性:具有学科的包容性,融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如心理学,社会学等。
(即是对象和知识及方法的开放性)4、综合性5、发展性PS·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一般认为新闻学是报刊新闻时代的产物,偏重于业务研究或“术”的研究;传播学是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侧重于理论研究或“学”的研究。
●新闻学以新兴学科的知识为基础,侧重于微观研究、局部研究和单项研究;传播学以新兴学科的知识为基础,侧重于宏观研究、整体研究和双向研究。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新闻信息的现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活动的对象。
●新闻学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传播学研究提供材料、充实内容的作用;传播学是一般科学的研究,对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规范、指导作用。
●新闻学是一种专业研究;传播学是一种社会研究。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体系一、知识体系(层次)1、理论传播学2、历史传播学3、实用传播学4、边缘传播学二、理论框架(重心)1、传播科学论2、传播过程论3、传播主体论4、传播客体论5、传播载体论6、传播对象论7、传播方法论8、传播环境论9、传播效果论PS·a、传者分析;b、媒介分析;c、内容分析;d、受者分析;e、效果分析第三节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一、哲学方法:用全面辩证发展的分析方法二、专向方法:是从社会方面进行研究1、社会学方法(分析社会责任、社会角色)2、心理学方法3、语言学方法(信息传播、语言、符号)三、横向方法(自然科学方法)1、控制论:(1)具有一定目的性。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传播学的孕育)【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第一章传播学的孕育一、名词解释1.组织传播(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大2009年研;人大200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北师2003年研)答: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
组织传播的功能可分为: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2.信息(上海大学2013年研)答:信息是指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陈述。
对接受者而言,它是预先未知的事理,具有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的功能。
因此,信息必然包含着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这是信息最基本的特点。
除此之外,信息还具备以下特点: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
3.信息爆炸答:信息爆炸是指媒介发达带来的社会信息绝对量的增加,它主要体现为人类拥有的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倍增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的现象。
信息爆炸的直接结果是其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并推动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4.“信息过载”(信息超载)(南京理工2011年研;人大2004年研)答:“信息过载”是指在一个具体的信息传播活动中,当一个人或一个系统接收到太多的信息数据,需要进行意义确定处理时,发生的信息饱和甚至于过载的现象。
信息的意义确定是一个过滤过程、把关过程。
当信息被传播、被表现时,受者需要对他所接收到的信息流进行判断和评价,确定与自己有关、有用的信息,而抛弃与己无关无意义的信息。
无意义的信息表现容易造成传播过程中的噪声,影响读者对信息的组织处理。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细读了赵老师推荐的李彬老师的《传播学引论》,加深了我对传播学相关概念、现象及发展脉络更深刻的认识。
以前大学的时候,传播学课程的教材是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由于当时自己也刚刚接触传播学,对很多传播学的东西都不清楚,所以阅读那本没有生动比喻和幽默语言的“典籍”,让我对传播学的印象就是“深奥晦涩、不明所以”。
当然,由于时间以及所处阶段的变化,再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时,就不仅仅只是明白书中的概念和结论,更要思考作者的思考方法和他对整个传播学脉络的清理。
读了几遍此书,竟也觉得很有意思,所以下面也来分享一下阅读《传播学引论》的一些心得体会。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导论,导论是对传播和传播研究进行全景式的展现,篇幅不长,但将传播的重点、学派、来源、阶段和点击任务都罗列了出来,架构了一个对传播学的基本认识。
第二部分是概论,讲的是传播的孕育、创立和发展,引入了传播的来源。
第三部分讲的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传播类型涵盖了传播的基因——符号,以及传播的五大要素和它们相对应的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第四部分讲的是批判学派,这一部分也是增补版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批判学派有鸟瞰和透视两种分析,并讲了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与大众传播。
最后第五部分是附录,收录了四篇文章,也分别不同程度地涉及批判学,可以说,第四、五部分对批判学的细致分析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也是值得细读和思考的亮点。
李彬老师的著书语言风趣、笔调别具一格,其中对于很多概念和理论间的关系都用了生动的比喻,让人有犹如拨云见日、瞬间开明之感。
例如在讲到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时,就引用牛顿体系和爱因斯坦体系对比的例子,并仿效波普的话说,“传播活动及其规律被黑暗笼罩混混沌沌,上帝说:’降生吧,传统学派!’于是一片光明。
但不久,魔鬼说:’降生吧,批判学派!’于是一切又重新笼罩着黑暗混沌。
”传统学派在传播中一直属于经典,但缺乏与社会价值的联系,批判学派的出现又引起一场翻天覆地的大革命,不过,由于批判学派同人们的实际生活较远,使得人们很难把握它,所以我们在分析经验学派和传统学派时,要理性地去看待。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大众传播学》主编:李彬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指导一、适用的教材:文字教材为:《大众传播学》主编:李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复习要求:重点掌握以下内容,其他了解第一章:绪论1、人类传播活动的四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2、信息、传播、社会传播、信息社会及传播学等概念。
3、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与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的主要贡献。
4、传播的两大学派及其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主要观点。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符号的概念和功能。
2、符号与象征符的概念及其二者的区别。
3、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特点及功能。
4、意义的概念及其分类。
第三章:传播的过程与类型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2、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的主要内容。
3、施拉姆的传播模式的主要内容。
4、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的主要内容。
5、人内传播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6、人际传播的概念7、群体与群体传播的概念。
8、组织传播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
第四章:大众传播1、大众传播的概念及其特点。
2、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着重掌握几种主要的代表性的观点)。
3、信息环境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第五章:大众传播媒介1、大众传播媒介的概念。
2、新媒介的发展趋势。
3、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及作用。
4、媒介控制的概念及主要环节或因素。
5、集权注意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内容。
6、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的重要内容。
7、我国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大众传播的受众1、大众的概念。
2、受众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3、“受众即市场”观点的意义和局限。
4、受众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基本权利。
5、受众的需求与满足的主要内容。
6、受众媒介观念的主要内容及我国受众接触媒介的情况第七章:大众传播的效果1、传播效果的主要内涵。
2、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
3、“子弹论”的含义。
4、“有限效果论”的主要内容。
5、“两级传播”、“意见领袖”的含义。
6、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
7、“休眠效应”的含义。
8、“一面之词”与“两面之词”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第一章传播学的孕育作者:***第一节传播及传播学根据参与传播活动的人数划分,从规模上是依次递增的人类传播行为主要类型: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自身传播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传播;人际传播就是两个或若干人之间的传播;组织传播就有组织有安排的对一群人的传播;大众传播则是通过大众媒体对成千上万的人的传播。
从本质上划分,人来传播活动分属两大类型: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一切其他形式的传播都无不以人际传播为基础。
人际传播是传统的、自然的、富有人性的传播,参与传播的各方关系是完全平等,是点对点的传播;大众传播是现代的、充满机器喧嚣之气的传播,是点对面的传播;大众传播出自于人际传播的需要,并服务于人际传播的目的,但与人际传播有本质不同,根源在于大众传播比人际传播多出了“大众媒体”。
从根本上讲传播是信息流通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信源、信息、信道、信宿等要素。
传播总是有某个信源发出某种信息,中间经过某条信道的传输,而到达信宿;与此同时,信宿也可以作为信源发出信息,经过信道而返回信源,即双向传播。
传播: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大类型。
传播学: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范围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个方面,其中尤以大众传播方面的研究为主。
非严格意义上讲传播学就是大众传播学。
人类知识分属三大门类: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分两类:一是理论性的,二是应用性的。
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但难于断定它究竟属于理论性的社会科学,还是应用性的社会科学;不过总的来看传播学还是偏向理论性的一面,实际上建立传播学的目的也正是为了从理论高度审视具体的传播实践,传播学中的批判学派就是这种居高临下之势的代表。
传播学还很粗糙,许多基本的概念和范畴还不确定,不少理论和学说还不成熟,尤其是学科的体系与框架还不完整,更不严密。
施拉姆把传播研究比作学术领域的“十字路口”和“租界”;“十字路口”说明很多人路过这里,“租界”则是针对各家学术列强瓜分传播研究的状况而言。
随着信息爆炸和传播交流活动的日益广泛而频繁,对传播问题越来越需要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建立完善而系统的传播学理论越来越显得紧迫。
第二节孕育传播学的外部条件传播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孕育于20上半叶,形成于20世纪下半叶。
我国则迟至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际,才开始引进传播学的研究;传播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从方法到理论,它都大量借鉴其他学科的内容,其中尤以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新闻学和三论,对传播学的影响最大。
对传播学的形成发生作用的环境条件错综复杂,其中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军事、媒介方面。
传播学始于美国、长于美国,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一大内容就是选举。
竞选人得向选民“推销”自己,需要开展有效的传播。
美国经济属于纯粹的市场经济模式,为争夺市场,必须一方面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在广告宣传上做文章;为了推销产品,需要有专门性的机构和相应的理论来指导。
(如果说广告学、公关学以及新闻学是从不同侧面服务于具体传播环节的应用学说,那么传播学则是在更高的理论层面对他们进行提炼、升华、抽象、概括的理论基础。
)政治和经济两种因素对传播学的催化作用固然十分显著,但都不如军事方面的影响那么直接。
军事上对战争宣传及其效果的迫切要求使得传播研究刻不容缓。
传播媒介的兴盛同传播学的关系也不容忽视。
大众媒介的问世及其所引发的社会震荡,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传播问题,越来越重视传播研究。
20世纪大众传播事业的突飞猛进则为传播学的创立提供了必要前提。
传播媒介与传播学的关系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电影、电视、广播等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与传播研究的广泛开展都发生在同一时期,及上个世纪上半叶。
第三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上世纪以来,学术研究日益明显地呈现出一种分化与整合的趋势:一方面,学科越分越细,越分越专;另一方面,通过交叉与渗透,不同学科又趋向新的整合。
传播学即为这一分化与整合趋势的产物。
1948年申农发表信息论奠基之作《通信的数学理论》:通信的基本问题是在通信的一端精确或相似的重现另一端所挑选的消息。
通信模式:信息信号信号信息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 噪声噪声信源发出信息,然后经过编码变成信号(编码:把信息变成可以在信道中传递的信号这么一个转换过程);通过编码的信号进入信道,开始传递,传递中会受到干扰,这样从信道末端传出的信号就增加了噪声因素(译码:把信号再还原成信息)。
编码同信息的传递有关,译码同信息的接收有关。
施拉姆1954年的传播模式:信源译码→→→传播学还借用不少信息论的术语:编码、译码、信息等我国“三论”专家王雨田:信息论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在科学史、技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与质量、能量并列的信息的概念。
通常说的信息与信息论中的信息名字看似相同,其实一个是在具体的层面上使用,另一个则是在抽象的层面上使用。
申农的定义,信息就是能减少或消除不定性的东西。
传播学既然是不同于探讨具体传播活动的应用性学科,那么它就需要对具体的传播内容进行抽象,使之成为高度概括的东西。
信息概念的提出,传播学理论起点问题得到解决,保证传播研究的理论色彩。
1948威纳发表控制论奠基之作《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基点:把控制系统当做一种信息系统。
控制论同信息论同是技术科学,关系十分密切。
控制系统的关键在反馈,没有反馈就谈不上控制,控制论所说的反馈就是信息反馈。
信息论乃控制论基础,整个控制论分三大部分:信息论、反馈论和计算机理论。
索波列夫:控制原理的实质在于,巨大质量的运动和行动,巨大能量的传送和转变,可以通过带有信息的不大的质量和不大的能量来指挥和控制。
控制论对传播学的主要意义在于它的反馈论,从根本上讲,反馈无非是信息的反向传播。
系统论大致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由许多人从不同角度先后提出的;“信息论”这一名称不像信息论和控制论那样被普遍采纳。
但系统论同信息论、控制论缺是一组密不可分的科学群体。
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集中体现了系统论的基本构想。
对应“整体小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乃是系统论的精髓。
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更多表现在方法论上。
传播研究来自系统论的特色:他的整体性、系统性,不同于应用雪儿之处在于它的研究不专注在传播活动的某个具体环节上,而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全面的观点。
学科内部发展与自身的演化对传播学形成关键性作用。
袁路阳:传播学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借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理论模式,把系统、信息、反馈的概念引入传播活动的研究,试图建立关于人类传播规律的理论体系。
第四节传播学“四大先驱”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为传播学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四大先驱的传播研究为传播学充实了基本的内容。
一、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902~1978)1926年发表博士论文《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1948年发表传播学的独立宣言、纲领性的力作、构建传播学大厦的蓝图——《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是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的要素,二是从外部结构上概括了传播活动的作用。
5W传播模式(传播过程五大要素):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什么效果;说明传播过程的五个部分: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效果相应的五种传播研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传播的三大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美国社会学家附加:提供娱乐《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实际上也指出或者隐含了传播研究的两种形式:一种是把传播活动当做是独立完整的系统,从而对它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找出其中带规律性的东西,这一点体现在传播的五大要素的论述上;另一种方式则是把传播系统置于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从而发现传播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深层关系,这一点包含在传播的三大功能的阐释中。
第一种方法注重在点上的深入,第二种方法着眼于面上的开展。
美国的传播学派仅仅在拉斯韦尔的五种分析里打转,仅仅执着于传播自身规律的探讨而忽略传播与社会的联系;西欧的批判学派只承袭三大功能的路数,只琢磨传播与社会的联系而轻视传播自身规律的总结。
研究传播现象既要注意它外在的而普遍的联系,又要注意它的内在而特殊的本质。
二心理学家卢因(1880~1947)完形心理学:人的意识绝不是由各种感觉元素拼合而来的,意识的特征就在于它的整体性。
物理学场论:“场”是指一个整体性的存在,其中每一部分的性质和变化都由场的整体特征所决定,而这种整体特征并不等于场内各部分特征的总和或相加。
社会心理学同传播学的联系,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直接。
团体动力学主要探讨团体与个体间的关系,尤其致力于揭示团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与影响,理论基础是物理学的场论。
卢因:一个团体就像一个场,必须把他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能把它视为团体之中各个成员加在一起的总和。
团体和个体的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团体而不是个体。
凝聚力是团体最重要的属性(凝聚力:团体成员相互利益的延伸)。
想要通过传播活动来改变一个人的观念、认识和态度,就不能不首先从他所属的团体的价值规范上寻找突破口,而不应该从他个人身上打主意。
早期传播中的的“靶子论”、“枪弹论”:传播研究之专注于传播对象个人,只把传播的火力倾斜到个人身上,以为只要传播内容击中目标,传播对象就会应声而动。
卢因团体动力学给传播学的启发:要改变一个人的某种态度,不仅要考虑他的个人因素,更要考虑他所属的团体因素。
三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02~1976)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年调查研究——两级传播理论的形成,里程碑原因:一是规模大,方法先进;二是研究结果为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展示新前景。
1948年《人民的选择》第一次给予两级传播理论详尽阐述。
《人民的选择》基本结论:大众媒介对选民们的影响非常有限,换句话说大众传播的效果甚微。
媒介充其量只是影响选民的诸多因素中的一种,同媒介一同发生作用的还有选民的家庭、同时、朋友等因素,而且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远比媒介的作用大。
“舆论领袖”:一小部分在形成和引导舆论中起关键作用的人。
舆论领袖是两级传播理论的核心。
所谓两级传播理论就是信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到舆论领袖那里,然后再经舆论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的过程。
四、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在传播与态度这二者的结合点上,在劝服手段与态度转变的联结支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与传播学的研究交融在一起,彼此交叉、相互渗透。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是近似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概念。
霍夫兰代表作:《传播与劝服》(1953年)霍夫兰及其耶鲁学派的研究方法基本上属于实验法,毛病在于脱离现实环境,结论同实际常常不吻合,带有明显的闭门造车的弊端。
他们只关注具体的传播环节,只探究实际的传播效应,而很少过问传播活动的整体特征,更少分析传播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有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