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六章
传播学概论学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学习笔记传播学概论1、传播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2、施拉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其主要贡献在于对传播学这门学科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传播学概论》被视为经典之作。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了最早一批专门致力于传播学研究与教学的基地,从而使传播学得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他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的后继之秀。
第三,为人们留下了流传甚广的著作,如《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和《传播学概论》。
施拉姆的传播模式分为人际传播模式和大众传播模式。
(1)人际传播模式:人际传播过程是一个讯息循环反复周流不息的过程,参与双方同时具有发出讯息和接受讯息的功能。
(2)大众传播模式:媒介组织从信源输入讯息,经过译码,然后通过编码发出。
由于媒介组织的放大作用,输入讯息只是针对媒介组织的个别人,而输出讯息却是面对广大受众。
(3)评价:施拉姆的传播模式,它代表的是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这种模式从传播者和受传者两者出发,凸显了信息反馈和传播互动等特征。
但问题在于这种模式只是把传播过程当成一个封闭的内部过程来考察,而忽略了传播过程之外的许多因素。
胡正荣老师传播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论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1、为什么要考察传播学产生前的传播活动我们考察传播学产生之前的传播活动将对我们认识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学术传统将大有裨益。
2、早期传播研究的成果。
最早的传播研究成果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和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如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和我国的《论语》等,其中不乏精辞的论断。
3、早期研究的不足第四节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1、拉斯韦尔拉斯韦尔(1902-1977),美国著名的政治家,他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提出“5W”模式:谁在传播控制分析传播什么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媒介分析向谁传播对象分析传播效果如何效果分析2、卢因库尔特·卢因(1890-1949),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群体动力论“的开创者。
第二章传播论第一节传播一、传播的含义1、传播的文字起源距今1400年前,《北史·突厥传》中“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英语中“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原义为“分享”、“共有”。
“传播”的基本内涵是信息的流动。
2、传播学者对传播的定义徐耀魁:“传播就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
”张国良:“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西方学者对“传播”的定义众说纷纭,他们从共享、互动关系、符号以及目的、影响、反应等诸多方面对传播下了定义。
本书作者认为:传播。
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第三章传播材料论第一节信息一、信息及其实质1、几种对信息的界定(1)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的量度,因此,将信息看作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
(2)信息是控制系统进行调节活动时,与外界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的内容。
(3)信息作为事物的联系、变化、差异的表现。
(4)信息表现了物质和能量在时间、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
(5)信息是系统的组织程度,有序程度。
(6)信息是由物力载体与语义构成的统一体。
2、传播学所指的信息是精神产物,它是用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稳定性的任何事物。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 课后习题及其答案

播,其主体是人或组织,客体是信息。属于组织传播。) (8)报纸是一种重要的新闻传播媒介。(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其
主体是人,客体是信息。属于大众传播。)
第三章 传播材料论 一、填空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 _______ ,也 不是 _______ 。”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 _______ 、 _______ 和 _______ 。 二、名词解释 1.信息 2.符号 3.讯息 三、简答 1.信息有哪些特性?举例说明。 2.符号有哪些特性?举例说明。 3.信息、符号、讯息三者的关系如何? 四、练习 1.思考一下,这个客观世界当中,哪些东西是物质的,哪些是能 量的,又有哪些是信息的呢?属于信息范畴的东西能否单独存在? 2.例:甲有一个苹果,乙有一个苹果,两个人交换,各自拥有几 个苹果?甲有一个单位的信息,乙有一个单位的信息,两个人交换,各 自拥有几个单位的信息?上述例子,说明信息的交换,与物质、能量的 交换有什么根本不同? 3.看到红色 ■■■■,你会联想到什么?列举十个你联想到的事 物、意义、观念等。据此,以红色作为符号的一个例子,思考符号的定 义、特性。 4.你和朋友的一次面对面交谈中,使用了哪些符号?在一次电话 交谈中,使用了哪些符号?在一场古代战争中,信息的传播会使用哪些 符号?在一份报纸的版面中,使用了哪些符号?在一期广播节目中,使 用了哪些符号?在一期电视节目中,使用了哪些符号?在一个网站的网 页中,使用了哪些符号?
习题答案 一、填空 1.“传播”的英文是: communicate(动词) communication(名词) 。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 自我传播 、 人际传播 、 组织传播 和 大众传播 。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 符号与信号 时代、 说 话和语言 时代、 文字 时代、 印刷 时代、 大众传播 时代和 网络传播 时代。 二、名词解释 传播:信息的流动过程。 三、论述 简述人类传播历史演进的过程,它有什么基本规律? 答:(1)人类传播的演进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①符号和信号时代 ②说话和语言时代 ③文字时代
《传播学概论》课堂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堂笔记传播学概论其他笔记考试的题型:1、名词解释(4-5个,30分)2、简答题(3x10)3、问答题(2x20)最后两个问题要联系理论和实践例如效果理论:议题设置理论、Xxx理论……结合实际符号的概念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即信息大众传播的4种功能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第6章媒介与社会按照经典的范式,传者把一定的信息传给了受者第一节媒介的自由与责任【应然的问题和是然是对立的】科学和时政的研究多为是然的问题带有价值判断的哲学问题,应然的问题·你认为媒介对政治的影响?八十年代初为什么媒体很活跃?——新闻改革是政治改革的突破口,但是89带来了xxx 前苏联的解体也是媒介的影响媒介和政治之间最核心的东西反映在舆论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合法性的问题中国的转型,权力的变化·媒介和经济之间有什么关联性呢?经济的信息在媒介上的传播有可能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例如保定的房价一下翻了好几倍。
·媒介和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规范性义务的来源·规范理论:·权力和责任·人们对媒介为个人和社会创造利益的期待需不需要对媒介进行规范?规范是一定要的,只是程度的问题。
·社会政治理论:任何一个政党在社会当中都需要合法性。
十七大重要的贡献就在于修改了党章。
直接重要的影响·新闻专业理论和实践·作为公民的大众(舆论)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媒介是构建公共领域的重要机构·作为受众的大众·媒介市场·国家及其机构·社会中的利益团体二、媒介与公共利益关于公共利益的主要标准和要求:·出版自由·媒介所有权的多元化·信息、观点和文化的多样化·对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的支持·广泛的(近乎普遍的)覆盖范围·公众可以获得高质量的信息和文化·对民主政治体系(公共空间)的充分支持·对个人和普遍人权的尊重·避免对社会和个人造成伤害和侵犯【自贸区的管理是按照负面清单管理的】【中宣部52个不准】三、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议题·媒介规范理论,媒介结构、行为准则或表现的角度·媒介系统如何构建以及运行:·媒介自由·所有权多元化·信息、观点和文化内容的多样性大家只关注内容对于消息来源无所谓服务于公共利益:对维持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的支持对民主进程的支持提供高质量的文化内容履行国际义务禁令性:媒介避免可能造成的各种伤害:尊重个人权利对社会的危害对个人的危害四、媒介的四种规范理论·规范性媒介理论:四种模式·自由-多元市场模式·社会责任或公共利益模式·专业主义模式·其他媒介模式《媒介的四种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自由主义媒介理论几个基本的原则:1、独立性原则独立于政党2、市场化原则3、法制化原则结合实际的社会标准自我的修正洛克:君权民授论权力有代理的机制社会责任论:·媒介要承担社会责任公共信托形式广播的出现发生世界大战当权者-媒介-受众政府要管媒体如果这个媒介实在是有问题的话政府要管受众要去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专业主义与媒介伦理公共服务广播的主要目标第六章媒介与社会我们怎么看待技术技术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性?做这一次pre希望大家对技术有了解“脸萌”开放-互联(web1.0和web2.0之间的区别)从互联的角度我们要去考虑它形成了什么样的网络——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一级传播-两级传播-多级传播数据分析发现,基本上是两级传播,而不是爆发式的多级传播第二节媒介的内容生产技术是在和社会的互动当中形成的综合影响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媒介的自由和责任问题第三节把关人理论中国的特殊性政策性报道——计划生育——的分析一、把关概念的提出卢因1947 “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决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第六章.

第六章传播过程第一节传播过程一、传播过程及其特征伯洛首先提出将传播作为一个过程来研究。
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
过程观结构观二、传播模式:用模式来表述传播的结构和运动过程。
模式: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
是理论的简化形式,课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文字模式、图表模式、数学模式传播模式的分类:1,基本模式:拉斯韦尔公式、申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2,大众传播对微观个体的影响模式:刺激与反应模式、两级传播模式、创新扩散模式……3,大众传播对宏观社会的影响模式:议程设置、依赖模式、沉默的螺旋……4,受众中心模式:使用与满足模式……5,大众媒介的内部体系和行为模式:媒介组织模式、守门人模式……第二节线性传播过程一、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一)拉斯韦尔模式表明传播过程是一种说服过程;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
缺陷:过高估计了传播效果;忽视了反馈。
(二)申农—韦弗模式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申农与同事韦弗提出通信的数学原理五个正功能:一个负功能:讯息发出的信号所接收信号讯息二、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a、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直线、单向的过程;b、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静态而不是系统的过程。
第三节控制论传播过程一、控制论观照下的传播过程1948,维纳,《控制论》控制论基本思想:运用反馈信息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的目的。
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程的传播过程成为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即带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
反馈:原意指控制系统中将输出回输到原系统中。
传播学认为,反馈就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作出的各种反应。
德弗勒模式最重要的贡献:反馈机制的增加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一)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由奥斯古德首创,施拉姆提出(1954)特别适用于人际传播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兼具编码、译码、释码功能。
编码: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过程。
胡正荣传播学概论 第六讲 传播内容

易读性测量的缺点: 1、较适用于表音文字体系和书面写作,对于 更复杂的符号体系难以进行科学测量。 2、只能测量文字符号形式的复杂性,无法测 量其意义的理解难易程度,也无法测量修辞 手法对易读性的影响。 3、忽略了读者身上发生的复杂的信息处理和 认知的过程。
(2)怎么说 A、不同的大众媒体所制作的传播内容产品有自 己的样式和风格。这是由传播制度、传播者的 观念意图和传播理念、传播媒介渠道、媒介组 织的定位经营、目标受众的需要所决定的。
2008‐12‐15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15
西方(美国)大众传播内容: ---- 大众传播媒介只能选取一部分信息进行 传播,传播内容只是媒介能够得到的大量信 息中经过高度选择而不是全盘加以反映的抽 样。因此,传播内容所反映的世界,并不是 真正的完全的世界。
--- 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相当大量的 是娱乐性的,而不是消息性的,他们更多是 分散而不是集中和增进人们对重要问题如社 会经济政治等的注意力。 --- 大众传播媒介为了吸引最大量的受众,因 此在内容上是通俗的、平易的,在形式上是 简单的,很少传播意义不明确,可能被误解 的复杂的材料。
美国新闻媒介的价值原则 (enduring values) A,民族优越感 ethnocentrism 自己的民族优于其他民族(国际新闻中最 明显) B, 利他的民主 altruistic democracy 暗含政治应以公共利益为基础,并为公共 服务 C,负责任的资本主义 responsible capitalism 商人应避免大量剥削工人和消费者,赚取 不合理的利润。
---- 进行大众传播内容研究,和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结合起来,可以分析什么样的传播 内容能够对哪些受众产生怎样的效果和影响 。 ---- 进行大众传播内容研究,还可以对其所 反映的社会文化进行深入的探讨。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传播学概论一.传播学学科特点:1.整体性2.互动性3.开放性4.综合性5.发展性二.处理好传播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与新闻学)不同:(1)诞生背景不同(2).研究范围不同(3)重点和路线(4)研究对象(5)研究方法传播学的产生使新闻有了理论德国的约翰。
古登堡发明了伙子印刷术,人类真正进入了印刷时代印刷机的发现为近代报刊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世纪30年代,美国三大廉价报纸——《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开始世界六大传播集团:时代华纳(美)、新闻集团(美)、迪尼斯集团(美)、维亚康姆(美)、贝塔斯曼(德)、维望迪(法)世界上三大通讯社:法新社、美联社、路透社19世纪是文学作家的时代,20世纪是新闻记者的时代——电子传播三.印刷术的作用1.打破了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和传播上的特权四.电子传播时代1.电影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诞生日,卢米埃尔兄弟被誉为电影之父世界最早电影《工厂大门》《公车进站》《水浇园丁》2.广播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电台KDKA电台,在美国匹兹堡开播,标志电子媒介时代到来3.电视1936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BBC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台开播,标志着电视媒介的诞生4.因特网网络传播是指以一系列的高新传播技术为基础,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世界博客之王德拉吉5.手机媒体五.历次传播革命的反思与总结特征:1.加速度发展(从形态上看)2.传播符号、媒介和科技量叠加状态发展3.叠加状态导致了整合性状态4.信息、知识的增长与积累越来越快(二)从结果看,每一个传播革命都将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时代(三)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关系1.每次传播革命带来新机遇2.传播革命与社会文明呈正比例3.最先发生传播革命的地方在竞争中处于明显优势4.传播优势地位导致文化优势地位第二章传播学的基本问题第一节早期的研究一.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传播”是宣传的概念二.西方关于传播的说法通信、交流、交往、沟通,非常接近现代“传播”的概念三.最早的传播研究西方:古希腊时期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演讲术“游说列国、说二不休”第二节传播的定义一.多种说法(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共享(2)交流说——强调传播史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3)信息说(4)影响说二.国内专家的定义邵培仁:传播是人类借助(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及相应变化的活动张国良:传播是收发信息的行为或过程郭庆光:传播史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第三节传播的种类和特性传播分人类和非人类传播一.传播的分类(一)二分法: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着眼于传播的技术、手段(二)四分法: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特点:自我传播:高度封闭性和隐蔽性(非社会传播)思考的随时性和随意性人际传播:交流性、反馈性最显著传播媒介丰富多样、主要是语言媒介,特别是口语媒介对态度改变的作用最显著具有的感情色彩最浓信息保密性强组织传播:传者是以组织或团体的名义讲话的信息大多是指令性、劝导性和训导性的内容具体传播活动有一定的规模特点:一种公开的传播活动信息流动是单向的,反馈是再传播活动结束后进行是一种商业经营性质的传播活动根据使用符号不用,分为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图像传播、形体传播与实体传播五分法:外加跨国传播特点:1.代表国家讲话、国家代言人2.不同国家、种族、文化之间的信息交流3.信息流通不平衡4.在西方媒介发达国发起的文化侵略中,媒介欠发达的国家和民族文化受到威胁和破坏5.传播对象主要为对象国当前或未来的精英或领导者目的:1.塑造和美化国家形象2.维护和捍卫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3.宣传本国的价值观念、方针政策4.报道友好往来,加强彼此了解,增进国与国的合作关系5.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传播特性1.与人的活动关系密切2.与信息的关系密切3.传播是一个过程第四节传播学及其研究对象一.传播学定义以人类信息交流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信息范围广,包括信息、意见、观念、知识、资料、数据、图像等二.研究对象人类的一切传播现象,“传播过程”研究传播,要研究人——研究人和人的关系以及他们的所属集团、组织和社会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三.传播与主要研究领域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四.学习意义1.有助于推动传播学学科建设2.有助于正确解释传播现象和问题3.有助于提高传播决策的科学性水平4.有助于增强信息传播的效果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进入中国30多年处于发展时期正确处理引进和吸收第五节传播学的来源一.三大来源1.以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为基础的行为科学2.以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即“三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3.以信息传播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二.四大先驱1.政治家拉斯韦尔2.心理学家卢同3.社会学家拉扎丝菲尔4.社会心理学霍夫兰5.传播学施拉姆三.两大学派1.美国为代表的经验学派2.欧洲为典型的批判学派第三章传播学的建立第一节孕育传播学的外部条件(一)政治——选举传播学生于美国,长于美国传播学的一代理论先驱——拉扎丝菲尔得发现了“两级传播”——大众媒体。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

二战:
美国陆军部新闻与教育署
卡尔·霍夫兰
研究影响士兵对战争的认识,鼓舞参战士气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传播活动与实践直接催化了传播学的形成。
和平时期:政治选举
广告、公关、新闻、演讲
利用媒介塑造形象,宣传政治主张,争取选票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1940年,
美国总统选举伊里调查
(1901-1976)
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
应用社会学领域影响深远
1925年(24岁)获得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
美国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什瓦大学获得人文学和法学博士学位
1935年赴美,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中心
1940年,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中心
开展关于失业、大众传播、竞选与政治活动、教育与心理、社会研究方法与程序、市场研究等的应用研究
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宪章第1条,在国际范围内首次使用“大众传播”概念;
1946年,拉斯韦尔等人编著、出版了《宣传·传播·舆论》一书,首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了传播学的经典性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首次完整地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基本研究范围;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垄断:生产活动与范围延伸
跨国企业:对信息需要增加
大众报业、电影、广播、电视:传播业成为独立产业
两次科技革命——两次思想革命:人类认识能力大幅度提高
传播学产生于美国的背景:
(一)政治背景
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尤其战争时期
一战:美国公共信息委员会;协约国联合宣传委员会——宣传战争的广告、新闻电影等
1982年,施拉姆访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传播过程
第一节传播过程
一、传播过程及其特征
伯洛首先提出将传播作为一个过程来研究。
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
过程观
结构观
二、传播模式:
用模式来表述传播的结构和运动过程。
模式: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
是理论的简化形式,课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文字模式、图表模式、数学模式
传播模式的分类:
1,基本模式:拉斯韦尔公式、申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2,大众传播对微观个体的影响模式:刺激与反应模式、两级传播模式、创新扩散模式……3,大众传播对宏观社会的影响模式:议程设置、依赖模式、沉默的螺旋……
4,受众中心模式:使用与满足模式……
5,大众媒介的内部体系和行为模式:媒介组织模式、守门人模式……
第二节线性传播过程
一、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一)拉斯韦尔模式
表明传播过程是一种说服过程;
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
缺陷:过高估计了传播效果;忽视了反馈。
(二)申农—韦弗模式
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申农与同事韦弗提出通信的数学原理
五个正功能:
一个负功能:
讯息发出的信号所接收信号讯息
二、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
a、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直线、单向的过程;
b、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静态而不是系统的过程。
第三节控制论传播过程
一、控制论观照下的传播过程
1948,维纳,《控制论》
控制论基本思想:运用反馈信息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的目的。
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程的传播过程成为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即带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
反馈:原意指控制系统中将输出回输到原系统中。
传播学认为,反馈就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作出的各种反应。
德弗勒模式最重要的贡献:反馈机制的增加
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
(一)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由奥斯古德首创,施拉姆提出(1954)
特别适用于人际传播
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兼具编码、译码、释码功能。
编码: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过程。
编码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传播效果的好坏。
编码受到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的制约。
译码:将符号还原成信息或意义的过程,与编码过程相对应。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二)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该模式指出大众传播过程是经过选择的,且选择经若干阶段进行,说明了大众传播中的把关人和多重把关性。
指出了反馈的重要性。
(三)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
1,认为传播过程是循环的、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
2,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的本体运动过程,忽视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
第四节系统传播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
线性传播过程、控制论过程均关注于传播过程系统的内部微观要素与环节。
系统论观点:传播过程乃是整个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赖利夫妇模式
二、系统过程传播模式
(一)马莱茨克模式
德国学者马莱茨克1963年提出
将大众传播过程细分为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社会过程。
(二)梅尔文·德弗勒模式(大众媒介的内部体系和行为的模式)
美国社会的外部环境和文化条件
消费者中趣味不同的受众
投票等政治程序
保护
提供商品、服务、广告等
市场调查
消费
表述了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与传播过程的关系;
支撑体系运行的是媒介的“低级趣味”内容,它是满足这个体系运转的首要财政条件的主要途径,这是自由市场原则支配下的大众传播体系。
大众传播对微观个体的影响之模式
两级传播模式
大众传播对宏观社会的影响之模式
VIII、议程设置模式
X1
X2
X3
X4
X5
X1
X2
X3
X4
X5
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
使用与满足理论模式
(课本305页)
具有社会和心理根源的
需求,它们引起
对大众媒介或其他信源的期望,导致媒介披露的不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