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七章.r
传播学概论学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学习笔记传播学概论1、传播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2、施拉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其主要贡献在于对传播学这门学科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传播学概论》被视为经典之作。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了最早一批专门致力于传播学研究与教学的基地,从而使传播学得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他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的后继之秀。
第三,为人们留下了流传甚广的著作,如《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和《传播学概论》。
施拉姆的传播模式分为人际传播模式和大众传播模式。
(1)人际传播模式:人际传播过程是一个讯息循环反复周流不息的过程,参与双方同时具有发出讯息和接受讯息的功能。
(2)大众传播模式:媒介组织从信源输入讯息,经过译码,然后通过编码发出。
由于媒介组织的放大作用,输入讯息只是针对媒介组织的个别人,而输出讯息却是面对广大受众。
(3)评价:施拉姆的传播模式,它代表的是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这种模式从传播者和受传者两者出发,凸显了信息反馈和传播互动等特征。
但问题在于这种模式只是把传播过程当成一个封闭的内部过程来考察,而忽略了传播过程之外的许多因素。
胡正荣老师传播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论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1、为什么要考察传播学产生前的传播活动我们考察传播学产生之前的传播活动将对我们认识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学术传统将大有裨益。
2、早期传播研究的成果。
最早的传播研究成果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和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如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和我国的《论语》等,其中不乏精辞的论断。
3、早期研究的不足第四节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1、拉斯韦尔拉斯韦尔(1902-1977),美国著名的政治家,他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提出“5W”模式:谁在传播控制分析传播什么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媒介分析向谁传播对象分析传播效果如何效果分析2、卢因库尔特·卢因(1890-1949),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群体动力论“的开创者。
第二章传播论第一节传播一、传播的含义1、传播的文字起源距今1400年前,《北史·突厥传》中“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英语中“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原义为“分享”、“共有”。
“传播”的基本内涵是信息的流动。
2、传播学者对传播的定义徐耀魁:“传播就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
”张国良:“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西方学者对“传播”的定义众说纷纭,他们从共享、互动关系、符号以及目的、影响、反应等诸多方面对传播下了定义。
本书作者认为:传播。
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第三章传播材料论第一节信息一、信息及其实质1、几种对信息的界定(1)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的量度,因此,将信息看作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
(2)信息是控制系统进行调节活动时,与外界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的内容。
(3)信息作为事物的联系、变化、差异的表现。
(4)信息表现了物质和能量在时间、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
(5)信息是系统的组织程度,有序程度。
(6)信息是由物力载体与语义构成的统一体。
2、传播学所指的信息是精神产物,它是用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稳定性的任何事物。
[高等教育]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复习资料 精心整理
传播学课程安排1、传播,传播学2、信息、符号与讯息3、传播类型4、传播模式5、传播者6、传播内容7、传播媒介8、受众9、传播效果10、传播研究方法11、传播学批判学派参考书目1、《传播学引论·修订版》,李彬著,新华出版社2003 …………生动流畅2、《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通俗易懂3、《传播学总论》,胡正荣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丰富翔实4、《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成熟完备5、《传播学概论》,施拉姆著,新华出版社1984…………………理论源头6、《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赛弗林等著,华夏出版社…经典教材7、《传播学史》,罗杰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学科历史8、《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资料汇总第一讲传播与传播学I、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就是关于传播的学问。
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传播思想、传播实践、传播技术的发展2、人类传播的形态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基本类型、跨文化传播、发展传播、新闻、舆论、宣传、广告、公关、营销等3、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宏观层面:传播与社会微观层面:传播内部过程、传播产业、传媒机构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传播学研究方法基本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受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影响,社会科学多为定量研究,人文科学多为定性。
(一)定量研究方法(又叫实证研究法,量化研究法):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理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点。
定量研究方法:1、实地调查法2、内容分析法3、实验法(4、个案研究法)(二)定性研究方法(思辨研究法、质化研究法):就是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借助逻辑推演,据此解释或解构假设的命题,最后得出理论性的结论。
三、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传播学教程七、八章笔记
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1、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受众”。
任何人只要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便是受众。
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是以满足社会上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意义的消费。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传媒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只能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接触;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力。
大众传播的单向作用的性质为它赋予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二)赖特提出的“四功能说”: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提出1、环境监视——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警戒外来威胁;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2、解释与规定——传达信息时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3、社会化功能——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在大众传播环境中进行的。
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
4、提供娱乐。
(三)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施拉姆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
该分类的重要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
传播的经济功能不仅限于为其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它本身就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 课后习题及其答案
播,其主体是人或组织,客体是信息。属于组织传播。) (8)报纸是一种重要的新闻传播媒介。(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其
主体是人,客体是信息。属于大众传播。)
第三章 传播材料论 一、填空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 _______ ,也 不是 _______ 。”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 _______ 、 _______ 和 _______ 。 二、名词解释 1.信息 2.符号 3.讯息 三、简答 1.信息有哪些特性?举例说明。 2.符号有哪些特性?举例说明。 3.信息、符号、讯息三者的关系如何? 四、练习 1.思考一下,这个客观世界当中,哪些东西是物质的,哪些是能 量的,又有哪些是信息的呢?属于信息范畴的东西能否单独存在? 2.例:甲有一个苹果,乙有一个苹果,两个人交换,各自拥有几 个苹果?甲有一个单位的信息,乙有一个单位的信息,两个人交换,各 自拥有几个单位的信息?上述例子,说明信息的交换,与物质、能量的 交换有什么根本不同? 3.看到红色 ■■■■,你会联想到什么?列举十个你联想到的事 物、意义、观念等。据此,以红色作为符号的一个例子,思考符号的定 义、特性。 4.你和朋友的一次面对面交谈中,使用了哪些符号?在一次电话 交谈中,使用了哪些符号?在一场古代战争中,信息的传播会使用哪些 符号?在一份报纸的版面中,使用了哪些符号?在一期广播节目中,使 用了哪些符号?在一期电视节目中,使用了哪些符号?在一个网站的网 页中,使用了哪些符号?
习题答案 一、填空 1.“传播”的英文是: communicate(动词) communication(名词) 。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 自我传播 、 人际传播 、 组织传播 和 大众传播 。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 符号与信号 时代、 说 话和语言 时代、 文字 时代、 印刷 时代、 大众传播 时代和 网络传播 时代。 二、名词解释 传播:信息的流动过程。 三、论述 简述人类传播历史演进的过程,它有什么基本规律? 答:(1)人类传播的演进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①符号和信号时代 ②说话和语言时代 ③文字时代
《传播学概论》课堂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堂笔记传播学概论其他笔记考试的题型:1、名词解释(4-5个,30分)2、简答题(3x10)3、问答题(2x20)最后两个问题要联系理论和实践例如效果理论:议题设置理论、Xxx理论……结合实际符号的概念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即信息大众传播的4种功能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第6章媒介与社会按照经典的范式,传者把一定的信息传给了受者第一节媒介的自由与责任【应然的问题和是然是对立的】科学和时政的研究多为是然的问题带有价值判断的哲学问题,应然的问题·你认为媒介对政治的影响?八十年代初为什么媒体很活跃?——新闻改革是政治改革的突破口,但是89带来了xxx 前苏联的解体也是媒介的影响媒介和政治之间最核心的东西反映在舆论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合法性的问题中国的转型,权力的变化·媒介和经济之间有什么关联性呢?经济的信息在媒介上的传播有可能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例如保定的房价一下翻了好几倍。
·媒介和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规范性义务的来源·规范理论:·权力和责任·人们对媒介为个人和社会创造利益的期待需不需要对媒介进行规范?规范是一定要的,只是程度的问题。
·社会政治理论:任何一个政党在社会当中都需要合法性。
十七大重要的贡献就在于修改了党章。
直接重要的影响·新闻专业理论和实践·作为公民的大众(舆论)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媒介是构建公共领域的重要机构·作为受众的大众·媒介市场·国家及其机构·社会中的利益团体二、媒介与公共利益关于公共利益的主要标准和要求:·出版自由·媒介所有权的多元化·信息、观点和文化的多样化·对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的支持·广泛的(近乎普遍的)覆盖范围·公众可以获得高质量的信息和文化·对民主政治体系(公共空间)的充分支持·对个人和普遍人权的尊重·避免对社会和个人造成伤害和侵犯【自贸区的管理是按照负面清单管理的】【中宣部52个不准】三、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议题·媒介规范理论,媒介结构、行为准则或表现的角度·媒介系统如何构建以及运行:·媒介自由·所有权多元化·信息、观点和文化内容的多样性大家只关注内容对于消息来源无所谓服务于公共利益:对维持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的支持对民主进程的支持提供高质量的文化内容履行国际义务禁令性:媒介避免可能造成的各种伤害:尊重个人权利对社会的危害对个人的危害四、媒介的四种规范理论·规范性媒介理论:四种模式·自由-多元市场模式·社会责任或公共利益模式·专业主义模式·其他媒介模式《媒介的四种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自由主义媒介理论几个基本的原则:1、独立性原则独立于政党2、市场化原则3、法制化原则结合实际的社会标准自我的修正洛克:君权民授论权力有代理的机制社会责任论:·媒介要承担社会责任公共信托形式广播的出现发生世界大战当权者-媒介-受众政府要管媒体如果这个媒介实在是有问题的话政府要管受众要去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专业主义与媒介伦理公共服务广播的主要目标第六章媒介与社会我们怎么看待技术技术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性?做这一次pre希望大家对技术有了解“脸萌”开放-互联(web1.0和web2.0之间的区别)从互联的角度我们要去考虑它形成了什么样的网络——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一级传播-两级传播-多级传播数据分析发现,基本上是两级传播,而不是爆发式的多级传播第二节媒介的内容生产技术是在和社会的互动当中形成的综合影响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媒介的自由和责任问题第三节把关人理论中国的特殊性政策性报道——计划生育——的分析一、把关概念的提出卢因1947 “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决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
考研《传播学总论》第七章:传媒者与把关媒介专业主义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七章:传媒者与把关媒介专业主义二、传媒者与把关1、把关人和把关(1)把关人和把关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
他们被称为“把关人”,他们的行为被称为“把关”。
(2)传播者的把关过程基本包括:搜集信息、过滤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
2、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1)政治、法律因素传播者的把关行为必然受其所处的政治体制及政治现状的制约。
法律是现代社会影响与制约把关人行为的一种有效的规范体系。
(2)经济因素大众媒介日益成为一个产业,把关人也不得不顾及由此而来的经济压力。
(3)社会、文化因素传播者在进行把关的时候,也必须考虑社会价值标准体系和文化开放程度的因素。
如果有悖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基本文化规范,传播内容可能会引起争议,遭到抵制。
(4)信息自身的因素信息自身是否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是把关人选择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5)传播组织自身的因素传播组织自身的目标、对象、功能、重点等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把关时也就必然以本组织的各种要求、规范、传统、标准等进行把关。
(6)受众因素受众是信息的终点,无论是出于实现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的目的,大众媒体总是希望获得尽可能多的目标受众的认可。
因此,传播者需要经常性地获取受众的反馈信息和前馈信息,了解受众的需要、构成、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情况,以便使自己的传播行为更为普及和有效。
(7)技术因素每一种大众媒介都有独特的技术手段,不同的传播组织所掌握的技术、设备在先进程度上也有差别,这也成为影响把关的重要方面。
(8)传播者个人因素①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②个人的个性特征,包括其性格、创造力、经验阅历、能力素质等。
③个人的传播方式,包括个人编码方式与水平、个人的传播技能等。
三、媒介专业主义1、媒介专业主义的内涵(1)历史形成新闻工作者和媒体从业者作为“专业人士”,具有如下特征:①基于理论化的、非常识性知识的专门技巧。
②这些技巧是通过全面的、往往是深入的教育而获得的。
传播学年度总论综合与部分起源方法应用笔记(doc 45页)
2007传播学总论综合和部分起源方法应用笔记《传播学总论》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华夏出版社《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传播理论》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有关本复习大纲本大纲以《传播学总论》一书为主线,其结构与《总论》一书一致,同时将《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的重点内容整合到大纲中。
对于重点问题,在最后以专题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对答大论述题较为有用。
有关复习1.四本书中《总论》和《起源》最为重要,命题分值最高,2004年考试占到150分中的125分,2003年占到150分中的105分(其他45分均为新闻史内容,04年不再考)。
因此这两本书请考生务必认真阅读,并且在整个复习阶段最好做到书不离手。
2.《总论》一书是四本书中唯一的中国学者的著作,优点在于条理清晰,结构适合本国人阅读,同时语言较为精炼,因此要以此书作为复习的主线;其缺点在于对有些问题论述过于简单,因此要加以补充。
该书中的内容足以应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而论述题则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补充提炼。
最后一章实践论内容过老,可以不作为重点。
3.《起源》是美国实用主义传播学的经典著作,里面很多理论对于《总论》一书是极为必要的补充。
同时该书有大量案例,对于重点案例应该有所了解,以应付论述题中的“举例说明”。
该书重点在第六章2007传播学总论综合和部分起源方法应用笔记《传播学总论》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华夏出版社《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传播理论》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有关本复习大纲本大纲以《传播学总论》一书为主线,其结构与《总论》一书一致,同时将《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的重点内容整合到大纲中。
对于重点问题,在最后以专题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对答大论述题较为有用。
传播学概论 详细笔记 胡正荣 2017版
传播学概论详细笔记主编胡正荣副主编周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第一版第一章传播学史第一节传播学的诞生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人类社会建立在人们利用符号进行互动的基础上。
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使得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传播业成为独立产业,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背景:(一)政治背景①战争时期,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哈罗德·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②和平时期:政治选举,利用媒介塑造形象,宣传政治主张,争取选票(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 1940年)(二)经济背景: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生产扩大,产品增多,营销行为增加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激烈(三)社会背景: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四)学科背景:①学科基础: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的发展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
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国外传播学研究三阶段:(一)早期: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枪弹论”;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有限效果论”(二)中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从效果研究拓展到传播过程各方面;不同地区出现不同派别。
(三)当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扩展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并峙。
《传播学总论》(胡正荣)强化习题及答案
《传播学总论》(胡正荣)强化习题及答案第一章传播学论第一章传播学论一、填空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_______ 和_______ 。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 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_______ 、心理学家_______ 、社会学家_______ 和心理学家_______ 。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_______ 。
二、名词解释1.两级传播论2.施拉姆三、简答1.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2.试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差异。
3.简述传播学五位早期学者的主要贡献。
四、论述结合实际工作谈谈你所认识的传播学研究对象。
五、练习翻阅重要的新闻传播学刊物,如《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等,了解当代中国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研究方法,及热点问题。
习题答案一、填空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二、名词解释1.两级传播论答: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
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
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
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2.施拉姆答: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美国传播学者,被称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他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
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编纂的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大众传播学通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一、什么是传播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2、三种定义类型(1)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
指人们在传播时,总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
代表人物是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但是,共享说无法概括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传播现象。
(“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谓是对信息共享过程中最佳状态的描述。
)(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用语言交流思想、观念、情感,已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
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E.T·霍尔。
交流说忽视了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3)信息说:即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是人们对接触到的讯息,“排除不确定因素”后,从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而语言就是这些内容的载体。
忽略传播过程的“环生态”现实而留下的遗憾。
代表人物是C.E·申农和W·韦弗。
3、传播层次:(1)自我传播:指不起交际作用的内部信息交流过程,是个人处于感知和理解时的言语活动。
表征是“不出声”。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的理论、“内省式”思考——郭书P78)特点:“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重叠,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体;所传信息不与人分享;由大脑储存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同时,自我传播的自觉程度也决定着大脑对有效信息的储存状态。
(2)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作用:A教化作用;B联系作用;C协调作用特点:信息交流渠道多、形式多样,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媒体“准间接交流”;交流符号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流,甚至是多种符号复合式使用;人际传播构成一种双向的动态系统,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可以在相互作用中随机互换,反馈非常及时。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一、传播现象由来已久传播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包括传播行为、传播活动在内的传播现象,早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1)原始社会,传递信息的必要性:(2)语言产生前后,传播行为是通过声音、结绳、烟火、图画等方式进行的。
结论: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由来已的。
烽火戏诸侯。
(3)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美国)开始科学分析传播现象,探索传播理论。
40年代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4)1946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5)1947年,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第二年主编了第一本大众传播学论文集,出版了第一本传播学教材,至此传播学也就应运而生。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二、什么是传播(一)传播1)来源: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源自拉丁语communis基本意思: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2)概念复杂性:1976年,美国学者丹斯和拉森列举的定义达126种(二)传播定义的四种类型:香农“信息”概念的引入1)传播是信息的共享:(美)施拉姆2)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美)心理学家霍夫兰3)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传播学者贝雷尔森4)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中)郭庆光教授(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受者、受众)4)传受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理论:物质决定精神交往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它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第一章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第一章参考书目:《传播学引论·修订版》,李彬著《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著《传播学概论》,施拉姆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赛弗林等著《传播学史》,罗杰斯著《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传播学孕育于20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诞生于40年代至50年代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人类社会建立在人们利用符号进行互动的基础上。
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1、第一次飞跃: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2、第二次飞跃:4万年前,语言产生3、第三次飞跃:3500年前,文字产生4、第四次飞跃: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5、第五次飞跃:?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等于一天。
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1947、1957年)施拉姆:”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最早的传播研究: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国语》、《论语》、《战国策》未实现传播研究向传播学的转变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20世纪四五十年代,诞生于美国社会基础、社会需要、学科基础与需要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垄断:生产活动与范围延伸跨国企业:对信息需要增加大众报业、电影、广播、电视:传播业成为独立产业两次科技革命——两次思想革命:人类认识能力大幅度提高传播学产生于美国的背景:(一)政治背景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尤其战争时期一战:美国公共信息委员会;协约国联合宣传委员会——宣传战争的广告、新闻电影等一战宣传的研究:坎珀尔·史图尔特的《克尔之家的秘密》(英国)、施杰林·鲁贝尔特的《宣传是政治武器》(德国)、伊·普策克《德国宣传:关于宣传是实用社会科学学说》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27年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Propaganda Technique In The World War)美国“宣传分析研究所”1937年《宣传的艺术》(1939年)艾尔费雷德·李伊丽莎白·李七种常用宣传手法咒骂法(Name Calling)粉饰法(Glittering Generality)转移法(Transfer)证言法(Testimonial)平民法(Plain Folks)堆牌法(Card Stacking)乐队花车法(Band Wagon)二战:美国陆军部新闻与教育署卡尔·霍夫兰研究影响士兵对战争的认识,鼓舞参战士气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传播活动与实践直接催化了传播学的形成。
传播学重点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报业加上各种新兴媒介逐步形成了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因此,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
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认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
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有政治、经济、社会、学科四方面的背景:1.政治:①政治家对传播媒介宣传重视和利用,进而重视对传播的研究,这推动了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开展。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起了重大作用,战后学者又进行了总结分析。
③二战中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经济: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
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3.社会: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
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4. 学科:①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性,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异彩纷呈。
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
随着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概念。
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新闻学发展的四个趋势:①从定制分析到定量分析。
②从人文学方法到行为科学方法。
新闻学研究的对象:①媒介制度。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7~9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传播者一、概念题1.媒介责任理论[中国传媒大学2013研]答:媒介责任理论是指要求媒体在报道新闻中体现职业伦理规范,在新闻传播中尊重公民人格尊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履行公共文化使命,不传播可能给观众带来伤害的信息。
在媒介责任理论中,社会责任从来就与自由报道同时存在。
从社会责任的角度看,新闻报道自由并非绝对的“自然权利”,而是以承担相应义务为基础的“道德权利”,要求媒介在对社会负责的前提下开展活动。
媒体有责任从公共利益出发,客观公正地报道和评述新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这也是大多数国家赋予新闻业的首要责任。
在迅速发布新闻后,能否全面、深入地报道事件进展,不仅将决定报道的质量,展现媒体的持续和深度报道能力,也是媒体的专业品质和水准的体现,更是履行媒介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2.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上海财大2010研]答: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
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具体包括:(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4)对事实的信念。
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该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
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3.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暨南大学2010研;中国传媒大学2008研;北邮2008研;北师2008研;华南理工大学2008研;华东师范大学2007研;上海交大2007研;武汉理工大学2006研;华中科大2005研;浙大2004研]答: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一种媒介规范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这一理论是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自由与负责的报刊》一书。
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传播学通论背诵笔记
传播学通论背诵笔记一、总论1.历史上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上有共享说、劝服说、反应说三种:(1)共享说:认为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不足:人类传播是借助符号传播信息,人们共享的不是符号,而是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许多传播是无法达到共享的。
(2)劝服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传播是有目的的行为,突出了传播的功利性。
不足:在传播过程中影响是相互的,传播的角色关系会发生变化,传播者和受传者有时是相互转换的,传播者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也在受他人影响。
(3)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不足:刺激反应不仅是人类的传播行为,动植物都有刺激反应问题。
2.通论的传播定义:传播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
3.对通论传播定义的认识:(1)传播具有信息性质(2)传播具有可流动性和可测度:(3)信息具有可转换性4.传播学产生的诱因和基础:(1)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2)政治与战争的需要(3)新闻学的发展5.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传播学的发展基础是20世纪崛起的行为科学和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三论是传播学的方法论。
6.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和集大成者(1)拉斯维尔(政治学家):①他首先用政治学的观点对传播进行系统的研究。
②他提出了着名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的三功能说。
③他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在主要新闻机构的分布。
(2)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学家):①他把社会学实地调查的方法和研究社会实际问题的范围扩大到传播学领域。
②他是首先从受众角度研究大众传播效果的社会学家之一。
③在从受众角度研究传播效果的过程中,提出了两级传播论、有限效果论和使用与满足论等着名观点。
主要着作:《人民的选择》1944(3)库尔特-卢因(社会心理学家):①他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实际上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②他对人们行为和群体的研究中,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传播者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即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
控制分析:1、传播者对大众传播过程的控制;2、传播者所受的社会因素的控制。
第一节传播者的制度环境一、社会制度与传播的四种体制“那种认为媒介是独立的力量,能够随意影响和型造社会的老看法,过于简单而且已经过时。
所有的制度都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它们的媒介加以管制和控制。
基本的原则是,在任何社会对它的传播机构所施加的控制都是从这个社会中产生出来并代表它的信仰和价值观的。
”——梅尔文·德弗勒希尔伯特、彼得森、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1、集权主义传播体制2、自由主义传播体制3、社会责任传播体制4、苏维埃-极权主义传播体制1、集权主义(君主独裁式)发展于:16、17世纪的英国;现在很多地方仍被广泛接受并采用思想源泉:君主和政府绝对权力的哲学思想主要目的:支持、推进现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媒介使用者:取得皇家特许的人媒介控制:政府特许、指导、颁发执照,时有新闻检查媒介禁忌:批评掌权的政治机构或官僚媒介所有权:私有或公有与其他三者的主要区别:虽说不一定为政府所有,但一定是执行政府政策的工具2、自由主义(自由竞争式)发展于:1688年后,为英美采用;也影响其他地方思想源泉:弥尔顿、洛克、密尔等人的启蒙思想著作;理性主义和自然权利的基本哲学思想主要目的:提供信息、娱乐,进行销售,但主要用于了解真相、监督政府媒介使用者:任何有经济力量可以使用媒介的人媒介控制:依靠“思想自由市场”实现“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依靠法庭媒介禁忌:诽谤、亵渎、无礼,战时煽动叛乱媒介所有权:主要为私有与其他三者的主要区别:监督政府的工具,也满足其他社会需要弊端:①大众传播媒介不受政府控制,但是受到资本控制。
媒介所有者形成了垄断,使得其他声音的发出者根本无法进入这个领域,自然谈不上意见的自由竞争。
②大众传播媒介为了获取利润,多注意肤浅和刺激性的新闻事件,娱乐内容也缺乏积极性和创造力。
3、社会责任(自我约束式)发展于:20世纪的美国思想源泉:报业自由委员会的报告,媒介从业者的实践,媒介自律守则主要目的:提供信息、娱乐,进行销售,但主要用于把冲突转化为讨论媒介使用者:任何想表达意见的人1947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自由而负责的新闻事业》①现代传播媒介要供给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论述,它还要能说明事件的意义②现代传播媒介应当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③现代传播媒介要描绘出社会各个成员集团的典型画面④现代传播媒介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⑤现代传播媒介要使人们便于获得当天的消息媒介控制:社群意见,消费者行为,媒介职业道德媒介禁忌:对公认的个人权利和重要的社会利益的严重侵犯媒介所有权:私有;除非政府为了保证为公众服务而接管媒介与其他三者的主要区别: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如果做不到,需有人迫使其执行4、苏维埃-极权主义(国家统管式)发展于:产生于前苏联(不过前纳粹德国和意大利也采用过类似方式)思想源泉:马列主义-斯大林理论,混合了黑格尔的思想与19世纪俄国人的思想主要目的: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和发展做贡献,特别要服从政党的专政媒介使用者:忠诚和正统的党员媒介控制:政府采取政治手段来监督并控制经济命脉媒介禁忌:批评党的目标媒介所有权:公有与其他三者的主要区别:国有并被严格控制,媒介只作为国家工具而存在二、传播体制的新认识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1984)1、市场经济模式2、马克思主义模式3、发展中国家模式威廉·贝尔:《最后的权利》(1995)1,分类中蕴含明显褒贬;2,思潮的总结还是实践体制的总结?3,忽略了垄断性商业力量对媒介的影响。
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导论》1,发展理论大众媒介与落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特点:(1)大众传播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己任;(2)媒介的自由与责任两位一体;(3)有限传播本民族内容;(4)新闻信息交流合作中,优先考虑地理、政治、文化接近的;(5)涉及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国家有权对媒介进行限制、干预、管制。
2,民主-参与理论公共广播电视体制;民间传播媒介倡导更能代表公民意见和利益的小型、民间、草根性、非商业性媒介;强调公民对媒介的近用权第二节传播者与把关一、把关人和把关1、编码、译码、释码2、“守门/把关”3、搜集、过滤、制作、传播“把关”(1)卢因1947《群体生活渠道》“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
”“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
”(2)怀特1950年,怀特,《把关人:一个新闻选择的个案研究》:对一家报纸的电讯编辑的工作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报电讯编辑接收到的通讯社(美联社、合众社、国际社)一周的稿件选用情况大抵有如下特点:(1)只有10%的要闻被选用;(2)电讯稿在内容上比例失衡,国际性政治新闻、全国性政治新闻和人情味、趣味性新闻占总量的三分之二;(3)收进电讯稿各类比率和实际采用的各类比率大致接近。
电讯稿中90%的稿件被编辑淘汰的原因:值班编辑:(1)不值得发表(占被淘汰稿件的40%左右);(2)已选登其他稿件(占被淘汰的稿件的60%左右)。
(3)施拉姆在信息网络中到处都设有把关人。
其中包括记者,他们确定一场法庭审判、一件事故或者一次政治示威中究竟有哪些事实应该加以报道;包括编辑,他们确定通讯社发布的新闻中有哪些应该刊登,哪些应该抛弃,包括作家,他们确定有哪些类型的人物和事件值得书写,什么样的人生观值得反映;包括出版公司编辑,他们确定哪些作家的作品应该出版,他们的原稿中有哪些部分应该删除;包括电视、电影制片人,他们确定摄影机应该指向哪里;包括影片剪辑,他们在剪辑室内确定影片中应剪掉和保留哪些内容;包括图书管理员,他们确定应该买些什么书籍;包括教员,他们确定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科书和科教片;包括负责汇报的官员,他们确定应该把哪些情况向上级汇报;发至可以包括餐桌旁的丈夫,他们确定当天在办公室发生的事件中,有哪些应该告诉妻子。
二、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CBS晚间新闻的把关爱德华·默罗“坚持真理”沃尔特·克朗凯特“公正”丹·拉瑟“后院篱笆原则”1、政治法律因素例一:美国地方电视台所受的法律法规影响A、宪法第一修正案;B、诽谤法;C、联邦通讯法;D、联邦通讯委员会(FCC)的其他法规例二:美国海湾战争期间的新闻管制A、封闭战场敏感区域;B、记者团制度,禁止个人采访;C、“人盯人”战术;D、发放基本准则表;E、新闻发布会2、经济因素美国电视台所受的经济因素影响A、所有权B、广告商C、受众/消费者3、社会、文化因素例:美国媒介竭力保护的神圣领域(布里德)A、宗教B、家庭C、爱国主义D、社区E、医疗F、法律与正义4、信息自身的因素例:美国地方电视台选择新闻的标准:1、时效性——议题和事件有多新,有多近?2、接近性——议题和事件距离受众有多近?3、重要性——议题和事件对本地受众来说有多重要?4、人情味——议题和事件能激发多少感情?5、显著性——议题和事件中的人物有多出名?6、反常性——议题和事件发生的不可能性和令人惊讶的程度如何?7、冲突性——在个人、组织、国家之间,或者人类和环境之间有多少分歧与破坏?8、视觉冲击力——采集到的有关议题和事件的画面有多吸引人?9、娱乐性——议题和事件能产生多少直接的满足?例如微笑或者大笑、冷嘲热讽、好奇心的满足等等。
10、话题的热门程度——对于议题和事件,现存的受众兴趣如何?5、传播组织自身的因素A、组织的所有者B、组织的价值观C、组织的目的D、组织的定位E、组织内部的群体6、受众因素A、目标受众群的确定B、受众的价值观C、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7、技术因素A、不同媒介的技术B、不同规模的媒介组织所拥有的设备与技术8、传播者个人的因素A、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B、个人的个性特征C、个人的传播方式思考:你所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传播时体现了什么样的个人特质?第三节媒介专业主义媒介专业主义是媒介从业人员所持有的一种职业意识形态。
“包括一套定义媒介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以及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
”——陆晔、潘忠党一、媒介专业主义的内涵(一)历史形成媒介从业者的专业化过程:美国:新闻同业组织的建立、报刊评议会的活动、新闻业道德守则的确立(二)基本原则媒介专业主义包括三方面内容:新闻传媒的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的使命和社会责任;新闻从业者的行为准则。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原则:(1)媒体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经济利益集团;(2)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或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3)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4)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论标准评判事实的真相,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5)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
莱提拉:欧洲国家的媒介道德守则(1)信息的真实性;(2)信息的准确性;(3)对公众权利的捍卫;(4)对舆论的负责;(5)搜集和呈现信息的标准;(6)尊重信息来源。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3)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4)维护新闻的真实性;(5)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6)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反思媒介专业主义拉扎斯菲尔德、默顿:“社会顺从理论”大众媒介在强调公众服务的同时,由于商业力量对媒介的支持作用,导致媒介的内容通常都是肯定社会现行体制、现存社会结构。
媒介机构中确定的新闻和编辑政策往往会制约记者和编辑们突破雷区的努力。
约翰·麦克马纳斯:新闻工作者从来不是独立的专业人士,而是雇员。
雇员为市场服务,必须满足广告客户。
媒介专业主义若想发挥作用,必须与其他社会规范性因素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