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神经系统与感官

合集下载

初三生物中的神经系统和感官系统解析

初三生物中的神经系统和感官系统解析

初三生物中的神经系统和感官系统解析神经系统是由大脑、脊髓和神经组成的一部分,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使身体能够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

感官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一个分支,它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帮助人们感知外部世界。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也叫做神经细胞。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兴奋。

二、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脑和脊髓。

大脑是人体最高级的中枢,包括大脑皮层和脑干。

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而脑干中有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

三、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是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

脑神经有12对,分别分布到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肌肉等处。

脊神经有31对,分布在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里。

四、感官系统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

视觉是由眼睛接收光线并转化为神经信号,通过视觉神经传递给大脑,大脑解析后产生视觉感知。

听觉是由耳朵接收声音波并转化为神经信号,通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大脑解析后产生听觉感知。

嗅觉是由鼻子接收气味分子并转化为神经信号,通过嗅觉神经传递给大脑,大脑解析后产生嗅觉感知。

味觉是由舌头上的味蕾接收味道分子并转化为神经信号,通过味觉神经传递给大脑,大脑解析后产生味觉感知。

触觉是由皮肤上的触觉感受器接收触摸刺激并转化为神经信号,通过触觉神经传递给大脑,大脑解析后产生触觉感知。

五、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使得人体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好地适应生活。

神经系统和感官系统共同工作,使人能够感知外部世界,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以上是初三生物中神经系统和感官系统的基本解析。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习题及方法:1.习题:神经元的功能是什么?方法:回顾神经元的定义和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其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兴奋。

答案: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兴奋。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ppt课件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ppt课件

第二节 视觉器官
2.远视 :前后径过短,折光力过弱。 远点消失、近点远移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二节 视觉器官
3.散光
角 膜 呈 非 正 球 面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二节 视觉器官
二、眼的感光功能 (一)视网膜结构特点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二节 视觉器官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三节 听觉器官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气传导:主要途径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内耳 声波→外耳道→鼓膜→鼓室空气→圆窗→内耳 2.骨传导 声波→颅骨振动→颞骨岩部耳蜗内淋巴振动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三节 听觉器官
三、内耳的感音功能 (一)耳蜗的结构特点: 三个腔:前庭阶、蜗管和鼓阶。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视觉器官 第三节 听觉器官 第四节 前庭器官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一节 概述
感觉: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感觉的产生:感觉器官 传入通路 感觉中枢 (感受器)
感受器: 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 装置。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二节 视觉器官 (三)暗适应和明适应
1. 暗适应 人从亮光处进入暗处,最初视物不清,
经一定时间才恢复暗视力 2. 明适应
人从暗处进入亮光处,最初一片耀眼 光亮,片刻才能恢复明视力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三节 听觉器官
外耳、中耳为传音功能 内耳 生理学 第(耳九章 蜗感觉器)官为的功感能 音功能

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第九章神经系统第2节神经系统对的感觉功能

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第九章神经系统第2节神经系统对的感觉功能

一、脊髓与脑干的感觉功能(Sensory function of spinalcord & brainstem)
三者的传入冲动↓经后根节外侧部(粗纤维部分)↓进入脊髓后角↓沿同侧后索上行↓抵达延髓下部在薄束核、楔束核换神经元↓换元后的第Ⅱ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沿内侧丘系↓到达丘脑感觉接替核。
1.特异投射系统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Sensory function of thalamus)
3)功能:不能引起特定的感觉,但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1)为丘脑第三类核团向大脑皮层的弥散性投射,不具有点对点投射关系;
2)失去了专一的特异性感觉的传导功能,是不同感觉的共同上升路径;
根据丘脑各部分向大脑皮层投射特征的不同,分成两大系统。
四、痛觉
(三)内脏痛与牵涉痛 1.内脏痛 内脏器官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疼痛内脏痛的特点:
2.牵扯痛
概念:内脏疾病引起身体的体表部 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临床实例
牵涉痛的可能机制:
临床意义
01
02
03
04
四、痛觉
THANK YOU
⑴ 部位:中央前回(4区)。⑵ 投射特点: 该区是主要运动区,也是肌肉本体感觉投射区;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二)本体感觉代表区 (Proprioceptive cortical representation)
SⅠ、SⅡ; 运动辅助区 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边缘系统的皮层部分等。
(一)深感觉传导路:(先上行,后交叉) ① 精细触觉(辨别两点距离和感受物体表面性状的辨别觉) ② 肌肉和关节中的本体觉: ③ 深部压觉:

09感觉器官的功能5学时

09感觉器官的功能5学时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Sense organs
我们如何认识世 界?
我们的知识又是怎样得到的?
这一切均始于我们的感觉!
• 当物体的这些个别属性作用于你的感官 时,你所产生的最初的心理过程,就是 感觉; • 感觉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始,只有通 过感觉才能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一切知 识。 • 客观世界是感觉的源泉,感觉是对客观 世界的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对感觉 的解释。
与视觉有关的某些现象
(一)视力或视敏度
(二)暗适应与明适应
visual acuity:
dark adaptation and light adaptation
(三)视野 visual field: (四)视后像与融合现象 (五)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1. 视力/视敏度 Visual acuity
眼对物体细小结构的分辨能力,也即眼所能分辨两 点间的最小距离。
– 视杆系统普遍存在会聚现象,故分辨能力差,但弱刺激可以总和;视锥细胞低会聚, 多单线联系,分辨力强
– 白天活动的以视锥为主,如鸽、鸡;夜晚活动的只有视杆无视锥,如猫头鹰
– 视杆细胞只有一种色素,无色觉;视锥细胞有三种,有色觉
(三)视杆系统的感光换能机制
外段超微结构:
外段呈圆盘状重叠成层
(视盘), 感光色素镶嵌在盘膜中 是光-电转换产生感受 器电位的关键部位。 产生的感受器 电位以电紧张方式 扩布到终足。
EYE
视觉功能:
• 远近不同的物体如何成像在视网膜上? • 视网膜如何对物象进行换能和编码?
角膜 cornea
折光系统 晶状体 aqueous humor 玻璃体 crystalline lens 房水 vitreous humor 视锥视杆 rods ,cones 感光系统 双极细胞 bipolar cell 神经节细胞 ganglion cell

生理学 第九章感官

生理学 第九章感官

(五)单眼视觉和双眼视觉 双眼视觉的优点: 弥补盲区、扩大视野、产生立 体视觉 产生立体视觉的原因: 两眼视觉差异, 生活经验
38
第四节 耳的听觉功能
• 人耳的听阈和听域
• 传音系统的功能
• 感音系统的功能
39
40

听 觉 的 产 生 过 程 声波振动→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 听小骨→卵圆窗)→内耳(耳蜗的内淋巴液→螺旋器 →声-电转换)→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听觉。 41
(三)视杆细胞 1.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视 紫 红 质 视黄醛异构酶
(暗处,需能)

视蛋白+11-顺视黄醛
全反型视黄醛+视蛋白 醇脱氢酶
视黄醛还原酶
11-顺视黄醇(VitA) 异构酶
全反型视黄醇(VitA) 11-顺视黄醇→
注:①贮存在色素细胞中的全反型视黄醇→
视杆细胞→11-顺视黄醛。 ②分解与合成速度取决于光强:暗处分解<合成,亮处 分解>合成,强光处于分解状态。 ③分解与合成过程中要消耗一部分视黄醛,需血液循环 28 中的VitA补充,**缺乏VitA→夜盲症。
不同年龄的调节能力
15
16
2.瞳孔调节
正常人的瞳孔直径变动在1.5~ 8.0mm之间。
瞳孔近反射:
*当视近物时,• 射性的引起双侧瞳孔缩小。 反
瞳孔近反射意义:瞳孔缩小后,可减少入眼光量,保 护视网膜;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视 使 网膜成像更为清晰。
17
瞳孔对光反射:瞳孔的大小由于入射光的 强弱而变化。 弱光瞳孔扩大 (保证清晰像) 强光瞳孔缩小 (保护视网膜) *中枢:中脑 临床意义: 麻醉深度和病情危重的判断指标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神经系统与感官器官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神经系统与感官器官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神经系统与感官器官高中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学科知识的重要环节之一。

其中,神经系统与感官器官作为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整体学习和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从神经系统和感官器官的基本结构、功能及其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是人体内部的一个复杂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负责接收、处理和储存大量的信息。

周围神经系统则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全身各个部位。

1.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大脑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负责接收和处理来自感官器官的信息,进行思考和决策。

脊髓则负责传递神经信号,连接大脑和周围神经系统。

2. 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主要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脑神经起源于大脑,负责传递信息到头部和颈部的感官器官和肌肉。

脊神经则起源于脊髓,负责将信息传递到身体其他部位的感官器官和肌肉。

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接收、传递和处理感官信号,同时调节人体的内部环境。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通过学习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可以增加学生对于人体复杂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二、感官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感官器官是人体中负责感知外界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每个感官器官都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能够接收和处理不同类型的感觉信号。

1. 视觉系统视觉系统是人体感官器官中最重要的一个系统,由眼睛和大脑的视觉器官组成。

眼睛主要负责接收光的信号,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然后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和解读。

视觉系统使我们能够看到世界,认识事物的形状、颜色和运动等。

2. 听觉系统听觉系统由耳朵和大脑的听觉器官组成。

耳朵接收声音信号,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和解读。

听觉系统使我们能够听到声音并理解其含义,是人们沟通和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九章 感觉器官

第九章 感觉器官







4、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气传导:(主要途径) 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经听骨链和卵 圆窗进入耳蜗 骨传导:(次要途径) 声波直接引起颅骨振动,进而引起耳蜗内淋 巴的振动 可以判断听觉异常产生部位及原因


声波在耳内传导的主要途径
声波
耳廓(收集) 锤骨 砧骨
外耳道 镫骨
鼓膜 前庭窗
光线
折光系统

折射(空气─角膜折射最强)

折光与成像原理: 类似凸透镜.常用简约眼解释。 利用简约眼计算眼前10m处30m高的物体,视网 膜成 像0.45mm. 简约眼折光率约1.33


简约眼
(二) 眼的调节

正常人眼在安静状态下看6m以外的远物 时,由于物体发出的光线摄入眼内时近 似平行光线,经折射后正好成像在视网 膜上,所以不需要调节即可看清物体。 通常把眼在静息状态下所能看清物体的 最远距离称为远点
概念: 370~740nm 类型: 一般生理特性: 16~20 000Hz 适宜刺激(视网膜——一定波长的电磁波; 耳蜗毛细胞——一定频率的机械振动) 换能作用(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换为传入 神经的动作电位) 适应现象(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 感受器时,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下降) 编码功能(把刺激包含的信息同时转移到动 作电位序列中,起转移信息的作用)

位置改变或变速运动使内淋巴振动,引起 毛细胞兴奋,传入中枢,产生头部位置和变速 运动感觉,并引起姿势反射,维持身体平衡
(二)骨半规管
为3个相互垂直排列的“C”形的弯曲小管,按 其位置分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外骨半规管。 每个骨半规管有两个骨脚,一个有膨大部的骨脚 称壶腹骨脚(壶腹嵴),另一个无膨大部的骨脚称单 骨脚。 壶腹嵴是旋转变速运动的感受器 旋转变速运动时,相应半规管内淋巴液与半规管 运动不同步,刺激毛细胞兴奋,传入中枢,产生旋转 感觉,并引起姿势反射,维持身体平衡

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

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

第一节
二、感觉系统
(四)味觉
神经系统与感觉系统
味觉是溶解性物质刺激口腔内味蕾而发生的感觉。味觉的感受器 是味蕾,分布于口腔粘膜内,主要分布于舌的背面,特别是舌尖部 和舌的侧面。儿童的味蕾较成年人分布广泛,老年人的味蕾数量, 由于萎缩而减少。 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称为四原味。其他味觉都是由这四种 相互配合而产生的。味觉的反应速度很慢,恢复原状也需要时间。 当一种有味物质进入口腔后,需要 1s才能有感觉,而恢复原状则需 要10s至1min以上,甚至更长。
第一节
二、感觉系统
(五)嗅觉
神经系统与感觉系统
鼻腔上端的嗅黏膜是嗅觉感受器,其上分布着嗅觉细胞。嗅觉细 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神经冲动,上传到嗅觉中枢而引起嗅觉。人的 嗅觉灵敏度用嗅觉阈表示,即能引起嗅觉的气体物质的最小浓度。 (六)肤觉 皮肤感觉系统的外周感受器存在于皮肤表层。这些感受器受刺激时 引起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达到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而产生 各种肤觉,包括触、压、振、温和痛等感觉。
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下神经系统的构成及其各部分的作 用…….
第一节
(一)神经组织
神经系统与感觉系统
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构成,二者 在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上是两种迥然不同的成分。
第一节
1.神经元
神经系统与感觉系统
神经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细胞,在 形态上与其他组织细胞很不相同,是具 有突起的细胞,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
第一节
神经系统与感觉系统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神经系统是由包括脑和脊髓的中枢神经以及遍布全身各处的 周围神经所组成。
1.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脊髓是中枢神经的初级部分。 位于脊柱的脊椎管内,其上端进入颅腔扩展为大脑的一部分---延 髓。脊髓有两个功能:一是通过上行和下行神经束,把来自外周 感受器的冲动传至脑,同时把脑发出的冲动传到周围神经;二是 实现一些基本的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活动,如血管张力反射等。

《生理学》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课件

《生理学》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课件
概念:用固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
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逐渐减少的 现象。
类型与意义:
(1)快适应感受器:嗅觉、触觉。利于机体重 新接受新刺激,以便不断探索新异事物。
(2)慢适应感受器:痛觉、血压。利于机体进行 持续检测,以便随时调整机体的功能。
眼 的 结 构
F = n2R n 2 - n1
3.耳蜗神经的动作电位(如图)
由短声刺激引起的微音器电位和听神经AP
听力
1.听力:指听觉器官感受声音的能力, 通常用听域表示, 20~20000Hz。
2.听阈:声波振动频率一定时,刚好能 引起听觉的最小振动强度。
3.最大可听阈:当振动强度增加,引起 听觉和鼓膜的疼痛感觉,这个限度称为最 大可听阈。
视网膜的主要细胞层次及其联系模式图
感光细胞层
神经细胞层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1.视觉的二元学说
*视杆系统(晚光觉或暗视觉系统):对光 的敏感性高,可感受弱光,无色觉对物 体细小结构辨别能力差,。
*视锥系统(昼光觉或明视觉系统):对光 的敏感 性差,专司昼光觉、色觉,对物 体的细小结构及颜色有高度的分辨别能 力。
4.中耳肌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鼓膜张肌有利于高
音调声音传导,镫骨肌有利于低音调 声音传导
声强大于70dB时:使中耳传音效 果减弱,保护耳蜗。 5.咽鼓管的功能
(1)保持鼓室内压与外界大气压压力 平衡 (2)对中耳的引流作用
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气传导:
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 骨链和卵圆窗膜进入耳蜗。
3.视敏度(视力): ⑴概念:指人眼分辨精细程度的能力。
由简化眼模型,根据已知的物距和物体大小,可 算出物像及视角大小。

神经系统的感觉传递和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的感觉传递和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的感觉传递和感觉器官在人体内,神经系统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

感觉传递是指将外界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处理和解读的过程。

感觉器官则是负责感受不同感觉刺激的专门器官。

本文将探讨神经系统的感觉传递机制以及几个重要的感觉器官。

一、感觉传递机制感觉传递机制主要分为感觉刺激、感觉受体、神经信号传递和感觉编码四个过程。

首先,感觉刺激是指外界的物理或化学刺激,例如光线、声音、压力等,能够激发感觉器官产生反应。

其次,感觉受体是分布在身体各处的专门感受器官。

根据不同的感觉类型,感觉受体有多种形式,例如视觉中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听觉中的耳蜗毛细胞,触觉中的皮肤触觉受体等。

接下来,感觉信号的传递过程涉及到神经元,也就是神经细胞。

当感觉受体受到刺激时,会产生电化学信号,并通过神经细胞中的突触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该传递过程主要依靠神经递质的释放,例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

最后,感觉编码是指将感觉信号翻译成可理解的信息,并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处理。

不同感官的编码方式不同,比如视觉系统中的光线频率和强度编码为颜色和亮度,听觉系统中的声波频率编码为音调,触觉系统中的压力编码为触觉的强度。

二、视觉系统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之一,也是我们获取大部分信息的方式。

视觉系统包括眼睛、视觉感受器官、视觉神经通路和大脑皮层等部分。

眼睛是视觉系统的主要部分,其中最重要的结构是眼球。

眼球包含眼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等结构。

当光线通过角膜和瞳孔进入眼睛时,会聚焦在视网膜上,激活视觉感受器官。

视觉感受器官主要是视网膜中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负责检测光线的颜色和细节,而视杆细胞则负责检测光线的强度和运动。

经过视觉神经通路的传递,视觉信号最终到达大脑的视觉皮层。

在这里,信号被处理和解读,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图像和场景。

三、听觉系统听觉是我们感知声音的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感觉。

听觉系统由耳朵、听觉感受器官、听觉神经通路和大脑皮层等组成。

2024年生理学09感觉器官学习教案

2024年生理学09感觉器官学习教案

2024年生理学09感觉器官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理学》教材第九章“感觉器官”,主要涉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个方面。

详细内容如下:1. 视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包括眼球壁、视网膜、视神经等部分;2. 听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包括外耳、中耳、内耳等部分;3. 嗅觉和味觉的生理机制;4. 触觉的种类和生理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各种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理解感觉产生的生理机制;2. 掌握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基本知识,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相关的生理现象;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理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视觉和听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感觉产生的生理机制;2. 教学重点:各种感觉器官的基本知识,感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模型、耳朵模型、嗅觉和味觉实验器材;2. 学具:学生用眼球模型、耳朵模型、嗅觉和味觉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视觉、听觉现象,引发学生对感觉器官的兴趣;2. 新课内容:讲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基本知识,结合模型和实验进行讲解;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感觉器官,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6.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六、板书设计1. 感觉器官;2. 内容:分别列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相关概念和知识点;3. 板书形式:采用图示、表格、流程图等形式,清晰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视觉和听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2)举例说明嗅觉和味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简述触觉的种类及其生理基础。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情况,改进措施;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感觉器官的最新研究进展,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9章感官10章神经(打印)

9章感官10章神经(打印)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一种由视杆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和神 经节细胞等成分组成,它们对光的敏感度较高, 经节细胞等成分组成,它们对光的敏感度较高,能 在昏暗的环境中感受光刺激而引起视觉, 在昏暗的环境中感受光刺激而引起视觉,但视物无 色觉而只能区别明暗;且视物时只能有较粗略的轮 色觉而只能区别明暗; 廓,精确性差,这称为视杆系统或晚光觉系统。 精确性差,这称为视杆系统或晚光觉系统。 晚光觉系统 另一种由视锥细胞和与它们有关的传递细胞等 成分组成,它们对光的敏感性较差, 成分组成,它们对光的敏感性较差,只有在类似白 昼的强光条例下才能被刺激,但视物时可辨别颜色, 昼的强光条例下才能被刺激,但视物时可辨别颜色, 且对物体表面的细节和轮廓境界都能看得很清楚, 且对物体表面的细节和轮廓境界都能看得很清楚, 有高分辨能力,这称为视锥系统或昼光觉系统 有高分辨能力,这称为视锥系统或昼光觉系统 。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动物在长期进化中, 动物在长期进化中,各种感受器分化为只对一 中刺激高度敏感,称为特异敏感性。 中刺激高度敏感,称为特异敏感性。每一种感受器 特异敏感性 都有一定的适宜刺激。如电磁波是视网膜光感受细 都有一定的适宜刺激。 适宜刺激 胞的适宜刺激、机械震动是耳蜗毛细胞是适宜刺激。 胞的适宜刺激、机械震动是耳蜗毛细胞是适宜刺激。 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觉阈 感觉阈。 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觉阈。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各种感受器能把各种刺激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 各种感受器能把各种刺激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
看远物:睫状肌松弛 看近物:睫状肌收缩
率半径增加 物像前移
悬韧带保持紧张度 晶状体扁平
晶状体受悬韧带牵引
悬韧带松弛 晶状体曲

第九章感官——精选推荐

第九章感官——精选推荐

第九章感官第九章感觉器官教学要求1、掌握:感受器的⼀般⽣理特性。

眼折光系统的功能。

眼感光系统的功能与信息传递。

外⽿和中⽿的传⾳功能及内⽿(⽿蜗)的感⾳功能。

2、掌握:眼的折光异常及其矫正,视觉功能的检测。

前庭器官的功能。

3、了解:味觉、嗅觉。

感觉的定义:感觉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的主观反映。

感觉是由感受器或感觉器官、传⼊通路和感觉中枢三个部分共同完成。

第⼀节概述⼀、感觉器与感觉器官的概念和分类(⼀)概念1、感受器:指专门感受刺激并将刺激的能量转变为电信号的特殊结构。

2、感觉器官:感受器加附属结构。

例:眼(⼆)分类1、根据感受器所在部位分类:(1)外感受器:分布在⽪肤,感受痛、温、触、压等。

可引起清晰主观感觉。

(2)内感受器:分布在⼼脏、⾎管、内脏、肌⾁、关节和脑等处。

接受体内变化的信息。

往往不引起主观意识上的感觉,或只是产⽣模糊的感觉,它们对维持机体功能的协调统⼀和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

2、根据感受器所接受剌激的性质:机械感受器(牵张感受器);化学感器、光感器、温度感器等。

3、根据剌激物所引起的感觉或效应的性质:听觉感受器、视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嗅觉感受器等。

⼆、感受器的⽣理特性(⼀)适宜剌激概念:不同感受器对不同的特定形式的刺激最为敏感,感受阈值最低,将这种特定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如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370~740nm。

意义:使机体能够准确地对内外环境中那些有意义的变化进⾏灵敏的感受和精确的分析。

举例:光→眼;声→⽿(⼆)换能作⽤概念:感受器能把剌激能量转变为感受器电位,最低触发神经冲动(AP)感受器电位:在换能过程中,先在感膜通过跨膜信号传递引起过渡性电位变化。

感受器电位特点:1、局部电位:阀下去极化,随过滤度加⼤⽽加⼤。

2、电紧攻扩布3、可以总和(三)编码作⽤概念:感受器能将剌激所包含的信息编排成神经冲动的不同序列(电信号)。

1、不同种类感觉的产⽣事实表明:不同种类感觉的引起,既取决于剌激的种类和被剌激的感受器,也取决于被兴奋的感觉纤维及其传⼊所达到的⼤脑⽪层的终端部位。

人类的感官与神经

人类的感官与神经

大脑皮层对感官信息的整合与处理 感觉与运动之间的协调与反馈 情感与记忆对感官体验的影响 语言和思维在感官体验中的作用
感官与神经的适应性是指感官和神经在长时间刺激下发生的变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感官与神经的适应性可以增强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生存能力。 感官与神经的适应性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感官与神经的适应性可以促进人们对新环境的探索和适应,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01 添 加 目 录 文 本
02 人 类 的 感 官
03 人 类 的 神 经 系 统
04
感官与神经的相互 作用
单击添加文档标题
人类的感官
定义:视觉是人类通过眼睛接收光线信息,经过大脑处理形成图像的感官。 作用: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之一,能够感知环境中的色彩、形状、运动等视觉信息。 特点:视觉感知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能够快速地识别和区分物体,对动态变化敏感。 影响因素:光线、物体反射特性、眼睛结构等都会影响视觉感知。
神经元: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
神经递质:在突触中传递信息的物 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传递 信息
反射弧用
大脑对刺激进行解释和识别
感官刺激通过神经传递到大 脑
神经反应将信息反馈给感官
感官与神经相互作用,共同 完成感知过程
神经元: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通过电化学信号传递信息 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信息在此传递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信息处理:大脑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人类的神经系统
神经元的定义: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处理和传递信息。

感官与神经系统

感官与神经系统

感官与神经系统1、眼球外膜的分部及名称:角膜、虹膜。

2、瞳孔的位置:虹膜的中央。

3、内耳感受器的名称与功能:前庭:感受头部位置变化和直线运动时的速度的变化;半规管:可以感受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耳蜗:感受声音。

4、脊神经节:脊髓后根一膨大部分,内含假单极神经元,位于后根入椎间孔处,为深浅感觉神经元的第一级神经元。

5、脊神经前支组成哪些神经丛:颈丛、臂丛、腰丛、骶丛。

6、臂丛分支的名称:胸长神经、胸背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

7、支配舌肌运动的神经:舌下神经。

8、支配股四头肌运动的神经:骨神经。

9、支配肱三头肌的神经:桡神经。

1、脊髓的侧角:位于脊髓的侧前方外侧沟和后侧沟之间有上行和下行传导束。

上行(脊髓丘脑束和脊髓小脑束构成)下行(锥体束和红核脊髓束)。

2、脊髓灰质:位于脊髓中央呈对称蝴蝶型有各种神经细胞组成,分钱、侧、后角。

3、脊髓灰质前角:大量运动神经细胞组成。

4、损伤哪些结构导致对侧肢体硬瘫:锥体细胞和锥体束在交叉前受损。

5、在脊髓损伤那个传传导束会出现对侧肢体痛温觉障碍:脊髓丘脑束和脊髓丘脑前束。

6、脑干分为哪几个部分:延髓、脑桥、中脑。

7、内囊的位置与分部: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由投射纤维构成的白质板。

分部: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内囊膝。

8、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位置:位于第一胸节到第三腰节的侧角。

9、第2.5.7.10对脑神经的名称:视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迷走神经。

1、灰质:脑、脊髓神经元集中的地方,色泽灰暗。

2、神经节: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在中枢以外的周围部位集合而成的结状结构。

3、大脑皮质第一躯体感觉区的位置: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4、大脑皮质第一躯体运动区的位置: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5、营养脑的动脉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6、颈内动脉的分支名称: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

7、大脑半球分哪几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九章神经系统

九章神经系统
2.类型:腱反射和肌紧张。 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引起受牵拉的 肌肉迅速而明显缩短。如:膝跳反射。
减弱:反射弧的某个部分有损伤;亢进: 高位中枢的作用减弱。
肌紧张:缓慢而持续牵拉肌腱时引起受 牵拉的肌肉轻度而持续收缩,维持紧张 性收缩状态。
3.反射弧:fig
过程:肌肉中的肌梭 传入神经
脊髓
传出神经 梭外
功能 维持和改变皮层的兴奋状态, 是实现很多反射的基础
四 丘脑的作用
感觉通路的重要中间站—各种感觉通路 在此处换神经元;整和中枢—粗略的分 析与综合。
丘脑的三类核团:
1.感觉接替核:接受感觉的投射纤维, 经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的感觉区。 是机体特定感觉冲动传向大脑皮层的换元 站。
2.联络核:不接受感觉的投射纤维,而 是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它皮层下中枢的纤 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的感觉区。 是联系与协调部位。
第九章 神 经 系 统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上传 大脑皮层
丘脑
脑干网状结构 脊髓 感受器
一 感受器 将各种刺激转变成动作电位
二 脊髓在感觉功能中的作用 感觉传导通路 浅感觉传导路 fig 深感觉传导路 fig
三 脑干网状结构
不同的特异的感觉传入在脑干 中都可发出侧支进入网状结构,因 此脑干网状结构是不同感觉的共同 上行系统,它可投射到皮层的各层 细胞。
(二)皮肤痛
分类: 快痛:“刺痛”,产生快、消失快;定 位明确。 慢痛:“烧灼痛”,产生慢、消失慢, 持续时间长;定位不准确;伴有情绪反 应。
(三)内脏痛与牵涉痛
特点:类似皮肤痛“慢痛”。 (1)产生慢,持续时间长。 (2)定位不准确,不清晰。 (3)对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
刺激敏感。

第9章神经系统与感官

第9章神经系统与感官

中枢神经递质受体种类
• 中枢内递质的受体包括胆碱能受体、肾上腺素能 受体、多巴胺受体、5-羟色胺受体、GABA受体、 甘氨酸受体、组胺受体、腺苷受体、阿片受体等。 返回节目录
五 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协调活动
(一)反射活动的协调概念 各种生理活动都是通过反射活动进行的,反射 活动协调性体现在各种反射活动都有一定的次 序、强度和范围,也就是它的过程具有空间性 和时间性和强度,只有这样它才有适应意义。 协调性依赖于结构基础和中枢兴奋和抑制两个 过程在时间上、空间上以及强度上的相互配合 与相互制约。
二 中枢联系
(一)突触联系和类型 1 概念 狭义的概念:是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 间的接触部位。 广义的概念: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肌细 胞或腺体细胞之间的、有特殊结构的接触部位都 称为突触。
化学性突触
2 突触的类型 按接触形式,突触可以分为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轴突-轴突型、树突-树突型等类型,以 前两者为最常见。实际上,两个神经元的任何部 分都可能彼此形成突触。 按神经元的作用机制,可将神经元分为化学性突 触和电突触。
第9章 神经系统与感官
内容提要: 一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规律 二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三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四 感觉分析功能 五 脑的高级功能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规律
• 主要内容: 一 神经系统的构成 二 中枢联系 三 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 四 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五 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活动 六 条件反射 返回章目录
突触后抑制可分为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1)传入侧支性抑制: 在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 并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的同时,又发出侧支兴奋另 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该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个中枢神经元,这种抑制称为 传入侧支性抑制。这种抑制曾被称为交互抑制, (2)回返性抑制: 是指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 在其冲动沿轴突外传的同时,又经其轴突侧支兴奋 另一抑制性神经元。该抑制性神经元兴奋后再抑制 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

(整理)感官和神经系统

(整理)感官和神经系统

感官和神经系统 名词:视神经盘 黄斑 咽鼓管 交感干 马尾 基底核 纹状体 小脑扁桃体视神经盘:在视网膜视部的内面,与视神经相对应部位的一圆盘形隆起,无视细胞分布(无感光作用),为生理性盲点。

黄斑:在视神经盘颞侧稍下方的一黄色区域,由密集的视锥细胞构成的黄色小区。

中央凹:为黄斑中央的凹陷,是感光最敏锐的部位(只有视锥细胞)。

咽鼓管:①是连通鼻咽部与鼓室之间的管道,起保持鼓室的气压与外界的大气压相等,维持鼓膜内、外压力的平衡的作用。

②分部:分为外侧的骨部和内侧的软骨部。

③形态:咽鼓管咽口和软骨部在平时处于闭合状态,当吞咽或呵欠时则开放,空气经咽鼓管进入鼓室。

幼儿咽鼓管的特点与临床意义:短而平直,管腔较大,故咽部感染易沿此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交感干:①位置:位于脊柱两侧,上至颅底下至尾骨。

②组成:由椎旁神经节及其节间支相连而成,有左、右两条,其下端在尾骨前面两干借奇神经节相连。

③分部:分为颈、胸、腰、骶、尾5部,分别称颈交感干、胸交感干、腰交感干、盆交感干。

马尾:脊髓外形呈前后略扁、粗细不等粗的圆柱体。

有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其末端变细,称脊髓圆锥。

自圆锥向下延为细长的终丝 (无神经组织,在第2骶椎水平被脊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背面)。

在脊髓末端以下,腰、骶、尾神经根在椎管内围绕终丝形成马尾。

基底核:为端脑白质内,靠近大脑底,包括纹状体、屏状核和杏仁体。

纹状体: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

其中尾状核和豆状核的壳称新纹状体;豆状核的苍白球称旧纹状体。

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结构,是控制运动的一个主要调节系统。

人类基底核病变,出现运动不正常和肌张力改变,如震颤性麻痹、舞蹈病等。

小脑扁桃体:在小脑半球下面前内侧的突出部,靠近枕骨大孔。

临床意义: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可嵌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或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导致呼吸、循环障碍,危及生命。

简答:1. 眼球壁各层的组成。

眼的屈光装置组成和结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最后公路原则 主要指传出神经元的活动规律。传出神经元接受不 同来源的突触联系传来的影响,既有兴奋性的,又 有抑制性的,因此该传出神经元最终表现为兴奋还 是抑制,以及其表现程度则取决于不同来源的冲动 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原则被称为最后公路原 则。最后公路原则保证反射中枢的活动具有合适的 强度,使反射活动在强度上具有协调性。
(二)反射的抑制 • 中枢的兴奋和抑制同时并存又相互影响,在 脊髓反射的中枢之间或高位脑和脊髓对低位 脊髓反射中枢均存在抑制作用。反射抑制的 主要表现有: (1)中枢抑制。如谢切诺夫抑制。 (2)外周抑制。正常情况下,用硫酸刺激蛙的 一侧脚趾,将发生屈腿反射;但如果用镊子 止血钳以不致造成损伤为准,夹住另一后肢 的脚趾,这时可见硫酸刺激原本引起的反射 被抑制。放松止血钳,硫酸刺激立即引起屈 肌反射。其原因是对侧刺激产生的兴奋抑制 了本侧下肢的反射活动。 (3)交互抑制。
第二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内容: 1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2 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3 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4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5 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返回章目录
一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反射 在正常情况下,脊髓的反射活动受高级中枢的控 制,但脊髓本身也能独立地行使一些简单的反射 活动。 例: 1.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2.节间反射 3.牵张反射
六 条件反射
无关动因通过与与反射的刺激多次结合,这 个无关动因变成了这个反射的信号刺激。 条件刺激的皮质代表区和非条件刺激的皮质代 表区之间由于多次同时兴奋,发生了机能上的暂时 联系,结果条件刺激在皮质引起的兴奋,可以通过 暂时联系到达非条件反射的皮质代表区,引起其兴 奋而发生反射。如果反复用条件刺激而得不到非条 件刺激的强化,则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以至消失。 返回节目录
电突触
(二)神经元的联系 任何机体兴奋传导的通路都是由大量神经元组 成的。中枢联系是由大量中间神经元建立的突触联 系。突触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 大致有三种。
1 辐散式联系 一个神经元轴突可通过其末梢分支与许多神 经元建立突触联系,此种联系就称为辐散式联系。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这种联系,可以把一个神经元 的兴奋同时传达到许多其它神经元,从而扩大影 响。 通常传入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进入中枢神经系 统后与其它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六)反馈 中枢内某些中间神经元形成环形的突触联系即为 反馈作用的结构基础。反馈联系的生理意义在于 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使反射活动的调节精确 化和自动化。例如当一个刺激引起反射活动后, 效应器的活动又刺激其本身中的感受器发出冲动 进入中枢,这个继发性传入冲动对维持与纠正反 射活动的进行起重要作用。 返回节目录
二 中枢联系
(一)突触联系和类型 1 概念 狭义的概念:是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 间的接触部位。 广义的概念: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肌细 胞或腺体细胞之间的、有特殊结构的接触部位都 称为突触。
化学性突触
2 突触的类型 按接触形式,突触可以分为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轴突-轴突型、树突-树突型等类型,以 前两者为最常见。实际上,两个神经元的任何部 分都可能彼此形成突触。 按神经元的作用机制,可将神经元分为化学性突 触和电突触。
(二)交互抑制 正常反射的完成,不仅由沿着一定反射弧传播 的兴奋组成,而且同时还有另一反射弧的抑制过 程所保证,从而协调完成某一生理效应。如伸肌 和屈肌反射。
(三)抑制的产生 根据抑制产生的部位分为: 突触前抑制:在轴突前的轴突末梢发生抑制的因素。 突触后抑制:对突触后膜的直接抑制。
1突触前抑制:指某种生理机制减少了兴奋性突触的递 质释放,使得神经冲动传至该突触时,不容易甚至不能 引起突触后的神经元兴奋因而呈现抑制性的效应。这时 突触后膜兴奋性没有改变,也不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与突触后抑制不同,表现在不直接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 膜电位和兴奋性,而是通过与突触前神经元的终末形成 抑制性突触,进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和兴奋性。
(三)神经递质的受体 受体:在细胞膜或者细胞内存在能与神经递质、激 素等化学物质特异性结合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即受 体(receptor)。受体与这些物质结合后,引发一 定的生理效应。受体的命名是根据与其特异结合的 递质命名的。如凡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 能受体,与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结合的称为肾 上腺素能受体。 受体阻断剂:某些药物与受体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 这些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占据受体或改变其分子的空 间构型,使受体不能与相应的递质结合而不能发挥递 质的生理作用,这类药物称为受体阻断剂。
3 链锁状联系联系和环式联系 兴奋通过中间神经元的链锁状联系,可以在时 间和空间上加强或者扩大其作用范围;兴奋通过神 经元的环状联系,则由于这些神经元的性质不同, 而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效应。
• 如果环式结构中各个突触的生理性质大体一致, 则冲动经过环式传递后,在时间上加强了作用 的持久性这是一种正反馈作用。比如某种反射 活动往往会在刺激停止后仍持续一段时间,生 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后放(after discharge)。如果环式结构内存在抑制性中 间神经元,并同其返回联系的胞体形成抑制性 突触,则冲动经过环式传递后,将减弱或终止, 这是一种负反馈作用。例如血压调节的减压反 射,即属于负反馈。
传入侧支性抑制的意义:作用是使不同中枢之间 的活动相互协调。 回返性抑制意义:这种抑制属于负反馈调节过程, 其结构基础是神经元间的环状联系。回返性抑制 的作用是,及时终止神经元的活动,并促使同一 中枢内许多神经元之间的活动同步化,对神经元 的活动在时间上和强度上进行及时的修正。 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的相同点在于抑制 信号均发生在突触后膜,故共同称为突触后抑制。 返回节目录
1 神经元的结构 典型的神经元包括三部分:树突、胞体和轴突。 其中,树突可以将冲动传送到细胞体,胞体则可 接受传来的冲动,并能产生兴奋,进而将冲动传 到轴突。轴突(神经纤维)则可将冲动传到他处。
2 神经胶质 不具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分布于神经元周围。 功能: (1)支持作用 (2)隔离绝缘作用,高电阻防止神经冲动时电流 扩散 (3)摄取化学递质 (4)分泌功能 (5)修复与再生 (6)神经系统的发育 (7)营养作用 返回节目录
一 神经系统的构成
•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 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 CNS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neuron)。而 神经元之间的机能联系则是突触。 •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形态和生理机能完全不同。 • 神经元:接受刺激、传递和整合信息。 • 神经胶系,所以中枢内的兴 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上、时间上以及强度上都得 到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使反射活动得到精确地 起到调节作用。 返回节目录
三 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抑制过程
(一) 中枢的抑制现象 谢切诺夫(1862)将食盐结晶置于蛙的间脑 部位,观察到蛙的屈肌反射时明显延长,这是由 于间脑部位受到食盐刺激而兴奋时,对脊髓的屈 肌反射中枢发生了抑制作用,即高级中枢的兴奋 能抑制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这一现象称为“谢 切诺夫抑制”。由此提出了中枢抑制的概念。现 在认为任何反射活动中中枢既有兴奋活动也有抑 制活动,抑制是兴奋的对立面,兴奋和抑制都是 主动过程。
(二)递质与调质 • 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 作用于所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 殊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 调质是指神经元产生的另一类化学物质,也作 用于特定的受体,但它们在神经元之间并不是 起直接传递信息的作用,而是调节信息传递的 效率,起到增强或削弱递质效应的作用,因此 被称为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
(三)反射的易化---脊髓休克 中枢的反射除了有抑制现象外,还有易化作用。 脊髓休克,又称脊震,是反射活动易化作用的典 型实例。 1 脊髓休克(spinal shock) :突然横断脊髓 与高级中枢的神经联系后,横断面以下的脊髓 一切反射能力暂时地丧失,进入无反应状态, 如骨骼肌和内脏反射均减弱或消失,这种现象 称为脊髓休克。这种失去了脑干控制的动物叫 脊动物。脊髓被横断后,脊髓休克后,各种脊 髓反射会逐渐恢复。
第9章 神经系统与感官
内容提要: 一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规律 二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三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四 感觉分析功能 五 脑的高级功能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规律
• 主要内容: 一 神经系统的构成 二 中枢联系 三 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 四 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五 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活动 六 条件反射 返回章目录
突触后抑制可分为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1)传入侧支性抑制: 在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 并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的同时,又发出侧支兴奋另 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该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个中枢神经元,这种抑制称为 传入侧支性抑制。这种抑制曾被称为交互抑制, (2)回返性抑制: 是指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 在其冲动沿轴突外传的同时,又经其轴突侧支兴奋 另一抑制性神经元。该抑制性神经元兴奋后再抑制 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
(三)扩散 一个中枢兴奋引起协同中枢产生兴奋的过程 称为兴奋的扩散。抑制也可扩散,通过突触传递, 神经元辐射式排列是中枢扩散的结构基础,扩布 的广度取决于刺激的强度和中枢不同机能状态。 (四)优势原则 某一中枢的兴奋性不断提高而逐渐成为全中枢 神经系统中兴奋性较强的中枢,这个中枢对于其他 较弱兴奋的中枢在反应上占优势。这被认为优势中 枢兴奋性较强,故易发生兴奋而产生反射反应,并 抑制其他中枢的活动。
机理:触突a受到轴突b 的抑制,当冲动传至触 突a时,触突a末梢释放 的递质量减少,神经元 c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幅度大大减少,则神经 元不容易甚至不能发生 兴奋,因而呈现抑制性 的效因而呈现抑制性的 效应。 生理意义:全面地控制从周围传入中枢的感觉信息 以调节传入的感觉冲动。
2 突触后抑制
由抑制性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与其后继性的神经元形成抑制性突触,当抑制性神 经元兴奋时,其触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经突触 间隙引起后继神经元的突触末梢超极化,产生抑制 性突触后电位,从而发生抑制。抑制发生在突触后 膜上(兴奋性神经元本身不能直接引起其他神经元 突触后抑制,而必须首先兴奋一个抑制性神经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