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 第二课时

曹刿论战 第二课时

讨论:第二段 本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怎样的人?
临阵从容,胸有成竹, 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讨论:第三段
1、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取信于民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5、本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怎样的人? 临阵从容,胸有成竹,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6、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彼竭我盈”之时 7、用文中语句回答: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什 么时候? “辙乱”“旗靡”是怎么发现的?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7.作品主题归纳 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 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 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 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表 现了曹刿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 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鲁庄公

目光短浅、急躁冒进
说明他政治上无能
战前庄公寄希望于近臣和神灵身上 战中庄公急于反攻,急于追击 战后庄公不知胜利的原因
说明他军事上无知
三问三答
政治上无能
公将战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公问其故

军事上无知
一﹑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二﹑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 三﹑取胜而不知胜因;
鲁庄公形象总结:
《左传》
温故而知新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8夫战,勇气也。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0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辙乱旗靡:
文章内容理解 四、人物形象分析
曹刿: 以国事为重,深谋远虑, 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庄公: 政治上平庸,不懂军事,
但善于纳谏,能用贤。 写作手法: 对比 衬托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经过。
请你指出“轼”
已经 战胜 振作 缘故
发语词 无实义
充满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二次

已经战胜了齐军,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 次击鼓振作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落, 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 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 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借小惠赢得
近臣的拥护
×借小信赢得
神灵的保护
√ 取信于民
作战的先决条件
战 请见
小惠未徧 民弗从 取
第二段 乘坐

击鼓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 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 矣。”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庄公打算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 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 了。”
春秋地图
• 长勺
长勺在哪里?
说文解字

• 左边是鼓形,上有装饰,下有鼓座; 右边是一只手拿鼓棰击鼓。
倒下
埋伏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 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齐国是大国,难以预测,怕有伏兵 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辙混乱,望见 他们的旗帜倒下,所以追击他们。”
第三段: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
文章内容理解
本文线索
事件发展: 战前——战中——战后
曹刿活动 : 请见——参战——论战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庄公的鄙 将战不知何以战 将鼓不知何时鼓 将驰不知何时驰 既克,公问其故
一、回忆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从哪句话看出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是正义的一方? 而且这句话也交代了长勺之战的时间,作战对象和性质。 齐师伐我 2、概括段意 写曹刿论述战前准备,阐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 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的思想 写战中曹刿指挥长勺之战的过程 写战后曹刿论述什么?曹刿认为这是作 战的先决条件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表明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句子是: 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 5、有利于反攻的时机,也是在齐人三鼓之后曹刿说可以的 原因 彼竭我盈 6、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辙乱旗靡
二、阅读第一段并回答问题 1、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文中的作用。 点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反衬曹刿的远谋 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作铺垫。 2、本段表明了曹刿哪两个思想?从本段看,他是怎样的人?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他是一个爱国,有责任感的人
三、阅读第二、三段回答问题。 1、曹刿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是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公将驰”曹刿认为未可的原因是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通过曹刿的言行,你认为他有怎样的品质和才能? 有深谋远虑,政治远见,爱国心,责任感,能把握 战机,详查敌情,能知己知彼,指挥从容镇定,有 高超的军事才能。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一、朗诵导入二、剖析课文(一)第一段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何要“伐”鲁国呢?增补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唯恐被拖累,走开齐国避难。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争,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归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领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此后两国结下深仇宿怨。

鲁庄公十年的春季,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从历史背景得悉齐师兴兵完整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入侵”。

2、曹刿的身分如何?明确:从“其村夫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一般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

“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相关。

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应的一种饮食。

按规定“医生以上,食乃有肉”。

所以,“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饮食肉待遇的医生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重点,贯串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拥有什么样的质量?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应曹刿关怀国家大事和深思熟虑的质量。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剖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以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可以察,必以情”。

6、关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何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可以察,必以情”是“能够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由于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输赢的主要要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单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并且注意实质作战中的战略战术。

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中加点字 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3 分)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 攻无不克、克敌制胜、以柔克刚 (2)夫大国,难测也—— 变幻莫测、高深莫测、居心叵测
(3)望其旗靡——
所向披靡、望风披靡、风靡一时
• A《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 • B反映战前政治准备,取信于民的一句话是 , ,
, 。

• C曹刿认为“可以之一战”的句子是



• D《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取信于民的一句话 是 , , 。 • E曹刿认为这此作战的先决条件是 , , 。
• (以上各题答案都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 以情)
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4分)

阅读训练
2005年广东省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A.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挑拨离间
B.①遂逐齐师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①望其旗靡 ②所向披靡
D.①忠之属也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徐州市2005年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肉食者鄙( ③牺牲玉帛(

写作顺序
按照什么顺序讲这个故事?
• 课文第一段写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能不能打,凭什么可以 战胜敌人,这是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写曹刿协助鲁庄公 指挥打败齐军,取得战争的胜利;第三段写打败齐军后,曹 刿给鲁庄公总结经验。 • 可见,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的顺序组 织材料的。 • 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讨论这一仗能不能打, 以及战后的总结,而对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

《曹刿论战》PPT教学课件(第2课时)

《曹刿论战》PPT教学课件(第2课时)
这是《吕氏春秋·决胜》篇(里)的话,我喜欢这段话,并把它抄写下 来。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怯 勇 虚 实 其 由 甚/ 微 不 可 不 知。/
拓展探究
4. 【甲】文中曹刿做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
①指挥作战;②分析取胜的原因。
5. 【甲】文中表明作战中勇气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一鼓作气,再
写作特色
❸运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
文章第一部分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以庄公为代表的肉食者的浅陋,对比 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接着在曹刿与庄公的三问三答中,又对比出庄公未及曹刿善 谋。在战争中,庄公表现得轻率鲁莽,缺乏军事头脑和指挥才能,而曹刿胸有成竹、 指挥若定,既能把握住战略防御原则,又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战机,既谨慎又果断,既冷 静又大胆。
——三国·诸葛亮
课下作业
读了这则短文,相信同学们一定对长勺之战及鲁庄公和曹刿这两个人物 印象深刻,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角度谈谈学完这篇文章之后的感想。要求观 点明确,论据充分,300字左右。
课下作业
五赞鲁庄公 《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 ,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和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
曹刿形象
曹刿问战
肉食者鄙 取信于民
爱国热情 政治远见
合作探究
曹刿形象
曹刿参战
齐人三鼓——反击 下视眺望——遂逐
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敌疲我打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深谋远虑 有卓越的军事才 能
合作探究
鲁庄公形象
战前
寄希望于施行的“小惠”和 神灵的保佑
战中 战后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 取胜后仍不知原因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优秀教案《曹刿论战》第二课时优秀教案「篇一」曹刿论战的教案教学目的一、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27、曹刿论战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二、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

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弄懂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分析讲解课文第1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就此战例作了精辟分析。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

二、检查预习作业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三、研习新课1.解题。

指导学生读课文注释。

题目是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长勺之战,即论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要掌握战机。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

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

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弱鲁何以战胜强齐? 1、战前准备—— 取信于民

求信于臣 民弗从也
求信于神
求信于民
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
不可以战
可以一战
战 略
2、战争过程——
掌握战术、战机
1、人物的语言 2、人物的动作 3、人物的外貌 4、人物的心理 5、人物在具体事件、 环境中的表现
语言 曹刿
爱国热情高,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远见卓识) 2、何以战?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认识到了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人民的重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要性) 战则请从。 6、未可。(冷静) 7、可矣。(果断)
指猪、牛、羊等 虚报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实情 被信服 赐福,保佑 案件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 不 明察 类 可以凭借
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 击鼓 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大败 公 战车轧出的痕迹
《 左 传 》
听录音:
翻译课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
攻打
拜见
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参与 深谋远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于是、就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 凭借什么作战 独自享受
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把 普及 跟从
人物在具体事件、环境中的表现
鲁庄公
公将鼓之。
(鲁莽) 公将驰之。
公问其故。 (无知)
鲁庄公、曹刿的人物特点总结:
鲁庄公: 平庸、鲁莽、无知、目光短浅。 曹刿:

《曹刿论战》 第二课时

《曹刿论战》 第二课时
(3)一鼓作,再而衰,三而竭。
3.通过对选文的理解,仿照例句把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例:曹刿选择反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
曹刿选择追击的时机是:
达标训练
一、释词:1.齐师伐我2.肉食者谋之3.又何间焉
4.肉食者鄙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8.小大之狱9.忠之属也
3、“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
4、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为何能战胜强大的齐国?
10公将鼓之11.彼竭我盈12.望其旗靡
二、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古:今:2.又何间焉。古:今:
3.肉食者鄙。古:今:4.牺牲玉帛。古:今:
5.弗敢加也。古:今:6.必以信。古:今:
7.小大之狱。古:今:8.虽不能察。古:今:
9.再而衰。古:今:10.忠之属也。古:今:
三、词性活用:1、神弗福也2、公将鼓之
1、古人记叙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动?(A)
2、你又如何评价鲁庄公呢?(A)
【达标检测】
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2、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四、通假字:小惠未徧五、一词多义:1.请:曹刿请见战则请从
2.从:战则请从民弗从也3.故:公问其故故克之
六、虚词:1、以:何以战必以分人必以信必以情可以一战
2、之: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公与之乘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认为反攻的最佳时机是
彼竭我盈
之时,追击的最佳时机是 辙乱旗靡 之时。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 追击的理由是: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由本文引申出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借小惠赢得
近臣的拥护
×借小信赢得
神灵的保护
√ 取信于民
作战的先决条件
探究性学习(三)
4.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 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源自探究性学习(四)战争中
• 1、战争一开始鲁庄公做出了什么反应?(原文 回答)
1学习每段的内容 2感知人心向背的重要性 难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⒈古今词义
伐 齐师伐我 古义: 攻打、讨伐。 今义: 砍伐。 间 又何间焉 古义: 参与。 今义:中间。
鄙 肉食者鄙
古义: 目光短浅。 今义: 卑鄙。 牺牲 牺牲玉帛
古义: 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牲畜。 今义: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
答: 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 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 析的基础上。
解释词语
1安( )
2专( ) 3遍 ( )
4牺牲( ) 5 玉帛( ) 6加( )
7信( ) 8弗( ) 9福( )
10狱( ) 11鼓( ) 12忠( )
13属( ) 14盈( ) 15逐( )
翻译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 ———————————————————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4、理解一点战略战术思想
细读课文 ,鲁国以少胜多的原因有哪些?
检查点拨- 把握句子
体现“鄙”的句子
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加也,必以信
战中: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战后:既克,公问其故
一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二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
目光短浅 鲁莽草率 昏庸无能 急躁冒进。 政治上无知 军事上无能
检查点拨--- 学习曹刿
一知“民心向背”,有为国分忧的精神; 二知“士气盈竭”,有当机立断的才干; 三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
检查点拨—写作手法
远谋
对比

战前: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战中:掌握战机详察敌情; 战后:分析胜因。 对比突出曹刿的性格特征
战前: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战中: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 战后:取胜而不知胜因;
检查点拨---战略思想
鲁国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 战争前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 作战中准确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
课堂小结
• 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 学习文中详略得当、对比的写法。 • 了解得民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
价值观。
当堂作业
• 一、按原文填空。 • 1、交代战争时间、形势及战争性质的句子: • 2、曹刿“请见”的原因的句子: • 3、曹刿与庄公的对话中,庄公提出的作战条件? • 4、曹刿对鲁庄公提出的三个迎战条件持怎样的看法? • 5、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 •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曹刿认为此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详略得当、对比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内容,小组合作交流、 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曹刿论战的战略、战术思 想;了解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树立爱国主义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一、温故导入,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

二、合作交流,研讨探究。

阅读课文,小组合作,研讨探究下列问题:
1、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鲁庄公认为战前能作那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为什么说“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揭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

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突出表现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曹刿是如何帮助庄供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求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

5、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以将供给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两方面的认识。

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
1、关于人物塑造
①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②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给予攻击,说明他军事上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

鲁庄公与曹刿的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加大战,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上,可见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2、关于对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抵抗侵略保卫国家的政治热情。

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与庄公的急躁冒进,反衬曹刿的从容谨慎,一个出身卑微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3、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则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五、作业
背诵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