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_《三字经》_原文_解释_翻译_相关故事

合集下载

《三字经》17

《三字经》17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解释】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 更替时期,历史上称作五代,这五个朝代 的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
1. 皆:都 2. 由:缘由,原因
直言敢谏 魏征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中国传统文化。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第十七讲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迨( dài )至隋,一土宇。不再传, 失统绪。
【解释】 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历史上 称为隋文帝。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 荒淫无道,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1. 迨至:及至,等到 2. 一土宇:土,田地;宇,上下四方,指天 下。即统一土地,统一万邦。 3. 统绪:指皇室世系。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解释】 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最后隋朝灭亡,他战 胜了各路的反隋义军,取得了天下,建立 起唐朝。
1. 起:掀起,兴起 2. 义师:为正义而战的军队 3. 除:除掉 4. 乱:动乱 5. 创:建立 6. 国基:国家基业,指国家。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解释】 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 到唐昭宣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 唐朝从此灭亡。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相区 别,历史上称为后梁。
谢谢观赏!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三字经》全文完整版,希望有所帮助!三字经全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

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三字经》62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三字经》62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三字经》62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这句话是说: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刘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二百多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启示: 汉朝历四百多年,到了末期,由于外戚、宦官轮翻专权,王室空架,到汉献帝时就灭亡了。

王莽做了皇帝,征用民夫,加收税赋,重施刑罚,这样一折腾,天下又大乱起来了。

公元17年,南方的荆州闹饥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泽地区挖野菜充饥。

由于人多野菜少,引起了争斗。

新市两个有名望的人,王匡与王凤出来调解,受到饥民的拥护,作了首领。

二人干脆就把这批饥民和逃亡的犯人组织起来,占据了绿林山,号称绿林军。

与此同时,山东的樊崇聚集一万多人占据泰山,他们把眉毛染红作为标记,世称赤眉军。

湖南南阳郡的豪强刘演、刘秀两兄弟,因王莽废除汉室封号,不许刘姓人做官,心中怨恨,也乘机在南阳郡起兵。

三路人马联合起来,打败了王莽的几次围剿,声势愈发强大。

公元23年,绿林军正式立刘玄做皇帝,恢复汉朝宗室,年号“更始”,王匡、王凤为上公,刘演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绿林军改称汉军。

汉军很快打下昆阳,昆阳决战,王莽军大败。

汉军乘胜攻进长安城。

王莽的新朝只维持了十五年,就土崩瓦解了。

刘演和刘秀的名声越来越大,更始帝刘玄担心自己的帝位,就找个借口把刘演杀了。

刘秀听到哥哥被杀,心如刀绞,但自己羽翼尚未丰满,只好赶到宛城违心地向刘玄赔罪。

更始帝打消了顾虑,才给了刘秀一些兵马,让他到河北一带招抚豪强势力。

刘秀利用这个机会,消灭了河北地域的割据势力,自己壮大起来。

公元25年,刘秀见时机成熟,自立为帝,就是历史上的汉光武帝。

其后刘秀又消灭了赤眉军,统一了中国,建都洛阳。

历史上把刘秀王朝称为“东汉”,又称“后汉”。

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以后,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例如轻税赋、释奴婢、减少差役等,还不止一次地大赦天下。

因此,东汉初年的经济得以快速地恢复和发展。

东汉自光武帝开始,共历十三帝,231年。

两汉的历史,加起来共计四百四十一年,到汉献帝时,汉朝结束,三国时代开始了。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原文及注释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原文及注释

《三字经》原文及注释01.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解释】《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02.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解释】《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03.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解释】《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04.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解释】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05.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解释】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06.有国风、有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解释】《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07.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解释】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08.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解释】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09.尔雅者、善辨言、求经训、此莫先【解释】《尔雅》一部分辨别古今10.古圣著、先贤传、注疏备、十三经【解释】古代圣人著作的经典,经过诸先贤加以解释意义而成为完备无缺的十三经。

11.左传外、有国语、合群经、数十五【解释】左丘明著作除了《左传》外,还有《国语》,称为《春秋外传》。

十三经之外再加《左传》和《国语》便是十五经。

12.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解释】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

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13.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解释】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

《三字经》的全文解释

《三字经》的全文解释

《三字经》的全文解释《三字经》的全文解释《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三字经》的全文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完整三字经全文解释(图文)

完整三字经全文解释(图文)

株连九族、三党(己九族、母九族、妻九族)

• 形成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 义文化(群居,重家庭亲情)。 • 重血缘重子嗣重祭祀。 • 宗法观念下,个人是被重重包围 在群体之中的,既安全又压抑, 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责 任和义务,而不是权力和自由。 • 重群体轻个体,重组织轻个人。


父 己 子 孙 曾 玄
融四岁,能让梨。弟(悌)于长, 宜先知。
孔融让梨 弟弟尊敬兄长,应该早知道
首孝悌 三才者 曰春夏 曰水火 曰黄道 曰江河 曰士农 稻粱菽 曰喜怒 高曾祖 父子恩 此十义 礼乐射 有古文
次见闻 天地人 曰秋冬 木金土 日所躔 曰淮济 曰工商 麦黍稷 曰哀惧 父而身 夫妇从 人所同 御书数 大小篆
义: 道义,彼此恰当合适 的相处方式或关系。
•应:相应、适应。 • 东方大海,西方流 沙,北方千里冰雪, 南方千里炎火。 •“中国”一词的由 来。
五行水火木金土相生相克,按照相克的顺序。
• 曰黄道 • 日所躔 • 曰赤道 • 当中权 • 赤道下 • 温暖极 • 我中华 • 在东北
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太阳运行的 轨道叫“黄道”,而太阳又围绕着银 河系中心运转。 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 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 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 温逐渐变低。
总叙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 通圣人礼。” •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 史,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 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 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 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 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的成书过程
• 《三字经》成书于宋代,一般认为是宋 代学者王应麟所撰。王应麟号深宁居士, 南宋淳祐进士,曾任礼部尚书。清代至 民国前期后人又略有增补,主要是续添 了宋以后直至清末的一段历史叙述,因 时代变迁,存在几种不同的版本。

三字经(下)

三字经(下)

三字经(下)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

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堕。

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

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

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

宇文周,兴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

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

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

梁义之,国乃改。

炎宋兴,受周禅。

十八传,南北混。

辽于金,皆称帝。

太祖兴,国大明。

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

十六世,至崇祯。

阉乱后,寇内讧。

闯逆变,神器终。

清顺治,据神京。

至十传,宣统逊。

举总统,共和成。

复汉土,民国兴。

廿二史,全在兹。

载治乱,知兴衰。

读史书,考实录。

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

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

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缀。

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八十二。

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

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

泌七岁,能赋□。

彼颖悟,人称奇。

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

谢道□,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

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

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己仕。

尔幼学,勉而致。

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

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

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

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

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嬴。

我教子,惟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

戒之哉,宜勉力。

三字经原文及注释译文

三字经原文及注释译文

三字经原文及注释译文《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译文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三字经解释: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三字经解释: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三字经解释: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guāngwǔxīng光武兴wéidōnghàn为东汉sìbǎinián四百年zhōngyúxiàn终于献【注释】光武:光武帝,刘秀。

东流:光武中兴之后为东汉,以前为西汉。

献:汉献帝,汉朝末代皇帝。

【解释】王莽篡权。

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启示】汉朝经过四百多年的时间,到了末期,因为外戚、宦官互相攻击,王室无能,到汉献帝时就灭亡了。

【赏析】刘秀是刘邦第九世孙,字文叙,生于西汉末哀帝建平元年。

刘秀勤劳谨慎,宽厚待人,少年读书,略通义理。

在反对王莽的起义斗争中,声名鶴起。

于公元25年,即位于,国号“汉”,年号“建武”,定都于洛阳。

经历十一年统一战争,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于“建武”十二年统一了全国。

光武帝刘秀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宽以待民,使因战争遭到破坏的国力逐渐恢复。

光武帝在公元57年病死,终年六十三岁,在位三十三年,光武帝之后,刘庄即位,为汉明帝,明帝死,刘恒即位为汉章帝,之后是和帝、殇帝、安帝、少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

至灵帝时,东汉王朝根基已经动摇,各地豪强风起云涌,割据日益严重。

凉州豪强董卓入京,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这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公元220年十月,汉献帝禅位于曹丕,东汉结束。

东汉王朝共历十四帝。

经历一百九十六年。

东汉是西汉的继承和发展,两汉共历约四百年,在汉献帝时,被曹魏取代。

所以说“四百年,终于献。

”汉朝结束后,三国时代开始,中国大地再次进入了分裂时期。

三字经全文及译文

三字经全文及译文

三字经全文及译文三字经全文及译文《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字经全文及译文,欢迎大家阅读!【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不使人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原文】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布机上的布来教子。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五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原文】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原文】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效仿和实行的。

汉代的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原文】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友爱兄弟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章。

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

《三字经》全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

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元曾。

乃九族,而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名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彀梁。

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杨。

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

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原文及注释(一年级用) (2)

三字经原文及注释(一年级用) (2)

《三字经》(一)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初:有生之初。

本:根本,原来。

性:性情。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性:性情。

苟:如果【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要使孩子专心,有定力。

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求广博。

(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着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成长,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念诵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处:居住,相处。

机:织布用的木架子。

杼:织布用的梭子。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

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

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着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

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义方:教育孩子的方法。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职。

老师教导学生,不只是知识、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做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能够与人相处融洽,做事有方法,活得健康愉快有意义。

《三字经》16

《三字经》16

谢谢观赏!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解释】 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 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 帝,东汉延续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 亡。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解释】 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 成三国相争的局面。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 国,但被司马炎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晋朝, 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 ——《三字经》
回顾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第十六讲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解释】 北朝则指的是元魏。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 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篡了位,建立了北 周;东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齐。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 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 诚意,一再邀请。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1. 鼎:陵。
【解释】 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 起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包括宋齐梁陈, 国都建在金陵。
1. 2. 3. 4. 5.
继:继续,接着 承:承袭,承接 为:称为 都:都城 金陵:南京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国学经典——三字经(含译文)

国学经典——三字经(含译文)

国学经典——三字经(含译文)国学经典——三字经(含译文)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刚刚出生的时候,禀性原本天真无邪、善良。

由于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对孩子不进行良好的严格的教育,孩子会迁善为恶,改变禀性。

教导孩子的方法,还应专心致志,坚持不懈。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孟子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习成,曾经三次搬家。

一次,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生气地割断了正在织布的纱线,以些告诫孟子不要自弃其功、半途而废,只在经年累月,不断努力,才能有进步、有成就。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窦禹钧弃恶从善,中年得子,他积功累德,以“义”训教,使五个儿子个个成材成器,五子登科,美名远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生养子女却不加以教诲,这是做父亲的过错。

教育学生却不严格要求,这是为人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时候不经过玉匠的精心琢磨,就不可能成为精美的饰物玉器。

人如果不努力读书学习,就不能掌握知识,懂得道理,成为明理知义的正人君子。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石如果不经过玉匠的精心琢磨,就不可能成为精美的饰物玉器。

人如果不努力读书学习,就不能掌握知识,懂得道理,成为明理知义的的正人君子。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为人子弟,正值少年之时,应当亲近明师良朋,习得做人的基本礼仪。

香姓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黄香才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顺父母,在寒冷的冬天,他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褥枕席温暖之后,再请父母睡下。

孝顺父母是儿女们应该做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孔融才四岁,就懂得逊让之礼,把大梨让给哥哥,自己留下小的。

做弟弟的对于兄长,应该懂得这个道理。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三字经》原文及注解

《三字经》原文及注解

《三字经》原文及注解《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是孔子得意之作.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三字经》其书作者说法:一、明代黄佐《广州人物传》十,明末诸生屈大均《广东新语》十一,清代恽敬《大云山房记》二,都以为作者应是宋末区适子;二、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

”据此以为《三字经》为明代黎贞撰;三、或者又有区适子所撰,黎贞增广之说;四、世传王应麟撰,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

清代夏之翰《〈小学绀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经》作者自先生(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该也。

”清代贺兴思《〈三字经〉注解备要叙》:“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经》一出,海内外子弟之发蒙者,咸恭若球刀。

”都明确认为《三字经》是王应麟所撰。

一般来说,《三字经》作者应为王应麟。

《三字经》具有识字、广见闻和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即传授知识与封建政治思想教育双重功能。

书中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此书中有段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历来备受赞誉。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而《三字经》后来居上。

这里的“居上”殆源于数字顺序,未必便是根据三书之内容与作用的有意排列。

但事实上,综其覆盖读者之广、教育作用之深以及流传时间之久观而言,《三字经》在中国古代蒙书教材中,不能不说是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书。

巍哉,《三字经》堪称“蒙学之冠”。

《三字经》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六年级上)三字经

(六年级上)三字经

秋夕(唐)杜牧源自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朝天子.咏喇叭 (明)王磐 喇叭, 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载,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三字经》之朝代更迭

《三字经》之朝代更迭

《三字经》之朝代更迭
中国朝代更迭(三字经)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炎宋兴,受周禅。

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帝号纷。

迨灭辽,宋犹存。

至元兴,金绪歇。

有宋世,一同灭。

并中国,兼戎狄。

明太祖,久亲师。

传建文,方四祀。

迁北京,永乐嗣。

迨崇祯,煤山逝。

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至世祖,乃大同。

十二世,清祚终。

三字经的全解

三字经的全解

三字经的全解(2)三字经的全解【解释】左丘明著作除了《左传》外,还有《国语》,称为《春秋外传》。

十三经之外再加《左传》和《国语》便是十五经。

jīng jì míngfāng dú zǐcuō qí yàojì qí shì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解释】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

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wǔ zǐ zhěyǒu xún yángwén zhōng zǐjí lǎo zhuāng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解释】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

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jīng zǐ tōngdú zhū shǐkǎo shì xìzhī zhōng shǐ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解释】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zì xī nóngzhì huáng dìhào sān huángzài shàng shì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在上世【解释】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táng yǒu yúhào èr dìxiāng yī xùnchēng shèng shì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解释】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xià yǒu yǔshāng yǒu tāngzhōu wén wǔchēng sān wáng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解释】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

明末版《三字经》

明末版《三字经》

明末版《三字经》明末版《三字经》明末本为旧通行版,是根据王应原本增补而成,流传极为广泛,也就是钱文忠在“百家诗云”上讲述的版本。

王应(1223-1296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进士出身,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

他祖籍河南开封,后迁居庆元府县人(今浙江县),历事南宋理宗、度宗、恭帝三朝,位至吏部尚书。

王应博学多才,对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都有研究,是南宋末年的政治人物和经史学者。

南宋灭亡以后,他隐居乡里,闭门谢客,著书立说。

旧通行版《三字经》原文及简释如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简释】人出生之初,禀性本来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简释】如果对孩子不严加教育,孩子善良的禀性就会改变。

教诲一个人按照本性发展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始终不懈。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简释】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孟子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曾三次搬家。

孟子不努力学习,孟母生气地割断正在织布的纱线,以此教诫孟子只有日积月累地学习,方有进益。

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简释】五代钧教育孩子有良好的方法。

他所教育的五个儿子,都一举成名,美名远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简释】生养了子女却不加以教诲,这是做父亲的过错。

教育学生却不严格要求,这是做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简释】小孩子不努力学习,这是很不应该的。

如果一个人在小的时候不读书学习,那么到老的时候还能有什么作为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简释】美玉如果不经过玉工的打磨雕刻,就不可能变成精美的玉器。

一个人如果不努力读书学习,就不会懂得知识和道理。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简释】为人子弟,当少年之时,应当亲近明师,交结贤友,讲习礼节仪文之事。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简释】黄香九岁时候就懂得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枕席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

【出处】
《三字经》
【解释】
王莽篡位后,法令繁苛,民不聊生,盗贼纷起。

刘秀领军攻进长安,王莽在混乱中被杀。

历史上把光武帝刘秀中兴之后的汉朝称为东汉。

汉朝一共维持了400多年的帝业,董卓挟持汉献帝至长安。

董卓死后,汉献帝逃回洛阳,东汉名存实亡。

【故事延伸】
刘秀建立东汉
王莽篡汉后,加重了对百姓的盘剥,引起了百姓的强烈不满。

因此各地不断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其中以“绿林军”和“赤眉军”的声势最为浩大。

南阳地主豪强刘秀两兄弟带领的“绿林军”人马,接连几次打败了王莽的大军。

刘秀,字文叔,西汉末年南阳郡人,出生于西汉南顿县,即今河南省项城市,西汉皇族后裔,汉高祖九世孙。

刘秀起兵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谨慎决断的,他见天下确已大乱,方才决定起兵!
公元22年,“绿林军”利用当时有些人的正统观念,提出“人心思汉”的口号,正式立刘玄为皇帝,恢复汉朝,改年号为“更始”。

不久,汉军攻破长安城,杀了王莽,维持了16年的王莽新朝就这样土崩瓦解了。

刘秀两兄弟的名声越来越大,更始帝刘玄害怕极了,就找借口杀了刘秀的哥哥。

刘秀知道自己还不能与刘玄抗衡,便主动向刘玄赔不是。

有人问起原来的功绩,他谦虚地说全是将士们的功劳。

更始皇帝过意不去,便封他为破虏大将军,派他去黄河以北安抚州郡官民。

刘秀看到这是一个机会,公元25年,刘秀和他的随从认为进军的时机已经成熟,便自立为皇帝,他就是汉光武帝。

经过长达十数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更始、赤眉和陇、蜀等诸多割据势力,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纷争战乱,长达20余年的中国大地再次归于一统。

刘秀在位33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使东汉一朝成为我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