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城市流浪儿童问题成因分析

城市流浪儿童问题成因分析

城市流浪儿童问题成因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现代社会,城市流浪儿童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

这些流浪儿童往往无家可归,生活在城市的街头、车站等公共场所,他们面临着极端的生存困境和风险。

背景介绍这个问题的根源,涉及经济、家庭、社会、教育和心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城市流浪儿童的出现,往往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家庭关系紧张、社会支持体系缺失、教育资源不足以及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等密切相关。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构成了城市流浪儿童问题的复杂背景。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政策制定、家庭教育和社会关爱等多方面入手,为这些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2 问题意义城市流浪儿童问题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人类道德、社会公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这些流浪儿童无家可归,长期生活在街头,饱受风吹雨淋,缺乏足够衣食住行的保障。

他们遭受到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困境,更严重的是心灵和人格上的摧残。

这些孩子们绝大多数都面临着辍学、早婚、早育、青少年犯罪等诸多社会问题,对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都带来了严重的隐患。

解决城市流浪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项社会责任,更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保护儿童的权益和未来,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一问题,寻找解决之道。

【问题意义】的探讨,不仅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更能够促使政府、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采取实际行动,共同致力于解决城市流浪儿童问题,为这些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2. 正文2.1 经济因素城市流浪儿童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经济困难是导致儿童流浪的主要因素之一。

许多流浪儿童来自贫困家庭,由于家庭贫困而无法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教育资源,迫使他们流落街头。

缺乏经济支持的家庭无法提供足够的教育和生活条件,使得孩子们没有勇气在社会上立足。

经济困难也会导致家庭矛盾,家庭不和谐会使儿童选择逃离家庭。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法律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法律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法律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流浪儿童是指无法依靠自身力量或家庭支持生活的未成年人。

与正常成长的儿童相比,他们往往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没有稳定的饮食来源和保障,更严重的是,他们往往容易被欺凌、虐待和性侵等多种危险。

为保障流浪未成年人权益和尊严,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在长期的实践中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其中就包括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国儿童福利法》等法律法规。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法律执行不力、社会舆论压力、基层机构衔接不畅等方面的问题,影响到流浪儿童的保护和救助。

因此,本研究旨在对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流浪儿童权益的得到有效保障。

二、选题意义1. 社会责任与使命感。

未成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每个社会应当为其提供必要的救助和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政策,确保其健康成长。

2. 研究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增多,流浪儿童问题日益突显,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3. 实践意义。

本研究对于完善我国流浪儿童保护法律体系,提高司法机关和社会公众对流浪儿童权益的保护意识,促进流浪儿童数量减少、救助和保护能力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法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法律、政策和实践建议。

1. 短期目标:调查研究当前我国流浪儿童保护措施的现状,深入探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法律问题,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2. 中期目标:总结国内外流浪儿童保护法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加强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3. 长期目标:为完善我国流浪儿童保护法律体系、提高防范和救助流浪儿童的能力和水平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促进流浪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社会融入,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调研、专家访谈、案例分析及对比研究等方法,具体包括:1. 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法律、政策、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数据、案例分析等文献资料。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服务策划理念与方法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服务策划理念与方法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服务策划理念与方法摘要:流浪儿童是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之一,他们面临着生活困境、身心健康问题、教育和就业机会的缺失等诸多问题。

因此,为流浪儿童提供救助和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包括多元化的服务内容、个体化的援助方式、社会资源整合与合作等。

一、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理念1.人本主义理念: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应以尊重人的尊严、权利和自主性为核心,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帮助他们重建自信、找回尊严,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自我意识。

2.综合性理念:流浪儿童面临多重问题,救助保护工作应该针对儿童的生活、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需求,提供综合性服务,满足他们的多重需求,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3.持续性理念: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不应止于短期援助,而应长期关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持续的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逐步实现自立和融入社会。

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方法2.个体化的援助方式:流浪儿童的需求和背景各不相同,援助工作应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援助和支持,例如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心理疏导和职业培训等。

同时,重视儿童的参与和自主性,让他们参与决策和规划,增强自我管理和决策的能力。

3.社会资源整合与合作: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需要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和企业等,共同为儿童提供综合支持和援助。

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和网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供更全面、多样化和可持续的服务。

三、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策略2.设置多样化的服务点:在城市和农村地区设置多样化的流浪儿童服务点,提供各类服务和援助。

同时,加强流浪儿童的防范和发现机制,及时介入保护和救助流浪儿童。

3.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需要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流浪儿童问题的关注和认识。

通过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等渠道,推动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

结论:。

乞讨儿童调研报告

乞讨儿童调研报告

乞讨儿童调研报告引言本文档为一份乞讨儿童调研报告,旨在调查和分析乞讨问题对儿童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社会因素。

该调研报告基于在某城市进行的访谈和观察收集的数据,作为对乞讨儿童问题的初步研究。

调研方法在该城市的不同地区,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访谈和观察,和乞讨儿童及其家庭成员进行了交流,并观察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环境背景。

我们也与相关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士进行了访谈,以了解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调研结果1. 乞讨儿童的年龄普遍较小,多在5岁至14岁之间。

2. 大部分乞讨儿童来自低收入家庭,家庭贫困是导致他们乞讨的主要原因之一。

3. 缺乏受教育机会和家庭指导使得乞讨儿童难以脱离贫困和乞讨的恶性循环。

4. 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性和缺乏社会保障政策也是乞讨儿童问题的重要因素。

影响与建议1. 乞讨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应重视儿童的保护和福利。

2. 政府应加强社会福利和教育体系,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给贫困家庭,以减少乞讨现象。

3. 社会组织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合作和支持,共同努力解决乞讨儿童问题。

4. 公众应提高对乞讨儿童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通过行动和捐助参与解决这一问题。

5. 进一步的调研和政策评估也是解决乞讨儿童问题的重要步骤。

结论乞讨儿童问题对于儿童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为乞讨儿童提供更好的保护和机会,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该报告旨在调查和分析乞讨问题对儿童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社会因素,提供解决乞讨儿童问题的建议。

重视儿童的保护和福利,加强社会福利和教育体系,以及提高公众对该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都是解决乞讨儿童问题的关键步骤。

近十年流浪儿童救助困境及对策研究

近十年流浪儿童救助困境及对策研究
书报 复 印资 料 中心 的 《 社 会 工作 》 转载 1 7篇 有
关 流 浪儿 童研究 的文章 。 目前 , 流 浪儿童 研究 主 题还 未能进 入 主流 的学术 期 刊阵 地 , 如《 中 国社
批社 会学 、 社 会 工作 方 面 的权 威 专家 , 但 不 仅
人少 , 且 他们 的研 究 是 零 散 的 , 不 成 体 系 的 2 0 0 9年 , 对 流 浪 儿 童 研 究 比较深人 的学者 主要 以张 明锁 、 刘继 同 、 薛在 兴 、 李 晓凤 为 代 表 ; 2 0 1 0年 前 后 开 始 有 不 少 青 年 学 者 或在 校学 生开 始对 流浪 儿童研 究 比较 关 注 , 其 中主要 以程 福财 、 毕伟 、 冯 元等 人为代 表 , 他 们对 流浪儿 童 进 行 了 较 为 深 入 系 统 的 关 注 和 研 究 。 但 总体 上我 国的流浪 儿童研 究 缺乏 力量 , 尤 其 缺
社会 工 作
近 十 年 流 浪 儿 童 救 助 困境 及 对 策 研 究
冯 元 , 彭 华 民
( 1 .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 院公共管理 系 , 江苏 南京 , 2 1 0 0 4 6 ; 2 . 南京大学社 会学院 , 江苏 南京 , 2 1 0 0 4 6 )

要: 近 十年 来 , 我国流 浪儿童救助 发展虽然取得 了一定成绩 , 但 学术研究方面存在 的参 与主 体 单一 、 研 究体 系不健全 、 基础研 究条件 薄 弱, 以及 救助 实践方 面存 在 的救助政 策不健 全、 行政性救助 色彩过浓 、 救助主体社会 化低 、 区域 性救 助合作 不强等 问题严 重影响其 人 性化 、 专 业化 与社会化发展 。应对这 一发展瓶 颈 , 必须加 快流浪 儿童学 术研 究, 构建 独立的流浪儿童福利行政体 系. 构建与儿 童福利 制度相 衔接 的流浪儿 童福利政 策与服 务体 系 , 构建社会工作 与民间组织参与机制。

城市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研究

城市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研究

城市流浪儿童成因分析
家庭原因
家庭经济困难 家庭结构不完整或解体 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当 家庭关系紧张或冷漠
社会原因
家庭原因:家庭破裂、家庭教 育缺失等
文化原因:教育观念落后、重 男轻女等
社会制度原因:社会保障制度 不完善、户籍制度限制等
经济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失业率高等
个人原因
家庭破裂
离家出走
流浪儿童的分布情况:流浪儿童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等。其中, 大中城市的流浪儿童数量较多,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的流浪儿童数量相对较少。
流浪儿童的来源:流浪儿童的来源复杂,包括家庭原因、教育原因、贫困原因等。其中, 家庭原因是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包括家庭暴力、家庭破裂、家庭教育缺失等。
经验教训:重视 流浪儿童问题, 加强政府与社会 合作,提高流浪 儿童救助水平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城市流浪儿童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现有社会救助政策的不足和局限性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
研究展望
深入研究:探讨城市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的深层次原因和根本解决方案
政策建议: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改善城市流浪儿童的生活环境和未来发展
流浪儿童形成的原因包括家庭破裂、被拐卖、天灾人祸等突发事件以及自 身离家出走等。
流浪儿童在城市中面临着生存危机、心理危机和安全危机等多重问题。
社会救助是解决城市流浪儿童问题的有效手段,包括政府救助、民间组织 救助和社区救助等多种形式。
流浪儿童类型
家庭型:因家庭贫困、家庭暴力等 而流浪
叛逆型:因行为不端、违反法律而 流浪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失学型:因失学、辍学而流浪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流浪人员救助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流浪人员救助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流浪人员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生活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针对流浪人员救助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流浪人员收容困难目前我国各地的收容站点数量较少,且往往条件简陋,无法满足流浪人员的基本需求。

一些地方的收容站点管理混乱,存在违规收费、虐待等现象。

2. 心理需求无法满足流浪人员由于长期生活在边缘状态,往往面临心理问题和社会融入困难。

但目前社会对流浪人员的心理辅导和帮助较少,导致他们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3. 就业和再就业困难流浪人员往往没能力和技能,再加上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导致他们面临就业和再就业的困难。

目前的相关政策和帮扶措施也未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二、建议1. 增加收容站点数量和改善条件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收容站点的投入,增加其数量,并改善条件,提供充足的床位、温暖的饭菜和基本的生活用品,确保流浪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2. 加强管理和监管对收容站点的管理应加强监督和检查,严格禁止违规收费、虐待等行为,确保流浪人员在收容站点得到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3. 加强心理辅导和帮助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或部门,通过专业人员对流浪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重建自信,融入社会。

4. 提供职业培训和帮助政府可以通过举办职业培训班、提供就业指导等方式,帮助流浪人员获取一定的技能和知识,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5. 加强宣传教育社会应加强对流浪人员的宣传教育,呼吁社会各界关爱他们,减少歧视,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温暖的社会环境。

通过以上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流浪人员问题的重视,并推动相关部门对流浪人员救助工作的改进和完善,让更多的流浪人员能够得到应有的关爱和帮助。

流浪人员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除了上文提到的收容、心理、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和建议之外,我们还应该从更多的角度出发,全面解决流浪人员的困境和问题。

流浪儿童的现状及救助措施

流浪儿童的现状及救助措施

小议流浪儿童的现状及救助措施(一)流浪儿童的现状都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但并不是所有的花朵都幸福地生活在阳光雨露下,如今游荡在城市之中、出没于街头巷尾的流浪儿童便是一例。

所谓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了家庭和离开监护人的看护,流落到社会上超过24小时,失去基本生存和可靠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儿童。

近几年来,中国城市流浪儿童日益增多。

据民政部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加上随父母外出打工的街童,实际人数可能远远超过30万人。

他们绝大部分是文盲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

年龄多在10岁至15岁,大多数来自经济落后的地区,尤其是农村。

这些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儿童,离开家庭或监护人,流落社会。

他们中的大多数生活没有保障,更无法享受义务教育和计划免疫。

疾病、饥饿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孩子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伍德琛博士说,从世界范围来看,导致儿童流浪街头的突出原因是贫穷、家庭的解体和暴力。

在中国,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不断进步,但迅速转型的社会给家庭和个体也带来巨大的压力,比如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持续攀升的离婚率,这些都不断把孩子由家庭推向街头。

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家庭、教育、社会等是导致儿童出外流浪的主要原因。

家庭因素排第一位,其中包括家庭解体和家庭教育失当或虐待儿童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教师薛在兴认为,短视行为导致父母不想让孩子读书。

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可各地还有不同程度的对外来儿童加收借读费等违规行为,这也是把随父母外出务工的儿童变成流浪儿童的重要因素。

对于如何解决流浪儿童的救助问题,最近几年我国在流浪儿童救助方面也探索出了一系列新的途径和方法。

专家建议,要从生活救助、心理矫治、针对性进行文化与技能教育以及改变现行救助制度4方面着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浪儿童救助问题。

目前,我国的救助机构主要是从生活生存保障方面做工作。

社会工作视角下流浪儿童救助

社会工作视角下流浪儿童救助

探析社会工作视角下流浪儿童的救助摘要:流浪儿童群体自出现至今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通过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结合社会工作的实质对流浪儿童救助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从社会、社区、家庭方面来解决流浪儿童救助问题,为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崭新的途径。

关键词:流浪儿童救助现状;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社会工作的介入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97-022012年11月16日清晨,贵州毕节市的一垃圾箱内,发现了5名流浪男童的尸体。

据称,这5名男童是因为避寒而躲在垃圾箱的。

这一事件的发生又不免让我们联想到流浪儿童问题的严峻性。

虽然国内外的许多研究一直呼吁要关注流浪儿童问题,但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流浪儿童、该怎么去关注这些流浪儿童?一、流浪儿童问题现状流浪儿童,也成为流浪未成年人,指18周岁以下,脱离监护人有效监护,在街头依靠乞讨、捡拾等方式维持生活的未成年人[1]。

他们是儿童中的特殊群体,数量也不容小觑,据民政部统计,2010年全国共救助流浪乞讨未成年人14.6万人次。

几年前,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一课题组的报告表明,全国流浪未成年人约100万[2]。

为什么会出现流浪儿童事件,为什么有的流浪儿童被遣返回家时,还是会选择重复流浪?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经济困难。

大量有关流浪儿童问题的研究表明,许多流浪儿童来自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居多[2],并且为了维持生计,他们往往没有选择继续读书,而是过早地融入到这个社会中。

第二,家庭结构不完整。

在一般家庭中生育子女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传统社会,生育子女与家庭和家族的延续连在一起,也与人们的养老期望紧密相关。

同时,儿童少年社会化,对儿童少年的关怀和培养是家庭的一项重要功能[3]。

如今,许多流浪儿童来自单亲家庭,这种情况给孩子的心灵上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他们害怕和别人提起自己的家庭[4]。

街道儿童救助工作总结

街道儿童救助工作总结

街道儿童救助工作总结
街道儿童救助工作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旨在保障流浪儿童的基本权益,帮助他们融入社会,重新获得生活的希望。

近年来,我街道在儿童救助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我们在儿童救助工作中注重了儿童的权益保障。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儿童救助机制,确保每一个流浪儿童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援助和关爱。

我们组织了志愿者团队,定期开展流浪儿童救助行动,为他们提供食物、衣物和医疗救助。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儿童的心理疏导和教育培训,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走出困境。

其次,我们在儿童救助工作中注重了与家庭的沟通和协调。

我们深入了解每一个流浪儿童的家庭情况,努力寻找他们的家人,并与家庭进行沟通和协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重新回归家庭。

我们还积极开展家庭救助项目,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然而,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流浪儿童数量庞大,救助工作任务繁重,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救助机制,确保每一个流浪儿童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援助。

另一方面,一些家庭存在着经济困难和教育落后等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家庭的帮扶和支持,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总的来说,街道儿童救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完善救助机制,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和协调,努力为每一个流浪儿童提供更好的援助和关爱,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问题流浪儿童的生存状况与机构救助研究

问题流浪儿童的生存状况与机构救助研究
于 不 良或 离异 中 。

问 题 流 浪 儿 童在 原 居 住 地 的 生 存 状 况
( ) 一 家庭背景及其与家庭 的社会连结。
家庭是儿童生存、 社会化及 情感支持 的主要场所。儿童
向街 角社会流浪并走上违法道路 , 往往与儿童 的家庭连结高
度相 关 。那 么 , 调 查 中问题 流 浪儿 童 的家 庭 背 景 及 其 与 家 本
罪是 与其 家庭 背景 、 受教 育程度 、 社会 的影 响密切相 关的 。问题 流浪儿 童在工读 学校和救 助站这 两种救 助机构 中的 生存状况 与获得 的 “ 生” 受不尽相 同。 一步 完善预 防儿童 出走 及流浪 儿童救 助的相关政策 和制度显 新 感 进
得 尤 为 必要 。
关键词 : 问题流浪 儿童 ; 生存状 况 ; 助政 策 救
8 . %, 06 3 女性 占总数的 1. %。此次调查运用 S S 93 7 P S统计软 件对回收数据进行分析 , 笔者将本次调查 的主要研究结果分 类总结 如下 。

中 。虽然 传 统 “ 夫妻 同住 ” 的家庭结 构 占有较大 的 比例
(47 %)但不完整的各类婚姻状况 占了 6 .1 3. 8 , 35 %。比如 , 已 离婚者约 占 2 . %, 36 0 分居者 占 1 . %, 1 6 丧偶者 占 1 . %, 9 7 0 再 0 婚者 占 1.5 不仅 如此 , 09 %。 一半以上被调查者的父母关系处
0 BS 7 HO1 9・来自5 3・自于断层家庭 , 并处于隔代抚养中。 4家庭成员关系 : , 四成以上的家庭成员关系不好 , 中 其
亲子关 系差较为突出。
而本次调查发现 , 被调查者离开学校的原 因呈现出多样化的 特征 , 但最主要 的原因是厌学。 比如, 在离开学校的首要原因

流浪儿童救助中的的社会工作介入问题研究

流浪儿童救助中的的社会工作介入问题研究

流浪儿童救助中的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武汉市武汉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为例
一、文献综述
国内
国外
二、概念界定
流浪儿童
救助站
社工介入
三、现状分析
目前关于流浪儿童救助问题中社工的介入模式
四、流浪儿童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五、分两种状况
(一)自己做社工实务
具体的社工实务的介入包括:
需求评估
项目策划
项目实施(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的运用,分5~7期)
效果评估
(二)借用救助站现有的介入模式
主要思路
如今救助站在流浪儿童方面采用的社工介入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社工模式的运用,分别评估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从而寻找最合理、最有效的社工介入模式。

在跟踪调查、评估救助站针对流浪儿童的社工介入模式的过程中,发现社工介入的不足之处,反思出现这种不足的原因,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

我国流浪儿童救助问题及其模式探讨的开题报告

我国流浪儿童救助问题及其模式探讨的开题报告

我国流浪儿童救助问题及其模式探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我国是一个庞大的发展中国家,流浪儿童问题十分突出。

流浪儿童多数来自农村,因家庭贫困、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原因无法生活在家庭中,又因年龄小、知识少、自我保护能力差等原因,往往被迫流落街头,受尽了种种不良影响和危害。

为了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不断探索救助模式。

但是,由于流浪儿童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救助模式的成功程度和适用性也各不相同。

因此,本文将探讨我国流浪儿童救助的现状和问题,并依据实践中的经验,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流浪儿童救助模式,提出可操作性较强的流浪儿童救助模式。

二、选题意义1. 社会问题的关注。

流浪儿童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是反映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

解决流浪儿童问题,符合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

2. 研究重点的明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基于社会实践的研究与救助工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中要把重点放在实践中的问题上,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3. 学术价值的提高。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为解决流浪儿童问题提供一套完整可行的救助模式,对于推动流浪儿童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 流浪儿童救助的现状和问题。

对目前我国流浪儿童面临的问题,如心理问题、生活问题、教育问题等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矛盾与困难。

2. 国内外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比较。

研究国内外各种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特点和不足,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3.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流浪儿童救助模式。

在分析前两个方面的基础上,本文将根据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现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流浪儿童救助模式。

四、预期目标和应用价值1. 通过本文的研究,使我们更深入了解流浪儿童的生存状况和问题,掌握各种救助模式的特点和不足,为制定更好的救助政策提供参考。

2. 通过研究,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流浪儿童救助模式,为打赢流浪儿童问题的攻坚战提供方案支持。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分析(合集)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分析(合集)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分析(合集)第一篇: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分析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分析摘要:流浪儿童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各国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流浪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现状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高度关注。

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国政府和有关社会组织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实践,流浪儿童的处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要有效地缓解和根本解决儿童流浪问题却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

流浪儿童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一方面,流浪可能造成儿童智力发展受阻和人格的扭曲,从而不利于儿童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部分流浪儿童在流浪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接受他人不良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诱导,出现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进而危害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整体形象。

因此,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与保护刻不容缓且要有治本良策。

关键词: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政策21世纪初,我市经济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在与其伴生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流浪儿童问题凸现出来,流浪儿童的生存状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按照我国政府的定义,流浪儿童指的是年龄在18周岁以下,离开家庭或监护人,流落于社会超过24小时,造成基本生存条件失去可靠保障而陷于困境中的少年儿童。

流浪儿童的安置问题若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将会对社会和谐与稳定形成阻碍。

因此,关注流浪儿童,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已迫在眉睫。

流浪儿童在社会的生存状况一、流浪儿童的生存现状目前,流浪儿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纳入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的流浪儿童,这部分孩子的特点是身体基本健康、智力正常、没有监护人、没有违法犯罪行为。

另一部分是救助中心不会收容的流浪儿童,包括智障、肢残,或者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

这一部分流浪儿童的生存手段可以概括为:捡(捡垃圾)、讨(乞讨)、卖(卖艺、卖花)、偷(偷窃、抢劫)。

流浪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卫生状况极差。

被迫乞讨的儿童有些身体被故意致残,即使没有明显的残疾,乞讨生活都给流浪儿童生理和心理上造成了疾病。

流浪儿童教育现状及救助保护对策

流浪儿童教育现状及救助保护对策

流浪儿童教育现状及救助保护对策摘要:国家民政部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流浪儿童总数在15万左右,并且呈增长态势,流浪儿童问题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流浪儿童的产生主要有:经济、家庭、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国家必须通过宏观措施,促进各地经济的协调发展,并且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将素质教育提上日程,实现对流浪儿童问题的综合治理;还可以通过媒体宣传或讲座,加强对未成年子女父母的教育,提高其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水平;在社会上也要对流浪儿童进行特殊的教育,保证流浪儿童得到社会的关爱与保护.关键词流浪儿童;原因分析;救助保护措施流浪儿童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流浪儿童”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内涵略有不同,国际上广泛接受的概念是一种”把流浪儿童就其居住方式而区分开来”的定义,此定义把流浪儿童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与家庭脱离关系,居住在街头包括无人居住的废弃房里没有任何负责的成人来保护、照顾、指引的儿童,称为完全流浪[1]。

另一类是白天在街头从事莫种工作以帮助家庭维持生活,晚上回家同家人住的儿童,称为”不完全流浪儿童”。

而流浪儿童教育及救助是保障流浪儿童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近年来,流浪儿童生活恶化以及流浪儿童对社会文明进程产生了一定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流浪儿童社会群体的高度关注,救助保护流浪儿童最根本的方法是加强创新实践,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可以预防未成年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一、我国流浪儿童基本状况据民政部信息网络反馈的情况分析、目前中国约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

如果考虑随父母外出务工、处于隐性流浪状态的街童(即那些白天主要时间生活在街头,晚上又回到父母身边的儿童),实际人数则远远超过了30万人,其中已进入救助网络,即实际经过救助保护中心帮助的流浪儿童中,男性占70%,约有10.5万人,女性占30%,约有4.5万人。

来自农村的占83%,来自城镇的占17%,绝大部分流浪儿童是文盲或小学文化程度,从年龄分布上看,7岁以下的占10%,8—12岁的占23%,13—15岁的占63%,16—18岁的占4%。

我国流浪儿童救助的问题分析

我国流浪儿童救助的问题分析

我国流浪儿童救助的问题分析1、对流浪儿童的救助究竟是强制还是自愿存在争议按照1982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对流浪儿童的收容和遣送可以带有行政强制色彩;而按照新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在救助流浪儿童方面完全是自愿的,他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寻求救助,也可以自由出入救助站,而有关机关将不再具有强制性权力。

按照法理上的原则,新的法律颁布实施后,旧的法律自然失去效力,所以,对全体流浪人员的救助应当贯彻新法“自愿性”原则的精神,但是,实践操作中,对流浪儿童的强行救助的做法依然存在,究其原因,正是人们对“自愿性”原则是否适用于流浪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存在分歧意见。

按照我国民法的规定,未成年人一般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他们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都需要得到监护人的保护。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这些立法的前提假设是未成年人还处于身心发育阶段,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需要得到家庭的照顾和保护。

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对于流浪儿童这一脱离监护之外的特殊群体的救助应该是必须的,而不是任其选择的。

所以,《未保法》第29条规定,“对流浪乞讨或者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民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负责交送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暂时无法查明其父母或监护人的,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容抚养。

”但是是否因此,我们就有理由沿袭强制性做法,从善良意愿出发,强制流浪儿童接受救助呢?这似乎又与《儿童权利公约》的精神相违背。

救助流浪儿童如果一味采取强制手段,除了助长成人世界的权威作风之外,也不利于流浪儿童自身主动性的调动,特别是他们的信任机制已经出现了危机,强制性做法极易引起逆反、抵触等消极心理,从而对救助工作留下障碍和阴影.2、已有的救助机构普遍面临资金、设备、人力不足的问题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经费、人员欠缺问题非常突出。

对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状况的调研报告

对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状况的调研报告

对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状况的调研报告【序言】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方面。

当前,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刻不容缓。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作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平台,直接决定着救助保护工作的容量、内容和水平,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的建设,十分重要和迫切。

为此,我们对目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状况进行了调研,希望能够为完善并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制度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调研目的】通过对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相关机构、组织的调查和访谈,了解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现状、运行情况、有效性、主要存在问题等,结合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所存在问题提出有效建议,以期进一步改善我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工作。

【相关背景】我国流浪未成年人人数增多,处境不容乐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制度日渐完善,实现了收容遣送向救助管理的制度转变,在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伴随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问题逐步凸现,对家庭稳定和未成年人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未成年人外出流浪的现象不断发生。

流浪未成年人生存环境恶劣,身心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或组织的侵害对象和牟利工具,甚至遭受骇人听闻的摧残和虐待。

由于无法得到安全的生活环境、可靠的生存保障和正确的教育管束,不少流浪未成年人或主动、或被迫地以违法犯罪的方式获取钱财和其他物质利益,甚至逐步形成仇视社会、是非不分的扭曲人格。

给城市社会治安带来严重影响,潜藏着危害社会稳定甚至危害民族团结的危险因素。

目前我国流浪未成年人数量在100~150万人左右,据调查,80%的流浪未成年人曾犯有盗窃、抢夺、抢劫等违法行为,45%常年以违法犯罪所得作为主要生活来源。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调查报告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调查报告

上海政法学院2010——2011学年秋季学期《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试卷试卷类别:本科■高职□开卷■闭卷□A卷■B卷□系别班级班级姓名学号成绩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调查报告【摘要】: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问题是我国社会救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否很好的解决流浪儿童的管理救助事关未成年弱势群体的未来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目前在解决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方面还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本身具有很大难度,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还不够完善。

本文通过数据以及相关的文字分析来阐述中国的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关于改进的一些相关的建议。

关键字:社会救助流浪人口儿童一、调查背景:21世纪我国经济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在与其伴生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流浪儿童问题凸显出来,流浪儿童的生存状况以及社会对于他们的救助情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据国家民政部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

据有关专家学者的调查分析,实际数目远不止这些,因此流浪儿童的福利与救济问题是目前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值得我们关注。

二、调查目的:国家所指流浪儿童指的是年龄十八周岁以下,离开家庭或监护人,流落于社会超过24小时,造成基本生存条件失去可靠保障而陷于困境中的少年儿童。

这些流浪儿童的若不能得到合适的社会救助,将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形成阻碍,本文将通过数据和文本实例来观察中国的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的合理性以及其不合理性三、调查方式及对象:进行网络调研(相关的政府网站)、相关的政府部门,书籍资料,实地查看四、调查内容1、造成流浪儿童的原因2、流浪儿童的生活状况3、我国流浪儿童情况4、调查时间:2010-11-24~2010-12-135、调查结果(一)、造成流浪儿童的原因经济、家庭、学校和自身原因是造成儿童流浪的最主要原因。

实践中还有这些原因的混合因素的互相结合造成儿童离家。

1、经济原因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约有592个贫困县和4600万的贫困人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研究摘要:自2003年开始,我国加快了流浪儿童福利政策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通过对流浪儿童福利和救助政策的现状进行探究,力图找出当前流浪儿童福利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探求有效解决流浪儿童问题的途径如下:加强流浪儿童的预防工作,减少流浪儿童每年增加的幅度;完善救助政策,加强政策的支持力度;转变救助方式;社会各界的帮助。

关键词: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对策和建议一、关于流浪儿童的界定和特征何谓流浪儿童,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正是由于这种不明确影响着相关法律的制定及实施,不能保障流浪儿童的合法权益。

安怀世(2002)将我国的街头流浪儿童根据国际机构的分类标准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脱离家庭后独自生活的儿童;二是脱离家庭后与群体生活的儿童;三是未脱离家庭,但在街头谋生;四是未脱离家庭,但在街头游荡。

虽然我们能够根据这种分类明确流浪儿童的生活现状,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分类存在着漏洞,作为定义也是不够谨慎的。

周良才对流浪儿童做了这样一个定义:“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或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个小时,失去基本生存保障而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

流浪儿童的群体特征。

从调查结果中表明我国的流浪儿童群体以男性为主,受教育程度低,来自农村。

张明锁(2002)在对83位流浪儿童中心的儿童进行深入的调查发现,10-16岁所占的比例最高,大部分都来自农村或者不发达地区,并且受教育程度低,大部分人都有辍学的经历或者小学未毕业。

赵维泰(2005)在对中原某省的1247名流浪儿童的情况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后明显发现,绝大多数的流浪儿童来自农村或者不发达地区,并且重复流浪率高,重复流浪的儿童占总数的1/3,一半以上的流浪儿童受教育的程度在小学以下。

虽然上面论述的调查结果是区域性的,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我们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东西,我们可以简单地把流浪儿童的特征归纳为:男性流浪儿童占大多数,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不发达地区,年龄普遍集中在10-15岁,受教育程度低(一般为小学以下的文化程度),主要是以乞讨为谋生方式,重复流浪比率较高。

从这些特征来看,在预防流浪儿童,解决流浪儿童问题中,农村及不发达地区是关键,而重中之重就是落实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儿童的文化素质水平。

二、流浪儿童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根据国家民政部门统计数据(1999)表明,目前我国的流浪儿童数量达到15万人次,这其中包括了重复流浪的儿童。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石家庄市保护流浪儿童研究中心课题组调查(2005)表明,全国每年存在的流浪儿童人数应该在100万至150万之间。

尽管调查存在着时间的差异,中间相差整整六年,并且调查结果与季节也有关,一般夏季的流浪人员要比冬季的流浪人员多。

但这些数据足以表明我国的流浪儿童数量在逐年增加,流浪儿童的问题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关心。

流浪儿童形成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只有找出形成流浪儿童的根本原因,发现现行制度的缺陷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找到正确的预防和解决流浪儿童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流浪儿童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会牵涉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乃至政府政策方面等等。

笔者对流浪儿童的形成原因做了一个简单归纳和总结,可以分别从家庭环境方面,社区服务方面,学校教育体制方面,社会经济方面和流浪儿童自身生理和心理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家庭环境原因:家庭出现重大变故,父母离异或者监护人去世,与继父、继母无法和谐相处;家庭生活环境差,子女过多,在心理上感觉被忽视,不被尊重,基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父母文化程度低,片面追求成绩的高低,简单粗暴,缺乏沟通,出现家庭暴力;由于天生的或者后天的身体残疾被父母遗弃的等等。

第二,社区服务方面:缺乏家庭和谐方面的教育宣传;对有家庭暴力的孩子没有给予高度的关注。

第三,社会经济原因:经济发展存在着区域差异,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流浪儿的人数要多余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落后,生活贫困,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流浪儿童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社会保障水平低,儿童的福利不健全,福利的范围较为局限,流浪儿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根本上的保障。

第四,学校教育体制原因:现在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片面追求高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并且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也不重视;部分教师素质不高,打击歧视“差生”,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出现辍学的情况;贫困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不够,失学儿童多。

第五,流浪儿童自身的原因:儿童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模仿,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但是自我保护能力差,容易上当受骗,被拐卖;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较强,思想也相对较为偏激,行为冲动,不能思前想后。

三、流浪儿童的政策和福利存在的问题1.流浪儿童救助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救助方式的不足首先,预防产生流浪儿童的工作做得不够到位。

政府成立的救助机构主要是解决已经在流浪的儿童紧急救助保护工作问题。

其工作的重心在很大程度上是放在如何提供救助服务上,但是却对如何预防减少流浪儿童缺少关注。

其次,救助机构为流浪儿童提供的服务是被动的。

按照救助办法,救助机构不能强行对流浪儿童进行救助,流浪儿童也很难主动求助。

第三,救助方式趋向固化。

据调查发现,一般救助机构都是按照《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为流浪儿童提供食物和住处等基本生活需要;通知流浪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或户籍所在地的政府,通知他们把流浪儿童接回去。

虽然这些办法可以解决眼前的问题,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暂时满足其生活需要,但是不能解决根本上的问题,往往这些被接回去的孩子会再次踏上流浪这条路。

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比较特殊情况,有些受助儿童与家人或者监护人完全失去联系,或者其家人或者监护人出于某些原因不愿意接他们回去,面对这样的情况,救助机构就会处于十分为难的状况。

第四,只注重救助方式行为的本身,却忽视了受助儿童的根本需要。

一些救助机构更重视物质层面上的救助措施,在救助过程中过多地关注为多少流浪儿童提供救助、提供什么形式的救助等问题。

而较少探究受助儿童流浪的根本原因,忽略其最主要的受助需求,缺乏对其精神上的救助保护。

这样的救助方式只能治标,无法根治,这也是很多流浪儿童即使接受过救助却仍然会在离开救助机构后再次流浪的关键原因。

第五,救助机构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对受助儿童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救助机构由于经费的缺乏,设施的不完善等问题,很有可能将受助儿童与其他成年受助者生活在一起。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所以成年受助者的一些陋习也会对儿童产生影响,使得一些儿童在救助站内也学会赌博、抽烟、说脏话等恶习。

2.流浪儿童的安置问题由于救助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是缺乏专业的培训,只是简单地从个人经验出发,救助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救助的技术条件也应该有所进步和改善。

目前仍然缺乏机构与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系统与系统之间无法形成统一的信息网络,流浪儿童基本情况的查询也得不到有效的信息系统支持,造成许多流浪儿童长期滞留在救助中心。

根据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对流浪儿童的安置处理办法主要是:通知其亲属或所在地单位接回。

这一安置处理办法在制度设计上存有一定的缺陷,或者可以说是政府之间推卸责任的表现。

现实中我们可以发现并没有相关制度和机构可以保证单位、所在地或住所地能够对流浪儿童进行合理安置,只能寄希望于亲属。

所以,父母或亲属是流浪儿童最好的依靠,家庭问题是导致流浪儿童的最主要原因,家庭问题如果不解决,单纯只是把流浪儿童送回家,会导致重复流浪。

四、如何促进和改善流浪儿童的政策和福利的对策和建议1.加强流浪儿童的预防工作,减少流浪儿童每年增加的幅度要根本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必须从源头出发加强预防措施。

首先,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尽快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转变,尤其是农村等经济不发达地区,尽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其次,要发挥社区的功能,通过教育宣传,使家庭环境得到改善,对于有家庭暴力,不和谐的家庭给予高度的关注,只有和谐美满的家庭对儿童才有吸引力,关注问题儿童的心理,进行适当地开导教育,努力帮助他们适应社会。

最后,加强执法力度,现在社会上有许多拐卖儿童,教唆儿童犯罪的行为使得儿童的安全问题很难得到保障,因此,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来严厉打击拐卖儿童的行为。

2.完善救助政策,加强政策的支持力度首先,要增加政府与社会各界对救助的资金投入,完善救助站的基本设施建设,只有拥有健全完善的设备,才能更好地满足流浪儿童的救助需求。

同时,应该聘请专业人士对流浪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关注流浪儿童的心理问题,救助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物质方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救助,降低再次流浪的比例。

其次,可以让社工进入救助站,运用专业知识帮助流浪儿童,转变救助观念,变单一的物质救助为全方面的救助,运用社工的优势视角帮助流浪儿童的最终目的是让这些流浪儿童能够适应社会的节奏,得到社会的认可。

但如果仅仅是一味地给予,势必会让流浪儿童对救助站形成依赖,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所以我们要运用优势视角,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为他们提供教育学习科学知识,另外可以为他们提供技能、技术培训,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中自食其力,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最后要加强调研工作,在现有救助站的基础上形成流浪儿童救助网络,真正确保流浪儿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流浪时都能够找到庇护场所。

3.转变救助方式首先,加强政府之间的密切合作。

预防流浪儿童产生的工作不仅要在城市社区开展,更要在农村地区展开。

面对城市流浪儿童问题,直接负责主体就是城市政府及相关救助部门。

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流浪儿童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的,根据调查表明,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流浪的原因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必须根据具体原因进行分析解决。

流浪儿童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出生在城市的流浪儿童,往往会因为家庭不和,学习成绩不好等等原因而离家出走,成为暂时性或长期性的流浪儿童。

为了预防有这些潜在流浪原因的城市儿童外出流浪,应该加强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给这些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

第二类是出生在农村等不发达地区。

许多流浪儿童不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他们是因为家庭贫困、被人拐卖、随乞丐流浪乞讨等等原因来到城市,对于这些流浪儿童城市政府及相关救助机构则不能简单地将其送回原籍,而是应该与流浪儿童流出地政府,尤其是农村政府一起,建立共同的流浪儿童预防体系,将城市的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延伸至农村地区。

第二,转变观念,不仅关注流浪儿童的基本生活需要,更加注重流浪儿童的精神需求。

救助站一般提供的是基本的生活需求,解决流浪儿童的一时之需,但是却不能降低再次流浪的可能,所以,救助站应该在为流浪儿童提供基本生活救助的同时,从流浪儿童的自身出发,了解儿童流浪的真正原因,发现他们的根本需求,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根本问题,通过对流浪儿童的交流,解决流浪儿童的心理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