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海顿作品

合集下载

(花城版)五上音乐第12课 音乐家(一)——海顿 欣赏1.《惊愕交响曲》 第二乐章 变奏教案

(花城版)五上音乐第12课 音乐家(一)——海顿 欣赏1.《惊愕交响曲》 第二乐章 变奏教案

(花城版)五上音乐第12课音乐家(一)——海顿欣赏1.《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变奏教案一. 教材分析《惊愕交响曲》是海顿的代表作之一,第二乐章变奏部分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和表现力。

通过学习这部作品,学生可以了解海顿的音乐风格,感受交响乐的魅力,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交响乐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海顿及其作品不熟悉,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海顿及其音乐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海顿的生平和音乐特点,感受《惊愕交响曲》的魅力。

2.能够分析并欣赏第二乐章变奏部分的音乐元素。

3.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海顿及其作品,《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变奏的音乐特点。

2.难点:分析第二乐章变奏部分的音乐元素,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海顿的生平和音乐特点,讲解《惊愕交响曲》的背景及音乐特点。

2.示范法:播放《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变奏,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3.讨论法:分组讨论音乐元素,分享彼此的感受和见解。

4.实践法:让学生尝试演奏或创作类似的音乐作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介绍海顿及其作品,《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变奏的音乐特点。

2.音响设备:播放《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变奏。

3.分组讨论材料:音乐元素分析表格。

七. 教学过程介绍海顿的生平和音乐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变奏。

2.呈现(10分钟)播放《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变奏,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魅力。

3.操练(10分钟)分析第二乐章变奏部分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感受和见解。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尝试演奏或创作类似的音乐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介绍海顿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海顿的音乐风格。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变奏的音乐特点。

海顿 小夜曲鉴赏

海顿 小夜曲鉴赏

海顿《小夜曲》鉴赏海顿的音乐幽默、悠闲、明亮、轻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

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亨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

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海顿被尊称为“交响乐之父”,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奥地利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老爹”。

海顿音乐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把细微简单的音乐主题扩展成宏大的结构。

他的音乐通常浓烈饱满,在一个乐章中的关键情节经常迅速展开。

在海顿的音乐作品中,明朗、欢快的情绪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和他广泛采用民间音乐素材.反映新兴市民阶层的精神面貌密切相关。

海顿最有成果的领域是交响乐、室内乐和清唱剧。

海顿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轻松、快乐表现在作品中,这种乐观主义源于他对人民的同情.他常常说贝多芬音乐中有一种他不喜欢的怪东西。

这种怪东西就是指贝多芬音乐作品中的斗争性。

另外,在艺术趣味上.海顿的作品不仅接近广大市民阶层,而且带有宫廷音乐典雅、消遣、娱乐的风格,因此他可以被说成是宫廷音乐家的外貌.资产阶级音乐家的本质。

最后,在艺术手法上。

海顿的作品旋律明朗、容易记忆、和声清晰而富有功能性。

在海顿的全部创作中,交响乐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确定了古典主义器乐创作的基本原则——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刻的哲理性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创作原则。

他在创作手法方面,也有很多大胆的创新:确立了以短小动机加以动力性展开的奏鸣性发展原则,废除了数字低音的传统.开始确立了近代管弦乐的编制和配器原则。

弦乐四重奏也在他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在交响乐中进行的种种革新,在他的四重奏中也可以看到。

总的来说,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风格的真正奠基者,而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成就都是在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海顿钢琴奏鸣曲》音乐鉴赏

《海顿钢琴奏鸣曲》音乐鉴赏

《海顿钢琴奏鸣曲》音乐鉴赏《海顿钢琴奏鸣曲》是古典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一,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海顿创作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

这首曲子被认为是海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西方古典音乐的经典之一。

下面从旋律、节奏和表达三个方面来进行《海顿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鉴赏。

从旋律方面来看,《海顿钢琴奏鸣曲》旋律清新、流畅,简洁而不失精致。

整个曲子的旋律线条简单明了,却又不失优美,起伏自如,铿锵有力,给人以舒适愉悦的感受。

从和声方面来看,曲子的和声虽然简单,但却巧妙地运用了各种和声技巧,如对位、装饰音、和声节奏等,使得曲子更具层次感和变化性。

从节奏方面来看,《海顿钢琴奏鸣曲》的节奏明快、清晰、整齐。

曲子采用了典型的四分音符为主的节奏形式,但是却通过巧妙的速度变化和重音设置,增加了曲子的动感和张力,使得曲子更加富有活力。

从表达方面来看,《海顿钢琴奏鸣曲》表达了海顿对生命的热爱和向往,表现了他对音乐的热情和追求。

这首曲子富有激情,富有动感,表现了海顿对生命的强烈感受和对音乐的深深热爱,同时也表现了他对音乐形式和技巧的完美追求和掌控。

《海顿钢琴奏鸣曲》是一首充满活力、精致而又简单的古典音乐代表作品,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都充满着魅力和艺术气息。

这首曲子的表现力强,富有内涵,对于音乐爱好者和音乐学习者来说,都具有很高的欣赏和学习价值。

第一乐章的曲式为古典时期的标准奏鸣曲曲式,由两个主题构成,且主题之间存在对比。

第一个主题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旋律,充满了感性和激情,第二个主题则更为沉稳。

这两个主题以及它们之间的过渡是奏鸣曲的主要发展部分。

第二乐章是一个悠扬的慢板,有一些古老的风格,它的旋律简单而动听。

这个乐章的旋律性格和第一乐章非常不同,它更加静谧,缓慢,是一种对比。

第三乐章则是快板,它由一个主题和两个变奏构成,是对第一乐章主题的再现和发展。

变奏部分富有想象力,富有变化,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首奏鸣曲的音乐语言简明清晰,富有透明感和流畅感。

大学音乐鉴赏——欣赏海顿

大学音乐鉴赏——欣赏海顿

欣赏海顿摘要:介绍弗朗茨·约瑟夫·海顿的生平,对其著名代表音乐作品《G大调第94(惊愕)交响曲》进行简单赏析,由此分析出作曲家海顿作品的特点和风格,以及总结出他的一生在音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海顿、《G大调第94(惊愕)交响曲》、赏析在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在维也纳形成了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派。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是继巴赫之后的第一位伟大的器乐作曲家,也是古典音乐风格的创始人,在创作上最有成就的领域是交响乐、四重奏和清唱剧。

他在音乐史上突出的贡献是确立了古典奏鸣交响套曲的形式结构和奏鸣曲式原则。

他生于奥地利与匈牙利边境下奥地利的一个村镇罗劳,卒于维也纳。

海顿出生于一个贫穷的车匠家庭,他的父亲是世代相传的车匠,母亲是贵族府中的厨工,家境贫困,12个孩子有6个夭折,海顿是12个孩子中的第2个。

海顿父亲虽然是个工匠,但爱好音乐,能弹竖琴,也喜欢唱歌。

那时在奥地利民间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消遣。

海顿自幼受到这种民间音乐和教堂音乐的熏陶,从孩提时代就显示了出众的才华。

他有漂亮的童声高音,不但能模仿唱出他所听到的每首歌曲,而且可以在自制的小提琴上拉出这些旋律。

海顿的亲戚──海恩堡教会合唱团指导J.M.弗兰克看中了他,从此6岁的海顿永远离开了父母,他在多瑙河畔的海恩堡教会合唱团里唱弥撒曲,学习乐理和常用乐器哈普西科德小提琴。

学业艰辛,正如他后来回忆的那样“鞭挞多于膳食”。

两年后,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乐长G.罗伊特去海恩堡物色歌童,海顿被选进了唱诗班。

17岁这一年,海顿因变声被解雇,开始了一贫如洗备尝辛酸的生活。

为了糊口他教几个孩子学音乐。

一位朋友为他在维也纳找到了一间阁楼栖身,聊以自慰的是阁楼里有一架旧哈普西科德。

在这里,他勤奋自学,练键盘乐器、小提琴,研究理论。

1754年他认识了当时颇负盛名的意大利作曲家、声乐教师N.波尔波拉,海顿向他学习作曲、意大利文和声乐,同时为他的声乐课弹伴奏,兼当仆人。

海顿惊愕交响曲赏析

海顿惊愕交响曲赏析

海顿惊愕交响曲赏析
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交响曲第94号)是一部极具特色的古典音乐作品。

这部交响曲最著名的特点在于第二乐章,其中包含了一个突然的强音,这个强音给听众带来了“惊愕”的效果,因此得名“惊愕交响曲”。

1.第一乐章(Adagio - Vivace assai):乐章以缓慢
的序言开始,然后转入活泼的Vivace部分。

这个部
分的特点是明快的旋律和清晰的对位法处理,体现
了海顿音乐的典型特征:活泼、充满智慧和幽默。

2.第二乐章(Andante):这是最著名的乐章,以其温
和的旋律和宁静的节奏开始。

然后突然间,一个响
亮的强音打破了宁静,给听众带来惊喜。

这个强音
是整部交响曲中最具标志性的部分,展示了海顿的
幽默感和对听众的巧妙把控。

3.第三乐章(Menuet: Allegro molto):这个乐章是
一个舞曲式的小步舞曲,节奏明快,旋律优雅。


展示了古典时期音乐的标准形式和对称美。

4.第四乐章(Finale: Allegro di molto):最后一个
乐章节奏快速,充满活力,带有复杂的旋律线条和
节奏变化。

它为整部作品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喜
悦的结尾。

海顿在这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对比和幽默感,不仅在音乐上取得了成功,也为听众带来了惊喜和愉悦。

这部交响曲是海顿作品中的经典之一,也是古典音乐历史上的重要作品。

海顿《g大调钢琴奏鸣曲(l.52)》作品与演奏浅析

海顿《g大调钢琴奏鸣曲(l.52)》作品与演奏浅析

海顿《g大调钢琴奏鸣曲(l.52)》作品与演奏浅析海顿这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钢琴作品,在古典艺术领域创造了非凡的成就,占有创作上的特殊地位。

他一生共创作了52首钢琴奏鸣曲作品。

他独特的曲风把人们带入有如清澄优美的音乐之中。

作为一个古典主义者,海顿开创和发展了奏鸣曲式。

约瑟夫·海顿,德意志民族中的音乐巨匠。

他所创作的交响乐和弦乐重奏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其巨大光环影响下,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就易于被人们忽略掉。

但是,奏鸣曲创作一直贯穿在他一生钢琴音乐创作的历程中。

其中的乐章结构、曲式、所用的和弦进行等很多方面,都显现出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特征,并逐渐确立了管弦乐配器原则和奏鸣曲的曲式结构。

约瑟夫海顿—德意志民族的音乐巨人,一个音乐时代的创始人。

在他所创作的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的巨大光环下,海顿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可能易于被人忽略。

但在这位音乐巨人音乐创作生涯中,钢琴奏鸣曲犹如一条长河,贯穿于他一生的音乐创作历程。

海顿早期奏鸣曲处在西方音乐史中特殊的时期“前古典时期”,其乐章结构、曲式结构、和声进行、音乐织体运用等多方面都显现了此时期音乐创作的特征,同时海顿早期键盘奏鸣曲也是其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雏形。

通过对前古典时期音乐的研究,明确前古典时期的时代特点,及在键盘奏鸣曲音乐创作领域中特别是对海顿早期键盘奏鸣曲音乐创作上所产生的影响。

其次通过对海顿前期键盘奏鸣曲《G大调钢琴奏鸣曲》(L.13Hob.XVI/6)的音乐文本及演奏技巧研究与分析,达到明确海顿早期键盘奏鸣曲的音乐创作特征,从而更好的诠释与演绎该作品,使演奏者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并掌握海顿早期的键盘奏鸣曲。

海顿相较于其他音乐家、作曲家而言具有显著的创新意识与创造精神,就以钢琴奏鸣曲来说,无论钢琴发展还是弦乐重奏都体现出优秀的创作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对音乐思想的创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所以探讨海顿钢琴奏鸣曲风格及演奏要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海顿钢琴奏鸣曲风格及演奏要点巴洛克音乐逐渐过渡为古典音乐风格时期,普遍性音乐风格集中于洛可可、华丽、情感音乐风格,此些音乐风格较受听众欢迎,海顿钢琴奏鸣曲创作正处于这一时期,故钢琴奏鸣曲风格也集中于上述集中风格。

《海顿小夜曲》音乐鉴赏

《海顿小夜曲》音乐鉴赏

音乐赏析——《海顿小夜曲》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的自由自在,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生活需要音乐。

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而独具魅力,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代替的。

欣赏音乐,要通过音响感知较准确地去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

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得到的音响效果,直接与人的生活经历相撞击,得到对作品的理解、分析。

对人的影响还会产生时空的超越,使欣赏者远离此时此景,身临音乐中所表现出的那个环境与时代,能够与表现的内容产生共鸣。

用自己的情感去思考,得到新的感受,所以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

提起音乐,人们首先肯定都会想到音乐圣地维也纳.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便有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涌现.在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毫无疑问应该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贝多芬是音乐的巨人,当之无愧的“音乐的普罗米修斯”。

莫扎特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天才,西方音乐史上一个耀眼的瞬间。

海顿则被誉为”交响乐之父”,由他开创了古典主义音乐时代。

海顿自幼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他的一生中写了十二部交响乐。

而其中《小夜曲》可谓是世界经典曲目,耳熟能祥。

《小夜曲》是一种音乐体裁,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流传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最初,小夜曲由青年男子夜晚对着情人的窗口歌唱,倾诉爱情,旋律优美、委婉、缠绵,是用于向心爱的人表达情意的歌曲。

《海顿小夜曲》系弦乐四重奏曲,原作为《F大调第十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后来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管乐合奏曲、小提琴独奏曲、吉他曲等。

这部作品主旋律全部由第一小提琴担任,用弦乐四重奏形式演出时,由第一小提琴加上弱音器奏出的主旋律流畅而亲切,充满了欢快的情绪。

海顿c大调奏鸣曲赏析

海顿c大调奏鸣曲赏析

海顿c大调奏鸣曲赏析《海顿C大调奏鸣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创作于18世纪末的一部钢琴奏鸣曲。

这部作品以其优美的旋律、典雅的结构和巧妙的主题发展而备受赞赏。

下面我们将对这部作品进行一次全面、生动且有指导意义的赏析。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部奏鸣曲的结构。

《海顿C大调奏鸣曲》由三个乐章组成:快板,慢板和终曲。

这种结构在海顿的作品中非常常见,它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熟悉的感觉,也让人感到舒适和亲切。

每个乐章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同时又相互呼应和衔接,使整个作品展现出协调一致的整体感。

在第一乐章快板中,作曲家引入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主题。

这个主题以强有力的音符开头,给人带来一种豪放和强烈的感觉。

接下来,我们听到了一些对主题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对比鲜明的音符和旋律。

这些对比使整个乐章充满了起伏和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愉悦和振奋的感觉。

第二乐章慢板是整个作品的情感之中心。

在这个乐章中,海顿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个乐章的开头以柔和、细腻的音符开始,给人一种宁静和温暖的感觉。

接着,一个悲伤而动人的主题出现了,它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内心的激荡。

海顿巧妙地通过对主题的展示和发展,将情感表达得非常丰富和细腻,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和共鸣。

最后,第三乐章终曲是整部作品的高潮和收束。

这个乐章以欢快、活泼的节奏和明快的旋律开头,给人一种愉悦和轻松的感觉。

在整个乐章中,海顿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变化,使作品充满了活力和活跃的气息。

整个乐章以高潮和宣泄的方式结束,让人们感到充满了能量和喜悦。

通过对《海顿C大调奏鸣曲》的赏析,我们可以发现这部作品具有多样的音乐特点和个性。

海顿通过独特的结构、精心的主题编排和艺术的处理手法,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优秀作曲家的才华和魅力。

同时,这部作品也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和精神,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敢前行。

海顿《惊愕交响曲》赏析

海顿《惊愕交响曲》赏析

海顿《惊愕交响曲》赏析海顿是18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重要作曲家和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奠基者。

他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确立了古典交响曲四个乐章的典型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海顿被后人推崇为“交响曲之父”与“弦乐四重奏之父”。

其创作对古典乐派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海顿(1732—1809),出生于奥地利东部与匈牙利临近的车匠家庭。

他8岁入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8年的歌童生活使他获得早期的音乐教育。

变声离开唱诗班后生活艰难,靠私人教课和弹伴奏为生。

他曾当过那不列斯歌剧作曲家波尔波拉的钢琴伴奏和侍仆,因而随其上过几次作曲课。

1761年,他加入埃斯特哈齐家族宫廷的乐队,后成为乐长。

在宫廷的近30年里,他创作了他的大部分作品。

1790年尼古拉斯公爵趋势,宫中音乐组织解体,他迁居维也纳。

1791年和1794年两度访问英国,他创作演出了12首《伦敦交响曲》大获成功。

晚年创作出了两部著名的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

海顿共创作了108首交响曲、68首弦乐四重奏和协奏曲、嬉游曲等其他器乐作品;声乐作品有26部歌剧和4部清唱剧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它们确立起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体裁风格。

交响曲海顿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首先因为他是一位交响曲作曲家。

他并非交响曲体裁的首创者,早在巴赫和亨德尔的时代,就已有人为这个领域作了准备,开拓了道路。

但海顿继承了先辈的成就,确立了交响曲的规范,所以有人称他为“交响曲之父”。

在接触和聆听了海顿的作品之后,我对那部《惊愕交响曲》印象最为深刻。

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是其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与他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交响乐的丰碑,乐曲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

关于《惊愕交响曲》的创作,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1791年的伦敦,听音乐会是王公贵族绅士淑女们的一种社交礼仪,各个皇室贵族不管喜不喜欢音乐,为了面子都要出席音乐会,每每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

海顿的弦乐四重奏

海顿的弦乐四重奏

乐曲赏析
在主题呈示过后,第一小提琴转而奏出天真纯朴的伴奏音 型,主题则由第二小提琴呈现,而中提琴和大提琴则在一 旁休息。因此,第一段变奏实际上变成了一段小提琴二重 奏。
在第二段变奏里,中提琴和大提琴再次加入。这次主题由 大提琴呈现,而其他乐器也开始合奏,音乐变得更加饱满 起来。 当中提琴拾起主题的时候,第三段变奏开始了。 经过所有乐器的轮番呈现,这时我们应该对主题旋律已经 相当熟悉。

目录
海顿的弦乐四重奏
• 海顿经过数十年对弦乐四重奏这一曲式的创作 ,逐渐确立了其基本创作技巧以及四乐章的整 体构架。又经过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 曼等一代代后辈音乐大师的完善,弦乐四重奏 逐渐成为了“室内乐”的代表形态,其拥有均 衡的四部合声,音色容易协调,表现力丰富, 音域宽广,富于音色对比。
正如他的个性:乐观、亲切、真诚、爽朗、幽默。
谢谢~
乐曲概述
但是这件贵族的“私有财产”在两年之后公开发表了,并 且成为了弦乐四重奏历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其中,尤 以第三首“皇帝”最为著名,可以说它是所有弦乐四重奏 里最流行的作品。 在此之前,公众室内乐音乐会已经开始出现,而海顿也许 是意识到了室内乐正在日益成为一种公众现象。所以在他 的创作里,海顿开始注意采用一种更为“公众化”的音乐 语言。因此,这部本来是献给少数贵族阶层的作品,同样 也受到了平民大众的热烈欢迎。
海顿的音乐成就之
弦乐四重奏
音乐系0903班 R.P.J
目录
• 海顿简介 • 弦乐四重奏 • 海顿的弦乐四重奏 • 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作品
《皇帝赞歌》
海顿简介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
维的车匠家庭
海顿简介

浅析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Hob.XV152)》(第一乐章)

浅析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Hob.XV152)》(第一乐章)

浅析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Hob.XV1/52)》(第一乐章)关键词:海顿;古典奏鸣曲;艺术特征;演奏技巧一、创作背景1790年,海顿的主人埃斯特哈齐亲王去世后,海顿便移居维也纳。

维也纳是欧洲的中心城市,各国的民族文化交汇于此,当地的音乐形式丰富多彩。

在这个欧洲音乐生活的重要舞台上,海顿也由原来卑微的仆人成为受尊敬的、可以自由创作的音乐家。

此时,六十岁的海顿两次应邀前往伦敦指挥管弦乐队和创作乐曲,而十八世纪九十年代的伦敦正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社会地位与生活环境的变化,对海顿的创作具有重要影响。

这首《降E大调奏鸣曲Hob.XV1/52》创作于1794年,是海顿最伟大、流传最广的一首作品,也是其最后一首奏鸣曲。

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品相比,它更加自由、更有表现力,展现了海顿非凡的想象力,是海顿晚期钢琴作品中的里程碑。

它与莫扎特《c小调奏鸣曲K457》、贝多芬《悲怆奏鸣曲op13》被罗宾斯·兰登称为18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品。

第一乐章为4/4拍,Allegro(快板),降E大调的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

它结构严谨,节奏富有活力,带有贵族气质的优雅风范,具有典型的古典乐派风格特征。

乐曲以乐队齐奏般庄严辉煌的主题动机开始,以附点节奏型为主推动乐曲向前发展。

第二主题则是以轻快、灵巧的附点三十二分音符连十六分音符的跳音音型为主,富有柔情、灵动也充满想象力。

二、艺术特征第一乐章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交响化的音效。

第一乐章的音域十分宽广,海顿使用不同音域的音色进行对比,体现了管弦乐队的风格。

在乐曲中我们可以听到钢琴模仿小提琴、大提琴、单簧管、大号、长笛等多种乐器的音色,钢琴声部的交响化使乐曲获得了丰满的声音效果。

二是复调的作曲手法。

第一乐章中有运用了复调手法的部分,演奏时一定要交代清楚各个声部的进行。

以及展开部中的左右手声部的模仿对位,两个声部主要运用四个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进行错开一拍的乐句和音高的模仿,形成了奏鸣曲式中展开部的扩充发展。

聆听海顿《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丨协奏曲赏析系列⑤

聆听海顿《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丨协奏曲赏析系列⑤

聆听海顿《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丨协奏曲赏析系列⑤海顿《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第一乐章海頓的《C大調雙簧管協奏曲》纪念海顿丨简述其钢琴奏鸣曲早期与晚期的音乐风格与演奏特点;往期协奏曲主题:协奏曲赏析系列①丨柴可夫斯基和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次听完贝多芬的五首钢琴协奏曲丨协奏曲赏析系列②;是爱情激发肖邦写下了《第二钢琴协奏曲》丨协奏曲赏析系列③;莫扎特《第十二钢琴协奏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奏技巧丨协奏曲赏析系列④奧地利作曲家約瑟夫.海頓生於1732 年,卒於1809 年,與莫札特、貝多芬皆是古典時期最重要的作曲家。

因為他的創作手法,奠定日後西方交響曲與弦樂四重奏的基礎模式,因此後世將海頓定位為「交響曲之父」及「弦樂四重奏之父」。

海頓的《C 大調雙簧管協奏曲》與《C 大調大提琴協奏曲》有著類似的遭遇。

前者的手稿在德國的德勒斯登被發現,直到1926 年由出版社發行才被世人知曉;後者亦是在二十世紀才被發現。

當手稿出現時,為了考據《C 大調雙簧管協奏曲》的真偽,讓所有的海頓學者傷透腦筋;參考海頓自行編輯的兩套作品目錄中,從不曾看見此曲的蹤影。

就配器而言,此曲採用了小號與小鼓等音量較大的樂器,在海頓的協奏曲中十分罕見,尤其雙簧管又是音量較小的木管樂器。

因此有不少人提出質疑,認為《C 大調雙簧管協奏曲》的手稿,可能是同時期的作曲家,為了沾上海頓的名氣,在手稿上謄上他的名字為曲子加持。

所幸,近年來的音樂學者透過各種鑑定方式,找出證據指出《C 大調雙簧管協奏曲》,證實為出自海頓之手,才一解作品的身世之謎。

在海頓一生七十多年的歲月裡,大半的時間是在奧地利艾斯特哈基皇族(Esterházy Family)度過。

自1761 年簽約開始,海頓為艾斯特哈基皇族服務長達二十九年之久,尤其以尼古拉.艾斯特哈基親王(Nikolaus Esterházy)在位期間最長,與海頓的關係最長久也最親密。

尼古拉親王本身是音樂愛好者也會演奏樂器,因此在他的支持下,海頓得以有一個編制完整的管弦樂團及合唱團,供他創作新的作品。

谈谈如何欣赏海顿的钢琴音乐作品

谈谈如何欣赏海顿的钢琴音乐作品

谈谈如何欣赏海顿的钢琴音乐作品摘要:海顿的作品众多,应该在全面了解背景基础上欣赏其钢琴作品。

关键词:海顿;钢琴音乐;奏鸣曲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11732年,伟大的音乐家约瑟夫?海顿生于奥地利。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包括五十多首钢琴奏鸣曲。

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与其后的莫扎特、贝多芬之间有着内在而深刻的继承关系。

那么如何欣赏海顿的音乐作品呢?我认为应该从历史背景、个人经历以及作品特色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

首先应该了解奥地利民族具有极高的艺术素养和产生音乐大师的优良传统,而海顿所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正处于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18世纪中、下叶,随着启蒙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冲击,欧洲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在新旧社会交替的过程中.西方音乐呈现出复杂的面貌。

此时的音乐,特别是奏鸣曲式的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和室内乐等体裁从萌发走向成熟定型。

其次,由于海顿有幸结实识了保罗?埃斯特哈齐亲王,在亲王府任职长达三十年之久。

这里生活条件优越,又有一支优秀乐队,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随着所作交响曲的发表,他的名声以享誉欧洲。

1791年海顿访问了伦敦,新的环境让海顿充满了创作热情,他写下了12部著名的《伦敦交响曲》等优秀作品,并荣获牛津大学音乐博士学位,也正是那一次访问伦敦他发现了年轻的贝多芬并收他为学生。

随后他又第2次受邀访问了伦敦,这一次他取得了比第一次更大的成功,这些经历使海顿的作品不仅接近广大市民阶层,而且带有宫廷音乐典雅、消遣、娱乐的风格,因此他可以被说成是宫廷音乐家的典型代表。

最后.在艺术手法上,海顿的作品旋律明朗、容易记忆、和声清晰而富有功能性。

海顿的创作遍及音乐的各种体裁和形式,其中交响乐和四重奏的创作达到了他个人创作的最高艺术水平。

他创作了53首钢琴奏鸣曲和十几首钢琴协奏曲,对后世钢琴音乐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在海顿的整个艺术发展及创作中,他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交响乐及弦乐四重奏的创作上。

浅析海顿管乐作品《C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

浅析海顿管乐作品《C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

浅析海顿管乐作品《C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摘要:弗朗茨约瑟夫海顿,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

《C大调协奏曲》是为海顿为双簧管而作,作品反映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简单而有规律的特点。

整首乐曲的调性明朗,曲风典雅,释放出乐曲中不断向上的力量。

本文将对乐曲第一乐章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演奏技法及艺术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从而理解作品的音乐内涵,以便在演奏中能更好的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诠释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

关键词:海顿;C大调协奏曲;风格特点;演奏技法;一、作者简介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奥地利作曲家,世界音乐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代表作曲家,是古典主义乐派的奠基者和第一代表人物。

海顿一生作有108首交响曲,84首弦乐四重奏,20多部清唱剧以及其他数量众多的作品,确立了交响曲、弦乐四重奏等音乐题材,被称为“交响乐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

海顿的一生虽然生活困窘但始终热爱音乐,或许是受其乐观性格的影响,他的音乐幽默明快、旋律朴素、和声明晰、结构匀称,具有宗教式的超凡洒脱感,呈现出古典主义乐派的理想境界。

二、创作背景海顿的《C大调协奏曲》创作于1794-1795年间。

这期间,海顿从伦敦回到维也纳生活,改变了音乐风格,开创作气势宏大的合唱和交响乐作品,他的音乐得到了Esterhazy家族王子的赏识,在他的帮助下成为了一名宫廷乐师。

此后,海顿生活安定,直至晚年。

尽管当时的海顿已不再年轻,他还是对未来充满憧憬。

因此,此时海顿的音乐与同时期的其他作曲家同类型的作品相比,更具开阔性,给人一种宁静、乐观的感觉,释放出一股不断向上的力量。

三、作品分析本作品无论从创作技法还是曲式结构上看,都具有浓郁的“海顿”音乐特点。

整首乐曲的调性明朗,曲风典雅,开朗却不失宁静优美,旋律进行也十分丰富,流露出乐观开朗的生活气息。

本文着重对作品的第一乐章进行分析。

四、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及演奏技法《C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为双呈示部,奏鸣曲式,由一个短小的引子加上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以及结尾的华彩部分五个部分组成。

交响曲惊愕赏析

交响曲惊愕赏析

交响曲惊愕赏析交响曲是西方古典音乐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它通常由四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有不同的节奏和情感表达。

而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交响曲就是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的《惊愕交响曲》。

这部作品被誉为古典音乐史上的杰作,它的音乐结构和情感表达都让人印象深刻。

《惊愕交响曲》是海顿创作的第94号交响曲,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部交响曲的名称来自于第二乐章的开头部分,其中有一段突然的强烈音乐,让人感到惊讶和震撼。

这种音乐形式的突然转变和强烈的情感表达成为了这部作品的特色之一。

整部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分别是快板、慢板、小快板和快板。

每个乐章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主题和情感表达,但整体上却又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故事。

而整部交响曲的音乐结构也是非常严谨和精致的,展现了海顿作为古典音乐大师的才华和功力。

在第一乐章中,海顿运用了快板的节奏和明快的旋律,展现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整个乐章的音乐结构非常严谨,旋律优美,令人耳目一新。

而在第二乐章中,海顿则运用了慢板的节奏和柔和的旋律,展现了一种温柔悠扬的情感。

整个乐章的音乐表达非常细腻,给人一种深沉的感受。

而在第三乐章中,海顿则运用了小快板的节奏和欢快的旋律,展现了一种活泼欢快的氛围。

整个乐章的音乐表达非常生动,给人一种轻快愉悦的感受。

而在最后一个乐章中,海顿则再次运用了快板的节奏和强烈的旋律,展现了一种激烈澎湃的情感。

整个乐章的音乐表达非常激动人心,给人一种震撼的感受。

整体来看,海顿的《惊愕交响曲》是一部音乐结构严谨、情感表达丰富的杰作。

它的音乐主题和情感表达都非常丰富多彩,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

而在演奏上,这部交响曲也需要乐队成员们有非常高的演奏技巧和艺术表达能力,才能够完美地演绎出这部作品的魅力。

在现代,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依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

它的音乐魅力和情感表达依然让人印象深刻,成为了古典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而在音乐会上,这部交响曲也经常被演奏,吸引了大量的听众和乐迷前来聆听。

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赏析

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赏析

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赏析
作为古典主义的奠基者,海顿为器乐作品如奏鸣曲、交响乐、室内乐、协奏曲等体裁的发展,做出了长足的贡献。

他与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主义巨匠,共同努力完善了奏鸣曲曲式,使其成为古典主义时期最为重要的键盘音乐体裁之一。

《降E大调奏鸣曲》完成于1795年,它是海顿创作生涯中的最后一首奏鸣曲,也是他流传程度最广的奏鸣曲。

被认为是海顿器乐创作的最高峰与里程碑。

本首作品共有三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但是却又都充满着古典主义的气息。

第一乐章为降E大调,快板,拥有呈现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完整结构,这一乐章的突出特点就是丰富的调性变化。

海顿在这里使用了他惯用的三度关系让调性转换在活跃的同时不失和谐与完整性。

再现部则重新强调了呈示部的旋律,要求演绎时力度变换频繁,重新强调了呈示部中的辉煌活泼与富丽堂皇的质感。

第二乐章采用了E大调,慢板,使用了回旋曲式,这一乐章具有着浓郁的幻想性与想象力,在乐章的伊始便给出了听感优美的动机并反复变奏、复杂地发展它。

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复附点节奏以及纤细、敏感的装饰音和华彩,大量的装饰音和附点增强了节奏的跃动感,赋予乐章一种恣肆明亮的幻想色彩与浪漫色彩,创新性地突破了传统中第二乐章惯有的徐缓性。

第三乐章重新回到了降E大调,急板,回旋奏鸣曲式。

这一乐章的小节数量在海顿所有的钢琴奏鸣曲中堪称之最,规模宏大紧凑,富有炫技色彩。

与第一乐章类似,第三乐章同样拥有较为丰富的调性变化。

作为终章,它带来的活泼、华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海顿晚期创作中对奏鸣曲创作圆融和纯熟的技巧掌握,以及他重获创作自由之后蓬勃的想象力和恣意流淌的生命力。

海顿《g大调钢琴奏鸣曲(l

海顿《g大调钢琴奏鸣曲(l

海顿《g大调钢琴奏鸣曲(l.52)》作品与演奏浅析
,涉及乐曲内容、作者背景、演奏历史及乐谱分析四个方面
海顿《G大调钢琴奏鸣曲(l.52)》作品与演奏浅析
一、乐曲内容
海顿《G大调钢琴奏鸣曲(l.52)》是海顿的一首着名的钢琴奏鸣曲,由海顿于1780年10月出版。

作品中表达了海顿晚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它的主题清晰明了,表现多变。

第一乐章是由富有抒情的变奏开始,随后是一段温柔的复调段,其他乐章则以开放的平台供给旋律的情感表达,把奏鸣曲的特色发挥到极致,非常值得欣赏。

二、作者背景
鲁道夫·海顿(1732-1809年),出生于奥地利克雷斯特及斯拉沃尔,是具代表性的德国古典主义音乐创作家。

他的音乐影响深远,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

他不但创作技术非凡、艺术水准极高,而且一生坚持一种个性非凡的艺术风格,其作品极富表现力。

三、演奏历史
海顿《G大调钢琴奏鸣曲(l.52)》作于1780年,受到当时各派音乐家的喜爱,因其抒情性强,演奏时需要钢琴家细致地表现。

自19世纪中期起,它就被许多名师演奏,在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曲风中得到诠释,在海顿钢琴曲中卓有成效,被许多钢琴家所推崇。

四、乐谱分析
通过对海顿《G大调钢琴奏鸣曲(l.52)》的乐谱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它的构成要素。

主要以四度、完整多旋律、快速八度展开流畅、大量变奏式为主。

乐曲中一些特殊处理,充
分展现了海顿作曲技巧,如演奏期间的键位拨片设置、低音线的加强、节奏的变化,全部表现出出色的技巧。

欣赏海顿作品教案[001]

欣赏海顿作品教案[001]

欣赏海顿作品教案[001]一、教案背景1.1 教学内容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欣赏海顿的音乐作品,并了解他对古典音乐的贡献。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海顿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鉴赏并分析海顿的音乐作品•理解海顿对古典音乐的重要影响1.3 教学资源•海顿的音乐作品录音或视频•海顿的传记资料或相关书籍•音乐欣赏器材(如音响设备等)二、教学过程2.1 导入引导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海顿的一首著名作品,如《顽皮的赫尔曼》来引起学生对海顿的兴趣。

同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海顿的基本背景和他在古典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2.2 学习海顿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通过展示海顿的传记资料或相关书籍,教师向学生介绍海顿的生平和他在古典音乐时期的创作背景。

教师可以讲述海顿的音乐教育经历、与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关系等内容,以加深学生对海顿的了解。

2.3 欣赏海顿的音乐作品教师选择几首代表性的海顿作品,如《交响曲第94号》、《钢琴奏鸣曲第33号》等,向学生播放相关录音或视频。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注意海顿音乐的特点,如曲调的明快、旋律的鲜明、节奏的活泼等。

2.4 分析海顿的音乐作品在学生对海顿的音乐作品有一定了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音乐的结构如何、旋律的表现手法等,以促使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细致的思考和分析。

2.5 探讨海顿对古典音乐的贡献引导学生思考海顿对古典音乐的贡献,可以与学生进行讨论,了解他在音乐形式、创作风格等方面的创新。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海顿的音乐对后来的作曲家有何影响?他的作品如何体现了古典音乐的特点?2.6 总结复习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复习学生学到的音乐知识和对海顿作品的理解。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问,并解答学生的疑惑。

三、教学评价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评价可以包括对学生对海顿作品的欣赏能力、音乐分析能力和对海顿对古典音乐的贡献的理解等方面的评价。

欣赏海顿作品教案[001]

欣赏海顿作品教案[001]

欣赏海顿作品教案[001]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海顿的音乐作品,了解海顿的音乐特点、创作风格和音乐理论等方面知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海顿的生平及音乐创作背景。

2.欣赏海顿《第94号交响曲》(也叫《惊愕》交响曲)。

3.分析海顿交响曲的音乐结构、旋律、和声等要素。

4.观看海顿生平及其音乐作品的视频或音频片段。

教学目标1.了解海顿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背景,包括音乐史上的位置。

2.能够欣赏海顿《第94号交响曲》,并对其中的乐曲结构、旋律、和声等要素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其音乐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欣赏海顿《第94号交响曲》。

2.分析海顿交响曲的音乐结构、旋律、和声等要素。

教学难点1.分析海顿交响曲的音乐结构、旋律、和声等要素。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1.播放一段海顿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海顿音乐的风格和特点,引起学生对海顿的兴趣。

2.介绍海顿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背景,包括海顿在音乐史上的位置和他的音乐创作风格。

学习重点和难点讲解1.分析海顿交响曲的音乐结构、旋律、和声等要素。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学习内容1.带领学生一起欣赏海顿《第94号交响曲》,并分析其中的乐曲结构、旋律、和声等要素。

2.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注意观察海顿交响曲的曲式结构、多样的旋律表现和和声音色的变化。

3.分组讨论,就海顿交响曲的乐曲结构、旋律、和声等要素进行分析和辨认。

第二课时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忆海顿交响曲的乐曲结构、旋律、和声等要素。

2.播放海顿交响曲的视频或音频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海顿交响曲的音乐特点。

学习内容1.继续欣赏海顿交响曲,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海顿音乐的特点。

2.引导学生就海顿交响曲的音乐风格、曲式结构、旋律、和声等要素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提高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和创作能力。

海顿小夜曲欣赏

海顿小夜曲欣赏

海顿小夜曲欣赏在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在维也纳形成了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派。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是继巴赫之后的第一位伟大的器乐作曲家,也是古典音乐风格的创始人,在创作上最有成就的领域是交响乐、四重奏和清唱剧。

他在音乐史上突出的贡献是确立了古典奏鸣交响套曲的形式结构和奏鸣曲式原则。

他生于奥地利与匈牙利边境下奥地利的一个村镇罗劳,卒于维也纳。

海顿出生于一个贫穷的车匠家庭。

海顿不像亨德尔那样拥有贵族化的生活气息,但是热爱与天分令海顿在音乐之路上一路辉煌,同时也造就了他评议朴实幽默的音乐风格。

《小夜曲》又名《如歌的行板》,弦乐四重奏曲,大约作于1762年,为小提琴、交响乐之父海顿所作。

原作为《F大调第十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

后来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管乐合奏曲、小提琴独奏曲、吉他曲等。

这部作品主旋律全部由第一小提琴担任,用弦乐四重奏形式演出时,由第一小提琴加上弱音器奏出的主旋律流畅而亲切,充满了欢快的情绪。

其他三个声部由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用拔弦奏法模仿情歌式小夜曲用吉它伴奏的音响效果。

用小提琴独奏形式演出时,则由钢琴奏出相似的伴奏音型,保持了原曲的特点。

这首小夜曲色彩明朗,轻快的漫步节奏和娓娓动听的旋律,具有一种典雅质朴的情调,表现了无忧无虑的意境。

在展开过程中的旋律进行,时而出现极其自然的大跳音程,使曲调更富于生气。

这首优雅的小夜曲曾经被认为是约瑟夫.海顿所作,不过学者们现在现在认为它是德国作曲家Roman Hoffstetter的作品。

Hoffstetter是一位住在Wurszburg 以及后来的Miltenberg的Benedictine僧侣。

他模仿海顿创作的一些室内乐几可乱真,他曾写道:“…海顿笔下流淌的每个音符都那么美妙,它们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以至于我不能控制自己去偶尔模仿他。

”他作有六部弦乐四重奏——著名的小夜曲就出自F大调第五弦乐四重奏——这是他最有名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时间:年月日星期
二、教学课题:《欣赏海顿作品》
三、教材分析:
(一)学习目标:
1、在听赏《告别交响曲》的音乐活动中,能熟悉音乐主题,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

2、在听赏《惊愕交响曲》的音乐活动中,能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能用打击乐器参与表现音乐的强弱,并能体验力度在音乐中的作用。

3、在听故事的活动中,能了解海顿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二)教学重点
在听故事的活动中,能了解海顿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三)教学难点
在听赏《惊愕交响曲》的音乐活动中,能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能用打击乐器参与表现音乐的强弱,并能体验力度在音乐中的作用。

四、学习指导:欣赏法
五、教学设计:
(一)教具使用:PPT
(二)教学程序及时间分配:1课时
教学过程:
故事情节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活动 CAI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师:这首优美的乐曲是一位名叫海顿的作曲家写的,老师今天就请大家一起进入海顿的音乐世界。

《小夜曲》第二乐章
引入情境。

听赏《小夜曲》第二乐章。

画面:夜晚风景音乐:《小夜曲》引出故事的人物“海顿”。

故事一:
一生写了一百多部交响曲的奥地利作曲家海顿,长期担任宫廷乐长,公爵看上了一处遥远的湖畔山林,在此大兴土木,建造行宫,每年夏天都携带家人和仆人来次长住,宫廷乐队免不了随同前往。

介绍海顿
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顿。

听故事;看画面。

画面:教材故事一的画面。

通过听故事的形式,了解海顿的生平以及他创作乐曲的背景。

故事二:天长日久,乐手们思家心切,但谁也不敢言归,一天晚上,公爵和他的亲朋在大厅听赏海顿刚完成的第45号交响曲。

奏到最好,乐手们2轮流轻轻吹灭为乐谱照明的蜡烛,拿着乐器相继退场。

最后仅留下两个小提琴手,他们静静奏完最后一个音符,也悄然退席。

听赏《告别交响曲》第五乐章节选。

1、熟悉音乐主题。

2、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

1、听故事。

2、听赏乐曲片段。

3、哼唱主题。

4、画旋律线。

方法:在唱熟主题的基础上用手指划出旋律进行的方向。

5、演唱表现。

方法:学生反复多遍演唱音乐主题,并在每遍逐步减少演唱的人数,以体验乐手相继退场的音乐场景。

画面1、
教材故事二的画面。

画面2、
音乐主题:(略)通过这种演唱形式的变化和演唱音量上的变化,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乐曲所描绘的乐手相继退场的场景。

故事三:
善解人意的公爵自然领会到海顿创作这首乐曲的用意,第二天变宣布:全体人员返回宫廷。

这首乐曲由此而被称作“〈告别〉交响曲。

” 3、知道曲名。

听故事。

画面:教材故事三的画面。

故事四:
海顿在60岁前后,跨海到英国。

伦敦的绅士、淑女慕名而来,将音乐会当成社交场合,热闹非凡。

1、体验力度在音乐中的作用。

1、听故事。

2、听赏乐曲。

3、讨论音乐特点。

方法:通过强弱对比体验音乐情绪。

画面1、
教材故事四、五的画面
画面2、
音乐主题
故事五:
海顿的音乐响起时,一些外表高雅的贵妇却打起瞌睡来,轻快的第一乐章后,柔美的慢乐章开始了,音乐格外安详、平和。

听说〈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2、认识常用的力度术语和记号。

4、哼唱主题。

5、参与表现。

方法:用人声、打击乐、非常规音源、身势动作等表现音乐强弱。

画面三:音乐知识
渐强〈〉渐弱
PP〈FF〉PP
故事六:
原来,这是海顿刻意设计的。

他向人解释说:“那会叫女士们惊愕得跳起来。

”于是,这首乐曲便被人们称作〈惊愕交响曲〉
3、知道曲名,
听故事。

画面:
教材故事六的画面。

总结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