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规范学习..
社会规范教育
社会规范教育一、引言在学前教育中,社会规范教育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
通过规范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交往能力,帮助他们逐渐融入社会,并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篇教案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二、幼儿社交技能的培养1.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幼儿园中,幼儿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集体游戏、合唱比赛等。
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例如,在集体游戏中,可以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与其他幼儿一起制定游戏规则并互相配合完成任务。
这样可以让幼儿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他们的社交交往能力。
2.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示范和引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例如,在幼儿用餐时,教师可以向幼儿示范如何正确用餐,包括如何拿取餐具、坐姿端正、咀嚼细嫩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幼儿亲身体验,在特定场合使用不同的礼仪,如感谢他人的帮助、请假等。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出良好的社交礼仪。
三、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幼儿园中,幼儿需要学会自我保护和个人卫生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和故事情境创设,向幼儿传授洗手、刷牙、穿脱衣服等基本卫生习惯。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团体活动,让幼儿们自己完成洗碗、整理玩具等任务,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
2.培养幼儿的社区参与意识社区参与意识是幼儿社会规范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观社区,在社区里参与一些小型社区活动,如为邻居送去节日祝福、参与社区义工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社区参与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充分尊重他人,并逐步认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一员。
四、道德教育的重要性1.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道德教育是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观察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到不同行为的对错、善恶。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幼儿亲身体验一些道德困境,引导他们思考正确的道德选择。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二、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社会规范的遵从表现为从众现象和服从现象。
社会规范学习是逐步积累交往经验的过程。
教育是用来传递一种特殊的经验传的系统,具有传递社会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动作经验与交往经验的职能,形成个体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使之学会做人。
社会交往是个体社会生活的基础。
个体要在群体中生存、发展,就必须遵守社会规范所确立的交往规则。
个体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构建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结构,完成个体的交往适应的过程。
特点:依从的盲目性;依从的被动性;依从的工具性;依从的情境性;依从是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依从在个体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规范的认同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上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
人的社会生活体现的是与人交往的生活内容,这种交往生活不是个体的随意行为,而是以社会规范为指导的社会交往。
个体的社会行为是对交往情境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是主体对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自身的人际交往情境的社会性适应。
因此,个体的社会适应是通过学习与认同社会规范来实现的。
认同类型:偶像认同(出于对某人或团体的崇拜);价值认同(出于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及必要性的认识)特点:认同的自觉性;认同的主动性;认同的稳定性作用:它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及品德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认同不是社会规范接受和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 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社会规范学习在青少年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规范学习在青少年健康发展中的作用蓝维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社会规范学习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对于青少年良好品德的构建、社会化的发展、健康心理的形成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但是在前一段对青少年的教育实践中由于种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社会规范学习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
由此而带来的是我国目前青少年社会行为的规范水平还不高,法制、道德、纪律观念还很薄弱,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在日常生活中违反社会规范的言行随处可见。
究其原因,首要的是我们在教育中缺乏对社会规范学习及其作用的正确认识。
为此,本文拟从社会规范和社会规范学习、社会规范学习在青少年健康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社会规范及其类型规范在现代汉语中被解释为标准、准则或规则。
社会规范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由一定社会组织提出并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社会行为的标准、准则或规则。
社会规范是在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就形成不同的社会规范,因此社会规范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广义的社会组织包括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群体,既有家庭、村社等初级群体,也有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次级群体,如企业、学校、政党、政府部门等。
社会行为是指个人之间互有影响的行为,即那些有社会影响作用的个体行为。
社会组织的多样性和社会行为的普遍性使得社会规范具有了广泛性的特点。
社会规范的广泛性在现代社会中最突出的表现是那成千上万的规章、制度、纪律、道德和法律条文。
这些规章等等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行路要遵守交通规则;进入公共场所要遵守各种道德、纪律和法规;工人生产劳动要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章;等等。
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几乎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社会规范之中;每个人要正常生活也都离不开社会规范。
那么社会规范包括哪些内容呢?1.依据社会规范对人的行为的制约方式,规范可以分为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社会规则学习公共场合的行为规范
社会规则学习公共场合的行为规范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场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社会规则和行为准则,遵守这些规定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和谐。
本文将探讨在公共场合中学习和遵守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社会规则是由人群的共同理解和约定形成的,旨在指导我们在公共场合中的行为举止。
严格遵守这些规则不仅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对社会价值观的传承和维护。
在公共场合,我们要尽量避免任何可能干扰他人的行为,以确保公共空间的整洁和安静。
首先,在公共场合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随时保持清洁和整洁,确保不要给他人带来不愉快的气味或视觉上的困扰。
在餐厅或咖啡馆等场所用餐时,要注意端庄得体,并避免发出嘈杂的声音或粗鲁的行为。
另外,在公共卫生间使用后,请记得冲洗并保持清洁,以便其他人也能享受到干净的环境。
其次,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应该尊重他人,并遵守相关的礼仪规定。
在乘坐地铁、公交车或火车时,我们应该排队有序,尽量不要占用他人的空间或挤压他人。
同时,保持良好的公共交通礼仪,如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等,才能营造和谐的乘车环境。
另外,在公共场所交流时,也需要注意自己的音量和用词。
不要随意大声喧哗,尤其是在图书馆、剧院或其他静谧的场所。
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权益,是我们学习社会规则的重要一环。
此外,尽量使用礼貌和友善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避免使用冒犯或攻击性的言辞。
此外,公共场合中也需要注意保护他人的隐私和个人空间。
不要偷窥或录像他人,保护他人的个人权益。
如果需要进行电话或视频通话,尽量在私人场所或指定的电话亭进行,以避免对他人造成困扰或侵犯。
在教育机构或公共活动场所,我们还需要遵守特定的规则和指导,以保证学习和交流的顺利进行。
这些规则可能包括不吸烟、不妨碍他人学习或表演、不带宠物进入等。
遵守这些规定有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交流环境,使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总之,学习和遵守公共场合的行为规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社会规范学习
社会规范学习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规范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规范是指在
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所制定的一系列行为
准则和规则。
遵守社会规范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也可以提高
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首先,社会规范学习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只有遵守社会规范,才能更好地与
他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比如,在公共场所保持良好的秩
序和礼仪,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都是社会规范的表现。
只有遵
守这些规范,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其次,社会规范学习可以提高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现代社会,人们需要不断适应各种环境和情境,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规范
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比如,在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
和规范,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家庭中尊重长辈和
关爱家人,能够维系家庭和睦和谐。
只有遵守社会规范,才能更好
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此外,社会规范学习也可以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
遵守社会规
范可以让人们更加自律和自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比如,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遵守环保规范可以
保护环境和资源,提高生活质量。
只有遵守社会规范,才能让人们
过上更加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总之,社会规范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遵守社会规范,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重视社会规范学习,做一个遵纪守法、守规矩的好公民。
【字数:500】。
学习社会规范
学习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他人相处所应遵守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学习社会规范是每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有助于我们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促进良好的社会互动。
本文将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个方面,探讨学习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和如何逐步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一、公共场所秩序的维护在公共场所,每个人都应该遵循一定的秩序和规范,以确保公共环境的安全和整洁。
首先,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队伍礼仪,排队等候;其次,要文明用餐,不乱扔垃圾;还要注意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的休息或工作。
只有每个人都能遵守公共场所的规范,我们才能共同享受一个安宁、有序的社会环境。
二、尊重他人的权益和隐私尊重他人的权益和隐私是社会规范中至关重要的一点。
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要学会尊重对方,不侵犯别人的自由和隐私。
这意味着我们在进行社交活动时要遵守一定的交往礼仪,比如不打扰他人的休息或工作,不随意插话或干涉他人的私事。
只有保护他人的权益,我们才能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实现平等相处。
三、合理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和道德。
首先,要善于辨别真伪信息,不信谣传谣;其次,要尊重他人的言论自由,不进行网络暴力和谩骂;最后,合理安排上网时间,不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忽略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务。
通过文明、负责任地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我们能更好地与他人互动,共同建设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四、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公德学习社会规范,还需要我们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培养社会公德心。
公益事业的参与可以体现爱心和责任心,帮助他人、奉献社会。
我们可以通过捐款、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尊老爱幼,让座让行,保持环境整洁等等。
这些小小的举动,能够传递出我们对社会的关怀和尊重。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学习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学习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了解法律法规,还要学习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
遵循这些规范,能够让我们做到学有所成,生活有序。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适用于二年级学生的正确社会行为规范。
一、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
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师长、父母和同学。
在课堂上,我们要积极听讲,不打扰他人学习,尊重老师的教学安排。
在与同学相处时,我们要友好对待他人,不欺负弱小,与大家一起和睦相处。
二、关心他人关心他人是培养同情心和团队意识的表现。
我们要学会关心身边的同学和朋友。
比如,当同学生病时,我们可以关心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给予他们适当的关心和鼓励。
我们还要乐于分享,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与同学一起分享快乐,共同度过难题。
三、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是我们走进社会的必备素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用礼貌的语言对待他人,比如说“请”、“谢谢”等词语。
在公共场合,要让老人、孕妇等有需要的人先坐,不乱扔垃圾,保持环境的整洁。
我们还要遵守游戏规则,不欺负别人,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四、勤奋学习勤奋学习是我们成长的基石。
我们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遵守上课纪律。
在课堂上要专心听讲,不打瞌睡,不偷懒。
我们还要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开阔视野,培养兴趣爱好。
五、遵守规则遵守规则是我们走向成功的保障。
在校园中,我们要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搞违纪行为,不乱写乱画,不吃零食。
在公共场所,要遵守交通规则,不乱穿马路,不随地乱扔垃圾。
我们还要遵守游戏规则,不作弊,不抢夺他人的物品。
六、热爱劳动劳动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学会热爱劳动。
在学校里,我们要积极参加卫生工作和班级活动,保持教室和校园的整洁。
在家里,我们要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整理书包、扫地、洗碗等。
通过劳动,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我们的责任感。
七、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社会规范学习的条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依从性学习发生的条件
(二)服从发生的条件
作为依从的另一种表现,服从也是一种处于盲目状态下、屈 从于外在压力的社会规范接受水平。服从(Obedience)是主体在特 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对客体提供的社会信息的概括、判断和推 理,为寻求奖赏或免受惩罚而产生的与客体一致的行为或态度。 1.个体特征方面的条件 个体特征是指影响服从行为发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因素 (具体包括个体原有的心理、生理状态,个体特征及性别、年龄 等等)。 2.环境压力方面的条件 直接的环境压力:指眼前的能马上见到后果的环境压力,表 现为监控和奖励与惩罚手段。 间接的环境压力(情境压力):把人放置在一个控制得很好 的情境中,一切都安排得使人只有服从而很难不服从。(美:弗 里德曼等人提出)
米尔格拉姆的现场实验
楼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于1969年做 了一个现场实验。他让实验助手在纽约闹市 区的街道旁仰望某高楼的六楼窗户,发现过 往的行人不期而然地也朝窗户望去,并且安 排站在那里的人群越大,就有越多的过路者 受影响,随着他们看那扇窗户。这是一个典 型的从众范例。
小 资 料
2.榜样及其特征
(1)榜样行为的性质与结果直接影响认同的发生 1961年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和罗斯进行了 一项儿童目击侵犯行为的实验,发现侵犯行为非常容易激起儿童的模仿而 成为榜样行为。 1970年格鲁西以小学生为被试的利他行为的模仿实验,进一步证实了 榜样的语言和行为统一的性质最容易引起他人的模仿与认同。 不仅榜样行为的性质影响认同,榜样行为的结果对认同的影响更深刻 (1965年班杜拉-受到奖励的行为易于激起儿童的模仿和认同) (2)榜样的地位与身份对认同学习的发生也有直接的影响。 (3)榜样与主体的相同性程度也是影响认同发生的一个极重要因素。 榜样与主体的关系来认识影响认同发生的因素:榜样与真实的人越不 相像,导致受试的模仿越少;相反,榜样与主体在主客观条件上越相似或 越接近,就越容易成为主体仿效和认同的对象。 榜样与主体的相同性程度不仅指他们在客观环境和境遇上的相同或相 似,更重要的是榜样与主体性质上的相同或相似程度。严格的讲,主体选 择以谁为榜样是以自己的内在需要为基础的,这种需要既包括归属需要, 也包括自我完善和提高的需要。主体需要的性质与榜样的品质越相似,引 起的认同就越强烈和深刻。
社会规则学习守法尊重他人等社会规范和道德原则
社会规则学习守法尊重他人等社会规范和道德原则在这个社会中,人们需要学习和遵守各种社会规则和道德原则。
这些规则和原则确保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并保持了人类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社会规则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守法和尊重他人等社会规范和道德原则的必要性。
第一部分:社会规则学习的重要性社会规则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在生活中处处存在。
从孩提时期开始,我们就开始了解和遵守各种各样的规则,例如学校、家庭和社会。
这些规则教我们如何行动、说话、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
在学习这些规则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遵守社会规则,还学会了守法、尊重他人等重要品质。
通过守法和尊重他人等社会规范,我们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假如每个人都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并尊重他人,那么整个社会会变得更加和谐、安全和有序。
因此,学习与遵守社会规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部分:守法的必要性守法是社会规则和道德原则中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法律是社会的基石,是社会规则和道德原则的具体体现。
只有遵守法律,才能够保障我们的生命、财产和尊严的安全,同时也能让我们与他人和平共处和公正公平地解决矛盾。
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加自由地生活和工作,也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危机。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遵守法律,那么整个社会将发展得更加健康和有序。
所以,守法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是我们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第三部分:尊重他人的必要性在社会生活中,尊重他人也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原则之一。
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人,无论是他们的观点、信仰、文化背景和身份等等。
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和自主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权利和尊严,并尽可能地避免损害他们的利益和感情。
通过尊重他人,我们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的和谐性和稳定性。
在处理与他人的矛盾时,我们也应该采取理性和公正的态度,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并寻求公正公平的解决方案。
只有通过尊重他人,我们才能够建立更加和谐、进步和美好的社会。
社会规则学习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礼仪
社会规则学习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礼仪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良好人际关系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学习社会规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我们融入社会、与他人相处的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学习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礼仪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适应和应用这些规则。
第一部分: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和重要性社会行为规范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依据社会价值、道德标准和文化传统所形成的对应行为的准则。
学习和掌握这些规范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社会行为规范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公民意识,使我们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参与者。
其次,学习社会行为规范能帮助我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技巧。
再次,社会行为规范有助于塑造积极的个人形象,树立自信和积极的社会形象。
第二部分: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1. 尊重他人:对他人的权益保持尊重和关心,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不歧视他人,以平等和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
2. 礼貌待人:学会用礼貌的言辞和态度与人交往,如有请、谢谢、对不起等基本礼仪用语的运用。
3. 遵守法律:遵守法律的规定,遵循社会准则,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事。
4.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不随意破坏公物,保持公共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5. 尊重个人隐私: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和隐私,不干涉他人的私事和私人空间。
第三部分:学习礼仪的重要性和基本礼仪准则礼仪是指在社交活动中遵循的一种社会规范,它可以提升人们的个人魅力和社交能力。
学习礼仪可以使我们在各种社交场合中表现自如,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基本的礼仪准则包括:1. 目光交流:与他人交流时,保持适量的目光接触,展示出真诚和尊重。
2. 礼貌用语:学会用礼貌的用语与人交往,如请问、对不起、谢谢等,展示出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3. 握手礼仪:与他人握手时,注意握手的力度和时机,展示出自信和友好。
4. 尊重长辈:对于年长者,要表现出尊重和关心,称呼要恰当得体。
5. 入座礼仪:在参加宴会或座谈会等场合,注意遵循入座顺序,并在入座时礼貌地向他人问好。
学习简单的社会规范
学习简单的社会规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会规范是我们必须学会的一部分。
社会规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常规,它们通常涉及各种不同的领域,包括礼仪、交际、商务、法律等等。
不遵守社会规范会导致许多尴尬、尴尬和甚至是纷争。
因此,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技能。
下面是一些简单的社会规范,我们可以轻松学习和掌握:1. 礼仪礼仪是人们互相相处时的行为规范。
例如,在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不要咳嗽或打喷嚏,不要剧烈摇晃椅子或桌子等等。
此外,在与他人协商、商务或私人会晤时,要保持适度的礼貌,并谨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无礼或冒犯别人。
2. 交际在交际中,我们必须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
互相尊重、耐心倾听和合理表达是良好的交际方式。
在社交场合中,我们要注意言谈举止,不要过于张扬或冷落他人。
当与陌生人交谈时,要主动介绍自己并表现出礼貌和热情。
3. 商务商务规范是商业环境中的一系列行为准则。
在商务交流中,我们应该尊重合作伙伴的权利、隐私和知识产权。
在商谈时,要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尊重对方的意见。
此外,还应注意身体语言和谈判方式等细节,并遵守商业协议中的条款和条件。
4. 法律法律规范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规范之一。
法律对人们的行为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并规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
我们应该遵守所有法律法规,并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
如果不遵守法律,不仅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还会受到公众的不满和谴责。
结论遵守社会规范不仅能提高我们的个人素质,还能增进人际关系,确保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学习、理解和遵守各种社会规范,以适应我们的社会环境,并为创造更加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
社会规范学习
第一节社会规范学习概述一、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提出的、用以调节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会对于其他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一种规定。
法律、道德、习俗、风尚、团体规约、组织章程、学习纪律、操作规范、游戏规则、家庭生活规范等,都是社会规范的不同形式。
这些社会规范可以按其涉及的价值标准、使用范围的广狭、适用的活动领域、对个体行为约束力的大小、维持规范实施的手段……方面的不同,分为许多类别。
如:大群体规范与小群体规范、强制性规范与非强制性规范、成文的规范与不成文的规范、禁止性规范与倡导性规范等。
按规范的内容来说,分为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
二、社会规范的功能三、社会规范的一般学习过程(一)、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二)、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在价值观影响下规范行为的形成过程(三)、社会规范学习是规范行为的内化过程个体对规范的接受过程使一种内化的过程,是个体将外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部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一般来说,内化被认为是将外在的准则、信念,纳入个体自身价值体系的过程,或者从社会或一个参照组,接受行为的标准或准则的过程。
冯忠良等人认为内化是一种过程,显示了某种价值逐次地成为个体一部分的过程。
社会规范内化的外在标志是:规范行为的生成。
社会规范学习的内化过程,可以通过规范行为的稳定性加以衡量。
第二节品德学习按内容来说,社会规范包括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三类。
道德规范是一种最为基本的社会规范,也是儿童青少年社会规范学习的核心内容。
一、道德与品德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两种思路:一是探讨品德的因素结构,侧重查明品德是由哪几种相互联系的因素或成分构成的;二是探讨品德的功能结构,侧重查明品德的各种成分是如何生成以及如何在各种内外条件的作用下完成道德决策和行为的。
(一)品德的因素结构二因素说: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 / 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三因素说: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四因素说:知、情、意、行道德认识在道德行为中起定向作用。
品德与生活社会公德学习遵守社会公德规范
品德与生活社会公德学习遵守社会公德规范一、引言作为优秀的人民教师,我深知品德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品德与生活社会公德学习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环节。
本教案将以遵守社会公德规范为核心,通过渗透于各个课程内容中,引导学生理解和积极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社会公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并理解其重要性;2. 能力目标:学会遵守社会公德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公民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环境创设:我们将利用班会、课堂和校内外活动等不同场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公德规范,并在日常生活中贯彻执行。
2. 学生参与:我们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观察,引导他们思考社会公德规范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促使其自觉遵守。
3. 生动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具体案例来剖析违反社会公德规范的后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形成积极的行为态度。
4.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成为遵守社会公德规范的积极公民的角色,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理解和体验。
5. 群体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要求他们制定一份社会公德规范行为守则,并在班级或校园内宣传推广,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遵守社会公德规范,记录他们的改变和进步;2. 结合平时小测试和作业,检查学生对社会公德规范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组织班级或校园评选“最有公德心学生”,以激励和表彰优秀学生。
五、延伸活动1. 与学生家长合作,开展社会公德规范教育,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校和社区环境;2.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实际情境,深化对社会公德规范的理解;3.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培养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规范方面,教育的重要性。
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参与,注重实际案例的引导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第十章 社会规范学习
第一节社会规范学习概述一、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提出的、用以调节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会对于其他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一种规定。
法律、道德、习俗、风尚、团体规约、组织章程、学习纪律、操作规范、游戏规则、家庭生活规范等,都是社会规范的不同形式。
这些社会规范可以按其涉及的价值标准、使用范围的广狭、适用的活动领域、对个体行为约束力的大小、维持规范实施的手段……方面的不同,分为许多类别。
如:大群体规范与小群体规范、强制性规范与非强制性规范、成文的规范与不成文的规范、禁止性规范与倡导性规范等。
按规范的内容来说,分为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
二、社会规范的功能(一)个体行为控制功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社会规范的秩序基础是日益分化的个体价值和权利,社会规范则反映了一个群体的共同价值体系。
个体适应社会系统的价值需要的过程,也是个体获得社会标准,完成社会适应的过程。
在一个既定的人群中,这些秩序要得到维持,则依赖各种社会规范来保证。
社会规范常用来禁止不可预见的行为、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同时也倡导和奖赏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体现出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选择与控制功能。
(二)个体行为引导功能在社会中生活,意味着个体必须选择和实施规范所肯定和倡导的行为,同时放弃规范所禁止和排斥的行为,这就是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引导功能。
(三)社会秩序维护功能依据约束力的大小、使用范围等属性的不同,社会规范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功能存在差异。
如法律、道德、宪法、学校的规矩、医院的规矩……三、社会规范的一般学习过程(一)、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二)、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在价值观影响下规范行为的形成过程(三)、社会规范学习是规范行为的内化过程个体对规范的接受过程使一种内化的过程,是个体将外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部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一般来说,内化被认为是将外在的准则、信念,纳入个体自身价值体系的过程,或者从社会或一个参照组,接受行为的标准或准则的过程。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政策引导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 支持社会各界参与品德教育, 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
。
06
当前研究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当前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研究的挑战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当前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研究 方法主要依赖于问卷调查和实验室实 验,这些方法可能无法完全反映现实 生活中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05
品德教育的实践策略与建议
家庭品德教育的策略
01
02
03
04
树立榜样
家长应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良好的道 德行为。
情感引导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通过情感引导帮助孩子理解道 德规范。
家庭规则
建立家庭规则,让孩子明确知 道哪些行为是家庭中可接受的 ,哪些是不可接受的。
奖惩措施
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第六阶段: 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01
总结词
艾森伯格认为亲社会道德行为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特征和发展重点。
02 无私阶段(0-3岁) 儿童表现出无私的行为,没有明显的道德判断和行为 准则。
03
自我肯定阶段(3-7岁)
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我价值,表现出一些 亲社会行为来获得他人的赞扬和认可。
02
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机制
社会规范的认知过程
感知阶段
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感知社会规范,形成初步印象。
理解阶段
个体运用思维对社会规范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 理解其意义和作用。
接受阶段
个体在社会规范的认知基础上,产生认同和接受的 态度,愿意遵循社会规范。Βιβλιοθήκη 会规范的模仿与内化模仿阶段
社会规范的学习
在实践中,人们会不断应用社会规范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冲突、维护社会秩序等。通过 应用社会规范,人们可以逐渐掌握处理各种社会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04 社会规范学习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
01
02
03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否和谐、积极, 对个体的社会规范学习具 有重要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
05 社会规范学习挑战与对策
挑战一:多元价值观冲突
全球化带来的多元价值观
01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文化、宗教和民族的价值观相互交织,
导致社会规范呈现多元化趋势。
价值观冲突
02
多元价值观之间存在差异和冲突,使得个体在社会规范学习过
程中面临选择困境。
道德相对主义
03
多元价值观可能导致道德相对主义,即认为没有普遍适用的道
德标准,从而削弱社会规范的约束力。
挑战二:网络环境影响
网络信息泛滥
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信息,其中不乏虚假、低俗和有害内容,对社 会规范学习造成干扰。
网络社交异化
网络社交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虚拟空间进行交往,可能导致现 实社交能力的下降和人际关系的疏离。
网络舆论压力
网络舆论具有匿名性和传播迅速的特点,容易引发非理性情绪和极端 言论,对社会规范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内化社会规范
在认同社会规范的基础上,人们会逐渐将这些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 则。这意味着人们不仅遵守这些规范,而且认为这些规范是理所当然的,并在自 己的行为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实践与应用
实践社会规范
人们会在实际生活中实践社会规范。这包括遵守法律、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行为。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巩 固和加深对社会规范的理解和认同。
学习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
学习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社会行为规范是指在社会中为了维护秩序和促进良好互动而制定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
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能够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并为社会互动带来更多的和谐与效益。
本文将阐述学习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一、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性1. 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行为规范是社会秩序的基础,通过约束个体的行为,使得社会能够有序运转。
只有每个人都能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才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2. 促进良好互动: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护。
通过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和关心他人的感受,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3. 塑造良好形象: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能够展现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形成良好的个人形象。
在社交场合中,得体的言行举止会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自己赢得尊重和信任,同时也有助于事业发展。
二、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的方法1. 学习社会行为规范:了解并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是养成良好社会行为习惯的前提。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礼仪培训课程或者请教有经验的长辈,掌握社交礼仪、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自律意识:自律是培养良好社会行为习惯的关键。
要通过自我约束、规划自己的行为和调整自己的态度,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成为一种习惯。
可以制定计划和目标,并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反馈来逐渐强化自己的自律意识。
3. 倡导文明礼貌: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践行文明礼貌的原则。
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主动关心他人的需要,讲究言辞和举止的得体,避免冲突和争吵。
还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为社会做出贡献,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4. 培养人际沟通技巧: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对于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至关重要。
要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学会与他人有效沟通,善于合作和妥协。
同时要注意言辞的文明和礼貌,避免使用恶劣的语言或者侮辱他人的言辞。
5. 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规范的学习
误 • 错误价值观下的不合理需求、错误道德观念与道德逻辑的
支配、道德意志薄弱行为自律缺乏、丧失到的自尊感 • 2、纠正P517 • 综合治理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
秩序,促进社会发展。
二、社会规范学习及其意义
• 1、社会规范学习的实质 • 社会规范内化的过程:积累-适应-内化 • 2、社会规范学习的意义P468
三、影响社会规范学习成效的因素
• 交往需要 • 规范本身的类型特点 • 规范行为的社会反馈 • 认识与体验的一致性
四、有关社会规范学习的理论
• 1、社会规范的认知理论 • 皮亚杰、科尔伯格 • 2、社会规范的情感学习理论 • 弗洛伊德 内疚感和焦虑感 • 3、社会规范的行为学习理论 • 班杜拉 • 总之,社会规范学习是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行为方式学
习的统合,形成知、情、行相一致的一体化经验。
第二节 社会规范的学习及纠正
•
一、社会规范的学习害
•
三、社会规范背离的原因及纠正
一、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与条件
• 1、依从-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情境性 • 从众现象和服从现象 • 2、认同-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 • 偶像认同和价值认同 • 3、信奉-高度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
二、社会规范背离及其危害
• 1、含义 • 对规范遵从现象的逆反,指对社会规范的准则的偏离、违
反、背叛。 • 2、类型 • 社会适应障碍-品的不良-违法犯罪 • 3、危害 • 对社会而言,轻则造成周围环境不安全,重则威胁他人生
命和财产安全,社会秩序破坏 • 对个人而言,使个体丧失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
三、社会规范背离的原因及纠正
社会规范的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
规范学习。 纪律形成与教育。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品德的发展。 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
的转化与矫正。
一、规范学习
规范是对人们社会行为活动的规定。在学校教育
中,规范主要表现为纪律、态度和品德。纪律是 外显的行为规范。态度和品德是个体内化了的规 范,往往以个体的观念系统和道德品质加以表现。 规范学习是学生获得一定的规范认识,并努力将 规范所确定的、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其内在的 行为需要,从而建构起内部的行为调节机制的过 程。 规范学习既包含认知性内容的学习,又包含情感 性内容的学习和行为性内容的学习。
1、特点及心理过程
(1)特点 是一种让学生“做人”的学习。 A、情感性。情感是规范学习的本质特征。 B、约束性。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受动性相结 合的体现。 C、延迟性。 (2)心理过程 A、依从阶段。 B、认同阶段。 C、内化阶段。
3、影响因素
A、规范本身的特点。
括纪律认识、纪律态度、纪律意志和纪律习惯。 自觉纪律从态度上讲有三个特点:自愿遵守,主 动执行,积极维护。 学生自觉纪律的形成过程,是从外部纪律要求强 制性遵守转化为内心需要,再转化为纪律习惯的 过程。 自觉纪律的特点:对纪律出自内心需要而自然遵 守;无须外在监督;习惯性遵守;在遵守纪律过 程中遇到困难,会作出意志努力去克服;积极维 护纪律的执行,能与破坏纪律的表现进行斗争。
就是态度对象是否满足人的情感需要而引起的主体的内 心体验。它是伴随着态度的认知因素而产生的情绪情感, 通常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2)行为意向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可能产生某种 行为反应的倾向或行为的趋势,它构成态度的准备状态, 表现为接近或回避、赞成或反对等倾向。行为意向并不 等于行为本身,有行为意向也不等于一定会发生实际行 为。 (3)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的认识或评价, 是态度得以形成的基础。往往通过赞成或反对的方式表 现出来。
4、纪律形成的内在冲突
(1)外在纪律规范与学生认识之间的矛盾。
学生理解纪律的四种水平:具体性理解;知识性
理解;认同性理解;内化性理解。 (2)纪律认识与纪律态度之间的矛盾。 (3)遵守纪律与个人动机之间的矛盾。 (4)遵守纪律与辨别能力低之间的矛盾。 (5)遵守纪律与不良行为习惯之间的矛盾。
5、良好纪律的形成与培养策略
(1)情境化策略:重视外部教育力量的运用 情境化的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从
纪律教育的目标及内容出发,就是选择相应的社 会或自然界的典型事例,创设以真实、生动、鲜 明的形象为主体的具有浓厚情感色彩的教育场景。 这种人为的优化环境,具有“认知与情感、行为 的统一”和“运用基本事实说明基本概念和原理” 的直接意义。 (2)自我建构策略:个体内部教育力量的运用 纪律的自我建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的自觉纪律得 意形成和培养的过程。
6、维持课堂学习纪律的基本策略
(1)维护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是维持课堂纪律的
最佳策略。 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 教法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维持学生持久的注意; 作业难度要适中,学生能够完成,从而产生成就 感。 (2)非言语线索(暗示信号)的利用。 (3)有选择地强化正当行为。 (4)赞扬其他学生。 (5)正确地进行惩罚。
B、学生的交往需要。
C、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D、外部反馈。
二、纪律形成与教育
纪律就是一定的集体为了维护集体的利益并保证工作的
顺利进行而制订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各种规范和规 则。课堂纪律是指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与 控制。 A、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的利益而制订的,是正常教育秩 序所必需的,主要指向集体生活和活动的领域。 B、纪律以规范和规则的形式存在,是对学生的外在约束。 纪律的终极目的是从他律到自律,从外在约束到自我控 制,而不是对他人进行压制或管制。 C、规范和规则的获得不是强制和奴化的结果。 D、纪律不是教师的一相情愿,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而是可以质疑、讨论和修改的。
2、态度形成的理论基础
认知相符论。人的信念或态度如果与其他观点、自身行
为发生矛盾,就会有一种动力倾向性推动其进行自我调 整(或改变,或否定),以达到或恢复认知上的相符合 一致。态度系统中诸成分的不一致性是促进态度改变的 主要因素。 信息传播理论。霍夫兰德等人认为,态度是后天学习的 产物,是由学习而来的反应。强化、模仿是态度形成的 机制。对个体态度的肯定性强化、给予有力而典型的榜 样模仿可以促使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改变应强调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个体对信息的注意、理解与接受等 因素。 心理抗拒理论。在心理抗拒的情况下,事先的说服教育 不仅不利于态度转变工作,反而会促使态度向预期相反 的方向变化。
A、儿童社会化的需要。儿童需要学习某种社会
文化所认可的行为标准。 B、个性正常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儿童获得自立、 自控、可靠等心理特质并训练儿童的挫折容忍 力。 C、道德标准内化的需要。可促使正确道德观的 形成。 D、儿童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3、自觉纪律
自觉纪律是学生纪律性水平高的表现,其成分包
1、纪律的类型
(1)按照纪律形成的角度划分(4类) 教师促成的纪律(班级行为规范)。
集体促成的纪律(群体行为规范)。
自我促成的纪律(课堂管理的终极目的)。
任务促成的纪律(自律)。
(2)按照纪律实施的角度划分(3类) 专制型纪律,放纵型纪律,健康型纪律。
2、纪律的功能(奥苏贝尔)
三、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度是人对客观对象、现象是否符合主题需要
而产生的心理倾向。其实质是人对外部客体与 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四个特点: 态度的对象性。 态度的内在性。 态度的持久性。 态度的概括性。
1、态度的心理结构(ABC模式)
(1)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对于态度对象的情感取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