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基勘察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湿陷性黄土地区是指由于黄土中具有较高含水量、较弱黏性、易于吸水膨胀等特点而导致的地基沉陷和变形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一、综合考虑地质、地貌和水文环境等因素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黄土具有较强的吸水膨胀性和较弱的抗剪强度,因此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需要综合考虑地质、地貌和水文环境等因素,以确定地基处理方案。
二、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勘察工作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包括《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黄土地基处理技术规程》(JGJ 130-2011)等。
勘察内容主要包括场地调查、水文地质勘察、钻探取样、室内试验等。
三、深入研究地质、土壤和水文特性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质、土壤和水文特性对地基处理起着重要作用。
在勘察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黄土的工程性质、含水量、含盐量、渗透系数等参数。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黄土的水分运移与变形规律。
四、确定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加固处理和排水处理两方面。
加固处理包括土体改良、加固填土、地下连续墙等措施,主要目的是增加地基的抗剪强度和抗沉陷性能。
排水处理主要是通过排水系统将地下水位降低至安全水平,减小黄土的吸水膨胀性。
五、实施地基处理过程中的监测和控制在进行地基处理过程中,需要进行监测和控制工作,包括地表沉降观测、地下水位监测、土体变形观测等。
通过实时监测和控制系统,及时了解地基处理效果,对处理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主要包括综合考虑地质、地貌和水文环境因素、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勘察工作、深入研究地质、土壤和水文特性、确定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以及实施地基处理过程中的监测和控制。
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科学有效地进行地基处理,才能保证工程的安全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湿陷性黄土地区是指含有一定量水分时会发生严重湿陷现象的黄土地区。
由于湿陷性黄土的性质特殊,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要点:一、岩土工程勘察要点:1. 测量表层高度:湿陷性黄土地区表层的高度可能会发生变化,需测量表层高度及变化范围。
2. 观测孔:通过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钻探安装观测孔,观测孔内水位和孔隙水压力的变化,用于判断黄土层的饱水系数和湿陷性。
3. 黄土的含水量:湿陷性黄土的含水量会影响其稳定性,需对岩土黄土样品进行含水量测定。
4. 构造和岩性调查:了解黄土地区的构造和岩性特征,对地质背景有所了解。
5. 土地使用情况:了解土地使用情况,避免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重要工程建设。
二、地基处理要点:1. 压实处理:将湿陷性黄土进行充分压实处理,提高其稳定性。
压实方法可采用夯实、振动和挤浆等方式。
2. 排水处理: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排水处理,降低地下水位和孔隙水压力,减轻黄土的湿陷性。
排水方式可采用开挖排水沟、设置排水井等方法。
3. 加固处理:对于特殊部位,可以采用加固处理来提高地基的抗湿陷能力。
加固方法可以是使用灰浆注浆或钻孔注浆等方式。
4. 避免超载:避免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大面积的超载操作,以防止黄土的进一步沉降和破坏。
5. 监测处理效果:在地基处理结束后,需要进行监测,观测地基的变形和位移情况,以评估地基处理效果。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需要对黄土地区的特殊性进行充分了解,合理选择相应的勘察和处理方法,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设活动也需要更加慎重,避免对地质环境造成进一步破坏。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在各个地区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需要特别注意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保证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重点探讨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的要点。
一、区域特点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区指的是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因潮湿而容易产生陷落和流失现象。
该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土壤多为黄土和粉土,湿陷性较强。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需要充分了解地区的地质特点和土壤结构。
二、岩土勘察要点1. 地质调查:充分了解地质构造、土层分布、地下水位等信息,为后期地基处理提供依据。
2. 土壤性质:通过取样分析,掌握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质,为地基处理设计提供依据。
3. 陷落特征:了解土地的陷落特点和程度,评估土地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三、地基处理要点1. 基础设计:根据勘察结果,设计合适的地基结构和基础形式,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地基加固:采用适当的加固方法,如搅拌桩、灌注桩、土钉墙等,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3. 排水处理:采用合适的排水系统,保证地下水排泄通畅,减少地下水对地基的影响。
4. 地基处理机械:选择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机械和设备,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四、施工管理要点1. 土地保护: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土地的保护,避免进一步的陷落和流失。
2. 质量监控: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进行施工操作,加强对地基处理质量的监控和检验。
3. 安全考虑:考虑到地基处理过程可能对周边环境和建筑物产生影响,需要加强安全管理和保障措施。
纵观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需要全面了解地区的特点和复杂性,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勘察和处理。
只有充分考虑地质、土壤、地下水等因素,合理设计地基结构,严格施工管理,才能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岩土工程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湿陷性黄土地区是黄土地区中的一种特殊地质类型,其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和较强的可塑性,容易发生地基沉降、裂缝和变形等地质灾害。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一地区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重点介绍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的要点。
一、岩土工程勘察要点1. 了解地质背景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质背景主要由黄土、粘性土、黏土等构成,其中黄土层较厚,含水量高,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地下水位较浅。
在进行勘察时,需充分了解地质背景,掌握地下水位、土质特性和地层分布等信息。
2. 地质勘察方法为了准确了解地下情况,需采用多种地质勘察方法,如钻孔、岩土采样、地质雷达探测等,以获取地层的物理性质和地下水位数据。
还需进行地下水水质分析,掌握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和污染情况。
3. 环境勘察湿陷性地区容易发生地层下滑和侵蚀,因此需要进行环境勘察,了解周围环境的情况,包括土地利用、河流情况、降雨情况等,以评估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4. 地震性能评价湿陷性黄土地区地震频繁,需进行地震性能评价,以评估工程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性能,为地基处理提供技术支持。
二、地基处理要点1. 地基改良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关键是地基改良,通过加固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常用的地基改良方法包括土石方填筑、灰土桩、搅拌桩等,可以有效减少地基沉降和裂缝的产生。
2. 排水处理地下水位较浅是湿陷性地区的常见特点,因此需要进行排水处理,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常用的排水处理方法包括井点排水、管道排水、抽水排水等,可有效减少地基沉降和软弱地层的塌陷。
3. 地基监测地基处理完成后,需要进行地基监测,实时监测地基的沉降和变形情况,及时发现地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常用的地基监测方法包括测量法、遥感监测法、振动监测法等。
4. 技术应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需结合实际情况,科学选用适当的工程技术和材料,如高效地基加固材料、新型土工材料等,以提高地基的抗裂抗渗能力,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湿陷性黄土地区是指黄土地区中存在显著水分影响,导致土体容重、强度等物理力学指标发生变化的区域。
该区域对于岩土工程施工和地基处理存在较为严峻的挑战,需要进行全面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
以下是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的要点:一、地质勘察1. 对黄土地区的地质环境进行全面准确的认识,深入了解地质条件、地貌特征、土层结构等情况。
2. 深入了解水文地质条件,掌握地下水位和渗透性等信息,以防止地基软化和岩石爆裂等问题。
3. 对地震活动进行评估,并针对性的进行抗震设防。
二、工程勘察1. 全面掌握施工区域的工程地质和地形情况,了解土体特性以及近期和历史地震、地质灾害的情况。
2. 分析工程所建的地点具体的土质特性、地形特点、地下水特征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3. 对静载试验、动载试验等进行充分的勘察和测试,以确保工程施工能力符合要求。
三、地基处理1. 在地基处理前必须针对该区域的高度侵蚀风险,进行合理的地基设计。
2. 根据受力特点和设计要求,选择适当的地基处理方式,包括挖槽加固、预应力锚固、灌浆加固等。
3. 在地基处理设计中必须考虑该区域的地质特点和工程结构要求,以保证地基处理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四、监测与维护1. 在施工前,必须对地质和工程条件进行全面的监测,以确保地基设计能够完全符合要求。
2. 施工过程中,必须监测地基加固和建筑物承载能力的变化情况。
3. 长期维护和监测是地基工程进行成功的关键因素,必须定期进行地基检查并进行加固和维护。
总之,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需要全面分析地质、地形、工程结构特征,进行合理设计和监测维护,才能保证工程效果的正常运行。
湿陷性黄土地基勘察
(对乙、丙类建筑物),常采用垫层法:夯实法:挤密 法、桩基础、预浸水法、单液硅化或碱液加固法等处 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场地勘察要求
1、场址选择或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场址选择或可行性 研究勘察阶段应进行下列工作:①搜集拟建场地有关的工 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及地区的建筑经验;②在搜集资料 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调查,了解拟建场地的地形地貌 和黄土层的地质时代、成因、厚度、湿陷性,有无影响场 地稳定的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环境等问题;③对工程地质 条件复杂,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进行必要的工程 地质测绘、勘察和试验等工作;④本阶段的勘察成果,应 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初步评价。
湿陷性黄土场地勘察要求
初步勘察阶段和详细勘察阶段勘探点间距要求
场地类型
简单场地 中等复杂
场地 复杂场地
初步勘察 阶段
勘探点间 距/m
120~200
80~12050~Leabharlann 0详细勘察阶段勘探点间距/m
甲类建 筑物
30~40
乙类建 筑物
40~50
丙类建 筑物
50~80
丁类建 筑物
80~100
20~30
30~40
黄土湿陷性试验——室内试验
室内压缩试验测定黄土的湿陷系数、自重湿陷系数和湿陷起始 压力
环刀面积不应小于5000mm2(目前试验室采用6000mm2)。 试样浸水前和浸水后的稳定标准,应为每小时的下沉量不大于
0.01mm 湿陷系数计算公式:
h定p_—后—的保高持度天(然mm湿)度;和结构的试样,加至一定压力时,下沉稳 hp′—沉—稳上定述后加的压高稳度定(后mm的)试;样,在浸水(饱和)作用下,附加下 h0——试样的原始高度(mm)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由于其含水量的变化会导致地基沉降和开裂,因此在岩土工程中的勘察和地基处理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地质勘察:1. 需要了解黄土的成因、物理特性、工程性质等基本情况,以及湿陷性的形成机理和地下水位的状况。
2. 层理观察和钻孔取样分析,获取湿陷黄土内部的土层结构、粒度分布和含水量等信息。
3. 通过现场勘查,了解地表特征和土壤现象,如淤泥、龟裂等。
二、地基处理:1. 预压法处理:通过对黄土区域进行预压,使其产生压缩变形,加快其固结沉降速度,减小以后的变形和沉降。
常用的方法有振动加固、加药固化等。
2. 粉煤灰处理:将粉煤灰混入湿陷性黄土中,通过化学固化和物理填充的方式,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 地基加固:使用桩基、搭板桩等地基加固技术,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4. 挖土加固:对黄土地区开展挖土加固,使用预拌桩、钢筋混凝土梁等方法,形成地基的刚性,减小土体的变形和沉降。
三、监测和评估:1. 对地基处理后的工程进行监测,包括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变化、土体应力等参数的测量和记录。
2. 根据监测数据,对处理工程的效果进行评估,判断地基处理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以及后续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固。
四、防治措施:1. 妥善处理地下水位:控制地下水位的变化,可以减少湿陷性黄土的变形和沉降。
2. 合理排水系统:设置合理的排水系统,及时排除土体中的过剩水分,减小土体的含水量。
3. 加强维护管理:定期巡视和维修地基处理工程,确保其长期稳定和可靠性。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工作中,需要综合考虑土壤的物理特性、地下水位和工程要求,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法和监测评估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湿陷性黄土地区是指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质地貌,其土壤部分含有较高的黏土、粘粒含量,具有一定的湿陷性。
这种地区的特殊地质条件给土木工程建设带来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因此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尤为重要。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需要特别注意一些要点,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要点。
岩土工程勘察是岩土工程设计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需要重点关注地下水情况、土层性质和地基特征等因素。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土壤中的含水量较大,这些因素都会对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影响。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需要充分了解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掌握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对地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进行地基处理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条件和地质特点,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尤为重要,主要包括土体加固、排水处理、地基处理和基础处理等方面。
对于土体加固,可以采用碎石、砾石等辅助材料,加入到土体中,以增加土体的承载能力和抗渗性能。
针对地下水情况,需要进行适当的排水处理,确保地下水位的稳定和排除积水对工程的不利影响。
还需要对地基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改良,如采用灌注桩、地下墙、帷幕灌浆等方式,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在进行基础处理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和基础材料,确保基础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除了以上要点外,还需要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注意加强与当地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当地的地质和气候特点,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
在进行地基处理时,还需要重点关注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确保地基处理工程的质量和效果。
还需要对地基处理效果进行及时的监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施工方案,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湿陷性黄土地区是岩土工程中一个常见的特殊地质环境,其地基土壤的湿陷性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需要充分了解其特点和规律,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性。
本文将就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进行探讨。
一、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特点和成因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强塑性的土壤,其主要成分为粘土和粉砂,含水量较高,易受水分变化的影响而引起收缩膨胀。
湿陷性黄土地区通常位于黄土高原地带,地层受寒武纪和新生代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多次强烈的褶皱和断裂,使得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多变,地下水丰富,土壤湿陷性较强。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主要成因包括地质构造复杂导致的土层变化、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土壤湿陷等。
气候条件的变化也会影响土壤的湿陷性,特别是降雨过多或地下水位升高时,土壤极易发生湿陷。
二、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在进行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时,首先需要对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调查。
包括对地层的岩性、结构、厚度、分布情况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要对地下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水位、水质及水流动情况。
在地质勘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地基土壤进行工程性质的试验和检测。
包括土壤的颗粒分布、含水量、塑度指数等主要指标的测试,以了解土壤的工程性质,特别是其湿陷性的特点。
在进行勘察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地质、地下水文和土壤工程性质的相互关系,全面评价地质环境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为地基处理提出合理的技术方案和措施。
三、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措施1. 土壤改良:通过添加掺土、石灰、水泥等材料,改变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提高其抗压强度和抗渗能力,减少土壤的湿陷性。
2. 土体排水:通过设置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和抗湿陷能力。
3. 预压加固:通过在地表施加预压荷载,提前压实土壤,减少土壤的变形和沉降,改善地基稳定性。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摘要:湿陷性黄土地区在岩土工程中具有独特的地质特点,其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要点。
本文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的要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地基勘察方法、地基处理技术、地基处理措施等方面内容,以期能够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2.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勘察要点2.1 地质勘察: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包括黄土层、砂层、粉土层等,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勘察,了解地层结构、岩土性质等信息。
2.2 水文勘察: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水文特点直接影响着地基的稳定性,需要进行水文勘察,包括地下水位、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的调查。
2.3 地基勘察: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勘察要点包括地基地质、地基水文、地基承载力等方面的参数测定,需要采用合适的勘察方法和技术手段。
3.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要点3.1 地基加固技术: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加固技术包括灌浆加固、土壤改良、加固桩等方法,需要根据具体工程情况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法。
3.2 沉降控制技术:湿陷性黄土地区容易发生沉降现象,需要采用一定的沉降控制技术,包括预应力、振动加固等措施,以降低地基沉降的风险。
3.3 排水处理技术: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排水处理对于保证地基稳定性至关重要,需要采用适当的排水方法和技术,包括排水井、排水管道等。
4.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措施4.1 使用适当的基础形式,如扩底基础、连续墙基础等,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4.2 针对地基中的高液限黄土层,可以采用土壤改良技术,如加入石灰、水泥等添加剂,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4.3 对于分析区域内的地下水位和地下水流动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排水处理,降低地下水对地基的影响。
4.4 在施工阶段,注意进行监测和沉降控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地基沉降问题,避免工程的不稳定性。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下面将介绍一些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的要点。
一、岩土工程勘察的要点:1. 了解地质背景: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首先需要了解该地区的地质背景,包括地质构造、地层情况、岩土特性等。
特别要关注黄土的含水性、塑性和可液化性等特点。
2. 确定勘察范围:根据工程规模和工程性质,确定岩土工程勘察的范围,包括勘察的区域范围和深度范围。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可能需要进行大面积的岩土工程勘察,以全面了解地质状况。
3. 采集岩土样本:根据需要,采集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样本进行室内试验,分析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工程性质和水文特性等。
样本的采集应遵循科学严谨的规范,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4. 地形地貌勘察: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要详细了解地形地貌情况,包括地表特征、地势起伏、河流水系等。
特别要关注地表水的流动情况,以及地表水与黄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5. 湿陷特征勘察:湿陷性黄土地区具有明显的湿陷特征,如土层的厚度、含水量、土体强度等。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要详细了解湿陷特征,包括湿陷区域的分布、湿陷程度、湿陷机理等。
二、地基处理的要点:1. 预防措施: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或避免地基湿陷的发生。
如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加固地基等。
根据地质勘察的结果,选择合适的预防措施。
2. 处理方法:对于已经发生地基湿陷的工程,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如加固地基、注浆加固、振动加固等。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 施工监测:在地基处理过程中,要加强施工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可以采用地基沉降监测、地表应力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方法,进行全面的施工监测。
4. 合理设计: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岩土工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地质环境,合理确定地基处理的方案和施工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湿陷性黄土地区指的是具有黄土、黄粘土等作为主要地基土层,且存在着较强的吸水膨胀性、渗透性、强度低等特点的地区。
这种地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对岩土工程进行精细勘察和处理。
本文将介绍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的要点。
一、勘察内容1. 地质勘察地质勘察是为了了解该区域的地质条件,包括地层构成、结构、地形地貌等,推断出该区域的稳定性。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质勘察应特别关注黄土的分布和性质、黄粘土、壤土的存在。
通过地质调查,可以确定地下水位、非厚度致密层厚度、土层的压缩性等。
地质勘察的数据应该构成勘察报告,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2. 土壤力学试验土壤力学试验是为了了解该区域的土壤力学特性,包括强度、渗透性、成分、空隙水压特征等。
需要进行的试验项目包括:剪切试验、压缩试验、固结试验、压缩固结试验、渗透試驗等。
通过试验可以确定土的物理特性和力学特性,并提出基于试验数据的处理措施。
3. 地质雷达探测(GPR)等勘察技术地质雷达探测(GPR)等勘察技术可以探测到地下的障碍物,如管线、坑洞等。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地基状况复杂,GPR技术可以更好地直观了解土体的差异、定量表征地基的内部结构。
二、地基处理方法1. 提高地基承载力提高地基承载力是化解黄土地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般可以采取人工加固或非人工加固的方法。
具体措施有:基础加固(像土钉加固等),预处理(土交换法、辉石渣、钙基灰凝材料等),加固桩等。
2. 控制黄土的膨胀性由于黄土的高孔隙度和可渗透性,所以黄土在吸收和释放水分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特性,控制黄土的膨胀很重要。
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固化黄土、加重型填料冲击排气法、加固钻孔、地基排水等。
3. 控制地下水位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要控制地下水位。
在水位较高的区域,必须采取措施降低水位。
可以进行排水钻孔、降低地下水位、地下排水灌浆等。
4. 其他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地基状况不稳定,需要采取一系列预防和对策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勘察
黄土湿陷性试验——现场静载荷浸水试验
湿 陷 性 黄 土 地 基 勘 察
承压板的底面积宜为0.50m2,试坑边长或直径应为承 压板边长或直径的3倍,安装载荷试验设备时,应注 意保等试验土层的天然湿度和原状结构,压板底面下 宜用10~15mm厚的粗、中砂找平。 每级加压增量不宜大于25kPa,试验终止压力不应小于 200kPa。 每级加压后,按每隔15、15、15、15min各读1次下沉 量,以后为每隔30min观测1次,当连续2h内,每1h的 下沉量小于0.10时,认为压板下沉已趋稳定。即可加 下一级压力。 试验结束后,应根据试验记录,绘制判定湿陷起始压 力的p-s曲线图。
初步勘察勘探点的 间距(m)
勘探点间 距 120~200
场地类 别 复杂场 地
勘探点 间距 50~80
简单场地
中等复杂场 80~120 地
详细勘察勘探点的间距(m)
甲 简单场地 中等复杂场 地 复杂场地 30~40 20~30 10~20 乙 40~50 30~40 20~30 丙 50~80 40~50 30~40 丁 80~100 50~80 40~50
湿陷性黄土地基勘察
湿 陷 性 黄 土 地 基 勘 察
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GB50025-2004(原规范GBJ25-90) 勘察的主要特点 测定黄土湿陷性的试验 黄土湿陷性评价
规范的主要内容
湿 陷 性 黄 土 地 基 勘 察
湿陷性评价(上覆荷载和浸水可能)——地基处理 以阎良——禹门口高速公路黄土湿陷性处理为例,说 明黄土地层、湿陷机理及湿陷性评价与工程结合的相 关问题。 湿陷有关的指标:湿陷性,自重湿陷性,湿陷系数, 自重湿陷系数,新近堆积黄土,马兰黄土,离石黄土, 午城黄土,湿陷变形,湿陷起始压力,自重湿陷量, 湿陷量,剩余湿陷量,湿陷性场地,湿陷等级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湿陷性黄土地区是中国西北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质条件,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地质特点和湿陷性黄土的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
下面将就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岩土工程勘察要点1. 了解地质背景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首先要了解该地区的地质背景,包括地层分布、岩土特性、地下水情况等。
湿陷性黄土地区常常存在土层松软、含水量高的特点,容易发生塌陷和变形,因此地质条件的了解对于后续的工程设计和地基处理非常重要。
2. 地层勘测和取样在勘察中,需要对地下地层进行详细勘测,并取样送检。
通过对地下地层的勘测和分析,可以了解到地层的性质和特点,为后续的地基处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3. 地下水位和水文地质调查湿陷性黄土地区地下水位通常较浅,对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勘察中要重点关注地下水位的情况,进行水文地质调查,了解地下水的来源和分布情况,为后续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4. 地质灾害和地基稳定性评价湿陷性黄土地区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如塌陷、滑坡等,因此在岩土工程勘察中需要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价,确定工程地基的稳定性,并制定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
5. 地下管线和地下设施勘察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还需要对地下管线和地下设施进行详细的勘察,了解其分布和情况,避免在施工中对其造成损坏,从而影响工程的进行。
二、地基处理要点1. 土质改良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首先需要考虑土质改良的措施。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加固土体、改良土质等方式,提高土壤的抗压强度和稳定性,降低地下水位对土壤的影响。
2. 基础设计在进行地基处理时,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基础形式和尺寸,确保基础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同时还需要考虑基础与地面的连接方式、支撑形式等细节问题,为工程的施工和使用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撑。
3. 排水设计由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地下水位较浅,容易对土壤和地基构成不利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排水设计。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一、引言湿陷性黄土地区是指在该地区出现的一种特殊的黄土,该黄土在遇水后会发生明显的膨胀和收缩现象,使得地面产生裂缝,建筑物和道路易受影响。
在这种地区进行岩土工程建设,必须认真了解其特点,并采取有效的地基处理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
二、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特点1. 膨胀性:湿陷性黄土在遇水后会发生膨胀现象,膨胀系数较大,地面易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
2. 收缩性:干燥时,湿陷性黄土会出现明显的收缩现象,地面容易产生裂缝。
3. 雨季和旱季的影响:雨季时,黄土吸水膨胀,地面易松动,旱季时,黄土失水收缩,地面易出现裂缝。
4. 荷载承受能力较差:由于膨胀和收缩的影响,湿陷性黄土的承载能力较差,难以承受大型建筑物和道路的荷载。
三、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1. 建立工程地质模型:通过对地质资料的分析和现场勘察,建立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质模型,明确地质构造、地下水情况和岩土层分布情况。
2. 地基勘察:采用地球物理探测和现场勘察方法,确定地基承载能力、地下水位和土壤的物理力学特性,为后续的地基处理提供依据。
3.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根据勘察结果,编制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描述地质情况、地基条件和地基处理建议,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数据和建议。
四、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措施1. 地基处理原则: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特点,地基处理应遵循“加固、排水、防护、变形控制”的原则,以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和减小地基变形。
2. 地基处理方法:(1) 地基加固:采用灌注桩、钢筋混凝土桩等方法,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2) 地基排水:采用排水沟、排水管等方法,降低地下水位,减小黄土的膨胀和收缩。
(3) 地基防护:在地基表层增加混凝土或沥青层,防止地面发生裂缝和坑洼。
(4) 变形控制: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橡胶支座等变形控制装置,减小地基变形引起的损害。
五、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的质量控制1. 施工质量检查:施工单位应按照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设计要求,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地基处理工程的施工,确保材料质量和施工工艺符合要求。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湿陷性黄土属于半粘土性土壤,因其具有较低的工程性能而被广泛认识。
在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中,湿陷性黄土的存在意味着需要特别注意一些要点。
本文将介绍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中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以便于相关工程师和设计师处理此类问题。
1. 勘察要点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需要特别关注以下问题:(1)湿陷特征:湿陷性黄土的特征是容易发生变形和沉降,经常会出现路面沉降、建筑物下沉等问题。
因此,应该特别关注土体的压缩变形性质,包括土样的初生压缩指数和固结指数等。
(2)水分含量:湿陷性土壤的特征是水分含量高,一般在自然状态下水分含量达到70%以上。
因此,在勘察过程中要进行现场含水率测试,以便于评估土体的工程性质。
(3)土体结构:湿陷性黄土通常具有疏松的结构,而且土颗粒含有较高的颗粒分形指数和粒度分形指数。
因此,在勘察过程中应该进行颗粒形态和颗粒大小的测试。
(4)含盐量:一些湿陷性黄土地区含盐量较高,这会影响土体的稳定性。
因此,在勘察过程中需要进行含盐量测试,以便于采取相应的措施。
2. 地基处理要点(1)加固和增强:湿陷性黄土的主要问题是弱的荷载承载力和沉降,因此需要采取加固和增强措施。
常见的措施包括钢筋混凝土桩、灰土桩、土钉墙、挖孔桩等。
(2)排水处理:湿陷性黄土的主要原因是水分含量过高,因此一些排水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常见的排水措施包括水平排水、垂直排水和地下水位降低等。
(3)防止液化:由于湿陷性黄土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液化,因此需要采取一些防止液化措施。
常见的防止液化措施包括排水降水、土工格栅和地基加强等。
(4)潜水面和带护坡:由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潜水面浅,因此有必要进行潜水面处理。
在一些多雨地区还需要进行带护坡处理,以便于防止坡面滑坡和坍塌。
3. 安全要点(1)工程安全: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易受地震、风灾、洪水等自然灾害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恰当的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50
50~80
50~80
10~20
20~30
30~40
40~50
湿陷性黄土场地勘察要求
详细勘察阶段的勘察成果,应符合下列要求:①按建筑物 或建筑群提供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 参数,当场地地下水位有可能上升至地基压缩层的深度以 内时,宜提供饱和状态下的强度和变形参数;②对地基做 出分析评价,并对地基处理、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环境的 防治等方案作出论证和建议;③对深基坑应提供坑壁稳定 性和抽、降水等所需的计算参数,并分析对邻近建筑物的 影响;④ 对桩基工程的桩型、桩的长度和桩端持力层深度 提出合理建议,并提供设计所需的技术参数及单桩竖向承 载力的预估值;⑤提出施工和监测的建议。
湿陷性黄土场地勘察要求 Nhomakorabea3、详细勘察阶段应进行下列工作:①详细查明地基土层
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确定场地湿陷类型、地基湿陷等 级的平面分布和承载力;②勘探点的布置,应根据总平面 和建筑物类别以及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 勘探点的间距按表9.6确定;③在单独的甲、乙类建筑场地 内,勘探点不应少于4个;④采取不扰动土样和原位测试 的勘探点不得少于全部勘探点的2/3,其中采取不扰动土 样的勘探点不宜少于1/2;⑤勘探点的深度应大于地基压 缩层的深度,并应下表的规定或穿透湿陷性黄土层。
砂井和砂巷等
湿陷性黄土场地岩土工程勘察的 一般规定
3、取样。采取不扰动土样,必须保持其天然的湿度、密 度和结构,并应符合Ⅰ级土样质量的要求。在探井中取样, 竖向间距宜为1m,土样直径不宜小于120mm;在钻孔中取 样,应严格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 2004)附录D的要求执行。取土勘探点中,应有足够数量的 探井,其数量应为取土勘探点总数的1/3~1/2,并不宜少 于3个。探井的深度宜穿透湿陷性黄土层。勘探点使用完 毕后,应立即用原土分层回填夯实,并不应小于该场地天 然黄土的密度。 4、对黄土工程性质的评价,宜采用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 成果相结合的方法。 5、对地下水位变化幅度较大或变化趋势不利的地段,应 从初步勘察阶段开始进行地下水位动态的长期观测。
湿陷性黄土场地勘察要求
初步勘察阶段和详细勘察阶段勘探点间距要求 初步勘察 阶段 勘探点间 距/m 详细勘察阶段勘探点间距/m
场地类型
甲类建 筑物
30~40
乙类建 筑物
40~50
丙类建 筑物
50~80
丁类建 筑物
80~100
简单场地 中等复杂 场地 复杂场地
120~200
80~120
20~30
30~40
湿陷性黄土地基勘察
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GB50025-2004(原规范GBJ25-90)
湿陷性黄土场地岩土工程勘察的一般 规定 湿陷性黄土的岩土工程勘察要点 湿陷性黄土场地勘察要求
测定黄土湿陷性的试验 黄土湿陷性评价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等级划分
建筑物 分类 各类建筑物划分的具体规定
①高度大于60m和14层及其14层以上体型复杂的建筑;② 高度大于50m的构筑物;③高度大于100m的高耸结构;④ 特别重要的建筑;⑤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的重要建筑; ⑥对不均匀沉降有严格限制的建筑。 ①高度24~60m的建筑;②高度30~50m的构筑物;③高 度50~100m的高耸结构;④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较大的 重要建筑;⑤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的一般建筑。 除乙类以外的一般建筑和构筑物。
湿陷性黄土场地勘察要求
2、初步勘察阶段。初步勘察阶段应进行下列工作:①初
步查明场地内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场地湿陷类型、地 基湿陷等级及其分布,预估地下水位的季节性变化幅度和 升降的可能性;②初步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环境等问 题的成因、分布范围,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及其发展 趋势;③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已有资料不符合要求时, 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其比例尺可采用1:1000~1:5000。 初步勘察勘探点、线、网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勘 探线应按地貌单元的纵、横线方向布置,在微地貌变化较 大的地段予以加密,在平缓地段可按网格布置 。勘探点的 间距按下表确定 。
湿陷性黄土场地勘察要求
②取土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应按地貌单元和控制性地段布 置,其数量不得少于全部勘探点的1/2;③勘探点的深度 应根据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和地基压缩层深度的预估值确 定,控制性勘探点应有一定数量的取土勘探点穿透湿陷性 黄土层;④对新建地区的甲类建筑和乙类中的重要建筑, 应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第4.3.8 条进行现场试坑浸水试验,并应按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判 定场地湿陷类型;⑤本阶段的勘察成果,应查明场地湿陷 类型,为确定建筑物总平面的合理布置提供依据,对地基 基础方案、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环境的防治提供参数与建 议。
湿陷性黄土的岩土工程勘察要点
通过岩土工程测绘和调查、勘探查明以下内容: (1)查明湿陷性黄土的地层时代、岩性、成因、分布 范围。 (2)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分布范围,对场地稳 定性影响程度及发展趋势。 (3)查明地下水条件及季节性升降变化的可能性。 (4)查明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包括常规 试验指标和c、、δ s、δ zs等指标。 (5)进行湿陷性评价,划分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 (6)确定湿陷性黄土的承载力。 (7)提出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消除地基土的全部湿陷(对甲类建筑物)或部分湿陷量 (对乙、丙类建筑物),常采用垫层法:夯实法:挤密 法、桩基础、预浸水法、单液硅化或碱液加固法等处 理方法。
黄土湿陷性试验——现场静载荷 浸水试验 承压板的底面积宜为0.50m ,试坑边长或直径应为承压
2
板边长或直径的3倍,安装载荷试验设备时,应注意 保等试验土层的天然湿度和原状结构,压板底面下宜 用10~15mm厚的粗、中砂找平。
每级加压增量不宜大于25kPa,试验终止压力不应小于 200kPa。 每级加压后,按每隔15、15、15、15min各读1次下沉 量,以后为每隔30min观测1次,当连续2h内,每1h的 下沉量小于0.10时,认为压板下沉已趋稳定。即可加 下一级压力。 试验结束后,应根据试验记录,绘制判定湿陷起始压 力的p-s曲线图。
当压缩性较高的新近堆积黄土,基底下5m以内的土层宜用 100~150kPa,5~10m和10m以下至非湿陷性黄土层顶面, 应分别用200kPa和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 自重压力采用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
单线法和双线法
单线法压缩试验不应少于5个环刀试样,均在天然湿度下分级加 荷,分别加至不同的规定压力,下沉稳定后,各试样浸水饱和, 附加下沉稳定,试验终止。 双线法应取2个环刀试样,分别对其施加相同的第一级压力,下 沉稳定后应将2个环刀试样的百分表读数调整一致,调整时并应 考虑各仪器变形量的差值。将上述环刀 试样中的一个试样保持 在天然湿度下分级加荷,加至最后一级压力,下沉稳定后,试 样浸水饱和,附加下沉稳定,试验终止。 将 上述环刀试样中的另一个试样浸水饱和,附加下沉稳定后, 在浸水饱和状态下分级加荷,下沉稳定后继续加荷,加至最后 一级压力,下沉稳定,试验终止。 当天然湿度的试样,在最后一级压力下浸水饱和,附加下沉稳 定后的高度与浸水饱和试样在最后一级压力下的下沉稳定后的 高度不一致,且相对差值不大于20%时,应以前者的结果为准, 对浸水饱和试样的试验结果进行修正,如相对差值大于20%时, 应重新试验。
甲类
乙类
丙类
丁类
次要建筑。
场地工程条件的复杂程度划分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类: 1、简单场地:地形平缓,地貌、地层简单,场地湿陷类 型单一,地基湿陷等级变化不大; 2、中等复杂场地:地形起伏较大,地貌、地层较复杂, 局部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场地湿陷类型、地基湿陷等级 变化较复杂;
湿陷性黄土场地勘察要求
1、场址选择或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场址选择或可行性 研究勘察阶段应进行下列工作:①搜集拟建场地有关的工 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及地区的建筑经验;②在搜集资料 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调查,了解拟建场地的地形地貌 和黄土层的地质时代、成因、厚度、湿陷性,有无影响场 地稳定的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环境等问题;③对工程地质 条件复杂,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进行必要的工程 地质测绘、勘察和试验等工作;④本阶段的勘察成果,应 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初步评价。
湿陷性黄土场地勘察要求
详细勘察阶段勘探点的深度要求 非自重湿 陷性黄土 场地 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湿陷类型
陕西、陇东-陕北-晋 西地区
其他地 区
勘探点深度 (自基础底 面算起)/ m
>10
>15
>10
防止或减小建筑物地基浸水湿陷 的措施
(1)地基处理措施。消除地基的全部或部分湿陷量,常采用垫层法、 夯实法、挤密法、预浸水法、单液硅化或碱液加固法等处理方法,或 采用桩基础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或将基础设置在非湿陷性黄土层 上。 (2)防水措施。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基本防水措施:在建筑物布 置、场地排水、屋面排水、地面防水、散水、排水沟、管道敷设、管 道材料和接口等方面,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或生产、生活用水的渗漏; 二是检漏防水措施:在基本防水措施的基础上,对防护范围内的地下 管道,应增设检漏管沟和检漏井;三是严格防水措施:在检漏防水措 施的基础上,应提高防水地面、排水沟、检漏管沟和检漏井等设施的 材料标准,如增设可靠的防水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沟等。 (3)结构措施。减小或调整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或使结构适应地 基的变形。 对甲类建筑和乙类中的重要建筑,应在设计文件中注明沉降观测点的 位置和观测要求,并应注明在施工和使用期间进行沉降观测
s
hp hp h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