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
先入芝加哥美术学院,次年转入科罗拉多大学美术系。
1925年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7年,任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49年又更名南京大学)外文系主任。
姓名:闻一多别名:闻家骅,亦多、字友三、友山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湖北省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出生日期:1899年11月24日逝世日期:1946年7月15日职业:文学家代表作品:新诗集《红烛》、《死水》,出版有《闻一多全集》。
年7月15日在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即被国民党昆明警备司令部下级军官汤时亮和李文山枪杀,闻一多之子闻立鹤也身受重伤。
闻一多先生一生的道路是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是英勇闪亮而又坎坷的一生。
台湾学者陈永发表示:“闻一多遭暗杀事件,是国共内战转折的重要关键。
当时国民政府处理不当,被批为法西斯独裁,让红色政权赢得知识分子、学生支持,甚至连国际舆论、支持也开始转向。
”。
闻一多被暗杀后,举世震惊,当时在庐山的蒋中正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下令唐纵彻查,暗杀事件很快就破案,李文山和汤时亮由宪兵司令部举行公开军法审讯,两人经审讯后被枪决。
昆明警察局长龚少侠也因此被撤职。
事实上是云南警备总司令霍揆彰安排了两名死囚充当凶手被枪决,真凶早已逍遥法外。
陈永发表示,整个暗杀事件前后浮现出特务严重的问题,蒋中正已无法精准的掌控整个特务情报系统。
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
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主张写诗有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名字由来1912年,闻一多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绰号。
闻一多先生的简介
闻一多先生的简介闻一多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的文学家,是近代历史上的民主战士。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闻一多先生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闻一多先生的简介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诗人、学者。
生于湖北黄冈浠水。
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新月派代表诗人,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1946年夏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48年8月,闻一多的遗著——《闻一多全集》出版,由朱自清主编。
闻一多的文学主张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著名的“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闻一多的说和做故事“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一多生平简介
闻一多生平简介青少年时期闻一多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
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了绰号。
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
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闻一多紧随校园运动的潮流。
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8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
1922年3月,写成《律诗的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赴美留学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回国任教1925年5月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
闻一多简介
• 闻一多
• (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 骅,字友三,生于湖北黄冈浠水,中国现代伟大的 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 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 者。1899年闻一多生于一个书香家庭,1912年考入 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 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代表作 有《红烛》、《死水》等,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 多全集》中。1946年夏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人物评价
• 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认为:“闻一 多,1946年被枪杀了。他的《死水》和《红烛》很好,非常好。 他的《死水》我认为是非常伟大的作品——这是/一沟/绝望 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死水》是闻一多在 诗歌构建方面最成功的实验,是五四运动期间诗歌中最悲哀的 一首诗,是现代中国文学中韵律最完美的挽歌式的诗歌。他的 诗有一种建筑的美,他是个诗歌建筑家,他的诗歌都有一个美 丽的形式,非常好。他有一些短诗诗意很像唐朝时代的绝句。 闻一多不光是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是五四运 动之后非常杰出的作家。他还有一首诗《闻先生的书桌》,写 得非常好,写他书桌上的笔墨、纸砚,他看着那些东西就开始 发牢骚。他的诗歌都是用民间语言写出来的,像《飞毛腿》, 完全是用北京的拉车夫的语言写的——“我说飞毛腿那小子也真 够别扭,管保是拉了半天车半天歇着”,这首诗非常好。”
出版作品
• 著有《岑嘉州系年考证》《匡斋说诗》 《天问释天》《诗新台鸿字说》《高唐神 女传说之分析》《离骚解诂》《敦煌旧钞 本楚辞音残卷跋》《诗经新义· 二南》及 《释朱》等, 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著名 的“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 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 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 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 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 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 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 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 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 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闻一多
• • • • • • • • • • • • • • • • • • • •
太阳啊, 自强不息的太阳! 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吧。 可能指示我我的家乡的方向? 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 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太阳啊, 生命之火的太阳!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的情热, --同时又是球西半的智光? 太阳啊, 也是我家乡的太阳!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 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太阳啊, 慈光普照的太阳! 往后我看见你时, 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闻一多的故事
闻一多先生敢于同黑暗势力大胆抗争、热情追求民主的精神,是大家所共知的。这不 仅说明他个性的刚烈、刚强,也显示了一个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时代的献身精 神。 1925年,闻一多先生从美国留学归来,看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 敝的社会现实,心中的梦幻破灭了,但诗人还有爱国热情、正义感和向黑暗势力作斗争的 勇气。他对人生、对社会、对现实、对祖国也并非心如死灰槁木,而是从痛恨走向愤激。 诗人当时的确对未来有某种不可知、未能知的憧憬,但为了希望,它让“丑恶”去开垦, 而“丑恶”并不一定就暗示着希望。因为这希望太神圣、太艰难了,它藏得很深很深。 当时的闻一多对人民革命还缺乏理解,在政治立场上还接近国家主义,至少他不在 “五四”以来人民革命的主流之中,但是他心中爱国的火焰始终在跳跃。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烧得很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 出光和热来。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 来。”“死水里藏着火”,于绝望中去寻求希望,是爱国激愤之情的一种表现。这种于绝 望处写希望的诗情,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鲁迅先生几乎是同一时期在《野草》里的名言: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同。”这句话是整个“野草”精神的象征。一方面是失望,觉 得希望很虚妄,但没有希望地走下去,是不是就要走向绝望呢?反过来诗人又没办法相信 绝望是一种实际,绝望也是虚妄的,所以这种情绪表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正是心中的这一把火,让闻一多先生把一腔热情献给了心爱的祖国。抗战八年中,他 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决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解放战争时期, 他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_阅读解析及简介
(2)第四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闻先生的思想主 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 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 变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6分)
(2)(①闻一多对诗歌、绘画等艺术的美的感受贯穿 他的一生,在他的课堂讲授、诗歌创作、艺术鉴赏中 都体现出对“美”的独特感悟,此人做事也极有风度, 无一不美。(3分)②闻一多的内心更燃烧着对祖国、 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热情更是贯穿他的一生。对祖国、 人民的热爱才是人生之大美,他最后也将自己投身此 大美之中。(3分)意思对即可)
(4)关于闻一多的牺牲,有人十分敬佩,有人十分惋惜。 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结合文章内容,阐 明自己的看法。(8分)
(4)①十分敬佩。闻一多先生是“民族的脊梁”,是最坚定热忱 的爱国者。(2分)作为 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有着巨大成就的学者, 闻一多没有埋头书斋潜心学问,时刻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危 难时机敢于挺身而出,承担起一位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民族责任。先 生的遇难,就是他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最有力的证明。 他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他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②十分惋惜。他的死是民主主义运动的 大损失,更是中国术的大 损失。(2分)其实闻一多先生当时完全可以暂避风头。李公朴被 杀,说明当时的白色恐怖已经相当严 重,闻一多先生可以选择在 演讲完毕后撤离本地。既达到目的,又保存了自己。(2分)毕竟 活着的他可以为国家再做更多的事情,无论是在社会方面还是在术 方面。(2分)(开放性答题,言之成理即可)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又名亦多。
湖北浠水人。
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1913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五四”运动曾对他有所触动和影响。
1922年赴美留学,研习美术和文学,颇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同时,目睹美国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现实,激起强烈的反帝爱国热情。
1923年出版了诗集《红烛》。
1925年回国后,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与徐志摩等人创办《新月》杂志。
同年出版的诗集《死水》,在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技巧方面都较前更前进了一步。
他的诗继承了中外诗歌的优良传统,精炼、严谨,富有创造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抗日战争时期,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任教。
1943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影响下,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暗害于昆明,终年仅四十七岁。
有《闻一多全集》。
闻一多个人资料
闻一多个人资料寄语:闻一多热爱祖国,爱国主义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他的一生,最后并把他引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他一生的道路是曲折的,他曾经有过迷茫、失误与苦闷,但是经过深思和中国共产党的关怀与帮助,终于找到了真理,而一经找到了真理,他便义无反顾,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为实现真理而英勇奋斗,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闻一多个人资料送给读者,欢迎阅读。
姓名: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号友三性别:男出生年月:1899年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籍贯:湖北浠水闻一多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 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
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
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闻一多概述
——闻一多
生平 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 15日),汉族,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
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癿
爱国主义者,坚定癿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 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癿挚友,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
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生平 简介
我癿家乡丌在地下乃在天上!
名句 结尾 尽可能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 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
在闻一多先生癿名句中,我最喜欢这句所表达癿生活态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谢谢观赏 THE END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喜欢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事月庐漫记》 1919年五四运劢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劢,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癿学生》
1921年11月不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8年出版第事部诗集《死水》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送到警察局扣押。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笑,一面
打电话指责校方放纵学生。闻一多闻而大怒,一 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 一面找校长评理。在闻一多呾学生们癿强烈抗议
当时国立山东大学校门
下,警方丌得丌释放学生。1932年,南京国民政 店呾山东地方势力癿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 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丌少
诗歌 欣赏
节 选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癿花,
《 忘 掉 她 》
—— 那朝霞在花瓣上, 那花心癿一缕香 ——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癿花!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癿花! 象春风里一出梦, 象梦里癿一声钟,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癿花!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癿花!
闻一多的简介
闻一多的简介闻一多是中国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一生为了国家民主事业而奋斗。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闻一多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闻一多的简介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诗人、学者。
生于湖北黄冈浠水。
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新月派代表诗人,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1946年夏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48年8月,闻一多的遗著——《闻一多全集》出版,由朱自清主编。
闻一多的故事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当时的青岛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海滨名城,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
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扣押。
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笑,一面打电话指责校方放纵学生。
闻一多闻而大怒,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一面找校长评理。
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不得不释放学生。
1932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当时的中文系主任为朱自清,闻、朱两位诗人兼学者,开始论学共事,并且成为挚友。
除任清华教授外,闻一多还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艺专等校兼课,学术上也从唐诗的研究上溯到先秦两汉诗歌的研究,重点开拓了《诗经》与《楚辞校朴》的研究领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西南联大任教授,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
1938年9月28日,日军飞机第一次空袭昆明,闻一多在空袭中头部受伤。
为了安全,他一家于1940年底搬到北郊的大普吉镇,遂后又搬到陈家营。
就是这时,华罗庚的住所被日机炸毁。
闻一多听说后,立刻把华一家接到自己的房子同住。
一句话闻一多诗原文讲解
一句话闻一多诗原文讲解
摘要:
一、闻一多简介
二、诗的原文
三、诗的讲解
四、总结
正文: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教育家,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歌创作以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为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诗的原文】
这里将展示闻一多诗的原文,以供读者参考:
《一句话》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有一句话能烧开天河,
有一句话能翻天覆地,
有一句话能长出桑叶。
这句话儿不很长,
说得清楚,说得响,
说得有理,说得慌,
说得无邪,说得顽强。
这句话儿不很重,
压得鬼神哭,
压得星辰动,
压得山河倒流。
这句话儿不很亮,
照得人心明,
照得鬼魅怕,
照得世界白。
【诗的讲解】
这首诗以设问开篇,引人深思。
接着,诗人列举了这句话的神奇力量,展现了其震撼人心的效果。
在诗中,这句话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既是真理的化身,也是光明的使者。
它能够驱散黑暗,带来光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闻一多对于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于光明的向往。
他希望借助这句话的力量,激励人们去追求真理,去战胜黑暗,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总结】
闻一多的诗《一句话》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他对于真理的坚定信仰。
现代文学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
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 字友三、友山。湖北蕲水人。爱国 民主战士,诗人和学者。 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 《闻一多全集》中。其诗沉郁奇丽, 具有强烈而深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 气质。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亦成就非 凡,郭沫若叹为“前无古人,后无 来者”。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 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废旧诗平仄,主张用音节(音尺、音步、顿数)加强新诗音韵节奏感。
绘画美是指诗歌在运用的词藻要有绘画的效果。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 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寓情思于意象之中。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的是诗歌结构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也就是 节 的匀称和句的整齐。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 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 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3、著名学者闻一多
1928年后,闻一多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古 代文化,成为著名学者。 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 创造性的重大成就,引起了学术思想界更为强烈而普 遍的震动。应该说,闻一多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 的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中国古代文学 及古代文化研究领域的开拓性贡献。后来他走出书斋, 投身民主运动,能够具有那样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同样是和他在新诗创作及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 就分不开的。 1938年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此时,他广泛地研究了中国古代 文化遗产,由唐诗研究开始,上溯先秦汉魏六朝,乃至于古代神话、甲骨 文和钟鼎文,以文学为中心,旁涉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形成一个完 整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对《周易》、《诗 经》、《庄子》、《楚辞》研究的学术贡献尤大,著有 《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等专著。 1942年出版《楚辞校补》,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
闻一多课文
闻一多课文
摘要:
一、闻一多简介
1.闻一多背景
2.闻一多的重要成就
二、闻一多的爱国情怀
1.对国家民族的关注
2.投身民主运动
3.呼吁抗日救国
三、闻一多的文化贡献
1.文学创作
2.学术研究
3.教育事业
四、闻一多对社会的影响
1.激发民众爱国情感
2.引领文化风气
3.为后世留下宝贵遗产
正文: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字一多,中国著名爱国诗人、学者、教育家。
他出生于清朝末年,成长于民国时期,一生致力于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
闻一多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
值,如《七子之歌》、《死水》等,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无尽的忧患意识。
在学术研究方面,他涉猎广泛,对《楚辞》、《文心雕龙》等古籍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此外,闻一多还热衷于教育事业,曾担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高校的教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闻一多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他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投身于民主运动,参与发起“五四”运动。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呼吁抗日救国,为民族的生存和尊严而奋斗。
闻一多敢于直言,勇于担当的精神,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敬意。
闻一多的一生,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感,引领了文化风气,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亦多,字益善,号友山,亦号友三,后改名闻多、闻一多。
浠水县巴河闻家铺人。
著名诗人、学者。
1909年入武昌两湖师范附小,1913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在校期间,担任《清华月刊》、《清华月报》的编辑工作,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文学创作活动。
1922年赴美,先后入芝加哥美术学院、丹佛阿罗拉多大学、纽约艺术学院学画,同时致力于诗歌的研究和创作,写了不少爱国思乡的作品。
1925年回国,任职、任教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和北京大学。
1926年任《晨报》副刊《诗镌》编辑。
1927年应邓演达之邀回汉,在北伐军总政治部负责宣传工作。
同年秋到上海办新月书店,并任《新月》编辑。
次年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0年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应聘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他积极参加,发表演说,支持学生爱国抗日运动。
抗战开始,清华和北大、南开等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他随校迁往昆明。
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民盟中央执委、《民主周刊》社社长等职务。
抗战胜利后,他更加积极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他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同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将惨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1946年7月15日,昆明各界为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先生举行追悼大会。
在会上,他慷慨激昂地痛斥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会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主张新诗格律化,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新诗,后主要从事《楚辞》、《诗经》、《周易》等学术研究,成为著名学者。
其主要著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有《楚辞校补》、《怎样读〈九歌〉》、《乐府诗》等。
关于国学大师闻一多简介
关于国学大师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五·四”以后又改名一多。
著名诗人、学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平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五·四”以后又改名一多。
著名诗人、学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闻一多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
其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把闻一多推入校园运动的潮流。
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
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一、著述《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清华文学社,1922年)《红烛》(诗集,泰东书局,1923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月)《死水》(诗集,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3月)《楚辞补校》(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闻一多全集》(开明书店,1948年8月;三联书店,1982年;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闻一多选集》(开明书店,1951年)《闻一多诗文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神话与诗》(古籍出版社,1956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古典新义》(古籍出版社,1956年)《唐诗杂论》(古籍出版社,195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中华书局,2003年6月)《诗选与校笺》(古籍出版社,1956年)《天问疏证》(三联书店,1980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2月)《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出版社,1984年)《离骚解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2月)《闻一多论新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闻一多书信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九章解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诗经通义》(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年6月)《古瓦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伏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古诗神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6月)二、论文诗经的性欲观(1927年)诗新台“鸿”字说匡斋尺牍匡斋说诗说鱼(1945年)释朱龙凤读骚杂记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人民的诗人——屈原端午考司命考廖季平论离骚什么是九歌怎样读九歌“九歌”古歌舞剧悬解东皇太一考天问释天(《清华学报》第九卷,第四期,民国二十五年一月) 类书与诗四杰宫体诗的自赎陈子昂孟浩然贾岛英译李太白诗杜甫岑嘉州系年考证诗的唐朝唐诗校读法举例伏羲考伏羲与葫芦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姜嫄履大人迹考(1940年)什么是儒家——中国士大夫研究之一(1945年)关于儒·道·土匪道教的精神神仙考“七十二”说舞端节的历史教育歌与诗(1939年)从宗教论中西风格复古的空气文学的历史动向律诗底研究(1921年)诗歌节奏的研究诗与批评诗的格律(1926年)三、散文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1926年)真的屈原人民的世纪给西南联大的从军回校同学讲话组织民众与保卫大西南——民国三十三年昆明各界双十节纪念大会演讲词(1944年)诗与批评(1944年)五四历史座谈(1944年)五四断想五四运动的历史法则(1945年)兽·人·鬼(1945年)八年的回忆与感想妇女解放问题匡斋谈艺“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最后一次讲演(1946年7月15日) 四、序跋《烙印》序(1931年)《西南采风录》序(1939年)敦煌旧钞本楚辞音残卷跋。
闻一多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 生平简介主要作品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一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联合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宇》。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话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文章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这些诗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和爱国主义特征,充满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同时也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和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文艺股长。
同年秋天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集内所收28首诗歌表现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黑暗现实的憎恶与抗议,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艺术上实践了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
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名人故事】闻一多简介,死水,诗论,一句话闻一多
【名人故事】闻一多简介,死水,诗论,一句话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闻一多本名闻亦多,后曾改用闻多、家骅、一多等名字。
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
从小对看戏、绘画产生了兴趣。
“五四”运动前后,受新思潮的激励,阅读了许多社会科学书刊,越来越关心国家的途。
1920年7月,闻一多出于饱满的政治热情,开始了新诗的写作。
1922年7月16日,闻一多赴美留学,学习美术。
但他的兴趣更多的还在诗歌面。
他常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美国的民族歧视,强烈的思国之情,是他写诗的动力。
他写出了《太阳吟》《忆菊》等名篇。
这个时期是他一生诗歌创作最高产的时期。
1923年9月结集自费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5月离美回国。
1926年,与徐志摩、朱湘等人创办了诗刊《诗镌》,大力提倡和试验新格律诗人创作,起到了影响一代诗风的作用。
1928年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1928年以后,闻一多实际上离开了诗坛,承担了教职,并成为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古代社会学研究的学者。
1938年随清华大学南迁昆明。
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仆先生遇害经过报告会”上,他拍案而起,作了义正辞严、慷慨激昂的《最后一次讲演》,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当晚就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暗杀。
他是中国具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的一个典范。
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周恩来称到“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的榜样。
”死水名人名言提供:/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七子之歌作者简介等
七子之歌作者简介等1.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他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
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1946年,闻一多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特务杀害。
出版了诗集《红烛》《死水》等。
2.相关历史资料:1842年8月,清政府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九龙半岛南端割让给英国;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葡萄牙强据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台湾、旅顺和大连割让给日本。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威海卫租借给英国。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广州湾被租给法国。
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
“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
3.七子之歌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
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益有甚于凯风之七子。
因择其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
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即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普法战争后割予德国,凡尔赛和约后归还)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诚能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澳门(略)香港(略)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亦多,字益善,号友山,亦号友三,后改名闻多、闻一
多。
浠水县巴河闻家铺人。
著名诗人、学者。
1909年入武昌两湖师范附小,1913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在校期间,担任《清华月刊》、《清华月报》的编辑工作,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文学创作活动。
1922年赴美,先后入芝加哥美术学院、丹佛阿罗拉多大学、纽约艺术学院学画,同时致力于诗歌的研究和创作,写了不少爱国思乡的作品。
1925年回国,任职、任教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和北京大学。
1926年任《晨报》副刊《诗镌》编辑。
1927年应邓演达之邀回汉,在北伐军总政治部负责宣传工作。
同年秋到上海办新月书店,并任《新月》编辑。
次年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0年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应聘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他积极参加,发表演说,支持学生爱国抗日运动。
抗战开始,清华和北大、南开等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他随校迁往昆明。
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民盟中央执委、《民主周刊》社社长等职务。
抗战胜利后,他更加积极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他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同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将惨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1946年7月15日,昆明各界为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先生举行追悼大会。
在会上,他慷慨激昂地痛斥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会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主张新诗格律化,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新诗,后主要从事《楚辞》、《诗经》、《周易》等学术研究,成为著名学者。
其主要著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有《楚辞校补》、《怎样读〈九歌〉》、《乐府诗》等。
他的诗歌感情激烈,形式精美。
内容上抒写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朱自清称他“诗歌爱国主义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
”(《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艺术上追求“三美”,开创了新格律诗派。
后期杂文创作,充满了战斗精神,是他为民主而斗争的有力武器。
闻一多一生,历经诗人、学者、斗士三个阶段,最后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诗篇。
1930年8月闻一多应杨振声校长之聘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陈梦家随来作他的助教。
闻一多以自己的诚恳与影响,广聘知名学者来校任教,先后有游国恩、方令孺、丁山、姜忠奎、张煦、沈从文等,担任各门功课主讲,可谓名家云集,阵容强大,在当时国内文坛颇有影响。
闻一多最初赁屋于大学路,在学校的斜对面。
因楼下一层光线很暗,旋即搬到了汇泉,离海水浴场不远的一栋小房,出门即是沙滩。
他到学校,必经梁实秋家门,时常两人同行,鱼山路、大学路都是起伏的山路,二人扶手杖而行。
青岛有日本人开的“吴服店”,经营日式“和服”,闻一多以其宽袍大袖有中国古风,便买了一套来穿。
在汇泉住了不到一年,他把妻、子送回湖北老家,自己孤处海隅。
海风呼啸,有些凄凉,于是搬到了学校东北方的第八校舍,是孤零零的一座二层小楼(今“一多楼”),面对着一座坟山。
楼上有一套房,
内外两间由他住,楼下,起初住着黄际遇,以后由游国恩住。
李公朴简介
李公朴(1902-1946)号仆如,原名永祥,号晋祥,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市被国民党特务暗害,次日身亡。
原籍武进县湖塘桥,1902年11月26日生于江苏淮安。
幼年时家境贫寒,13岁到镇江京广洋货店做学徒,五四运动爆发后,因发动店员和一些青年组织爱国团,抵制贩卖日货,被店主解雇。
后就读于镇江润州中学。
毕业后考入武昌文华大学附中,因反对校医虐
待学生酿成学潮被开除。
随后他考入上海卢江大学附中,毕业后升入卢江大学半工半读。
第一
次国共合作时期,他投军北伐。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愤然离开军队,次年8月赴美留学。
在美国他边读书边打工,并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上向国内介绍美国社会情况。
1930年11月,李公朴结束留学生涯回到上海。
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步步进逼,国事岌岌可危,他满腔热血积极投入各种救亡活动,与邹韬奋等筹办《生活日报》,在史量才支持下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业余补习学校和妇女补习学校。
1934年他和艾思奇一起创办《读书生活》,发表了大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文章,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通俗化的尝试,传播马列主义的一些基本知识,对青年的思想启蒙起了巨大的作用,引导许多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6年创办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了许多进步的通俗读物,包括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资本论》。
同年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李公朴被推为负责人之一,积极与东北抗日人士联系,支持抗日斗争。
同年11月,国民党反动派竟将他与沈钧儒等六人逮捕入狱,制造了震惊国内外的"七君子事件"。
抗战全面爆发后,李公朴积极投身于抗日民主运动。
在山西,经周恩来同志决定,他担任"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委员兼宣传部长,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同时创办了由他担任社长的"全民通讯社",为抗战宣传教育及推动统一战线工作四处奔波。
1937年11月,与沈钧儒等积极筹建全国抗敌救亡总会。
12月,和沈钧儒一起创办《全民周刊》,并成立了全民通讯社总社。
1938年1月,《民众动员论》在武汉出版。
同月,应山西闫锡山之邀,到山西临汾创办民族革命大学,被委任为副校长,聘请一些进步学者、教授到民大任教。
1938年5月,《抗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版。
7月,为动员全民抗战,将自己创办的《全民周刊》与邹韬奋主编的《抗战》合刊为《全民抗战》。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他冒着生命危险往来于敌后与前线之间。
11月他到达延安,并拜会了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
在中共中央的支持下,他组织了"
抗战教学团",到晋、察、冀边区进行抗战教育工作,并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成书--《华北敌后--晋察冀》,客观公正地宣传共产党、八路军。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由北方最前线转入西南大后方昆明。
1942年12月创建北门书屋,1944年创办北门出版社。
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民盟云南省支部执行委员,并担任《民主周刊》的编委工作。
1945年在民盟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民主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12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召开会员大会,改名为中国人民救国会,会上他被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常务委员。
1946年初,他与陶行知共同创办"社会大学",任副校长兼教务长,实施民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
同时主编《民主教育》月刊。
为了迎接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他参加发起成立政治协商会议陪都各界协进会,被选为理事。
在政协会议期间,他经常主持举办各种报告会、演讲会。
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在较场口举行庆祝旧政协胜利闭幕大会,他担任总指挥。
会上国民党特务进行破坏,制造了"较场口血案",李公朴和郭沫若等人被特务殴伤,送医院治疗。
周恩来曾前往探望。
同年5月,社会大学由于国民党反动当局百般刁难被迫停办,李公朴从重庆返回昆明,准备将北门出版社迁至上海,并开始编写《世界教育史》。
此时他遭到特务的严密监视,但他争取和平民主的决心愈加坚定。
他说:"我两只脚跨出门,就不准备再跨回来!"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李公朴牺牲后,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联名发表唁电:"先生尽瘁救国事业与进步文化事业,威武不屈,富贵不淫。
今为和平民主而遭反动派毒手,实为全国人民之损失,抑亦为先生不朽之光荣。
"
李公朴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的一生,是坚持革命、顽强斗争的一生,是忠诚于中华民族进步事业与和平民主事业的一生,是献身中国文化事业和社会教育的一生。
李公朴"爱国、民主、进步"的精神不仅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