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之死

合集下载

闻一多之死前后

闻一多之死前后

旅事•史海一瓢1946年7月11日深夜,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李公朴在昆明突遭暗杀。

四天后的7月15 0,李公朴殉难经过报告会上,同为民盟中央执行委员的著名学者闻一多主动出席并慷慨陈词:“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就闻一多之死前后O韩戍在当天下午,“不怕死”的闻一多也遇刺身亡。

事事关心的有志青年闻一多,1899年出生于湖北省濡水县。

1912年,13岁的闻一多以湖北省初试和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可谓少年得志。

闻一多在清华读书10年,奠定了古代文学、戏剧、诗歌等方面深厚的学术基础。

不过,闻一多绝非一个“安分守己”、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而是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反抗意识强烈的青年。

后来,闻一多在美国期间,参加了留美学生组织的宣扬国家主义的团体的大江会c回国后,大江会作为当时著名的国家主义团体之—,参与了一系列抗议苏联的活动。

他认为,“国家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必将有剧烈的战斗”,他愿意充当这场"决定中国生死存亡”的战役中的一名战士。

不过,这些国家主义团体只是松散的组织,相对于军队、组织、金钱皆备的国民党,显然无甚用武之地。

不久,闻一多退岀了国家主义运动,试图接近已与苏俄及中共决裂的国民党。

北伐时,他曾短暂供职于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担任艺术股股长和英文秘书。

不过,他觉得自己不适合军营的氛围,旋即再度退出。

闻一多的政治观念'g老年19故事•史海一瓢比较朴素,基本停留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认知阶段。

闻一多内心有一个参与政治的准则,那就是生逢乱世,知识分子应该发岀自己的声音,一旦由乱返治,知识分子还是应回归书斋,做学术的本职工作。

因此,国民党建政以后,闻一多任教于中央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最后以清华为归宿。

闻一多之死

闻一多之死

闻一多之死2008-02-03 17:04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昆明西仓坡家中附近被暗杀,时年不到48岁。

闻一多参加民盟后,对民主运动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

他被暗杀之前,昆明发生的几乎所有民主运动中,闻一多都是主要参加者。

闻一多对于民主运动的理解,和我们后来评价他时所强调的那些东西并不完全一致,许多同时代在政治上认可闻一多的人所写的回忆录,对于闻一多的评价也是不完整的,他们的那些评价,现在看来并没有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闻一多,在他们笔下,我们只看见了一个政治性的闻一多,而没有看见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闻一多。

因为有一句“我们要写朱自清、闻一多颂”的话,在对闻一多的理解上,我们就只强调他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一面。

其实闻一多是反对一切专制的,不是只反这个专制,而不反那个专制,只要是对民主和自由有利的东西,闻一多从来都是认同的,而一切不民主不自由的东西,在闻一多看来才是不能接受的。

闻一多不是某一党派某一团体的闻一多,闻一多是知识分子的闻一多。

闻一多《最后的演讲》是一篇名文,因为选进了中学课本,这个演讲我们是非常熟悉的。

但我们为了只宣扬闻一多的某一面,就把他的另一面掩盖了。

我们常见的《最后的演讲》是一个经过了删节的文本。

这些删节的内容是有关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态度的,闻一多说:现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

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长,他就如中国的一个留美生一样,从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

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这不是说司徒雷登有三头六臂,能替中国人民解决一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舆论抬头,美国才有这种转变。

①因为我们后来对美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更因为有一篇《别了,司徒雷登》的文章,我们就连闻一多说过的话也不要了,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是不合适的。

闻一多最看重的是自由和民主,所以他对于民主运动的主要政治诉求不是别的,就是一个国家能不能给人民以更大的自由和民主。

李公朴闻一多两烈士哀辞

李公朴闻一多两烈士哀辞

李公朴闻一多两烈士哀辞作者:范文澜文章来源:《人民日报》1946年8月7日第2版点击数:694 更新时间:2009年08月17日李公朴闻一多两烈士被汉奸卖国贼蒋介石惨杀了。

两烈士的鲜血,灌注到中国人民反美帝反奸贼的猛火堆里,光焰更是万丈高了。

两烈士瞑目吧!你们正义的鲜血,决不会白流的。

近百年来,地主买办阶级里产生大汉奸卖国贼,最著名的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段祺瑞之流,把中国卖得差不多,但比之蒋介石那样干脆而彻底的出卖,却是小巫见大巫,反而算不得大奸大贼了。

可以相比的只有汪精卫,好一对奸贼群中的难兄难弟!蒋介石企图掠夺抗日战争的全部果实,永远保持其法西斯独裁,悍然出卖中国的一切,向美帝求援。

他把天空也卖了,把海面也卖了,把内河也卖了,把海关也卖了,凡可以卖的都卖了。

他还觉得不够,还出卖所谓“最后决定权”。

换句话说,就是出卖中国的全部政权,使中国变成美帝的菲律滨,使中国人民变成美帝的黑奴,他自己因此“荣任”美帝的儿皇帝。

这个集罪恶之大成的大奸大贼,自以为得计,妄图迫促中共代表团同意他的“荣任”,碰了大钉子以后,拿出一张所谓马帅的王牌来吓人。

这真是“不知人间有羞耻事”的标本,如果想在他的头脑里找出一个耻字,那比水底捞月还难,因为耻的影子他也没有,不管他经常大叫特叫“礼义廉耻”。

美蒋进行买卖,双方都不掏本钱。

美帝出卖的是准备投海的剩余军火,蒋介石出卖的是人民的中国和中国的人民。

买卖成交以后,美帝买得忠孝双全的儿皇帝一个,蒋介石买得大批杀人凶器,用来镇压蒋家统治区的人民,特别是进攻和平民主的解放区,企图捆缚一万万四千万人民做奴隶。

谁也知道,不掏本钱的买卖,一定要继续下去,不会自动停止的。

那就是说,今天的中国,又一次面临“七七”危机,全国人民不拿出反抗日帝的民族精神来反抗美帝,不拿出膺惩汪精卫的坚强力量来膺惩蒋精卫,那么,八年抗日的鲜血将成空流,千百万殉国英魂将成不血食之鬼。

在这样严重的关头,每一个人民是不是应该救国呢?中国共产党、中国民主同盟代表全国各阶层人民,担当起挽救危亡的大任。

死水闻一多死水的象征意义

死水闻一多死水的象征意义

死水闻一多死水的象征意义【篇一:死水闻一多死水的象征意义】《死水》是新月派代表作家闻一多先生最重要的作品,其笔法之辛辣老到、隐晦曲折,其构思之新颖精巧、虚实相映,其语言之典雅富丽、意味悠长,向来为人称道.不过,对于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却一向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死水》表现了一种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憎恨和灰心失望,有人认为《死水》表达了一种破坏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望,也有人认为《死水》传达了一种对旧世界、旧事物的辛辣讽刺和无情诅咒,……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认为,在《死水》里,诗人的感情可以说是严峻的冷酷中夹杂着火一样的热情.对于前者,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诗人对现实的象征——“一沟绝望的死水”,其态度就是如此.对于后者,由于诗人的热情隐含在猛烈的讽刺与巧妙的揶揄里,难以被人觉察,闻一多对人们不理解他的心意感到委屈,他在给学生臧在克家的一封信中说:“你还口口声声随着别人人云亦云的说《死水》的作者只长于技巧.天呀,这冤何处诉起!”“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始终没有能力(就是技巧)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出光和热来.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如梦家)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闻一多心中的“冤”,心中的“痛”,心中的“火”,分别是什么呢?通过以上两段谈话不难看出,“冤”乃在于人们误以为《死水》技巧胜于思想,误解了作者的创作根底和表现主旨.这心中的“痛”和心中的“火”就需要联系《死水》的内容来具体分析了.“痛”和“火”互为因果,密切相关.痛,是悲愤痛苦、失望绝望的凝聚,旷持日久的煎熬痛苦无疑会激发作者的满腔怒火,而烈火在心,忧心如焚,当然只会增加作者的挣扎和抗争的痛苦.《死水》在冷峻严酷中充溢着一股股不可遏止的烈火,我认为,《死水》中的“火”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诗人对现实的黑暗、丑恶、腐败和罪恶的满腔怒火;二是指作者对光明、希望、抗争和新生的如火热情.何以言之?全诗五节,依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节为第一层,第二至第四节为第二层,第五节为第三层.首尾两节感情一致,遥相呼应,中间三节动静结合,重在反讽,构成诗歌的主体部分.第一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第五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两次使用“绝望”来给“死水”定性定位,既表明“死水”腐烂透顶、死气沉沉、不可救药的现状,又表达了诗人嫉恶如仇、愤慨绝望的心情.下一断语,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犹如朝堂断案,镇木一响,无可置辩,也勿庸质疑,立马宣判了罪犯的死刑.在此基础上分别补一笔“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或夸张描绘,或断然否定,犹如雪上加霜,火上浇油,诅咒鞭挞,毫不留情,大有拍手称快,大快人心之意味.首尾两个“不如”由点及面,高度概括,前者“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以恶制恶,以毒攻毒,充满着置之死地而后快,置之绝境而后生的义愤和兴奋,也可看出这一沟绝望的死水“断不是美的所在”.它藏污纳垢,罪恶累累;它苟延残喘,气息奄奄.后者“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决不是作者心灰意冷,袖手旁观,而是绝望之余的愤激之语.既然这样一沟绝望的死水无法改造,无法挽救,而且腐烂透顶,恶贯满盈,那就不如顺其自然,任其败亡.偏激尖刻的语言,巧妙地传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和反动军阀的咬牙彻齿之恨.“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言外之意是说让丑恶来开垦,只能是丑上加丑,恶上添恶,他只是把这个世界搞得乌烟瘴气,暗无天日.面对这样一个可以想见的黑白颠到,是非不辨,正义缺失,希望全无的社会,你能指望它造出个“什么世界”来吗?诗歌主体部分三节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描绘“死水”的可怕而又可恶,可笑而又可怜的处境.第二节,“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设想结果,静态着色,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诗人把锈迹斑斑的破铜烂铁说成是绿如翡翠,灿如桃花,把污油腻垢说成是绫罗绸缎,把恶臭难闻的霉菌说成是满天彩霞,显然,作者是明知其丑,偏要说美,以美衬丑,反讽一笔,有朝弄讥笑,有挖苦讽刺 ,嘲笑“死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自量力,自欺欺人,讽刺“死水”死到临头,还垂死挣扎,腐烂秀顶而不堪一击.读着这些似美实丑,似讥似笑的诗句,我们不能不深深折服于诗人的犀利和睿智.诗歌第三四两节侧重从动态角度来讽刺死水的可恶可笑.沿袭第二节的写法,把腐臭难闻的死水想象成芳香扑鼻的绿酒,把肮脏腥噪的白沫说成是银光闪闪的珍珠.在此基础上,又巧妙地拉来“花蚊”和“青蛙”.说“花蚊”追腥逐臭,洋洋得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偷窃”是他最擅长的本领;说“青蛙”形体丑陋恶心,叫声聒噪烦人,却恬不知耻,放声“歌唱”,无耻是他最高尚的品格.不管是群魔乱舞的蚊蝇,还是寡廉鲜耻的青蛙,这些都是死水的滋生物,嗅味相投,一丘之貉!作者写花蚊,写青蛙,写他们得意忘形、自以为是,其实在展示死水的丑陋可笑,讽刺死水的腐烂变质,绝望死寂.以上分析表明,诗人对“死水”,对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特别是对反动腐朽的北洋军阀政府,有一种迎头痛击,除恶务尽的战斗姿态,诗人心中充溢着一股熊熊燃烧的怒火,这怒火似闪电列空,似炸雷轰响,似风暴肆虐,令革命者群情激愤,人心大振,令反动当局瑟瑟发抖,胆颤心惊!除此之外,闻一多《死水》中的“火”还指一种渴望光明和美好,呼唤新生和希望,主张抗争和战斗的热情之火.闻一多的至交朱自清先生曾深刻地指出:“闻一多真是一团火,就在《死火》那首诗里他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朱自清:《闻一多全集?序》,见《闻一多全集》第一卷)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这首诗确实只有失望与绝望的情绪,如果深入体会,就可发现在讽刺、诅咒、揶揄的后面,是希望“死水”早日死亡,“春水”早日延生.诗人那些冷嘲热讽的文字充满了嫉恶如仇的破坏欲,有一股摧枯拉朽.【篇二:死水闻一多死水的象征意义】意义??闻一多的《死水》是一首意蕴丰厚的现代诗歌,在解读中,人们最为关注的便是诗中“死水”的象征意义。

闻一多的简介

闻一多的简介

闻一多的简介闻一多是中国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一生为了国家民主事业而奋斗。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闻一多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闻一多的简介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诗人、学者。

生于湖北黄冈浠水。

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新月派代表诗人,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1946年夏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48年8月,闻一多的遗著——《闻一多全集》出版,由朱自清主编。

闻一多的故事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当时的青岛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海滨名城,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

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扣押。

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笑,一面打电话指责校方放纵学生。

闻一多闻而大怒,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一面找校长评理。

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不得不释放学生。

1932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当时的中文系主任为朱自清,闻、朱两位诗人兼学者,开始论学共事,并且成为挚友。

除任清华教授外,闻一多还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艺专等校兼课,学术上也从唐诗的研究上溯到先秦两汉诗歌的研究,重点开拓了《诗经》与《楚辞校朴》的研究领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西南联大任教授,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

1938年9月28日,日军飞机第一次空袭昆明,闻一多在空袭中头部受伤。

为了安全,他一家于1940年底搬到北郊的大普吉镇,遂后又搬到陈家营。

就是这时,华罗庚的住所被日机炸毁。

闻一多听说后,立刻把华一家接到自己的房子同住。

闻一多遇害与民国司法之死

闻一多遇害与民国司法之死

闻一多遇害与民国司法之死“闻一多案”后,政治的贪婪彻底左右了司法。

彻底丧失自由知识分子支持和民心的后果是国民党的政权加速崩溃。

台湾学者朱文长教授曾撰文指出:“在国共两党的政治斗争史上,闻一多之死是一个里程碑。

”闻一多被暗杀时,梅贻琦正在埋头处理西南联大的复员事务,傍晚五点多,潘光旦夫人忽然急急地跑来了,说闻一多在回家的路上被当场枪杀,“多人围击,必欲置之于死。

”这一天是1946年7月15日,听闻这一消息,身为西南联大常委、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当场呆住了,立即派人前往闻家照料。

在离家门仅十余步的地方,闻一多的鲜血淌了满地;闻一多的长子闻立鹤为保护父亲也身中数枪,被送往医院抢救;闻一多的夫人高孝贞经此巨大的刺激,心脏病复发,卧床不起。

同时,梅贻琦急电国民政府教育部:“加急!南京教育部朱部长钧鉴:今日下午五时,在西仓坡宿舍门外,本校教授闻一多为暴徒枪击立毙,其余重伤。

同人极度惶恐,谨先电闻。

”这一天的晚上,梅贻琦在日记里写道:“此何等仇恨,何等阴谋,殊使人痛惜而更为来日惧尔。

”正在庐山避暑的蒋介石也很快接到了消息,这个突发事件让正志得意满的蒋迅速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困境之中,他在日记里写道:“昆明李闻被刺案殊所不料,干部之无智无识徒增政府情势之险恶,领袖地位之不利,可痛之至。

”不仅仅是梅贻琦和蒋介石,还有更多的人在闻一多事件发生之后,都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曾经倾倒在南京国民政府一侧的政治天平,此刻又在发生新的微妙的逆转。

本文来自《看历史》2011年5月刊:起诉民国_影响民国的司法大案■群情闻一多是李公朴殉难经过报告会上,即席做了他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后被暗杀的。

在此之前,中国政局刚刚走过了一段“过山车”般的急剧转变;闻一多之死,对于众多关注政治走向的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一次更大的刺激。

1946年1月,在美国特使马歇尔斡旋下,国民党、共产党、民盟、青年党以及社会贤达的代表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在几经周折后,通过了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改组政府等决议。

闻一多的事迹

闻一多的事迹

闻一多的事迹闻一多,原名李闻,字卓如,江苏扬州人,生于1910年3月23日,逝世于1947年6月27日,享年37岁。

他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亦是一位杰出的作家、翻译家、诗人、戏剧家、语言学家、研究者等学术领域中的杰出人才。

他最著名的一篇诗歌《再别康桥》现在已被评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被世人传诵不衰。

闻一多的一生跌宕起伏,如同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早在十三岁时他便开始创作诗歌,入读复旦大学后成为了“复旦诗歌社”的成员,很快就成为了一名杰出的诗人和思想先锋,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3年,闻一多离开中国前往英国留学,成为了中国第一批赴欧美留学的学生之一。

在英国期间,他不仅学习了现代西方文学,还大量接触了当时的西方新思想和知识体系。

他还和卓别林、伏尔泰等知名人士交往,开阔了思想视野,深入了解了英国社会和文化。

他在这段留学生涯中,写下了许多具有深刻思想和情感的诗歌作品,并充分利用了这段留学经历,翻译了许多古典英语、希腊和拉丁文的经典文学著作,并将之介绍给了中国的读者们。

他所翻译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文学、戏剧、历史和哲学等。

闻一多灵魂中的传奇之作《再别康桥》发表于1936年,描述了一位临别前向康桥告别的人的感慨和留恋。

这首诗的情感渲染和文笔流畅,首次让世人看到了闻一多作为一名杰出诗人的才能和自信,也奠定了除其翻译成的西方名著之外,他写作才华的基础。

《再别康桥》后来被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成为了全球华人文化宝库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中外文学界和广大读者中的持续影响力和非凡的历史地位都已是有目共睹。

闻一多的文学和学术生涯不仅仅局限于此。

在回国后的日子里,他继续挖掘并推广了现代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的学术研究成果,并开办了“语言学文化研究社”,激发了广泛的语言研究热潮,并在此领域中涌现了多位杰出的学者和研究者。

闻一多的文学才华和博学多才在当时就已经成为了广为人知的事实,并得到了诸多文化名人和学者的赏识。

闻一多遇害始末刘烜的文章

闻一多遇害始末刘烜的文章

闻一多遇害始末刘烜的文章
答:闻一多遇害始末刘烜的文章,具体如下:
闻一多遇害始末,但闻一多对此却毫不畏惧,依然与友人一起公开料理李公朴的后事,并在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

7月15日下午,参加完李公朴追悼会后,闻一多又去主持一个记者招待会,当时昆明府甬道至西仓坡一带已经戒严,大街小巷密布国民党军警宪特人员。

闻立鹤担心父亲的安全,特地在路上等着闻一多一起回家,当父子二人行至西仓坡寓所附近时,遭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袭击,在距离家门仅十几米远的地方,闻一多喋血而亡,闻立鹤为保护父亲身中五弹,后经抢救幸免于难。

西南联大时期的闻一多
闻一多遇害时,西南联大常委、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正在处理联大复员事务,潘光旦夫人忽然跑来,说闻一多在回家的路上被当场枪杀,“多人围击,必欲置之于死。


梅贻琦大吃一惊,立即派人到现场处理,同时急电国民政府教育部:“加急!南京教育部朱部长钧鉴:今日下午五时,在西仓坡宿舍门外,本校教授闻一多为暴徒枪击立毙,其余重伤。

同人极度惶恐,谨先电闻。

”梅贻琦虽不赞成闻一多的政治主张,但两人之间私交甚笃,梅贻琦在当天的日记中记道:“此何等仇恨,何等阴谋,殊使人痛惜而更为来日惧尔。


7月16日,消息传至重庆,正候机等待复员的西南联大教授怒不可遏。

第二天凌晨,叶企荪、金岳霖、汤用彤等数十位教授联名
上书国民政府表示抗议:“一代通才,竟遭毒手!正义何在?纪纲何存?同人等不胜悲愤惊愕!”7月17日,正在南京参加国共和谈的中共代表团也发表抗议书,要求国民党政府立刻查明事件真相,撤换昆明警备司令,缉拿凶手,并交法院依法审判。

朱自清:悼闻一多先生,作文

朱自清:悼闻一多先生,作文

朱自清:悼闻一多先生,作文朱自清:悼闻一多先生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

这是民主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关于后一方面,作者知道的比较多,现在且说个大概,追悼这一位多年敬佩的老朋友。

大家都知道闻先生是一位诗人。

他的《红烛》,尤其他的《死水》,读过的人很多。

这些集子的特色之一,是那些爱国诗。

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新诗人。

这里可以看出他对学的态度。

新学运动以,许多作者都认识了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而有所表现,可是闻先生认识得特别亲切,表现得特别强调。

他在过去的诗人中最敬爱杜甫,就因为杜诗政治性和社会性最浓厚。

后他更进一步,注意原始人的歌舞:这是集团的艺术,也是与生活打成一片的艺术。

他要的是热情,是力量,是火一样的生命。

但是他并不忽略语言的技巧,大家都记得他是提倡诗的新格律的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

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的语言。

诗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散如《唐诗杂论》,可惜只有五篇,那经济的字句,那完密而短小的篇幅,简直是诗。

我听他近的演说,有两三回也是这么精悍,字字句句好似称量而出,却又那么自然流畅。

他因此也特别能够体会古代语言的曲折处。

当然,以上这些都得靠学力,但是更得靠才气,也就是想象。

单就读古书而论,固然得先通字声韵之学;可是还不够,要没有活泼的想象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餖饤的工作,决不能融会贯通的。

这里需要细心,更需要大胆。

闻先生能够体会到古代语言的表现方式,他的校勘古书,有些地方胆大得吓人,但却得细心吟味所得;平心静气读下去,不由人不信。

校书本有死校活校之分;他自然是活校,而因为知识和技术的一般进步,他的成就骎骎乎驾活校的高邮王氏父子而上之。

他研究中国古代,可是他要使局部化了石的古代复活在现代人的心目中。

因为这古代与现代究竟属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而历史是联贯的。

我们要客观的认识古代;可是,是“我们”在客观的认识古代,现代的我们要能够在心目中想象古代的生活,要能够在心目中分享古代的生活,才能认识那活的古代,也许才是那真的古代——这也才是客观的认识古代。

写一篇演讲稿闻一多遇难

写一篇演讲稿闻一多遇难

写一篇演讲稿闻一多遇难尊敬的评委、各位听众:今天我要向大家分享的是闻一多遇难事件。

闻一多,我们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他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文化家、语言学家和翻译家,他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他的一生毫不保留地为中华文化和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全部。

然而,闻一多的离世却是那么突然、那么意外。

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南京,大肆屠杀,许多文化名人纷纷离开南京。

当时,闻一多为保护学生、老师和一些文化资料,与同事张子玉在南京燕京大学成立了“立白书院”,并组织学生、教师、领袖等人前往为立白书院牢固南京安全阵线。

然而,日军占领南京后,他与张子玉不幸落入侵略者手中,最终被残忍地杀害。

在闻一多生前的漫长岁月里,他一直为中华民族的转型和崛起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认为,中华民族只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艰苦奋斗才能引领其发展成为强大的世界一流的民族。

他从教育入手,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又会思考、有批判性、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人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闻一多走向没落的原因之一是他被视为一个异见的权威,而他以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倡导又常常与异端邪说不分。

所以,他自然成为当时政府的眼中钉,随时受到压制。

鉴于他的政治观点和文化信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复兴影响了他的名望,而在文化大革命时,他的文化经历和世代遗产成为他被批判的理由。

最终,在闻一多离世的时候,他却是一个陷入困境的教授身份,而他的言论和行为受限于新的政治制度。

当我们缅怀闻一多教授的时候,我们也在缅怀那个时代所经历的种种历史。

我们需要理解闻一多教授这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他的思想可能违反某种伦理观、思想观或社会意识形态的认同。

因此,将这些历史事件提出来,也需要在大众中间引起相应的共鸣。

时过境迁,风马牛不相及,但是闻一多生命中的信念永不褪色。

我们应该记住他的一生,思考他所说的言语,将它带入现代社会,作为我们生活中的指南。

初中历史知识民国后期最著名的政治暗杀:李闻血案素材

初中历史知识民国后期最著名的政治暗杀:李闻血案素材

民国后期最著名的政治暗杀:李闻血案1946年7月11日深夜,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李公朴在昆明突遭暗杀。

四天后的7月15日,李公朴殉难经过报告会上,同为民盟中央执行委员的著名学者闻一多发表演讲。

他掷地有声地说:"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话音未落,就在当天下午,闻一多竟也遇刺身亡。

时人记录闻一多先生的那次演讲文稿,即为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

一城之内,五日之间,两位著名的民主人士、知识分子接连被害,舆论哗然。

谁是凶手?闻一多遇害一个月后,案件"侦破",两名凶手被"公审"枪决。

然而,真相远远没有被揭开。

因"李闻血案"受到惩罚的,其实只是几个无名小卒。

举世皆知,李公朴、闻一多之死是一场政治暗杀,真正的凶手是国民党政府。

就连负责调查此案的国民党要员也曾暗中认为,这场暗杀出自蒋介石的授意。

多年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公开,人们发现,说蒋介石直接授意制造了"李闻血案",或证据不足,但他对李、闻等民主人士的仇视和一再下令"打击",在处理"李闻血案"时种种处心积虑的安排,以及最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结果,表明他和李公朴、闻一多之死并非毫无干系。

这场民国后期最著名的政治暗杀,把国民党专制统治之黑暗暴露无遗,对民心向背和众多民主人士、知识分子在国共之间的抉择发生了深刻影响。

"闻一多夫"1946年7月17日,蒋介石正在庐山游山消暑,观景散心。

他惬意的心情被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短短五天,李公朴、闻一多相继在昆明被暗杀身亡。

这一天,蒋介石第一次在日记中提到了"李闻血案",他这样写道:昆明连出暗杀案二起,先李公朴,次及闻一多,皆为共党外围之民主同盟中党酋,应特加注意,彻究其凶手,以免共匪作污陷之宣传。

闻一多的事迹要详细的闻一多的事迹

闻一多的事迹要详细的闻一多的事迹

闻一多的事迹要详细的闻一多的事迹话题:闻一多的事迹读书笔记古典诗词文化遗产红烛闻一多的事迹闻一多的事迹要详细的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

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

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闻一多被暗杀后,其子女后来如何?长子为父身中5枪留下残疾

闻一多被暗杀后,其子女后来如何?长子为父身中5枪留下残疾

闻一多被暗杀后,其子女后来如何?长子为父身中5枪留下残疾提到闻一多,可能很多人都不陌生,尤其是诸多九零后,我们从小就学过他的七子之歌,尤其是一首澳门更是风靡大江南北,其词曲感人至深,让人难以忘怀,而写作这一组诗歌的闻一多先生,更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闻一多私塾启蒙,后来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这十多年的求学生涯中,闻一多也有过颇为激进的主张,一度主张废姓,在学校学习时期,他的名字叫做闻多,由于老被同学讥笑为widow(寡妇),因此后来接受友人的建议,将名字中间加上了一个“一”字。

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时期中,闻一多也广泛地接触了革命的思想,成为了一个战士,也就是这一时期,他发表了不少有关思想解放的诗歌作品。

抗战时期积极投身抗战的洪流,并加入了民主同盟担任执行委员,抗战结束以后,由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发起内战,闻一多也投入到反对中。

著名爱国人士李公仆先生被暗杀以后,闻一多预感下一个可能被下手的就是自己,虽然当时周围朋友都劝他躲一躲,但闻一多还是出席了李公仆先生的追悼大会,并言辞激烈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结果就在当天遭到了暗杀,身中十余弹壮烈牺牲。

那么闻一多牺牲以后,其子女后来都哪去了呢?闻一多先生的妻子高孝贞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1922年和闻一多结婚以后,也一直十分支持丈夫的事业,后来为其生下4子4女,其中第四子闻立鸿、长女闻立瑛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夭折。

这些孩子中,长子闻立鹤是最早跟随父亲投身革命运动的。

他生于1927年,也许是继承了父亲的聪明才智,从小学东西就很快,而且性格开朗,多才多艺,在诗歌和绘画上都有接触的成就,在父亲被暗杀的当天,实际上他也跟随在身边,被国民党特务围攻之中,闻立鹤挡在父亲的身边,但仍然没有救下父亲。

闻立鹤身中五枪,鲜血直流,其中一发子弹从背部直穿心脏,距心脏只有半寸,虽然被挽救回生命,但是也因此留下了残疾,也因为这次暗杀,闻立鹤身体一直不是很好,晚年多灾多疾,1981年去世以后,骨灰按照生前嘱咐撒入昆明池,这是他父亲当年牺牲的地方。

1946年7月15日,学者闻一多在追悼会上发表演说,随即昆明被暗杀

1946年7月15日,学者闻一多在追悼会上发表演说,随即昆明被暗杀

1946年7月15日,学者闻一多在追悼会上发表演说,随即昆
明被暗杀
1946年7月15日,中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演说,随即在昆明街头被暗杀。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是一位生于湖北黄冈浠水的诗人、学者、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

因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开始,闻一多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八年中,他蓄起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

1943年后,目睹了国民政府的一些腐败现象,遂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5年,闻一多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投身民主运动,反对蒋中正的独裁统治。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被暗杀的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即被国民党昆明警备司令部下级军官汤时亮和李文山枪杀,闻一多之子闻立鹤亦身受重伤。

闻一多被暗杀后,举世震惊,当时在庐山的蒋中正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下令唐纵彻查,暗杀事件很快就破案,李文山和汤时亮由宪兵司令部
举行公开军法审讯,两人经审讯后被枪决。

昆明警察局长龚少侠也因此被撤职。

许多学者认为,事实上是云南警备总司令霍揆彰安排了两名死囚充当凶手被枪决,真凶早已逍遥法外。

台湾学者陈永发表示:“闻一多遭暗杀事件,是国共内战转折的重要关键。

当时国民政府处理不当,被批为法西斯独裁,让红色政权赢得知识分子、学生支持,甚至连国际舆论、支持也开始转向。

”。

李公朴、闻一多血案始末

李公朴、闻一多血案始末

李公朴、闻一多血案始末1946年6月间,国民党政府在全国各地逮捕了1.3万余名反内战的工人、学生和市民。

7月,封闭了反内战、呼吁民主的文化团体、言论机关100余处。

接着,又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李公朴、闻一多血案。

(图为《华商报》的有关报道)李公朴(左)和闻一多(右)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在昆明散布谣言,说民盟企图勾结地方势力在云南组织暴动,夺取政权,说什么民盟中委、民盟云南省支部委员、著名民主斗士、“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已“奉中共之命,携巨款来昆明密谋暴动”,而民盟中委、民盟云南省支部委员、著名诗人闻一多“组织暗杀团”等等。

云南省警备司令部接着就派兵查抄几家进步书店与进步人士住宅,整个昆明风声鹤唳。

在这一派白色恐怖气氛下,民盟云南省支部不顾形势险恶,于6月底接连三天召开会议,由李公朴、闻一多和楚图南主持会议,向社会各界说明民盟的政治主张和对时局的态度:民盟“只以和平方式争取民主,并非暴力革命的团体,暗杀、暴动不是我们所做的事,而是我们反对的事”,揭穿反动派的造谣污蔑。

李公朴在会上大声疾呼:“内战万万打不得,大家反内战的声音应该喊得更大些……”闻一多说,我们过去那种严守中立的超然态度是自欺欺人,再不能做袖手旁观或装聋作哑的消极中立者,要站出来“明是非,辨真伪,要以民主为准绳”,要和平,要民主,反对内战。

闻一多还表示:真正的力量是人民,民主同盟永远深信人民的力量,把希望寄托在人民身上。

会后,民盟在昆明开展了呼吁和平的“万人签名运动”。

一时昆明全城群情激昂,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争取和平民主的群众运动,使国民党反动派恐慌不已。

这时蒋介石发出了罪恶的谋杀令,“特予”昆明警备司令部,宪兵十三团对李、闻等人以“于必要时得便宜处置”之权(《南京国民政府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云南特务机关接到密令后,立即拟定了逮捕民主人士的黑名单。

7月11日,优秀的民主运动战士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用无声手枪暗杀。

李公朴被害后,民盟中委闻一多冒着生命危险,组织李公朴治丧委员会。

闻一多生平简介

闻一多生平简介

闻一多生平简介导读: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文史学者。

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下巴河的一家书香门第。

13岁时考取北京清华学校,系统地学习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政治学说,此时他的诗词才华开始展现,陆续发表了诗、赋,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把闻一多推入校园运动的潮流。

他满怀激情的书写诗词,发表演说。

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2年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发表诗评,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红烛》。

1925年闻一多留学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

以后,他曾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等校任教。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标志着他在新诗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1932年秋,他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

抗战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迁往湖南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他到临大任教。

1938年2月,闻一多参加临大学生“湘黔滇旅行团”,一路跋山涉水步行3500华里,采集民谣、民歌,创造出许多描绘祖国壮丽山河风景画。

临大迁到昆明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任教授。

闻一多是近现代中西文化大交汇、大碰撞中成长起来的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他首先以独具特色的诗人闻名于世。

闻一多诗作的数量并不算多,但却以感情深厚、艺术精美见长。

他的诗在内容上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表现出深沉、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爱国爱民的真情出发,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美好未来的憧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一多之死2008-02-03 17:04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昆明西仓坡家中附近被暗杀,时年不到48岁。
闻一多参加民盟后,对民主运动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被暗杀之前,昆明发生的几乎所有民主运动中,闻一多都是主要参加者。闻一多对于民主运动的理解,和我们后来评价他时所强调的那些东西并不完全一致,许多同时代在政治上认可闻一多的人所写的回忆录,对于闻一多的评价也是不完整的,他们的那些评价,现在看来并没有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闻一多,在他们笔下,我们只看见了一个政治性的闻一多,而没有看见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闻一多。因为有一句“我们要写朱自清、闻一多颂”的话,在对闻一多的理解上,我们就只强调他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一面。其实闻一多是反对一切专制的,不是只反这个专制,而不反那个专制,只要是对民主和自由有利的东西,闻一多从来都是认同的,而一切不民主不自由的东西,在闻一多看来才是不能接受的。闻一多不是某一党派某一团体的闻一多,闻一多是知识分子的闻一多。
7月21日访朱一民先生,请示警察总署意见,表示警察与特务应分开。
闻一多《最后的演讲》是一篇名文,因为选进了中学课本,这个演讲我们是非常熟悉的。但我们为了只宣扬闻一多的某一面,就把他的另一面掩盖了。我们常见的《最后的演讲》是一个经过了删节的文本。这些删节的内容是有关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态度的,闻一多说:
现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长,他就如中国的一个留美生一样,从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这不是说司徒雷登有三头六臂,能替中国人民解决一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舆论抬头,美国才有这种转变。①
7月16日晚十时,在吴秘书长公馆会商昆明近日接一连二凶案处置问题,李公朴被刺,闻公朴、闻一多被刺案,吴铁城约陈辞修商量时,陈首先而坚决的表示,此事件决非霍揆彰所为,绝与军方无关,当商电卢汉返滇主持侦察破案。余旋电牯岭报告,晚上牯岭电话,主席嘱我前往昆明主持破案,陈总长要我明晨七时即出发。我以准备不及,改后日起程。
嘱达举布置宜宾、泸州,以防凶手由昆来川潜逃也。
7月20日沈醉许建业来访。许建业对于云南袍哥颇熟悉,沈醉建议用奇策,余均派其搭赴贵阳飞机前往协助。余多留此数日尚有必要也。
上午十一时访张主任岳军,谈甚久。先从昆明事件谈起,继谈警察总署之成立,与将来之做法。彼对于昆明事件之看法,为下级同志出于义愤者所为;对于警察总署希望各地人事与教育能统一配合,希望裁保建警不可操之太急,并询问警保处何时成立,将来组织人选如何?
闻一多在早年清华和美国留学时是知道民主和自由的好处的,也可以说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青年时代就享受到了一些自由和民主,抗战以后,他们的自由和民主权利受到了很大的干涉,在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反弹,他们对于国民党政府在民主问题上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从最坏处想,总是要求他向最好处做去,对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来说,他们的这些要求都是合理的,也是正常的。但问题在于,他们在面对中国社会复杂的局面时,没有想到在政治问题上要价过高是最没有现实感的。
因为我们后来对美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更因为有一篇《别了,司徒雷登》的文章,我们就连闻一多说过的话也不要了,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是不合适的。
闻一多最看重的是自由和民主,所以他对于民主运动的主要政治诉求不是别的,就是一个国家能不能给人民以更大的自由和民主。他的这些理想最集中体现在他和潘光旦、费孝通、吴晗联名发表由费孝通执笔起草的《致马歇尔特使书》中。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四十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民主和自由问题上最有代表性的文本。他们在文章中说:“所谓民主的基础,最基本的是保障人权的具体办法,要使中国人民能享受无虞威胁的自由。依我们的分析,以往中国政治不能走向民主是因为军队私有和特务组织的活动。军队私有是一件事实,不论在名义上是否国军或党军。在一党专政之下,合法的军队只有党军,在独裁政治面目下,所有党军也是最高权力私人的武力。所以解决自私军队不在改换任何名义和符号,而是在取消党治和独裁。党治和独裁既是建立在武力之上,所以要取消党治和独裁势是非把军队彻底改组不可。”②
四十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中国前途的考虑是较为乐观的,因为他们那时已经享有了一些基本的自由和民主权利,如民间报纸杂志的存在、自由结社的存在等等,只是因为这些自由和民主常常受到干涉,所以知识分子就已经非常不满足了,他们还要为他们所认定的理想中的自由和民主而奋斗。当时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这种心理,与他们早熟的民主观念有很大关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所以容易产生激进的认识,一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进入过实际政治操作之中,二是因为他们对于现实政治的考虑过于理想化。梅贻琦在他的日记中对于当时有些教授的偏激言论,曾发出过如下的感慨:“晚,勉仲来告开会情形,更为失望。会中由闻一多开谩骂之端,起而继之者亦即把持该会者。对于学校大肆批评,对于教授横加侮辱,果何居心必欲如此乎。民主自由之意义被此辈玷污矣。然学校之将来更可虑也。”③
唐纵日记是非常私人化的文本,一般说来,一个正常的人不可能在自己的日记中做假,因为他们自己也根本想不到他们的日记将来会落在哪里,会派上什么用场。唐纵后来去了台湾,但他的日记却没有来得及带走。我们现在把唐纵日记中有关闻一多被暗杀的记载抄在下面,并和沈醉、程一鸣的回忆对比着看,从中就能得出一些更为接近事实的判断。
因为梅贻琦一直负责实际工作,经常和国民党高层人物有接触,所以他在四十年代相对其它大学教授,就更多一些理性,看法也更合乎实际。他曾和许多西南联大的教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包括像潘光旦、吴晗、闻一多这些参加了民盟的教授),他曾在日记中说过“余对政治无深研究,于共产主义亦无大认识,但颇怀疑;对于校局则以为应随蔡孓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④
从这些话中也可以看出蒋介石的态度,在那样复杂的局面当中,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据司徒雷登说,后来对李闻暗杀案的处理,也是听了他的意见。他说:“我提出三条措施。一是不对暗杀事件公开承担责任……并公开保证手无寸铁的知识分子不必因党派、政见及其它活动而惧怕…… 二是取消对大量业已查封的报刊的禁令……三是如果可能,不日内即召集政协综合小组会议,作为结束训政建立宪政的及时措施。”⑨蒋介石当时虽然对于他自己的作法做了一些辨解,但还是原则上完全同意了司徒雷登的建议。
他们在给《马歇尔特使书》中还说过:“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怎样建立民主政治中心的民意立法机关。国民党至今还是坚持在抗战之前所选举的国民大会。可是我们认为这个国民大会的代表,即使当时确是能代表民意的,到现在因时间的变迁也已失效,何况这次选举是一党专政时代的产物呢?我们相信你对于欧洲类似政治下选举的结果必有明白的认识。选举的意义是在人民能在自由表示意见。在言论没有自由,在政党不能公开活动,在特务监视之下,选举不过是一种形式。民主政治的民意机关是决不能在一党专政下产生的。因之,我们觉得除非我们能以假民主为满足,国民大会的代表必须改选,而且要在各政党能公开活动,言论、结社、集会得到自由之后,才能选举出这种代议制的民意立法机关。”从四十年代许多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中国民主现状有一种特别急迫的要求。闻一多的激进,就与他那种急迫的心情有关。
闻一多被暗杀后不久,马歇尔在庐山见到蒋介石,曾对他说起过这些事情。司徒雷登后来在给美国国务卿的报告中曾说:“马歇尔将军指出近于无休止的内战迹象和一些似系政府方面的过格行为。他旋即极坦率地谈到昆明的两次暗杀及其对美国舆论的有害影响,这使委员长尴尬万分。事后马歇尔将军说,他当时曾犹豫是否当着中美两国双方的面直接了当地说出这件事。然而是蒋委员长自己提及这一点。我本人对这种会谈方式以及马歇尔将军直率的谈吐感到高兴。”⑧
梅贻琦是一个理科出身的大学校长,他认为自己对政治没有多少认识,只是认同一些最基本的常识,但五十多年以后再来看,我们得承认,正是这个对政治没有多少了解的人,他对于那个时代的感觉比其它文科出身特别是以政治学为专业的那些教授(如张奚若、钱端升、罗隆基、费孝通、潘光旦、潘大逵等)更有远见。那时梅贻琦对于闻一多的激烈态度早有看法。朱自清在他的日记中曾说:“昨日一多在联大校友会演说词中提及憎恨母校,梅校长为此震怒,欲将一多解聘,余对此表示了反对意见。”⑤就是朱自清,那时也不是很赞成闻一多对政治过于热心,他说:“一多来访,谓彼已向梅校长正式提出辞职,希望我接替其职务。我推荐王了一,彼不甚同意,认为梅校长和冯可能不会接受了一。我们谈到浦,一多认为他常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建议,而且可能与学生相处不好。我决意不接受此职,但答允帮一多处理本学期的日常事务,因他确实太忙,在政治方面花的时间和精力太多。”⑥
蒋介石对闻一多被暗杀非常生气。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才把刚刚上任的全国警察署署长唐纵派到昆明去调查此事,并下令严厉制止这类事件再度发生。
闻一多被暗杀,这绝对是一件法西斯行为,但蒋介石在这一事件过程中的态度,我们也要尊重历史。我们从现在已经公布的唐纵日记中可以看出蒋介石对于此事的态度。他派唐纵到昆明去调查,就说明他对这件事的看法。
唐纵奉命之后,先和毛人风商量了一套办法,才由南京飞到了重庆。当时军统局大部分已迁回南京,正在忙于改组为国防保密局,人手一时不够。据沈醉回忆:“当时唐纵非常焦急,很担心这个案件如果弄不清是什么人干的,对他这位全国警察总署署长太丢脸,同时也想将计就计,借此来一次对中共的诬谄。在唐和我们研究的时候,便决定先在重庆准备好一两个人带到昆明去,叫他们在公开审讯时,自己承认是凶手,而且还要吞吞吐吐地说出和中共有关,但又不能完全承认是共产党。这样既可使全国人民知道不是国民党干的,又意味着是共产党指使人干的。为了避免中共方面要求参加审讯或进行反驳,所以要考虑的非常周到,不能露出马脚来。”
沈醉是闻一多被暗杀以后到昆明调查此事的当事人之一。李公朴、闻一多被暗杀以后,许多人都认为这是军统特务干的。沈醉当时是军统局总务处长,但他并不知道这件事的内幕,就连当时军统局局本部主管此类工作的负责人也不清楚。沈醉说:“蒋介石从庐山打长途电话到南京责问毛人凤的时候,毛人风也回答不出是什么人干的,只能说是他没有叫人干这件事。”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