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简介
记闻一多先生两三事内容复述
记闻一多先生两三事内容复述摘要:1.闻一多先生的生平简介2.闻一多先生的学术成就3.闻一多先生的爱国情怀4.闻一多先生的英勇事迹5.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传承正文:闻一多先生,一位卓越的学者、英勇的斗士,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原名闻家骅,后改名闻一多,字友三,号一二三。
闻一多先生出生于湖北黄冈,自幼聪颖过人,学业成绩优异。
他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对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毕业后,他赴美留学,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硕士学位。
随后,他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
闻一多先生的学术成就举世瞩目。
他在文学、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他在诗歌创作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如《红烛》、《死水》等,展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激情。
在学术研究方面,闻一多先生发表了众多论文和专著,如《周易卦象的研究》、《庄子·逍遥游》等,为我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闻一多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积极参与民族解放事业。
他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担任过抗日救亡同盟会的领导职务。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侵略者。
他还曾赴西北地区,组织和参与游击战争,为我国的民族解放事业英勇斗争。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闻一多先生积极参与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然而,他因公开揭露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于1947年被暗杀。
闻一多先生的英勇事迹,成为了我国民主革命史上永垂不朽的篇章。
闻一多先生的英勇事迹和坚定的爱国信仰,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他的精神传承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我们应当学习闻一多先生,将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英勇无畏的杰出人物。
他的一生,既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又为我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闻一多先生的简介
闻一多先生的简介闻一多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的文学家,是近代历史上的民主战士。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闻一多先生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闻一多先生的简介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诗人、学者。
生于湖北黄冈浠水。
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新月派代表诗人,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1946年夏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48年8月,闻一多的遗著——《闻一多全集》出版,由朱自清主编。
闻一多的文学主张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著名的“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闻一多的说和做故事“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一多传简介
闻一多先生的求学经历和职业发展
求学经历
• 早年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后赴美国留学 • 1912年进入清华大学,攻读西洋文学 • 1916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艺术和历史
职业发展
• 1922年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 任教 • 1930年代开始研究甲骨文,取得了重要成果 •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闻一多先生的代表诗作及其解析
代表诗作
• 《红烛》:以诗歌的形式赞美了祖国的美好河山,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 《死水》:通过对“死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七子之歌》:以祖国的七个孩子为题材,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诗歌解析
• 《红烛》解析: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死水》解析:诗人通过对“死水”的描绘,象征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美好生活 的渴望 • 《七子之歌》解析:诗人以祖国的七个孩子为题材,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和对民族命 运的忧虑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在文学史上 的地位
• 诗歌地位 • 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 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瑰宝 • 诗歌风格独特,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
闻一多先生的学术研究与贡献
闻一多先生在古典文 学领域的学术成果
闻一多先生对民主与自由的追求及其影响
对民主与自由的追求
• 始终追求民主与自由,反对封建专制 • 在学术研究、社会活动中,积极宣传民主与自由的理念 • 为民主与自由的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献出了生命
对后世的影响
• 闻一多先生对民主与自由的追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他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中国民主事业的一面旗帜 • 为后世学者和民主事业的建设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件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 行示威
4.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 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口的伟人,行的高标”
5.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 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两个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 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布置作业 ]: (1) 摘抄生动、优美的词句;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 一两个事例。
部分: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
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
“做”。
三分析人物形象
❖小组讨论,第一轮:每组 派代表到讲台前来回答问 题
❖第二轮:还可以通过必答 题的方式来回答
分析人物形象,感受闻一多先生高贵的 品行
请同学们找出有关描写闻一多先生的句子,从这 些句子中可以感受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品质?用 这样的情势来回答:”我从‘头发零乱,饭几乎 忘了吃’中看到一个刻苦治学,废寝忘食的闻一 多”
读一读,写一写
给下列字词注音:
地壳 qiào 仰之弥高 mí 兀兀穷年 wù 校补 jiào 锲而不舍 qiè 沥尽心血 lì 赫然 hè 炯炯目光 jiǒnɡ 群蚁排衙 yá 函寄 hán 目不窥园 kuī 迥乎不同 jiǒnɡ 漂白 piǎo 警报迭起 dié 气冲斗牛 dǒu
二合作探究
❖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小 组讨论,通过抢答的方 式回答问题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 和做的?
作为学者和革命家两方面来说的
学者闻一多
❖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 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绩? 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我的先生闻一多
闻一多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红烛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
1923年9月7日出版。
初版本收六十二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红烛也是火鹤的别名。
死水与活水相对应,指无法流动的水。
闻一多先生曾用《死水》作诗,表达对当时统治环境的愤懑之情。
一句话是闻一多先生的诗作。
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赤诚爱心转化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改变旧中国的激情。
这种情绪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体现。
全诗以“一句话”——“咱们的中国”为构思中心,运用写实和隐喻相结合的手法,反复咏叹,极力渲染烘托。
臧克家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1]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现代诗人。
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曾任《诗刊》主编,他的第一部诗集是《烙印》,主要讽刺诗集《宝贝儿》,文艺论文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人物简介】闻一多(—)原名闻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
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
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
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闻一多步行入滇】1938年2月19日,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在韭菜园圣经书院临时大学召开出发誓师大会,会后即告别了三湘大地。
临时大学师生入滇的路线有三条:大多数教师、家眷及部分女同学从长沙乘火车到香港,然后由香港渡海到越南海防,乘火车入滇;经济条件较好的男同学和少数女同学,由长沙乘火车到广西桂林,再由桂林乘汽车途经柳州、南宁、镇南关进入越南,转乘火车入滇——这一路人数最多;而最艰苦的一路,便是由湖南出发,徒步行走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了。
闻一多先生简介
闻一多生平及作品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
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
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1944年加人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著作书目:《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清华文学社《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人文《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人文《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开明;1982,三联《闻一多选集》1951,开明《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人文《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云南人民《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武汉大学出版社《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重庆出版社《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上海古籍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喻为七个与母亲离散的孤儿。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朗读,释义
作诗的 兴趣
起,发
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 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 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 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 的文化药方。
“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是什么意思?
•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 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 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 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闻一多先生的 说和做
臧克家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 士。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一个“世家望族, 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 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 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 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 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 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 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5年7月15日被特务暗杀。
表情朗读: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 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 高标。
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 “说”吗?
• 不仅是写再“说”。而是把 “说”和 “做”糅合起来写。 • 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 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 “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 “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 一致……
• “潜心贯注”“心会神 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 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 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 使他分心。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 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 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 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 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历历 在目,触手可及。
关于名人故事:纪念闻一多先生
名人故事:纪念闻一多先生关于名人故事:纪念闻一多先生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或多或少都了解过一些名人故事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名人故事:纪念闻一多先生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物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湖北蕲水人。
著名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
其诗沉郁奇丽,具有强烈而深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亦成就非凡,郭沫若叹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生平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五·四”以后又改名一多。
著名诗人、学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闻一多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
其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把闻一多推入校园运动的潮流。
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
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闻一多先生
文学作品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 红烛》 诗集)1923 泰东;1981。 )1923, 《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 死水》 诗集)1928 新月;1980。 )1928, 《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 闻一多全集》(1一 )1948,开明;1982。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开明;1982。 楚辞补校》 古典文学研究)1942 )1942。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 神话与诗》 古典文学研究)1956 )1956。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 古典新义》 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 )1956。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 唐诗杂论》 古典文学研究)1956 )1956。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 离骚解诂》 古典文学研究)1985 )1985。 《离骚解诂,在清华大学任教的闻一多先生由 湖南南岳来到长沙,参加湘黔滇旅行团, 湖南南岳来到长沙,参加湘黔滇旅行团,他放弃 了乘车坐船较舒服的条件,毅然和青年学生一起, 了乘车坐船较舒服的条件,毅然和青年学生一起, 从长沙步行经贵州到云南昆明。 从长沙步行经贵州到云南昆明。这时的闻一多先 生还不满40 40岁 布履长衫,安闲沉静, 生还不满40岁,布履长衫,安闲沉静,口角略含 微笑,非常的和蔼可亲, 微笑,非常的和蔼可亲,完全没有一点学者的架 同学们知道和闻一多先生同行很受鼓舞, 子。同学们知道和闻一多先生同行很受鼓舞,但 旅途的艰辛、安危,令同学们担忧, 旅途的艰辛、安危,令同学们担忧,有同学劝闻 一多先生还是乘学校安排的车船更安全。 一多先生还是乘学校安排的车船更安全。闻先生 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 前方将士在浴血抗战, 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前方将士在浴血抗战, 许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许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在后方吃些苦怕 什么?我的身体还可以,保证走得到昆明, 什么?我的身体还可以,保证走得到昆明,你们不 必担心,我不是给你们讲过《楚辞》 必担心,我不是给你们讲过《楚辞》吗?屈原之所 以能写出那些爱国爱民的诗篇, 以能写出那些爱国爱民的诗篇,和他大半生过流 放的生活,熟悉民间疾苦是分不开的, 放的生活,熟悉民间疾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屈 原的书,就要走屈原的路。 原的书,就要走屈原的路。”原计划是由长沙开 始步行,后临时改为乘船, 始步行,后临时改为乘船,时任国民政府湖南省 主席的抗曰名将张自忠将军特地前来送行。 主席的抗曰名将张自忠将军特地前来送行。
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
闻一多与《七子之歌》 闻一多与《七子之歌》
澳门回归之后, 七子之歌》传唱大江南北, 澳门回归之后,《七子之歌》传唱大江南北,引起观 众的强烈反响。 众的强烈反响。这首歌的歌词就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题为 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 《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作者就是著名的爱国学 者和诗人闻一多。 者和诗人闻一多。
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 有何变化,又有何共同之处?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仍潜心学 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了累 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 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成为中国革 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前期:做了再说,做了不一定说; 前期:做了再说,做了不一定说;
• 后期:说了就做。 后期:说了就做。
• 前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 社会认识的变化。但是救国救民爱国的主 要思想、执著的态度、言行的一致、敢做 敢为的做人原则不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和一般人有什么不同之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而一般人先说后做,说了不做。
闻一多先生是
的人
2、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先生,本名家骅 著名 闻一多先生,本名家骅,著名 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 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 院学习, 年回国任清华大学、 院学习,1925年回国任清华大学、 年回国任清华大学 青岛大学教授, 青岛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 年出版第一 部诗集《红烛》, 》,1928年出版第 部诗集《红烛》, 年出版第 二部诗集《死水》, 二部诗集《死水》,1937年在西 年在西 》, 南联大任教, 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参 年 月 日参 加李公朴追悼会, 加李公朴追悼会,之后又去参加 记者招待会,会后遇害。 记者招待会,会后遇害。
寻访昆明闻一多先生足迹
纪念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先生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 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
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
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 和学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居住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 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8年4月,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 学从长沙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昆 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有“内树学术 自由,外筑民主堡垒”之美誉。 1946年,云南师范学院留昆旧址独立建 校,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现为云南师范 大学,旧址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 师范 大学 内闻 一多 先生 雕像
在西仓坡新建联大教授宿舍,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 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闻一多先生故居
闻一多先生故居位于五华区
钱局街西仓坡8号红
烛文学艺术走廊”。
闻一多先生殉难处
沿着走廊走到西仓坡6 号,“闻一多先生殉难处” 纪念碑安静地矗立在小巷 中央。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讲解
词语积累:
目不窥园: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 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 即专心致志。
诗兴不作:“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是 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一反既往: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完全 不一样。
衰微:(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特征
具体 表现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第二部分(8—18)
作为革命家的闻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说和做 “说”了就“做”,
言行一致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目的 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 救济的文化药方。
献身民主事业。
朗读全文,体会结构美
• 本文有总说段。如1、2节,开门见山,直接点 题,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闻一多先 生的“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 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的哪三 件事?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 行示威
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 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学 者 写《唐诗杂论》 做了再说 (1-7) 写《楚辞校补》 做了不说 口的巨人 (卓越的学者) 写《古典新义》
行的高标
写较作的《方唐法诗突杂出论闻》一是多从先“生做对”“了说再”“说” 这个角与度“选做材”的的;态其度它;两二个是事以例递是进从语“意做”了 也不一表定现“他说“”做角了度再选说材”的“。做其了中也第不一一件事详 写,后定两说件”事的略特写点。。起到开门见山,领
起下文的作用。
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 “说”的内容与目的是什反么对?独裁,争取民主。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ppt课件
他的语言简练而有力,不拖泥带水,能够准确地 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03 闻一多先生的文化思想
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尊重传统
闻一多先生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必须得到尊重和保 护。
深入研究
他致力于对古代典籍的整理和诠释,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
传承与创新
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他提倡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对文化创新的倡导与实践
创新意识
闻一多先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认为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 的重要力量。
学术创新
他在学术研究中勇于探索新领域、新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 新性的学术观点。
文化实践
他积极投身于文化实践活动,如创办杂志、组织文化社团等,推 动了中国现代文化事业的发展。
04 闻一多先生的教育贡献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闻一多先生简介 • 闻一多先生的语言艺术 • 闻一多先生的文化思想 • 闻一多先生的教育贡献 • 闻一多先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 • 闻一多先生的跨学科研究与探索
01 闻一多先生简介
生平背景
01
02
03
出生地及家庭背景
闻一多出生于湖北省黄冈 市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 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极作用。
引领学术风气之先
闻一多在学术研究领域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的精神,对于引领当时学 术风气之先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承中华文化
闻一多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 统文化,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增强 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02 闻一多先生的语言艺术
独特的语言风格
质朴自然
闻一多先生的语言不矫揉 造作,朴实无华,以真挚 的情感和自然的表达感染 读者。
民国“布鞋学者”闻一多
龙源期刊网
民国“布鞋学者”闻一多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中考版》2019年第22期
闻一多先生1922年赴美留学,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教授先秦文学。
当时,闻一多先生的住所在清华大学校园的最南端,距离其授课的教室足有三四里远。
许多年轻教师为了方便,都骑自行车在住所与教室之间往来,闻一多先生却总是选择步行。
清晨,只见闻一多先生穿着一件老蓝布的大褂,顶着一头纷乱的长发,戴着一顶破旧的呢帽行走在路上。
闻一多还戴着老旧的大阔边眼睛,足下穿的正是一双粗布鞋。
年轻教师们上课,大多带着大皮包,用来盛放一些書籍资料、讲义等等。
闻一多先生从不用“奢华”的大皮包,而是用一方老蓝布做的包袱,将书籍资料包裹好,“土气”地夹在腋下便出门了。
闻一多先生走路时,从不因衣着简朴而自卑,相反,他走起路来昂首阔步,旁若无人,英姿飒爽中尽显闻一多先生勤俭低调的治学精神和刚毅朴素的人生态度。
或许是受闻一多的影响,简朴的生活作风和勤勉的治学态度在当时的清华大学蔚然成风。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受到清华算学系主任熊庆来的赏识,被调来清华做助教。
华罗庚也是常穿着一件洗得掉了颜色的灰布大褂,足蹬布鞋,行走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
学生当中,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当时在清华大学历史系读书,也常常身穿一件旧灰布大褂,在西装革履的同学中泰然自若。
(作者侯坤,选自《华夏关注》)
赏析
闻一多先生衣着简朴,蓝布大褂粗布鞋,“布鞋学者”的称号体现了他潜心治学、节俭朴素的作风。
不为外物所缚,才能集中精力研究学问。
闻一多演讲稿
闻一多演讲稿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和大家分享闻一多先生的故事和思想。
闻一多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诗人、教育家和民主斗士,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传奇,他的思想和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回顾闻一多先生的一生和他的演讲精神。
闻一多先生,原名闻兰坡,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一个书香门第。
他自幼酷爱文学,对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曾经在北大学习,后来赴英国留学,深受西方文学和思想的影响。
回国后,他投身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脱俗,充满了对生活和人民的热爱,深受人们喜爱。
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坚定的民主斗士,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终身。
他曾经在重庆和延安等地进行演讲,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
他的演讲充满了激情和力量,深受听众的欢迎和赞赏。
闻一多先生的演讲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他的演讲不仅是言辞的表达,更是思想的碰撞,是灵魂的交流。
他的演讲充满了真诚和力量,感染着每一个听众,激励着他们勇敢前行。
他的演讲不仅是为了表达自己,更是为了唤起人们的良知和勇气,让他们为了正义和真理而奋斗。
闻一多先生的演讲精神,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像闻一多先生一样,发扬演讲精神,用真诚和力量去影响和感染他人。
无论是在学校、社会还是家庭,我们都可以通过演讲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激励他人勇敢前行。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演讲来传播正能量,唤起人们的良知和勇气,让社会充满爱与希望。
最后,让我们共同致敬闻一多先生的演讲精神,让我们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让我们用真诚和力量去影响和感染他人,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邹韬奋
闻一多先生简介:
年 青 时 的 闻 一 多 晚 年 时 的 闻 一 多
闻一多(1899-1946),汉族,原名闻家骅,又名多、 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 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 闻一多全集》中。如《红烛》、《死水》等。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作者臧克家相关内容:
臧克家(1905-2004),诗人,从 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 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 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 《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 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 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 》《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 十多部。
精选的典型事例 精致严谨的结构 精炼的诗一般的语言 精当的抒情性的议论
使本文充满了 感人的力量
拓展练习:(写一写,说一说)
学习了闻一多先生这位英 雄后,我们还会想到哪些伟人 或者是平凡却感动我们的人的 言行?他们的说和做带给我们 怎样的启示?
《七子之歌· 澳门》作者:闻一多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 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 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 一声“澳门”!母亲!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他 有 他 有 臧 还 的 已 的 克 活 人 经 人 家 着 死 死 活 《 了 了 着 有 的 人 大师笔下的大师 》 巨人心中的巨人 —
思考、讨论: 学者闻一多与战士闻一多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 同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闻一多先生 作为学者的形象。
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 废寝忘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治学严 谨、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 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 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
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 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 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 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 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 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 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
闻一多先生前期和 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 特点是什么?前后期有 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 同的地方?
学者
(前期)
潜心学术
硕果累累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相同)
(不同)
革命家 嫉恶如仇 (后期)
勇于献身
说了就做 说(言)做 (行)一致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 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
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 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 情使他分心。
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和诗意: 1、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2、运用成语或四字短语:使结构整齐, 有节奏感。 3、运用对句: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 力,富于音乐美。
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 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 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
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 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 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 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 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 “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 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 “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第一部分对闻一多先生的叙述中,
穿插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试用横线画出来并加以分Βιβλιοθήκη ,说说体现了他哪些精神和品格。
分析下列描写的作用
1.“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 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 药方” ——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 少”
1.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第一部分( 1-7 )记述闻先生作为学 3. 两个 者方面的“说”和“做”。 部分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 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 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 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 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闻一多先生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 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 战士。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 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 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 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 《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一 二· 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 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 的生命。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 样做的?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
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3、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 怎样做的?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4、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的哪 三件事? 三件事: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地壳 校补 赫然 函寄 漂白
qià o jià o hè há n piǎo
仰之弥高 锲而不舍 炯炯目光 目不窥园 警报迭起
mí
qiè jiǒng kuī dié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群蚁排衙 迥乎不同 气冲斗牛
wù
lì yá jiǒng dǒu
1.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
说和做的? 2. 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 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3. 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 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
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 (1905-- ) 诗人,从 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 民歌。 1932 年开始写新诗,以 一篇《老马》成名, 1933 年出 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 他最具影响的作品。此后,他陆 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 黑手》、《自己的写照》、《泥 土的歌》、《宝贝儿》、《生命 的零度》等十多部。
《唐诗杂论》 学
闻一多 革命家
者
《楚辞校补》
三本书
《古典新义》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三件事
1. 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做”了 再“说” 、“做”了也不 “说”,为了表现这 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
三个事例
2.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 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 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 “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
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 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 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 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 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 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 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 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 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 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