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德国贸易
德国的战争经济纳粹的资源战略
德国的战争经济纳粹的资源战略德国的战争经济:纳粹的资源战略1939年,希特勒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德国成为了纳粹政权的主导国家。
在战争期间,德国实施了一种特殊的经济战略,以支持其战争努力。
这种战争经济被称为纳粹的资源战略,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德国在战争期间如何运用资源战略,并分析其战争经济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一、资源战略的核心目标德国纳粹政权实施资源战略的核心目标是确保战争时间内的持续物资供应。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采取了多种手段来调配资源。
首先,德国采取了掠夺战略。
在征服的领土上,纳粹政权派遣专门的部队,进行大规模的掠夺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抢劫国家的财产、搜刮宝藏和艺术品、挖掘矿产资源等。
通过这种方式,德国获得了大量的物资和财富,为战争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其次,德国实施了计划经济。
纳粹政权对国内资源的配置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规划。
通过国家机构的调节,德国能够有效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将其投入到军事和战争产业中去。
这种计划经济的手段,使得德国能够在有限的资源情况下实现最大的效益。
最后,德国通过外交手段保证资源供应。
纳粹政权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以换取所需的资源。
特别是与苏联达成的经济协议,为德国提供了重要的军事物资和粮食补给。
这种外交手段有效地支持了德国的战争经济。
二、战争经济的影响德国的战争经济对于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资源战略使得德国能够在战争初期取得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胜利。
通过掠夺和利用战争所得,德国能够准备充足的军事物资,并提高其战争实力。
这为纳粹政权在短时间内迅速征服了大片领土提供了基础,形成了战争初期的优势态势。
其次,资源战略导致了德国经济的极度动员。
德国国内的产业几乎全部转向战争生产,这使得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大增强,进而为战争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然而,这种动员也导致了德国国内的资源短缺和人力资源的大量消耗。
再次,资源战略的实施加剧了德国与其他国家的紧张关系。
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可以追溯至18世纪末期。
在这个时期,德国开始进入工业化时代,并在19世纪的前几十年内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基础设施。
在19世纪后期,德国成为了欧洲领先的工业和商业大国。
德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铁路和工业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德国也开始开展大规模的国际贸易。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遭受了沉重打击,但很快恢复了经济。
然而,在经济衰退期间,法西斯主义势力崛起,并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战后重建期间,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再次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德国经济迎来了“经济之蓝”的时期,这是国家经济复兴的标志。
在这个时期,德国实现了出口和进口的平衡,并有了足够的外汇储备,这些都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经济遇到了一些挑战,包括石油危机和国际竞争的增加。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德国经济经历了起伏,但经济表现总体上仍然相当强劲。
目前,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其经济也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强调高度的技术创新和制造业的强大基础,这些都是其经济成功的秘诀。
战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演变
保护贸易政策
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 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 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 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 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 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9
一、自由贸易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一)自由贸易政策的演变 自由贸易政策盛行的时期主要有两个阶段: 1.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 2.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的贸易自由化
26
5.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厄里·赫克歇 尔(Eli Heckscher, 1879-1952) 于 1919年发表了题为《对外贸 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重要 论文,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的 基本论点。他的学生伯蒂尔·俄 林在 1933年出版的《区域贸易 与国际贸易》一书中,对要素 禀赋理论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 完善,并因此于1977年获得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
中国在进口限制方面的改革包括:(1) 进行多次的 关税下调。(2) 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3)依据gatt/wto的规则对中国的涉外法律体系 进行完善。
在出口促进方面的改革包括:(1)继续执行出口退 税政策;(2)成立中国进出口银行,扶持企业的对 外出口;(3)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4)成立 各类商会和协会,并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性贸易 博览会和展览会等;(5)大力发展出口援助等。
23
3.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
David Ricardo,1772-1823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 李嘉图他在1817年出版的 《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 》一书中提出了以自由贸 易为前提的“比较成本论” 。李嘉图提出的比较成本 学说,先后为英国和世界 其他许多国家所接受,成 为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强 大思想武器。
德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影响
德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影响一、德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对世界经济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德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起源和发展、战后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以及如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德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德意志帝国时期。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德国积极推动出口,以加强国家的实力。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高涨,使得德国的对外贸易遭受了重大打击。
战后,德国对外贸易政策发生了重大调整。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挫折,德国开始重建其经济体系并走上了对外开放的道路。
从1957年加入欧洲共同体开始,德国对外贸易紧密结合着欧盟的整体利益,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并逐步摆脱了过去的孤立状态。
二、德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德国对外贸易政策继续进行着调整与演变。
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德国东部地区的开放和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合作成为政策重点。
同时,德国也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多边贸易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推动贸易自由化与公平竞争。
此外,德国还致力于拓展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合作。
中国作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德国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扩大双边贸易额,并与中国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三、德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德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德国坚持贸易自由化的立场,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并在欧盟内部推动了一系列贸易自由化的措施。
其次,德国以其制造业实力为基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德国的高端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并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另外,德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对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
德国的投资和技术引进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并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
然而,德国对外贸易政策也面临一些挑战与压力。
例如,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加剧,给德国的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凡尔赛条约对战后德国的影响
克里孟梭的主张可以简单归为以下:德国对战争中法国的损
失(包括人员、财产等)进行战争赔偿,将其军力削减至不
再对法国构成威胁,象征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惩罚德国军国主义以使德国再
也不能恢复到1914年以前的政治格局,当众处死德国皇帝
(在战争结束前退位并流亡至荷兰)。法国收回阿尔萨斯-
洛林,建立莱茵非军事区,由战胜国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根本原因:是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深层原因: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德矛盾三方面因素 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奥匈帝国皇储到新吞并的波斯尼
亚检阅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的军事演习,1914年6月28日, 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组织成员刺杀,这就是著名 的萨拉热窝事件。这一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一、战胜国对条约的反应 法国认为自己没有完全得到满足,克里孟梭在随后的大选中下台。
从整体而言英国对条约比较满意,德国东部边界得到了一定的安全, 如波兰的独立和但泽自由市的成立。在某种程度上英国甚至认为条 约对德国过分苛刻,这可能导致德国的不满并成为未来的不稳定因 素。美国认为条约是欧洲的麻烦所在,而且对德国过于苛刻。 1919年美国国会投票决定拒绝签署凡尔赛条约并拒绝加入国际联 盟。
《凡尔赛条约》对战后德国经济的
影响
1. 总体说来,《凡尔赛条约》使战败的德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德国失去了大量领土和海外殖民地,其经济和政治实力受到极大 削弱。德国军备发展受到严格限制,并且面临着巨额的战争赔款。 这些都使德国的国力受到沉重打击。对于德国人民来说,《凡尔 赛条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不平等条约。
一战前德国的基本状况
一战前德国的 版图
德国(Germany)战后经济发展历史
德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特点及其 成效
德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应急措施
:
1.金融市场稳定基金 2.第一套经济振兴计划 3.第二套经济振兴计划
金融市场稳定基金
德国濒临破产的银行中包括了那些对整个系统而言重要的金融机构,如:德国地 产融资抵押银行,一旦它们倒闭将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 联邦政府首先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就将目标确定为稳定银行和金融系统、 维持并重新刺激银行间贷款往来。2008年10月17日德国议会通过了《金融市场 稳定法》,决定设立金融市场稳定基金,采取的措施包括:(1)由联邦财政部提 供债务和应付款项担保,担保金的总金额为4000亿欧元。截止2009年3月,共发 放了1430亿欧元的担保金,其中大部分向地产融资抵押银行提供。(2)通过国家 注资参股企业,以维持其资金流动性,防止对整个金融系统重要的金融机构破产。 为此,联邦政府启动设立了一个数额暂为100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 (Deutschlandsfonds),资金开支的有效期暂定为截至2009年12月31日(后又延长 至2010年12月31日)。但除少数外,德国政府并没有对银行和其他企业实行大规 模国有化,到2009年4月,基金仅用了117亿欧元(克伦普、皮尔茨,2009)。另 外,欧洲中央银行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配合德国等欧元区国家用财政手段维持 流动性,从2008年10月起,欧洲中央银行在7个月内将主导利率由4.25%降至 1%,同时采用购买政府债券,对银行无限量现金拍卖等非常规措施向市场注入 流动性,降低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
德意志银行
对外贸易 德国是世界贸易大国,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 关系。德国出口业素以质量高、服务周到、交货准时而享誉 世界。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机械产品、化学品、通讯技术、 供配电设备和医学及化学设备。主要进口产品有化学品、汽 车、石油天然气、机械、通讯技术和钢铁产品。主要贸易对 象是西方工业国,其中进出口一半以上来自或销往欧盟国家。 1986~1990年,德国的出口额曾为世界第一,从1991 年起次于美国。2003年之后,连续六年保持世界第一出口大 国地位。外贸长期顺差,2007年德国出口额达9691亿欧元。 2003年至2008年连续六年保持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地位。 2008年,德国出口额达9949亿欧元,同比增长2。7%。 2002年2月28日24时,德国马克正式停止流通,欧元成 为德国法定货币。
二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
02
马歇尔计划是在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 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
马歇尔计划为德国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援助,推动了德国的工业化和现代 化进程,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德国的工业重建
二战结束后,德国工业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损 失,大部分工业基础设施被毁坏,许多工厂设 备被拆毁或盗走。
德国在全球化中的角色
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核心力量,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德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也是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成员国之一,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和区域经济一 体化。
德国在制造业、服务业和科技创新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经济全球化对德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创 新。
德国经济模式的国际借鉴意义
德国经济模式的成功实践对世界各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为企业 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其次,注重发展实体经济,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最后,注重保护环境和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经济差异逐渐缩小。
05
经济全球化的参与
加入欧共体与欧盟的机遇
1958年,德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EEC),这是德国经济 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欧共体为德国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贸易市 场和合作机会,推动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
1990年,德国统一,这为德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 遇。德国开始致力于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并通过扩大欧盟 成员国范围,为自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04
统一后的经济转型
两德统一的背景与影响
1945年二战结束后,德国被分割为东德和西德两个国家 。
马歇尔计划支援德国
马歇尔计划支援德国一、背景介绍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即欧洲复兴计划,是美国为了支援二战后的欧洲国家经济复苏而制定的一项宏大计划。
该计划得名于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于1948年开始实施,旨在通过财政援助和经济合作,帮助战后的欧洲国家恢复生产力、重建基础设施,并稳定社会经济,避免共产主义势力的渗透。
在马歇尔计划实施初期,西欧国家是首要的援助对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范围扩大至其他欧洲国家,其中包括被战争和纳粹统治摧毁的德国。
二、德国的战后情况二战结束后,德国陷入了以废墟和危机为特征的困境中。
德国不仅失去了战争中的大量人口和劳动力,还面临着丧失的领土、基础设施的损毁以及日益严重的经济问题。
此外,德国的工业基础几乎被摧毁殆尽,许多城市变成了废墟。
因此,德国的经济复苏任务异常艰巨。
三、马歇尔计划对德国的支援尽管在二战中,德国是欧洲的侵略国家,但马歇尔计划并没有因此而排除德国。
相反,考虑到战后德国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其地缘政治地位的重要性,马歇尔计划将德国视为欧洲复兴计划的重点目标之一。
马歇尔计划通过提供援助资金、技术和设备等资源来支持德国的经济复苏。
这些援助主要用于重建基础设施、恢复生产力、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及促进贸易和经济合作等方面。
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对德国的经济恢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引导资金流向重要行业,如钢铁、矿产和农业等,德国得以重建其工业基础并增加出口。
此外,马歇尔计划还帮助德国推动了各种经济改革,促进了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的发展。
四、马歇尔计划对德国社会的影响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它还对德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帮助德国提高了生活水平。
通过恢复生产力和推动经济增长,德国人民的薪资水平得到了提高,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此外,援助还帮助德国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了失业率,稳定了社会局势。
其次,马歇尔计划加强了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政策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帝国主义时期的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战后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强制性的贸易保护主义
自由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
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15~17世纪)
产业革命后(18世纪中叶)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19世纪)
超保护贸易政策
历史地位
在德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保护关税政策对于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是必要的,他使德国的大工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对经济不发达国家是有重大参考价值,该理论的保护的对象以将来有前途的幼稚工业为限,对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利益也予以承认,保护贸易为过渡时期,而以自由贸易为最后的目的。理论缺陷:对生产力概念理解不科学,对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不符合实际情况。
投资乘数论
1投资乘数:K=————————— 1—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C(消费)∕ △Y(收入)△Y= △I(投资)×K
外贸乘数Foreign Trade Multiplier假定: △X为出口增加额, △M为进口增额; 则投资乘数公式则有: △Y=【 △I+( △X—△M)】· K 当 △I一定时,外贸顺差( △X—△M)也能对国民收入的增加起到倍数作用。
重商主义的历史地位
意义:它加速了当时西欧各国货币资本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局限性: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探索只局限于流通领域,未考虑生产领域,妨碍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指出:“现代经济的真正科学,是在理论考察由流通过渡到生产过程时开始的。”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
代表人物
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
德国的货币政策与制度分析
德国的货币政策与制度分析毋庸讳言,德国是二战后的战败国之一。
必然的割地与赔款,优秀人才遭遇抢夺,物资的缺少,德国的天好像笼罩上了一层阴影。
可谁又能想到,在1950——1960年期间,德国GDP增长率达到了7%的高度,与此同时贸易出口的增长同样夺人眼球,1948年为1.4 %,而在大约三十年后的1973年达到了11.6%。
被人们称为“经济奇迹”的德国从而在世界经济体中塑造了一个巨人形象。
同时,美国、日本等国家也在飞速的发展,他们之间也有着摩擦与矛盾。
尤其在60年代到90年代尤为激烈,而德国一直稳定的发展与有着同样境地的日本(出现了长期的经济衰退)形成了强烈反差。
由此,德国的货币政策,政府与银行关系的处理,必然有着独到之处。
本人将对此进行研究分析。
一.德国货币格局的演变德国马克在1948年问世,揭开了欧洲货币格局在战后重新构建的序幕。
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德国开始了连续十年的经常账户盈余,这是从1951年起,德国开始改变其在欧洲支付同盟中的收支赤字状况。
德国马克在1958年12月成为自由兑换货币。
德国的黄金储备凭借不断积累的贸易顺差持续增加,已经远远超过法国和英国1970年同期的储备规模。
德国马克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在1949-1969年间上涨了12.8%,在欧洲货币体系中的强势地位日益巩固。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欧洲各国货币终于与美元解除挂钩,先后尝试了为欧洲货币同盟诞生埋下伏笔的“蛇形浮动制”(1972-1974年)和“欧洲货币体系”(1979年)。
在此期间,德国马克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1972年被IMF纳入储备货币。
欧共体成员国货币汇率虽然与埃居固定,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变成了与德国马克建立固定兑换关系,原因是马克币值稳定,且在构成“欧洲货币单位”——埃居(ECU)的货币篮子中权重占优。
德国采取紧缩信贷和加息措施,与欧洲货币体系内其他国家的意愿相左,以应对1978年开始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引发的通货膨胀和经常账户收支逆差困境,也使刚刚运行不久的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稳定受到威胁。
第四帝国的崛起——贸易和平论与联邦德国外交政策
【 章摘 要 】 文 本文介 绍 了以 罗斯 克 兰斯 为代表 的
贸易和 平论 的基 本观 点 , 阐述 了贸 易与
和平 的关 系 ,并 以这 一理 论视 角分析 战 后德 国崛起 的经 济奇 迹 ,并 用 “ 经济政 治论 ” 的 范式论 证 了战后德 国的 经济 对 其和 平 外 交政 策 的决 定性 影响 。 【 关键 词 】
一
必须对 自身政策作出反省,用武力征服世 界 的 时 代 已经一 去 不 返 。 战后德国为希特勒的一意孤行付出了 代价 , 但 被 一分 为 二 , 不 而且 全盘 被 改 造 。 就 在 人 们 以 为 德 国 从 此 会 一 蹶 不 振 的 时 候 ,西德 却 在 二 战 的废 墟 上 以一 种让 世界 跌破眼镜的方式东山再起 , 没有进行过一 次威 胁 也 没 有放 过 一 枪 ,在一 代 人 的 时 间 类是 “ 土国家” 领 ,一 类 是 “ 易 国 家 ” 里再次上升到了具有全球 力量和影响的地 贸 , “ 领土国家”看重 的是 能够威胁 或使 用武 位 , 是什么样的对 内对外政策创 造了所谓 力的能力, 主要 靠 军 事 扩 张 加 强 国 力 “ 领 的 “ 国 奇 迹 ” ? 德 土 国 家 ” 典 型 的 外 交 政 策 风 格 是 单 边 主 西德 前 总 理 赫 尔 穆 特 . 密 特给 了 世 施 义 、不合作甚至对抗 ,这 类看重权力的国 人答案,他在 l7 年一篇谈话 中说 :“ 92 若 家是现 实主义分析的基本要素。与 “ 领土 干 年 以来 ,我 们 的经 济 政 策 同 时 也就 是 我 国 家 ”相 对 立 的 “ 贸易 国 家 ”虽 然 也 追 求 们 的对 外政 策 。 ” 利益最大化 , 但与 “ 领土国家” 同的是 : 不 相 比于 战前 的战 争政 策 , 国从 军事 德 “ 贸易国家”更看重社会物质福 利的增加 , 到 经济 转 变 之彻 底 令 人诧 异 。那 么 ,德 国 他们 认 为相 互 依 存 可 以更 好地 实 现 绝对 利 究竟是怎样和 “ 它的动荡洋溢着 日耳曼民 益最大化。贸易国家本身会因为参与贸易 族 精 神 的 过 去 , 同它 的 传统 , 特征 和观 点 ” 而发 生 改 变 ,可 能在 国家 的 内 部 产生 一 个 彻 底 决 裂 的 呢? 反 对 战 争 的 社 会结 构 。这 个 逻 辑 的最 后 结 哈特里奇认为 , 二战的失败摧毁了德 论 是 ,贸易 国家 在 对 外 政 策 中 倾 向于 消 弭 国 的军 国 主 义和 纳 粹 主 义 , 放 了幸存 下 解 战祸 而 非 挑 起争 端 ,一 般 奉 行 和 平 的 外交 来 的德 国 人 的思 想 和 精 力 , 他 们 能够 集 使 政策。 中力量 解 决 重建 他 们 的 生活 和 经 济地 位 这 虽然 “ 贸易 和 平 论 ”理 论 家 们观 点 各 样的根 本问题 。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的方法 有 不 同 , 罗 斯 克 兰斯 的观 点 基 本 可 代 表 是 , 很 大程 度 上 把 政 治 斗 争的 因素 排 除 但 在 “ 贸易和平论”的普遍逻辑 。 “ 贸易和平 出 日常生活 ,充分 利用他 们的经济 资源 , 论 ”的 外 交政 策 实践 有 很 多 种 论调 ,这 里 工 业 生 产 率 和 技 术 人 才 。 “ 是 战后 德 国 这 我们采用西德前总理施密特的 “ 经济政治 真正的革命” 。换句话说 ,战争的失败催 论 ” 本 文就 在这 些 理 论 框 架 下 对 战后 联 生 了德 国人新的价值 观,让他们 把目光的 , 邦德 国 的 和 平 外 交政 策 作 出分 析 。 焦 点从 权 力转 向经 济 。 二 战以 前 , 国一 直 是 个野 心 勃 勃 的 德 联 邦德 国在 希特 勒 灾难 深 重 的崩 溃 中 国 家 , 日耳 曼 民族 对 霸 权 的热 忱 似 乎 从不 恢复过来 , 并取得 了世界瞩 目的成就 ,“ 在 熄 灭,俾斯 麦雷厉风行地推行 “ 铁血 ”政 主要工业国里 , 只有西德一 家一直保持着 策 ,威廉 二世 要把德 国推 向 “ 阳 的地 对 中东石油生产国的贸易顺差……因为西 太 位” ,到了希特勒 , 纳粹席 卷整个欧洲 , 德 德 拥 有 世 界 上最 新 式 ,技 术最 先 进 的 生产 国走向前所未有的帝国荣耀 ,最后却成为 能 力 ,这 种工 业 能 力 使它 能 够 在 那 个 市 场 人类最恐怖 的历 史伤痛 。 上 比 同 它 竞 争 的 欧 洲 国 家 占 绝 对 的 优 二战以前的德国无所不用其极地要谋 势……西德凭借 它 占优势的经济力量 ,还 求 欧洲霸 权 。这 个 时期的它 是很典 型的 成 了欧洲占支配地 位的强国——尽管它并 “ 领土国家” ,为 了帝 国的荣耀 ,无止境地 没有支配别 的国家。 ” 对 外征 战 ,除 了武力 对别 的手段不 屑一 西 德 利 用 自 己 作 为 欧 洲 机 器 厂 的能 顾 ,经济完全被 用来 为军事服务。 力 , 产 出大 量 在 世 界 市场 上 竞 争 力 很 强 生 和平 贸易 战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有效得 多 。国 家通 过 工 业 发 展 和 技 术进 步 ,可 以 改变 自己在 国际 政 治 中 的地 位 ,其 他 国 家 也可 以通过国际合作,从 贸易扩展 和增 长 中获 利 。 此 , 互 依 赖 日益全 球 化 的 ”因 相 经济将使和平更加 可能 。 罗斯 克 兰斯 把 国家 分 为 两 种 类型 , 一
浅析一战二战期间的中德军事贸易的特点
018史海钩沉浅析一战二战期间的中德军事贸易的特点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中德军事贸易大多以民间形式进行随着近代德国的统一,德国对华的侵略政策愈趋强硬,对华资本输出也逐渐增加。
[2]1918年11月,战败的德国掀起革命高潮,德皇被赶下台,成立共和国。
但是帝国主义时代的政治家们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军队操控在反共顽固势力手中,军队和重工业都与魏玛共和国保持着距离。
[3]这既是一战后战胜国要求德国裁减军备最大限度削弱德国的后果,也是魏玛共和国软弱无能的产物。
1921年5月20日,德国与中国签订《中德协约》,不仅提出放弃所有不平等特权的主张,而且把推行对华文化政策置于突出的地位。
[4]因而,中德军事贸易的这种隐蔽的性质在魏玛共和国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
魏玛共和国在对华武器输出问题上始终持反对态度。
考虑到我们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我迫切的建议,政府应始终拒绝支持德国公司从事对华武器贸易,只要有可能,就从根本上禁止对华武器输出。
”[5]但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军部国防部并不完全遵从魏玛政府的政策行事,从其根本立场而言,德国终极目标是重整。
据中国海关统计,仅1925年,德国船运来华的武器总价值达1300万马克,超过全部外国武器进口值的一半以上,这还不包括走私和通过第三国转口的武器。
[6]从1928到1933年德国对华军火曾一度居对华军火输出国的前三位,因而在魏玛共和国秘密重整军备时期,中国就已成为德国武器和军火的主要销售地。
军事顾问在中德军事贸易中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军事顾问团在1927到1938年的中德关系中起着联系沟通的纽带作用。
[7]克虏泊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自1880年代末起,该公司就得到直隶总督李鸿章和湖广张之洞供应重型军械的可靠合同,很多受雇于李鸿章的德国军官都扮演着军事顾问和克虏泊公司代表的双重角色。
德国是一个新兴的、对中国比较“友好”并可望得到它的“帮助”的军事强国。
[8]与一战前的情形比较,一战后德籍军事顾问的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而中国此时正处于军阀混战的内战时期,他们认为,“不应该以拒绝任何合作的方式来损害同南京官方当权者们的合作关系。
德国经济发展状况
德国经济发展状况刘学明1.自然资源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属于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在工业原料和能源方面主要依靠进口。
矿物原料(钢、铝土矿、锰、磷酸、钨和锡)对外国的依赖特别大。
德国拥有少量铁矿和石油, 天然气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可以由国内满足, 硬煤、褐煤、钾盐的贮量较丰富。
德国森林覆盖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以针叶林为主。
在西部, 私人林占43%, 国营林占32%, 其余属于社团或地方。
全国生产的木林只能满足国内木材需求的45%。
褐煤是采矿工业中最大的一个工业部门。
褐煤矿主要分布在莱茵兰勃兰登堡州南部和萨克森州, 有开采的储量为560亿吨。
由于铀的储量有限, 自1981年起, 不再开采铀矿。
核电站所需浓缩铀由国外进口。
2.经济简史1949年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先后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40多年来,两个国家沿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总的来讲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经济实力也大为增强。
联邦德国在战后经济全面恢复的基础上,沿着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到60年代中期出现“经济奇绩”。
后来虽然经历了席卷西方世界的三次经济危机,但其经济增长速度仅次于日本,仍然高于西方其他的工业国家,成为西方第三大经济强国,民主德国沿着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和集中计划体制,到70年代中期已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家,是苏联东欧国家中居苏联之后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但是,就两个德国相比,战后初期德国两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大同小异,居民生活水平相差无几。
40多年后民主德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如联邦德国,劳动生产率和居民生活水平尚不及联邦德国的50%。
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下,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急剧变化,对民主德国产生最深刻的影响。
民主德国虽是东欧比较富裕的国家,但其领导人从60年代起放弃民族统一旗帜,在新形势下又拒绝改革,从而引起群众不满、最后导致不得不开放柏林墙和边界。
与此同时,联邦德国凭借其巨大的经济实力,利用当时对其有利时机,首先在1990年7月1日实现两个德国的经济和货币统一,然后在1990年10月3日联邦德国正式吞并民主德国,实现了统一。
战后德国处置方案最新
战后德国处置方案最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军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处置和重建工作。
为了确保德国再次成为和平国家,几个关键的处置方案被提出并执行。
本文将探讨战后德国处置方案的最新进展。
党政机构解散在德国战败后,纳粹党和政府机构被解散。
占领盟军退出时,新的联邦政府被建立。
该政府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和平、稳定和繁荣。
经过多次修订和重新组织,联邦德国基本法终于于1949年底得以通过,并在1951年被正式实施。
该法的目的是将德国转变为一支真正的民主国家。
目前,德国被认为是欧洲最稳定和富裕的国家之一。
赔偿和债务作为赔偿战争遗留下来的后果,德国被迫支付大量的赔款。
尽管计划减轻了德国的负担,但赔偿和债务继续占据了德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
根据最新的数据,德国在战争结束后的70年里已经向总计17个国家支付了3500亿欧元的赔款和贷款。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也是德国长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新定位地位随着德国解除武装和民主化,该国在欧洲和国际舞台上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变化。
在1949年德国分裂之后,东德成为一个苏联制造的社会主义国家。
但是,西德的政治体系改革后,德国成为了重要的国际参与者,与欧洲联盟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联系,也参与了联合国、北约和其他组织中的行动。
今天,德国在欧洲经济和政治一体化中发挥着关键的领导作用。
作为欧盟最大的和最繁荣的国家之一,德国负责带领整个欧盟走向未来。
德国在国际合作中的表现也很出色,被多个国际组织和团体称为国际安全和和平的重要支柱。
应对难民危机现在,德国面临着重大的移民和难民危机。
这场危机始于2014年,当时叙利亚内战爆发,成千上万的难民涌入欧洲。
德国是欧洲其中之一的国家,承担了最多的难民接纳任务。
德国政府迅速采取了行动,提供了房屋、食品和健康服务,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
虽然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但政府已经制定了计划并采取行动来应对危机。
总结战后德国的处置方案有着很多方面,它们搭建了现代德国的经济和政治基础。
二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二战结束后,德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重新建设。
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战后恢复阶段(1945-1949年),经济奇迹阶段(1950-1973年)和统一德国时期(1990年至今)。
在这些阶段中,德国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强国之一战后恢复阶段(1945-1949年):二战结束后,德国的经济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混乱,城市遭受空袭,工厂和基础设施被摧毁,大量的人口流离失所。
此时,盟军对德国实施了严格的限制措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赔款。
然而,在这个时期,德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出台了一系列计划和政策,以促进经济重建和持续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是马歇尔计划,美国对战后德国提供了大量资金和物资援助,帮助德国重建工厂、住房和基础设施。
此外,1948年,西德开始发行新货币,结束了乱世通货膨胀的困境,稳定了经济环境。
经济奇迹阶段(1950-1973年):在经济恢复阶段之后,德国迅速进入了经济奇迹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
这一时期,德国经济以高速增长、高水平的产出和出口为特点。
德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和政策,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德国的工业制造业和出口业发展迅速,汽车、机械、化工等行业成为了德国的支柱产业。
此外,德国政府还注重教育和技能培训,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在这个时期,德国的失业率非常低,社会福利制度逐渐完善,民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统一德国时期(1990年至今):1990年德国实现了东西德国的统一,这对德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统一的初期,东德的经济出现了不少问题,失业率上升,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竞争力下降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德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投资计划,加大对东德的援助力度。
此外,德国政府还加强了对东德企业和劳动力的培训和支持,促进了东德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东德的经济逐渐实现了与西德的接轨,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战争的经济影响一战后的复苏与重建
战争的经济影响一战后的复苏与重建战争的经济影响:一战后的复苏与重建一战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亡,不仅使欧洲国家陷入深重的危机,也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然而,战争结束后,各国的复苏与重建也带来了战后经济的振兴。
本文将探讨一战后的经济影响及其对全球经济的重塑。
一战后的欧洲经济陷入了瘫痪状态。
战争造成的巨额债务和庞大的战后重建需求,使得许多国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难。
战后几年,欧洲国家纷纷采取严格的经济管制措施,试图恢复国家的经济秩序。
其中,德国对于英国、法国等胜利国的赔款要求,使得德国的经济更加支离破碎。
同时,世界各国的贸易也因为战时破坏和国家保护主义政策而受到了限制。
然而,战后的复苏和重建也逐渐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一战后,许多战胜国在重建中重视了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以促进经济的恢复。
例如,德国在20世纪20年代实施了大规模的重工业恢复计划,通过增加产能和提高效率来推动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美国在战后经济上的崛起也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
美国通过大量投资和创新,推动了一系列重要行业的发展,如电气工程、化学工业和汽车制造业,为战后的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战后的经济恢复过程中,国际贸易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战后,许多国家逐渐摒弃了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加强了国际间的贸易合作。
新成立的国际贸易组织,如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促进了货币稳定和跨国贸易的发展。
同时,各国之间的贸易协定和关税减免措施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并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经济的恢复。
此外,一战后的复苏还带来了许多技术和工业创新。
战争期间,许多国家加大了军事科研力度,这些技术创新在战后的民用领域得到了应用。
例如,汽车工业的繁荣推动了石油和钢铁工业的发展,电气工程的进步为现代化都市的形成提供了动力。
这些技术和工业创新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也为战后社会的进步和改革奠定了基础。
然而,战后经济的复苏和重建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二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
一.二战后德国社会经济现状战后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战前的一半,整个国家面对的是堆积如山、多达数亿立方米的瓦砾和废墟,交通运输受阻,战争致使士兵亡伤大半,男性劳动力锐减。
更为严重的是1946年10月从西伯利亚入侵的寒潮开始席卷德国致使气温逐渐下降。
因缺少煤等燃料,再加上生活物资的严重短缺,使得许多工厂、学校以及其他国家设施被迫临时关门,人民生活困苦。
同时,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16%的出生婴儿夭折。
据统计,在1946年长达4个月的漫长冬季里,全德国死亡人数至少10万,冻伤、浮肿、患上软骨病、肺结核者达数百万。
当时弥漫整个德国的是寒冷、饥饿、绝望和无助。
二.联邦德国经济崛起的原因(一).稳定的国际国内形势从国际形势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美国外,二战各参战国经济都受到严重破坏,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各个国家都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均无暇再次发动大规模的世界大战。
再加上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世界暂时处于相对和平稳定时期,安定的国际环境给正处于急需进行国内经济建设的各个国家得以喘息的机会。
从国内形势上看,满目疮痍的国土、濒临崩溃的经济、困苦的生活环境使得德国人民要求进行经济建设。
同时联邦德国人民也充分认识到法西斯主义的危害,政府不断推行政治改革,建立民主国家,推行比较广泛的福利政策,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同时基本上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比较稳定。
(二).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战后联邦德国受美英法苏的牵制,不能在国际社会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只能尽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而且战前德国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联邦德国又集中了战前德国70%的设备能力和62.4%的工业产值,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济建设,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三).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实施了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即所谓的“马歇尔计划”。
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
热那亚会议盟国对德国战后处置的协商
热那亚会议盟国对德国战后处置的协商热那亚会议于1922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市举行,是由参会国对德国战后处置进行协商的重要国际会议之一。
该会议的目的是解决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面临的经济、政治和安全挑战,并决定德国的战后处置政策。
本文将介绍热那亚会议盟国对德国战后处置的重要协商内容。
一、德国战后赔款和债务热那亚会议的首要议题之一是德国的战后赔款和债务。
作为战败国,德国需要支付巨额的赔款以唤醒受战争损失的国家和个人。
热那亚会议盟国达成一致,将德国的赔款总额确定为待定数目,并确定了支付方式和期限。
此外,会议还协商解决了德国的战后债务问题,以减轻德国的经济负担。
二、德国领土变更和边界划定在热那亚会议上,盟国还讨论了德国的领土变更和边界划定问题。
几个重要的地区,如上萨尔和丹麦南部地区等,由热那亚会议签署的条约确定其归属。
这些变动旨在重新分配领土,以确保地区的稳定和安全,并为欧洲各国创造一种新的秩序。
三、经济重建与国际贸易重启会议还关注了德国的经济重建和国际贸易的恢复。
盟国一致认为,经济重建是维护和平与稳定的关键。
为此,他们提供了经济援助和贸易机会,以促进德国的发展并支持其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这些措施帮助德国逐渐恢复经济实力,并在战后德国的重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政治改革和国际合作除了经济问题,热那亚会议还涉及德国的政治改革和国际合作。
德国在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会议盟国在会议上讨论了德国政府的组织形式和权力分配,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民主。
此外,国际合作也是会议的重要议题,会议盟国力图通过国际合作和多边机构的建立来促进国家间的交流和合作,以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
总结:热那亚会议盟国对德国战后处置的协商内容包括战后赔款和债务、领土变更和边界划定、经济重建与国际贸易重启,以及政治改革与国际合作。
这些协商为战后德国的重建提供了指导方针,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战后的欧洲秩序建立做出了贡献。
热那亚会议的成功为国际社会展示了通过协商和合作解决战后问题的重要性,也为今后的国际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十年战争后的德意志经济与文化
①表格引自E.BruckmOIler u.P.C.Harnnann,Putzger historischer Weltatlas,Berlin:Comelsen Verlag 2001,pp99 ②表格引自同上,pp99.
154
巴伐里亚、法兰克尼亚和洛林。较轻的、人口损失有10—30%的地区,从西向东, 包括闵斯特、于利希~贝格、萨克森选侯领、西里西亚和波希米亚。不来梅、吕内 堡和威斯特伐里亚的人口损失也在10%左右。战争期间没有造成人口减少反而增 加人口的地区是北部的荷尔斯泰因、下萨克森,南部的瑞士、蒂罗尔和奥地利。
另一方面,对于战争中抛荒的耕地,大致说,德国的邦君领主主要采取了两种 鼓励垦荒的措施。一种,允许贵族兼并土地、建设庄园,特别在北部诸邦内实行; 另一种,鼓励垦荒、稳定农户,主要在南部的巴伐里亚、普法尔茨选侯领内落实。
具体说,德国北部的勃兰登堡、梅克伦堡、波美拉尼亚等许多领地邦国在三十 年战争中遭受了惨重的破坏。普通农民不仅命如危卵,难以生存,而且遭受各类 贵族的驱逐,失去土地。农户数目逐年下降。在战争后期,特别在战争结束以后, 大批农民又遭到无理由的强迫;他们被强迫耕种贵族以各种方式兼并的、以庄园 形式经营的荒芜土地。这个过程普遍得到邦君的支持。在邦君的授意下,邦国政 府颁布法令,支持贵族兼并无主土地,并允许他们在自己的庄园产业中役使农民。 典型的例子,如梅克伦堡在1645~1654年间、勃兰登堡在1651年颁布的“佣工令”。
一战争结束时的德意志经济 三十年战争爆发以前,大致从16世纪中期开始,德意志地区的经济状况开始 出现落后于大西洋沿岸各地的趋势;其主要表现在财富减少和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三十年战争爆发前夕,德意志两个财富集中区域的经济发展基本上已经衰落, 一个是南部城市区,另一是波罗的海商贸区。 在南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衰退,及至停顿。以奥格斯堡的富格尔家族为例。 16世纪中期以后,富格尔家族不仅由于铁制武器的广泛使用导致其在东欧的铜矿 贸易迅速衰退终至停顿,不仅由于美洲白银的大量涌入欧洲而导致其在中欧的银 矿经营很快枯竭甚至停产,而且由于哈布斯堡在西班牙的皇帝和在奥地利的君主 双双破产而导致其整个的金融银行业逐渐衰落直至瘫痪。1 563年,已经宣布破产 的西班牙哈布斯堡政权欠了富格尔家族444余万佛罗琳;1574年,没有宣布破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日、中三国均采取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贸易发展模式,保持了较高的外贸依存度,国际贸易成为三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德国和日本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而中国也于2009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见图2、图3)。
二战后日本对外贸易发展的经验教训
(一)经济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不无类似,受美国“不对称合作战略”和“道奇计划”的刺激,日本经济在美国的扶持下飞速崛起。20世纪50年代,处于顶峰时期的日本经济年增长率达到15%-26%之间,60年代达到10%-18%,70年代尽管受石油危机影响,但仍然保持在8%-10%,直到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其经济增速才逐渐滑落到1%-5%之间甚至负增长。而德国也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支持下迎来了黄金发展的十年,经济实力强势复苏,见图1。
(三)进口的对等性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不仅是全球出口大国,同时也是世界进口大国。德国在向一国出口大量商品的同时,也会在这个国家进口相当的商品,德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方针是:既奖励出口,也不限制进口,进入外国市场的同时也开放本国市场。这种进口和出口相互依存的外贸结构亦能平衡两国的国际收支,最大限度的避免贸易摩擦。而日本奉行的却是以出口为主的外贸结构,一方面,他们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出口大量的商品,另一方面,则在发展中国家大肆搜刮低廉的原材料产品,这种出口方式破坏了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一味的追求本国利益,很容易招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报复。
在出口地区结构方面,德国尽可能向多目标市场出口。通过分散出口地区,减轻对某一特定国家的贸易盈余,这就不易引起贸易伙伴国家的限制及报复。多数德国公司并不把主要出口国集中在强势的美国市场,而是将贸易重点放在几乎没有贸易壁垒的欧共体内部,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同样在1987年的德国,其出口市场份额的52.7%集中于欧共体内部,美国只占9.5%,日本占2.0%。而日本则奉行“美国一边倒”的出口结构,长期将50%以上的商品销售到美国市场,促使美国带头发动对日本的贸易制裁。
(二)灵活运用贸易政策实现“产品多元化”和“市场多元化”
德国之所以面临较少贸易摩擦,得益于分散效应与对等效应的巧妙应用。作为具有典型外向型经济特征的中国,其产品出口较多的集中在发达国家,在产品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亦占有较大比重,出口市场和出口结构的相对单一自然容易吸引进口国的注意,从而实施贸易制裁。在商品出口中尽量分散出口市场和出口结构,采取“产品多元化”战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对于缓和传统型贸易壁垒意义重大。
(二)出口的分散性
德国出口的分散性体现在出口产品结构和出口地区结构上,正是这种出口的分散策略帮助德国避免了林林总总保护主义的冲击,减少了贸易摩擦。
在产品结构上,德国出口的商品分散于汽车、机器、化学品、电器等多个种类,比例均不超过25%。虽然德国整体出口势头强劲,但是其分散出口种类的策略巧妙地避开了各国的贸易壁垒,这点与日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本的出口商品高度构成集中于重化工业,尤以机电产品为主,以1987年为例,日本机电产品的出口份额达到了出口总额的74%。特别是在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后,既省油又廉价的日本汽车热销全球,严重冲击欧美汽车产业,迅速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这种赤裸裸的贸易侵占引致了日本与美国和欧洲各国的贸易报复。而作为同期全球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的德国,则低调地避免了这一纷争,其贸易出口总额继续扩大。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苏,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日本经济创造了奇迹,但其一味追求本国利益的侵入式贸易扩张也引起了各国的不满。为了应对国际社会的贸易制裁,日本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市场开放措施,赢得产业发展的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迫于国际化和自由化的巨大压力,日本不得不放开国内市场。但却选择了循序渐进的分阶段自由化开放策略,根据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分批实行贸易自由化,为其产业向国际化过渡赢得了发展时间。首先,日本政府向产业界进行自由化宣传和普及,并根据其产业发展状况制定了各产业开放市场的最后期限。其次,日本率先实行原材料进口自由化,并开放与本国产品竞争程度低的产业以及本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强的市场。最后,根据各产业的成长情况相继开放市场。自《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大纲》发布以后,日本的贸易自由化进程由1960年4月的40%逐年上升到1965年10月的93%。
同时,在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国际收支持续保持顺差以及巨额外汇储备的背景下,美国等西方国家打着汇率制裁的旗号,大肆渲染所谓的“人民币汇率操纵论”和“中美不公平贸易论”,迫使人民币升值的言论也甚嚣尘上。
日德两国昨天曾面临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当前所遭遇的贸易困境,而作为“后来者”的中国,在这一点上是幸运的。应对贸易困境,既看到了成功的经验,也看到了失败的教训。然而,必须密切结合中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出真正适合中国的发展之路。
(三)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德国和日本的经验表明,良好的区域经济合作既可以有效地避免贸易壁垒的冲击,又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汇率升值的压力。中国也应在外贸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区域经济优势,扩大合作的范围,在全球视野开展多边、双边和区域经济谈判。并在谈判过程中,主动争取规则的制定权,提高中国在区域内部的影响力,在规避贸易壁垒的同时逐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贸易结构升级
与经济发展初期的日本类似,我国的大部分产业仍然处在国际产业链条的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商品的低价竞销既不能赚取较多的商业利润,又极易引发各国的反倾销立案调查。日本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较好地避开了传统贸易壁垒,提高了产品技术含量,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获得了主导权。借鉴德日经验,中国也应利用要素禀赋优势,认真研究经济发展现状尤其是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的培养具有竞争优势的支柱行业,增强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通过政策优惠、产业扶植的方式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降低产品可替代性,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二战后德国对外贸易的经验
德国在外贸发展过程中的贸易摩擦与冲突却远远小于同期的日本,主要经验在于与日本侵入式贸易扩张战略不同,德国在其对外贸易扩张中采取了巧妙的贸易策略:
(一)区域化的屏障
德国外贸发展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贸易地理流向以区域性贸易为主,即主要集中于欧盟内部贸易。作为当今欧盟的主要创始国,德国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建设,利用区域内不受限制或较少限制的贸易政策实现其外贸的强劲发展是很明智的选择。通过欧洲统一市场的建立,德国既迅速扩大了其进出口贸易总量又削弱了美国、日本等区域外大国在西欧市场的地位,可谓一箭双雕。1985年,德国对欧盟内成员国出口的总额已升至67.3%。德国运用其欧盟成员国的身份,巧妙地规避了各国的贸易摩擦,对其对外贸易战略的成功意义重大。
区域化战略、分散出口、对等进口的贸易策略作为德国对外贸易的隐性优势,帮助德国在其出口日益增长的条件下避免了各贸易合作伙伴的贸易壁垒,保证了国内出口产业的健康发展。
启示与建议
近年来,由于经济实力的日益崛起以及进出口总额的加速扩张,中国一直是国际上遭遇贸易壁垒最多的国家。从总量上看,图4统计了从1995年1月到2010年1月各国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诉讼的案件数量分布比例。在此期间,中国共接到反倾销诉讼786起,其中欧盟、印度、美国是发起案件最主要的国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争端数量也有所上升。同时,除了反倾销调查,我国贸易遭遇的摩擦手段也越来越多,显性的贸易摩擦逐渐演变为隐性的贸易壁垒,如知识产权壁垒、环境制裁、特别保障措施等日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