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变化综合自然地理学
土地评价 综合自然地理学
适宜纲(S):高度适宜S1;
中等适宜S2; 临界(勉强)适宜S3。 适宜性程度的差别主要取决于投入和收益的相
不适宜纲 (N):当前不适宜类N1;
永久不适宜类N2。
(三)土地适宜亚级: 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 。(如水分亏缺、侵蚀
危害等)。
亚级用小写字母附在适宜级符号之后的方法表 示。如S2m , S2n,等,但 S1 没有适宜亚级。 亚级的数量尽量少,限制因素尽量少(尽量只 用一个字母)。
达性。
第二节 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潜力:土地利用的潜在能力; 土地潜力评价: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各种土地利 用的影响,就土地的潜在能力做出等级划分。 一、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等级系统 1,潜力级(8个)
土地利用集约程度 根据土地对大田作物或牧草的限制性强度,把所有的土地划 限 制 放牧 耕作 土 地 野 生 性 分为八个潜力级; 与 潜 力 动物 林业 高 度
既进行过学科综合研究,又要建立综合观点。
(三)土地评价方法 1,定性方法 2,定量方法 A,层次分析方法(AHP法) B,回归分析法
C,聚类分析法
D,多元分析法 E,模糊数学方法
二、土地评价因子 土地潜力和适宜性取决于土地组成要素的性质和土地 区位条件。 1,地形:海拔、坡度、坡长、坡位和坡向等。 2 ,气象气候:辐射、温度、降水、蒸发、风速、雪、雹等。 3,水分状况:地下水埋深、有无泉水、洪涝频率等。 4,土壤:E=RKLSCP 5 ,区位: 位置(相对于城市、道路和市场等)和通
(四)土地适宜单元
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管理要求的细节等差异。 其对农场一级的土地规划很有意义。 (五)评价规则 1,评价的深度;
取决于评价范围。范围小,则深度深。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然地理学《综合⾃然地理学》复习资料综合⾃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类与整体⾃然环境的关系等。
⾃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然综合体学说阶段(17世纪-20世纪60年代)特点:从⾃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代表⼈物:⽡伦纽斯(B.Varenius)17C 德国洪堡(A.vonHumboldt)18C道库恰耶夫主要观点:⽡伦纽斯—把当时所有已积累的有关地球的知识综合成⼀个统⼀的整体洪堡—地球是⼀个不可分割、有机的、各部分相互依存的整体道库恰耶夫—预⾔会产⽣⼀门研究各⾃然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的科学(综合⾃然地理学)②地理系统学说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整体性代表⼈物:索恰⽡1963年主要观点:所谓⾃然地理系统是指⾃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结合⽽成的具有⼀定结构、可完成⼀定功能的整体③耗散结构理论阶段(近20-30年)特点:从地理环境是⼀个⾮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度认识其整体性主要观点: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发⽣⾮平衡相变,实现从⽆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化学元素组成⽓态:氮(N2 78.09%)、氧(O2 20.95%)、氩(Ar 0.93%)⼆氧化碳(CO2 0.03%)液态:氢和氧(H﹠O 96.5%)、若⼲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固态:氧(O 47.2%)、硅(Si 27.6%)、铝(Al)、铁(Fe)、钙(Ca)、钠(Na)、钾(K)、镁(Mg)等六种元素约25%,其余元素不⾜1%(⼆)圈层组成⼤⽓圈:主要由元素状态的⽓体混合物组成,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层⼤⽓岩⽯圈(地壳):主要由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组成、⽔圈:主要由⼤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及矿物中的⽔分组成⽣物圈:地球表层⽣物存在及⽣命活动影响所及的空间(三)要素组成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由地貌内外动⼒相互作⽤塑造⽽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综合自然地理1
综合自然地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
2、地理系统: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3、耗散结构: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
4、节律性:周期性,指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
5. 地域分异: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城分异。
6. 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包括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7、垂直带谱: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山体下部的起始带称为带谱的基带。
8、自然区划: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其自然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
这种地域系统研究法,就是自然区划。
9、景观:自然省(或州)在发生上的独立部分是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上最一致的地段,它具有自己特有形态单位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充分反映了地方自然条件的特点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是完整的土地利用单位,并因此成为区划下限单位。
10、LUCC的定义土地利用:指农业、林业、牧业和城市发展等人类对与土地有关的自然资源的利用活动;土地覆被:是耕地、林地、草地、公路、建筑及土壤、冰雪和水体等地表物质组成;二者的关系:土地利用是土地覆被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土地覆被的变化反过来又作用于土地利用,人类活动是导致土地覆被变化的许多因素之一。
1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观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接触之处。
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学科,涉及地形、水体、气候、植被、土壤、生态系统等方面。
教学大纲通常会根据课程目标和学术要求来设计,下面是一个典型的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的示例:
1. 引言
- 学科定义和范围
-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地球的结构与动力
- 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
- 地震和火山活动
- 地壳变形和地形演化
3. 气候与气象
- 全球气候系统和气候要素
- 大气循环和天气系统
- 气象观测和预测方法
4. 水体系统
- 海洋和海洋动力
- 淡水系统: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5. 生物地理学
- 植被类型和分布
- 动物生态和生物多样性
- 人类与生物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6. 土壤和地貌
- 土壤形成和特征
- 地貌类型和地貌过程
- 土地利用和土壤保护
7. 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
- 自然灾害的分类和原因
- 风险评估和减灾策略
- 灾害管理和社区应对
8. 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 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
- 地球系统响应和影响
- 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实践
9. 综合案例分析
- 融合各个知识领域,解决实际问题
- 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
此外,教学大纲还可能包括实验室活动、论文写作、小组讨论和评估要求等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大纲的具体安排和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学校、教授和课程设置而有所不同。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程目录2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伍光和,蔡运龙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二、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五、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及能量基础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二、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三、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四、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循环和转化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一、分层结构二、渗透结构三、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第四节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一、对流层的物质交换二、水圈的物质交换三、岩石圈的物质交换四、有机界与其他地圈的物质交换第五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一、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发展过程二、新生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趋势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四、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参考文献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第一节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一、地域分异的定义二、地域分异因素三、地域分异的尺度第二节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一、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热力分带性二、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三、海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四、自然地带学说第三节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一、海陆分异二、海陆起伏分异三、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四、陆地干湿度分带性五、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六、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七、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八、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第四节垂直带性分异一、垂直带性分异概说二、垂直带谱第五节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一、三维地带性(three—dimentional zonation)二、高原地带性分异第六节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一、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二、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的关系三、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四、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第七节地域分异实例研究一、地带性特征和分异描述二、非地带性特征和分异描述三、地表结构参考文献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第四章土地与土地单位第五章土地分类与土地结构第六章土地评价第七章土地变化第八章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九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0章思考题: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征。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它的特征有:1、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换也主要在地理表层。
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
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例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地貌形态、沉积岩和粘土矿物等。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
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在极小的距离内部都可能发生变化。
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已远远超出海陆表面,达到地球高空甚至宇宙空间,但地球表层仍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与部门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区别。
答:综合白然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是从自然地理系统及其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与部门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部门自然地理学相对于综合自然地理学来说,属于分析科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以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阐明这个整体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功能效应、发展动态、地域差异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基本问题,是综合性研究。
3.地理学发展史中形成的有关综合研究的学派及代表人物。
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赫特纳;人地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拉采尔;景观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森;4.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环境科学的关系:环境科学只研究影响人类正常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环境的性质、三废处理和环境工程。
2)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的生产力配置,而区域的生产力配置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是合理的。
综合自然地理学
三、 自然地理系统的开放性
从地球表层的外部联系看: 地球表层与外部系统(高层大气、宇宙、地幔、
地核)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转化。 输入的能量 宇宙空间——太阳能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释放的热能 一年中地球获得的热量:
◆太 阳 能——1.3 * 1024卡 ◆地球内部——铀、钍、钾等放射性元素蜕变 释放的热量,只占太阳能1/2亿。 来自宇宙其他星体的射线为太阳能1/1亿。 输出的能量——地面的长波辐射
土壤、植物地理学——掌握“土壤”、“植被”要素 综合自然地理学 ——掌握“五大要素”之间的关
系及其所形成的规律
二、综合自然地理在地理科学中的位置
(一)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支
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综合地理学 分别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综合自然地理学 经济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综合经济地理学 社会文化环境整体特征——综合文化地理学 分别研究上述环境各组成要素的部门地理学 ——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文 化地理学
太阳能作用于地表,并与地表物体重力势能相结合,产生了风 化、侵蚀、搬运以及堆积等地质过程,其基本趋势是使地表高 差减少,削高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化。这就是太阳能的“夷 平化”过程。
地球内能的主要作用是引起地震、火山、岩浆活动等各种构造 活动,使地表起伏加大,更加崎岖不平。这就是地球内能的 “崎岖化”过程。这种作用过程实质上是褶皱和断裂、隆起和 沉陷等各种矛盾的统一过程。
息的交换和流通。
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的交换和流 通,没有物质的交换。
孤立系统——系统与环境不发生任何联系和作用。
3、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 自然系统——指未打上人工印记的各种客观系统,
如天然生态系统。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地球基本概念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是我们生存的家园。
其表面大部分是水,陆地面积比例较小。
地球是由内核、地幔、地壳组成的。
内核是最内部的部分,由固态铁镍合金组成。
地幔是介于地核与地壳之间的部分,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
地壳是最外部的部分,分为大陆地壳和洋壳。
大陆地壳主要有花岗岩和沉积岩组成,洋壳主要是玄武岩。
地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具有自行调节的能力,并且平衡循环。
二、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即一天,每天地球自转一周的运动使得地球的各地区交替出现白天和夜晚。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即一年。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的四季变化。
此外,地球还有章动、岁差和进动等运动。
三、地理环境要素1. 大气圈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跃层和吸收层。
大气层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大气圈的主要现象包括大气运动,如风、雨等。
大气圈中的臭氧层可以保护地球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2. 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的总体称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水汽等。
水圈是地球上极其丰富的资源,也是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
水圈的运动主要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下水运动等。
3.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主要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沉积岩组成。
大陆地壳地势高,山地居多。
海洋地壳主要是玄武岩组成,地势低,海水深广。
地球表层的地形和地势对气候和生态环境也有重要影响。
四、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地球表层的物貌形态,是地表地理环境受到大地构造、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影响所形成的地形面貌。
地形地貌的类型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台地等。
2. 气候气候是地壳与大气所共同形成的微气候长期统计特点的总和。
主要包括降水、气温、气压、湿度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1)属于自然地理学(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答: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答: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答: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地理科学主要课程
地理科学主要课程《地理科学主要课程》地理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现象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作为学习地理科学的学生,他们将接受一系列的主要课程,用于培养他们的地理学知识和技能。
以下是地理科学主要课程的一些重要内容。
1. 地理基础知识:这门课程是地理科学学习的基石,涵盖了地球的结构、地理坐标和地球环境等基本概念。
学生将学习地球的层次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以及地形和土地利用等一些地理现象的基本知识。
2. 自然地理学:这门课程主要研究地球上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它包括气候与气象、水文地理学、生态学以及土地形成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水循环、地球生态系统和土壤发展的基本原理。
3. 人文地理学:这门课程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它包括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以及文化地理学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人口增长与分布、城市化与城市规划、经济发展与全球化以及文化差异与传播等地理现象。
4. 地理信息系统(GIS):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计算机和软件来收集、存储、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以解决实际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5. 地理实践:这门课程将地理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将参加地理实地考察和调查,例如进行地形测量、地图制作和气象观测等。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并培养实践能力。
以上课程只是地理科学主要课程的一部分,每所学校和每个地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可能会有所不同。
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地理科学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地球表面地理现象及其规律,并具备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我们生活的地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2105104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专业:地理科学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总学分:2.5学分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1]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 陈传康,伍光各,李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33。
[4] 赵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7] 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
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学的学科分类
地理学的学科分类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的学科,研究地球上的自然与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地理学可以分为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和综合地理学等不同的学科分类。
下面将对这些学科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一、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活动和影响,并探索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它研究人类文化、历史、经济、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的问题,并重点关注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几个分支学科:1.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它关注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交通运输、市场规模等对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的影响,并研究产业集聚、经济转型、区域差异等问题。
2.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空间布局、演变过程和城市内外关系等问题。
它关注城市规模、功能分工、环境质量、城市发展策略等,并研究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
3.交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研究运输与交通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和发展规律。
它关注交通网络、运输方式、物流系统等对区域联系、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影响,并研究交通与城市化、环境保护、区域一体化等问题。
4.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的相互关系。
它研究地域文化差异、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等问题,并关注文化景观、旅游地开发、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地理问题。
二、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分布与变化规律。
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几个分支学科:1.地貌学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的发生、演变以及地表与地下地貌的关系。
它研究山地、河流、湖泊、冰川、沙漠等地貌类型的形成机制,并探索地貌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影响。
2.气候学气候学研究地球大气系统的物理和化学特征以及气候的长期变化和短期波动。
它关注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气候类型的划分、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影响。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时指土地的使用情况。
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照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土地覆被(LUCC):土地覆被是指地表的覆盖情况。
不仅包括地表的植被,也包括地表的人工覆盖物和人工改造物,是地球表层的植被覆盖物和人工覆盖物的总和。
两者的关系:土地利用时土地覆盖变化的外在驱动力。
土地覆盖反过来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式,两者在地表构成一个综合体。
2、土地:是地球表面某一地段包括地址、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全部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也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在内。
土地资源:是指在目前和可预见未来的技术水平下,能直接为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所应用的土地。
3、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环境的各个因素及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按特确定方向作有规律发生水平或垂直分异现象,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包括维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自然区划: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自然环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根据这种规律性趣划分各自自然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界限,确定各自然区划等级之间的从属关系,可以构成一个区域等级组合体系。
自然区域的这种系统研究法,称为自然区划。
4、诊断层: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诊断表层 (A或A+AB)和诊断表下层(B或E)。
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5、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生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他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主要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分别研究地球表层的各种自然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物等和自然综合体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相互依存与联系,旨在揭示不同地域之间在自然性质方面的差异性或相似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绪论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1、综合自然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学科。
着重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地域分异和类型特征。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
包括:(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4)人类与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随: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学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相对独立性——部门自然地理学;(2)整体性——综合自然地理学;(3)区域性——区域自然地理学4、现代地理学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划分学科:(1)三分法: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即狭义人文地理学(2)三层次:即部门地理学、一级综合和二级综合地理三个组织水平;(3)三重性: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研究等三个程序;(4)三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指现代过程的地理研究)P6人地关系学派:——强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地关系。
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白兰士的可能论;戴维斯的人地和谐论。
P6景观学派:认为:地表可以按发生上的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上的同一性来划分成一个个地理区域和地段,这就是景观。
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表个别区域或地段的特征,包括从小地段的识别到自然区的划分,以及地球表层的区域差异。
P11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等;(5)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在极小的距离内都可能发生变化;(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地球表层仍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
综合自然地理学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资料名词解释1.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2. 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着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
3. 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自然地理过程(及其现象)随时间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
4. 纬度地带性:各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
5. 土地评价: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各种土地类型在该种利用下的潜在能力进行评价,划分出不同的等级,以便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满足生产要求,保持环境质量。
6. 地带段性:在一定的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自然地带大多不能横贯大陆,是地带性因素在非地带性因素作用下的变型。
1. 环境:那些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 耗散结构: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这种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3. 周期性节律: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
4. 干湿度地带性: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5. 土地分等:土地分等即土地评价。
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各种土地类型在该种利用下的潜在能力进行评价,划分出不同的等级,以便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满足生产要求,保持环境质量。
6. 地区性:在一定的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是非地带性因素叠加了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1. 经济环境: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地理环境部分,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
3. 旋回性节律: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自然演化规律。
4. 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
综合自然地理学重点到第四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学科地位: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
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
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一、驱动力的系统分析
1,自然—生态子系统 2,经济驱动子系统
A,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 B,推动技术进步 C,对社会因素的连动作用 3,社会驱动子系统 A,人口 B,技术 C,富裕程度 D,政治因素 E,价值与观念
二、驱动力的时空尺度 三、驱动力的复杂性
第三节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 境效应研究
起来就在全球尺度上改变了土地覆被,其结果不仅对土地 覆被本身至关重要,而且对地方、区域和全球环境的很多 方面产生显著影响。
土地覆被变化有三种:土地覆被的退化、土地覆被的 转换、土地覆被的改良。
土地覆被变化既表现为各类型之内的功能复杂性,又 表现各类型之间的结构复杂性,两者都需要从空间格局和 时间过程来分析。
土地覆被变化
区域与全球模型
研究 方法
具 体 内 容
比较研究
实地调研与诊 断模型
综合分析与评价
1,土地利用行为 1 , 土 地 覆 被 1,已有区域模型的回顾、
与决策;
变 化 指 标 体 系 、总结与对比;
2,土地利用变化 热 点 地 区 与 关 2,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的动态模拟; 键 性 区 域 研 究 ;变化模型建立过程中关键
影响、聚居地和其他非农业土地利用影响。 2,引起水资源短缺 3,对水质的影响 4,对湿地的影响
(四)对土地 生产力的影响
(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案例研究:蓟运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 化对地表水质的影响
第四节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 究到土地变化科学
(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
LUCC研究的提出与发展
组织: IGBP、HDP(1995年)LUCC研究 计划。
LUCC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土 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IGBP与IHDP(全球 变化人文计划)两大国际项目合作进行的纲领性 交叉科学研究课题,其目的在于提示人类赖以生 存的地球环境系统与人类日益发展的生产系统 (农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等)之间相互作用的 基本过程。
2,LUCC与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发展
(1)LUCC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 全球环境变化: 系统性的变化:真正全球意义上的变化。 如气候波动和碳循环。 累积性的变化:区域性的变化。 如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损失和土壤侵 蚀等。
土地覆被变化对系统性变化的影响研究:
温室气体的净释放效应、大气下垫面反照率的变化 等。
1,LUCC研究的基本问题和重点领域
IGBP和IHDP提出的基本问题:
⑴近300年来土地覆被是如何受人类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
⑵在不同的地区与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土地覆被主要受哪些人 为因素的影响?
⑶在近50~100年来土地利用的变化是怎样影响到土地覆被 及其变化的?
⑷对于某一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来说,近期内有哪些人为因 素或者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A,土地利用:指农业、林业、牧业和城市发展等人 类对土地有关的自然资源的利用活动。(土地的社会、经 济属性)
B,土地覆被:耕地、林地、草地、公路、建筑及土 壤、冰雪和水体等地表组成物质。(土地的自然、生物物 理属性)
C,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土地覆被变化,土地覆被变化 反作用于土地利用变化。 LUCC
2,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复杂性 土地利用方式有多种多样。各种土地利用的作用积累
⑸气候与地球生物化学圈层的变化是怎样影响到LUCC及其 变化的?
⑹LUCC又怎样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的行为的?土地覆被的变 化如何导致或者加剧了某些特定地区的脆弱性?
LUCC的研究并不仅仅是为了回答上述这些问题,而 且必须探讨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机制或者途径。
三个重点领域
研究 内容
土地利用的动力 机制
3,从过 程到类 型 , 2,自然与社会 性技术与问题;
从局部的案例研 经 济 变 量 的 动 3,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究到 区域与全球 态监测;
及其相关系统的动力机制;
的过程模型;
3 , 从 类 型 到 4,发展规划与关键性的环
4,土地利用变化 过程。
境问题如水资源问题及其
的可持续性研究。
影响的评价。
土地覆被变化对累积性变化的影响研究:
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流域水平衡、水质和水环 境、河流泥沙及海洋生态系统等
(2)全球环境变化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 环境变化(气候变化)对LUCC的影响; LUCC对环境变化(气候波动)的敏感性等。
(3)LUCC与可持续发展 协调各经济部门对土地的利用; 探索有利于生态和环境的土地利用方式; 现状土地利用方式的可持续性及其调控。
3,LUCC的环境效应
二、研究案例: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 化 (一)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 1,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 2,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 3,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区域差异 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 (二)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 变化的主要类型、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 特征和方向
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 (一)对区域气候及大气质量的影响 1,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2,对大气质量的影响 (二)对土壤的影响 1,有关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
能量交换、水交换、侵蚀与堆积、生物循 环和作物生产。
2,对土壤养分迁移的影响 3,造成的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 (三)对水量和水质的影响 1,对水分循环的影响 森林变化的影响、草地变化的影响、耕种的
第七章 土地变化
第一节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第二节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第三节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 第四节 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到土地科学
第一节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内容
(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概念 1,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定义
(三)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监测、解释 和效应
1,LUCC的监测
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包括用途转移和利用集约程度的变 化。
土地覆被变化包括土地质量与类型的变化和土地属性 的转变。
土地覆被变化的定量评价进展缓慢;分类体系的研 究是重点。
2,LUCC 的解释:驱动力和动态机制。 机制和过程的分析通常以模型研究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