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李商隐诗二首》教案

合集下载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8篇)《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篇1教材概述李商隐,晚唐诗人。

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上,特殊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的诗风与白居易截然相反,白诗妇孺皆知,而李诗虽然好学深思的人读来也很费劲,特殊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准确的解释。

尽管如此,假如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

本课选取了他的《锦瑟》和《马嵬(其二)》。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首难诗。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

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好像都主见: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

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

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马嵬(其二)》乃咏史之作,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

有人认为此诗为讽刺唐玄宗之作,而我以为李商隐此诗,意在感慨人生无常,富贵难安。

本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同学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本文的教学难点:进一步训练同学读诗诵诗的力量,体会李商隐诗的意境。

思路方法由于是略读课文,所以本课的学习主要依靠同学自己。

根据“阅读——把握内容——分析艺术特点”的鉴赏过程,同学渐渐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领悟诗歌赏析的要领,培育喜爱诗歌的情感,喜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建议:为了让老师便于使用和查阅,本教案设计为两个课时(每一首诗歌为一个课时),但是我们建议老师采纳一个课时完成。

教学手段:采纳多媒体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供应网络让同学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支配:1—2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

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3.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等奖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等奖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等奖这是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等奖第1篇一、检查背诵。

齐背《锦瑟》二、李商隐的咏史诗。

李商隐虽然在他短暂的四十六年的人生历程中仕途一直不得志。

但他依然是一位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诗人,他的各类政治诗不下百首,在其现存的约六百首诗中,占了六分之一,比重相当高,表现了李商隐积极的用世精神。

李商隐作了泾元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和女婿后,在开成三年(838),商隐赴京应博学宏词科试,落选后回到安定,也就是泾州,登上了城楼有感,写下了千古流传的遣怀诗《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听诵读)提问:读完这首诗,大家觉得写得最好的是哪一句?明确:颈联。

提问:从诗歌中,大家读出了作者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

首二句写景,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

三、四句先以两位古人自比。

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

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作者应博学宏词科试而名落孙山,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售,同样萦纡抑郁。

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作者赴泾州,入王茂元幕,都属寄人篱下。

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取拟于伦,十分贴切。

这是第一层。

五、六句抒露志趣和抱负。

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

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见《史记·货殖列传》)。

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

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

两者似相反,实相成。

这两句诗,既洒脱,又遒劲。

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

语文古诗高二《李商隐诗两首》教案范文2篇

语文古诗高二《李商隐诗两首》教案范文2篇

语文古诗高二《李商隐诗两首》教案范文2篇语文古诗高二《李商隐诗两首》教案范文2篇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

下面跟着本文库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学习目标】一、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用典的特点,领会诗歌朦胧缠绵的意蕴和感时伤怀的情感基调。

二、通过诵读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三、从诗歌的语言、结构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教学设想】一、结合李商隐其人了解其诗。

二、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诵读法、提问法相结合的学生自主讨论。

四、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结合李商隐其人了解其诗是本课教学重点。

认字解词;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

【自学引导】认字解词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古典诗文中的词语、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应当要求学生理解掌握。

课文中一些不常用的偏僻字词,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

字词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利用工具书查音、注释,教师检查订正;也可以由教师利用视频出示一些字词,学生拼读讲解。

字词教学要利用课本的注解,还要注意解决课后练习中的有关问题。

一、正音正字:锦瑟(sè )弦(xián )柱惘(wǎng )然马嵬(wéi )未卜(bǔ )宵柝(tuò )晓筹(chóu )驻(zhù )马二、解释词语:春心: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可:难道,哪能。

惘然;迷惘,茫然。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12500人为一军。

后泛指军队。

驻马: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即为48年。

唐玄宗当了45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

三、补充译诗《锦瑟》: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李商隐诗两首》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学生活动设计】.课前预习(1)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2)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2.课内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导入新课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

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

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

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2.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推荐五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推荐五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激趣导入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

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整体感知旷世情种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生,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现存约六百多首,大都以抒情婉曲见意,往往寄兴深微,想象奇特,余味无穷。

尤其他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的诗,情思宛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摹写入微。

能以典型特征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事物的内在神韵,寄寓诗人的情怀。

还有一些诗篇激情荡漾,轻薄浮艳。

这些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

但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刻意求曲,打破了时空顺序,混淆了实虚境界,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感情表现出来。

由于省略了表面和内在的过度和关联,诗句间跳跃很大。

再加上他多愁善感和政治上的沉浮,使人读起来感到晦涩难懂。

使后人如雾里看花,评价极为分歧。

王渔洋诸人,早就发过“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感叹。

李商隐一生虽短暂坎坷,但感情的经历绝非寻常。

李商隐那时二十三岁,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便上玉阳山东峰学道。

而玉阳山西峰的灵都观里,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入道的女子宋华阳,宋年青美丽,聪慧多情,两人很快双双坠入情网。

两个多月后,这段超出常规的爱恋,终因不为礼教和清规容许而豪无结果,短暂的欢娱,无望的永好,只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

他有些留传至今,荡心动魄的《无题》诗即完成于此时。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创作背景。

2.掌握《无题》《锦瑟》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意象及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分析《无题》《锦瑟》两首诗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2.领悟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李商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2.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无题》1.导入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及诗歌创作特点。

2.诗歌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无题》,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无题”的含义,探讨诗人为何用“无题”作为。

4.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欣赏《无题》,体会诗歌的美感。

5.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对《无题》的理解和感悟,展开讨论。

6.作业布置第二课时:《锦瑟》1.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诗歌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锦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锦瑟”的象征意义,探讨诗人如何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

4.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欣赏《锦瑟》,体会诗歌的美感。

5.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对《锦瑟》的理解和感悟,展开讨论。

6.作业布置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李商隐的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有哪些优点和不足?2.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3.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七、教学资源1.李商隐诗歌选集。

2.古典诗词鉴赏相关书籍。

3.互联网资源,如诗词解析、鉴赏文章等。

八、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2.学生作业评价。

3.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测试。

九、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开展古典诗词朗诵比赛。

2.引导学生参加诗词鉴赏社团活动。

3.邀请专家进行古典诗词讲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李商隐的诗歌,领悟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李商隐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李商隐的诗歌,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李商隐诗歌中所蕴含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2.2 诗歌解析:选取两首李商隐的代表作品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诗句的意义、意象的运用、情感的表达等。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以李商隐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诗歌解析:分别对两首李商隐的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艺术特色。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4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写作练习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诗歌文本:准备李商隐的两首诗歌文本,包括原文和注释,以便学生学习和解析。

5.2 相关资料:收集关于李商隐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供学生参考。

六、教学活动:6.1 诗歌欣赏:让学生朗读李商隐的诗作,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6.2 诗歌解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作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六、教学评估:6.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写作练习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2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李商隐的《锦瑟》和《无题》两首诗;(2)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李商隐诗的艺术特色;(3)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李商隐的诗;(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商隐诗中的优美词句和深刻意境,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李商隐诗的艺术特色;2. 两首诗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 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3. 如何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诗的美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2. 李商隐的《锦瑟》和《无题》诗文本;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商隐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李商隐的诗风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锦瑟》和《无题》两首诗,感受诗的美感;a. 两首诗的主题分别是什么?b. 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如何体现诗人的情感和意境?c. 诗的节奏和韵律有何特点?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

4. 诗歌解析(1)分析《锦瑟》和《无题》的诗意、意象、节奏和韵律;(2)解读诗中的象征、暗示手法。

5.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2)组织学生进行背诵练习,提高记忆和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熟读《锦瑟》和《无题》两首诗,掌握诗的基本内容;六、教学拓展1. 比较李商隐与其他唐代诗人的不同之处,如杜甫、白居易等;2. 探讨李商隐诗中的悲观主义情感,分析其成因;3. 引导学生从李商隐的诗中汲取人生智慧,提高自己的情感素养。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李商隐的两首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的方式,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李商隐的诗歌,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2.1 诗篇一:《锦瑟》诗句内容解析:学生通过朗读和讲解,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诗句欣赏: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2.2 诗篇二:《无题》诗句内容解析:学生通过朗读和讲解,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诗句欣赏: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介绍李商隐的背景和诗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朗读李商隐的诗句,感受诗歌的美。

3.2 学习诗篇一:《锦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篇,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师进行讲解,解释诗中的难点和深层含义。

3.3 学习诗篇二:《无题》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篇,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师进行讲解,解释诗中的难点和深层含义。

四、作业与评估4.1 作业:学生回家后,背诵两首诗并写一篇简短的鉴赏文章,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2 评估: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诗歌创作,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延伸5.1 诗歌创作: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运用李商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提高写作能力。

5.2 文化探索:学生进一步研究李商隐的其他诗歌,了解其诗歌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

学生可以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参加诗歌朗诵活动,加深对古典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六、教学资源6.1 教材:选用《唐诗三百首》等经典教材,收录李商隐的诗作。

6.2 辅助材料:提供李商隐的生平介绍、诗歌注释等参考资料。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李商隐诗两首》,包含《锦瑟》和《无题》两首诗。

详细内容如下:1.《锦瑟》:全诗四联,通过对锦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2.《无题》:全诗四联,以女子刺绣为比喻,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壮志难酬的哀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把握两首诗的主题思想,领会诗人的人生感悟。

2. 分析并欣赏两首诗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深入理解。

2. 教学重点:分析两首诗的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幅古画,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

2. 朗读:全班同学齐读两首诗,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针对两首诗的重点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随堂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分享感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李商隐诗两首》2. 板书内容:《锦瑟》:主题、意象、手法、情感《无题》:主题、意象、手法、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锦瑟》和《无题》的主题思想,谈谈你的理解。

(2)从艺术特色角度,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2. 答案:(1)主题思想分析示例:《锦瑟》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感慨,而《无题》则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壮志难酬的哀叹。

(2)艺术特色比较示例:两首诗都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但《锦瑟》以锦瑟为线索,寓意人生;而《无题》以女子刺绣为比喻,展现了诗人的抱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难点?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创作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李商隐的生平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特点。

2. 分析并解读《锦瑟》和《无题》两首诗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李商隐的生平背景及诗歌创作特点。

2. 解读《锦瑟》和《无题》两首诗的意象和主题。

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 诗歌深层情感和主题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李商隐的生平介绍、诗歌创作背景、《锦瑟》和《无题》的详细解读。

2. 相关参考资料:李商隐的其他诗作、古代文学评论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章:《锦瑟》解读1. 导入:介绍李商隐的生平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锦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词句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如“无端五十弦一弦杂,五十弦上一弦清”、“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杂五十弦清”等。

4. 主题探讨: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李商隐对人生、爱情和命运的感慨。

5. 作业布置:让学生书写《锦瑟》的读后感。

第二章:《无题》解读1. 导入:回顾李商隐的生平背景,引入《无题》诗歌的学习。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无题》,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词句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

4. 主题探讨: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李商隐对爱情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5. 作业布置:让学生书写《无题》的读后感。

第三章:李商隐诗歌创作特点分析2. 作品比较:让学生选取李商隐的其他诗作,与《锦瑟》和《无题》进行比较,分析其创作特点。

4. 汇报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李商隐诗歌创作特点的理解。

第四章:古代文学评论选读1. 导入:介绍古代文学评论的价值,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评论家对李商隐诗歌的评价。

2. 文献阅读:让学生阅读古代文学评论家对李商隐诗歌的评价,如《唐诗三百首》中的评论等。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李商隐诗两首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李商隐的诗歌背景和风格。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李商隐的诗意和情感。

3. 能够默写并运用李商隐的诗句。

教学重点:1. 李商隐的诗歌背景和风格。

2. 分析并欣赏李商隐的诗意和情感。

3. 默写并运用李商隐的诗句。

教学难点:1. 李商隐的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2. 默写并运用李商隐的诗句。

二、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欣赏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李商隐的诗歌背景,品味诗句,感受诗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李商隐的生平背景介绍2.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特点3. 分析《锦瑟》一诗的意境和情感4. 欣赏《无题》中的优美诗句5. 默写《锦瑟》和《无题》中的重要诗句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李商隐的生平背景介绍2.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特点3. 分析《锦瑟》一诗的意境和情感第二课时:1. 欣赏《无题》中的优美诗句2. 默写《锦瑟》和《无题》中的重要诗句3. 总结与拓展五、作业布置1.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李商隐的生平背景和诗歌风格。

2. 默写《锦瑟》和《无题》中的重要诗句,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选取一首李商隐的诗,进行深入分析和欣赏,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描述李商隐的生平背景和诗歌风格。

2. 分析并欣赏李商隐的诗意和情感。

3. 默写并运用李商隐的诗句。

1. 学生默写李商隐诗句的正确率。

2. 学生分析李商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准确度。

3. 学生分享自己赏析李商隐诗歌的深度和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将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1. 学生对李商隐生平背景和诗歌风格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李商隐诗歌意境和情感分析的难易程度。

3. 学生默写李商隐诗句的熟练程度。

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分享的积极程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李商隐的故居或纪念馆,了解他的生活环境。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夜雨寄北》1. 诗歌背景《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写于唐朝晚期。

当时,李商隐正在南方流浪,思念故乡的亲友,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以夜雨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诗歌分析2.1 诗歌结构《夜雨寄北》是一首七绝,全诗共四句,每句五个字。

整首诗的结构简洁明了,节奏感强,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

2.2 诗歌意境诗歌以夜雨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绘了北方的严寒气候,而“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橘洲江上月”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意境清新淡雅,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3.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夜雨寄北》的诗歌背景和意境;2.掌握《夜雨寄北》的诗歌结构和节奏感;3.学会运用诗歌语言表达思念之情。

4. 教学重点1.理解《夜雨寄北》的诗歌背景和意境;2.掌握《夜雨寄北》的诗歌结构和节奏感。

5.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诗歌语言表达思念之情。

6. 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诗歌背景、结构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2.朗诵法:让学生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3.创作法:让学生运用诗歌语言,创作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

7. 教学过程7.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夜雨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夜雨的气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7.2 讲解诗歌背景和意境教师可以讲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7.3 朗诵诗歌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

7.4 创作诗歌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诗歌语言,创作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

8.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夜雨寄北》的诗歌背景和意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诗歌的结构和节奏感,学会了运用诗歌语言表达思念之情。

二、《无题》1. 诗歌背景《无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写于唐朝晚期。

当时,李商隐正在南方流浪,思念故乡的亲友,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晚唐诗人。

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欢迎阅读参考!【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教学难点】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 鉴赏法【教时安排】 2教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互动设计1] 开堂白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

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整体感知[互动设计2] 旷世情种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生,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湖南省省示范性中学隆回二中罗志辉李商隐诗两首2.马嵬(其二)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锦瑟》一诗体味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2、多角度理解李商隐《锦瑟》主题思想;2、学习《马嵬》中所运用的对比反衬的讽刺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指导讨论法教学过程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两首诗歌。

一、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同其他的诗人一样少负才名,他是开成三年的进士。

他的才华受到当时一位叫令狐楚的高官的赏识,令狐楚亲自传授他骈文的写作方法并推荐他做官,是他的授业恩师。

这时李商隐是很有名气的。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李商隐的才华吸引了很多达官显贵,有一位叫王茂元的高官也很赏识李商隐,他不仅赏识李商隐,还将自己的女儿王氏嫁给了他。

有的同学就想了,大登科后小登科,这是人生一大美事啊,怎么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呢?我们不要忘记,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是晚唐,晚唐时期的党争是特别严重的,令狐楚他是牛党的要员,而王茂元是属于李党的。

虽然这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但是牛党的人仍然认为李商隐背叛了令狐楚和牛党,而曾经和牛党有牵连的李商隐也不被李党接受。

李商隐就一直在这两党的夹缝中生存,辗转于官场,终不得志,最后郁郁而终。

1、字音锦瑟( ) 弦( )柱惘( )然马嵬( )未卜( ) 宵柝( ) 晓筹( ) 驻( )马2、词义春心: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可:难道,哪能。

惘然;迷惘,茫然。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课时目标通过学习李商隐的两首诗,使学生了解李商隐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和文化意蕴,并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二、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李商隐的两首诗(可以选择《夜雨寄北》和《无题》),电脑和投影仪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你们知道中国古代诗人李商隐吗?他的诗曾留下了许多经典名篇。

你们平时有没有接触过他的诗?”2. 了解诗人(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李商隐的简介,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可以提问如下问题:- 李商隐的生平如何?- 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什么影响?- 他的诗歌有什么特点?3. 欣赏诗歌(15分钟)教师将选取《夜雨寄北》一诗进行展示和解读,让学生读懂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同时,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分析诗歌(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夜雨寄北》一诗的结构、意象和用词等方面,深入探讨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教师也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补充。

5. 听诗赏析(10分钟)教师放映一段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名家朗诵李商隐的诗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6. 欣赏第二首诗(15分钟)教师选择另一首李商隐的诗《无题》,通过展示和讲解,让学生欣赏并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特点。

7.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李商隐诗歌的特点和文化意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四、课堂作业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一首李商隐的诗,通过阅读和分析,撰写一篇观后感或读后感。

要求内容要准确表达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发挥。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和讲解李商隐的两首诗,使学生对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了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和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但是,在展示诗歌之前,可以引入一些互动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教案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高二语文第二册第十三课《李商隐诗两首》详细内容:本节课将讲解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两首诗作,《锦瑟》和《无题》。

《锦瑟》以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无题》则以写景抒发情感,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李商隐诗作的基本内容,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 通过学习李商隐的诗作,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李商隐诗作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锦瑟》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和《无题》中的意象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李商隐的生平介绍视频,让学生对李商隐有一定的了解,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讲解:讲解《锦瑟》,解析诗中的比喻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讲解《无题》,解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3. 解析: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比较它们的异同,加深学生对李商隐诗作的理解。

4. 练习:让学生朗读两首诗,并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两首诗的感悟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锦瑟》比喻手法、《无题》意象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锦瑟》中运用了哪些比喻手法?请举例说明。

作业题目2:《无题》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答案:作业题目1:比喻手法有“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等。

作业题目2:意象有“锦瑟”、“蝴蝶”、“春心”等,分别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李商隐的其他诗作,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内容,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优秀教案:《李商隐诗二首》教案

优秀教案:《李商隐诗二首》教案

:《李商隐诗二首》教课设计李商隐诗二首教课目标:1、经过朗读掌握诗歌用典的特点,领悟诗歌模糊缠绵的意蕴和感时伤怀的感情基调。

2、经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3、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培育诗歌鉴赏能力。

教课要点难点:1、从诗歌的语言、构造下手,领悟诗歌周而复始逐层深入的感情节奏和豪放俊逸的气概。

是本课教课的要点;2、联合李商隐其人认识其诗是本课教课难点;教课安排:两课时教课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联合学生的自主谈论。

第一课时一、导入。

当盛唐的繁荣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急忙的步伐走过。

以前举世无双的大唐王朝到了每况愈下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逐渐消逝在历史的灰尘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绝代的情种,为大唐的傍晚添上了一道绚烂的余霞。

二、知人论诗。

公元 812 年,在河南省获嘉县县衙的府第内,李商隐出生了。

父亲李嗣正任获嘉县县令。

三年后,李嗣受聘为浙东察看使幕僚。

李商隐的童年时代便在获嘉至江浙一带度过的。

李商隐注定是一个悲情的诗人,李家从商隐曾祖父起,一连几代都过早病故。

终于,在商隐十岁时,父亲在幕僚任上过逝了。

孤儿寡母扶丧北回郑州,因为多年未回故乡,虽在故乡,却情同外来的逃荒者。

李商隐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就写道:“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

或许正是因为家世的孤独不幸,加之瘦赢文弱,形成李商隐易于感慨的性格,但同时也促进他谋求经过科举,复兴家道。

公元 829 年,也就是唐文宗太和三年,李商隐走开了自己的家乡,到达长安,谒见了当时朝廷里的显贵令狐楚,很受欣赏。

令狐楚将他聘入幕府,李商隐开始了他一世中的第一次幕僚生活。

此间,令狐楚亲身指点李商隐,教他写今体文。

李商隐二十三岁那年,公元835 年,李商隐上玉阳山东峰学道。

而玉阳山西峰的灵都观里,他相逢了服侍公主的宫女宋华阳,宋年轻漂亮,聪颖多情,两人很快双双坠入情网。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李商隐的诗作。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解读李商隐诗作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李商隐诗作中的情感美,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李商隐诗作的基本内容,分析其写作特色。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李商隐诗作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李商隐的诗作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诗歌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李商隐的诗作,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作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5.3 讨论与思考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作的理解和感受,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思考。

5.4 诗歌创作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5.5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给出相关的拓展阅读建议,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六、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

6.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李商隐诗作内容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6.3 诗歌创作评估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

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选择一首李商隐的诗作进行深入分析,并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诗作的理解和感受。

八、课程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九、课后拓展建议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李商隐的诗作,了解其诗歌创作的背景和历史,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十、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教师可以对后续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难点解析:理解并背诵李商隐的诗作,需要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这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教案:《李商隐诗二首》教案李商隐诗二首教学目的: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用典的特点,领会诗歌朦胧缠绵的意蕴和感时伤怀的情感基调。

2、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3、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从诗歌的语言、结构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是本课教学的重点;2、结合李商隐其人了解其诗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讨论。

第一课时一、导入。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

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知人论诗。

公元812年,在河南省获嘉县县衙的府第内,李商隐诞生了。

父亲李嗣正任获嘉县县令。

三年后,李嗣受聘为浙东观察使幕僚。

李商隐的童年时代便在获嘉至江浙一带度过的。

李商隐注定是一个悲情的诗人,李家从商隐曾祖父起,一连几代都过早病故。

终于,在商隐十岁时,父亲在幕僚任上过逝了。

孤儿寡母扶丧北回郑州,由于多年未回故乡,虽在故土,却情同外来的逃荒者。

李商隐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就写道:“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

或者正是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瘦赢文弱,形成李商隐易于感伤的性格,但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

公元829年,也就是唐文宗太和三年,李商隐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来到长安,谒见了当时朝廷里的权贵令狐楚,很受赏识。

令狐楚将他聘入幕府,李商隐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幕僚生活。

其间,令狐楚亲自指点李商隐,教他写今体文。

李商隐二十三岁那年,公元835年,李商隐上玉阳山东峰学道。

而玉阳山西峰的灵都观里,他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宋华阳,宋年青美丽,聪慧多情,两人很快双双坠入情网。

两个多月后,这段超出常规的爱恋,终因不为礼教和清规容许而豪无结果,短暂的欢娱,无望的永好,只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

李商隐一生中留下了众多的《无题》诗,而最为人们所知,也最荡心动魄的《无题二首》即完成于此时。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烛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听朗诵)提问:从朗诵与诗歌中,大家能感受到的《无题》的整个情怀与氛围是怎样的?明确:玉谿生的这首《无题》,全以首句“别”字为通篇主眼。

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黯然”二字,也正是玉谿生此诗所表达的整个情怀与气氛。

在古代,即使是盛唐这样一个繁华的朝代,音信依然是不便的,于是出门在外,情人分离就酿成了浓浓的情思,更何况李商隐这时的这种情思并不仅仅是距离的远隔,死别是痛苦的,而生离却更胜死别。

于是李商隐张口一吐便出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的千古名句。

春蚕自缚,满腹情丝,生为尽吐;吐之既尽,命亦随亡。

绛蜡自煎,一腔热泪,泪而长流;流之既干,身亦成烬。

然而,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都是昨日旧事,“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一个“改”字,传达出的是青春不再,逝水常东的悄然心惊。

其苦情密意,全从一个“改”字传出。

而“寒”字也是苦心营造的,此寒,如谓为“心境”所造,月光本无所谓冷暖,但在作者眼中,满眼尽是离情别绪,因此,看到的月光,也便寒冷了。

李商隐到了晚年,还设法在长安约见了宋华阳。

公元837年,在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的帮助下,李商隐进士及第,但也就是这一年的年底,令狐楚病逝了。

李商隐一生的悲剧从这一年正式拉开了帷幕。

第二年的春天,李商隐投奔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当了幕僚。

王茂元爱商隐之才,将最小的女儿嫁给他。

这时,李商隐26岁,婚后感情殊好。

李商隐有一首思念爱妻的《夜雨寄北》,仍然为现代人称道,亦为之辛酸。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当时朝廷内部的朋党斗争十分激烈,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和以牛僧儒为首的牛党史朝廷里的两大对立的势力。

令狐楚父子为牛党要员,王茂元被视为亲近李党的武人。

李商隐转依王茂元,在牛党眼里是“背恩”的行为,从此令狐家的人对李商隐不满。

党人的成见,加以李商隐个性孤傲,他一直沉沦下僚,在朝廷仅任九品的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和闲冷的六品太学博士。

为时都很短。

从大和三年踏入仕途,到大中十二年去世,30年中有20年辗转于各处幕府。

东到兖州,北到泾州,南到桂林,西到梓州,远离家室,飘泊异地。

李商隐最后一次到梓州作长达五年的幕僚之前,妻子王氏又不幸病故,子女寄居长安,这就更加重了精神痛苦。

李商隐写了一些诗怀念她:《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所深爱的人走了,花园里花瓣四处飘飞。

一个“乱”字,把作者的心情和自然景象有机的组合。

厮守多年,原盼着白头偕老,但佳人却先于自己撒手西去,这如何令作者不心乱。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两局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写落花乱飞的情状。

前者着眼于空间,写落花无处不在;后者从时间写,落花连绵不断,无尽无休。

不仅如此,关键在“斜晖”二字,夕阳西朝下的落花,更表现了诗人伤心,烦乱的感受。

逢着美景良辰,则怀念当时欢爱,而无时无刻不悲悼,见一花一草也要寓意兴悲,自此以后,李商隐每逢七夕必有一诗。

李商隐还有一首七夕那天写的《曼倩辞》也是悼念亡妻的佳作:十八年来堕世间,瑶池归梦碧桃间。

如何汉殿穿针夜,又向窗中觑阿环?在李商隐生命的最后一年,也就是他46岁的时候,他写下了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首诗,也是最难懂的一首诗,却又是后世读诗之人最喜欢读的一首,这便是《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听诵读、齐读)提问:大家想象,这首诗是为什么写的?明确:“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首两字,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诗。

有人认为是为名为锦瑟的侍婢而作的缠绵悱恻的爱情诗,有人也认为可能别有寄托或悼念亡妻之外,或表现封建士大夫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也有的以为其诗是诗人回顾反思平生遭际之作。

不论这首诗是为什么写的,但读者们的共识是这是一首好诗。

提问:“锦瑟”是什么?明确:一种乐器。

一般在唐代,分为三种:17弦、25弦和五十弦的。

我们前面学过一个成语“胶柱鼓瑟”说的就是这种乐器。

提问:谁能进一步谈谈,首联中作者在感叹什么?怎么看出的?明确:起联两句,“无端”,犹言“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

此诗人之痴语也。

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不是过错;诗人却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条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关键在于“华年”二字。

一弦一柱犹言一音一节。

瑟具弦五十,音节最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节,常令听者难以为怀。

诗人绝没有让人去死抠“数字”的意思。

他是说: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

所设五十弦,正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

要想欣赏玉溪此诗,先宜领会斯旨,正不可胶柱而鼓瑟。

宋词人贺铸说:“锦瑟华年谁与度?”(《青玉案》)元诗人元好问说:“佳人锦瑟怨华年!”(《论诗三十首》)华年,正今语所谓美丽的青春。

李商隐诗的一大特色就是用典,《锦瑟》的颔联和颈联就是连续的用典,那位同学可以说说这四句用了哪些典故?明确:庄周梦蝶——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译文: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

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

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庄周与蝴蝶是应该有所区分的。

庄周梦蝶,蝶梦庄周,这就是事物的区分和变化。

比喻梦中乐趣或人生变化无常。

望帝啼鹃——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

东海鲛人——《太平御览》卷803引《博物志》云:“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

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东海有鲛人织水为绡坠泪成珠。

有一次一个鲛人出来玩,住在一个农民家里,住了几天这家人的米吃完了,于是农民就要去变卖东西,这个时候鲛人另农民取一个碗,坠泪成珠。

这个典在陆游的钗头凤里也有“泪痕红浥鲛绡透”。

暖玉生烟——传说蓝田美玉深埋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到空中。

提问:这四个典故,和锦瑟有什么关系?明确:玉溪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

迷含迷失、不至等义。

试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说:“枕寒庄蝶去”,去即离、逝,亦即他所谓迷者。

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

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

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

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

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

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

我们读唐人诗,一笔而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舍玉溪生实不多觏。

钱起的咏瑟名句不是早就说“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吗?所以,瑟宜月夜,清怨尤深。

玉溪此处,用蓝田日暖给上句沧海月明作出了对仗,造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

而就字面讲,蓝田对沧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为沧字本义是青色。

玉溪在词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和工力。

颈联两句所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殊,而怅恨则一。

诗人对于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惋的。

不论后人的评价里,《锦瑟》是悼念亡妻还是思念宋华阳,抑或是自己身世的感伤。

从这首律诗里后人可以读到的是爱慕、是执著、是哀思、是叹惋。

于是,尾联收拢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笔势未尝闪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