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情境·设疑·探究·迁移”的高中历史课堂谢光强1覃中洪2覃定兰2
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探究的运用研究
三、 用生活性 案例创设探究教学情境
通常情况下 ,教师会选择学生非常关注 以及 比较熟悉 的时
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 中的主体地位 , 通过交 政热点 , 将其 当成探究情境的相关素材 。 它不但和学生的生活很
学的问题情境 , 从而体现 “ 论 从史出 , 史论结合” 的学科特 征 , 这 生借助 问题创设情境 , 但是 , 教学所提 出的问题不 能刺激学生 的
也是开展探 究教学经常运用 的方式之一 。教师在 运用史料的过 认 知发 展 , 激 发他们的认知 冲突 , 强化学生 的求 知欲望 , 最大 限 程开展探 究教学 的过程 中 ,首先要 尽量 选择 矛盾性 比较突 出的 度地提升学 习兴趣 。 除此之外 , 教 师要在设置探究教学 情境过程
由于多媒体 的显 著优 势 ,当前多媒 体技术在 高中历史 课堂
探究教学。教师 可以让学生借 助角色扮 演以及情景模拟来激发 教 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 例如可 以在讲授《 甲午 战争》 的过程 中, 《 甲午风云 》 ) 的情 学生的探究兴趣 , 从而让学生感受历史情境, 领会历史人物的所 可 以通过部分纪录片 以及 电影 等作 品来展示 (
尝试分 析如何在 教学过程 中运用探 究教学 , 从而发挥 学生在课 堂教学 中的主体地位 , 形成 良好 的课 堂气氛 , 更好地提升教 学效果 。
【 关键词 】 高 中历 史
课 堂探 究 运 用
在 实施新课程的过程 中, 教师要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 , 不 而切实领会古罗马的法律 。 断更新 自身教学理念 , 转换 自身角色。教师不仅 要传递知识 , 而
运用迁移理论提高历史材料解析能力
运用迁移理论提高历史材料解析能力作者:陈益珍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年第21期【内容摘要】针对历史教学中学生材料解析能力不高的现象,将迁移理论运用于历史教学;通过“构建历史知识结构、转化历史问题情境、多样化历史实践训练”,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关键词】知识迁移历史材料解析能力《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教学要提高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要求体现在学业考试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以能力立意和综合立意”命题的“材料解析题”。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常能听到学生发出“材料解析题最难”的感慨;以至于一部分学生在解析史料时遗憾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解题效果。
针对这种现象,在历史教学中我尝试着将“知识迁移理论”运用于历史教学,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如生活中常说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迁移的典型的表现形式。
我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迁移规律,通过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提高学生解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一、构建认知结构——让迁移获得“源头活水”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奥苏伯尔提出著名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强调: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
根据这一观点,在新的历史问题情境中,学生能否快速准确分析材料、解决问题,前提在于学生是否拥有与该问题相关的背景知识,是否建立了相应的认知结构。
1.建立网络知识结构是提高解析能力的前提研究表明,孤立、零散的知识点不利于迁移。
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每一课的知识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表格、树状、图示等灵活多样的创新方式,把历史知识加以简化,建立系统完整、又提纲挈领的认知结构图,为知识的迁移,为材料的解析提供“源头活水”。
例如:在世界近代史中的“俄、日改革专题”,是材料解析常涉及的知识点,出题的方式灵活而多变。
所以,在学习本课时,我引导学生以“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为横向联系;“改革背景、目的、领导者、内容、性质、影响”为纵向联系,构建本课知识结构,将本课所有的基础知识囊括其中。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措施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措施分析一、知识点迁移的培养措施知识点迁移是指学生在接触新知识后,能够将该知识点应用到相关领域中去。
在历史学科中,学生需要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点迁移能力,历史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开展跨学科教学。
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与其他学科有机联系的学科,因此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合作,进行跨学科教学。
比如可以与地理学科合作,让学生了解历史地理背景与历史事件的关系;与文学学科合作,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联系,提高学生的知识点迁移能力。
2、开展历史实践活动。
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将历史事件与实际场景相结合,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并且能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提高学生的知识点迁移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研究课题。
在历史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课题进行研究,让学生参与到历史研究中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将所学历史知识运用到实际历史研究中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点迁移能力。
历史学科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能够进行复杂的逻辑推理、历史事件的多因素分析等。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迁移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分析。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包括事件的成因、影响、后果等,培养学生的多因素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历史思维方式去分析其他领域的事件,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迁移能力。
学习方法迁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迁移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总结。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历史学习的方法,比如阅读史料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通用的学习方法,从而能够将这些学习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迁移能力。
高中历史教材中迁移意识的养成策略分析
高中历史教材中迁移意识的养成策略分析摘要:在高中历史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迁移的语言能力,将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于高中历史教育对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并制定措施和改进方案,以提高的历史迁移能力,并遵守相关工作原则和标准,以确保学生迁移能力得到改善,创新优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并以此来对對于中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材;迁移意识;策略分析引言:学生的可移动知识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实验和创新的主要方式,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认识并学习的东西。
在普通高中的世界史课程中,老师可通过总结历史重要的知识点,并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们可以更深刻的认识历史,从而训练学生历史迁移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能力,在教学的实践中表达自己对史学问题的思考,同时还应联系现实生活,进行现实拓展,以便于老师切实地把历史迁移能力融合到教学中去。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方法意义(一)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知识结构的形成从历史教学的视角出发,由于其中的主要知识点所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且主要知识点联系非常严密,具有相当的矛盾联系,因此目前的历史教材内容的安排克服了以往课程的组合式问题和循环式问题,能够大大减少历史教材中重复性的主要知识点,不过,却对历史教学整体上产生了阻碍,有些主要知识点间的矛盾联系被打乱,不利于其整体知识结构的形成。
通过在历史教育的各个环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迁移意识,就能够指导学生找到各个历史重难点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系统性、全面研究和掌握历史重难点内容,从而建立十分完备、非常严密的历史知识框架,让学生在迁移的过程中能够弄清楚不同历史重难点内容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从整体方面、全局性上去研究与思考相应的历史问题,从而建立完备的历史知识框架。
(二)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家国情怀历史属于高中教育阶段的人文性课程,不仅有着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作用,还担负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相应任务,而家国情怀属于历史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核心素养,是现代化教育中的重点部分,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期间,可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有着我国人民的优秀品质。
情境再现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中历史教 学中的具体应 用, 通过再 现历史
事 件, 充分 激 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 加 深学
生对知 识的理解与认 知, 引导学生独 立思 考和 自主探 究。
时 间间 隔 , 简 单 的知 识讲 解难 以调 动起
学生 的积 极性 与主动 性 , 这 就 需要 通 过
资料 、 文 献 资料 的方 式 ,向学 生 初步 介
领学生 从 内心深处 感悟历史 、 学 习历史、 认识 历史 , 还能 实现 历史 精神 与情 怀 的
学 习兴 趣
利用 情 境再 现 教学 , 为 学 生 的历 史学 习 创设 历史 情 景和 问题情 景 , 使 其置 身 于 历史 情 景 中开展 自主思 考 与学 习。如 高 中人教版 必修 2 第5 课《 开辟 新航 路 》 , 可
考, 把 史 实 与现 实 联 系起 来 , 从 而获 得
立体 的知识 。 三、 创设 问题 情景 。 引导 学生独立思
考 和 自主 探 究
等方面的应 用进行 阐述 , 以期 待能够推动 高中历史教学 的发展 。
一
在 情境 再现 教学 过程 中, 教 师 可 以 通 过 设 定不 同历 史场 景 , 引导学 生 扮演
绍 了当时 的历史环 境 和 历史背 景 , 重 点
情 境再 现 的方 法来 激 发学生 的兴 趣 。 笔 者 在 人教 版 必 修 1第 1 3 课《 辛 亥革命 》 教 学 中引 入了这一 教学 方 法 , 其 教 学过
程 如下 :
【 关键 词 】 高中 历史 情景再现教 学 【 中图分类号 】G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0 4 5 0 — 9 8 89 ( 2 0 1 5 ) 0 2 B 一
有效利用多媒体,充分激活高中历史课堂
有效利用多媒体 ,充分激活高中历史课学,广西 河池 5 4 7 3 0 0 ) 曾几何 时 ,历 史是 教人 明智 的一 门学 科 。纵观历史教学 ,在贯彻 “ 明智”这一要 义上 似乎并不顺畅 。在众多学科 的教学中 , 编制 的解说 词 ,把本不 能再现 的历史 现象 “ 真实”地或 “ 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 通过声 、光、形 、色 、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 学生 ,使学生从视、听等多方 面感受历史 , 了解历史 ,发现历史 ,掌握历史规律 ,并激 起热烈 、持久 的情绪 ,必然会使历史课堂教 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2 . 提高认知 ,引导学生 自 学 新媒体辅助历史教学 , 不仅为学生创造 出和谐愉快 的学习氛围 , 而且新媒体 课件 还 是学生学 习的认知工具 ,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 的学 习资源和清晰 的认知导航路径 , 有利于 生感 情交 流,创设特定的历史. 隋境 , 培养学 生 的高尚情操 。利用新媒体技术 “ 再现 ”已 消逝的历史 现象 , 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 感 觉器官 , 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氛 围, 从而进 入 历史角色 ,受到感染和教育 , 做到以史动 人 ,以史育人。 如讲 “ 中国军 民维护 国家主权 的斗争” 课时 ,可播放 电影 《 黄海海战 》的片段 : “ 致远舰”在中炮后倾斜 ,弹药用尽 , 管带 邓世 昌下令开足马力向 日 舰 “ 吉野”撞去 , 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 , 全舰官兵壮烈殉 国。 短短的几个镜头 , 形象地再现 了爱国志士们 的英 雄气 概 ,增 强 了学生对英雄 人物 的认 识。 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 的同时也陶冶了 爱 国主义情操 。
一
、
具 有 如下 特 点 :
1 . 表现形式丰 富。新媒体形式 多样 ,各 种形 式的表现过程 比较丰富 , 可融文字 、音
构建“情境.设疑.探究.迁移”的高中历史课堂
构建“情境.设疑.探究.迁移”的高中历史课堂【摘要】“情境·设疑·探究·迁移”教学模式,切合了时代发展的课改需要,切合了学科特点,切合了高中生的思维特点和发展要求。
利于高中生在历史课堂学习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发展性的挖掘和发挥,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
【Abstract】“ Situation o suspect o explore o Migration-based” teaching mode,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the times, in line with the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in line with the thinking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Help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learning in history, autonomy, initiative and development of mining and play, which will help students develop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Key Words】Situational;Doubts and questions;Inquiry;Migration1提出的背景1.1时代要求。
日新月异的发展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与时俱进的人材。
只有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发挥出来,只有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培养起来,只有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起来,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历史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强 ,教学效 果 就越好 ,达 到提 高学 生学 习效率 的 目
的 。促 进知 识 迁 移有 利 于 加 深对 知 识 的 理解 , 实 现 知识 点之 间 的转换 , 构建 知 识框 架 结构 , 提高解 决 问
题 的灵 活性 和 有效 性 。知 识 迁移 是 掌 握 知识 、 发 展
课堂 教学
历史教 学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上 杭 县 第一 中学 丘 建 元
摘
要
在 历史 教 学 中 , 教 师应 该选 择恰 当 的教学 方 法 , 使 我 们 的课 堂 教学在 过程 的实施 、 情 境 的创设 、
知识 的迁移 、 问题 的拓展 、 活动 的安 排 、 练 习 的设 计 等 多个 环节 上 , 始终处 于内容鲜 活化 、 过 程 活动 化 、 问题 探
学 习 中能举一 反 三 , 触 类旁 通 , 这与 掌握 扎实 的基 础
知识 是分 不开 的 。
西斯 战争 的胜 利作 出巨大贡 献 ”等 。通过 教 师的点
拨 ,学 生 明确 了教材叙 述 问题思 路是 由近 及远 逐渐
迁 移是 知识 点之 间 的灵 活 转换 和 应 用 . 能 不 能
究化 、 交 流互 动化 、 思 维 多 样化 、 体 验 有效 化 的 良好 状 态 , 激 发学 生从 多个 层 面主 动参 与 学 习全 过程 , 这样 的 课 堂 教学 才是有 效 的教 学 。 关键 词 历 史 教学 ; 知 识迁 移 ; 能力 培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学 习 中 , 迁移 是普 遍 存在 的 , 学生对 知识 的掌
巧设疑问激活高中历史课堂的探索
奇、 课堂活动 的安排、 教学情境 的精心创设等等, 其 中, 巧设疑 无疑 , 到这里方是长进。 ” 历史课 堂上难免会遇到 “ 冷场” , 可能 问、 以不同的问题带动教学活动的深入 展开, 是激 活历 史课堂 是师生缺少沟通 、 情景创设脱离实际 、 学生胆怯等 引起 , 也可 的非常有效 的方式之一。在教 学中巧于设疑 、 巧于存疑、 巧于 能是教学的 内容 比较平淡或者抽象 引起 。这种“ 冷场” 使教学 激疑和 巧于解疑十分重要,而 巧于设疑 是激起学 生积极 的思 处于低效 , 甚至无 效状态 , 也令 课堂 氛围陷入沉 闷或压抑。若 维活动 的起 点。 教师能观察到课堂氛围的平淡 , 并及 时调整教学策略, 以设疑
过教 师的巧设疑 问, 精心 引导 , 努力 改变历史课堂 的沉 闷气象, 将课堂激活 , 利于激发 学生的积极参 与意识 。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G 6 3 3 . 5
活跃的课堂气氛 、 高涨的学习热情、 热烈 的师生对答 , 是 吉 尔 。 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体现, 也是衡量一节历史课 是否是“ 好 上述导入方法符合 学生的认知心理,对学生形成强烈的 课” 的主要标准 。在 民主、 宽松 、 融洽的课 堂氛围下, 学生积极 认 知冲 突,收到很好 的导入 效果。让学生产 生认知冲突的方 参 与课堂、 认真聆听、 深入思考、 踊跃发言 , 思维处于被“ 激活” 式有: 惊奇—— 展示违背学生 已有的观念的现象 ; 疑惑——使 的状态 ,教学 目标也 能很好地实现 了。但现实 中我们常见的 学生产生相信与怀疑的矛盾:迷惑—— 提供一些似是而非 的
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能力培养策略
教学篇誗经验交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渗透,历史教师应从传统的主导者转为学习组织者和引导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探究问题。
因而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一、活用历史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高中历史教材收录选编的教学内容都属于真实历史材料,不仅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吸取关键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
教师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无法脱离教材,一般历史教材中会针对具体历史现象和事件总结论点,因而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并科学借助教材中的真实历史事件、人物、时间、数据等各方面信息对学生历史意识进行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为例,该章节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专题主要组成部分,涉及较多历史线索和知识点。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罗列教材中总结的结论,即以新民主主义领导阶级无产阶级为核心,涵盖五四运动(登上历史舞台)—中共一大(诞生政党)—国民大革命运动(参与革命)—国共对峙/解放战争(领导革命),通过上述结论作为讲解导向并组织学生结合教材提供的文字和图片信息为其搜集和提供历史证据,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历史意识。
二、善用问题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相关心理学研究得知,个体思维活跃启于问题,更是学生学习动力和促进人类思维发展的主要源泉。
然而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依旧占据课堂主要地位,教师倾向于为学生传授教材知识,学生被动记忆掌握,很少有教师注重课堂提问,以至于课堂气氛单一沉闷。
问题教学法就是在传统教学方式基础上根据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引发学生思考,再借助史料概括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通过在历史教学中设置合理问题促使学生在辩证阅读史料基础上形成客观历史认识和理解,更能使学生从理性角度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增强历史解释能力。
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教师就设计以下教学:学生先针对教材内容阐述该章节:“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近2000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人民获得自由和民主权利”。
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运用策略探究
探索篇•方法展示一、借鉴史书创设时空情境历史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均来自史书的记载,而我国的史书可分为“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通史”“断代史”等,比如《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资治通鉴》以时间为主轴,《战国策》以国别为对象等,非常专业、严谨,将我国历史的时间和空间捊得十分有序。
在高中历史情境教学中,教师当借鉴这些史书的编撰方式,创设时空情境,引领学生对历史进行分门别类的解构和析理。
比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以“政治”为主题,那么在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教学中,教师可注意创设时间情境,即精心设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时间轴,围绕这个时间轴展开分期、分段的讲解,并着意体现时代特征及其政治制度的时代性,整体上把控好时代推延、政治制度循序渐进演变的过程性,给学生以承前启后、因果相继的历史感。
第二单元为《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该单元的教学,教师可着意创设空间情境,对古希腊、古罗马及黑暗的西欧中世纪进行分别讲解,注重体现它们基于地域的人文性及政治文化特征。
在对东西方古代政治文化进行综合、对比时,亦适用于空间情境的运用,以使学生知其地理,又知其政治,知其地域性,又知其区别性。
新版本各册历史教材均以不同的政治经济话题为主题,注重历史的经济政治属性,实际上在内容上拆分了各朝各代,那么,教师可运用“时空情境”法,借鉴旧版历史教材,引领学生重塑古代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以进一步明晰、构建更稳固的古代中国历史观。
教师在诸单元、诸课之中运用“时空情境”教学时,可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脉络、地域等进行分门别类的专业分析的能力;在高中后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已学诸册教材进行综合汇总时,运用“时空情境”教学,又可从宏观上培养学生的“中国史”“西方史”“全球史”的历史观,并提升其记忆、综合、解析历史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再现历史情境历史教材图文并茂,特别注重历史文物和文献的呈现,且很多内容均与现实中的纪录片、影视剧、历史讲坛等挂钩,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便可借当代信息技术之力,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引入幻灯片、影视剧等,再现古代历史之情境,以达到历史教学活灵活现、学生亦观亦学亦思的效果。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覃斯燕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覃斯燕摘要】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在课堂实践中历史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具体的场景、生动的形象,让历史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立体、活跃,增强初中生的体验感,帮助其领会、理解教材知识,熟练掌握各类历史事件、相关知识点等,将学生的历史感悟、爱国主义情怀等激发出来。
文章简要论述情境教学法及相关优势,深入探讨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初中生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环境。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初中历史;应用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4-027-01情景教学法是极富感染力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中运用能够弥补历史学科的教学缺陷,改变以往沉闷、缺乏互动的历史课堂,利用具体的情景将学生带入到历史学习中,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走进历史、感知历史、理解历史,获得思维上的升华与历史能力上的提升。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的方法十分的丰富,既可通过教材背后资料营造,也可以通过历史故事、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营造教学情景。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历史印象信息技术是实施情境教学的重要方式,对于增强学生的多方面的感官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视频、动画、图片等多种形式渲染的情境,从而有效构建趣味性的历史课堂。
例如,在教学《三国鼎立》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先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将学生带入三国的情境中。
之后,可以请学生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片段,以及欣赏《赤壁之战示意图》,使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获得感官的直接冲击。
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赤壁之战是怎么爆发的?战争的双方都是谁?战前的兴衰又是如何的?赤壁之战中谁是胜利者?为什么?”等,从而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
二、发挥教辅工具创设教学情境在进行情景教学时教师要利用一切有用的教学辅助工具来创设教学情景,帮助学生历史学习,拓宽学生历史学习的层面,生动想象的还原历史事件,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看清事件背后的真相与实质,使学生加深历史学习的深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导学案(1)
第三课太平天国运动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前进学校史爱东【自主探究】(一)梦起——洪秀全与金田起义1. 组织准备:于1843年创立。
2. 起义原因:内忧外患的政局,清政府对人民的剥削。
3.初期骨干分子: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
4.起义:,洪秀全在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起义军称。
5.永安封王:洪秀全称,永安封王标志着。
(二)追梦——定都天京1.定都:1853年3月,攻占,改名为,作为都城。
2.颁布《》。
内容。
目的:建立“”。
评价:。
3. 北伐和西征目的:,北伐军最后全军覆没,西征则取得重大胜利,经过三年多的征战,天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时期。
(三)梦碎——天京陷落1. 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苦撑危局:①洪秀全封为干王,总理朝政,写成:提出向学习,等一系列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行。
②提拔、等青年将领,取得、大捷,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军事上的不利局面。
3.安庆陷落:1860年,的包围安庆。
陈玉成和李秀成率部救援失败,安庆陷落。
4.天京陷落: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
【合作探究】轰轰烈烈的天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四)梦醒——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农民战争。
它坚持斗争14年,沉重打击了,谱写了。
局限性无法制止,也无法长期保持。
【素材积累】 1、只要心中有希望存摘,旧有幸福存摘。
预测未来的醉好方法,旧是创造未来。
坚志而勇为,谓之刚。
刚,生人之德也。
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人生的胜者决不会摘挫折面前失去勇气。
2、我一直知道,漫长人生中总有一段泥泞不得不走,总有一个寒冬不得不过。
感谢摘这样的时候,我遇见的世界上最美的心灵,我接受的最温暖的帮助。
经历过这些,我将带着一颗感恩和勇敢的心继续走上梦想的道路,无论风雨还是荆棘。
巧用情境教学提高高中历史课堂实效
巧用情境教学提高高中历史课堂实效
覃献宁
【期刊名称】《中学教学参考》
【年(卷),期】2018(000)003
【摘要】情境教学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间接形象),一则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的途径可归为两大类:真实再现情境和虚拟情境.
【总页数】2页(P25-26)
【作者】覃献宁
【作者单位】广西宜州一中 546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巧用情境教学,提高教学成效——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思考
2.巧用情境教学,提高教学成效——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思考
3.巧用历史图片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4.巧用情境教学,提高教学成效——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思考
5.巧用情境教学,提高教学成效--探析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中历史课堂的情境教学法
高中历史课堂的情境教学法发布时间:2023-07-06T07:56:16.784Z 来源:《素质教育》2023年6月总第455期作者:刘忠骅[导读] 传统教育教学注重突出教师与教材的主体地位,一切活动都以教师为中心而展开,可以说教师是课堂主宰者,教师通过教材传授系统知识与技能,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吸取知识,忽略了自身的学习需要,忽略了自身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401120传统教育教学注重突出教师与教材的主体地位,一切活动都以教师为中心而展开,可以说教师是课堂主宰者,教师通过教材传授系统知识与技能,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吸取知识,忽略了自身的学习需要,忽略了自身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高中历史是一门严肃却不失生动的学科,如果仍然采用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么课堂教学效率可想而知。
针对这一情况,高中历史将情景化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中。
本文对情景化教学法作简要介绍与分析,并使用多元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高效地进行历史学习。
一、情境教学的定义所谓情景教学法即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为了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带有情感色彩的教学场景。
情景化教学环境的创设方法形式多样,包括语言描述、角色扮演、故事引导知识竞赛、猜谜语等,但其中有两个关键点需要注意与掌握。
其一,情景创设要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主观能动性,不仅要注重学习氛围的渲染,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其自主学习探究;其二,情景创设应当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与特点,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
所以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情景化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情景教学的作用一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在一个虚构的历史事件中,互相竞争、联手合作,从而深入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思想、决策和实践,同时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背景和氛围。
整合·迁移·拓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值得关注的环节
整合·迁移·拓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值得关注的环节发布时间:2023-02-23T02:39:23.89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0月第19期作者:陈万英[导读] 高中历史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及沟通陈万英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第一中学校 654200摘要:高中历史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及沟通,为了确保学生从中获益,教师需要坚持生本理念,积极整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科素养。
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自主总结以及科学反思,不再等着教师给出最终的答案。
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围绕整合、迁移、及拓展这几个关键点一步一个脚印的引导学生,真正实现环环相扣。
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参与历史学习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乐学善学和融会贯通。
关键词:整合·迁移·拓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引言在纵向推进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创造性的教学观念应运而生,教师主动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反思教学行为。
以新旧教材的有效整合为基础,积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及拓展应用能力,借助信息技术开拓学生的视野,打破时空限制。
让学生在拓展迁移的过程中留下深刻印象,主动分析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不再停留于知识表层闭门造车、纸上谈兵。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历史教学等难度系数相对偏高,理论性较为明显,有的教师忽略了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没有着眼于教材的编写特征积极整合零散知识点。
最终导致学生的思维断层问题比较严重,知识迁移能力和拓展应用能力无从谈起。
还有的教师为了省时省力直接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进行识记,没有主动下放教学权力,设置合作小组,让学生共同分析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严重打消了学生的历史参与能动性,不利于历史教学改革和创新。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整合·迁移·拓展(一)有效整合教材知识与初中历史相比,高中历史的系统性更强,理论性知识所占用的比重较高。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发布时间:2021-10-28T05:13:21.615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5期作者:陆璐[导读] 现在高中对于历史课程的教育也增加了重视,对于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历史老师进行了很多探索陆璐黑龙江省黑河市五大连池风景区高级中学【摘要】现在高中对于历史课程的教育也增加了重视,对于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历史老师进行了很多探索,发现如果使用情境教学的模式,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历史相对来说更感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点时,并没有那么枯燥,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
基于此本人要针对情境教学法的教学方法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法应用策略一、情境教学法的含义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进行创新,对于教师来说就是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尝试,当前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已经被较为广泛的运用到高中历史课堂之中,本文想就情境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中的运用进行简要探究,希望可以让老师对这个教学方法有更好的认识并加以采用,情境教学法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境教学法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出现后就较为广泛的被使用得到了较好的评价,经过实际探索发现,它可以在学习历史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境教学法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教师必须对所教授的课程十分熟悉,根据教授的内容再进行情境的创建,让学生深入其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1.依托于教材构建情境高中历史的学习还是要以教材为基础的,因为即使进行考试的时候,也是以历史教材基础进行考核的,因此在创设教育教学情境时,也要依托于教材进行创设,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有用的历史知识,提升学习成绩,在进行情境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有这样的错误,就是他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没有将创建的情境和历史知识紧密结合,这就会导致只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但并没有及时进行知识的讲解。
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研究_1
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研究发布时间:2021-09-13T05:28:07.428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5月第13期作者:唐爱明[导读] 好的开头能够推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积极采取导入策略有助于新课教学的展开唐爱明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摘要:好的开头能够推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积极采取导入策略有助于新课教学的展开。
然而,受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导入环节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客观因素主要是课时安排以及高考压力,主观因素则是教师没有正确地认识导入的作用,导致教学成效的不理想。
因此,教师需转变观念,积极应用课堂导入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导入引言历史教学在高中阶段是比较重要的教育学科之一,以中外历史的发展为主要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历史课程教学中,由于年代久远、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兴趣并不强。
对此,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程导入环节,以趣味性、互动性较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促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综合水平的目的。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为艰苦的阶段,时间紧,任务重。
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焦虑的心理,学习不集中的现象。
在高中课堂之上,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心理并更进教学方案,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让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能够发挥到它的用处。
在现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大多以课本内容为主,仅靠书本文字来叙述知识内容,这无疑是枯燥无味的,也会导致学生不爱听课的现象。
大多教师对于课堂导入这一教学环节的认识不足,也不会灵活转变,不了解课堂导入的重要意义,造成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效率低下。
简言之,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不重视课堂导入的原因,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不高,对于学习历史的投入程度也不高,所以历史成绩也不会有太大的突破。
二、课堂导入的类型第一兴趣型导入,兴趣导入是指教师通过游戏性、问题式、互动性的趣味方法,对课堂教学知识进行导入,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后期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产生一定的兴趣,逐渐深入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
探究式合作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_1
探究式合作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11-14T07:03:38.092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14期作者:覃乃供[导读] 高中数学是整个高中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内容。
在高中教育中,面对课堂有限的时间,对于教师而言,越来越强调高效率。
覃乃供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高级中学摘要:高中数学是整个高中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内容。
在高中教育中,面对课堂有限的时间,对于教师而言,越来越强调高效率。
以此为目标,高中课堂上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和逻辑能力。
探究合作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加强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加密切地让学生融入数学学习课堂中去,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发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探讨;高中数学;探究式合作法;教学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数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教育工作者重点考虑的问题。
探究式合作法对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重视探究式合作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
1探究式合作法选取合理的内容探究式合作法在高中数学中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但并不代表着高中数学课全部都可以用探究式合作法来进行授课,如果课程内容比较基础和简单,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就可以推理出,那么这种简单问题就不需用探究式合作法进行讨论。
相对而言,高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数学知识则是以教师主动灌输为主,如果在这些情况下运用探究式合作法进行教学,教学质量反而会变得拖泥带水。
例如:在“指数函数”一课,让学生通过做练习题的方式进行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在教师分配数学任务给各个小组后,很多小组成员习惯性进行解答和分析,罗列出步骤和答案,并没有充分地和小组成员讨论。
分析原因得知,此类题目难度较小,没有很强的开放性,没有讨论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情境·设疑·探究·迁移”的高中历史课堂谢光强1覃中洪2覃定兰2发表时间:2010-07-26T12:01:20.310Z 来源:《中国当代教育科研杂志》2010年4月第6卷第2期供稿作者:谢光强1覃中洪2覃定兰21 重庆市铜梁中学(402560);[导读] “情境·设疑·探究·迁移”教学模式,切合了时代发展的课改需要,切合了学科特点,切合了高中生的思维特点和发展要求。
利于高中生在历史课堂学习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发展性的挖掘和发挥,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
构建“情境·设疑·探究·迁移”的高中历史课堂谢光强1覃中洪2覃定兰21 重庆市铜梁中学(402560);2 重庆市大足二中(402360)【摘要】“情境·设疑·探究·迁移”教学模式,切合了时代发展的课改需要,切合了学科特点,切合了高中生的思维特点和发展要求。
利于高中生在历史课堂学习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发展性的挖掘和发挥,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情境;设疑;探究;迁移【Abstract】“ Situation o suspect o explore o Migration-based” teaching mode,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the times, in line with the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in line with the thinking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Help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learning in history, autonomy, initiative and development of mining and play, which will help students develop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Key Words】Situational;Doubts and questions;Inquiry;Migration1提出的背景1.1时代要求。
日新月异的发展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与时俱进的人材。
只有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发挥出来,只有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培养起来,只有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起来,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师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1.2高中生的思维能力特点。
一位伟人认为:“人们解决世界上的问题,靠的是大脑的智慧与创造性思维。
” 古往今来,许多成功者既非那些最勤奋的人,也非那些知识最渊博的人,而是一些有智慧,善思考的人。
从总体看,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明显地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辨证思维基本形成。
但因开发的差异和人的智力发展的差异性,导致高中生思维发展不平衡,尤其是理解能力、比较能力、综合能力、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更需进一步开发和训练。
1.3高中历史的目标要求。
高中历史学科的时空性、理论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其知识和能力的丰富性和迁移性。
故历史教学不仅只是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更主要是应让学生掌握认识历史过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用历史的观念考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以及用历史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既要为学生提供极其广阔的知识天地和极其广阔的现象空间,又要想方设法思考和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何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维的对话”中,在不断的尝试中增强历史思维能力?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尝试了一种“情境·设疑·探究·迁移”教学模式。
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启动思维”、“设疑导入——诱发思维”、“互动探究——训练思维”、“迁移学习——提升思维”。
四个环节与创新思维过程相对应,第一、二环节对应首次发散,重点是诱发思维。
第三环节对应思维的互动集中发散,即主体认知过程,重点是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
第四环节对应再发散,是思维能力的运用展示,即思维能力的提升过程。
第三、四环节是模式的高潮、重心所在,聚集模式的最高目标: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 “情境·设疑·探究·迁移”的操作2.1创设情境——启动思维。
兴趣是点燃智慧之火花,是探索知识之动力。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励着儿童在他的心灵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会转变为信念。
”好的情境设置,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燃起学生求知的渴望之火等多种效应。
而从历史课自身的特点看,我们可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资料进行情境的创设。
如运用语言与情感等创设氛围,运用历史照片、实物、模型等“神入”历史,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等等。
但在设置情境时要注意两点:①有效性与可靠性问题。
“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要保证所选材料内容的真实性。
②将三维目标融入到具体的材料中,使学生能够通过对材料的理解分析,感悟知识与提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愤”、“悱”情景,使学生萌发问题意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真正体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2设疑导入——诱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洛克威尔认为: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
心理学家认为:疑,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
有了此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
”可见,“疑”或“问”是深入之阶梯、长进之桥梁、触发之引信、觉悟之契机。
在设置“情境”之后,教师的责任应使学生无疑而生疑,应针对情境和教材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材料,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生疑。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它就有利于形成和巩固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
问题的设置力求精简实效。
问题可分为高、低水平层次。
低水平问题只要求学生回答一些事实性的信息,可让学生在梳理教材中自行解决。
高水平问题则要求学生进行更为精细的思维,需要对新旧知识加以联系和综合,并进行推理和概括,做到让班级多数学生在教师启发下能“跳一跳够得着”就行。
若问题设置过难,脱离高中生认知水平,不但打击其学习的自信心,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此外,问题的设置还要有适当的隐蔽性和启迪性,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学生自己学习的欲望,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戊戌变法”一课教学中,分别作如下两种要点讨论问题的设问。
A组:戊戌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有哪些主要内容?结果影响如何?B组:为何生活在19世纪末中国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要发动戊戌变法?如果我们参与这场变法,会做哪些准备?与洋务派的活动比,戊戌变法的内容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如果这些措施推行有何意义?假使袁世凯不告密,维新富强梦会实现吗?显然“B组”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参与感和开放性思维,其课堂效果自然也远比“A组”好。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让学生在历史“疑”海中挖掘潜力,奋发向上。
2.3互动探究——训练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 故在高中历史课堂这个大“舞台”上,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有疑而思解,释疑而心悦。
让学生主动参与释疑过程是其内在的需求。
如同在打球中学会打球,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教师积极组织学生互动探究释疑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最佳舞台。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尽量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互动、互学,分析、解决问题,在观听中感悟,在表达中展示与调控,在交流中碰撞与升华,真正当好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放言与讨论,及时知晓学生遇到的困难及需要,留意其在能力、个性、品德方面的展示,给予适时的鼓励和引导,给其提供信息、启发思路、介绍方法和线索,助其释疑、探究和创新,然后在其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通过集中思维,让其最终自我否定和修正不足,特别是区分影视文学艺术信息的真伪,以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和反应的敏捷性、自我矫正与控制等能力。
互动探究式解决问题,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而且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习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2.4迁移学习——运用思维。
学生能不能将现有的知识结构重新组合?能不能对已熟悉的事物变换一个角度来认识?能不能将所学知识和能力应用到新的情境,去探索未知的知识和规律?这是衡量高中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
也是在高中历史学习中从学会走向会学的重要一环。
有不少学生反映上课听得懂,作业做起难。
这实际上是学生没有把教师的思维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死书”读活,没有实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纸上得来终觉浅,能力内化要躬行。
教师必须在示范性讲解之后,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通过“临摹”式的演练,通过新式材料的对接实践,展开联想,灵活处理,及时归纳总结,才能体会和学习老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使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得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并最终转化为自己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升创造性思维。
提升学生迁移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最终归宿。
但非一天两天能够奏效的,它应该时刻伴随着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
只要持之以恒,学生的思维、理解、分析等能力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实践证明,“情境·设疑·探究·迁移”教学模式,切合了学科内容及学科思维特点,切合了高中生的思维特点和发展要求,切合了时代发展的课改需要。
利于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发展性的挖掘和发挥。
利于丰富、完善和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最终走上自主学习的轨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1]《高中历史课堂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姚辉[2]《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景》周连玉收稿日期:20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