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张抗抗

合集下载

散文的生命在于个性——对张抗抗《牡丹的拒绝》的赏析

散文的生命在于个性——对张抗抗《牡丹的拒绝》的赏析

散文的生命在于个性——对张抗抗《牡丹的拒绝》的赏析张抗抗是享誉文坛的当代著名女作家,笔者由朋友的推荐,昨天读了她的散文《牡丹的拒绝》,读之受益,浮想联翩。

好散文贵在角度新颖,拒绝人云亦云,张抗抗的这篇《牡丹的拒绝》即是有个性的好散文。

一般作者写起牡丹,总是容易一味赞美牡丹的雍容华贵、绚丽多姿,而张抗抗则是独辟蹊径,通过对牡丹花开花落的描写,着力点放在牡丹的拒绝,这一下子就提升了作品的品位。

使读者欣赏到牡丹高贵品质的那一面,牡丹花开,倾其所有;牡丹花落,惊心动魄;牡丹在含苞待放的时候,亦安之若素。

不由地使读者联想到日常生活里的“拒绝”,一个不会拒绝的人是无法立世的。

张抗抗的这篇散文属于状物散文,即通过牡丹的品质暗喻人的操守。

牡丹因为会拒绝而高贵,其实,对人也是这样的,所有具有独立高洁人格都是高贵的。

为什么说拒绝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呢?关键看拒绝的是什么?在文本里,牡丹的拒绝是因为执著,牡丹执著于对独立矜持的自我个性以及生命质量的尊重。

正如文本所叙述的,牡丹是有独立品质的花卉,牡丹可以蔑视皇权,宁可付出被贬的代价。

牡丹的拒绝貌似冷漠,其实冷漠的背后蕴藏着热情,这可以使人想起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文本风格和做人,给读者以冷峻的印象,其实先生很内热。

作为优秀散文来说,往往是多主题的。

本散文除了上述主题以外,还有一个潜在主题——美在心灵。

一个人如果心灵里没有美,即使处在花山竹海里,也不会感受到深入骨髓的美;如果一个人心里有美,即使尚未看到花朵的绽开,也会感受到花开之大美,比如张抗抗的这次欣赏洛阳牡丹,虽然四月的洛阳城遍地牡丹萧然、内敛,作者也能想象出牡丹盛开的状况,“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

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

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

”还有牡丹的凋零之美,“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

张抗抗窗前的树 读后感

张抗抗窗前的树 读后感

张抗抗窗前的树读后感《张抗抗窗前的树》是著名作家阿城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张抗抗一生中与窗前的一棵树相伴的经历,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人与爱情之间的复杂关系。

阅读这本书让我深感内心的震撼与启发,我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也因此得到了扩展。

书中的张抗抗是一个普通而又淳朴的人,他为了生计来到城市,但心中的乡愁和对自然的依恋却从未消失。

窗前树的存在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时刻关注着树的生长变化,树也给予他无尽的安慰和疗愈。

这种看似简单的人与自然的联系,却引发了我对现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对自然的热爱逐渐减弱。

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自然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我们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

就像书中的张抗抗一样,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与自然的联系,并且用心感受、欣赏自然的美。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找到生活的平衡点。

阅读这本小说还让我不禁思考人与命运的关系。

张抗抗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热爱。

窗前的树在他最失意的时刻给予了他力量和勇气,使他重新燃起希望继续前行。

这让我认识到,命运固然重要,但我们的态度和心态同样是影响人生走向的重要因素。

当我们面临困境时,只有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找到突破困境的办法,实现自己的价值。

与树相伴的还有张抗抗与他心爱的女人之间的故事。

他们的爱情经历了许多波折和考验,但最终在树下达到了完美的境地。

这让我思考到,爱情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情感,它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和心态。

正如书中所描写的,张抗抗和他的爱人通过相互理解和支持,共同面对困难与悲伤,最终实现了心中的美好愿望。

爱情是一个力量强大的火花,它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在这本书中,我也感受到了作者阿城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文学艺术的表达能力。

他通过对主人公张抗抗的细腻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

他巧妙地运用了诗意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文学的魅力。

“作”是我的人生有声有色

“作”是我的人生有声有色

“作”使我的人生有声有色张抗抗的《作女》是正值考试那几天从图书馆里借的,读了很长时间。

卓尔的人物形象太饱满了,这个女人“作”的能力一下子让我竟无法跟上她的速度了。

于是慢慢地读,我试图走进她的生活,细细体会她各种“作”。

其实,在东北及上海苏杭一带,方言中都有“作”字的,竟指那些不安分守己﹑自不量力﹑任性而天生热爱折腾的女人。

可以肯定这不是褒义词,但贬义又有些含混。

卓尔第一次听人那样评价,反倒有几分沾沾自喜。

她是那样富于创造,甚至于有几分顽劣了。

像“卓尔”一样的女性之所以被称作“作女”,是因为在她们身上永远有这样四个特点:不认命,不安分,永不甘心,永不知足。

卓尔其实够“作”的了,她对生活,对事业,对感情,是能有多“作”就多“作”了。

在卓尔心中,女人可以活得很自我,因为“作”能使她的人生有声有色。

因为“作”,卓尔可以创造不一样的生活,去南极也好,去空中滑翔也好,这个女人总是活得很出彩;因为“作”,卓尔可以对男人矫情,在她的生命旅途中,芦荟和老乔只是哥们,而那个观鸟人不过是翡翠鸟般美丽的梦而已,至于郑达磊,他是陶桃的男人,卓尔她从未有过非分之想。

同时,卓尔愿意把日子过新,就像在北京这样横平竖直的城市里无法搬安,她也愿意时时去改变一个家具的摆设,为了去南极,她竟然想方设法把《周末女人》艺术总监这样的白领给“作”没了;至于芦荟和老乔,她总是矫情的使唤,但从不真正的玩弄感情,爱情这种东西离卓尔似乎很遥远;在陶桃男友郑达磊的身上,她更是看到男人“作”的手法,于是同那个男人大“作”了一把。

像卓尔一样,“作”是指她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她通过各种“作”态,来获取更多异性和舆论的注意和关爱,这样也可给自己解压,为生活增添不一样的情趣。

卓尔“作”竟能不附属男人,她像都市白领般独立的生活从没因为缺少爱情而失色;“作”使她更加精明,舞台总是存在,“作女”也有市场,她竟能带动周围的人和事一起在她“作”起来的世界里折腾;因为她果敢,所以她敢“作”,无论《周末女人》也好,还是“天琛之晨——我是我自己”的大型珠宝展览也好,卓尔总是能把活动办的有声有色。

《故乡在远方——张抗抗》—阅读题答案

《故乡在远方——张抗抗》—阅读题答案

《故乡在远方——张抗抗》—阅读题答案家乡在远方张抗抗〔1〕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2〕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

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很多很多地方。

〔3〕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4〕我不知道。

〔5〕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

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潮畔是我的诞生地。

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6〕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

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

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奇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回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

那就是著名于世的小鸟天堂。

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瘦长的小船满载芳香充满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7〕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

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当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

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

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如同被放逐的弃儿,在生疏的乡音里,茫然查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已的根性。

〔8〕梦中经常涌现的是江南。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

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很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9〕而外婆早已过世了。

外婆走时就带走了家乡。

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

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

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家乡?〔10〕所以对于我从小诞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

自然,我喜爱西湖的温柔淡泊,喜爱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爱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观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

聚焦高考热点作家:在人性中沉稳与升华的思考者——张抗抗

聚焦高考热点作家:在人性中沉稳与升华的思考者——张抗抗

聚焦高考热点作家:在人性中沉稳与升华的思考者——张抗抗聚焦高考热点作家:在人性中沉稳与升华的思考者——张抗抗【作家简介】张抗抗,女,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

当过农工、砖厂工人、通讯员、报道员、创作员等。

现为一级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参事。

1972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了反映黑龙江农场知识青年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之后又相继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北极光》,长篇小说《隐形伴侣》等。

其中《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有《地下森林断想》《城市的标识》《海市》等作品选入中小学课本。

【作品风格】张抗抗的作品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温柔和细腻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与痛苦,以敏锐、潇洒的笔触揭示人的心灵底蕴,作品中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另一方面比之于其他女作家,她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觉和情绪左右,而是以一个智者的清醒有意识地将作品当作某些思考的载体,使其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

她的作品,无论写个人生活、经历和感受,还是写社会、艺术及人生,均风格独特、鲜明,既有成熟女性的睿智与思考,又有理性与思辨的力量,独具清雅、洒脱、隽永的艺术美。

【众说张抗抗】她(张抗抗)是个心里万马奔腾的女孩,写作是她的魅力之一,别看她看起来文文静静,她的文笔总让人感到惊讶,她的才气像某种舞蹈一样,而且看不出一点别人的痕迹,在看似简单的表象中踢打而出,创造出完全属于自己的风格,在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间闯出了一条新路。

——谢冕追索张抗抗的创作历程,可以明显地发现,她一手写小说,一手写散文,左右开弓。

但小说的光彩似乎把她散文的亮色遮蔽太多,甚至评论界对她的散文也多不注意,更不用说她的随笔。

张抗抗向读者敞开胸怀:也许,小说是我,散文更是我。

虚构的小说,真实在生活的本质;而散文,一本应是一个里里外外透明的真实。

张抗抗论——精选推荐

张抗抗论——精选推荐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抗抗论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现代汉语指导教师:***19980527张抗抗论金贤珠绪论“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思想结果;女性文学也不例外,它是文学,是社会现象.是女作家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结果.【1i女性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坛上最热门话题之一。

它的“兴旺”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标志。

要探讨、研究一个女作家的刨作世界是社会现象,也是当代文学的进步,研究她,会有益于进一步解除性别的差距。

在研究张抗抗的作品之前,先就中国女性文学的界定提一点看法。

我把“女性文学”的范畴,界定于女作家所创作的“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作品。

【2I当然张抗抗的创作在文坛上属于“女性文学”范畴,而且非常重要。

到目前为止,关于女性文学的界限,仍然不定,议论纷纷。

这里我采取了张抗抗在《我们需要两个世界》里提到的一个观点。

她在文章里表明了一是从刨作主体藿眼,把女作家所写的关于女人和男人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作品,统称为“妇女文学”:二是从创作客体着眼,男、女作家作品里反映的妇女命运的作品就是女性文学”l。

这两个观点似乎各有各的道理。

而我只采用第一个观点,第二个观点不必接纳入女性文学的范围。

在《中国当代青年女作家评传》的《编者序言》里,编者的观点很有说服力:如果从创作客体着眼,《红楼梦》中作家既写宝玉又写黛玉,那么它是什么文学?相反.从创作主体着眼,来划分女性文学与非女性文学的界线,那就彰明较著,一日了然了,女作家不论是描绘女性所面对的“内部世界”还是“外部世界”,都会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女性意识”来。

男女作家同样都用“人”的眼光来全面安排整个世界,不论描写社会人生,还是描写自然山水,都会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次表现和流露出人的情感和情趣…。

学术界较多地采用从创作主体着眼,这恰恰是张抗抗在她的文章中提出的。

本文也采取这种观点,以便在女性文学中找出张抗抗的位置。

女性文学的提出带有浓重的女权主义色彩,但女性文学不是女权主义。

云和梯田张抗抗读后感

云和梯田张抗抗读后感

云和梯田张抗抗读后感张抗抗的农耕与生活观•张抗抗以梯田为中心的农耕生活观•张抗抗与自然的紧密关系云和梯田张抗抗是中国农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以梯田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农耕活动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在《云和梯田》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张抗抗的生活态度和他与自然的紧密关系。

农耕生活观的核心思想张抗抗的农耕生活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尊重自然:张抗抗深信自然具有自律性和平衡性,他尊重大自然的节奏和变化。

他通过观察自然,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制定自己的农耕计划。

2.循环利用:张抗抗注重循环利用自然资源。

他将农田的秸秆、动物粪便等有机物质留在农田上,以便它们能被再次利用。

他还通过耕作和种植不同的作物来改善土壤的肥力,使得土壤能够长期保持生产力。

3.依附自然:张抗抗认为人类应该依附于自然,而不是试图征服或改变自然。

他尊重自然的资源限制,不过度开垦土地,不过度放牧。

他采用轮作和休耕的方式,给土地留出恢复和养分积累的时间。

张抗抗与自然的紧密关系张抗抗与自然的紧密关系主要体现在他与梯田之间的互动中。

梯田是他的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农耕活动中。

在梯田里,他用自己的双手插秧、施肥、除草,观察着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他把时间当作一种资源,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间段来安排自己的农耕活动。

张抗抗对梯田的维护和管理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尊重。

他在梯田周围种植了一些果树和草药植物,以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提供防护层。

他还建造了排水系统,以确保梯田灌溉和排水的顺利进行。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保护梯田的生态环境,并让它能够持续地为他提供粮食和生活所需。

张抗抗的农耕生活给我们的启示通过阅读《云和梯田》,我们可以从张抗抗的农耕生活中得到启示:1.尊重自然:我们应该学会尊重自然,理解自然的变化和规律。

只有与自然保持和谐,我们才能够得到自然的恩赐。

2.循环利用:我们应该学会循环利用资源,减少浪费。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我们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能够提高生活的质量。

高考语文 聚焦高考热点作家《在人性中沉稳与升华的思考者——张抗抗》精品素材

高考语文 聚焦高考热点作家《在人性中沉稳与升华的思考者——张抗抗》精品素材

在人性中沉稳与升华的思考者——张抗抗【作家简介】张抗抗,女,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

当过农工、砖厂工人、通讯员、报道员、创作员等。

现为一级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参事。

1972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了反映黑龙江农场知识青年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之后又相继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北极光》,长篇小说《隐形伴侣》等。

其中《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有《地下森林断想》《城市的标识》《海市》等作品选入中小学课本。

【作品风格】张抗抗的作品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温柔和细腻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与痛苦,以敏锐、潇洒的笔触揭示人的心灵底蕴,作品中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另一方面比之于其他女作家,她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觉和情绪左右,而是以一个智者的清醒有意识地将作品当作某些思考的载体,使其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

她的作品,无论写个人生活、经历和感受,还是写社会、艺术及人生,均风格独特、鲜明,既有成熟女性的睿智与思考,又有理性与思辨的力量,独具清雅、洒脱、隽永的艺术美。

【众说张抗抗】她(张抗抗)是个心里万马奔腾的女孩,写作是她的魅力之一,别看她看起来文文静静,她的文笔总让人感到惊讶,她的才气像某种舞蹈一样,而且看不出一点别人的痕迹,在看似简单的表象中踢打而出,创造出完全属于自己的风格,在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间闯出了一条新路。

——谢冕追索张抗抗的创作历程,可以明显地发现,她一手写小说,一手写散文,左右开弓。

但小说的光彩似乎把她散文的“亮色”遮蔽太多,甚至评论界对她的散文也多不注意,更不用说她的随笔。

张抗抗向读者敞开胸怀:“也许,小说是我,散文更是我。

虚构的小说,真实在生活的本质;而散文,一本应是一个里里外外透明的真实。

”作家心灵的亮色,打开了批评者“灵魂探险”的阅读通道,扩张了阅读者文本互动的想像空间。

初中素材名人张抗抗个人简介

初中素材名人张抗抗个人简介

名人张抗抗个人简介张抗抗,1950年7月3日出生于杭州。

祖籍广东新会。

1966年初中毕业于杭州第一中学。

(现杭州高级中学)1969年赴北大荒上山下乡,在黑龙江省鹤立河农场劳动、工作8年。

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学习编剧专业。

1979年毕业后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至今。

现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国家一级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黑龙江省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中国少年作家班编委。

从事写作以来,已发表短、中、长篇小说、散文共计400余万字。

出版各类专集40余种。

代表作:《张抗抗自选集》5卷。

曾出访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俄罗斯、南斯拉夫、马来西亚等国,从事文学交流活动。

作品翻译情况: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德文、法文(在德、法国出版);《夏》:日文、法文(在日本、法国出版);《牡丹园》:英文(发表于加拿大某刊);《白罂粟》:德文(德国某刊);《空白》《睡神在太阳岛》《39——41——37》《我们需要两个世界》《北极光》节选等陆续刊于《中国文学》;中篇小说《北极光》:英文、德文、俄文(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英文版——北京外文局新世界出版社;散文集《花的节日》(英文,多人合集):《遗失的日记》《我的节日》《恐惧的平衡》《出售与投资》《鹦鹉流浪汉》《寻回自然》中国译林出版社;中篇小说集《残忍》:(法文)法国巴黎BLEUDECHINE出版社;中篇小说《残忍》:(英文)香港大学《译丛》。

短篇小说集:《夏》1981年11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红罂粟》1986年10月北方文艺出版社;中篇小说集:《张抗抗中篇小说集》1982年7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塔》1985年5月四川文艺出版社;《陀罗厦》1992年7月华艺出版社;《永不忏悔》1994年10月香港天地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5月河北教育出版社;《银河》1996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散文集:《橄榄》1983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小说创作与艺术感觉》1985年6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地球人对话》1990年6月中国华侨出版公司,《野味》1992年3月百花文艺出版社,《你对命运说:不!》1994年1月上海知识出版社,《恐惧的平衡》1994年4月华艺出版社,《牡丹的拒绝》1995年3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张抗抗散文自选集》1995年5月天津百花出版社,《故乡在远方》1995年6月四川人民出版社,《柔弱与柔韧》1996年5月湖南文艺出版社,《沙之聚》1996年6月吉林人民出版社,《山野现代舞》1998年2月陕西人民出版社,《沧浪之水》1998年1月江苏文艺出版社,《女人的极地》1998年4月台湾业强出版社,《风过无痕》1998年9月江苏人民出版社;长篇小说单行本:《隐形伴侣》1986年12月作家出版社先后6次印刷,《隐形伴侣》1995年5月华艺出版社再版,《赤彤丹朱》1995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情爱画廊》1996年4月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情爱画廊》1999年台湾业强出版社即将出版;其它:《张抗抗代表作》1991年北方文艺出版社,《张抗抗儿童文学作品选》1991年6月,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张抗抗自选集》5卷1996年6月贵州人民出版社,《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张抗抗卷》1998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张抗抗影记》1998年10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大荒冰河》(老三届着名作家回忆录丛书)1998年10月吉林人民出版社;改编情况:《隐形伴侣》已改编为8集电视连续剧,即将播映。

张抗抗散文《窗前的树》阅读答案(2)

张抗抗散文《窗前的树》阅读答案(2)

张抗抗散文《窗前的树》阅读答案(2)篇一:窗前的树课文分析一、一枝一叶总关情——张抗抗赏析窗前的树张抗抗我的窗前有一棵树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①文章一开头就干脆利落地道出自己的注意力所在,突出洋槐在自己心中的印象之深刻。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

②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口蚀粒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

②这是本节的总起句。

点明了洋槐的品质之一:沉簇氛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

③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

④你循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

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斗③“蔺萄似的花芭”、“蜻蜓至岌满树枝”,意象美丽,让人感到洋槐蓬蓬勃勃的生机。

④洋槐的香味既让人肉醉,也显得那样沉稳、淡雅。

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

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

?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二、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的特征。

2.从文中提供的信息看,你觉得洋槐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3.作者写夏天的洋槐,为什么要着力写暴风雨中的洋槐?4.自选角度品析下列语句。

“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5.体验感悟。

(1)从洋槐的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2)树的家族较大,你最敬佩的树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1.初春的洋槐米粒般大的嫩芽,星星点点的既隐绿。

夏的洋槐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倒西歪,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

秋的洋槐秋风起时,金色的叶子如雨飘落;冬的洋槐,赤裸全身而一无遮拦,展示它挺拔与骄傲。

张抗抗写的什么书(张抗抗的文与人)

张抗抗写的什么书(张抗抗的文与人)

张抗抗写的什么书(张抗抗的文与人)傅兴文这条出人意料的信息,令我心生一股暖流,没想到抗抗老师在百忙之中还特意向出版社关照这件小事。

前几年,抗抗老师因忙于修改已经耗费十年心血的三卷本最新长篇小说,无暇顾及出版事宜,我得以有幸为抗抗老师推出了长篇小说《情爱画廊》的20周年精装纪念版,并专门策划编选了情感类散文集《回忆找到我》等书,抗抗老师知道我做事还算认真负责,便将若干散文集的编选工作交予我。

文格是人格的外化最早知道“张抗抗”这个名字,是在上初中时,我在一本已经没有封皮的书上读到一篇名为《橄榄》的散文,被文中细腻真切的情感、青涩婉转如生橄榄的少年心绪、久别多年的思念与怅惘所深深打动,一颗少年的心就此被融化,泪水不禁溢出眼眶。

那时,那个少年读者正暗恋一个美丽的女孩,而她忽然有一天转学远去他乡,再无音讯。

从此,《橄榄》那篇文章让我记住了“张抗抗”这个独特的名字。

后来,又在一本刊物上看到原发于1991年的《牡丹的拒绝》一文,明白作家在借物言志,“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甘愿自己冷落自己。

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人格是文格的本源,文格是人格的外化,时值年少的我并未了悟这个道理,只是不由自主地被作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所感染,并默默地引以为精神指引。

这两年,我一直期待抗抗老师历经十年、三易其稿、修改六遍、精心创作而成的那部三卷本百万字长篇小说早日上市,不过恐怕仍需耐心等待。

这部小说主要探讨了这样一个主题:“为什么会有20世纪80年代?它究竟是什么样子?它给后人留下了什么?”抗抗老师在《张抗抗文学回忆录》序言中写道:“历史拒绝遗忘。

文学是拒绝遗忘的最好方式……这部书无论在将来什么时候出版,它都是我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张抗抗:人性与尊严的书写者敢于自我批评的作家抗抗老师把自己五十年的文学生涯分成四个阶段:1972年至1979年为习作期;1979年至1989年为成长期;1990年至2002年为探索期;2002年至今,为成熟期。

张抗抗读后感

张抗抗读后感

张抗抗读后感《张抗抗》是当代作家亦舒的一部作品。

这本小说以一位小女孩的成长故事为主线,揭示了生活中的苦难和不幸。

通过读这本小说,我深受启发和触动,并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小说的情节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香港。

故事的主角张抗抗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母双亡后,她被迫在一个寄宿学校生活。

这个学校非常苛刻,对学生的体罚随处可见。

张抗抗身体上受到了许多伤害,但她的内心却充满了坚强和勇气。

小说中的张抗抗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

尽管她有着可怕的童年,但她的心灵却没有受到污染。

她不愿意屈服于困境,她拥有一个强大的内核,坚信自己可以超越现实的挑战。

正是这种坚持和力量,使得她在逆境中求学,在充满歧视和偏见的社会中站立。

小说中的张抗抗也是一个敏感和聪明的孩子。

尽管她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她却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她能够看到人们的真实意图,并且总是不顾自己的安危,坚守自己的原则。

她的聪明和勇气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她获得了一些善良人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张抗抗的故事,我深刻地意识到人类的力量有多么令人难以置信。

张抗抗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非凡品质,她的坚持和勇气是她克服挑战并取得成功的关键。

她的故事让我相信,无论环境如何恶劣,只要我们努力奋斗,就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小说还揭示了社会不公和歧视的问题。

张抗抗在学校和社会中都面临着不公正的对待,但她并没有放弃。

相反,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逐渐改变了周围人的态度,并获得了他们的尊重和认可。

这让我意识到,对抗不公和歧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站出来,我们就能改变世界。

反思自己的生活,我发现自己有时候也会像张抗抗一样面临挑战和困难。

然而,在读完这本小说后,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力量和无限的潜力。

无论生活如何艰难,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仰,勇敢地面对困难,就能够战胜一切。

不管是在学业上还是在事业上,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张抗抗》这本小说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力量。

培养观察习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

培养观察习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

培养观察习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作者:罗兴跃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18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阶段目标里的一项学习内容。

多年来,学生对待作文“厌,编,怕”,写作能力相对低下,已经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病。

孩子不会写作文成了家长和老师心中永远的痛。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关注现实生活和培养观察习惯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

”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

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然而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

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所以,加强课内外的沟通、把学生的习作训练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再现生活对于小学生而言,作文的起步无非就是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写出来,也就是对于生活的再现。

然而这看似简单的东西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能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

学生经历了生活,却没有用笔再现生活的经验,所以无意识记录的零碎造成语言表达的无序。

很多时候,学生的习作与生活是两个样,假话、空话充斥了学生的作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学生习作之前,带领孩子有目的地观察生活就非常重要。

(二)提炼生活习作描写的是生活,但并非生活的简单重复。

作家张抗抗对于生活与写作的关系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描述:生活对于一个作家来讲就是一种非数码形式的信息,这种感性的、形象的几乎是无处不在的,甚至充满在空气当中,充满在我们的视线当中,那么写作的人就是一台接收器,无数的丰富的信息被接受进来之后,要经过删除和处理,哪些东西是被保留,粘贴和提炼的,主要是取决于写作者心灵的感受,我也是被这样的理论驱使我到北大荒去的——一个有出息的文学家一定要到生活中去。

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张抗抗

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张抗抗

三一文库()〔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张抗抗〕*篇一:浅析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兴趣快乐作文遂平县灈阳三小张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写作理论也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的联系。

现在的学生每到作文课,就抓耳挠腮,冥思苦想,总是苦于无米下炊,无话可写。

我认为,学生作文尽管是一种创造,但毕竟不同于作家的创作,主要的目的是感受生活,抒发情感。

因此,作文的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身心实际,写出真是真情真话。

对于孩子还说,只要真诚的写下你在生活中所经历的某件事情,所领悟到某种思想,所体验到的一份情感,这样持之以恒,就一定真正的学会写作,假如不依生活为根基,总是说假话,说空话,那就无法真正学会写作的本领。

对于我们教育者来说,只有明白了这些,才能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的作文,使学生的作文正确生动的反映五彩缤纷的生活。

这既不是一般的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写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学写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应生活的作文,写出生活气息浓厚,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我就谈谈这几年来自己在寻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良好途径中所采取的措施:一,创设故事情景,联系生活实际想像作文的方法我在指导习作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用语言或借助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意境中去感受,去联想,从而使学生入境生情,浮想联翩,继而有感而发。

例如,我在讲《稻草人》这一课时,最后写到:他痛心,不忍再看,想到主人今年的辛苦只能换来眼泪和叹气,禁不住低头哭了。

我趁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想稻草人“禁不住低头哭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在写下来。

让学生自己去补充高潮与结局。

让学生想像性与创造性得到了从分的发挥和发展。

学生积极思维,找到了不同的结果。

二,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写作在些活动作文时,学生往往记成流水帐。

为了避免再出现这种情况,训练时,我不妨把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画面,活动场景搬进课堂,精彩的课本剧表演,激烈的小竞赛,活生生的小动物等等。

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张抗抗

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张抗抗

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张抗抗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张抗抗第一章:谈学生写作与生活的关系说说学生写作与生活的关系郭东海很多学生写不出作文,就是因为无话可写,他们每天都过得平平常常,因此觉得无事可写,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孩子的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明确提出:“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

”他进而阐发这种思想:“通常作文,胸中先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很自然的。

”的确,厚积而薄发,感悟而情生。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入手,教给学生采集积累的方法,鼓励他们多积累,夯实写作基础,让孩子们的作文妙笔生花。

一、在劳动实践中获得写作材料屠格涅夫说:“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永恒的源泉。

”不熟悉社会生活,不懂得人生世相,很难把文章写好。

所以,要想写好作文,非得深入生活不可。

每学期都可以组织大量的劳动实践活动:春天浇水,夏天拔草,秋天扫落叶,捡拾稻谷,冬天铲雪,打扫清洁区域,清洁教室玻璃??这不仅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也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和捕捉来丰富自己的思想,从而写出真情实感、感人至深的作文。

二、在课外活动中寻找写作的素材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情感,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大量的写作材料。

叶圣陶说:“写作材料的来源一般来自整个生活。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丰富作文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尝试和实践,让他们体验生活、观察事物、收集材料,努力写出真实、自然、新鲜的文章。

孩子们既在玩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又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产生写作灵感。

因此,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本源。

三、在节日期间收集写作材料充分利用节日实施感恩教育并及时捕捉写作的素材。

因此,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父母的不易,或做做家务活,或为父母排忧解难,在自己的行动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体验成功,这样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漂泊的人生多变的姿态——从张抗抗的人生经历谈她的创作特色

漂泊的人生多变的姿态——从张抗抗的人生经历谈她的创作特色

漂泊的人生多变的姿态——从张抗抗的人生经历谈她的创作特色罗樱波【摘要】张抗抗从事文学创作几十年,她的小说创作随着年代的变迁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文章试图从张抗抗漂泊不定的人生经历,并结合她的散文创作来探究这一现象.【期刊名称】《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3页(P185-187)【关键词】张抗抗;多变;漂泊【作者】罗樱波【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张抗抗在文学这条道路上辛勤耕作30余年,小说创作成就斐然,她的小说创作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出多种面貌。

论文先对她多变的创作历程试作一番梳理。

张抗抗从“文革”中开始发表作品,《灯》和《分界线》是她的短篇与长篇处女作,带有明显的“文革”印痕,至此已显露出她擅用象征手法的特点。

“文革”结束后,张抗抗以小说《爱的权利》蜚声文坛。

同时期的《夏》、《北极光》、《淡淡的晨雾》等中短篇小说,展现了其时张抗抗与其他作家很大的区别:她在揭露伤痕、反思历史、反省自身的时候将切入点放在“爱情”上。

在文学让位于政治、爱情让位于阶级的背景下,张抗抗的这种叙述方式表现出了锐利的创新性。

“夏”、“北极光”等这些意象延续了象征意味。

1986年完稿的长篇小说《隐形伴侣》,是张抗抗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她本人认为这是她创作成熟的转型之作。

这部自传性的长篇力作,有张抗抗在北大荒生活的影子。

小说中,张抗抗尝试了西方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如潜意识、无意识、梦境、幻觉、隐喻、心理活动等,体现出张抗抗一以贯之的探索精神。

作品通过对人性本质的诘问,揭示了每个人体内都存有另一个终身无法摆脱、令人恐惧和震颤的“恶”的“隐形伴侣”,是一种无法和解、难以缓释的心理冲突。

20世纪90年代的中短篇小说《沙暴》、《残忍》、《黄罂粟》等,体现的仍是张抗抗对人性的透视,但她的写作方式做出了较大的调整:她不是凭记忆复述那段历史,而是从个人当下状况出发,对人的存在进行考问,把对历史的剖析和对人的剖析高度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向历史与人性内部探询的深度。

讴歌美的生活 描绘美的新人——谈张抗抗的小说创作

讴歌美的生活 描绘美的新人——谈张抗抗的小说创作

讴歌美的生活描绘美的新人——谈张抗抗的小说创作
栾俊林
【期刊名称】《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1(000)004
【摘要】在当代青年女作家中,张抗抗的创作是勤奋而富有成果的。

从粉碎“四人帮”以来到现在,她先后发表了《地下森林断想》,《天鹅故乡琐话》、《爱的权利》、《夏》等散文、小说多篇,引起了文艺界与广大读者的注意。

一位年仅三十岁左右的女作家,在很短的时间里能写出这样一些题材广泛,主题深邃,形象鲜明,敏锐反映生活的好作品,是很可喜的。

【总页数】4页(P30-33)
【作者】栾俊林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寻找生活中最美的声音——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J], 金丽芳
2.谈现代作家施济美的人生经历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J], 舒耘华
3.真善美的追寻--从女主人公的“寻找”意识看张抗抗长篇小说创作 [J], 赵玉浔
4.谈初中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开发——关于生活的逻辑与美的表达 [J], 蒋少鸿;
5.灵魂美的讴歌——谈王愿坚以长征为题材的小说艺术特色 [J], 范胜田;王凤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张抗抗
篇一:说说学生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说说学生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郭东海
很多学生写不出作文,就是因为无话可写,他们每天都过得平平常常,因此觉得无事可写,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孩子的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明确提出:“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

”他进而阐发这种思想:“通常作文,胸中先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很自然的。

”的确,厚积而薄发,感悟而情生。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入手,教给学生采集积累的方法,鼓励他们多积累,夯实写作基础,让孩子们的作文妙笔生花。

一、在劳动实践中获取写作素材
屠格涅夫说:“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永恒的源泉。

”不熟悉社会生活,不懂得人生世相,很难把文章写好。

所以,要想写好作文,非得深入生活不可。

可以每学期组织大量的劳动实践活动:春天浇水、夏天拔草、秋天扫落叶、拾稻子、冬天铲雪、清洁区保洁、教室擦玻璃??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让学生在观察、发现、捕捉中充实头脑,从而写出感情真挚、触摸心
灵的作文。

二、在课外活动中寻找写作的素材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

叶圣陶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天地中去丰富作文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尝试,去实践,让他们体验生活,观察事物,搜集材料,力争写出真实、自然、清新的文章。

孩子们既在玩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又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产生写作灵感。

因此,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本源。

三、在节日中捕捉写作的素材
充分利用节日实施感恩教育并及时捕捉写作的素材。

因此,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父母的不易,或做做家务活,或为父母排忧解难,在自己的行动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体验成功,这样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四、在摘抄本中留住写作的素材
摘抄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指导学生摘抄优美的词汇、句子、段落甚至抄写好的文章。

如:1、词汇积累。

描写心情的:兴奋、激动、高兴、自豪??。

、2、好句子积累。

3、事物积累。

如描写植物的放在一类,描写人的放在一类。

4、诗歌摘抄。

并要把抄来的好句好段反复读熟,甚至背会,指导学生定期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比一比谁摘抄得多,背诵得多。

还要求学生尽量在每篇中用些插图,可以根据内容插
图,也可以按自己喜爱的去画。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阅读摘抄他人的成功之作,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便于学生的作文由“仿”走向“创”。

通过积累,学生拥有了大量的“原材料”,再加上创作的欲望,何愁学生不写,没内容可写?
总之,教师就应在平常教学中讲生活故事,谈生活体验,然后把说的变成写作的素材,就形成了写作的原始资本。

同时在写作中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写自己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同时要强调学生对生活的观察。

这是写作客观规律决定的,没有对生活的观察积累,学生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

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

这样长期坚持,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篇二:写作是生活的生命化——谈作文与生活的关系
于冬梅
(赤峰学院作文报社,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生活是作文的生命线,没有生活,作文就是海市蜃楼,虚幻而且短命。

生活是无处不在的,决定写作成败的,不是你有没有生活,而是你能不能感受、表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化的生活,如果没有言语生命的体验和渗透,再怎么去“贴近”生活也是枉然。

对于写作来说,更需要贴近的是自我的心灵世界,对生活要有一种独特的感悟力、创造力,否则,生活再丰富,也不真正属于你,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枯燥乏味、苍白贫血。

生命需要相互感应,哪怕生活不怎么丰富,但你
情动于衷,有感而发,笔下也会变得丰富、生动、活泼起来。

写作,不是人的生活化,而是生活的人化、生命化。

关键词:作文;生活;生命化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XX)01-0214-02
作文与生活,就如同庄稼与土地和阳光的关系,生活是作文的生命线,没有生活,作文就是海市蜃楼,虚幻而且短命。

这方面的论述有许多,在这里就不必赘述了。

我认为有必要说说怎样理解“生活”这两个字。

现在,我们的一些老师,一讲到作文,就说学生没有生活,什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生活两点一线,没东西可写,等等。

这都是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上走进了误区。

长期以来,在“生活”二字上积聚了太多的褒义和政治意蕴,使人见到这两个字就肃然起敬,例如:文艺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艺家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教育即是生活”、“美是生活”等等,把如何看待生活弄成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

其实,人一生下来,生活就向你敞开了大门,你就融入到生活之中,你想不生活都不行,你不贴近生活,生活也会贴近你。

所以,整天嚷着学生没有生活,要贴近生活,满世界找生活,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我们常常把学生写作上的言之无物,归咎于他们生活面狭窄,似乎他们只要经常逛街、旅游或时不时地参观访问,就能写出有“生活”的精彩文章了。

这种看法也是失之偏颇的。

要是这么说,农民对农村生活再熟悉不过了,工人对工厂生活再熟悉不过了,市民对城市生活再熟悉不过了,又有几个农民和工人或
者市民成了作家?所以我们说,写文章当然离不开生活,但生活是无处不在的,对每一个人都是开放的,活着的人想不生活都不成。

所以决定写作成败的,不是你有没有生活,而是你能不能感受、表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化的生活,如果没有言语生命的体验和渗透,再怎么去“贴近”生活也是枉然。

对于写作来说,更需要贴近的是自我的心灵世界,对生活要有一种独特的感悟力、创造力,否则,生活再丰富,也不真正属于你,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枯燥乏味、苍白贫血。

生命需要相互感应,哪怕生活不怎么丰富,但你情动于衷,有感而发,笔下也会变得丰富、生动、活泼起来。

所以,潘新和教授说:写作,不是人的生活化,而是生活的人化、生命化。

请看史铁生的自传体散文《记忆与印象》开篇的一段话:
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待我。

不知什么时候它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

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说。

不管是什么时候,我想我大概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说过,徐志摩这句诗未必牵涉生命,但在我看来,却是对生死最恰当的态度,作为墓志铭真是再好也没有。

这绝对是史铁生式的生活体验,因为从下乡到双腿瘫痪返城,再到患尿毒症,史铁生对生命的体验太深刻了,死神一次又一次地与他擦肩而过,所以他对生与死的思考比我们要深刻得多。

他为什么能写出《我与地坛》那么深刻的作品?在别人的眼中,地坛可能就是个废弃的园子,可在史铁生的心目中则不然,因为那里融进了他太多的思考和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