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隋唐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二)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高二文科历史通史复习5《隋唐时期 (2)》学案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二文科历史通史复习5《隋唐时期 (2)》学案含答案

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一、政治史〖学习目标〗1.隋唐时期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重要概念: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基础知识〗1.唐朝中央官制为制,其中省负责政令草拟和决策,省负责审议,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的独尊。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确立并完善了中央管理体制,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2.隋朝时期,隋文帝废除制,开始采用的方式选拔官吏。

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制形成。

这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与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扩大、提高,从而把魏晋以来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

这项制度直到清末“新政”被废除,时间是年。

3.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他们实际上拥有较大自主权:经济上控制,军事上拥有强悍的,唐朝中期“”后形成的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

〖合作探究〗1.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异同:异:A.三省六部制是封建国家加强专制皇权下的决策。

B.三权分立是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属不同部门,达到防止专制权力又相互制衡的一种方式,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体现。

同:都是通过权利的分散,达到中央政府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防止部门集权。

1、(2016·北京高考·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 D.元大都2、(2016·浙江高考·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

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3、“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隋唐的地方行政制度 (2)

隋唐的地方行政制度 (2)

隋唐的地方行政制度【总述】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概能够区分为以下五个期间:萌芽期间(先秦)、郡县制期间(秦、汉)、州制期间(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期间(唐、宋)、行省制期间(元、明、清)。

隋朝在极盛的领土已经东南两面至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县南),为了集中权利,隋代省并州一级,恢复郡县两级制。

唐朝早期沿用隋代地方两级行政区划,或郡县,或州县,以州县为主。

唐玄宗时道开始向行政区转变,最后又回到三级地方行政区划。

【州制期间】——隋代地方行政制度南北朝后期,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已杂乱到了极点,郡一级形同虚设。

隋文帝面对这类场面,于开皇三年(583 年)坚决地“罢天下郡” ,推行以州领县的两级行政区划制度。

其举措有:① 撤除郡级机构,以州割县;同时裁并魏晋南北朝期间滥设的州郡,全国并为 311 个州。

隋炀帝即位后,改州为郡,进一步并县,使全国有郡 190个,县 1255 个。

②地方人事权收归中央。

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下诏除授,六品以下由吏部委任;并倡导科举考试选官,代替魏晋以来“九品中正”荐举任官制度。

③ 恢复地方军政分治,并规定郡县长官由外处人担当,县令以下官吏三年一调,不得蝉联。

④仿汉督查制度,设司隶台医生、别驾、刺史等督查大员,分别巡察各地,也按六条问事,至此,地方政治制度从头走上正常轨道。

在开皇九年( 589 年)平定南朝的陈此后,一致了全国,隋文帝又将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度推行至全国。

这样,东汉末年以来向来沿用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改为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但是推行的依旧是州制。

隋朝从 583 年至607 年推行州县制 24 年。

炀帝于大业三年( 607 年)复改州为郡,以郡统县,恢复秦制。

同时,炀帝仿效汉武帝,在郡上设置司隶、刺史15 员,司督查之职。

很多人认为隋推行的是郡县制,这是因为《隋书·地理志》所记的隋朝的行政区划制是大业五年( 609 年)的行政区划,当时炀帝实行的是郡县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择题1.唐初设立三省六部制,“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

后又置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再后来改称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这些变化( )A.明确了官员的职权和分工B.形成了官员间的有效制约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D.适应了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2.[2023·广东省佛山市期末]在唐朝,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的皇帝诏令是违法的。

唐中宗把不经中书门下两省的诏敕封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不用朱笔而用墨笔。

这反映了(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C.中央集权的加强D.中书门下拥有决策权3.[2023·湖北省麻城市期中考试]孟子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

”后世出现的一种赋税制度,同时采用了这三种征取方式,却被史学家评价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轻徭薄赋、项目分明的赋税制度。

这种制度是( )A.初税亩 B.租调制C.租庸调制 D.两税法4.[2023·广东省广州市八区联考]《新唐书·食货志》称:“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

”材料反映的是( )A.两税法实施的弊端B.均田制带来的危害性C.租庸调推行的背景D.两税法实行的必要性5.[2023·湖南省永州市期末考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的推行( )A.简化税收名目和增加财政收入B.消除了贫富不均的现象C.使土地兼并现象得以完全消除D.增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6.[2023·山东烟台诊断]《贞观政要》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这说明唐设三省的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分散宰相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集权7.[2023·江西省赣州市期末考试]下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中国行政史(自己整理)

中国行政史(自己整理)

上篇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引言一、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色中国古代的国家,经历了奴隶主专政和封建专政两个阶段。

(一)奴隶制时代的行政管理特色(管理体制:行政活动以王权为中心,以王权为最高权威,王与国家两位一体):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

2、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

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表现在:①民主议事;②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二)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有自身的特点:(皇帝总揽全部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大权,所有的行政管理都以皇帝为轴心进行,这一原则自秦始皇确立,一直贯彻到清朝末年)1、中国的封建中央集权体制时间长,持续2000多年,而且是惟一的政体形式,西欧封建制度则呈现多样性政体形式。

2、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别(中-“乾纲独断”、“中外这财,皆在陛下府库”;西欧-立法、司法受代表会议制约,世袭官职的人,国王无法收回)。

3、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中-两位一体,君权神授;西欧-神职人员,女王无法取得上帝代言人资格)。

4、中国封建社会自其一开始就在逐渐形成一整套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俸禄、考评、退休等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

西欧直至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才出现系统的文官制度。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同奴隶社会的行政管理相比的特点:1、形成了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

3、法制的日趋完备。

**《法经》魏国李悝、集春秋后期以来各国立法之大成。

**《唐六典》标志着行政管理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明会典》是封建行政管理法制化达到一个新高度的重要标志,成为中国封建行政立法的总汇,达到了封建朝代行政法的最完备程度。

二、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剖析(一)夏代的行政管理体制是由原始民主管理体制发展而来的,从夏代开始的中国奴隶国家是通过对旧的氏族机构的改造而产生的。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训练07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训练07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含解析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樟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认为,唐前期,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构成一个完整的辅助皇权运行的最高政务裁决系统,三省官员在上行和下行政务文书中的签署,体现了按照环节分工、分层决策、互相制衡的政务运行机制。

在他看来当时A.政务文书利于辅政制度的有效运行B.尚书省是最高政务裁决系统的核心C.程序分权有效制约了皇帝的决定权D.中央官僚机构膨胀降低了行政效率2.唐初,尚书省行使最高行政权,对中央诸司和地方府州发出政令,指挥其具体执行。

安史之乱后,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将上述部分事务转由自身负责。

这体现了A.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B.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C.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D.御史台成为行政机构3.唐代谏官工作形式多样,负责谏正皇帝及中央政策。

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白居易就做过左拾遗,当时讽喻诗也具有谏言性质。

上述现象反映了A.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开明B.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C.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D.文人的社会地位较高4.下表为唐代某一时期均田制下农民家庭经济运转情况表。

据此可推断出( )A.农民是赋役的主要承担者B.农村地区土地兼并严重C.政府和农民关系总体良好D.货币地租成为必然选择5.由下表可知,在唐代①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②进士科更能选拔有处理政务能力的人才③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④唐诗创作的繁荣与进士科考试密切关联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有学者认为:至于三省的职掌,普遍的说法是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主封驳,尚书省掌执行……事实上,初唐三省均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遵行宰相一致原则。

第四章 隋唐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二)

第四章   隋唐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二)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二)一、填空题1.时期,中国封建国家的行政体制趋于成熟和定型,行政管理走向制度化和法律化。

2.隋朝确立了中央行政体制的基本框架。

3.隋代三省制度中,实际成为行政运转的轴心所在。

4.唐代将宰相议事之所迁往门下省,并改称。

5.唐玄宗时,政事堂改称。

6.唐中晚期,权力上升,事实上成为与政事堂并列的新宰相府。

7.唐翰林学士所制诏出自禁中,称“”,中书舍人所制诏称“”。

8.唐代实行三省执要的体制。

9.隋唐中央政府职能机构以尚书六部为主,以诸、为辅。

10.唐初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了一种带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称。

11.南诏中央在国王之下设六人,相当于唐之宰相。

12.吐蕃王称。

13.中国最早的独立而自成体系的行政法典是《》。

14.唐代诏敕的草拟和颁行有和两个过程。

15.唐代以敕的形式颁布的具体行政法规称为。

16.唐尚书省为落实诏敕所制订的文件称“”。

17.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为、和。

18.监察御史奉旨按巡按州县,对各地州、县事务实施监督,称。

1 9·唐代科举包括和两大类。

20.唐明经科以考核家经典为主,进士科以测试考生为主。

21.唐代常科考生来源一是,二是。

22.武则天时在科举考试的省试之上又增加了。

23.隋代将官吏任免权收归。

24.唐代官员每十天休假一天,称。

25.唐代任命某官员负责处理专门事务,称为。

26.唐代差遣可归结为“”和“”两大类。

27.唐代职事官量才任使,散官则按而叙。

28.唐代官员考核的标准是“”。

29.唐代官员俸禄形式有、两种,高级官员还有形式的俸禄。

二、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1.( )正式规定三公均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2.正式设置翰林学士院的是( )A.唐高宗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3.隋唐职掌人事的部门是( )A.吏部B.户部C.礼部D.工部4.隋唐在州(郡)之上设立的作为监察区的是( )A.县B.道C.王国D.亭5.唐代立皇后,建太子、封诸王所用的诏书称( )A.制书B.敕C.册书D.命6.唐代行政细则和文秘程式的办事章程称( )A.律B.令C.格D.式7.正式开科取士、确立科举制度的是(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8.唐代吏部铨选官员的下列标准中,最关键的是( )A.身B.言C.书D.判三、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二至五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选出并把它们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1.唐代县下基层行政组织为( )A.邻——保——坊B.邻——保——村C.乡——里——什D.邻——保——里——乡E.伍——什——保2.隋唐中央司法机关有()A.刑部B.礼部C.大理寺D.枢密院E.御史台3.隋唐科举制的考试程序有()A.乡试B.县试C.州考D.省试E.殿试四、判断说明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隋代三公属于政府要职。

陕西省铜川市陕煤建司一中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 隋唐时期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陕西省铜川市陕煤建司一中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 隋唐时期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铜川市陕煤建司一中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隋唐时期同步练习(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唐太宗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事”等宰相名号,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避免出现权臣专权D.使三省六部间相互牵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结合所学可知,宰相权力逐渐被分割,避免宰相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分割相权,而未涉及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排除A项;依据所学,分割相权在于加强皇权,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相权的分散,而未涉及六部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2.(2019•四川成都七中三诊)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

这() A.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B.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C.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D.直接导致唐后期政局动荡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中后期,皇帝开始让亲信侍从参与决策,绕开中书省,说明这种做法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选C项。

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削弱外朝的权力,排除B项;藩镇割据和政治黑暗是唐后期政局动荡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3.(2019•聊城二模)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政令的下达,都经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

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

针对这一状况,唐统治者设政事堂() A.加强中书省权力B.协调三省关系C.强化对三省监督D.增加文官人数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各逞意气,相互推诿,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将这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协调三省关系,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选B项;三省长官仍然各负其责,其权力并没有加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强化对三省监督的问题,排除C项;增设政事堂的目的是协调三省的关系,提高行政效率,并不一定增加文官人数,排除D项。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择题1.隋唐以三省六部为政务中枢,并集汉魏以来中枢政制变化之大成,较之秦汉三公九卿制度,无论就其组织机构,还是运行机制和行政效率,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与秦汉体制相比,隋唐三省体制的最显著特征是( )A.实现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有效制约B.三权分立有利于决策并限制了皇权C.政务程序规范决策与执行机构分职D.权力相对分散极大提高了行政效率2.(2023·烟台)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

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3.(2023·商洛)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取消了长官辟署佐官的制度及九品中正制。

同时诏令“外官九品以上,父母及子年十五已(以)上,不得将之官”“州县佐吏,三年一代,不得重任”。

这些举措(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完善了地方官员的升迁机制C.促成了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过渡D.基于推进国家廉政建设考量4.(2023·河南省名校联盟)自贞观十七年始,不管是官阶低于还是高于三品者均要加带“同中书门下三品”称号,方可参预政事堂会议。

唐高宗时,又规定外司四品以下的官员入相,统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

从此,更多负实际行政职责的低级官员进入了政事堂。

这一变革( )A.使君相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B.完善了政事堂的集议制度C.加剧了士族与庶族间的矛盾D.适应了科举制发展的需要5.有学者指出“正是由于士族力量的强大,曹氏若想公然取汉室而代之,就不得不对士族妥协,作出让步。

延康元年,曹丕接受陈群建议,同意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换取士族对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的同意和支持”。

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 )A.以门第族望作为选官标准B.折射出士族精于为官之道C.体现寒、士族间某种妥协D.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加强6.(2023·北京房山)《礼宾图》(下图)是出土于陕西唐章怀太子(655—684年)墓中的壁画,描绘了鸿胪寺官员引见三位使节的情景。

高三历史隋唐制度的革新 同步练习 旧人教

高三历史隋唐制度的革新 同步练习 旧人教

隋唐制度的革新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的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加强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D2.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

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1.A3.唐代三省六部中,直接主管的赋税机构是A中书省下属的吏部 B门下省所辖的户部C尚书省管辖的户部 D尚书省下设的工部C4.下列制度实行对当时的历史起了积极作用的有①秦的中央集权②魏晋的士族制度③隋唐的科举制度④三省六部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D5.下列史实与科举制度演进有关,正确的顺序是①创武举、殿试②始建进士科③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④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⑤任用高官主持考试A.①②③④⑤B.③②④①⑤C.⑤④③②①D.③②④⑤①3.B6.对科举制度,不正确的评价是()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B.对历史始终起着积极作用C.扩大了官吏来源,巩固了封建国家统治的基础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B7.隋唐时的均田制中,均田农民的身份是A自耕农 B地主的佃农 C国家的佃农 D农奴C8.唐朝的募兵制取代府兵制的根本原因是A均田制的破坏 B战争频繁,兵士逃亡较多C府兵社会地位的下降 D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A9.《新唐书》载:“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

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故土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

”此材料所表达的中心问题是()A.府兵制与均田制的结合,有利于农业生产B.府兵制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C.府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均田制的破坏使府兵制失去了推行的经济基础5.C10.唐朝中期以后实行的两税法同以前的租庸调制相比,最主要的变化是A地租形式的变化 B赋税种类的增多C征税标准的改变 D税务手续的简化C11.隋唐时期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①庸②调③徭役④两税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④7.D12.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780年实行两税法,它们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经济掠夺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C确保财政收入 D减轻对农民的剥削C13.下列史实中和隋文帝有关的是①确立三省六部制②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③对府兵不再实行军民异籍④建立和完善租庸调制⑤废除九品中正制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答案】D二、材料解析题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始定律令。

中国行政史常考题型(2019最新)

中国行政史常考题型(2019最新)

绪论引论1.军事民主制时期,部落联盟的常设权力机构是部落酋长议事会2.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军事首长TT3.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人民大会TT4.(多选题)军事民主制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大体由以下几种权力机关进行管理,具体有(军事首长、部落酋长议事会、人民大会)5.(简述题)简述中国封建行政体制中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因素(1)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员管理制度(2)监察制度的相对完善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康(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政弊端的机制6.(简答题)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具有哪些特点?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有四个特点:(1)第一,君主专制体制的时间长。

(2)第二,权力集中的程度高。

(3)第三,思想控制方法不同。

(4)第四,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

第一章夏商周的行政管理(2)贵族议事制度的影响(3)王权受宗教信仰制约14.(简述题)与中国奴隶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具有哪些特点(1)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2)神权色彩逐渐淡化(3)行政法治逐步建立第二章秦汉的行政管理1.2.3.4.5.6.7.8.9.10.11.12.13.14.15.央政务被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16.(名词解释)集议:秦汉时期群臣讨论国事以备皇帝决断的一种会议形式,上至将军、列侯,下至博士、议郎均可参加,皇帝通过集议可以根据多方面的建议进行决策。

中国古代最早有关官员任期的规定始于魏晋7.在隋朝三省制度中,实际成为行政运转轴心所在的“政本之地”的是尚书省8.9.(多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殊行政区主要有王国、侨州郡县、左郡县)10.(名词解释)左郡县:魏晋南北朝的特殊行政区,是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带有很大程度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10.(名词解释)九品中正制:由汉朝的察举制演变而来。

高中历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练习题(带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练习题(带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练习题(带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孔子的主张或言论,符合其“礼”的思想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遵循“忠恕“之道C.为政以德D.“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唐初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替,这一做法()A.增加了农民的负担B.加剧了社会矛盾C.有利于农业的发展D.引发了土地兼并3.下面有关京剧的说法正确的是()A.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B.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C.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D.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4.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分封制崩溃B.井田制瓦解C.周王室衰微D.诸侯野心增大5.北魏前期土地关系紊乱,土地产权纠纷不断。

一些豪强地主宁肯让霸占的土地丢荒,也不让农民耕种,以致出现了“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的现象。

这说明当时()A.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土地制度改革迫在眉睫C.人口的急剧减少 D.北魏农业逐渐衰退6.秦代设置三公九卿,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位九卿之首: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宗正举皇族与宗室事务,少府掌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等。

据此可知()A.诸卿各司其职相互制衡B.职能分化行政效率提高C.九卿服务帝王家国同构D.皇帝任免官员不再世袭7.老子发现,现实世界中到处都有“道”,到处都存在着物极必反、相反相成的法则,如“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据此可知,老子()A.富有朴素辩证思维B.倡导“无为”处世方法C.提倡朴素唯物史观D.主张实行“无为而治”8.元初名儒郝经曾言,金朝“粲粲一代之典与唐、汉比隆,讵元魏、高齐之得厕其列也”;清代学者赵翼亦称,“金源一代文物,上掩辽而下轶元”。

金朝文化繁盛的主要原因是()A.汉化政策的推行B.尚武精神的发扬C.经济制度的转型D.猛安谋克的建立9.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所以汉高祖灭楚,以实在情形论,与其说是汉灭楚,无宁说是许多诸侯,亦即许多支新崛起的军队联台以灭楚,汉高祖不过是联军的首领罢了。

隋唐时期的行政管理

隋唐时期的行政管理
翰林学士的内制与中书舍人的外制:
内制主要是任免将相,号令征伐,立皇后、定 太子等重要诏书。 外制只是一般事务性的诏书。
பைடு நூலகம்
(四)政事堂的创设
宰相的议事之所。 政事堂的演变过程:
1、唐高祖执政时创立,设于门下省。 2、唐太宗时规定了宰相联合办公制,政事堂地位
得到进一步提高,成为议决国务的最高会议。 3、武则天执政时,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并创立宰
3、考绩有法律。 (1)流内官实行《四善二十七最考课法》: “四善”:德义有闻 、清慎名著 、公平可 称 、恪勤匪懈 “二十七最”是根据各官署职掌之不同在 才能方面提出的具体标准。 一曰献可替否,拾遗补阙,为近侍之最;二 曰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三曰扬清 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四曰礼制仪式,动 合经典,为礼官之最;五曰音律克谐,不失节奏, 为乐官之最;六曰断决不滞,与夺合理,为判事 之最;七曰部统有方,警守无失,为宿卫之最;八 曰兵士调集,戎装充备,为督领之最;九曰推鞫 得情,处断平允,为法官之最;十曰雠校精审,明 于刊定,为校正之最;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行政管理
第一节:隋朝行政管理 第二节:唐朝行政管理
第一节:隋朝的创制
(一) 恢复并且健全了三省六部的中央机构,确 立了内史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 三权分立制衡机制。
尚书省: 吏部(六部之首,负责选拔官员、考绩官员) 礼部(负责礼仪、祭祀、科举考试) 兵部(负责兵马、将士出征) 都官部(负责律令刑罚,后来的刑部) 度支(负责户口、田粮,后来的户部) 工部(负责工程建筑及水利兴修等)
十一曰承旨敷奏,吐纳明敏,为宣纳之最;十二曰训导 有方,生徒充业,为学官之最;十三曰赏罚严明,攻战必 胜,为将帅之最;十四曰礼义兴行,肃清所部,为政教之 最;十五曰详录典正,词理兼举,为文史之最;十六曰访 查精审,弹举必当,为纠正之最;十七曰明于勘覆,稽失 无隐,为勾检之最;十八曰职事修理,供承强济,为监掌 之最;十九曰功课皆充,丁匠无怨,为役使之最;二十曰 耕耨以时,收获剩课,为屯官之最;二十一曰谨于盖藏, 明于出纳,为仓库之最;二十二曰推步盈虚,究理精密, 为历官之最;二十三曰占候医卜,效验居多,为方术之 最;二十四曰讥察有方,行旅无壅,为关津之最;二十五 曰市廛(chan)不扰,奸滥不行,为市司之最;二十六曰牧 养肥硕,蕃息孳多,为牧官之最;二十七曰边境肃清,城 隍修理,为镇防之最。

行政组织学-随堂练习

行政组织学-随堂练习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第三章 外国行政组织理论
1. 行政思想史上第一个论述过国家行政组织管理原则的人是( )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苏格拉底 D 马基雅维利
答题: A. B. C. D. E. F. >> (已提交)
参考答案:AB
问题解析:
第五章 行政组织体制
1. 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最为典型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问题解析:
3. 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 )
A 威尔逊 B 韦伯
C 泰罗 D 古德诺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6. 下面不属于雷格斯行政组织模式的是( )
A 衍射性 B 棱柱形
C 放射性 D 融合性
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
3. 实行首长制的典型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
4. 下列不属于集权制的优点的是( )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第六章 行政组织类型
1. 下列属于辅助机关的是( )
A人事局 B教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财政局 D公安局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问题解析:
2. 下列属于综合性管理机关的是( )
A教育部 B交通部
C财政部 D农业部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

• 3.科举制在选官制度中的重要地位。 • 隋朝废除了门阀政治下的九品中正制选官 制度,正式确立科举制度。科举制在选官 制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创立实行 有着深刻的意义。 • (1)科举制注重考试。通过严肃的比较客观 的考试手段来选取治国之士,较好地避免 了选拔者个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和选官过 程中的营私舞弊。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一六部二十四司一六部二十四司隋唐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隋唐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人事财经文教礼仪军事司部分掌人事财经文教礼仪军事司法监察和建设等事务法监察和建设等事务法监察和建设等事务是执掌政令的重要中法监察和建设等事务是执掌政令的重要中央职能部门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
• 五、科举制度 • 隋朝废除了门阀政治下的选官制度—— 九 品中正制,正式确立科举制度。所谓科举, 其本意是分科举拔人才,但和两汉时期的 察举制已有本质区别。察举制中也有考试 程序。但仅是整个选官过程中的辅助环节, 而科举制则注重考核,通过采用严肃的考 试手段来选取治国之士。
• 唐代科举包括两大类。即常科和制科。 • 常科每年分科举行一次,科目有50余种, 主要是明经、进士两科。明经科以考核儒 家经典为主。进士科则以测试考生文才为 主。 • 制科是出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多临 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均可应试。制科 不定期举行。录取人数也十分有限,在科 举制度中不占重要地位。
• (2)科举制度下,士人可不必经举荐而直接 报名参加考试,由国家择优录用,这就纠 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世家大族 垄断仕途的状况,既有利于网罗封建统治 所需要的人材,同时也适应了中央集权制 度发展的需要。
• 唐代常科考生来源有两个,一是生徒,二 是乡贡。 • 科举考试一般经过两道考试程序。先是州 考,合格者称举人,举人有资格参加礼部 主持的省试。

历史学基础(隋唐五代)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隋唐五代)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隋唐五代)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刘晏理财正确答案:唐肃宗、代宗之时刘晏采取的财政改革措施。

上元元年(760年),刘晏出任盐铁使,先后掌管全国财政近20年,对财政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主要内容如下:改革第五琦的榷盐法,由政府在产地统购食盐,以榷价批发给商人;整顿漕运,改陆运为水运,以雇佣劳动替代强迫劳役;实行常平法,稳定各地物价。

刘晏的理财措施增加了唐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唐政府的财政危机。

涉及知识点:隋唐五代2.常平法正确答案:唐刘晏推行的稳定市场、增加财政收入的政策。

其法为:在各道设巡院,以勤廉干练者为知院官,让其随时上报当地物价的涨落,政府遇贵则卖,遇贱则买;同时还让其每旬每月上报各州县的雨雪丰歉情况,在丰收地区,以高于市价的价格收买粮食;在歉收地区,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出卖粮食。

这样就使政府能及时调整物价,稳定市场,政府也获得了大利。

涉及知识点:隋唐五代3.两税法正确答案:唐代后期德宗推行的用以代替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

780年,德宗采纳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

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徭、杂税,但保留丁额;不分主户、客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入户籍,交纳赋税;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行商也要纳税。

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是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也是税制的一大进步。

涉及知识点:隋唐五代4.《茶经》正确答案:唐代陆羽所著茶书。

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

约成书于780年。

全书分3卷10节,7000多字。

该书论述了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

该书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唐代及唐代之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著作。

涉及知识点:隋唐五代5.柜坊正确答案:唐代出现的专门经营货币和贵重物品保管业务的店铺。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一)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一)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一)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一)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一)一、单项选择题1.集汉晋以来职官制度之大成,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体制的基本框架的朝代是( )A.隋 B.唐C.宋 D.明2.唐代主管官员的考课的是 ( ) A.尚书令 B.枢密院c.吏部 D.礼部3.唐中晚期后,成为与政事堂并列并在权力上超过政事堂的新机构是 ( )A.尚书省 B.枢密院C.翰林院 D.中书省4.唐中期后,翰林学士开始具有草诏权,改变了过去一切诏书由( )制作的方式A.尚书令 B.门下侍郎c.中书侍郎 D.中书舍人5.唐九寺五监中与刑部职掌相关的是 ( ) A.卫尉寺 B.太仆寺c.大理寺 D.宗正寺6.唐代设置了作为监察区的( )以加强中央对全国的行政管理A.道 B.州C.路 D.行省7.唐代的刺史是()A.中央派出的监察官 B.郡县长官c.州的长官D.道的长官8.唐中期以后,周边各少数民族相继建立起小王国,其中基本照搬唐朝三省六部制而略有改动的是 ( ) A.突厥 B.回纥C.南诏 D.渤海9.我国最早的独立而自成体系的行政法典形成于 ( )A.汉朝 B.唐朝C.宋朝 D.明朝10.颁布重大行政命令,用黄麻纸书写的诏书称( )A.册书 B.制书C.敕 D.诰11.唐代的行政执行已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有严格的法规上的规定,其中以敕的形式颁布的具体行政法规是 ( )A.律 B.令C.格 D.式、12.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各机关互通信息的文书称 ( )A.符 B.刺C.移 D.关13.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途径很多,其中最为主要的途径是 ( ) A.荐举 B.征辟C.进入幕府 D.科举14.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 ( ) A.西汉 B.东汉c.隋朝 D.唐朝15.《唐六典》规定选士权属于 ( ) A.户部 B.吏部c.工部 D.礼部16.唐代御史台下没有设立的机构是( ) A.贡院 B.台院B.殿院 D.察院17.隋唐时期,主管文教事务的机构是( ) A.光禄寺 B.太常寺C.少府监 D.国子监18.唐代地方行政的中坚是( )A.州 B.府C.郡 D.道19.隋代规定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的品级是( )A.五品以上 B.六品以上C.七品以上 D.八品以上20、唐代科举中由武则天增设的考试程序是( )A.武举 B.州试C.会试 D.省试21.唐代科举中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是( ) A.制科 B.常科B.荐举 D.察举22.流外入流是指在各级政府机构办事的吏员人仕的一种方式,吏员的品级在 ( ) A.九品以下 B.八品以下C.七品以下 D.六品以下23.形成二省执要、尚书奉行体制的朝代是( )A.秦汉 B.隋唐C. 宋D.明24.唐代由中书舍人所制诏书称为( )‘A.内制 B.外制C.中书制 D.舍人制二、多项选择题1.唐代吏部铨选官员的标准有()A.身(体貌丰伟) B.言(言辞大方) c.书(书法工整) D.血(血统高贵) E.判(判词通顺) 2.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途径有()A.科举B.门荫C.行伍D.流外人流 E.进入幕府3.隋代中央监察机构有A.御史台 B.肃政台 C.谒者台D.宪台 E.司隶台4.三司会审的三司是()A.吏部 B.刑部 c.大理寺 D.太常寺 E.御史台5.唐代决策文书的种类有()A.册书 B.制书 C.敕 D.律E.令6.唐代行政运行的规范性规定形式有()A.律B.令C,格D.式 E.关7.唐代依汉代西域都护之例,所设的都护府有()A.安西 B.安北 C.单于 D.安东 E.安南8.唐中期以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小王国实行可汗制的有()A.突厥 B.南诏 C.吐番 D.回纥E.东方渤海9.唐代中书门下政事堂在正厅之后设对口指挥尚书六部的机构有( )A.吏房 B.枢机房 C.兵房 D.户房 E.刑房10.在唐的九寺五监中,与礼部职掌相关的有( )A.宗正寺 B.太常寺 C.光禄寺D.鸿胪寺 E.国子监11.隋唐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行政管理机关有( )A.都护府 B.羁縻州 C.羁縻府D.属国 E.侨州12.唐代科举中进士科考试内容有( ) A.贴经B.诗赋C.时务策 D.经义 E.明经13.唐代御史台下设( )A.台院 B.殿院 C.察院 D.法院E.谏院14.唐代科举中常科考生的来源有( ) A.生徒B.乡贡C.举人D.舍人E.官人三、名词解释1.科举制2.政事堂3.节度使4.羁縻府州5.翰林院四、简答题1.简述六部与九寺五监之间既分工又制衡的关系。

高三历史隋唐制度的革新 同步练习2旧人教

高三历史隋唐制度的革新 同步练习2旧人教

隋唐制度的革新同步练习2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三省六部制各机构职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学习时应注意简捷地记忆历史知识,如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

答案:C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C.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D.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工作效率提高分析:本题侧重考查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能力。

三省六部制属于隋唐中央政府的政治机构,中书、门下、尚书分别掌管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从表面上看确实是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从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角度来看,其最大的积极意义在于保证了封建政令的可行性,通过明确的分工和各机构的有机牵制,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政策的失误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答案:D3.关于隋唐时期制度革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隋文帝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B.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C.唐太宗首创了武举和殿试D.唐玄宗开始实行募兵制答案:C4.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隋唐科举制与以前选官制度的比较能力。

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地主通过考试参加到封建政权中来,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考试以经、诗赋为主,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科举考试只是使门第不高的地主中的一部分加入统治阶级行列,况且科举考试并不排斥显贵,因此对显贵特权的触及并不严重。

答案:A5.“虽有此制,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汉成、哀之间。

”该文中的“此制”是指A.租庸调制B.均田制C.两税法D.科举制答案:B6.唐朝时实行的募兵制和租庸调制的共同作用是A.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军队B.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C.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保证D.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募兵制和租庸调制所起作用的理解能力。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二)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二)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二〕一、填空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除短期统一外,分裂长达300余年。

2.时期的行政体制是从秦汉三公列卿制向隋唐三省六部制演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行政体制。

3.魏晋以后,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为行政中枢的格局基本确定下来,但三省地位却游移不定。

4.曹丕称帝后,不再隶属于少府,正式独立于宫廷。

5.尚书机构到南梁时称。

6.、与列曹尚书合称“尚书八座”。

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呈现出的特点。

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地区,有一种完全军事管制式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即。

9.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以为地方基层行政组织。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各行政层级的监察权日趋萎缩,监察权主要集中于作为皇帝耳目的。

11.曹操在人才选拔上采用“”的政策。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考核之事归尚书台(省)的或掌管。

二、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1.尚书省的正式首长是( )A.录或领尚书事B.尚书令C.左、右仆射D.六曹尚书2.北魏在州之上设置的具有派出机构性质的机构为( )A.郡B.军镇C.行台D.亭3.北魏初年的基层行政组织是( )A.宗主督护制B.三长制C.乡里 D.郡县4.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 )A.丞相B.尚书省C.中书省D.门下省5.南朝时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设置了具有监察官员性质的( )一职。

A.刺史B.侍郎C.仆射D.典签6.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有关官员任期的规定是在(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三、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二至五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选出并把它们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下机构包括( )A.尚书省B.中书省C.散骑省D.相府E.侍中省2.以下行政区形式,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有( )A.州B.军镇C.王国D.侨州郡县E.左郡县3.以下机构,属于派出机构性质的有( )A.郡B.县C.行台D.州E.亭4.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俸禄结构包括实物、货币和力役三个组成部分B.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有休假制度C.曹魏时期以九品定官级D.南北朝时官级为正从九品十八个等级E.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考课有奖无罚四、判断说明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魏晋南北朝时期,秦汉的三公列卿制逐步解体。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这些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A.品行——考试成绩——门第声望B.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C.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D.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2.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 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3.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郡县制的推行 B.科举制的设置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中央集权的加强4.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评价某制度:“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

”评价的是A.察举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D.科举制5.唐太宗时期,26位宰相中有三人是科举出身;高宗一朝41位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已增至13人;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大多出身进士。

这反映唐朝A.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B.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C.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D.科举成为做官便捷途径6.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7.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8.唐朝初年,以三省长官分掌相权,六部尚书负责具体执行,唐玄宗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专职宰相,在其下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完全听命于宰相。

2022年 隋唐政治综合练习配套精选

2022年 隋唐政治综合练习配套精选

033参考答案1-5 BDCDB 6-10 BABDC 11-12 BB13.例如一:信息:唐代时比汉代疆域扩大,且台湾〔流求〕纳入中央政府管辖,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稳固。

说明:东汉灭亡后即为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动乱时期,但在这一时期内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心理认同增强各少数民族纷纷汉化,到隋统一时,北方大局部领土被纳入疆域,领土扩大。

同时,唐采取开明包容的民族,采用羁縻方式,令吐蕃与南诏臣属于中原政权,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加强。

〔从原因角度说明〕例如二: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从汉至唐,经济中心出现南移趋势。

从图中可以看出,汉南方开发水平低,经济重心在开发较早的黄河流域,汉时北方州很多,而南Array方较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分裂动乱,战乱不断,生产力受到很大破坏,北民南下,南方得到开发到唐时,北方与南方经济开展水平已趋于相似,唐时北方与南方道数较均衡。

〔从原因角度说明〕例如三:信息:汉代最大的地方行政区划是州,唐代最大的地方行政区划是道。

说明:比照汉唐时期的州和道,州、道开始都是监察区,但是后来却演变成行政区。

监察制度创设的初衷是为防止地方叛乱,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设立,往往是把假设干邻近地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监察区,由中央定期派遣官员巡视,后来,这些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这说明了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是中央集权在起作用。

说明唐代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道的最高长官是观察使,下一级郡的最高长官是刺史,再下一级县的最高长官是县令。

例如四: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从原因角度说明〕例如五:信息:汉代各州范围较大,唐代长江流域各道范围较小。

说明:唐代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开展,中央对长江流域控制加强。

〔从作用角度说明〕例如六:信息:与汉代相比,唐代南方地区行政区划明显增加。

说明:中央管辖幅员扩大,唐代行政区划更加开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二)一、填空题1.时期,中国封建国家的行政体制趋于成熟和定型,行政管理走向制度化和法律化。

2.隋朝确立了中央行政体制的基本框架。

3.隋代三省制度中,实际成为行政运转的轴心所在。

4.唐代将宰相议事之所迁往门下省,并改称。

5.唐玄宗时,政事堂改称。

6.唐中晚期,权力上升,事实上成为与政事堂并列的新宰相府。

7.唐翰林学士所制诏出自禁中,称“”,中书舍人所制诏称“”。

8.唐代实行三省执要的体制。

9.隋唐中央政府职能机构以尚书六部为主,以诸、为辅。

10.唐初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了一种带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称。

11.南诏中央在国王之下设六人,相当于唐之宰相。

12.吐蕃王称。

13.中国最早的独立而自成体系的行政法典是《》。

14.唐代诏敕的草拟和颁行有和两个过程。

15.唐代以敕的形式颁布的具体行政法规称为。

16.唐尚书省为落实诏敕所制订的文件称“”。

17.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为、和。

18.监察御史奉旨按巡按州县,对各地州、县事务实施监督,称。

1 9·唐代科举包括和两大类。

20.唐明经科以考核家经典为主,进士科以测试考生为主。

21.唐代常科考生来源一是,二是。

22.武则天时在科举考试的省试之上又增加了。

23.隋代将官吏任免权收归。

24.唐代官员每十天休假一天,称。

25.唐代任命某官员负责处理专门事务,称为。

26.唐代差遣可归结为“”和“”两大类。

27.唐代职事官量才任使,散官则按而叙。

28.唐代官员考核的标准是“”。

29.唐代官员俸禄形式有、两种,高级官员还有形式的俸禄。

二、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1.( )正式规定三公均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2.正式设置翰林学士院的是( )A.唐高宗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3.隋唐职掌人事的部门是( )A.吏部B.户部C.礼部D.工部4.隋唐在州(郡)之上设立的作为监察区的是( )A.县B.道C.王国D.亭5.唐代立皇后,建太子、封诸王所用的诏书称( )A.制书B.敕C.册书D.命6.唐代行政细则和文秘程式的办事章程称( )A.律B.令C.格D.式7.正式开科取士、确立科举制度的是(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8.唐代吏部铨选官员的下列标准中,最关键的是( )A.身B.言C.书D.判三、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二至五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选出并把它们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1.唐代县下基层行政组织为( )A.邻——保——坊B.邻——保——村C.乡——里——什D.邻——保——里——乡E.伍——什——保2.隋唐中央司法机关有()A.刑部B.礼部C.大理寺D.枢密院E.御史台3.隋唐科举制的考试程序有()A.乡试B.县试C.州考D.省试E.殿试四、判断说明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隋代三公属于政府要职。

2.唐代设都护府,管理各归附少数民族。

3.唐代科举制的常科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五、名词解释题1.门荫2.行伍3.流外人流4.分察六、简答题1.简述唐代中书门下政事堂与以前政事堂的不同。

2.简述唐代的翰林院和枢密院。

3.简述隋唐时期的中央政府职能机构。

4.简述隋唐为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所采取的措施。

5.简述唐代的行政决策形式。

6.简述唐代诏敕的草拟和颁行过程。

7.简述隋唐的科举制度。

8.简述唐代的官员任用制度。

七、论述题1.试述隋代三省分权的共同决策体制和唐代的三省执要、尚书奉行体制。

2.试述隋唐的行政监督制度。

3.试述唐代的官员考课制度。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二)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隋唐2.三省六部制3.尚书省4.政事堂5.中书门下6.枢密院7.内制外制8.尚书奉行9.寺监10.羁縻府州11.清平官12.赞普13.唐六典14.革诏审诏15.格16.符司隶台17.御史台谒者台18.分巡19.常科制科20.儒文才21.生徒乡贡22.殿试23.中央24.身25.差遣26.置使检校27.资28.四善二十七最29.米言书判田货币30.苟假二、单项选择题1.A 2.D 3.A 4.B 5.C 6.D 7.B 8.D三、多项选择题1.ABD 2.ACE 3.CDE四、判断说明题1.错误。

隋代正式规定三公不再兼任政府职务,只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

2.正确。

唐初依汉代西域都护之例,设安西、安北、单于、安东、安南、北庭六都护府,协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管理各归附少数民族。

3.错误。

唐代科举制度的制科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五、名词解释题1.门荫是为贵族及官员子弟承袭政治特权而设置的制度。

贵族或官员子弟经服役一定年限或出钱代役即可取得吏、兵部考试资格参加选官。

2.行伍是指士卒通过积累军功而获得低级武职或勋位,然后再积功升迁为官的制度。

3.流外人流是指九品官以下的各种政府机构办事吏员在服务过程中积累年资,并通过考核程序迁转为正式政府官员的人仕方式。

4.所谓分察是指唐代监察御史对六部、诸寺等中央政府职能部门执行政务情况实施监督。

六、简答题1.答:唐代中书门下政事堂与以前政事堂在体制上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唐朝宰相多为兼职,除三省长官外,还以他官居宰相位,共同充任兼职宰相。

这些宰相均上午在朝堂议政,下午回本署办公。

中书门下政事堂则不同,凡挂衙“同三品”或“同平章事”者均为专职宰相,不再在议政之后回本署办公了。

(2)中书门下政事堂在正厅之后设吏、枢机、兵、户、刑五房,对口指挥尚书六部,使宰相的办事机构逐渐完备,政事堂逐渐从单纯的会议场所演变为重要的办事机构。

(3)中书门下体制下存在着宰相权力的分散和集中两种倾向。

中书门下体制本是一种分散相权的集体宰相制,但也有个别宰相因受皇帝宠信而擅权。

2.答:在唐中期以后行政决策权向宫内转移,行政执行权移向宫外。

翰林院、枢密院等宫内机构逐渐削夺中书门下的决策权,宰相如同汉代的丞相一样,很快成为外朝奉行机关的首长。

(1)翰林院。

唐高宗之时,为分宰相之权,出现了北门(北门为宫城后门)学士的设置。

皇帝选择一些有文才的人在这里“待诏”,实际上是让他们参与政事,以分割宰相之权,这可以说是皇帝着手建立新的秘书机构以取代宰相决策地位的开始。

武则天时,“苏味道、韦承庆皆待诏禁中”,新的秘书人员移至宫内,直接承命奏复。

到玄宗时,正式设置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开始具有草诏权,时称“内相”。

翰林学士所制诏出自禁中,称“内制”,而中书舍人所制诏称“外制”,改变了过去一切诏书由中书舍人制作的方式,中书舍人预闻机要之权从此被剥夺。

这样,中书门下成为奉行内制的执行机构。

翰林学士虽掌握了制诏权,但地位一直是皇帝的文秘属员,始终没有发展成为国家的新行政机构,并且其草诏权很快为枢密使所削夺。

(2)枢密院。

枢密使在唐代是宦官的差遣之职。

唐初设内侍省,省内诸职均由宦官担任,最初仅负内廷之责,在皇帝和中书、门下间上传下达。

唐玄宗宠信宦官高力士,宦官地位骤升,甚至成为君相之间协调的枢纽。

唐代宗时开始以宦官充任“内枢密使”,参预国家政务的决策,从此宦官在制度上被赋予了参政的权力。

宦官专权毕竟只是专制皇权的伴生物,必须依附于皇权才能存在,当皇权真正衰落时,宦官的权势也随之烟消云散。

3.答:隋唐中央政府的职能机构主要有(1)隋唐中央政府职能机构以尚书六部为主,以诸寺、监为辅,形成相互平行,既有分工,又有制衡的行政职能部门体系。

从分工上看,六部执掌政令,九寺五监分掌具体事务,两者之间形成总领和具体分管的关系。

从制衡上看,六部与诸寺、监形成双层制约的关系。

六部执掌政令而不管具体事务,而具体管理各项事务者又无政令之权,形成一层制约关系。

具体分管各项事务的诸寺、监要接受六部的指导和监督,但诸寺、监长官也可以直接听从皇帝的指示,并在对六部指令有不同看法时可直接上奏请示皇帝,形成又一层制约关系。

(2)六部二十四司。

隋唐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人事、财经、文教礼仪、军事、司法监察和建设事务,是执掌政令的重要中央职能部门。

六部每部之下各辖四司,共二十四司。

司以郎中为主官,员外郎为副长官。

各司之间分工清楚,职责分明。

(3)九寺、五监。

九寺五监与尚书六部在职能上基本处于平行地位,与六部无法定隶属关系,但职权与六部重叠之处甚多。

九寺各设卿一员、少卿二人为正、副长官,寺丞管理寺内日常事务。

各监职官设置情况则较为复杂。

4.答:为了建立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地方行政体制,隋唐时期,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对前代制度进行了调整。

(1)对地方行政层级进行调整。

鉴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州郡设置的失控而造成中央对地方管理难以应付的历史教训,隋唐之初将原地方管理中的州郡县三级体制变革为州(郡)县二级体制,随后又在州(郡)之上设置作为监察区的道,以加强中央对全国的行政管理。

(2)削弱地方政府的自主权。

隋朝以前,地方长官有自辟属吏的权力,属吏与主官之间关系亲密,隋统一中国后,为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了地方官自辟属吏的制度,将官吏的任免权一律收归为中央,这一举措强化了中央集权,地方的自主权则大为缩小。

5.答:君主专制在行政决策上的特点是皇帝处于行政决策的中心地位,通过皇帝的绝对权威来保证行政决策及其执行的统一性。

唐代决策中枢是一个较大的群体,辅助皇帝决策的机构十分发达,这样看来,唐代的行政决策既是一种专制的个人决策形式,同时又是一种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群体决策方式,把这两种截然对立的决策形式融为一体的就是皇帝在行政决策过程中掌握最后裁定之权。

体现出群体决策特点的是唐代的各种丰富多彩的会议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组织方式:(1)大臣廷议。

可以分为皇帝主持的朝会和尚书省集议两种方式。

(2)宰相以及高级文臣武将参与决策的会议,一般在朝会结束后,宰相留下来与皇帝就朝会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对于重大问题,皂帝常召开有宗室、勋臣、宰相以及高级文臣武将参加的会议。

以上各种决策会议,都属于行政决策的辅助手段,在中国古代国家中,最高决策权属于皇帝,故无论是哪种决策辅助手段,一旦形成意向性决策意见后,都须按一定程序形成诏敕,方能具有法律效力。

6.答:唐代诏敕的草拟和颁行有草诏和审诏两个过程。

草诏有三种程序:①由宰相将君相议政结果整理要点,称为“词头”,作为草诏的依据,中书舍人中负责草诏的“知制诰”据宰相交下的词头负责草诏;②皇帝派宦官至中书宣布诏敕要点,中书记录,称为“宣底”,③皇帝召知制诰入宫面授要点。

审诏则要经过四个程序:①中书舍人有权封还词头;②中书舍人如无异议,由中书令、中书侍郎与中书舍人共同签名送门下审议;③门下给事中审议后,如认为不妥,可在稿上涂改奏还中书;④经门下给事中审议通过的诏书,由侍中、侍郎、给事中共同具名申请交发尚书省执行,经皇帝审定认可后正式交尚书省施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