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 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选择题: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作为一条商业通道,“丝绸之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商业贸易上,可实际上,它的历史作用却远远超出经济交流的。
而今天,“丝绸之路”所经地带又重新成了的所在。
A. 界限举世瞩目
B. 界限举足轻重
C. 范畴举足轻重
D. 范畴举世瞩目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填空题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2)蒹葭萋萋,______。
所谓伊人,______。
(《诗经•______》)
(3)东晋陶渊明是一位精神上超脱世俗利害,淡然自足的诗人,在《饮酒》中他写了“______,______”的诗句,表达自己身居世间而对争名逐利的官场冷漠和疏离,获得了宁静的生活。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②箨(tuò):笋壳。
③帙(zhì):包书的布套。
(1)本诗就体裁而言,属于______诗。
(2)对这首诗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首联写新发之竹,作者化静为动,用“含”、“出”把竹的生长过程写活。
B.颔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竹荫中,品着清凉的美酒。
C.前两联从视觉角度写竹,颈联增加了嗅觉角度的描摹,都表达了对竹的赞美。
D.本诗写物抒怀都紧扣竹的特点,风格上体现了杜甫一贯的沉郁顿挫的诗风。
(3)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鉴赏这首诗最后一联的艺术手法以及表达的情感。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5.0分)
4.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①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
闻之,曰:“甚善。
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②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
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③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
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
④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⑤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其事以为官戒。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名我固.当______ ②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______
A.驼业.种树非有能硕茂
..之也
B.病.偻,隆然伏行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C.旦.视而暮抚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D.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3)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4)柳宗元在散文创作中主张“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
联系第③、④段,分析本文是如何由种树联系现实的。
5.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
冷泉亭记
白居易
①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
亭在山
下水中央,寺西南隅。
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②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
夏之夜,吾爱其
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
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矧又潺湲洁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
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③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
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
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
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
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
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④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①四封:四边疆界。
②领郡者:担任州刺史的人。
③相里君造:姓相里,名造。
(1)本文体材为“记”,请写出初中课文中所学的一篇“记”______。
(2)阅读第②段,请赏析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根据文意,请分层概括冷泉亭“最杭州甲灵隐”的原因。
(4)本文题为《冷泉亭记》而在文末写“虚白亭”等四亭,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6.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
①在国外时看到,人们对时事做出价值评判时,总是从两个独立的方面来进行:
一个方面是国家或者社会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经线;另一个方面是个人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纬线。
回到国内,一条纬线就像是没有,连尊严这个字眼也感到陌生了。
提到尊严,英文是“dignity“,这个词不仅有尊严之义,还有体面、身份的意思。
②中国历史上有过皇上对大臣施廷杖的事,无论是多大的官,都可能受到如此当
众羞辱,高官尚且如此,遑论百姓。
除了皇上一人,没有一个人能有尊严。
有一件最怪的事是,按照传统道德,挨皇帝的板子倒是一种光荣,文死谏嘛。
说白了就是:无尊严就是有尊严。
此话如有任何古怪之处,罪不在我。
到了现在,已经不用见官下跪,也不会在屁股上挨板子,但还是缺少个人的尊严。
③每到春运高潮,大家就会在传媒上看到一辆硬座车厢里挤满了人,厕所里也挤
了人。
谈到这件事,大家会说国家的铁路需要建设,说到铁路工人的工作难做,提到安全问题,提到所有的方面,就是不提这些民工这样挤在一起,好像一个团,完全没有了个人的尊严──仿佛这件事很不重要似的。
当然,只要民工都在过年时回家,火车总是要挤的;谁也想不出好办法。
但个人的尊严毕竟大受损害;这件事总该有人提一提才对。
④另一件事现在已是老生常谈,人走在街上感到内急,就不得不上公共厕所。
一
进去就觉得自己的尊严一点都没了。
现在北京的公厕正在改观,这是因为外国人到了中国也会内急。
假如外国人不来,厕所就要臭下去;而且大街上改了,小胡同里还没有改。
北京的某些街道很脏很乱,总要到某个国际会议时才能改观。
不雅的景象外人看了丢脸,没有外人时,自己住在里面也不体面──这后一点总是被人忘掉。
⑤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发现自己曾有一种特别的虚伪之处,假如我看到火车上
特别挤,就感慨一声道:这种事居然可以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上!假如我看到厕所特脏,又长叹一声:唉!北京市这是怎么搞的嘛!这其中有点幽默的成份,也有点当真。
我的确觉得国家和政府的尊严受到了损失,并为此焦虑着。
当然,我自己也想要点个人尊严,但以个人名义提出就过于直露,不够体面──言必称天下,不以个人面目出现,是知识分子的尊严所在。
当然,现在我把这作为虚伪提出,已经自外于知识分子。
但也有种好处,我找到了自己的个人面目。
但中国忽视个人尊严,却不是我的新发现。
从大智者到通俗作家,有不少人注意到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现象:罗素说,中国文化里只重家族内的私德,不重社会的公德公益,这一点造成了很要命的景象;费孝通说,中国社会里有所谓“差序格局“,与己关系近的就关心,关系远的就不关心或少关心;结果有些事从来就没人关心。
龙应台为这类事而愤怒过,三毛也大发过一通感慨。
指出这个现象的人,或是外国人,或曾在国外生活过,又回到了国内。
没有这层关系的中国人,对此浑然不觉。
环境脏乱的问题,火车拥挤的问题,社会秩序的问题,人们倒是看到了。
但总从总体方面提出问题,讲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尊严。
其实这些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削我们每个人的面子──对此能够浑然无觉,倒是咄咄怪事。
⑥人有无尊严,有一个简单的判据,是看他被当作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来对待。
这件事有点两重性,其一是别人把你当做人还是东西,是你尊严之所在。
其二是你把自己看成人还是东西,也是你的尊严所在。
挤火车和上公共厕所时,人只被当身体来看待。
这里既有其一的成份,也有其二的成份;而且归根结蒂,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
⑦说来也奇怪,中华礼仪之邦,一切尊严,都从整体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定义,就
是没有个人的位置。
我的想法是:一个人独处荒岛而且谁也不代表,就像鲁滨孙那
样,也有尊严,可以很好的活着。
这就是说,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
知道了这一点,火车上太挤了之后,我就不会再挤进去而且浑然无觉。
(有删减)(1)阅读第①段,请写出“独立”一词在文中的含意。
(2)选择题: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看法的一项是______
A.作者以春运高峰民工在车厢内拥挤处境为例,指出完全没有个人尊严是很重要的事。
B.作者认为北京公厕与街道景观的改善是管理者顾及城市和国家在外人眼中的印象,而不是国人个体的尊严。
C.作者说“找到自己的个人面目”的意思是我看到了自己曾经的虚伪。
D.“人”和“东西”是区分有无个人尊严的判断依据。
(3)阅读第④段,请概括“一个中国特色现象”的实质。
(4)结合全文,阐述第②段中作者论说古代中国的内容在文中的作用。
(5)从全文来看,以下对文章内容与结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本文开头作者阐明对时事作出价值评判的两个方面既有国家和社会尊严,也有个人的尊严。
以此明确个人的尊严在价值判断中应有的位置。
B.作者列举的现代中国社会缺少个人尊严现象多是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例,这些事例不仅论证国人缺少个人尊严的观点,也具有唤醒国人正视问题的启蒙作用。
C.作者通过比较一些学者和作家评价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论断,认识到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造成国人认识个人尊严问题的阻碍。
D.文章最后,作者强调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
所谓“基本”,指的是一切尊严的定义除了从整体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定义,还必须从个人上定义。
7.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马缨丹翻身
林清玄
①台北市区的安全岛上,行人道旁,开满了一大片紫的、黄的、白的、红的小花,
繁华美丽。
②近一看,才发现是马缨丹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马缨丹竟已弥漫了整个城
市。
③马缨丹攻略了城市,使我感到惊奇,那是因为马缨丹原是乡间极为粗贱的花,
蔓生于田野、坡地与林间,虽然它的花朵很美,有如散落的小星星;它的花期很长,从春天可以一直开到冬天。
但是,它一向不为人喜。
④马缨丹不受欢迎,有很大部分来自它的名字。
在乡下,我们叫它“死人花”,
那是因为马缨丹的花会发出一种怪味,似香非香,又经常盖满了坟地。
其次,是它的生命力太强了,稍不留意,就会抢去作物的生机,对于这种除之不尽的花,乡人都会感叹地说:“有够臭贱!”
⑤像马缨丹这种花,在台湾乡下是不登大雅之堂,既不会被植于花园,也不会被
种于庭院。
⑥与马缨丹一字之差的金合欢,又叫做“马缨花”,待遇是大有差别的。
乡下人
认为,有如烟火盛放的金合欢,充满了喜气;而同样盛放如烟火的马缨丹,则充满了秽气。
⑦马缨丹不管别人的眼光,自兴自谢,犹枯犹荣。
⑧小的时候,我对这些被人离弃的花,有着难言的同情,常常剪下满满的小花,
丢入庭前的水缸,水缸霎时热闹,映着天光云影,使我不禁为那不凡的美而痴了。
⑨美丽的马缨丹只有天地,没有是非。
俗人俗眼看这种花,只是泄露了自己的粗
鄙,于马缨丹又有何损失呢?
⑩在城市里,我经常漫步于马缨丹盛开的街头,这使我感到喜悦,也感到澄明。
喜悦的是,马缨丹终于翻身了,曾有更多更多的人欣赏到马缨丹的美,趋近一闻,
它有独具的味道,非香是香,在强调风格与自我的城市,马缨丹的确是风格独具、自我强烈的花。
⑪使我感到澄明的是,时间与空间的对待并不是单一而绝对的。
三十年前的乡间看见的,是粗贱丑怪;三十年后的城市,却是繁华美丽的。
我们的人生不也是这样吗?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我们的美与价值被忽略了;但只要我们坚持着美与价值,在另一个时间点上,我们的光辉就会确立。
在某一个空间上,被视之为怪的,像竹林七贤、扬州八怪,历经千年之后,人们才大梦初醒,看见他们的先知。
⑫内心澄明的人,不会为一时一地的评价,或一时一地的曲解,而改变自己美好的初衷。
千山飞越、万里孤鸿。
在旅途上,人们往往要从缥缈的鸿影、雪泥的鸿爪去意见鸿,但能意见者众,能意会者寡;能一瞥者多,能惊鸿者少。
⑬有人欣赏,我能站在都城最热闹的街头,与人心心相印;无人欣赏,我也能站在最孤寂的荒地,与天地精神相照。
⑭我是一枝非凡的马缨丹,有的人认为我不宜供养佛堂,我知道那是他们的鼠目蛙见;我不在佛堂供养,我在山间供养,佛无所不在,无分别见。
⑮我是一枝美丽的马缨丹,有的人认为我不能作为情人爱的信物,我知道那是他们的意韵不足;我不成为花束做信物,我立于永恒之河边见证。
⑯我是一枝清雅的马缨丹,有的人认为我不宜作为茶道的瓶花,我知道那是他们的道未会通;我不只在花瓶、不只在茶堂,在天地的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清雅。
⑰或者叫我马缨丹,或者不是。
⑱我是散落的点点繁星,你走过的风中,一直都有我的消息!
(1)本文“马缨丹翻身”的说法贴切生动,请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2)联系全文,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3)根据对第⑪段划线句的理解,从古今中外名人中举一例进行分析。
(4)本文结尾使用人称转换,作者借马缨丹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8.请以“向远处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解析:
“界限”意思是不同事物的分界。
“范畴”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各门科学都有自己的一些基本范畴,如化合、分解等,是化学的范畴。
还有一种意思:类型,范围。
“举世瞩目”,指的是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影响很大。
“举足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这里第一空强调的是“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超出了经济交流的范围,应用“范畴”;
第二空强调的是“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地方成为了大家关注重视的地方,所以用“举世瞩目”,形容影响很大。
故选:D。
本题主要让我们辨析“界限与范畴”“举世瞩目与举足轻重“ 两组近义词.做这题首先要辨析词的异同.辨析这几组词语可从词的意义入手,包括词义的范围,用什么词语去进行修饰限制;其次,从应用上辨析,包括搭配习惯、词性、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等
本题主要辨析近义词,这两组词要从语义上进行辨析,然后从用法上进行辨析,辨析这些词语是一定要结合相关语境进行辨析.关键第一点我们要多积累词语,并且熟知它的意义,基本用法,只有这样,我们在做此类题时才有更
大把握.
2.【答案】濯清涟而不妖;白露未晞;在水之湄;秦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解析】
(1)濯清涟而不妖(重点字:涟)
(2)白露未晞在水之湄秦风(重点字:晞、湄)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重点字:喧)
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
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课外名句辑录: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诗经小雅车辖》)
4.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3.【答案】律;D
【解析】
解析:
(1)从诗歌体裁上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这是唐朝的诗歌,属于近体诗,它每一句为五个字,是五言诗,另外它总共八句,属于律诗,所以它的体裁是五言律诗.(2)D项“体现了杜甫一贯的沉郁顿挫的诗风”表述有误,此诗写“绿竹”还包着笋壳,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出墙头,充满生机,又写到竹香等,言语中没有沉郁顿挫之感,较为乐观.
(3)答此题首先要充分理解刘熙载的评论,它是说诗人表面上是咏物,其实物的身上有人的影子,是借物而咏个人情怀.其次,我们要对尾联有充分的理解.这首诗尾联“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是说只要不被摧残,新竹一定可以长到高矗云霄.表面在说只要新竹不被摧残就可以长很高,实则是将自己喻
为新竹,希望得到呵护,自己就一定能一展抱负,实现自己“致君尧上”的壮志,这里是希望自己能得到提拔,实现抱负.另外也借惜竹表达应当尊重天性,
顺应物性之自然,要尊重万物成长的过程.
答案:
(1)律诗/近体诗
(2)D
(3)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惜竹表达应当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希望
统治者呵护人才,让人才得以施展抱负(也可以理解为作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实现报国的理想)
译文:
嫩绿的新竹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出墙头.嫩绿的颜色映侵
着书套,久久不退;当竹影移过,酒也顿是变的清凉.新雨过后,竹子更加美
好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只要不被摧残,新竹一定可以长到
高矗云霄.
赏析:
全诗清新雅致,风格与作者一贯诗风有异.“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
了新发之竹,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竹的颜色绿得逼人眼,翠竹的影子投映
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
过程.竹生长是看不见的,作者化静为动,用“含”、“出”把竹的生长过程写活.“色侵书帙晚”,描绘竹子的形象,描写的是竹影,“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
的渐进过程.“晚”字写出竹林之密,竹之高,竹之浓,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侵”的动态效果和“晚”字的衬托效果.竹的颜色绿得逼人眼,绿
色映照在书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来,“隐过酒樽凉”,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颔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着力写竹
阴的凉爽怡人,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竹荫中,品着清凉的美酒.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风送来缕缕竹的清香.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颈联继续从视觉和嗅觉来感触竹.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人们只有真心爱竹、护竹,不去“剪伐”,摧残可爱的新竹,它一定会自然生长到拂云之高.尾联作者展开想像,仿佛看到了高高的竹已经伸入云端,轻轻的拂动着.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
本诗是一首应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对主人的一番赞颂,以竹盛赞了严郑公高洁的情操,杜甫虽然长严武十四岁,严武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但作者后半身长期依赖严武接济,出语自然更加谦恭.不过本诗在艺术价值上也是值得称道的.
这首咏物之作,托物言志,十分妥贴,状物,形象生动;言志,委婉含蓄.值得认真品味.
(1)本题考查诗歌的体裁.熟知判断诗歌体裁的方法就能快速有效的回答问题.
(2)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分析与理解能力,要在充分理解词的内容,结合作者所处时代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判断表述的正误.
(3)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艺术手法与情感.分析时先要准确答出是哪种手法,再结合最后一联的内容分析表达的情感.不能笼统的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说具体,结合尾联详细分析.
古诗鉴赏一直是我们在平常作业练习和考试中遇到的难题,比分也比较重.一、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
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
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
二、答题方法
1、捕捉信息
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
(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
对象就是人、事、物、景.
(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列清单)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表面是闲,实际是烦.抒发的是屋内寂寞、无聊的情感.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列清单: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闻笛----折柳----故园情.
情感:(故园情)思乡怀远之情.
技巧:接物抒情.
列举古诗的清单,可操作性强,但应注意:所列举的信息要紧扣题中所问,要起到为解题提供分析材料的作用.
三、抓住关键词语
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什么是关健词语?
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动词、形容词、能反映诗人辛勤的形容词.
秋词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