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理论问题研究
高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及评价研究

RESEARCH ON SPORTS THEORY|体育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02-(2021)-05-183-2-LXY高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及评价研究李继锋(吉林化工学院体育教学部吉林吉林132022)摘要:高等学育阶段体育学科的学学群体全部都已经成年,因此,高校体育学科的学学体系构建应当重点关注学学对象的自主性、差异性特征,以及关注学学对象的基本运动需求。
在学学中渗透“健康”、“终身运动”、“终身体育”等体育运动理念,破除高校体育学科学育中存在的被动学学问题。
通过推动高校体育学科体系的分层化、专业化、选拔化建设,提升其整体学育学学水平。
帮助高校学生将体育学科的学科技能转化为终身受用的运动技能与健康意识。
实现高校体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学育目标。
关键词:高校体育核心素养学科体系构建学科评价前言本文将从高校体育学科构建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从高校体育教育的使命岀发,明确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实践方向,结合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身体特征、心理特征等要素,同时,兼顾高等教育阶段体育学科发展与建设可调动的资源,提岀导向发展核心素养的高校体育学科构建与评价模式。
1、高校体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迫切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体现了对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在身体形态、技能、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定要求。
相关体育锻炼方向的政策与标准的制定,意在全面提升国民身体素质。
而高校在读学生作为国家、社会发展与建设的可短期转化,且投入实践工作的人才储备资源,该群体的身体素质可以说直接关乎国家与社会建设发展的效率。
任何精英化的人才培养与储备战略,根本都要基于良好的国民身体素质。
于个人而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于国家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而言,普遍良好的国民身体素质,将有效保障各个社会领域高效、有序地发展。
当前我国体育课程研究现状与评述

当前我国体育课程研究现状与评述严文刚;李裕全【摘要】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及体育课程研究现状梳理,就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与结构、评价、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评述,为同仁研究问题提供参考.【期刊名称】《药学教育》【年(卷),期】2013(029)003【总页数】4页(P34-37)【关键词】体育课程;课程研究;现状【作者】严文刚;李裕全【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部,南京,211198;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部,南京,211198【正文语种】中文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无论从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上都对促进当前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体育课程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并梳理有关理论的进展状态和研究成果,以期更加准确地掌握目前学校体育课程的研究主流方向,科学合理地促进具体课程问题研究。
一、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研究现状评述对于体育课程思想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对其定义或加以描述,更多的是通过对体育课程思想的研究来把握课程的整体构架,从而带来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
根据张学忠在《当前学校体育思想研究泛化现象的思考》(2010)中的定义:学校体育思想是指学校体育教育价值的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后提出的理性认识。
学校体育思想在体育课程理论框架中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反映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的体育课程思想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无疑会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受终身体育说为主流的影响以及人本主义体育的出现,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出现了新的转变,面向培养学生终身需要的体育习惯和运动能力。
回顾学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发展与研究历程,根据诸多专家学者近年来的研究和对不同思想流派的梳理,对目前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综合归纳为主要的几种,包括“军国民体育思想”、“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三基教育体育思想”、“体质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成功体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等。
《体育概论》教材问题探讨

《体育概论》教材问题探讨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发展思路。
体育强国建设引领体育理论的研究方向,也拓宽了体育概论课程内容,促进教材研究进程。
另外,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的基本保障,目前体育概论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其教材内容体系构建还不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体育概论教材内容体系研究可以为教材内容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第一、体育概论教材可以依据时代特征划分为七个不同的阶段;第二、不同教材内容体系差异大,但按照十方面主线内容不断得到完善;第三、体育概念的界定不断得到规范和完善;第四、由于教材编撰方式的特殊性,使不同版本间教材具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弥补教材更新不及时的缺点;第五、教材内容体系各不相同,但不断得到完善,一些关键问题未能形成统一意见;第六、教材基本信息对比反映出国内教材不注重教材修订与完善;第七、不同版本教材研究对象表述差异大,反映学科发展不成熟;第八、教材对体育概念的界定主要存在逻辑表达错误,视角单一,缺乏哲学,社会学视角,且不能反映当前的研究水平;第九、教材未能围绕核心概念建立概念体系;第十教材对体育功能的归纳较完整,但还需进行深度挖掘,体育对维持民族性功能未被纳入教材内容体系;第十一、教材并未对体育本身进行分类;第十二、国内教材的教学目标注重理解识记,缺乏对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研究针对不足提出相应建议:①要定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纳入教材体系,及时完善教材内容;②召开讨论会,规范表达“体育概论”研究对象;③在界定体育概念的时候要将各种观点纳入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供学生参考和讨论;④使“体育概论”内容体系在一些基本问题方面应该达成共识,促进学科良性发展;⑤在界定体育概念的过程中应增加哲学、社会学视角讨论;⑥编撰者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围绕教材核心概念建立概念体系,避免逻辑错误;⑦在内容表诉的过程中改变单一的文字表述形式,增加图片等表述形式,使教材更加直观生动形象;⑧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注重学生思考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体育)硕士

第一至四学期进行,考查(提交学术活动记录),1学分。
参加教学实践
第四学期进行教学实践(助课、讲课训练等),20学时,考查(提交书面鉴定),2学分。
参加社会实践
第五学期结合撰写毕业论文参加社会调研等活动,考查(提交社会调研报告),2学分。
撰写学位论文
第四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开题;第五学期开始撰写毕业论文。要求观点鲜明、理论联系实际,有创新。第六学期进行学位申请、论文评阅和答辩。在学期间发表一篇至少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省级公开发表的与本专业相关的论文,3学分。
体育学原理
40
2
2
Ⅲ
考查
体育课程设计
40
2
2
Ⅲ
考查
学校体育管理
40
2
2
Ⅲ
考查
公选课、跨专业课程、补修课
要求硕士生根据个人发展需要修读1门2学分全校公选课;并修读1门2学分的跨专业课程(可以是本院其他专业的课程,也可以是其他学院的相关专业课程);补修1门与提升实践能力有关的课程。
实践活动
与撰写学位论文
参考书目
1.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邹玉玲,《体育课程导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5.吕达,《课程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体育教学设计
内容简介
本课程用最优化的思想和观点,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为主线构建体育教学设计过程。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体育教学设计模式、体育教学设计背景分析、体育教学设计过程、体育教学设计评价、体育教案设计等,尤其对体育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阐述。
(完整版)2017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高专)拟立项项目名单

一般
41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2D诠释微积分的探索与实践
鄢青云
一般
42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宋庆烁
一般
43
江西枫林涉外经贸职业学院
《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卢仕宏
一般
44
江西工程职业学院
财会类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研究——以江西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齐励
一般
45
江西工程职业学院
基于“互联网+”可移动式双向视频技术在高职实训教学中应用研究--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
陶莉
一般
46
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陈虎
重点
47
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互联网+”平台下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肖鹏
一般
48
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点”
舒萍华
一般
49
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型本科机械基础类课程教学体系研究
陈勇亮
一般
50
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高等数学立体化分层教学改革研究
管永娟
一般
51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基于MOOC的高师院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陈国玉
一般
4
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以赛促学、以赛促训”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危贵茂
一般
体育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体育教学论文题目大全一、学校体育论文选题1、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2、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3、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4、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5、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6、体育与人--学校体育的文化重构7、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8、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9、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研究10、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研究11、自主学习方式影响大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12、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13、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14、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致因及其预防15、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研究16、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及分析17、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影响18、我国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动力研究19、高校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20、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21、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22、试论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3、谈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24、试论体育道德形成的要求和规则25、论体育与智力开发26、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研究27、体育在发展学生个性方面的地位和作用28、试论体育教育中的审美渗透29、体育技术学习与体能发展问题的研究30、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的探讨31、女生体育教学的特点与指导实践的研究32、论体育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33、XX地区(学校)学生体质的调查与分析34、对课间操内容和形式的改进研究35、初论体育课外活动的性质与特点36、论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37、(某地区)学校体育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的研究38、关于优化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39、新的教学方法(或电化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40、论教学艺术与体育教学艺术41、论体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42、中(小)学生体育知识水平和体育意识的调查研究43、关于中(小)学建立单项(或健身、健美、体育娱乐)俱乐部的44、可行性及具体对策的研究24、论学校体育管理的原则与方法45、论学校体育的阶段效益与长远效益。
新形势下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改革思考

新形势下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改革的思考摘要: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实践经验,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就当前新形势下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改革中十分关注的目标、内容及实际操作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关键词:体肓教学改革思考一、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改革的主要因素1.缺乏明确具体的改革目标体育教学工作改革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为实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方法与途径。
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已经搞了多年了,但作为国家或省、地市或一所学校,在今后一个历史时期里,到底要把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改革成什么样子,达到什么规模、什么水平?目前尚无统一的办法和措施。
因而使体育教学改革带上了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有的改教材、有的改教法、有的改器材,你改你的,我改我的,或是跟着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或是不知道改什么好,这就严重地影响了改革的深入发展。
2.追求少数学生运动成绩,忽视大多数学生体育教学据本人调查,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学生中少数体育尖子的运动成绩,而忽视了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要求,为了参加比赛夺标,以高中学生代替初中学生比赛,以超龄组学生代替小年龄组运动员比赛,有的甚至服用违禁药物,严重的背离了中、小学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方向。
在这些学校里,也就根本谈不上如何通过改革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何重视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提高的问题了。
3.大多数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素质低下,不能适应体育改革的需求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我国在体育师资数量上已基本解决,但主要的问题有:(1)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分布不均衡,有的地方超编,有的地方不足;(2)是体育师资队伍素质不均衡。
小学、初中、高中的专职体育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65%、23.4%和24.6%,专业合格率还更低。
大多数体育教师缺乏体育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这种情况不能不影响到体育改革的深化。
因为我们体育教学工作的一切改革措施,最终都要依靠体育教师来贯彻落实。
如果教师素质过低,改革措施再好,也难以操作。
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方法

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方法一、本文概述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方法,是体育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体育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系统的分类,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本文旨在探讨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方法,以期为体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回顾体育教学内容分类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当前分类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接着,将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需求,提出一种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分类框架。
该框架将综合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体育技能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时效性等因素,力求构建一个既科学又实用的分类体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各类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方法,分析各类内容在促进学生体育素养提升、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还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这些分类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对体育教学内容分类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未来体育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新内容、新方法和新挑战。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教学内容分类指南,推动体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依据教育目标与课程目标: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首先要与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保持一致。
不同的教育阶段和课程目标对体育教学内容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教学内容的分类需要反映出这些目标和要求。
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体育教学内容分类的重要依据。
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能、技能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
体育学科特点: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还需要考虑体育学科的特点。
体育学科具有实践性、技能性、竞技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方式和具体内容。
教学内容的性质:体育教学内容的性质也是分类的依据之一。
教学内容可以分为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体能训练、竞技比赛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
以大课程与大教学观为指导

以“大课程与大教学观”为指导深入推进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南京晓庄学院公共体育课程建设自评报告前言南京晓庄学院始于1927年3月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并任校长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成为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
建校80多年来,学校已经为社会培养了8万余名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其间涌现了数百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学名师和特级教师,被誉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摇篮”。
目前,学校有教职工近1200人,开设44个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和44个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专业,分布在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
学校设立12个专业学院、1个教学部、1个民办二级学院、1个研究院和1个研究中心,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和海外教育学院;现为“江苏省华文教育基地”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单位。
“升本”以来,学校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确立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构建了以“强化意识、增强体质、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养成习惯”为目标、以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和文化素质教育渗透为主要内容、以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补充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形成了目标明确、管理规范、富有弹性和充满活力的教学局面。
一、课程设置科学化,教学过程规范化(一)明确课程目标,建构课程理念课程是大学教育的核心,课程开发的基本任务是明确课程目标,完善课程结构;应当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课程门类、课程编排以及教学进程的安排,应当重点关注的是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课程形态的整体优化,具体体现在课程方案中。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目前在教育观念、课程结构等方面与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还有一定的差距。
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应从提高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体育设施建设等几个方面着手,努力使高校体育教育进入新的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高校体育现状分析改革传统体育教育实行的是单纯传授体育技能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不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只对结果、目标感兴趣,而对大学生是否通过体育课真正感受体育、参与体育、形成体育习惯、将体育活动纳入个人健康生活方式等问题完全忽视。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育部在认真总结近10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上,在2002年连续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两个文件,如何认真贯彻落实好教育部文件的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人”为本、以“健康”为核心的现代社会发展理念,是值得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现状(一)体育教育观念的变革不够深入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先后经历了以增强体质为主的身体素质教育观念;以活跃体育气氛和增强学生练习兴趣为主的快乐体育教育观念;以运动习惯养成为主的终身体育教育观念等变革。
然而,这一系列学校体育教育观念的变革,都突出强调了学生体质的增强,更多地关注了运动技术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赋予的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二)体育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无论在学历层次还是知识结构上,都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师,几乎都是在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下培养和成长起来的,大都是技术型、训练型的,一专而不多能,知识不够全面,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工作随意性较大,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科学知识学习重视不够,缺乏与体育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阻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体育院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

( 广 州体Biblioteka 育学院 , 广东 广州 5 1 0 5 0 0 )
摘 要 : 实现体育 院校“ 培 养具有创 新意识的应用型专 门人 才” 的 目标所需要 的 实践教 学体 系是本研 究最为 关切 的问
题 。运 用文献 资料搜 集、 访 问调查 、 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 , 在 总结广州体育学 院本科 实践教 学的 改革成效 , 吸收来 自发 达 国家高校 实践教 学的先进 经验 , 以及探 讨前沿教 育理念和人才培养 目标的基础上 , 完成 了体育院校本科 实践教 学体
o b j e c t i v e s o f t r a i n i n g e x p e r t i s e s w i t h a s e n s e o f 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i n p h y s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e s . Wi t h t h e m e t h o d s o f
全球化加速 、 科 学 技 术 高 速 翻新 、 知 识 经 济 时 代 的来 临不仅 要 求 高 等 教 育 培 养 具 备 国 际 视 野 的 各 类 不 同层 次 的优 秀人 才 , 而 且要 求 高 校 更加 注重 创 新 精 神 和创 造 能 力 的培 养 。实 践 教 学 的 宽 泛 性 和 立 体 性 使 其在 培养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中具 有 其 它 教 学 环 节 不 可 替 代 的作用 。可 以说 , 能 否构 建 特 色 鲜 明 的实 践 教 学 体系 , 是 体 育 院校 能 否 实 现应 用 型人 才 培养 目标 、 打 造 并深 化办 学特 色 的 关键 环 节 。出于 此 种 考 量 , 我 们
高校开展女子体育教学问题研究

体育场馆 的规划 ,女子体育运 动场馆 的需
求 也 要纳 入 到 规 划 中, 建 设一 个 相 对 集 中
世 纪 大 学 生 中 男 性居 于主 导地 位 ,女 性 在 大 学 中 也 是 比 较 少 ,特 别 是理 工科 院校 大
部 分 都 是 男 学 生 , 所 以 在 体 育 课程 设置 方 面 也 会 无 意 识 的 偏 向男 性 化 , 以 力量 型 和
变 化 ,性 腺 活 动 增 加 ,这 些 原 因 导致 了女 大 学 生对 于 参 加 体 育 运 动 的 不 积 极 。 又 因
为有 的 女大 学 生 由于 身 体 协 调 性 比较 差 , 身 体素 质 比较 弱 也 是 导 致 参 加 体 育 运 动不 积 极 的 因素 。高 校 内适 合 女 大 学 生运 动 的
熟但 是在 心 理 上 不 够 成 熟 ,有 很 大 的滞 后 性 。这 个 特 征 也 导 致 了女 大 学 生 参加 体育
自发 性进 行 锻 炼 ,但 是 女 大 学 生 由于 时 间
和 场 地 原 因没 有 足 够 的 积 极 性 来 自发 的开 展 体 育锻 炼 。所 以这 就 要 求 高校 的体 育 部
比赛 , 相对 于 女 大 学 生 男 学 生 就有 很 好 的
内大 部 分 时 间 可 以 看 到 在 篮球 场 ,足 球 场
都 是 爆 满 的 ,但 是 几 乎 都 是 被 男性 学生 垄 断 。在 运 动 场 中 出 现 的 女 孩 子 的身 影 大 部
特 征有 着 不 稳 定 性 ,虽 然 在 生 理 上趋 于成
炼 ,比如男性学生不用 学校 组织都可 以自
发 的在 学 校 篮 球 场 和 足 球 场 进 行 锻炼 ,但 是 对 于 其 他 兴 趣 不 是 很 浓 厚 的 学 生来 说 , 课 外 体 育 活 动 始 终 处 于 一 种 空 白的状 态 , 除 了必 修 的体 育 课 其 他 的 课 外活 动 几 乎 没 有 。这 就 要 求 高 校 要 积 极 行 动 组 织一 些 适
浅谈体育教学过程中课堂纪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体育教学过程中课堂纪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课堂纪律的好坏左右着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优劣。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有较好的课堂纪律作为保证。
体育课一般是在运动场上教学活动的,其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引起体育课堂纪律的原因,针对性的制定策略管理好体育课堂纪律,希望能够有效的为减少体育课堂的纪律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使孩子们能够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
关键词:课堂纪律体育教学课堂管理教学有效性一、体育课堂纪律问题研究提出的背景及意义体育教学活动一般是在运动场上进行的,其教学环境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有较好的课堂纪律保证。
课堂纪律的好与坏,也是衡量体育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志之一。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主要任务是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就必须要有控制课堂纪律的能力,驾驭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才能顺利的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肯定会碰到课堂纪律方面的问题,并为之苦恼不已。
由于一些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还有一些学生经常出现打打闹闹,不服从指挥与安排的现象。
在体育教学中班级人数过多,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课堂组织欠严密。
针对我们要分析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手段加强体育课堂纪律管理,合理组织好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导致出现纪律问题的原因(一)学生层面学生是接受体育教学的主体,同时也是纪律问题的主要影响对象,学生层面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导致出现纪律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端正,认为体育课是“小三门”,轻视体育课,觉得只要文化课成绩好就可以;其次学生年龄性别存在差异,自我控制力较弱,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散慢;再次学生生理、心理的原因,如肥胖、瘦小、自信不足、焦急烦躁等原因,导致害怕参加各种活动,怕脏、怕累;最后,对教师或同学有意见,产生厌学情绪,故意哗众取宠,扰乱教学程序。
关于学校体育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2020年(第10卷)第31期学校体育学DOI:10.16655/ki.2095-2813.2002-5600-7579关于学校体育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戴子薇 叶燎昆*(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昆明 650500)摘要:近10余年来,学校体育随着我国学校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而登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但相对来说理论建设是不够完善的。
该文浅析了学校体育学的历史演变、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者等5个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问题,阐述了关于学校体育学的发展前景和研究的类别及方向,希望对其改革和教材整合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 学科性质 范围对象 研究应用领域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11(a)-0134-03 Some Basic Theoretical Problem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DAI Ziwei YE Liaokun*(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Province, 6505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past ten years, school sports have entered a new stage with the continuous reform of 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China, but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is relatively incomplet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 ive basic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issues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he nature of the discipline,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researcher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research category and direc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t has reference value for its reform and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nature; Scope object; Application domain学校体育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在整个体育架构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结合当前实况,就其个别基本理论问题作一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理论问题的研究
摘要: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发展
学生个性已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高校体育的任务之一。
本文从高校体育改革部分理论基础为视角,探讨了高校体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论述了终身体育思想与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改革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高校体育改革终身体育
1.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高校教育为21世纪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人才。
高校体育要尽快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突破传统观念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建立新的观念,充分发挥高
校体育在健身、育人、康复、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特殊功能,为国家培养大批身体强壮、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建立终身体育思想虽已多年,但体育教育观念还相对滞后,
场地设备还不完善,跟不上高校发展的需要。
体育教学过程中多年来过分强调教师中心地位;过分强调运动技术和知识的系统化,应
克服以竞技为中心的倾向。
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运动成绩,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评价,而对质性的评价(定性评价)重视不够;过分强调
绝对评价,而对评价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幅度重视不够,对过程
评价重视不够,对相对评价重视不够;过分强调教师的评价,而对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的相互评价重视不够。
2.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改革
2.1正确认识终身体育思想给高校体育改革带来的影响
终身体育作为现代体育的思潮,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
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又是体育科学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之一。
因此,终身体育思想对高校体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应该承认,多年来高校体育改革,无论是在课的结构、教材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然而,就当前高校体育改革的整体而言,与市场经济下高速发展的教育改革相比还显滞后。
主要原因是受传统的学校体育观的影响,在体育目标的确定、教材内容的选择、教法运用、组织措施、管理与评价等诸多方面,比较重视学校体育的近期效益,体育教学上局限于“三基”的传授,“达标”的人数等。
忽视了学校体育的长期效益,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及体育兴趣,锻炼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缺乏与群众体育的联系。
结果导致一些学生对体育课抱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态度,对体育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终身体育意识淡漠。
出现了一批“既不喜欢体育,又不会从事体育锻炼的高级知识分子”,这一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高校体育的重点。
它不仅是科学技术水平,经济领域内的竞争,更是劳动力体质和意志的较量。
因此,在高校体育改革中要充分利用体育本身竞争因素,提高学生竞争意识、能力,培养适应市场竞争的人才。
2.2高等学校应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重要阶段
高校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
然而,现实中我们有很多知识分子,虽然文化素质较高,接受过正规的高等体育教育,但是他们的体育观念却很淡薄,极少参加体育锻炼。
由此看来,中青年知识分子的体育锻炼是全民健身战略的最薄弱的环节。
这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和培养。
我们认为高校体育是个具有多功能的系统工程,进行体育教育不仅是增强体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健康地生活,这也是体育的社会价值所在。
随着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逐步确立,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就应立足于长期效益的探索和追求,充分利用学生在高校学习,接受体育教育的有利时机,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
基础,帮助学生形成自学、自练、自控的能力,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转变态度、更新观念,使学生不仅限定在学校阶段里,而且步入社会后的任何阶段,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变成一个真正的终身体育者,造就良好健康的体魄,为祖国现代化
建设服务。
2.3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建立新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的改革是整个高校体育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社会主义学校体育的基本框架,就必须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身、心、群三维评价的现代体育教学观,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在继承传统体育教学思想
和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既能增强学生体质,又能使学生养成自
学、自练终身锻炼习惯的新型高质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新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通过高校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完善体格;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良好习惯和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养成竞争、进取,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4按终身体育要求,不断充实课外体育活动内容
为了增强和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就必须充分利用课外余暇时间不断充实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把学生吸引到体育锻炼中来。
如开展以小集团活动为主的锻炼形式,积极倡导多种类的适合未来社会和个体自主锻炼需要的运动内容,并配合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摄影、体育征文和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项目,以此来充实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学到的知识、技术、技能在体育活动中得到运用和发挥,提高体育文化水平,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并在体育实践中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素养,使体育逐步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而自觉、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为步入社会后自我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2.5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满足终身体育需要
众所周知,体育场地、器材和体育师资是完成体育教学的三个最基本的条件。
贯彻终身体育思想,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必须要有与之
相配套的场地、器材和一支思想过硬,敬业精神强,业务精专的教师队伍,否则就无法进行。
3.结论与建议
3.1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逐步建立,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高校体育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对高校体育的改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2高校体育的改革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逐步建立面向21世纪的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框架。
3.3在终身体育思想和全民健身计划的指导下,拓展高校体育的教育职能,促进高校体育与大众体育的衔接,充实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形成终身体育思想,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良好趋势。
参考文献:
1.毛金文.高校体育课程一体化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
2.蒙万宁.浅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育意识教育[j].社科纵横.2009.3
3.王健珍.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
4.郑和.浅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分析[j].体育科
研.2001.
作者单位:吉林省龙桥教育科技学院;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