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中的语感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
下面笔者想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语感。
1正本清源,准确界定语感内涵“语感”一词,最早出现在夏丐尊的《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后的一信念》一文中,他主张“传染语感于学生”。
对什么是语感,他解释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作红色,‘夜’不但只作昼的反对,‘田园’不但只讲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
他们见了‘新绿’二字,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也提出,“要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体验,这样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的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常常叫做‘语感’”。
他还说:“在一篇文章里,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
夏丐尊、叶圣陶等老先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艺理论基础,语感的提出和“意境”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我国古代文论非常重视“意境”的创设与欣赏。
意境,就是“在重视个人感悟的同时,强调心象与物象的相互渗透,以构成特殊的情调,传达出象外之旨。
”前人创设的意境,会引起后人相类似的心理体验。
这种心理体验代代相传,层层累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物象与情感之间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
如“黄昏”勾起人们对时间的感慨,“月亮”激起人们对空间的遐想,“细雨”引发人们的禅思等。
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
浅谈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21世纪是中国教育改革新世纪,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号角声,我们语文教学改革也成为教改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在初中语文教学目的上有了针对性,“语感”成为热点,可以说语感教学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之一。
所以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真正落实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真正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那么,我们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强化语感训练呢?一、通过常读、熟读,积累语感培养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地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要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感知文字,在读中培养语感。
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朗读训练,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去感悟课文,使课文描述的人、事、景、物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感知课文内容,培养语感。
阅读是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
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
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
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训练语感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
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学生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
近年来,语文教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演讲、作文等,各种实践活动既有对内容的美的追求,又有对文学语言的美的追求,二者在美感修养上是息息相通的,都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感训练。
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主体性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
语感之我见——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与语文学习
教 海探 航
语感之我见
— —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与语文学习
田锦 萍
( 靖江 实验学校, 江苏省 2 4 0 ) 150
摘
要: 本文论述 了语文教 学改革 大讨论 中的一个新话题 , 即语 感问题 。重点讨论 了什 么是语感 ; 语感在语文教学 中的地位 , 怎
样 培 养 学生 的 语 感 。
关键词 : 语感 ; 语文学习; 培养
中图分类号 : 2 .2 G6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 3 ( 0 4 0 3 0 1 1 6 3 1 2 1 — 0 —0 0 5 0)
“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 生语文素养 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 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 和终身 发展的 基础 。” 在关于学生的语文 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 《 这样指 出 :培 “ 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 和运用 祖 国语文 , 丰富语 言的积 累 , 培养语感 , 发展思维 ……” 从此 处可 以知道 : 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
、
什 么是 语 感 呢
现代汉语 词典上是这样解 释的 :1 对遵 循或背离某一语 () 言 的既定用法( 如形式上或习惯用语上) 的敏感性 。2 对语言的 () 有效性或合适性的感觉 。 语感 , 是比较直接 、 速地感悟语言文 字的能力 , 迅 是语 文水 平 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对语 言文字分析 、 理解 、 体会 、 吸收全过 程 的高度浓缩。 语感的能力具备 了相 当的水平 , 在实际应用中表 生 的 美 好 的 记忆 。 其次 , 多阅读优 秀的文学作品 , 也能加深对语感的培养 。每 现为一接触语言文字 , 即产 生正确 的全方位 的丰 富的直感 : 在阅 读 时, 不仅 能快速 、 敏锐地抓 住语言文字所 表达的真实信息 , 感 个学生的 良好语感 不是在一朝一夕就形成 的,而是通过每一次 达到 良好的语感状态 。 知语 义 , 味感 情 , 体 领会 意境 , 而且 能捕 捉到言 外之意 、 弦外 之 的积累 , 音 。而语感能力差的 , 接触语言文字时 , 在运用惯 常的分 析理解 于永正老师说 :文如看 山不喜平 。 在一篇文章 中蕴涵 了作 “ ” 情 、 理” 法 , 实 手段之前 , 仅能领略其所 承载内涵 的一鳞半爪 , 甚或曲解其意。 者 的“ ” “ 和“ ” 怎样 把作者的观点变成影 响学生的 、 朗读是学 习语文的根本之法 , 亦是教 举例来说 , 古诗 的人 , 会读 一见到 “ 春色满 园关不住 , 一枝红 现学生 自我教育的过程 呢? 要在读 中悟 ; , 理 要在读 中悟 ; 法也要在读 杏 出墙来”的诗句 ,立 即会在 眼前浮现 出粉墙上挑着红 花的杏 语文 的根本之法。情, 但这个“ , 生主动探索 的过程 , 悟” 是学 是学生 自主的体验 , 枝、 园内姹 紫嫣红 的春色 , 还有诗人驻足抬 眼的神态 , 迅速感 受 中悟 。 到诗人欣喜的心情和爱春惜 春的感情 , 进而获得美 的享 受 , 接受 而不是老师的包办代替 。 美 的熏 陶; 除此之外 , 更可能由“ 红杏 出墙 ” 生发 “ 幽香 浮动” “ 、临 我们在引导学生把握 文章 的感悟时 ,应该是学生主动积极 而且是不 同学 生的不同感受 , 如“ 正 一百个读者就 风摇曳” 等等诸多联想。换 了一个很少接触古诗 的普通 小学 生 , 的思维过程 , 下子是感悟不出那么多的。 若单让他 自己去读 , 则诗中的许多 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一样。在这读 的过程 中, 实现语文知识 的积 累, 语言 的积累 , 更重要 的是生活 的积 累和感受 的积 累。这语感 意蕴都会被浪费掉 , 至多剩下一个 文字 的外壳 。 是 其 中的 一 部 分 。 二 、 感在 语 文教 学 中的 地 位 语 我们现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 中,坚持让学生每天读一篇美 我们都知道 , 文学科教学 目 语 标是要让学生切 实掌握祖国 在 写简单 的读后感 , 摘录优美的词语 语 言和文学知识 , 并具有熟练运用语言 的良好 的言语能力。 学科 文 , 文章中做必要 的批 注 , 哪怕在其他笔头作业上少布置一点 , 也要保 目 中的言语能力包括其感性 和理性 的成分 , 标 缺一不可 。 语感就 和语句并加 以背诵 , 经过 一段时间 的坚持 , 的确很 有成效 , 不仅 是其 中一种带有感性性质的言语 能力 , 学生训 练 、掌握的对 证每 天的看书时间 , 是 象, 同时, 较好的语感有助于学生对其他语 言知识 和言语 能力的 在 阅读 , 就是在写作 和其他 方面都有所提 高, 另外 , 鼓励学生 多 营造 多读 学 习。在语文学习的过程 中 , 语感是 贯穿其 始终 的一个重要环 往学校 图书馆和阅览室跑 , 良好 的读书 氛围。我相信 : 读好 书, 好读书 , 对孩子的一生都是大有裨益的事。 节, 在由知识转化为能 力 、 提高学生 的语 文素质 、 熟练掌握 和使 书, 第三 , 提高教师 自身修养。 我记得我上学时老师说过的一句 用语言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话, 他说 , 不能做尖底坛子 ; 不能是半瓶水 , 摇摇晃晃 。当时我还 三 、 何培 养 学生 的语 感 如 现在走上教学 岗位 , 明白要教 给学生半瓶水 , 才 自身 首先 , 语感的积累可以从生活着手 。 叶圣 陶先生说 :要求语 不太 明白 , “ 感 的敏锐 , 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 , 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 先要有一瓶水 , 应 所以 , 要培养学 生的语感 , 师先要从 自己做起 , 教 理 实践 中的 , 通过课堂教学这个 语 言文字上去 。 “ ”单靠 翻字典 , 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 。 惟有 提 高 自己的业务水平 , 论上的 , 引导学生通过对语 言文字 的阅读分析 , 批文人情 。以深 从 生活方 面去体验 , 把生活所得 的一点 一滴积聚起来 , 积聚得越 主阵地 , 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 的思想感 多, 了解越见深切 。” 从叶老的这段话 中, 我们 也感知到 : 生活经 入理解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 情, 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 验 与语感积累 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
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新的课程理念,做了一点尝试。
一、训练朗读能力,感受语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
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
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
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1.加强朗读示范。
教师带表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
学生若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就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2.注重朗读技巧。
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
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语音轻重。
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时,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
其次,要注意停顿。
还要注意语气,意语速适当,要注意语调抑扬。
3.采取多样形式。
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而对戏剧文学,则分角色读。
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
如教《钱塘湖春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中的美感,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触诗中所表现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感染。
中学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语感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的语感培养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感悟,提起“感悟”,或许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朗读”。
是的,在当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感悟已成了大家的共识,但在没有找到一条恰当的培养语感能力的途径时,朗读似乎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无论是平常课还是公开课,惊人的一致:那就是一遍一遍地读,反复地读。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重视朗读是好事,但把那些机械地朗读,毫无章法的朗读训练等同于“感悟”是认识的肤浅,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特感悟,也就无法读出自己的情感,只能装模作样。
我认为“感悟”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过程,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它包括对文字符号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合的方式、方法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总体综合性的感知领悟。
感悟是以读为基本前提,但绝不是唯一的条件。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是由量变发生质变的一个过程。
感悟是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怎样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呢,我们认为应该以朗读为主线,在读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揣摩能力与语言的想象能力。
长期坚持会使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有所提高。
一、在读中揣摩语言,培养语感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
语文教材还配备朗读录音,语言标准、规范,这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样板。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朗读录音反复朗读,通过体会语气、语调,揣摩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感。
要抓住关键性语句,揣摩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情感性,及其深刻意义。
朱光潜老先生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个字每一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
”朱老先生的这段话便是朗读、揣摩的实质。
在指导朗读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感悟各种类型的语言,用形象性的文字培养学生的形象语感;用含义深刻的文字培养学生的意蕴语感;用对话、独白式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情趣语感。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
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摘要】中学语文课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发挥好学科的工具作用,在字、词、句、篇四个方面进行扎扎实实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
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却往往忽视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
【关键词】语文语感深情朗读语言积累语感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语感的培养。
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一、语感的定义“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
这个语感的定义揭示了语感的性质,使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语感的本质特征,可以有效地实施语感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
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谈语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二、让学生深情朗读,触发他们的语感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就是要以读为本,让书声琅琅进入课堂。
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逐步读出情、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出语感不是空洞的。
让学生这儿读出感情,那儿要读出语气,而是通过教师精心的点拨,学生感悟、理解之后,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三、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根据语感培养的途径,我们共同来探讨语感培养的方法:1.激活生活体验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
谈中学语文语感教学
心智技 能。【 李 珊林认 为 , 5 l 语感是对 文章 中语 言文字的一种 感受 , 广
义的语感 是对所 有诉 诸 视觉 和听 觉的 言语 的意 义 的感受 狭义 的语 感指 阅读 中对书 面语的感觉 。lJ 6万明华认 为 , 感是人们 在长 期的 语 语言实 践 叶培养起 来的对语 言文字敏 锐的审美感 知能力 。【】 】 7徐云知 认为 , 语感有 广义 和狭义之 分 。广 义的语感 是指对 语言 活动进 程和 方式 或 自发或 自觉 或 自动地 直接起 稳定 、 速 的调 控制 作用 的个 快 体心理 特性 。狭义 的语感 则指 言语活动 中的心智技 能。[】 ‘ 8在语 感的
解 , 文 应 首 要 明 晰 的 是 语 文 教 学 日的 是 让 学 生 学 习 并 掌 握 一 门 语
2 0世纪 3 0年代 ,夏 丐尊先 生提出把语 感定 义为对 于文字 的灵 敏 的感觉 也就是 说: 语感 就是人 们对于文字 的意义多重解 读 , 但这 种解 读是锐 敏 的 ,见 了” “ “ 、就会 ” 明思 索 的时间是短 暂的 , 时就 表 有 是 凭直观 。叶圣 陶先生把语 感 的对象 由“ 文字 ” 扩大为 “ 语言 文字 ” , 基奉 见解和夏 丐尊一致 他说 : 不了解一个字 一个词 的意义 和情味 , 单靠 翻字典 词典是 不够 的。必须 在 日常 生活 中随时 留意 , 到真实 得
现 了科 学 性 、 践 性 和 人 文 性 的 统 一 实
我之感提供 足够空 间。这除 了与教学者 多年养成 的教学思维模式有 关, 最为 主要 的还是 单一的考 核模式 所造成 。教学 者尽管 想还学 生 自由 , 但现 实的考核制 度 , 让他 们很难在 中间找寻到合适 的办法 。为
了考 出好 的分数 , 自然 能舍 的不能舍 的都被 舍去 。至于学 生的 自 发 感 受 则是 排在 考试之后 的 上述种种 困境 的产 对于语 文字才 会有正 确丰富 的 了解 力 , 换句话 说 , 于语 对 言文 字才会有 灵敏的感觉 。 0 纪 9 2世 0年代 以后 , 人们从 不同角度对 语感界 定 。李 海林 认为 , 感是对语 言 与语境关 系的感受 , 语 是对言语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语感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语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以培养他们较强的语感呢?笔者认为,目前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言习得语言学习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习得(acquisition),另一种是学得(learnin g)。
语言习得,是指主体在自然母语环境中,通过接触大量看似杂乱无章的言语材料,以一种我们至今还难以解释清楚的语言学习能力抽绎出复杂的语言规律并据此去运用语言,尤其是母语的口语学习更是如此。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优越的母语环境,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言语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形成直觉思维,在语言习得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积累言语材料、理解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多听、多阅读。
听话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调动各种手段让学生多听、会听普通话。
在对普通话语音材料的反复听的实践中,学生会逐步将抽绎出来的母语的口语规律以知识的形式内化,转换为自己的“内在模式”。
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
有的人将阅读仅仅理解为无声默读,造成语文课堂只能见到学生埋头看书的身影,而听不到琅琅读书声。
重阅轻读乃至只阅不读的片面做法应该摒弃,提倡阅览与诵读并重。
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
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目十行的速读,得鱼忘筌,得意忘言,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其“不求甚解”实际上就是指简化了的阅览过程,“有会意”则是对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的准确把握。
所以,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
跳读、翻读、猜读、倒读等往往是预见、猜测、期待的外在表现,可以活跃主体的直觉思维。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一、学生语感对学习的重要性中学时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事物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而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能够完成阅读理解分析,能够以作文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让学生先掌握语言,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灵感。
培养中学生的语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及认知水平。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具备良好的语感学生才能从文字进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美感。
在写作训练中只有具备良好的语感才能够抒写真性情,写出灵动的文字。
在社会生活中,只有具备良好的语感才能够与他人顺畅沟通。
因此,培养学生形成语感是帮助他们学好其他课程的前提和基础。
二、影响中学生语感形成的原因1. 中学生语感形成的内部原因首先,学习兴趣是关键,学习动机是前提。
学生语感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简单的熟记和训练所能达到的。
语言知识虽然是语感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工具,但知识的获取并不等于能力的形成。
在学习中,不是所有的语言知识通过语感练习便可以转化成语感。
枯燥的讲解分析、填鸭式的灌输、机械的重复练习,可能导致学生语感减弱。
积极的学习态度才能使他们的学习获得良性循环,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才能得以掌握提高。
其次,具备相关的语言知识是保障。
中学生语感培养的能力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不同的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不相同,只有学生掌握了相关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语篇等知识才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操练形式逐步提高,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如果学生忽视了基础知识的作用那么就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扩展。
再次,差异化的言语技能影响语感的获得。
不同的学生具有自身的差异性,他们的言语技能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也表现出差异性,因此教师如何开展多种形式的言语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中学语文教学语感的培养论文
谈中学语文教学语感的培养语文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指向,是培养学生对话语、文章的传达和接收,即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灵魂就是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
它左右着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可以说,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一谈我肤浅的见解。
一、人格塑造获得语感从语言发展的历史看,“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
”“语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同步的。
”语言世界的拓展会促进精神世界的延伸,精神世界的提高会促进语言世界的发展。
语感能力培养之所以要注重人格构建和塑造,并视其为核心本质乃至最高层次意义上的语文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纵观古今,大凡传世的名篇佳作,其光耀之处,首先就是作者人格的伟大体现。
正如德国大诗人歌德所讲:“要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激越,笔带锋芒,长于鼓动,在于他是战事纷繁年代里力阻“霸道”主“王道”的纵横家、雄辩家;鲁迅杂文如匕首、似投枪,犀利尖锐,深刻辛辣,因为他是风雨如磐的旧中国里愤世嫉俗的革命干将;毛泽东诗文境界开阔,语锋毕现,活泼鲜明,因为他具有一代伟人的胸怀和卓越政治家的气魄。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人为地割裂“心”、“言”而大谈什么语感培养。
二、激活生活体验,获得语感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
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
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语感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研究
苏轼有云 : “ 博观而约取 , 厚积 而薄发 。” 叶 圣 陶 也 说: “ 故 教 师 之 为 教 … … 必令 学 生 领 悟 之源 广开 。” 在 高
中语文课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 . 赋予教师 “ 眼 观 六 路. 耳听 八方” 的 自 由空 间 , 而 面 对 网络 上 如 此 繁 杂 的
染, 自然 而然 就 会 了 ” , 这 种态 度 极 不 利 于 语 文 学 习 。要 培 养 学 生 的语 感 能 力 . 就 必 须 使 其树 立 起 语 文 意 识 . 产 生 学 习母 语 的 兴 趣 .使 其 认 识 到 母 语 是 民 族 精 神 和 智
慧融合而成 的 。 它无时不有 、 无 所 不 在 地 孕 育 和 涵 养 着 民族 的每 一 个 子 民 . 全 息地 体现 为 民 族 流 动 不 居 、 丰 富 多彩 的生 活 母语 塑 造 着 我 们 的精 神 , 使 我 们成 为真 正 意 义 的人 同 时 . 在语文教学中 . 我们 要 给 学 生 这 样 一
誉 大 语 文 论 坛 ・ 教 学 一 线
可 以 活 跃 课 堂气 氛 , 引起 学生 的共 鸣 。
而 出 。这 种 表 现 的 效 果 不 言而 喻 , 对 学生 的影 响 自然 是
要 科 学 的教 学 方 法 . 还 需 要 情 感 沟通 的 方 法 . 情 感 沟 通 是 维 系入 与 人 之 间 关 系最 好 的 桥 梁 。 ( 二) 在 学 生 生 活 中 注 重情 感教 育 “ 人非草木 . 孰
师 师 生之 间 没 有情 感 ,课 内课 外 都 不 可 能 有 和 谐 可 言 。课 堂 教 学 中 需要 情 感 沟 通 , 生 活 中 也 同 样 需要 情 感 沟通 . 拉近师生 之间 、 同学之 间的距离 , 才 能 协 调 师 生 之 间学 生 之 间 的 关 系 。教 9 币 在课 堂 上充 当学 生 的 良师 ,
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心理机制及方法论文
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的心理机制及方法(南溪第四初级中学校四川宜宾644100)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语言能力,必定离不开的语感能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感呢?语感就是对言语的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是人们对语言符号的一种直觉,是一种高级的语言定势。
它包括语言的正误感、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形象感、意蕴感、语音感、语法感和语义感等。
一、感知与直觉思维形式言语感受的最初形式是从直观的感知开始的。
对口头语言,书面文字符号的敏锐感知是构成灵敏的语感能力的首要条件。
如果一个人的听觉不灵敏或对文字符号的视觉不灵敏,那么对文章的词语、句子,篇章等也就很难迅速的加以直觉的判断,也就会限制了语感的培养。
语感活动又始终渗透着思维是构成形式。
从思维的形式来看,直觉思维是构成语感的核心因素。
直觉思维的特点是没有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不加分析的得出问题的答案。
比如阅读一篇文章,无需用语言知识去进行细致的分析,我们就能正确的判断出它的语言的正误优劣:哪些词句用得好,哪些语段吸引人,哪些地方拗口晦涩。
基于上述语感的心理因素,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强化语感的直觉感受。
张志公先生说:”语文首先是口耳之事,因此练口、练耳是基础。
”那么”口耳之事”如何方能到位呢?我想,把大量的机会留给学生去练。
少一点教师的细评细析,多一点学生阅读、品味、意会的时间。
有些侧读课文,教师只需适当的讲解疑点、难点、无需肢解、割裂,细细的嚼碎了给学生,而应让学生们采用多种方式的阅读,在反复的吟诵、涵泳中,体味、领会文章的独特意境。
练口和练耳实质上是互为联系,互为推动的。
而听觉的敏感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感的发展。
这种学生听、学生说、学生评的方式,更能让学生自觉的调动各种感官去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除了这种专门的听说训练课之外,让大家每天收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感受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以及课前三分钟的口头作文,都是很好的语感能力的训练。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力。它是~种 直觉思维。 之所 以要 将语 感作 为语 文教学 的首 要任 务 ,是 因为语
有 丰 富 的 意 象 积 累 , 才 能 被 作 品 的 语 词 迅 速 唤 起 , 组 合 成 相 应 的 ; 鲜 明 的 新 意 象 。 对 中 学 生 来 说 ,这 一 点 正 隹确 是 他 们 的 局 限 。 他 们 的 生 活 阅 历 有 限 ,这 大 大 限 制 了 他 们 想 象 力 的 有 效 发 挥 , 妨 碍 了语 言 感 受 力 的 发 展 。 要 培 养 学 生 语 感 ,丰 富 学 生 头 脑 ,最 主 要 的途 径 是 进 行 大 量
导 学 生把 握 口语 交 际 的 基 本 要 求 : 胆 大 能 力 ,倾 听 、 应 答 ; 养 双 向互 动 的 口 培 语 交 际 能 力 ,劝 说 、讨 论 、演 讲 、辩 论 , 这 些 目标 的 实 现 必 须 以 培养 良好 的语 言 感 受 力 为 基 础 ,语 感 好 了 ,就 能 够 轻 松
联 系,相 辅相成。如何 联 系? 靠语感 ,培养学 生 良好 的 语 感 并 顺 利 地 向 写作 迁 移 ,是 语 文 教 学 的 重 要 目的 。 语
文 学 习 中 语 感 是 一 种 良好 的 心 理 倾 向 ,而 教 师 如何 使 学 生 具 有敏 锐 的语 言 感 受 力 ,随 着 语 文 教 学 研 究 的 不 断 深 入 ,这 个 问 题 越 来 越 受 到 语 文 教 学 的 重 视 。 吕 叔 湘 曾经 提 出 “ 文 教 学 的 首 要 任 务 就 是 培 养 学 生 各 方 面 的 语 感 语 能 力 ” 因 此 , 中 学 语 文 教 育 应 该 注 重 。 培 养 学 生 的语 感 。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Hale Waihona Puke 梁 静 ( 宁 县 翟 所 中学 , 会 甘肃 会 宁 70 1) 37 5
—
—
论 初 中语 文 教 学 中学 生 语 感 培 养 的重 要 性
摘 要 : 日益 深 化 的 语 文 教 育教 学 改 革 中 . 以 语 感 在 应 的 培 养作 为 学 生学 习语 文 的 核 心 。 而 学 生语 感 的培 养 则 应 抓 住 关键 阶段— — 初 中 . 关键 阶 段 . 文教 学 不应 只 停 留在 教 在 语 科 书 上 . 而要 在 大量 文 质 俱 佳 的 言语 作 品—— 目标 语 言 的 熏 陶之 下拓 延 学生 的 阅读 范 围 . 变语 言 “ 习得 ” 语 言 “ 为 学得 ” 以 . 增 强初 中 学生 的语 感 。 次 , 其 还要 走进 大 自然 , 进 家庭 、 走 社会 生 活 . 学 生 的语 感 活 起 来 。 让 最终 逐 渐达 到 提 高 自己的 语 文 能 力 , 心 应 手地 运 用 母 语 , 得 以求人 的 “ 意 的栖 居 ” 目的。 诗 的 关键 词 : 中语 文教 学 语 感 语 言 学得 初 教 育 教 学 改革 已实 行 多 年 , 各种 教学 研 究 日益 深 化 , 文 语 教学 的改 革 也一 浪 高过 一 浪 。 但无 论 怎么 改 , 文教 学 让 处 于 语 主体 地位 的 学 生 怎 样 掌 握 并 得 心 应 手地 运 用 自己 的母 语 . 这 是一 个 问 题 。 样 教方 可 变 语 言 “ 怎 习得 ” 语 言 “ 得 ” 从 而让 为 学 . 学生 真 正 流 畅地 使 用 国 语 , 感 的 培 养极 为 重 要 。 语 语 文 教学 作 为 一 种 语 言 教学 。 感 的培 养 是 核 心 。 语 而人 的 语 言 发 展 有两 个 很 重 要 的阶 段 : 一是 六 岁 之 前 , 这是 母 语 能 力 的形 成 时期 , 语 言 “ 得 ” 重要 阶 段 ; 是 中学 阶段 , 是 是 习 的 一 这 母 语 的变 化 时 期 。 这里 还有 一 个 过 渡 阶段 —— 小 学 时期 — — 它 的主 要 任务 是 让 口语 开 始 转 向 书 面 语并 掌握 书 面语 的表 达 符 号 —— 汉字 , 对 汉 字 的形 体 有 所 了解 , 面语 跟 口语 之 间 并 书 的差 异 在 这个 阶段 也 有 所 了解 。 背 诵 一些 现代 汉 语 作 品和 优 美 的古 诗 文 。初 中阶 段 , 字 的学 习 主要 是 在 数 量 上的 扩展 , 汉 现 代 汉语 书 面语 的阅 读 大 致 在 这 个 阶 段有 所完 成 .对 文 学 语 言 的学 习 和欣 赏 应 该 有 相 当 的基 础 。 以 , 中语 文 教学 就 是 所 初 培 养学 生语 感 的最 佳 时 期 和 最 佳 时 机 。 因 为这 一 时 期 学 生 智 力 有 较 大 变 化 和发 展 , 们 视 野 不 断扩 大 , 想 日趋 成 熟 , 他 思 完 全 有 必要 化 童 幼 年 自发 的 语言 “ 习得 ” 自学 之 “ 得 ” 为 学 。 首先 . 言 的 “ 得 ” 有 “ 语 学 要 目标语 言 ” 它是 学 习语 言 的蓝 , 本, 即语 言 运 用 范 例 。对 初 中学 生 而 言 , 文 教 科 书 无 疑 是 第 语 “ 目标 语 青 ” 它里 面有 着 “ , 一切 景语 皆情 语 ” 自然情 趣 , 的 有 着 人 间 烟火 饮 食 男 女 的 人 性 美 质 .有 着 历 史 文 化 冲 突 下 的 人 文 关 怀 , 着 对存 在世 界韵 种 种 体 察 与 认 知 . 激 发 着 学 生 心 有 也 灵 深 处对 生 活 无 尽 的 热 爱 与憧 憬 , 化 着 他们 的性 灵 . 冶 着 净 陶 他 们 的情 操 , 富 着 他 们 的 生 活 , 升 着 他 们 的 品 味 , 是 这 丰 提 但 对 语 感 的培 养 还 很 不 够 。纵 是学 会 语 文课 本 中 的所 有 经 典 文 章 ,当实 际运 用 母 语 来 表情 达 意 时 ,仍 往 往 有 词 不 达 意 的 现 象 。 至 空 洞 无物 或 者 乱 写 一 气 , 人 不忍 卒 读 。也 许 是 我 所 甚 让 带 的 学生 是 农 村 学 生 , 们 的语 感 往 往极 差 : 们 大 多 数 表 现 他 他 出视 野 狭 窄 , 自我小 气 , 调 低靡 , 少 处 在 青 春 时 光 中学 生 格 缺 应 有 的高 远 胸 襟 、 大 气 度 、 昂格 调 和 广 博 视野 。 博 激 因此 , 其语 言运 用一 一说 和写 . 得 琐 碎 、 沓 、 味 ; 作 更 甚 。 七年 级 显 杂 无 写 快读 完 了 , 不 少 学 生 仍 拿 着 小 学 生 的作 文 选 乐 此 不 疲 : 有 有 每 作 文 , 他们 奋 笔 疾 书 , 以为 可 有 佳 作 一 读 , 知 尽 是 “ 娃 看 窃 哪 娃 腔”千人一面 , , 千篇 一律 。 作 文 成 为 他 们 学 习语 文 的 最 大 障 碍 . 是 我很 头 疼 的 事 . 它 又 是 衡 量 一 个人 语 文水 平 的基 本 也 但 度。 所 以 . 文 课 本 之 于 语 言 的学 习 . 乃 沧 海 之 一 粟 , 海 语 实 大 之一 滴 , 于 语 言 “ 得 ” 对 学 阶段 的学 生 , 以 解 渴 止 饥 , 很 难 难 也 提 高实 际 语 言运 用 的能 力 。 因此 . 个 蓝 本一 语 言 范例 . 这 必 须 延 拓 到 课 外 。包 括 课 外 阅读 , 外 活 动 , 外 写 作 , 外 积 课 课 课 累, 教师 要 有 所计 划 与安 排 , 督促 其完 成 。但 “ 并 目标 语 言 ” 一 定 要 高 于现 有 的语 言水 平 , 则 , 谈 不 上 语 言 的 “ 得 ” 不 否 就 学 ,
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摘要】文章就本人多年工作的经验,简单来谈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的一些理解和建议。
语感即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一般分形象语感、情感语感和意蕴语感三种类型。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朗读练习、背诵练习、听范读、重点练习、体验生活感受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语感形象语感情感语感意蕴语感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感和语感教学已引起语文教育界的普遍重视,许多专家和教师撰写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语感作了深入探讨。
关于语感的概念和性质,现在说法已趋于统一:”语感是人对语言的敏感,是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的一种心理现象。
”[1]语感培养,也就是训练学生这种对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重视对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实际的语言交际和应用中,不可能依照词语含义和语法规则逐一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而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语感。
不少语文教育家把语感和语感教学看做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学生语感的形成,固然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后天训练的结果,它需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后,才能形成。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语感一般包括由低到高的形象语感、情感语感和意蕴语感三种类型。
(1)形象语感。
文学作品语言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形象性,形象语感是指在阅读中,要求学生能准确体会到语言绘声绘色、摹形状物的功能,读后能够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创造的形象画面,生动地再现出各类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使他们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背影》一文重点描绘了父亲步履蹒跚地为儿子买橘子的感人动作,体现了真挚的父子之爱。
我们通过作者这些形象性语言的描绘,仿佛真正看到了一位栩栩如生的慈父形象。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论文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培养摘要:语感能力是认识个体在长期的对各种语言作品反复“涵泳”的过程中习得的。
培养语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标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它对于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培养朗读能力,感受语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对学生吟诵、推敲、揣摩、触发、鉴赏等方法的训练指导,引导学生“练内功”。
这分别从音韵体现、字面探究、含义辨析、经验感悟、价值评议等方面较为全面地体现和揭示了语感训练主客观、内外多层次的方法范畴,值得探索和借鉴。
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
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雅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理解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练习学生。
如温庭筠的《望江南》,在教读时,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借助丰富的想象,学生能体会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一位女子独自在楼上,凭栏远眺,盼望所爱的人归来,望眼欲穿,而太阳落山,思念的人儿不见踪影,水脉脉,思悠悠,面对江水斜阳,更是愁肠寸断。
学生们也能体会到女子对亲人思念的款款深情。
感悟日常生活中的精彩语言。
语言,是用来反映生活的。
在日常生活中勤于留心别人的丰富语言的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就很强。
常见有的人虽然未读几年书,当然谈不上什么学历,但他们谈天说地,辩论演讲却语气恰当、生动形象,并不逊于一些“读书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就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汲取了众人的语言精华,形成了较强的语感。
如有人说“某某长得真困难”,此时,就该留心分析、思考、或向人讨教,此话究竟是有语病呢,还是使用了某种我们平常较少使用的修辞手法呢?下次有机会,自己可否学习模仿一下呢?充分利用课本教材,精读课文,诱发语感。
中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语感的培养李海林先生指出:“语感及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界最近20年来热烈讨论的一个话题。
它标志着20世纪语文教学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21世纪语文教学的开始。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提出:“语感是对词汇的感觉力”。
并倡导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感训练,他认为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种语文能力的心理学表达不是别的,就是语感。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具有对言语作品的警醒的耳朵,从而产生对言语作品的敏锐感受力,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就会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一、在积累运用中培养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优越的母语环境,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语言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形成直觉思维,在语言习得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积累语言材料,理解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多听、多阅读。
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主体在进行阅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号代码,而利用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
跳读、翻读、猜读、倒读等往往是预见、猜测、期待的外在表现,可以活跃主体的直觉思维。
有了速读做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
广泛浏览,转益多师,能拓展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丰厚其语感图式。
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
二、在吟诵朗读中训练语感听话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所获得的知识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嗅觉,2﹪来自味觉。
”听、读是基础,是关键。
听,范围有限;读,其实也就是读给自己听,才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
言为心声,阅读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
平日许多零星、散乱的生活体验,并不自觉,但在阅读中往往会被文本的言语所唤醒,进而燃烧起来,把人带进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的。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些论者认为语感分析是一条培养学生语 感的最重要途径。它是对语言材
料的内 、 容 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分析,以理性的方式做出分析判断。 重点是分 析语言意义的生成机制, 分析语言在这里是怎样使用的。并强调应以 语感分析 为辅.以 言语实践为主。而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看到许多老师却用繁 琐的分析
l
l I
综合天地
2 90 00 9
i_
_i
■ 瞳 一 隧
酾 黑 龌 爨
麟
品味、运用的时间学生也被挤掉了。这
朗读。我们不应该越俎代庖,把自己对 作品的理解硬塞给学生,先人为主的灌 输给学生,这样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应该把语文 课堂交给学生。朗读不只是活跃课堂和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 也不仅仅只是课 堂教学活动的穿插,它是让学生充分地 占 有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语言训练和 技能训练的 教学方法。 四. 激情诵读。学生经过粗读和自由 诵读之后,对文本的理解更深 了一层 。
■
讲解, 纠缠于课堂内 容的 训练, 替代了 学生的阅读领悟和言语实践。 这种重视
技术训练而忽视学生个性和独特感受的做法使一篇篇生动、 富有感染力的文章
灞 E
失去了自 身的魅力,变成一堆堆干巴巴的符号。过分偏重 “ 语感分析” 不但 , 学生的语感能力得不到提高,怕是连学习 语文的兴趣也失 却了吧。 其次在语文 教学实践中, 许多教师太过关注对课文内 容的 探究、 延伸, 忽略了对语言本身 的感悟。例如, 有的教师在课上抛开书本, 让学生海阏天空地谈从网上看到的 资料,以作为对课堂内容的补充。 这样学生投入读书的时间少了, 对文章理解
样的哥哥啊。 ”女生张琛抽泣着说 “ 老师, 其实我也有这样的朋友, 但我平时 真没意识到 友情如此珍贵,现在我懂了……”同学们踊跃发言, 积极表达自己 的观点并纷纷联系起了 实际生活总的感受。 这说明什么?说明学生已经进入了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摘要】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一种意会能力。
语感是一切文字的基础,是读者思想认识通向作者内心的桥梁,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的金钥匙。
吕淑湘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感教学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刻体会到,语感作为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它的培养是极其重要。
语感绝不是不可知的东西,它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必须强化语感训练,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学生真正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良好的语感”是现在我们所面临的最要紧的任务,为此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中学语文语感教学的困境在现实中,不少中学语文教师对语感教学表现出一种无力的爱。
在中学语文语感培养的一线,我们明明看得见语感的身影,却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它的缺失。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⑴关注言语作品多于作品的言语。
过去,语文课程是分析字词句,分解文学作品的实验场;随后,在人文性的大旗下,语文课又变身成包容一切、无所不能的“百宝箱”。
语文课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言语作品,于是语文开始在各个学科以及不同的领域之间任意游走,过于关注言语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文常识,而未能使有关知识、思想内容的学习服务于语感的培养;⑵关注语感培养却忽视相关因素的匹配。
歌德曾经说过:要了解但丁,我们就必须把自己提升到但丁的水平。
在言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的思维水平、情感等应该与所要对象化的产品相适应。
在对象化的实现过程中,不可忽视与语感培养同步的学习者实际的思维水平、经历、情感等因素;⑶关注施加的感觉多于自发的感觉。
语感源于人的感官与心灵对言语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金山毒霸首页| 新闻快报| 教育概况| 政务公开| 党建公开| 教师文集| 环境教育| 家长网校| 民办网|早教网| 绿色心吧| 学校网站教师论文论中学语文中的语感教学[ 作者:袁安类型:原创 点击数:195次 更新日期:2007-12-26][内容提要]进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是建立以语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
本文从语感培养和语感迁移两方面着手,具体分析如何建立以语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并就语感培养提出三条途径,即培养对字词的感受力,注意意象积累,强调诵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语感教学培养迁移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在中小学基础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语文教学一直在应试的崎岖小道上艰难跋涉。
对此,广大有志于语文教改的人士正努力探寻语文教学的新途径,见仁见智,异彩纷呈。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使语文教学为素质教育服务?语文教改的根本出路究竟何在?我们的回答则是:建立以语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即语文语感教学。
何为语感?作为定义,不同场合有不同解释,目前尚无明确的科学界定。
叶圣陶以为:“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语感′。
”语文能力,概言之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四大类,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如何联系?靠语感。
语感在有效的阅读中得到培养,得到提高。
而写是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从这个角度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并顺利地向写作迁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
语文学习中语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倾向,而教师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的重视。
一、语感培养语言感受力最主要是依靠阅读来培养,并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得到积累。
语感培养具体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着手。
(一)培养对字词的感受力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着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但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仅此这些还远远不够,所以培养预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
这是由语言符号中的“共同性”和“个性化”决定的。
我在教《莺》这课时,就有学生提到:“老师,我所理解的‘涵养’与课文中的注解不同,我认为‘涵养’应该是有修养的意思。
”原来课文中的最后一段中有写到:“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
我当时并没有立即否定他的看法,更不想把他那一点渴求知识的微弱的火花吹灭。
而是先赞赏地肯定了他的看法,问他是否能够按照自己所理解的意思用“涵养”一词造句。
于是他便非常自信地说“薛宝钗是个非常有涵养的大家闺秀,总能容人之过。
”我便问他是否看过《红楼梦》。
他说看过,还说他妈妈给他买了很多中外名著,他都特别爱看,并且已翻阅过的就有《红楼梦》、《红与黑》、《简·爱》、《水浒传》等等。
听了他的发言后,我感到十分的震惊,作为一个刚进初中的学生竟然阅读了如此多的课外书籍,真是难能可贵啊!于是我特地表扬了他敢于有自己极富个性的独到见解,在课外不断充实自己,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并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
然而,我也并未疏忽引导学生们对学字词的正确理解。
我告诉大家“涵养”一词除了具有修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这层意思外,还具有蓄积并保持(水分等)的含义。
我便以课文中的释义为例用“涵养”造了一个句子。
“森林可以涵养水源”。
于是我又让同学们同样以课文中的释义用“涵养”一词造句。
经过多次练习,让学生们感悟一下这一词的另一层意思,使其知其然并能知其所以然,从而真正掌握这个词语。
实践证明,毛泽东所说的“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感觉它”这句话无疑是正确的。
可见良好的语感能力极富个性,而个性往往又孕育着创造性。
人们常说: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林黛玉形象,一千个学生的头脑中也有一千个不同的阿Q和孔乙己形象。
这就是说个性和创造性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姐妹。
语言作为人的“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首先应该是人的个性的集中体现。
语感能力培养要着力于个性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曾经说过:“背诵词语、理解词语,以致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够的,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
”因此教学中就不应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于有意无意之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比如分析《愚公移山》中愚公的形象,未必非得把学生驱入以人类征服自然的观点去认识其“持之以恒”精神意义的思维峡谷不可。
如果有学生从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方面去考察,得出那只是一种盲目的行为,如能及时反省,与其这样劳师动众地铲平大山,还不如号召大家来为居住在山边的两地居民修一条畅通无阻的山路。
那么,学生的这种独创性思维也不能否定。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特别区分了语言和言语的差别:语言是一般的,按一定法规组成的完整的符号系统,其语词和语义的关系是稳定的、静态的,即约定俗成的;言语是个别的,它是语言存在的形式,其语言和语义的关系往往是变化的,是语言的使用具有任意性。
从语言的理解角度来说,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来理解所得的意义往往是明确、具体的,这就是“共同性”。
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特殊意义、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性,称之为“个性化”。
这种“个性化”又往往是作家在传情达意时有意为之。
陆机提出“文外曲致”,刘勰主张“情在词外”,钟嵘倡导言“文已尽而意有余”,司空图赞赏“味在咸酸”之外,他们都主张写作时,须有“言外之意”,也有的是作者无法表达的情感。
中学生所面对的往往是这样的“个性化”语言。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结尾时有感而发,情不自禁地写道:“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的言外之意。
同学们的发言非常踊跃。
有的说:“作者听到这婉转而富有层次的歌声,有如把自己也带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并且用心去欣赏它那‘天然去雕饰’的秀美,从而使作者自然的真情流露。
”有的说;“作者在尘世中摸爬滚大打几十年,在世态炎凉中,尘封的心灵从未感到过真正的快乐。
然而这大自然中的精灵——莺的幸福歌唱,让其淡泊名利,使作者重新找到了那已失的纯真,让大自然这位母亲用温柔的双手洗净他那曾被尘染的心灵!”……从学生们的言谈中,不难发现,语感教学还需要大量形象思维的参与。
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因而在教学中对联想和想象应予以足够重视。
鉴于上述语言系统的两大特征,语文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作为语感训练的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语汇积累如滚雪球般增多。
在课外阅读中,中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新词语,第一、第二次接触时可能不懂,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接触到时,这个词就比较熟悉了。
由于反复接触的这个词不是孤立的,而是连同整个句子一起出现的,学生就记住了十几句乃至几十句具有这个词的句子,掌握了该词的使用规则,这时,对这个词的意义从不懂,到开始有些懂,到完全懂了,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变化规律也可以掌握了。
如此日积月累,又不易遗忘。
当然,语言符号的“共同性”毕竟是基础,对词义的准确理解,是词汇积累的第一步。
中学生头脑中积累的词汇,往往是会用却不会释,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学习词语的方法,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课文中出现的常用词、关键词,也有必要加以点拨。
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的词汇量会不断增加,语言感受力也就不断得到提高。
语感力的提高,又使词汇积累更加容易,就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注意意象积累意象活动的重要性在于它一直伴随着作者创作的全过程,并驾驭着作者。
巴金说:“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挣扎。
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福楼拜在写到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杀时,自己也感到“嘴里有砒霜的味道”。
作者的这种全身心投入意象,正是他们情感的契合和感觉的移入。
读者凭自己的语感“入境”,情形也往往如此。
既然意象活动也始终伴随着创作过程和解读过程,我们就有必要认识意象的性质、特征。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这是化用了庄子“运斤成风”的寓言,他在这里指的是作家头脑中形成的客观形象与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即蕴涵着情和理的形象,具有瞬息性和随意性。
形诸语言,体现为“气势”。
而读者头脑中的意象则是被语词唤起的表象。
从阅读角度来说,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意象形成的快与慢、完整与否,标志着语言感受力的高下。
语言符号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语词迅速唤起,组合成相应的准确鲜明的新意象。
对中学生来说,这一点正是他们的局限。
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这大大限制了他们想象力的有效发挥,影响了意想组合的准确性、完整性,即妨碍了语言感受力的发展。
要提高学生语感力,丰富学生头脑的意想积累,最主要的途径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另外养成学生勤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多欣赏有益的影视也是一种途径。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提倡先“入”后“出”。
我在教《小橘灯》一课时,就先以精彩的开课,引导学生一头扎入。
然后深情并茂地概述作者冰心以及她的文学地位、各阶段的代表作品、创作时期的历史性飞跃等等。
接着阐发了我本人对冰心的看法及评价,并且有针对性地选了她的《再寄小读者》这篇通讯中的两段念给同学们听,目的是想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
这样就使学生完全沉浸于作品的境界,学生头脑中的相似经验被充分唤起,迅速形成新的意象。
最后再带“出”。
“大家听完之后,是否能够感受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呢?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橘灯》这部作品,就是冰心在解放后的儿童代表,真实地记录了她在四十年代末的思想和感情,这是她创作上的一个新的起点。
这部作品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1945年春节前夕重庆郊外的一个小故娘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了在‘黎明的黑暗’时期,儿童的生活情况和精神面貌”。
从而让学生逐一琢磨,细细体会,作者是在什么时期以怎样的历史年代为时代背景来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分析便能迎刃而解了。
有些老师也重视中学生的概括分析(思维力)能力的培养,但一开课便是分段、图解文章,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
学生对文章主题的了解也只是老师“水到渠成”的结果,成了无本之木。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识结构分为认知、感知、表象、思维四个阶段,前三阶段则是思维的基础。
意象是表象,是进一步分析研究作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