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实用示范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说“木叶” 课件PPT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说“木叶” 课件PPT
·•··“···叶”被排除 在形象之外— —暗示着“落
叶”。
木叶
?辨析以下意象的不同意味:
树叶 木叶
落叶 落木
落叶
落木
芝通芷,芝兰是蕙芷的简称
古时比喻德行的高尚或友情、 环境的美好等。如:芝兰之室。
①芳若芝兰;芝兰生深林。
②比喻优秀子弟:芝兰有秀; 芝兰重茂。参见“芝兰玉树”。
《孔子家语·在厄》:“芝兰 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按 《荀子·宥坐》作“芷兰”。
• 五、小结 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 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 乡、亲人、朋友。
• 思考2: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 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如思考1中提到的意象。据此,有些同学觉得分析诗歌很 容易了,以为只要记住常见意象的基本寓意,那么就可以 游刃有余地鉴赏诗歌了。的确,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 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蕴,但同一意象在不同 的诗人或语境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同学们在具体的 诗歌的分析中还是要考虑具体的语境的。有时候,同一意 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会表现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 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 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 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又找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这第二个艺术特征又是什么呢?
——请看课文第⑥段
树叶 木叶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是什么?请提要概括。
暗空示阔颜、色微_黄__色黄_ 、干时间燥上、_清_飘_秋_零_的__(气漂_ 息泊. 触离觉愁上)是、_干疏__燥_朗、感迢情远上、_漂__萧泊__瑟_离_·_愁···凋 落··零 寞

人教版必修五高二年级第9课 《说木叶 》课件(29张ppt)

人教版必修五高二年级第9课 《说木叶 》课件(29张ppt)

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思 念
鸿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西洲曲》 雁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
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
《声声慢》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
秋风叶落的季节
精读探究
品味诗句“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比较 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并分析作者引 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饱满)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空阔)
精读探究
品味诗句“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比较诗中“高木” 与“高树”的不同意味。并分析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精读探究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 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 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探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 与 “落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叶
木叶 落木
探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 与 “落叶”的不同意蕴。
初读文章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第1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 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 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 展到了“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 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 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初读文章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 课件 (共28张)语文课件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 课件 (共28张)语文课件PPT

文本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1~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自然段列举四个名句说明了什么观点?
答案:列举四个名句,说明木叶之美,说明“木叶”是那么突 出地成为诗人喜爱的形象,为下文的分析张本。
2.第2自然段中“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 了”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再进一步指出宁用“落木”而不用“落叶”,又非偶然现象, 悬念的设置使人急欲弄清原因。此处言简意丰。一是指出创新的途 径:“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二是指出 个例中体现的普遍性;三是含蓄地告诉我们,这样细致地揣摩是欣 赏诗的精妙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唐诗综论》。林庚先生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学者。 他的《唐诗综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把唐诗这一课题的研究提 到了现代学术的高度,同时也把唐诗的风貌的系统化研究留给了后 人。《说“木叶”》就是这部书中的精品佳作之一。
单音字
①袅袅(niǎo) ②萧萧(xiāo) ③翩翩(piān) ④冉冉(rǎn) ⑤绵密(mián) ⑥缠绵(chán mián) ⑦吟唱(yín) ⑧王褒(bāo) ⑨皎皎(jiǎo) ⑩灼灼(zhuó) ⑪亭皋(ɡāo) ⑫柳恽(yùn) ⑬寒砧(zhēn) ⑭万应锭(dìnɡ)⑮窸窣(xī sū)
说“木叶” 林庚
作者名片
简历:林庚(1910-2006),中国作家、诗人、古 典文学研究学者。字静希,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 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入中文系,曾创 办刊物《文学月刊》。
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朱自清先生助教,又参与编辑《文学季刊》。 1934年后,先后在民国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授中国文学史课程 ,继续写诗。这时期是他写自由诗的时代。1935年以后对诗的形式 有进一步的追求,从现代生活、语言的节奏与民族诗歌发展的规律中 探索新的格律体诗。抗战后,赴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北归任燕京 大学中文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市文联理事、《文学遗产》 编委,一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对于新诗的形式、中国古典诗 词有独到的研究。

说木叶课件(实用)

说木叶课件(实用)

袅 袅 兮 秋 风 , 洞 庭 波 兮 木 叶 下 。
。。
木叶
16
无边落木萧萧下
精选完整ppt课件
17
洞 庭 波 兮 木 叶 下
精选完整ppt课件
18
精选完整ppt课件
午庭桂 阴中树 嘉有丛 树奇生 清树兮
圆,山 树
绿之 叶幽 发。 华 滋 。
19
寒秋
风 扫 高
月 照 层
木岭
精选完整ppt课件
32
能力 运用文中理论,分析下列诗词中
迁移
梅的意象。
梅:傲雪、高 尚、纯洁、坚 强不屈、不畏 逆境
精选完整ppt课件
33
• 能力 • 迁移
运用文中理 论,分析下 列诗词中梅 的意象。
精选完整ppt课件
34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的《梅花》,表现 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 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松、 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相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精选完整ppt课件
46
——多为夕阳,表示一种感慨。

一 道 残
夕 阳



西


下 , 断 肠 人 在 天
水 中 , 半 江 瑟 瑟 半
好 , 只 是 近 黄 昏





精选完整ppt课件
47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李白《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人教版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课件 (共23张PPT)

人教版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课件 (共23张PPT)
9、说“木叶”
林庚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培养学生筛选课文中的主要信 息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主 要观点。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 示性的特点,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 能力。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树叶”和“木叶”以 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 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 “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 理论。
(4)描写“落木”的诗句有: ①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庾信《哀江南赋》) ②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③“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吴均《青 溪小姑歌》 )
3、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第4自然段至第6 自然段的相关信息,比较课文中“木” 与“树”不同。
பைடு நூலகம்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蕴 联想或情 意 时 象 间 感 场 合 木 秋 干燥 空阔 离人的叹 脱尽 枯黄 息 风 叶 疏 子 朗 游子的漂 叶 落 泊 树 春 枝叶 绿(叶) 饱含 饱满 密密层层 夏 繁 褐绿( 水 绵 浓阴满地 茂 干) 分 密 之 交
自主赏析这首词在摄取景物上的特点, 并探究词人在词中蕴含的情感。 苏幕遮· 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 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 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 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 思泪。
明确:他人抒写羁旅愁思,往往摄 取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范仲淹却反其道而 行之,摄取阔远而艳丽的景物来表达。 这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开阔和对生 活、对自然的热爱;另一方面,又使下片 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 高潮,所抒之情柔而有骨,挚而不颓。

《说“木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5)

《说“木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5)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第二,从氛围上去联想。
月光清澈
静谧安宁
内心平和,高尚情操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第三,从时间意识去联想。
明月之永恒 时光的流逝 个体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
对历史的慨叹和追思
不 知 江 月 待 张 何 若 人 虚 但 《 见 春 长 江 江 花 送 月 流 夜 水
——
学生活动(二)
“诵诗怡情”
亲情篇
• 1、朗诵孟郊的《游子吟》 • 2、吟唱苏轼的《水调歌头》
友情篇
(名句积累共分享)
• • • •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 二、由于诗人的情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表达 风格不同,再加上意象自身的多义性,鉴赏诗歌 时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要仔细分辨、掌握 分寸。
总结
意象 暗示性 情感
善于联想 抓住画面 把握固定寓意
牛刀小试
春 江 潮 水 连 海 平 海 上 明 月 共 潮 生
第四,从空间意识去联想。
月的藐远宏阔
环境的空旷苍茫 情感的苍凉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
——杜甫《旅夜书怀》
招式(二)
抓住画面,联系背景, 进行想象和感受。
思考:分析诗句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快乐无比
思乡怀人 孤单寂寞 内心凄凉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课件 (44张)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课件 (44张)

得到启示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 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 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
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 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文化心理暗示 暗示
文化传统:历 代文学作品、 典故所构成的 文化氛围。
生活常识暗示
拓展练习
微黄 干燥 空阔 疏朗
落木——无“绵密”之意 空阔
第五段 说明“木”为什么具有这个特征
——中国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 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 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 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 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 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 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柳树在中华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丰富多姿,因此历 代咏柳的诗、词不计其数,文人更常借柳寄托情意: 因柳是温柔谦逊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之自勉自励, 如( C );因受陶潜影响,柳也是后人向往的桃源所 在,如( D);柳与“留”同音,因此折柳赠别也可 以表达分别时留恋难舍之情,如(B );后来更以见 柳兴起对远方发人的思念之情,如(A ),“柳情” 真是蕴涵丰富啊!
萧, 纲风 《轻 折花 杨落 柳


树 中


叶 树
, 绿 叶
发 华 滋 。
浓密繁华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
—— ——
——
木 秋叶 风下 吹, 木江 叶波 ,陆 连 还厥 , 王似《 秋 褒洞临 月 《庭江 照 渡波王 浦 河。节 云 北 士歇 》 歌山

2.对于这种能力,人们普遍存在一种 疑问, 即为什 么只有 一部分 人会发 生联觉 现象。 一些人 用基因 来解释 这个问 题。有 研究者 已经注 意到, 如果一 个家族 中有一 人具有 联觉能 力,那 么很可 能会出 现更多 这样的 人。

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课件 (21张PPT)

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课件 (21张PPT)

现象
“木叶” 为历代诗人所钟
爱。
发现问题 (1—3)
分析问题 总结全文 (4—6) (7)
“木叶” 为古代诗 人所钟爱
析“木” 的两个艺 术特征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 “树叶”与“木叶”不过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 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种一字千里的差别在 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下面就分析诗人为何 钟爱“落红”“落英”而很少用“落花”的原因。
所谓“得意忘言”、“言不尽意”, 并不是说语言不能表达意思,而是说文学 作品应该追求一种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 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 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 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
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试着勾画出每 一段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想一想,本 文要讨论的核心话题是什么?
• “落英”“落红”也就是“落花”之意,在古诗 歌中“落英”出现的情况不少,《全唐诗》约有 16句,《全宋诗》中约有36句,而《全宋词》就 约有26句,但其中也有个别句“落英”不是做 “落花”的意思。
• 如: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暮春门有感》“春事已 烂漫,落英渐飘扬”。陆游《山居食每不肉戏作》 “秋来更有堪夸处,日傍东篱拾落英。”秦观 《如梦令》“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晏几 道《浣溪沙》“凉月送归思往事,落英飘去起新 愁”等等。
• 以“落红”表落花意的也不胜枚举,《全唐诗》 中约26处,仅《全宋词》中就约有91处,如:张 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 径,苏轼《水龙吟》“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 落红难缀”,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 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
• 【提问】诗人们为何在当用“落花”时而弃之不 用,却钟情于“落英”“落红”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ppt课件

• 最后两句:“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
回圆。”作者的心情既然如此愁苦,当然希
望友人前来,相聚谈心,以慰思念之情。现
在得知友人有意前来,因此非常高兴;几个
月以来,一直计算着与友人相聚的日期,他
登楼望月,月亮都圆了好几回了,还不见友 人的到来。“西楼望月几回圆”生动形象地 表现了作者盼望友人到来的迫切心情。 • 这首诗通过怀念友人,表达了作者为未能为
• 5.走近作者 • 林庚,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 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 系。1933年秋天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 《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 的新诗人开始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 诗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的近侍。后入太学,立志读书。代宗朝入仕
途,历任洛阳丞、县令、滁州刺史、江州刺
史、苏州刺史,卒于任所。在他早期所写的
一部分作品里,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
罢官后,作品中慷慨为国的昂扬意气消失了,
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其诗多写山
• 【主旨感悟】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感怀时事、思念友人的情 怀。开头意在说明花落花开,别来不觉又是 一年。中间四句触景生情,写一年来的感受。 世事渺茫难料,因而愁绪满怀;从自身来讲, 既多病而思归,又为没有做好父母官而自愧。 最后两句表示渴望和友人畅叙。
•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 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题的基本思路 是:①整体阅读,感知原文。②找到该题信 息所在的段落或区域。③对该段落或区域内 容要点进行概括与分析。④将选项中的相关 信息与这些概括与分析进行对照,从而得出 答案。
学 习 目 标
• 1.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 的方法;积累古诗名句,提高学生学习鉴赏 的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 力。 • 2.借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 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 3.把握“木”字的艺术特征。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学课件(62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学课件(62张PPT)
• 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王维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 • 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 孤松。——陶渊明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 •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 •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刘禹锡 •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 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 •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萧诗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 知。——张惠言
“木”比“树”更显得 单纯,仿佛本身就含 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精读课文第6段:
概括“木”在形象 上的第二个特征
——飘零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饱含水份,繁密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 易想起树干,而且 还会带来“木”所 暗示的颜色,它可 能是透着黄色,而 且在触觉上它可能 是干燥的而不是湿 润的。带来疏朗的 清秋气息。
随笔分类
议论性随笔 这类随笔又叫“随感”或 “杂感”。所谓“随”, 有随手记下而非刻意为文 之义;所谓“杂”,是指 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大 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 至身边琐事,风花雪月, 鸟虫宠物,校园风情,学 习心得,书籍品评,亲人 友人,无可不写。但随笔 的重点还是个“感”字, 作者要有感而发,哪怕是 一点思考、一点感受、一 点闪光的意念都可带到文 章中去,不摆做文章的架 子,保持一种随意漫谈的 风格。 • 记叙性随笔 说明性随笔 记叙性随笔大多取材于 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或 作者的偶然经历, 基 说明性随笔 不 本内容是叙事写人。 同于纯粹的说明 随笔的主旨是写情见 文,它看重的是 性,它的抒写往往融 事物中的意趣, 入作者的主观感受, 带有鉴赏的性质, 有时直截了当说出, 有时则借物抒怀, 有时是隐藏在文字背 另有寄托。模山 后;它描写的往往是 范水,往往以片 人人类似经历的平凡 断的文字,把大 小事,但经过你仔细 自然的千姿百态 体味后,会使你察觉 准确形象地描绘 世俗风情、感悟人生 出来 道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课件(31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课件(31张PPT)

概念 艺术形象
树 木
满树的叶子 浓荫 水分很充足 浓绿
木板.木料 落叶 微黄
树干 秋天 干燥
—— ——
叶 密 鸟
树 庭
中 有
萧 纲 《 折 杨 柳 》
飞 得 , 风 轻 花 落 迟
叶 无 奇
名树 氏,
绿 叶 发 华 滋
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木 袅
袅 兮

叶 风
, 洞
——

屈波
原 《 九 歌 》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在有清霜。
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 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堤上柳》
戴叔伦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折杨柳》
施肩吾
伤见路旁杨柳春, 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 不送去年离别人。
课后作业
离别之情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忧愁情绪 脱俗之境 圣洁 坚贞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 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 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
1: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分披,细叶精致。 诗人借咏柳 赞美春色的美丽和自然的活力。
2:女子纤柔轻盈,妖媚多情。
3: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 猖狂的奸臣
潦艰 百万 不无 渚风 登
倒难 年里 尽边 清急 新苦 多悲 长落 沙天

停恨 病秋 江木 白高
浊繁 独常
滚萧鸟猿Βιβλιοθήκη 杜 甫酒霜 登作 滚萧 飞啸
杯鬓 台客 来下 回哀
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 与“落花”,而用“落木” 与“落红”呢?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10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10PPT课件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 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 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拓展练习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 意象潜在暗含的意 义,把它们各自表 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
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 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 诗中“高木与 “高树的不同 意味。(方法提示:朗读感悟
,划出文中关键词句,相互讨论
交流)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 ,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 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 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 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 ……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 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 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 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 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
全文思 路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总结全文 (1—3) (4—6) (7)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潦倒悲怆
概念 艺术形象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传统意象凝固性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说木叶》课件16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课件16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总结

木叶
疏 朗空 阔

相去无几


一字千里
树叶
绵密 饱满

什么诗诗歌的暗示性?文章如何阐释诗歌暗示性的问题?
文章谈到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作为概念影子的暗示 性是指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这样 的意义是不确定的,在诗歌鉴赏中不但要玩味诗歌的语义, 而且要玩味诗歌语言以外的意义。中国诗歌语言注重语言的 含蓄,注重暗示,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是无尽的。作者用 了许多例子做了分析,讲明了这个问题。

独立完成“自学深 思”部分内容。

小组讨论完成 “合作探究” 部分内容。
正字音

袅袅(niǎo) 灼灼(zhuó) 涔(cén)阳 窸(xī)窣(sū)
照浦(pǔ) 亭(皋(ɡāo) 万能锭(dìnɡ)
褒(bāo)扬 寒砧(zhēn) 言筌(quán)

快速阅读课文,梳理全文结构,共分为几个部分?

(2)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引用了
大量的诗句和理论说明,结合第6段相关内容完成下表。(参照
文中例句中意象的特点)
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或韵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 落叶
微黄 繁密绿色干燥不湿润 饱ຫໍສະໝຸດ 水分疏朗 飘零之意 春夏之交
落木(意味 )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 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 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比较下面三首诗“梅”的特点:

• 梅花 王安石 •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课件 (共32张PPT)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课件 (共32张PPT)
说“木叶”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树:为何不说树叶?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叶:难道为了简练?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木叶:树叶为何无人过问?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题李次云窗竹 白居易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 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而标题却拟为“说 ‘木叶’”,若改为 “谈谈诗歌语言的暗 示性”,你以为如何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 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李 白《孤兰》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LOREM IPSUM DOLOR
兰 —— 幽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 极浦 落木:为何对“木”如此 不肯放弃?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课件 (25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课件 (25张PPT)

注意:
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 感情色彩和文化内蕴,但同一意象在不同 的诗人或语境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 同学们在具体的诗歌的分析中还是要考虑 具体的语境的。有时候,同一意象在不同 的诗人笔下,会表现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的感情。
菊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木叶”、“落叶”、 “黄叶”带给我们的感 觉是否一样?为什么?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 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 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 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 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 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 言说。
说 “木 叶”
林庚
林庚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 授,既是诗人,又是学 者。在唐诗和楚辞的研 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 著名的“盛唐气象”。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比较 、体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威武精神
英雄气魄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历尽风霜而后 凋的坚贞品格
黄花
朱淑真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独。立人格的 不屈追求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人教版版)必修五说木叶实用精选课件

(人教版版)必修五说木叶实用精选课件

褒(bāo )奖 寒砧(zhēn ) 言筌(quán) 庾(yǔ )信 陆厥(jué)
2.词语理解 袅袅——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灼灼—— 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 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窸窣—— 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相去无几—— 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常见意象
• 月:寄托对家乡、亲人思念; 怀 古之情。
• 梧桐:悲秋,愁,凄苦之情。 • 折柳:喻送别。 • 杜鹃:悲苦,渲染哀怨悲凄的
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乡愁乡思。
• 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 寓归隐。
• 蝉:指餐风露宿的雅士高人。 高洁象征。
• 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 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 忧伤。
微黄 干燥 空阔 疏朗
落木——无“绵密”之意 空阔
五、课堂小结:
1、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
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 境界,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 同完成,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 理解和概念。
2、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
语言是富于暗示性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 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3、比较“木”和“树”各有什么特 征?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饱满)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空阔)
树 木
满树的叶子 浓阴 水分很充足 浓绿
木头木料、木板 树干
落叶
秋天
微黄 干燥
总结:
树(叶)——繁茂的枝叶 密密层层 浓阴
饱满
无飘零之意
落叶——繁密 湿润 飘零之意
木叶——落叶的因素 木质的树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将 垂念 更改为 常念(感念) • (2)将 高足 更改为 弟子 (学生或
门生)
• (3)将 敬谢不敏 更改为 感激在心 • (4)将 斧正 更改为 指正 • (5)将 鼎力相助 更改为 大力相助(全
力以赴)

1.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 要素之 一,是叙 事作品 中表现 人物之 间相互 关系的 一系列 生活事 件的发 展过程 。

4.根据结构来梳理。按照情节的开端 、发展 、高潮 和结局 来划分 文章层 次,进而 梳理情 节。

5.根据场景来梳理。一般一个场景可 以梳理 为一个 情节。 小说中 的场景 就是不 同时间 人物活 动的场 所。

6.根据线索来梳理。抓住线索是把握 小说故 事发展 的关键 。线索 有单线 和双线 两种。 双线一 般分明 线和暗 线。高 考考查 的小说 往往较 简单,线 索也一 般是单 线式。

9.自信让我们充满激情。有了自信, 我们才 能怀着 坚定的 信心和 希望, 开始伟 大而光 荣的事 业。自 信的人 有勇气 交往与 表达, 有信心 尝试与 坚持, 能够展 现优势 与才华 ,激发 潜能与 活力, 获得更 多的实 践机会 与创造 可能。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和建安 七子等人形成的慷慨激昂、刚健 有力的诗歌风格。
识词释义 1.词语认读
袅袅( niǎo) 灼灼(zhuó) 涔(cén)阳 窸窣(xī sū ) 橘徕(lái ) 柳恽(yùn) 潜力(qián)
照浦( pǔ) 亭皋(gāo ) 万应锭(dìng) 迢(tiáo )远 冉冉(rǎn) 桅(wéi)杆
微黄 干燥 空阔 疏朗
落木——无“绵密”之意 空阔
五、课堂小结:
1、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
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 境界,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 同完成,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 理解和概念。
2、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
语言是富于暗示性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 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问题思考 1、阅读1-3段,思考:
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 文学现象?
1、‘‘木叶’’是历代 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2、诗歌中有用“树”,有用 “叶”“树叶”“落叶”却无 人过问。 “木叶”一用再用, 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 多精彩的诗句;
3、其中关键在于“木”字
问题思考
2、阅读4、5、6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 上有哪些特征?
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 而用“落木”呢?


无边落木萧萧下,
填 空
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林庚(1910—2现当代著
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 集《夜》。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 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 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 “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 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 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暗_示_性 _的问题。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 是“盛唐气象”。林庚先生历任 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 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 《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 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 学简史》等。
指盛唐时期雄壮浑厚的诗歌特征
指少年人特有的一种单纯自 信、朝气蓬勃、勇于开创的精神。
指关心百姓疾苦的济世之情, 是匹夫的责任和赤子的忠心。

2.它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 与人物 、人物 与环境 之间相 互关系 的具体 事件构 成。

3.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 体感知 小说的 起点。 命题者 在为小 说命题 时,也必 定以情 节为出 发点,从整体 上设置 理解小 说内容 的试题 。通常 从情节 梳理、 情节作 用两方 面设题 考查。

7.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 有别的 影响, 原因在 于阅读 并非是 对作品 的简单 再现, 而是一 个积极 主动的 再创造 过程, 人生的 经历与 生活的 经验都 会参与 进来。

8.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 解力有 所欠缺 ,所以 在读书 时往往 容易只 看其中 一点或 几点, 对书中 蕴含的 丰富意 义难以 全面把 握。
3、比较“木”和“树”各有什么特 征?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饱满)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空阔)
树 木
满树的叶子 浓阴 水分很充足 浓绿
木头木料、木板 树干
落叶
秋天
微黄 干燥
总结:
树(叶)——繁茂的枝叶 密密层层 浓阴
饱满
无飘零之意
落叶——繁密 湿润 飘零之意
木叶——落叶的因素 木质的树干
褒(bāo )奖 寒砧(zhēn ) 言筌(quán) 庾(yǔ )信 陆厥(jué)
2.词语理解 袅袅——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灼灼—— 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 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窸窣—— 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相去无几—— 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常见意象
• 月:寄托对家乡、亲人思念; 怀 古之情。
• 梧桐:悲秋,愁,凄苦之情。 • 折柳:喻送别。 • 杜鹃:悲苦,渲染哀怨悲凄的
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乡愁乡思。
• 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 寓归隐。
• 蝉:指餐风露宿的雅士高人。 高洁象征。
• 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 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 忧伤。
• 南浦:水边送别之所。喻离别。
•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喻离别 漂泊。
• 西楼:相思之所。喻思念、忧 愁。
鸿雁:指书信。相思之情。
• 20. 下面是某毕业学生在教师节前夕给老师发送 的短信,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 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5分)
• 恩师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 作为您的高足,有幸得到您的指导和帮助, 至今敬谢不敏。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 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以后还请恩 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 劳,我定当鼎力相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