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与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

《沙与海》剧照

结构上,平衡对称,错落有致。整个片子非常严格地按照介照完刘丕成之后,紧接着介绍刘泽远的顺序,两户人家,一个在湛蓝的大海上,一个在银色的沙漠里,两种地方风貌穿插,让人感觉清晰有序,新鲜不刻板,不会给观众造成视觉疲劳。

音乐

音乐的运用,统一并富有情趣。本片的音乐选择绝对是一个亮点。看一个片子的元素是不是一个亮点,我觉得是以观众的第一印象的视听为基准的。如果观众看到一个画面,听到一句话,能突然一惊,有被激活的感觉,那么,它绝对就是亮点。本片的音乐运用就有这种效果。特别是在画面刘泽远的小女儿在沙漠里摸爬滚玩里面,以及刘泽远在捡沙枣的时候,音乐效果能让人动容。本片音乐的运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统一。统一表现为三个方面:一个是整个片子的统一,半个小时看下来,没有出现第二支曲子,只有一支曲子,没有杂乱的感觉,而且非常受用。另一个方面,这个片子在介绍渔民刘丕成的时候,都没有音乐的配音,音乐只是统一出现在介绍沙漠里的刘泽远一家的时候,最妙的是,尽管这样安排,但丝毫不会给人一种偏得介绍刘泽远一家的感觉,整个片子下来,依然流畅自然。音乐统一性还表现为连片尾的音乐也是同一支曲子。

细节

这个片子的创作者能巧妙地利用一些空镜头,化腐朽为神奇,本来是完全可以不要的镜头,却运用的富有情趣。比如,刚开始介绍渔民刘丕成的时候,他的小儿子从渔船上纵身一跃,像鱼儿一样跃入海里,这个画面非常生动,摄像不但及时捕捉到了,编辑也很有眼力把它很好地运用起来,富有趣味性。在记者采访牧民刘泽远的大女儿时,有这样一个画面:记者问她想不想离开这个家,这个女孩子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沉默是很耐人寻味的,它非常传神地从侧面表现了沙漠里生活的闭塞,年轻人的孤独。细节上有趣味性和深刻性。

解说词

这个片子的解说词也具有深刻性。比如,在介绍渔民刘丕成的时候,有这么一句: “生活像被海浪推着走”,这句话化抽像为具体,很有修辞效果。比如,”除天气预报,外面的生活对他们无关紧要”,这样的生活对我们来说简直无法想像,但却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再比如,“钱赚的多说明

这条路行得通”,“人生一辈子,在哪儿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常口语化,但很有哲理性。这些都在侧面为升华主题服务。

特色

采访介入是最大特色。实际上,在拍记录片的时候,一般不提倡采访,因为这样会干扰主人公的生活,也会有明显的编导主观意图。而且,在分

析记录片的时候,也一般把不介入采访当作特色。这个片子如果没有采访,就不可能知道年轻人的心态,不可能很生动,很真诚地表现出他们“生活上不苦,就是太孤单。”也就不可能真切地让观众领会到牧民刘泽远和渔民刘丕成怕拴不住年轻人的心,家业无人继承的担忧。而且这里的采访介入尽量以不打扰的聊天式进行,像在采访两家的大女儿时,一个在海边洗衣服,另一个在家门口织毛衣。并不是那种正襟危坐式的采访。

局限性

同样以一些人文类的纪录片来做比较。在结构上,虽然是两户人家,两个地方风貌的穿插,平衡对称,在修辞上有一种“反复”的美,看起来安排得当,但不够精巧。衔接上比不过《俺爹俺娘》,《俺爹俺娘》里空镜头和照片的完美融合,无人能比。这上片子基本上结构就是一条线索,它不像《龙脊》,除了以时间为线索,民歌也是一条线索。这个片子更简单,直来直去。字幕由于受时代的局限,以这种简单的形式出现无可厚非。编导的主观意识过于浓厚,是本片的另一个不足,它使整个记录片看起来又有专题片的痕迹。

编辑本段沙与海-评价

“沙漠”和“海岛”一直是人类学家和纪录片创作者均感兴趣的地方。

《沙与海》的作者康健宁和高国栋尝试在一个片子里描述两种在地缘上完全不同亦鲜为人知的人与自然的故事。《沙与海》表现了居住在藤格里沙漠的牧民刘泽远和黄海井蛙岛渔民刘丕成两户人家不同的生活状况。西部一望无垠的沙漠和东部茫茫大海中的小岛是孤独的两家人栖身的地域环

境,未加斧凿的真人真事,不经意间流露的细节和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述更使观者对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顽强生存的人们平添几分敬意。

电视纪录片《沙与海》中,有一个长达27秒钟的脸部特写给人留下深刻

的印象:当记者采访刘泽远的女儿,问她“想不想离开这个地方?……舍不得这个家是吗?”她始终低头不语,但她那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在特写镜头的放大下,通过脸部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物体特写与脸部特写一样重要,它具有隐喻、暗示、强调的作用。无生命的物体与一些形象联系起来的话,物体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东西了。它们既代表自身,又有其他含义。

无论纪录片的精神应该是直接面对社会,然后跟最基层的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的一种精神。中国纪录片发展到今天,这个东西可能会越来越显示出来

“无论大海还是沙漠,对于刘丕成和刘泽远来说都是无法与之抗拒的庞大怪物。无论是生存还是发展,他们似乎都走在同一条道路上,那就是顺应。”沙漠与海二者在人们眼中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被作者从两个不同的人之间相似的境遇紧密的连接在一起。这就组成了这个片子的整个结构。作者依据空间的变化将画面进行组合,两个空间的事相互对比,相互呼应,将沙漠与海中生活的艰难形象的再现于电视屏幕之中,将两个不同主人翁的生活状态巧妙的展现在观众眼前,将人与自然微妙的关系集中展现在人们跟前。从而使整个片子更加的饱满,更加生动。假想,如果片子集中表现大海或者沙漠其中一个的生活状态,那片子则会显得比较单薄,没有穿透力。而通过对比,事物的形象才会更加的突出,给人的印象才会更加深刻。这就是作者的独到之处。也许这样的结构在现在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将其放在十几年前来看,其价值则是不容忽视的。

影片中一个不得不提及的一个画面语言则是色彩语言。代表着沙漠的黄色和代表着大海的蓝色二者形象生动的将自然环境充分展现。在画面进行切换的时候我们则可以通过这两中不同的颜色来判断作者现在描述的是哪一个人物。而两种不同的颜色抒发的却都是一种相同的感情,那就是人在自然状态下生活的艰难。

贯穿整个片子的是旁白。他对画面的内容进行一定的阐述,议论和评说。观众通过旁白去了解人物,认识环境,才能够更加深刻的去体会作者想样传达给观众的思想,才能够明白作者创作的思路。而对于主人翁的一些想法也是透过旁白很自然的流露出来的,比如刘丕成对自己财产问题的担忧则通过旁白来表达,这种方式简单明了,也让人比较容易接受。也许有人会说电视最基本的语言是画面语言,现在的电视强调用画面去表达思想感情,尽量少用大段大段的旁白。这似乎和该片有一定冲突。但请注意该片的创作时间,十几年前很多电视人并没有认识到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