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结构变迁看西方财政理论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西方财务理论发展演变

中西方财务理论发展演变
中西方财务管理 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演变
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演变 二、我国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演变
一、西方财务管理 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演变
(一)三阶段说 (二)四阶段说
(一)三阶段说
•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第三阶段 传统财务管理理论阶段 投资财务管理理论阶段 现代财务管理理论阶段
第四阶段 新财务理论阶段
(20世纪70年代--?)
理论产生背景: 1、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
(1)理性预期理论 (2)不对称信息理论 (3)产权理论 (4)期权理论 (5)公共选择理论
2、20世纪80年代后企业理财范围和理财环 境变化
第四阶段
新财务理论阶段
(20世纪70年代--?)
财务管理研究情况: 1、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财务管理不仅重视 对现金流转的研究,而且重视对企业控制权 及其运动的研究 2、重视对理财环境研究 3、探讨国际企业财务管理 4、研究信息技术的应用对财务活动的影响及 相关策略 5、总部经济问题研究
4、研究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唯一的基础理论。 5、本期财务管理的特点 (1)内容上,财务管理重点是对财务 管理概念的争论。 (2)实务上,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财 务控制”的具体方法。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至93年两则颁布
1、时代背景 ——— 国企改革 2、财务管理研究的重点 (1)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研究如何处理国家与企业 之间的分配关系、企业基金制度、利润留成制度、 两步利改税、承包制、租赁制、税利分流。 (2)研究财务与会计之间的关系 (3)财务的职能 (4)提出宏观财务和微观财务的问题
综合理财论向现代理财论转变的三个重要标志 2、财务学的中心议题转向探讨个人、企业、社会如

西方财政思想的演进总结

西方财政思想的演进总结

西方财政思想的演进总结西方财政思想的演进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他对财政管理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理论基础,并开创了财政学的研究方向。

然而,西方财政思想的演进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财政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对西方财政思想的演进进行总结,并探讨每个阶段的重要理论观点和影响。

1. 古典经济学阶段(18世纪-19世纪初)古典经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经济学与财政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财富生产。

他还强调贸易的重要性,主张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

然而,斯密对财政政策的思考相对较少,他主张“夜光法则”,即对经济的干预应该尽量少,以避免政府滥权。

大卫·李嘉图则关注了财政政策对资源分配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他提出了相对剩余和绝对剩余的概念,并通过劳动价值论解释了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

他强调了财政政策在保护国家利益和促进社会福利方面的重要性,但也主张政府应该遵循自由市场原则,以避免干预过度。

2. 凯恩斯主义阶段(20世纪中期)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现代宏观经济学和财政政策产生了巨大影响。

凯恩斯理论提出了“总需求决定总产出”的观点,主张政府在经济下行时通过财政政策进行干预,以刺激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

他提出了财政政策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原则,认为政府应该增加公共支出和减税,以增加总需求。

这一观点对于解决大萧条和实现经济复苏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新自由主义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思想迅速兴起并成为主导,对财政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主张政府应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遵循市场自由原则。

他们对凯恩斯主义的批评集中在政府过度借贷和货币供应过度膨胀等问题上,认为这些问题会导致经济不稳定和通货膨胀。

中西方财务理论发展演变41页PPT

中西方财务理论发展演变41页PPT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中西方财务理论展演变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财政理论变迁的历史回顾_1

财政理论变迁的历史回顾_1

财政理论变迁的历史回顾;纵观世界各国,财政的源远流长,而财政作为活动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至今不过200多年。

一、西方公共财政理论变迁概况众所周知,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较之其他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要晚得多。

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

英国重商主义学派托马斯。

曼倡导的“贸易差额论”,“国防财政论”就是西欧各国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资本主义发展与专制君主利益相一致的产物。

威廉。

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是在重商主义走向古典经济学派过渡阶段,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货币关系扩大,为满足新兴资产阶级经济斗争需要出现的,并没有完全摆脱重商主义理论的。

西方国家财政理论真正具有的性质,始于18世纪中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

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于迅速发展上升时期,古典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亚当。

斯密顺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集前人财政理论之大成,予以融会贯通,于1776年出版了财政学说专门论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对国家财政进行了深入系统的专题研究,全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积极宣扬经济自由、发展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主张国家职能越小越好,政府只要能起着“城市警察”的作用就足够了。

国家财政支出必须限制在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建设和维护公共机关的需要。

国家财政收入来自君主或国家财产收入和来自赋税收入两个方面,并以地租、利润和工资三种收入作为课税划分依据,提出了著名的税负公平、确实、便利、节约四大原则。

《国富论》的问世,使西方财政理论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为公共财政奠定了理论基石,对资本主义各国在财政理论上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人们都称亚当。

斯密为西方财政学的鼻祖,创立了具有意义的财政学,是不言而喻的。

亚当。

斯密的财政思想及其政策主张,经过大卫。

李嘉图的继承和发展,对西方各国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

西方财政学发展脉络探析

西方财政学发展脉络探析

西方财政学发展脉络探析【摘要】本文旨在探析西方财政学的发展脉络,通过对西方财政学的早期阶段、古典财政学、新古典主义财政学、现代财政学和实证财政学的兴起及发展进行分析。

在将对西方财政学的整体发展进行概述。

在将详细介绍西方财政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和重要思想流派的兴起。

在将对西方财政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展望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可能的重要议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对西方财政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演变有更深入的了解,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西方财政学,发展脉络,概述,早期阶段,古典财政学,新古典主义财政学,现代财政学,实证财政学,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西方财政学发展概述西方财政学是研究财政活动和财政制度的学科,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财政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多个重要的学派。

在西方财政学发展的早期阶段,财政学主要关注政府的财政收支和财政政策。

古希腊的财政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财政公正和税收公平的理念,为后来财政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典财政学的兴起标志着财政学的进一步发展。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在18世纪提出了自由放任主义和经济学的理论,对财政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古典主义财政学的兴起则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出现。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重要性,为财政学奠定了现代经济学基础。

随着现代财政学的发展,财政学开始关注宏观经济政策、税收改革和财政监管等问题。

实证财政学的出现则强调利用实证研究方法来分析和解决财政问题,为财政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合以上内容,西方财政学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不同阶段和学派的兴起,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支持。

在未来,西方财政学将继续深化理论研究,拓展研究领域,为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 正文2.1 西方财政学早期阶段西方财政学的早期阶段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

科研课题论文:西方财政学发展脉络探析

科研课题论文:西方财政学发展脉络探析

80202 财政研究论文西方财政学发展脉络探析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财政活动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随着国家的出现而诞生。

财政学主要研究政府如何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筹集、使用和管理资金。

一、西方财政学思想发展的萌芽古希腊的色诺芬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经济”一词的思想家。

在《论税收》中,色诺芬主要讨论了如何改进雅典的税收制度问题,第一次提出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概念。

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之后,财政才作为一门系统的学问被学者们所研究。

第一次专门论述财政问题的著作是法国政治思想家波丹所著的《共和国》。

波丹认为国家财政应当是为了维持国家利益和公共需要,征收适当的财政收入,国家切不可滥收滥支。

英国重商主义者托马斯?霍布斯在《利维坦》等著作中阐述了其赋税思想,率先探讨了国家建立及其人民应当向政府缴纳税收的原因。

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一些著作中,也有关于财产与收益之间以何者为课税标准,以及强制征税的公平原则之类的论述。

二、20世纪西方财政学的早期发展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较为系统、完整地阐述了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和公债等问题,确立了财政学体系。

亚当?斯密的财政理论和财政思想为后来财政学的发展搭建了基本框架,在学说史的研究中被称为“古典财政理论”。

1890年,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出版了《经济学原理》,拓宽了斯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同时他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研究了税负的转嫁与归宿问题,使财政学研究走上可验证的轨道,这一时期的财政学研究也被称为新古典财政学。

马歇尔的学生庇古(Arthur C.Pigou)在局部均衡分析框架下对外部性问题进行了考察,指出政府可以通过征税或给予财政补贴的方法促进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进而实现对市场缺陷的弥补。

此外,庇古还对税收负担在个人间的分配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将收入分配问题纳入财政学的研究范围。

西方财政学理论基础的演变及其借鉴意义

西方财政学理论基础的演变及其借鉴意义

西方财政学理论基础的演变及其借鉴意义一、引言财政学是研究政府财政活动和财政制度的学科。

20世纪初,西方财政学理论的快速演变,为全球政府财政活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从西方财政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主要派别以及借鉴意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西方财政学理论的基本概念西方财政学理论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它集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历史学等知识于一体。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财政活动,即政府收入、支出和债务的管理和运作机制,以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的一门学科。

在西方财政学理论中,财政学是公共财政理论、财政法等诸多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西方财政学理论的历史演变西方财政学理论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18世纪后期,亚当·斯密提出了“市场经济系统”理论,并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公共和私人实用主义”理论,这是西方财政学理论的开端。

19世纪后期,古斯塔夫·冯·舒伯特、列昂尼德·沙马洛夫、约翰·贝茨·克拉克等学者对财政领域进行了探讨,并逐渐形成了“公共财政”和“私人财政”两个研究方向。

20世纪以来,财政学理论经历了两次重大波动。

20年代至60年代,西方财政学理论逐步展开了理论研究的全盘社会化趋势,出现了凯恩斯主义、保守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三大学派。

70年代以后,财政危机大规模爆发,西方财政学理论社会化趋势开始逆转,出现了自由市场理论、新政府支出理论和产权理论三大学派。

四、西方财政学理论的主要派别1.凯恩斯主义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以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代表,重视政府干预与政府调控,主张政府通过调整经济政策等手段,来解决市场经济中的失灵问题,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完全就业的目标。

2.自由市场学派自由市场学派又称新古典派经济学,强调市场在分配资源和实施经济调节方面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平衡的能力。

认为政府介入只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失调。

西方财务理论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借鉴

西方财务理论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借鉴

西方财务理论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借鉴【摘要】这篇文章将重点探讨西方财务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首先介绍了财务管理理论在西方的应用和西方财务理论的主要特点,然后分析了我国企业可借鉴的西方财务理论和西方财务理论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最后探讨了西方财务理论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情况,并提出了我国企业应该如何借鉴西方财务理论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为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并推动我国企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西方财务理论、发展历程、我国企业、借鉴、财务管理、应用、主要特点、启示、结论、未来发展方向、结语1. 引言1.1 西方财务理论发展历程西方财务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在当时,工业革命带来了大量的资本积累和企业扩张,财务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复杂性的增加,财务管理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到财务规划、资本结构、资金运作、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

20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开始建立现代财务理论体系,包括财务报表分析、投资决策、资本成本、财务绩效评价等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财务理论也逐渐与国际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

在20世纪后半期,西方财务理论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涌现出了许多经典的学说和方法。

现代资产定价理论、实施决策理论、财务与会计信息的有效市场假说等理论为财务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西方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也逐渐走向标准化和专业化,提高了企业治理水平和经营效率。

1.2 我国企业现状我国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国企业的规模与数量不断增长,但整体上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一些大型企业与小微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

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财务风险意识相对较低,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一些企业存在着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忽视财务风险管理等问题,导致经营风险增加。

我国企业在财务报表透明度和质量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的透明度和信誉度。

对西方财政学理论基础的演变及借鉴意义研究

对西方财政学理论基础的演变及借鉴意义研究

对西方财政学理论基础的演变及借鉴意义研究前言财政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研究的是政府在财政领域的活动和政策。

自18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在财政学领域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许多经典理论和学说,对全球范围内的政府财政活动和政策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西方财政学理论基础的演变以及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财政学学者的借鉴意义,希望可以为读者对西方财政学的发展和财政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有更深刻的了解。

历史演变古典财政学18世纪后期,随着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古典财政学也开始逐渐形成。

亚当·斯密是古典财政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政府应该尽可能少地涉及市场经济,并主张遵循自由市场经济原则。

该学派的学者强调税收应该合理分担,对社会应该尽可能公平,国家支出应该经过严密的控制,防止过度浪费。

这些观点对财政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奠定了现代财政学的基础。

需求管理20世纪早期,经济大萧条带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公共支出和储蓄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

这些措施导致了财政赤字的增加,也促使财政学者开始研究如何在需求管理的框架内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需求管理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个方面,对财政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20世纪50年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开始兴起。

该学派的学者主张市场对资源的合理分配是最有效的方法,持有市场自由、政府少涉及市场经济的观点。

他们认为政府的干预不仅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还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这些观点对财政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政策的基础。

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借鉴意义西方财政学的发展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财政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一些借鉴和应用包括: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西方学者对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以提高税收收入和提供公共服务。

其他国家和地区可以借鉴吸收这些政策,以满足自身的不同需求。

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演进及其评述

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演进及其评述

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演进及其评述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演进及其评述陈柳钦(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191)【内容提要】:纵观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演进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新资本结构理论和后资本结构理论四个阶段。

资本结构理论经过近五十年的研究历程,人们对于资本结构的认识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

―资本结构之谜‖正在逐步被研究者揭开。

【关键词】:资本;资本结构;资本结构理论合理的资本结构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组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资本结构中的―资本‖,是指企业全部的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和负债。

资本结构指全部资本的构成,即自有资本和债务资本及其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资本结构是企业财务决策的核心,它对企业的市场价值和治理都有重要。

资本结构是一个老话题,但同时也是一个永远年轻的题目。

资本结构理论是现代企业财务领域的核心部分,也是一个让很多人趋之若鹜却又仍然显得扑朔迷离的课题。

难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图尔特·梅耶斯(S. Myers,1984)曾将资本结构问题称为是―资本结构之谜(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

早期关于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仅是对事实的简单陈述和一些零散观点,没有用典型的经济学方法和技术进行分析,更谈不上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1958年,美国学者莫迪格莱尼(Franco Modigliani)与米勒(Mertor 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资本成本、企业财务和投资理论》(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一文,首次将市场均衡理论用于研究企业资本结构问题,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为资本结构的研究开辟了先河,标志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建立。

此后经过了近五十年的研究历程,人们对于资本结构的认识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

西方财政学理论基础的演变及其借鉴意义

西方财政学理论基础的演变及其借鉴意义

西方财政学理论基础的演变及其借鉴意义引言财政学作为一门研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学科,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公共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财政学以其深入的研究和理论体系,为世界各国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本文将探讨西方财政学理论基础的演变,并探讨其对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

财政学理论的起源和演变古希腊财政学的雏形古希腊时期,人们开始研究财政收入的起源和用途。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提出了一些关于财政管理的想法。

柏拉图认为,国家应该通过公正和理性的财政政策来维持社会的平衡和稳定。

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公共支出应该用于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观点。

古罗马财政学的发展古罗马时期,财政学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罗马帝国的扩张使财政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人们开始研究如何有效地收取税款并管理财政支出。

该时期的智者西塞罗和公历提供了一些关于财政管理的重要观点,他们强调了财政稳定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方法来实现财政平衡。

古典经济学对财政学的贡献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古典经济学的兴起对财政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市场经济可以自我调节,并主张减税、自由贸易等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

大卫·李嘉图则提出了经济学中的“李嘉图原理”,强调了税收和公共支出对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这些理论为后来的财政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现代财政学的兴起20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财政管理复杂性的增加,现代财政学开始形成。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视为现代财政学的创世之作。

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主张通过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并广泛运用财政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

此后,现代财政学在宏观经济学、公共财政和税收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西方财政学理论对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西方财政学理论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的参考。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及其借鉴意义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及其借鉴意义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及其借鉴意义董正平 任何一个国家在迈向工业化的进程中,都面临着如何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稀缺性资源的问题,能否保持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资源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最优置换关系,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效率,从而成为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17世纪中叶,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尚未最后确立的时候,古典经济学家就对它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最初的探讨,在劳动价值学说中奠定了人的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重要地位。

威廉·配第关于“土地为财富之母,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的论断,布阿吉尔贝尔关于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论述,都把劳动看作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认为一国财富的规模取决于人口数量、勤勉程度和技艺水平。

其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把劳动价值学说推到了那个时代西方经济学家可以达到的顶峰。

斯密从富国裕民的目的出发,力求探讨国民财富的性质以及增加国民财富的原因和途径,他认为财富不是金银货币,而是由生产性劳动所生产出来的有用物品,导致国民财富增长的首要原因是生产性劳动者人数的增加及他们之间的社会分工,资本积累只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李嘉图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斯密理论体系中的一系列矛盾,断然确定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相对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

这种劳动既包括体现在生产资料中的过去劳动,又包括在劳动过程中耗费的工人的直接劳动,从而把经济增长中劳动要素的分析推上了一个新阶段。

古典大师们强调人的劳动是财富源泉的思想为现代西方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了最初的思想来源。

19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在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或即将完成,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大机器生产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之相联系,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一些西方学者据此认为,经济增长率最终取决于资本积累率,资本积累水平较之劳动要素投入对增长具有更大的影响。

于是,西方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开始背离古典经济学的传统,逐渐走上了资本决定论的道路。

中西方财务理论发展演变

中西方财务理论发展演变
中西方财务管理 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演变
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演变 二、我国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演变
一、西方财务管理 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演变
(一)三阶段说 (二)四阶段说
(一)三阶段说
•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第三阶段 传统财务管理理论阶段 投资财务管理理论阶段 现代财务管理理论阶段
• 历史上中国传统的理财是为国理财 • 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概念的理财是从100 年前的郑观应、盛宣怀开始的。 • 1992年叶世昌主编的《十大理财家》 上海 古籍出版社出版。
操作性思想表现
(1)郑观应提出:重视经营规划、成本核算和利润 分成的见解。
(2)我国近代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集团创始人 张謇提出:“制定预算,以专责成,事有权限”的 思想。
第二阶段投资财务管理理论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理论产生背景:工业技术革新加剧、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和跨 国公司迅速发展。 •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方面,注重对投 资决策程序、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 •代表性成果:迪安的《资本预算》、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 选择》、米勒和莫迪利亚尼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 理论》、威廉· 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等。
•主要特点:从企业外部转向企业内部财务决策,投资管理成 为研究重点,强调事前控制和资产管理,研究领域不断开阔, 研究方法主要以数理模型和定量分析为主,同时,强调财务 管理理论与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
第三阶段现代财务管理理论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
•研究理论产生背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金融市场 趋于完善、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和经济风险加剧。 •研究重点:向纵深拓展,涵盖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 利润分配管理等领域,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评价 于一体,更加注重企业财务战略、跨国公司财务、企业风险管理和金融产 品定价等新领域的研究。 •代表性成果:布莱克和斯科尔斯的期权定价理论、法马的有效市场理论、 詹森和麦克林的委托代理理论、梅耶斯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新优序融资理 论、罗斯和斯宾塞的信号传递理论、史密斯等人的财务契约论、哈里斯等 人的企业治理结构学派等。 •主要特点:注重不确定条件下企业价值的确定以及市场有效性对企业价值 的影响等方面,充分重视风险报酬的权衡,研究领域百花齐放,研究方法 以实证研究和数量模型的应用为主,同时重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

关于西方财务理论发展的综述

关于西方财务理论发展的综述

关于西方财务理论发展的综述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的企业管理职能和研究领域,在上世纪初便产生了。

1958年,马克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标志着财务理论从经济理论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从此以后财务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纵观西方财务理论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财务理论发展的初期,主要是净利理论、营业净利理论、传统理论和莫雷利安尼和米勒等人发展的资本结构理论。

净利理论强调负债筹资的优越性,认为负债筹资资金成本较低,主张使用几乎100%的债务资本。

营业净利理论认为,无论财务杠杆如何变动,综合资金成本和企业价值都是固定的,因此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

传统理论认为,当负债筹资在一定范围不断增加时,综合资金成本不断降低,但当负债超过一定范围时,财务风险增加,综合资金成本增加,所以最佳资本结构在中间某一点。

在此点,不仅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位于最低点,而且企业的总价值位于它的最高点。

1958年莫雷利安尼和米勒提出了一种新的资本结构理论,即(MM)理论,这对财务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MM理论认为。

公司的总价值取决于它的基本获利能力和风险,所以,无论企业的资本结构如何在债务、权益和其他组成部分之间如何划分,企业价值都保持不变。

第二个阶段是随着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以证券市场为导向,研究投资组合的风险报酬,出现了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代表的新的财务理论,推动了财务理论的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主要理论有投资组合理论、有效市场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

1952年3月,马克维茨在《财务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组合选择”的长篇论文,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的基本原则。

文章中主要运用了统计分析方法,其中“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合理投资组合设计的核心。

1964年12月,夏普在《财务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资本资产定价:风险条件下的市场均衡理论”一文,首次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一种描述风险与期望(必要)收益率之间关系的模型。

从经济结构变迁看西方财政理论的发展

从经济结构变迁看西方财政理论的发展

从经济结构变迁看西方财政理论的发展摘要:从重商学派的财政理论到古典经济学派的中性财政理论,再到凯恩斯的功能财政理论,这三次西方财政理论的大发展,尽管它们的主张不同,但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都是为了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西方财政理论流派间的内在联系,不仅表现为理论内容的相互承接,更体现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和财政理论发展的互动关系。

对立中蕴含着统一,正是其发展的显著特点。

关键词:重商学派功能财政理论经济结构一、重商学派向古典经济学派财政理论的转变最早从事西方财政理论研究的当推重商学派。

重商学派财政理论的核心集中在国家聚财理论方面,将聚敛和贮藏财富于政府中的货币差额理论和通过贸易顺差聚敛他国金银财富的贸易差额理论,作为国家的聚财手段。

西方国家早期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表明,首先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少数国家,如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等确实通过贸易掠取他国财富,增强了本国经济实力。

但是,随着西方其他国家相继推行重商主义理论政策,重商主义所倡导的贸易差额理论和为取得贸易顺差而执行关税壁垒政策的示范效应,使各国贸易壁垒纷纷建立起来,在客观上阻碍了国际商品流通,切断了通过贸易顺差掠夺他国金银的国际通道。

同时通过分配手段过分搜刮国内财富的手段,不仅要受到本国经济能力的限制,而且由于集权暴敛伤害了本国经济发展,使财源枯萎,减弱了政府在国内的聚财能力。

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旨在使国家富足的重商主义财政理论,在客观上却把国家推向了贫困的窘境。

盛行一时的重商主义财政理论由此走向了破产。

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和由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繁荣,从实践上推翻了“唯商是富”的国家富足理论,使产业发展重新受到重视,过去那种仅仅重视商业的畸形经济结构转向生产流通并重的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结构的变迁孕育了自由经济理论的财政思想。

以反对国家集权垄断,倡导经济自由发展而著称的古典经济学派适应当时的特定经济结构,提出了反映早期资本主义产业发展需要的国家财政理论和与之相关的财政政策。

从教科书的变迁看西方财政学的演进3500字

从教科书的变迁看西方财政学的演进3500字

从教科书的变迁看西方财政学的演进3500字摘要:通过对西方当代和20世纪40年代的经典财政学教科书的比较发现,六十年来西方财政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研究方法看,今天的西方财政学大量引入经济理论,使用计量经济学手段从研究主题来看,今天的西方财政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与六十年前已有很大差异。

这种演进为我国的财政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益的研究框架和研究视角,其研究成果也给我国的财政学发展以有益启示。

关键词:财政学;学科演进;公共财政即使在同一学科,不同年代、不同层次的教科书呈现给读者的内容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透过这些差异,我们可以看到一门学科发展演进的轨迹。

凯恩斯革命以来,西方财政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主题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能够深入了解这些变化,我们将财政学的两部当代经典教材和20世纪40年代的一部代表性教材进行比较①。

我们选取的当代财政学教材是哈维。

罗森(HarveyS.Rosen)的《财政学》(第6版,2021年出版)和拉本德拉。

贾(Raghben-dra.Jha)的《现代公共经济学》(第1版,2021年出版)。

罗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财政学家,他的这本教材在西方有很大的影响。

贾的这本教材在公共经济学的基础上详尽地介绍了公共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若干前沿问题。

我们选取的20世纪40年代的代表性财政学教材是哈利。

芦茨(HarleyL.Lutz)的《财政学》(第4版,1947年出版)。

芦茨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他的这本教材当时被哈佛大学等许多大学选用。

为了方便起见,后面将把罗森的教材用PF2021表示,贾的教材用PF2021表示,芦茨的教材用PF47表示。

我们对这三部教科书的比较将集中在两个方面: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的变化。

一、研究方法的变化从方法论上看,当代财政学家大多采用了演绎方法。

即他们以经济学基础理论为分析基准,通过改变基础理论的假设条件,将理论运用于不同的问题以得出结论;而以往的财政学家较多使用的是归纳方法,他们对现实中的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出一般性结论。

西方财政学理论基础的演变及其借鉴意义(一)

西方财政学理论基础的演变及其借鉴意义(一)

西方财政学理论基础的演变及其借鉴意义(一)西方财政学理论基础的演变及其借鉴意义(一)自1892年巴斯塔布尔(Bastable,C.F.)出版《公共财政学》以来,百余年间西方财政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其理论基础问题上则始终存在分歧。

本文认为,财政学从根本上看属于经济学,但又包含有一定的政治学内容,是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交叉学科;财政活动主要的和基本的是微观经济活动,但也包含着派生的宏观经济内容。

财政学仅是经济学,还是政治学和经济学交叉学科?最初的专着性西方财政学是从经济学角度展开论述的,巴斯塔布尔指出,“从最初意义上看,财政科学是经济研究的产物。

”(注:Bastable,C.F.PublicFinance.London:Macmillan&Co.,1892,P7.)汉特(Hunter,M.H.)1921年《公共财政学大纲》第一章第三节标题就是“公共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尽管作者接着于下一节“公共财政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也指出了财政学与政治学、历史学的密切关系,(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PP5-7.)但并不否定他的关于财政学是经济学分支的观点。

与这种经济学观相反,西方财政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开始出现了经济学与政治学交叉学科观。

道尔顿(Dalton,H.)1922年的《公共财政学原理》一书,第一句就指出,“财政学是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一门学科。

”(注:Dalton,H.PrinciplesofPublicFinance.London:GeorgeRoutledge&Sons,Ltd.,1922,P3.)不过,由于英美早期财政思想传统的影响,直至本世纪50年代末为止,认为财政学是经济学分支的看法在西方财政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欧美财政政策比较及经济影响

欧美财政政策比较及经济影响

欧美财政政策比较及经济影响[关键词]财政政策欧美经济关系世界经济当前,世界经济中的一个主要现象是欧美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

与美国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居于绝对优势不同的是,大西洋两岸的经济实力趋向对等。

随着美国持续十年高增长期的结束,美欧在政策与制度上的不协调性甚或矛盾性愈加凸显,它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试图从财政政策的角度对此加以分析。

一、欧美不同的政策取向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多数欧洲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曾与美国同步奉行凯恩斯主义,80年代后又转向货币主义、供应学派。

就财政的分配方式和国家用其干预经济的程度而言,不仅美欧之间有较大差别,而且欧洲国家相互间也存在差异。

所以说,欧盟在制定《稳定与增长公约》之前还没有形成财政趋同框架,因此谈不上欧盟的财政政策路线。

90年代中期以后,欧盟成员国开始在《马约》的框架下实行稳定趋同的财政政策,此时美国正处于经济高增长期,克林顿政府采取了平衡预算的做法,欧美财政政策在形式上相对吻合。

从2000年底开始,美国和欧盟继日本之后出现了增长下滑和通缩危险。

面对这一形势,美、欧的中央银行分别采取了方向一致的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

美联储的主导利率在短时间内由%降到了1%,欧洲央行也随之审慎地将主导利率下调到2%的水平。

如果去除通货膨胀因素,美欧的实际利率已几乎为零。

但是,空前扩张的货币政策对扭转经济萧条和消除通缩压力并没有明显作用。

这应验了美国经济学家西林的论点: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抽紧银根如同拉紧绳子,作用显着;而在通缩情况下,放松银根如同推绳子,不显作用力。

在这种形势下,财政政策对内部经济发展的意义变得尤为举足轻重,而美欧在这方面的政策取向明显不同,美国的目标是刺激经济增长,欧盟则着眼于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2001年初,刚上任两个月的布什政府便将反周期的扩张性刺激作为核心政策目标,声称因经济衰退和反恐需要,政府将转向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

而且,与以往交替使用减税或增加支出的做法不同,此次的扩张是“双管齐下”,军费支出与大规模减税并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从重商学派的财政理论到古典经济学派的中性财政理论,再到凯恩斯的功能财政理论,这三次西方财政理论的大发展,尽管它们的主张不同,但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都是为了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西方财政理论流派间的内在联系,不仅表现为理论内容的相互承接,更体现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和财政理论发展的互动关系。

对立中蕴含着统一,正是其发展的显著特点。

关键词:重商学派功能财政理论经济结构一、重商学派向古典经济学派财政理论的转变最早从事西方财政理论研究的当推重商学派。

重商学派财政理论的核心集中在国家聚财理论方面,将聚敛和贮藏财富于政府中的货币差额理论和通过贸易顺差聚敛他国金银财富的贸易差额理论,作为国家的聚财手段。

西方国家早期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表明,首先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少数国家,如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等确实通过贸易掠取他国财富,增强了本国经济实力。

但是,随着西方其他国家相继推行重商主义理论政策,重商主义所倡导的贸易差额理论和为取得贸易顺差而执行关税壁垒政策的示范效应,使各国贸易壁垒纷纷建立起来,在客观上阻碍了国际商品流通,切断了通过贸易顺差掠夺他国金银的国际通道。

同时通过分配手段过分搜刮国内财富的手段,不仅要受到本国经济能力的限制,而且由于集权暴敛伤害了本国经济发展,使财源枯萎,减弱了政府在国内的聚财能力。

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旨在使国家富足的重商主义财政理论,在客观上却把国家推向了贫困的窘境。

盛行一时的重商主义财政理论由此走向了破产。

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和由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繁荣,从实践上推翻了“唯商是富”的国家富足理论,使产业发展重新受到重视,过去那种仅仅重视商业的畸形经济结构转向生产流通并重的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结构的变迁孕育了自由经济理论的财政思想。

以反对国家集权垄断,倡导经济自由发展而著称的古典经济学派适应当时的特定经济结构,提出了反映早期资本主义产业发展需要的国家财政理论和与之相关的财政政策。

古典经济学派的财政理论以倡导国家不干预经济自由发展为宗旨,以固定财政收支的自身平衡为目标,主张将政府限制在政治领域范围内,除必要的公益事业外,政府不得干涉经济的自由发展,认为政府支出是一种纯消费性支出,只要保证了政府非经济职能需要即可。

政府支出必须实行节俭原则,政府只有将更多财富留在经济领域,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古典经济学派的这种支出理论原则被称为财政支出的最小原则。

古典经济学派的财政理论由于适应了当时的特定经济结构,体现了早期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客观上促进了早期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随着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小规模的经济竞争逐渐发,展为大规模的经济竞争。

经济竞争规模不断升级的结果,一方面促进了规模效益的提高,增强了社会商品的总供给能力。

另一方面,大规模的经济竞争加剧了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程度,使整个社会的总需求能力相对减少。

在“总供给>总需求”的经济结构中,私人投资者出于追求最大利润的要求,纷纷压缩投资规模并裁减工人,不仅无助干缓解整个社会的供求矛盾,而且会导致经济萎缩。

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使仅靠市场作用无法解决经济中的供求矛盾,无法达到“充分就业”和经济持续增长的目标,由此宣告了古典经济学派中性财政理论的终结。

[!--empirenews.page--] 二、凯恩斯功能财政理论体系的创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供求矛盾的日益尖锐化,在社会“总供给>总需求”的特定经济结构下,凯恩斯以缓解社会供求矛盾,解决充分就业问题为突破口,以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增长为目的,重新发展了国家财政理论,论证了国家活动范围和应该担当的职责。

认为国家存在的根本意义在于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而为了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必须建立适应特定经济结构和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这样,凯恩斯改变了过去固守于财政自身收支平衡的“就财政论财政,不干预经济”的传统中性财政理论思维方式,把财政发展为用来调控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杠杆,创立了宏观功能财政理论体系。

从功能财政理论体系的组成内容来看,包括财政支出理论、财政收入理论、财政赤字预算理论、公债理论、货币理论以及投资乘数理论和边际消费理论等。

在财政支出理论中,凯恩斯认为,政府的财政支出不仅包括消费支出,还应该安排适量的政府投资以扩大国有企业,容纳失业人员。

在消费支出方面,不仅应该包括政府消费,还应该安排一部分转移性消费支出,以提高社会消费能力。

通过财政支出,增大对社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需求购买力,以缓解整个社会需求相对不足的供求矛盾。

在财政收入理论中,凯恩斯主张,必须以现代直接税取代间接税,通过“收入-成本-税金=利润”向“收入-成本=利润”核算模型的转变,增大利润这一利益引导机制对私人投资需求的刺激作用。

在赤字预算理论中,凯恩斯论证了在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下,推行赤字财政政策的合理性,并将公债理论和货币理论融于赤字预算理论中,即通过政府减税和增支的赤字财政政策,一方面可以扩大公债发行量,间接地增大货币供给量。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向银行“透支”,直接增加货币供给量。

无论通过什么途径来满足增大支出的需要,其结果都会导致整个社会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并由此引发物价上涨和存、贷款利率的下降,最终减少整个社会的储蓄规模,达到鼓励消费和刺激私人投资的目的,从而扩大私人总需求。

凯恩斯的功能财政理论及其在此基础上构筑的宏观财政运行模式在美国得到首先应用,在取得一定成效后,西方其他市场经济的国家纷纷效仿,在客观上缓解了当时西方国家由于生产“相对过剩”造成的经济危机。

但是凯恩斯的功能财政理论和政策,在调整社会供求矛盾的过程中,历经一个时期的发展后,又面临着“滞胀”这一新经济结构矛盾的实践挑战。

三、功能财政理论的分化发展经济“滞胀”这个曾经一度困扰西方经济发展的顽症,既是长期执行凯恩斯功能财政政策的结果,又与当时社会经济结构变迁存在着一定联系。

从推行功能财政理论政策的结果来看,一方面,政府为刺激社会消费和提高边际消费倾向而采取的“劫富济贫”政策,使低薪阶层和失业人口的福利待遇相应提高,使社会失业人员不再惧怕失业,由此滋生的失业人员排斥就业现象成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最大阻力。

另一方面,持续执行的赤字财政政策产生了其功能方面的边际效应,使原有刺激成本(政府支出带来的物价持续上涨等)所获得的解决社会就业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功效不断减弱。

[!--empirenews.page--] 从促成经济“滞胀”的其他条件来看,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与应用程度的不断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同等经济投资规模可容纳的就业人员大为减少。

另一方面,西方各国工会势力的增强和劳资双方长期斗争的结果,促使在岗工人工时缩短,劳动收入提高,使在职工人待业选择理想职业的经济担保能力增强,从而加剧了西方国家的摩擦失业现象。

“滞涨”这一新型经济结构矛盾从根本上否定了物价上涨与就业充分化的联系,使凯恩斯功能财政政策陷入了新的困境。

在解决经济“滞胀”问题的对策选择上,西方财政学界出现了分化。

立足于从总需求入手缓解社会供求矛盾的社会需求学派大致分化为两大分支:以美国某些财政学家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英国财政学派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

虽然在细节问题上有所区别,但他们都以凯恩斯的功能财政理论为基础,对功能财政政策进行了修补式和替换式调整。

由持续的赤字财政政策发展为根据不同年度预算需要,对盈余财政政策、平衡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的运用进行相机抉择,形成多年周期上的补偿性财政政策。

其财政政策目标具有了双重性,既要防止失业导致的经济萎缩和达到充分就业目标,又要防止“用药过量”产生“滞涨”现象。

立足于从社会总供给人手解决社会供求矛盾的社会供给学派则以“供给创造需求”为理论基础,从增加社会有效供给的角度,提出了一套与凯恩斯学派理论基础不同而在某些运作机理上又完全相同的财政理论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里根执政的一任时期收效较大,但里根二任时期功效即开始减弱,等到这种政策足以矫正了由经济“滞涨”造成的不合理经济结构时,其财政政策的功效已经发挥殆尽。

持续执行的供给学派政策又进一步将社会经济结构推向了凯恩斯财政政策借以发挥作用的经济结构基础上,凯恩斯主义再次得到复兴。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其国情不同,各国的经济结构变迁也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

在同一时期,有的国家选择了需求拉动的财政政策,而有的国家则选择了供给推动的财政政策。

这样同一时期的西方国家在财政功能理论
的发展与运用方面就呈现了一种多维化的趋势,但无论哪种功能财政理论和财政政策,都是立足于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持续增长和解决国际收支平衡的财政目标,是对功能财政理论的具体研究和发展。

由经济结构变迁决定的财政理论发展的内在统一,逐渐发展为各理论流派之间内容上的现实联系,推动着财政理论的不断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