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贸易理论与旧贸易理论之比较
古典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古典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都是关于国际贸易的理论思想。
古典贸易理论强调自由贸易和特化,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自由贸易和商品特化可以提高国际贸易效率和增加贸易收益;而新贸易理论则强调“新的贸易”的概念,即涉及到不同产品的区别的贸易,认为国际贸易中的产品差异性反映了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生产力的不同,这些差异导致了贸易的积极影响。
古典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假定所有国家能够生产所有产品,因此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基于资源差异和成本差异,即所谓的比较优势。
后者则着眼于产品偏好和市场规模,它认为跨国公司的存在是决定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因为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巨大的规模实现产品的差异化生产,并通过自身的独占性质获得更高的利润。
在古典贸易理论中,贸易多个方面的内容都被视为利他主义的,包括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的成本、关税和贸易限制等问题。
在这种体系下,一个国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受益并从而获得利益。
但是,在新贸易理论中,商品往往带有特定的属性,这些属性很可能会因所属国家或地区而不同。
这就导致了市场中的某些商品可能会比其他商品更受欢迎,从而更容易产生商品集中。
此外,新贸易理论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市场规模的新思路。
在此种理论体系下,有一个经典例子可以帮助理解这种概念。
当家庭人口数量增加时,家庭很可能会购买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经济积累。
同样,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规模增加时,也可能激发出更多的国际贸易活动。
此外,新贸易理论中强调的跨国公司安排生产和市场布局的方式,也支持这种理论体系。
许多跨国公司都将它们的生产过程撒在多个国家或地区,以便更好地利用当地的资源和技能,以及更好地捕捉当地市场的机会。
当地市场的规模越大,跨国公司就会越有利于这样的市场采取一种包容性的战略。
这些策略通常必须涉及与当地企业或政府达成合作关系,以便更好地获得在当地的竞争优势。
鉴于这些因素,新贸易理论强调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同时认为市场和生产确定了企业如何在跨国市场中进行特定商品的生产和销售。
国际经济学习题答案提示
国际经济学习题答案提示1.会的。
在长期内,低技术劳动力可经过技术培训成为高技术劳动力,劳动力则不具备特定性2.:不变。
因为要素密集度不变3.:劳动增加并且完全就业,则整个经济的资本-劳动比例下降,劳动力价格将下降。
劳动力增加将增加密集使用劳动力产品的产量;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产量下降。
4.:某一特定要素增加,将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产量上升,同时由于另一个部门释放出了一部分共同要素,使得另一个部门的产量下降了。
共同生产要素的收入将上升。
5.依然有效。
6.:随着世界市场能源价格上升,一部分劳动力将由制造业部门流到能源部门,能源部门产量增加,制造业部门的产量下降。
1.试比较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答案提示:这两个理论都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
不过,二者也有很大区别。
第一,这两个理论解释国际贸易的出发点并不相同。
要素禀赋理论是从供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的起因。
第二,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2.你认为重叠需求理论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吗?为什么?答案提示:适合。
因为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产品生产上有优势,虽然这些产品有可能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
发展中国家虽然从总体上发展水平相近,但是在具体产品上却不一样,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可能有产业内贸易,并用重叠需求理论来解释。
3.重叠需求理论与第三章中所提到的需求逆转都是讨论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答案提示:需求逆转主要解释产业间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解释产业内贸易。
需求逆转解释要素禀赋理论为什么在有的时候不符合现实情况,强调需求有可能使得贸易方向发生变化;重叠需求理论解释的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
4某.如果考虑收入分配格局这一因素的话,重叠需求理论的结论会受到影响吗?为什么?答案提示:会有一定影响,但是基本结论不会变。
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1)
本章复习思考题
1、传统贸易理论与产业间贸易有何关系?新 贸易理论与规模经济以及规模经济引入国际贸 易理论后有何难题? 2、简述规模经济的含义与类型。 3 、如何理解规模经济是有别于比较优势的另 一种独立的国际贸易起因? 4 、引入生产可能性曲线对外部规模经济与国 际贸易进行分析。 5 、请分析存在规模经济时,开放下两国的消 费均衡点重合、不重合时的均衡?
(二)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利益
首先,产业内专业化可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产业内贸易可以 使专业化水平提高,市场扩大,使生产者获得规模经济收益; 其次,产业内贸易对产品的革新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主要表现为 对增加产品花式品种(即水平差异产品)和对创造新的替代产品 (即技术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的刺激。 再次,产业内调整所引起的摩擦比产业间贸易小,因此,产业内 贸易会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最后,从收入分配来看,产业内专业化所带来的收入再分配影响 要小于产业间专业化,因为同一产业的要素投入密度很相似,因此 产业内贸易对要素相对价格已经能够系不大,稀缺要素所有者不仅 不会因此有所损失,而且其实际收入还会有所提高。
End22
本章复习思考题
6、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时,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格局是 否具有不确定性?国际分工格局是怎样确定的? 7、简述外部规模经济下国际贸易理论的政策含义? 8、简述垄断竞争与差异产品下的产业内贸易的内容。 9、基于满足消费者偏好和追求垄断利润,每个厂商都 倾向于选择不同于其他厂商的产品,这样,市场中的产 品品种数会无限膨胀吗? 10、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国际贸易的作用在于使一 国市场扩大,那么,市场扩大会产生哪些积极效应? 11、简述规模经济、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End23
2
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 (3)
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贸易实践中得到了广 泛应用,指导企业进行国际市场开拓和贸易 活动。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动态比较优势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动态比较优势的概念, 解释了国家间贸易关系随时间变化的内在机制。
01
技术进步与贸易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将技术进步纳入分 析框架,探讨技术进步对贸易格局和福 利效应的影响。
02
当时,国际经济格局以自由贸易为主导,各国经济通
过自由竞争和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03
新古典经济学派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引入边际分
析和一般均衡理论,形成了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主要观点
01
比较优势理论
各国应专注于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交换, 实现全球福利最大化。
02
资源禀赋理论
资源禀赋理论的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表明,资源禀赋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 的主要原因之一,各国在出口商品中表现出与 其资源禀赋相对应的特征。
例如,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在出口原材料 和初级产品方面具有优势,而劳动力丰富的国 家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优势。
实证分析还表明,国际贸易能够提高各国的经 济效率和福利水平,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发展 。
资源禀赋理论的局限性
资源禀赋理论无法解释一些国际贸易现象,例如发达国家 之间的贸易、产业内贸易等。
资源禀赋理论忽略了技术进步、市场结构、政策干预等因 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在现实中往往起到重要 作用。
资源禀赋理论的基础假设是各国之间的生产要素流动受到 限制,但在现实中,生产要素流动逐渐变得更为自由,这 使得资源禀赋理论的应用受到限制。
政策干预与贸易保
护
新新贸易理论及其与新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
什么是新新贸易理论呢?
新新贸易理论就是打破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 关于企业同质性的假设,采用更为符合现实的企业 异质性假设(firm heterogeneity),进而将贸 易理论从国家层面、产业层面深入到了微观企业层 面。
什么是企业异质性呢?
企业异质性就是企业之间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既 简单,又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把它形象化,企业 异质性就体现在企业规模、生产率、组织结构、工 资水平、产品质量、企业历史、资本密集度、所有 权,等多个方面。
以Antras(2003)为代表的企业内生边界理论,该 理论研究的主要是,在契约不完全的前提下,企业如 何选择自身的产业组织形式,即跨国公司的内生边界 问题,从而解释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在公司内贸易、 市场交易、以及外包等形式上做出选择。
(3)Melitz(2003)模型之前的经验研究
第一,在同一个行业里,只是很少一部分企业会从事出 口,并且这些少数出口企业创造了一个国家绝大部分的 出口。同时,出口企业的出口额占其生产总额的比重也 比较低,即大部分产品都是用于国内销售。
4.4 新新贸易理论及其与新贸易理 论、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
4.4.1 新新贸易理论
(1)企业异质性与新新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理论最突出的缺陷在于,它忽略了 微观企业在生产率和规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假设 所有企业都是一样的。然而,大量的经验研究对这一假 设提出了挑战,于是新新贸易理论便产生了。
生产率最低的企业由于入不敷出,只能退出行业; 生产率居中的企业只能从事内销; 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既从事内销又从事出口,而且资源会从
生产率低的企业向生产率高的企业流动,从而实现资源的 优化配置。
与此同时,贸易也会使一国的总体福利得到提高,主 要有两个来源:
《国际经济学》问答题(第一篇)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1.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⑴ 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经济(Closed economy)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在李嘉图的两国贸易模型中,一个隐含的假设是,两国的规模大小相似。
因此,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两国各自放弃不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将所有的资源用于生产本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但在现实世界中,贸易中两国的大小可能相差很大。
例如:中国与斯里兰卡相比,无论是人口还是土地面积,前者都是后者的几十倍甚至一百多倍。
即使中国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斯里兰卡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两国进行自由贸易,中国也不可能只生产小麦而不生产大米,因为即使把斯里兰卡全部生产的大米都出口到中国来也满足不了中国的最低消费。
因此,如果大国与小国发生贸易,小国可以只生产其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大国则不会实行专业化只生产一种产品。
大国仍然需要两种产品都生产。
⑵ 小国(Small nation)与大国(Large nation)进行贸易,谁从自由贸易中获得的收益会更大呢?一般来说,贸易所得与贸易前后相对价格的变化幅度成正比。
换句话说,如果产品出口价格越高,或是进口产品的价格越低,一国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就越大。
那么,小国与大国贸易,谁的价格变化会更大一些呢?假设:贸易前中国的大米市场的交易量为 1 亿吨,价格为每吨 1000 元。
斯里兰卡大米市场交易量为 100 万吨,价格为每吨 500 元。
发生贸易后中国从斯里兰卡进口了 50 万吨大米。
这 50 万吨大米对于 1亿吨的中国市场来说,只占 0.5%份额,影响甚微,对中国大米市场价格的影响不会很大。
但是,对于斯里兰卡来说,50 万吨意味着相当于原有市场的 50%现在出口到了国外,大米价格会大幅上升。
虽然自由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大米价格都发生变动,但相对于封闭时两国的市场价格来说,中国只降了一点点以至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而斯里兰卡的大米价格则可以涨到非常接近于中国市场价格(将近每吨 1000 元)。
国际贸易-概述
超保护贸易理论
对H—O模型的发展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保护贸易
自由贸易
保护贸易
自由贸易
保护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1
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
(早期重商主义、晚期重商主义)
2、自由竞争时期
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 比较优势理论 (Comparative Advantage)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国际贸易政策的类型和发展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类型
1、自由贸易政策(Free trade policy)
2、保护贸易政策 (Protection)
3、管理贸易政策(managed trade policy)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发展简表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自由竞争时期——垄断时期——二战结束至70年代中期左右——70年代中期至今
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又叫对外 贸易额 ——进口加出口 国际商品贸易值(Value of world merchandise trade)
国际商品出口总额(FOB)<国际商品进口总额(CIF)
对外贸易量( 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国际贸易量(Quantum of World Trade)
十二、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Degree of Dependence
upon Foreign Trade):又称对外贸易系数。以一
国对外贸易额同该国GNP或GDP比率来表示,用以反 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
参考资料1
书目:
1、陈同仇、薛荣久 主编,《国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 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尹翔硕,《国际贸易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3、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 4、Dominick Salvatore,INTERNATIONAL ECONOMICS ,清华 大学出版社,1997版 5、海闻、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版 6、龚关,《国际贸易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版 7、甘道尔夫,《国际经济学》(第一卷),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版
国际贸易理论3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贸易一、新贸易理论的突破点1、强调比较优势的传统贸易理论难以解释“北北贸易”(1)世界上大部分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他们有着相似的人均收入、技术和禀赋。
(2)而李嘉图和H-O模型认为贸易模式有技术和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决定。
2、北北贸易的特征:大量的行业内贸易;产品差异化(水平差异,技术差异和垂直差异),参与贸易的企业通常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
3、传统贸易理论的关键假设包括: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和产品同质;而新贸易理论则恰恰认为引起贸易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外部、内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倾销)和产品差异化二、不完全竞争和贸易1、国内垄断均衡(1)假定:国内X由垄断厂商生产,而国内Y产品却是竞争市场。
(2)垄断的边际收益:给定“逆需求函数”P X=P X(X),当然有dP X(X)/dX<0。
总收益为TR= P X(X)X边际收益为MR=dTR/dX=[dP X(X)/dX]X+ P X(X)=P X[1+(dP X/dX)(X/P X)]又由于X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 X=-(dX/dP X)(P X/X),则MR=P X(1-1/e X)< P X(3)X部门的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满足MR X=MC X,即MR X=P X(1-1/e X)=MC X。
由此可知,P X=MC X+ P X(1/e X)(4)一般均衡条件下,有MRT= MC X / MC Y,于是有MR X/MR Y= MC X / MC Y =MRT因此,MRT=MR X/MR Y= P X(1-1/e X)/P Y< P X/P Y总结:a、垄断者将X的产出限制在完全竞争水平之下;b、垄断者将X的价格提到完全竞争水平之上;c、由此可知,垄断者导致福利下降。
2、通过贸易加强竞争的得益假设本国是小国经济,世界市场价格固定,这意味着一旦开放贸易,X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无穷大。
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1)
本章复习思考题
1、传统贸易理论与产业间贸易有何关系?新 贸易理论与规模经济以及规模经济引入国际贸 易理论后有何难题? 2、简述规模经济的含义与类型。 3 、如何理解规模经济是有别于比较优势的另 一种独立的国际贸易起因? 4 、引入生产可能性曲线对外部规模经济与国 际贸易进行分析。 5 、请分析存在规模经济时,开放下两国的消 费均衡点重合、不重合时的均衡?
End 9
(一)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利益
(a)产业内贸易前的静态利益 (b)产业内贸易后的静态利益
A国 B国
C
P H
G
b c a k i
f
Y
S
V1 V2 T
X Y S
V1 Z V T V2
W X End10
图7—5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利益:说明
图7-5(a)表示贸易之前一国生产者与消费者 的利益获得情况。假设有一种产品具有X和Y两种属 性,这两种属性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同属于这种产品 的无数差异产品。图中横坐标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一 种组合,V1就是一种组合,而消费者的偏好可能是 横坐标上的任何一种组合,假设每一种组合都有其 固定的生产成本,单位产品的成本将随着产量的增 加而下降,因此,一个厂商不会去生产所有组合, 这就意味着有些消费者可能买不到他们所偏好的商 品。
End15
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利益:贸易后
通过贸易以后,双方的消费者都得到了较大的满足, 因此而带来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也大于贸易之前。 B国偏好在ZV之间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从贸易 前的ZfV和Zaf增加到贸易后的ZKfV和Kbaf; A国偏好在VT之间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从贸易 前的VfT和faT增加到贸易后的VfIT和faci。 贸易后,A、B两国净增利益Zab和acT,其中既有生产 者剩余也有消费者剩余; 在产业内贸易后,两国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所得的净总 利益比贸易前增加。而且,如果两国的偏好重叠越大, 则通过产业贸易所得的利益就越大。 End16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其与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分析
法。新贸易理论内容主要包括了:垄断竞争、产品多样化、分工 新的贸易理论,则将这一假设进行打破,从而使得理论能够与
与协作等;通过对此类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其对国际贸易 现实的市场环境相一致,这就让新的国际贸易理论更加具有指
所产生的影响,而新的贸易理都试图去解释传统贸易理论所不 导意义。与此同时,在新的贸易理论之中,也探讨了贸易与技
作者简介:张子墨(1998-),女,浙江宁波人,本科,研究方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假设,所以,若要去解释新的贸易现 向:国际贸易。
象,则必须对理论进行继承与创新,从而制定出正确的企业发
226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企业内贸易;产品多样化
随着国际间的贸易不断增多,使得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 展规划。
地更新,而新的国际贸易理论不仅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继承,
(三)新贸易理论的重要意义
同时也对其内容进行了创新。在新的全球贸易格局之下,也出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之中,其重要假设则是完全竞争,
现了诸多的问题,而更新后的贸易理论则能提出有效的解决办 但是在实际的市场环境之中,并不存在完全竞争的情况,因此
能解释的新现象。
术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也进一步解释了由
一、新国际贸易理论的概述
于技术的创新,而是规模报酬出现递增的情况。而技术的创新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众多的经济学家开始从多个角度去 也会形成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但是,此种市场环境也会促
研究国际贸易现象,比如:部分专家与学者开始以生产的角度 进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在新的国际贸易理论之中,主要强
之中,会进行大量的技术密集型产品输出;在进口之时,则会考 中,也对传统贸易理论之中的部分错误进行了纠正,这样就使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知识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知识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成为国家之间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国际贸易的规律性和原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国际贸易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当代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
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理查德·李嘉图于19世纪初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成本,应当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贸易。
比如,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所需要的成本较低,那么这个国家就具有比较优势,可以通过贸易获得更高的利益。
二、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于18世纪提出的,它与比较优势理论有所不同。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中,如果它的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就具有绝对优势,应当专注于生产该商品并通过贸易赢得更多的利润。
三、新兴贸易理论除了传统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理论外,近年来涌现出一些新的贸易理论,它们更加细致和复杂地解释了国际贸易的现象。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新兴贸易理论中的“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新贸易理论强调贸易的产业内部结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它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产品差异、技术差异和规模差异都会影响贸易的方式和效果。
因此,国家应当根据自身的产业结构和特点选择适合的贸易策略。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则强调地理位置和空间布局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它认为地理位置和区域特色会影响不同国家之间贸易的方式和效果,因此国家应当通过合理的区位选择来提高贸易效益。
四、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是国际贸易领域的两种不同的政策取向。
自由贸易主张取消贸易壁垒和限制,鼓励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开放性,以提高贸易效率和经济增长。
保护主义则主张限制国际贸易,通过关税、配额等手段保护本国产业,以防止外国产品的竞争。
在当代,国家之间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贸易形势,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的辩论依然存在。
新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研究
型 ,围绕这一分支 目前 的主要文献有 M l ( 0 , e t2 3 i 0 z
(0 3 20 ) Lvhno (20 20 , 0 5; ecek 04); Gos a , rsm n H lma ( 0 ,2 0 un (0 6)和 H lm n ep n2 4 0 5;N n 20 0 e a, p
至少有2 %的比重是股权式企业内贸易 ,其余2% 5 2
的出口贸易是属于企业间外包贸易。对于企业间外
向日本出口汽车。这是由于2 世纪6 年代 以来 ,大 0 O 概有三分之二的国际贸易是发生在资源禀赋、技术 水平和偏好都比较相似或相近的国家之间,产业间 贸易占国际贸易的比重不足三分之一 ,传统的国际
贸易理论不能解释这种现象。而新新贸易理论研究
易理论认为这显然与经验现象柑障,现实中并不是 所有企业都能出口到国外市场 ,例如 ,在2 0年美 00 国从事经营活动的50 5万家企业中 ,出口企业仅 占
传统 贸易理论 以及以K g a为代表的新 贸易理论的比较研 究几乎 没有 ,文章从 贸易现 象、理 论假 设、理论 m mn
核心、 贸易利益的来源和贸易政 策倾 向五 个方面来对新新 贸易理论与传统 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做一 比较。
【 键 词】 关 新新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 ; 新贸易理论 【 作者简介 】吕连菊,南昌工程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与区域发展;阚大学,南昌工程学院讲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
2023-10-29contents •引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趋势与展望•结论与建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背景国际贸易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间经济交往和资源配置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解释贸易现象和指导政策制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新兴贸易实践的出现,新国际贸易理论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意义研究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对于深化对贸易理论的认识、指导实践以及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模型与实证结果,探讨两种理论在解释现实贸易问题中的优势与局限,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与对比分析的方法,系统梳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模型及实证研究,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两种理论在现实贸易问题中的解释力。
目的研究目的与方法VS0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总结词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提出的,认为一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详细描述绝对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一国在生产某种产品时,所使用的资源相对较少,那么该国就具有绝对优势。
这种优势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方式获得。
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提出的,认为一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一国在生产某种产品时,相对其他国家来说成本较低,那么该国就具有比较优势。
这种优势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提高技术水平等方式获得。
总结词详细描述要素禀赋理论总结词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具有要素禀赋的产品,即本国拥有较多要素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详细描述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一国拥有较多的某种生产要素,那么该国在生产需要这种要素的产品时就有优势。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1.理论的思想渊源不同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精华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市场竞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2 )劳动分工能使生产率提高并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
应该说,新古典经济学成功地描述了古典经济学的第一个思想,却与第二个思想相冲突。
新古典经济学在将市场竞争的作用形式化时,最初采用了无规模报酬的生产函数这种最简单的数学工具,它使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变成了与市场竞争不相容的东西。
因为按照斯密的分工理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基于专业化能够提高生产率的原理,而这一原理与递增规模报酬有关。
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采用无规模报酬的假设,从而先天不足,以致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规模大小、市场竞争地位及其相应的市场结构都对贸易的模式、成因、结构、得益等没有影响。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新古典的生产函数只表明一种投入产出的纯技术关系,不允许递增报酬的存在,并且忽视了社会经济组织的演进与生产率的互动关系。
事实上,古典经济学家的研究重点是专业化、劳动分工和交换的关系。
在斯密和马克思看来,劳动分工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社会经济组织结构是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马克思更将其归结为生产关系的研究。
杨格(Allyn Young,1928)的经典论文指出:“在全部经济学文献中,最富有启发、富有成果的一般法则就是斯密定理(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
”(注:Young A.(1928),Increas ing Returna andEconomic Progress, The Economic Journal,38: P527—42。
)然而,由于后来德布鲁把新古典经济学变成公理化体系,用斯密的分工思想来解释国际贸易的理论逐渐地为人们所抛弃。
70年代以来,依托于新古典框架的新贸易理论逐步产生和发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不足,但始终难逃“旧瓶装新酒”之嫌。
杨小凯用现代数学分析工具将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精华充分发挥并加以形式化,创立了以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为基础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堪称是贸易理论领域的一次革命。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述评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述评李俊江侯蕾1(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摘要]新兴古典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的经济学流派。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依托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新框架,将贸易的起因归结为分工带来的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两难冲突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对贸易的原因给出了新的解释思路,使贸易理论的核心重新回到分工引起的规模报酬递增,是一种内生动态优势模型,是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统一的模型,是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统一的模型,能够整合各种贸易理论,是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关键词]新兴古典经济学,超边际分析,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新兴古典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杨小凯等人创立的新的经济学流派。
新兴古典经济学放弃了新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分的假设,引入了专业化经济和交易费用作为核心概念,运用超边际分析的方法,将古典经济学中最有价值的分工思想形式化,并在新的框架中,将现代经济理论进行重新组织,对各种微观和宏观经济现象做出解释。
该学派认为,各种经济现象都是劳动分工的内生演进引起的,贸易作为劳动分工的一个侧面,也可以从分工角度进行解释。
新兴古典经济学在新的框架下,对传统的贸易理论进行重新思考,并以新框架为依托,对贸易理论的基本问题给出新的解释,创立了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一、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对贸易理论的历史考察新兴古典经济学派对贸易理论的创新正是始于对贸易理论发展主流评价的重新思考,其中包括对贸易理论的源头和发展线路的考察。
1.重新定位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原理的相互关系传统观点认为,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说明,只有当两国之间在同种商品生产上存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从而仅当绝对优势存在时,两国才有贸易的可能。
而李嘉图的理论则将这种条件放宽,认为不必有绝对优势,而只要两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生产率的差异,即只要存在比较优势时就有贸易的基础。
也就是说,在斯密认为没有贸易可能的条件下,李嘉图证明了存在贸易的基础,因此认定是后者包含了前者,前者是后者的特殊情况。
(完整word版)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两国的要素禀赋存在差异
外部规模经济的存在
垄断竞争(差异产品)
寡头垄断厂商的策略性行为
贸易格局
一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而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
一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而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传统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
其他角度
重叠需求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
核心思想
两国商品价格的差异导致两国开展贸易
不同的收入水平产生不同的消费需求,两国共同的消费需求(重叠需求)是开展贸易的基础
技术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若两国商品价格无差异,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导致贸易
国际贸易会提高贸易国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与进口相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而对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的影响则不确定,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是否提高取决于要素所有者的消费结构
两国的福利一般会提高
两国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减少了两国市场的垄断因素,降低了资源配置扭曲,增加产品销售量
两国完全专业化或非完全专业化分工和贸易,但具体格局不确定
国际分工不确定
两国厂商在两国均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扩大一国市场:使消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产品品种增加,使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
贸易结果
世界和各国的福利水平都提高
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各国福利水平
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而产生贸易
要素禀赋差异导致供给差异进而产生贸易
贸易模式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间贸易
古典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比较古典贸易理论与现代贸易理论的区别一历史演进关于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与影响,最早是由英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在劳动价值学说基础上,从生产成本方面提出的,其包括绝对优势(亚当斯密)与比较优势学说(大卫李嘉图)。
即古典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在利益驱动下,主观上为自己的微观经济主体可通过分工和交易而客观上为社会工作,从而实现自利与互利、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相互联系。
故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不像重商主义者声称的那样,一定是非赢即输的,而是可能实现“双赢”的。
经济主体的“利己”不应通过损人去实现,而应通过利他来实现。
具体途径为,社会各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显然,交易活动一旦越出本国范围,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出现了。
斯密的这一理论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
这一理论虽然解决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但却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即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李嘉图认为,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相对优势。
比较成本的关键在于比较。
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回答了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别呢?要素禀赋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
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别。
二具体分析A绝对优势理论1、供给方面(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2)投入边际产量固定(3)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2、需求方面:收入预算约束,收入水平范围内消费3、贸易方面(1)没有其他交易费用(2)贸易平衡(3)生产要素在异国自由流动,国际间不能流动4、市场结构:生产与交换都在自由竞争下进行总结:从假设上可以看出,古典模型为了简化理论,做出了非常理想化的抽象,因而这是一个“理想”模式。
新贸易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
新贸易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现代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异同探析1、现代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不同点:(1)理论假设的不同:①规模报酬不变与规模报酬递增.在李嘉图那里,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是保持不变的,也即规模报酬不变。
规模报酬递增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其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逐步下降,内部规模经济理论认为正是规模经济使得各国谋求通过扩大特定产品的生产规模以降低成本而获得成本优势并进而导致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理论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即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由于同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在信息收集、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成本会降低。
②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
传统理论假定市场完全竞争,但现实中情况却并不如此,同时企业倾向于追求规模经济的追求。
差异产品的存在时这种追求的结果也是其原因。
同时,差异产品的消费也带来消费者福利的增加。
这些假定都打破了原有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
然而在一国市场范围内,追求规模经济效果和追求差异产品是矛盾的,而开展国际贸易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
(2)分析角度的不同。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多从供给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现代贸易理论认为,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需求不同也会影响国际贸易的地域分工。
需求不同的原因可以是偏好不同,也可以是收入不同。
前者认为各国偏好受其自然、人文环境的影响而各有不同。
后者的典型代表是重叠需求理论。
(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各国的比较优势是固定的,分析是静态的,现代贸易理论则对现实中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动和在一些产品中领先地位的变化做出了解释。
2、现代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相同点:(1)理论的发展都是现实的反应。
前溯至斯密甚至重商主义,贸易理论的发展都是为了回应实践的需要、解释现实和为实践服务。
比较优势理论论证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能够带来财富和福利的增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外扩张提供了理论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贸易理论与旧贸易理论之比较一、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作为现代经济理论的专门分支始于亚当·斯密。
他在其《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成本的概念,后经李嘉图修正,形成了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提示了互利贸易的基础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
继而俄林在其《区域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对此作出了解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即H—0模型)。
这一理论指出: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在于各国资源禀赋的不同,并且对国际贸易的商品和要素模式作了确定性的结论。
至此,奠定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的核心。
比较成本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
此后,雷布津斯基、萨缪尔森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流行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特点是逻辑严密,形式完美。
但这也是它的弱点所在。
因为现实的世界毕竟不如它想象的完美。
事实上,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遭到严峻的挑战。
里昂惕夫之迷,首先通过实证研究对它关于国际贸易商品和要素模式的预测提出了疑问。
战后,尤其是6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
发达国家间(即要素禀赋相似国家间)的贸易以及相似产品之间(即生产所需要素比例相似的产品之间)的贸易等。
对此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一筹莫展。
8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相异产品等概念及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
以斯蒂格利、克鲁格曼、格罗斯曼以及赫尔普曼为主要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吸取了以往诸多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发展出自己的理论。
这一理论因其理论的新颖、分析方法的独到和解释现实的能力逐步为大家所赞同,其地位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格罗斯曼、克鲁格曼为此先后获得了克拉克奖。
该理论也被称为“新贸易理论Neo—tradetheory”。
二、新贸易理论的特点(一)全新的理论假设前提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其理论的假设前提很多,最主要有以下几点:(1)规模收益不变;(2)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3)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4)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商品,即通常所称的2×2×2模型。
这些假设前提与自由市场经济学的前提是一致的,在当时也是符合社会经济生活主流的。
然而,时过境迁,面对客观现实,新贸易理论者意识到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已与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相去甚远。
他们认为:1.规模收益不再是不变的。
现实世界中的许多商品是以递增规模报酬生产的,并且这些行业(如汽车业、半导体业、计算机业等)构成了国民经济的支柱。
商品生产的规模经济可分为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内部规模经济效应两个部分。
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指公司水平上的规模报酬不变,而社会的递增性报酬以外部经济的形式出现的情况。
这种外部效应原则上可以来自任何经济活动。
比如说,日本电脑公司的生产率多半依赖于美国电脑业的大小——国际间的外部效应、日本半导体业的大小——产业间的效应以及日本本国电脑业的规模——国内产业的产出效应。
但这些对公司间的经济行为影响并不大,因为各公司都同时和同等程度地享受这种外部经济效应带来的益处,公司间的竞争行为并不因此而受到影响。
重要的是公司的内部效应,即公司水平上的规模经济。
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较大的公司能够更好地克服生产的不可分割性使生产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或者说,它能使用更专业化而更有效率的设备;同时,由于某些一般管理费用并不随着生产规模而变化,因此其每单位成本会随着生产增加而下降;甚至一些物理现象就为大的规模提供优势。
例如,体积和表面积不成比例增长的关系刺激着加工工业中的管道、储藏柜以及其他器具做得更可能大。
内部规模经济之所以重要,关键问题是,如果规模经济持续存在,则平均成本总大于边际成本,如果以边际成本定价就意味着损失。
因此,内部规模经济不可避免地与竞争均衡发生了矛盾。
也就是说,它必然与一个允许价格超过边际成本的市场结构相联系。
这就引出了新贸易理论与传统理论的第二个不同假设前提。
2.市场不可能是完全竞争的。
公司水平上的规模经济的存在意味着价格受行为(即边际成本定价行为)与非负的利润不一致。
因而市场不可能是完全竞争的。
然而,对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西方经济学迄今没有一个一般性的理论。
这涉及到两个难点:一是具有市场力量的公司以合作的方式还是以不合作的方式行事。
现实的回答是两者都有。
二是即使假定参与者之间是不合作的,一产业竞争的结果仍依赖于两种因素进行不合作游戏的战略变量及进入和退出该产业的条件。
理论上游戏的战略变量有两个;一是产出——古诺假定,二是价格——伯兰特假定。
所有这些都造成了理论一致的困难。
新贸易理论分析了以下可能的三种市场结构:(1 )可竞争市场(伯兰特假定与无代价的无限制地进入和退出相结合);(2 )古诺寡占(分进入限制使赚得利润以及自由进入使利润为零两种情况);(3 )垄断竞争(伯特兰假定与相异产品相结合,并分进入限制利润存在以及自由进入利润为零两种情况),并指出,在各种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在实证和规范两个方面有关贸易的一些重要结论都有效,这也表明,即使没有一个关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理论,形成一种存在规范经济的贸易理论也是可行的。
3.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2×2×2的模型虽然形式简洁明了,但却把事实过分简单化了,以至忽视了一些重要而可能的情况。
新贸易理论则如实地把经济世界划分为J个国家、N个商品、M 种要素(以后我们称J×N×M模型),并指出在J×N×M模型下,可能出现商品的生产模式和贸易模式不确定的情况。
至此,我们知道,新贸易理论建立在一系列几乎全新的假设前提之上。
更重要的是这些理论前提更贴切于当今的现实。
(二)全新的结论1.国际贸易形成的根本原因。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需求偏好和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配决定了对最终产品的需求,由此导出了对要素的派生需求。
对要素的派生需求和要素的供给决定了要素价格。
要素价格和生产技术决定了商品价格。
商品价格差异则是贸易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假定了两国需求偏好与生产技术是相同的,得出两国间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两国相对要素报酬的差异,又直接导出了两国相对商品价格的差异、相对要素报酬差异和相对商品价格三者在解释贸易原因的功能上是等效的。
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是根本的原因。
反过来,如果两国间不存在相对要素禀赋差异,则两国间的贸易不存在。
新贸易理论则认为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两国相对商品价格的差异就不能由要素价格差异直接得出,必须加入生产技术的因素。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经济规模的不同就会导致生产成本的不同,也就影响到商品的价格。
商品相对价格差异决定的轨迹为,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相对要素价格差异,相对要素价格的差异和国家间的经济规模差异(具体地说是产出水平的差异)共同决定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
因此,相对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要素价格差异是等价的,但两者与相对商品价格差异不再等价。
相对要素禀赋差异与国家大小决定的经济规模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贸易的根本原因。
反过来说,即使两国间没有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经济规模的不同也会出现贸易。
这就解释了传统贸易理论面临的发达国家间存在大量贸易这一难题。
2.贸易的商品模式。
传统的贸易理论根据2×2×2 模型得出:一个国家将出口的商品是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该国相对丰饶和便宜要素的产品,而进口的商品是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相对稀缺和昂贵要素的产品。
简言之,这里存在着一种必然性,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出口劳动相对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相对密集型商品,另一国则相反。
新贸易理论突破了2×2×2模型的限制,指出,当贸易商品数量大于要素数目时,两国商品生产和商品贸易中存在着不确定性。
一国在一个生产模式下可以出口一种商品,在另一个生产模式下则可能进口该商品。
而生产模式却可能是由一些偶然的历史原因决定的,如政府计划等。
下面我们假定存在两个国家(甲、乙),两种要素(K和L),3种商品(X、Y、Z),解释这种可能情况。
设全世界总资源为K=7,L=9。
X、Y、Z的生产函数分别为:X =1K+3L;Y=2K+2L;Z=3K+1L。
考虑:(1)资源集中于一国,则可生产X=2,Y=1,Z=1,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2 )资源分布于两国甲国为K=3,L=5,乙国为K=4,L=4,则以下两种生产模式:①甲国(X,Y,Z)=(1,0,1),乙国(X,Y,Z)=(1,0,1);②甲国(X,Y,Z)=(1.5,0,0.5),乙国(X,Y,Z)=(0.5,1,0.5)都能使两国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即生产模式是不确定的。
并且在第一种情况下,甲国出口Y商品到乙国,第二种生产模式下,甲国从乙国进口Y商品。
对一国而言,Y商品既可能是出口商品也可能是进口商品。
即贸易的商品模式也是不确定的。
3.贸易的要素模式。
传统贸易理论的贸易要素模式很简单,贸易中要素的净流动方向为:一国出口本国相对丰富的要素,进口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
新贸易理论则指出,即使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一国也可能是所有要素的净流入国。
原因是: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公司不可能遵循边际成本定价原则。
同时,如果由于规模、政府管制或是其他原因使进入受到限制,则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为中存在着垄断利润(经济租),当这些产业的商品出口到国外时,垄断利润将从国外获得。
而两国获得的垄断利润的幅度(即垄断利润率)由于管理程度不同而不等时,一国就可以利用获得的垄断利润购买另一国商品,甚至可能达到进口所有要素的状况。
这部分解释了当前世界贸易中初级产品生产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现象。
发达国家的产业一般具有强大的规模经济和垄断程度,以美国为例,在原铝、电话电报器材、机动车、合成纤维等行业中,前四大公司的工业产量均占全行业的90%以上。
而1987年,埃克森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莫比尔石油公司销售额竟超过了挪威、希腊、芬兰等中等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
凭借这些强大的垄断的优势,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在世界市场上以高价出售,获得了巨额的垄断利润,而从初级产品生产国获得廉价的原料、燃料、间接地占有了这些国家的资源。
随着这种垄断趋势的加强,初级产品生产国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4.贸易构成和贸易量。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一国必然出口相对丰富要素密集型产品而进口本国相对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
两国间只存在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要素密集度相似的产品的贸易)不可能存在。
并且在一定范围内,两国要素禀赋相对差异越大,贸易量越大。
当两国要素禀赋无相对差异时,不存在相互贸易。
现实情况却不然,不仅许多产业内(如小汽车、机械、电子)等存在着大量贸易;而且战后世界贸易量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