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合集下载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一)、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规律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在地球表面,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1)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2)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我国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1)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2)西部由于地处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但由于青藏高原、北部寒潮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方向,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基本植被地带。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

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

在这里具体描述一下东南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在东南半部森林区,自北而南,随着热量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比较明显,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带、赤道雨林带。

植被分布规律与区划

植被分布规律与区划

常见类型:半常绿林、稀树草原、半荒漠、森林草
原、森林苔原、针阔混交林等植被带都属与不同的地 带群落交错区类型。 瓦尔特认为,地带群落交错区是一个生态张力地 区,在此两种植被类型分布在基本相同的气候条件下, 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哪一种能获得立足之地,常取 决于局部地形造成的小气候或土壤质地,结果两种植 被散乱混杂或镶嵌分布。在穿越一个地带群落交错区 时,先是一种占优势,然后是两种的优势程度相当, 最后是另一种占优势。

母岩 土壤 植被 植物区系 在全球范围内,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 及二者的配合状况,是决定地带性植被分布的根本因 素。而热量和水分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具有地带性规律, 因此, 植被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具有地带性规律.它表现 为植被分布具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第一节
植被分布的水平规律性
一、地球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ABT= ∑ti /12 大于0℃的月均温(℃), 大于30 ℃时取30


年可能蒸散量(APE,mm),年可能蒸发蒸腾量,是温度的涵数
APE=58.93 × ABT
年平均生物温度

可能蒸散率(PER),年可能蒸散量与年降水量之比
PER=APE / P
年可能蒸散量 年降水量
返回
北京(北纬39°57′,东经116°19′)气候资料
第六章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目的:掌握被区划。
重点:植被分布规律性
第六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植被主要决定于气候和土壤,但从全球来看,气 候是决定植被的最根本因素。 气候条件对植被产生直接影响,并通过土壤产生间 接影响,其相互关系可以下列图式表示: 气候
3)垂直带更替与水平地带更替相似,但并 不完全相同 相似: 相同植被类型的外貌相似,植被带的 更替次序相似。

植物的自然分布区与植被植物的分布区植物的分布区

植物的自然分布区与植被植物的分布区植物的分布区

第六章植物的自然分布区与植被第一节植物的分布区植物的分布区是指每种植物的一定个体共同分布的一定地域。

一、植物分布区的类型根据植物分布区的大小,将植物分布区分为广域分布和狭域分布两种。

大多数植物都是狭域分布的。

二、植物分布区的中心1、多度分布是指在一个种的分布区内,个体数量最多、最密集的地方。

2、发生或起源中心是指某一物种或更高级的分类学单位在地球表面发生的地点。

3、变异中心是指植物种的分布区内包含变异类型最多的地区。

4、残遗中心是指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原本广域分布的种残存的狭小地区。

三、植物分布区的形成1、物种起源的方式(1)单境发生论物种是在一个地点发生后逐渐传播出去的。

(2)多境发生论物种可以在多个不同地区同时或者不同时发生。

2、植物的侵移是指一个新的物种形成以后,只要其原始分布区周围存在适合该物种发展的有利条件,该物种就可能向分布区以外迁移、扩展自己的分布范围的过程。

3、影响植物分布区形状和边界的因素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形因素、生物因素、历史因素、认为因素4、外来入侵植物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从原来生长地区进入另一生长地区,并对新的生长地区的生物、农林牧渔业生产造成损失,或给人类健康造成伤害,或破坏生态平衡的植物。

第二节植物群落和植被一、植物群落是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生境中的各居群组成的植物群体。

1、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1)统计方法最小样方法。

(2)统计分析多度、盖度、频度①多度是指植物群落中各植物种的个体数量。

一般采用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

Ⅰ记名计数法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上直接统计各植物种的个体数量,然后以占样地中全部的植物个体总数百分比表示。

◆一般用于乔木植物。

Ⅱ目测估计法不测定绝对数量,而是按照事先划分的等级记载各种植物的多度。

常用的等级标准是德国植物学家德鲁特(O.Drude)运用的分级制:Soc 个体数极多Cop 个体数多(分三级)Cop3 个体数很多Cop2 个体数多Cop1 个体数尚多Sp 个体数不多(分散)Sol 个体数很少(独立孤生)un 仅有1株②盖度是指植物群落中各种植物的相对投影面积、即水平空间面积。

第六章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_植物地理学

第六章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_植物地理学

二、地带群落交错区


定义:在地带性植被之间通常气候逐渐变化,相邻的两类植 被各自占据有利生境,形成空间上镶嵌分布,但优势(面积) 相互转化的过渡带,特称之为地带群落交错区 (Zonoecotone ZE) 交错带的主要类型: 1)地带群落交错区I/II-半常绿林 2)地带群落交错区II/III-气候性稀树草原 3)地带群落交错区III/IV-半荒漠 4)地带群落交错区VI/VII-森林-草原 5)地带群落交错区VI/VIII-北方针叶落叶林带 6)地带群落交错区VIII/IX-森林苔原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一、全球分布规律
1.世界植被水平带状分布的一般规律
2.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
3.北美大陆 4.南美 5.澳大利亚

植被分布地带性现象比较复杂。在大西洋一侧,从 北到南植被依次为苔原—北方针叶林—夏绿阔叶林 和亚热带森林,呈一定的纬度分布。在回归线到北 纬60°范围内,主要为湿润性气候,并较欧亚大陆 东岸更为湿润一些。 。但是,植被的这种纬度地带 性,并没有横贯整个北美大陆,特别是在夏绿阔叶 林分布的纬度带内,植被向西逐渐过渡为草原和荒 漠,在一个很大的区域内,出现了植被从东向西的 有规律更替,表现出经度地带性。这主要是与从大 西洋湿润气团带来的水分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密切相 关。在北美大陆的西部,虽然受到太平洋湿润气团 的影响,雨量充沛,但却被经向的落基山所阻挡, 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一、全球分布规律
1.世界植被水平带状分布的一般规律
2.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
3.北美大陆 4.南美 5.澳大利亚
1).欧亚大陆包括三个系列: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 岸系列;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以及大陆内 部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 . 2).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 替顺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或雨林。同时, 在陆地同一纬度的不同地点,各地的水分条件, 由于与海洋的距离、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性质等差 异往往十分明显。

植被分类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植被分类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常绿阔叶林一般分布在南北纬25~40© 的亚热带地区,诸如我国长江 流域,朝鲜南部、日本和美国的东南部,以及南美的智利、阿根廷 、波利维亚和巴西的一部分,以及大洋洲的新西兰和非洲东南沿海 等地。这些地方一般为亚热带海洋气候,气候的具显著的季节变化 。
群丛: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 片的优势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
根据上述系统,我国植被分为11个植被型组、29个植被型 、550多个群系,至少几千个群丛。
11
群丛的命名:凡被确认的群丛,均应给予正式命名。我国 习惯于采用联名法,即将各个层中的建群种、优势种和生 态指示种的学名按照顺序排列起来,前面冠以Ass. (association),不同层中的优势种以 “–” 相联。
西双版纳沟谷雨林
19
西双版纳山地雨林
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垂叶榕绞杀油棕树
20
3.1 常雨木本群落 热带雨林
残酷的绞杀者ຫໍສະໝຸດ 21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地面根植物
22
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独木成林现象
23
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老茎生花: 火烧花
24
老茎生花: 木奶果雄花
红树植物是盐生植物,其枝叶具有不同程度的旱生结构。此外红树 具有“胎萌”现象,此种特殊适应为红树林在热带海岸普遍发育提 供了保证。
我国红树林见于海南岛、广东、福建以及台湾沿海,有红树植物11 科18种,常常由其中一种组成单优群落,也有几种混交在一起的。 红树林是海岸良好的防风浪植被,红树本身也是重要的生物资源。
5
1 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
环境途径
目前环境途径多半只用于群落的高级分类群的分类,并且是 很有用处的标准。

植被分布规律与区划

植被分布规律与区划

ABT= ∑ti /12 大于0℃的月均温(℃), 大于30 ℃时取30


年可能蒸散量(APE,mm),年可能蒸发蒸腾量,是温度的涵数
APE=58.93 × ABT
年平均生物温度

可能蒸散率(PER),年可能蒸散量与年降水量之比
PER=APE / P
年可能蒸散量 年降水量
返回
北京(北纬39°57′,东经116°19′)气候资料






4.某些地带性植被类型可以呈岛状出现于邻近的其 它植被带内(主要是局部环境的特殊性造成的),这 种分布现象称超地带性植被或泛域植被。利用此现象 可以预测相邻地区的植被(称植物地理学预测法则)。 5.局部地形或土壤类型的交替变化(重复出现),可 引起多种不同植被重复出现交错分布,形成植被复合 体。

在山地,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逐渐下降,降水有 规律的变化,风速和日照以及土壤等环境因素也都发 生相应的变化,植被在垂直方向呈带状依次更替,植 被的这种分布规律称垂直地带性。 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 性合称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长白山 2691 m
高山 苔原

2100m 矮曲林 1800m


湿润指数:
干燥指数:
0.1
0.1
我国曾将上述公式中的系数0.1改为0.16,用以表征地区的 干燥度及其自然带和植被带.
干燥度类型的界值:
1, 1.5,
4







2.吉良分类系统 吉良(Kira)的分类指标是热量指数和干湿 指数,热量指数包括温暖指数和寒冷指数。 温暖指数(WI)采用月平均气温高于5℃的 总和,作为植物生长的热量条件: WI=∑(t-5) (t:大于5℃的月均温) 寒冷指数(CI)采用月平均气温小于5℃的 总和来表示: CI=-∑(5-t) (t:小于5℃的月均温)

第六章 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第六章 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第六章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第一节植被分布规律第二节植被区别第三节人与植被第一节植被分布规律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1,气候:是决定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两者之间的配合状况。

2,土壤:土壤和植被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密切,但是相应地带内地土壤类型,同样也取决于该地带的气候类型,因此,土壤对植被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看出是气候的间接作用。

3,人为影响:人类可破坏植物群落,也可建立新的植物群落。

植被分布规律植被水平分布规律(水平地带性)植被垂直分布规律(垂直地带性)一、植被水平分布的规律性(水平地带性)(一)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1,纬度地带性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南到北的规律性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带(以北半球为例)南亚热带暖温带热带亚热带中亚热带温带中温带寒带北亚热带寒温带与此相适应,植被也成带状分布,从南到北依次出现北寒带冻原寒温带针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南以热量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沿着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称为植物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我国东南部,从南到北,植被分布为纬度地带性。

2,经度地带性由于海陆的分布,大气环流和大地形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

因此,在同一热量带,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分布发生明显变化。

荒漠草原夏绿林内陆海西东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呈带状依次更替,称为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在北美最明显。

(常绿硬叶林)落基山(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森林荒漠草原森林太平洋大西洋纬度地带性水平地带性经度地带性(二)世界各地植被水平分布规律1,北半球欧亚大陆植被分布规律(包括北非)根据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可把欧亚大陆分为三个主要的纬度地带系列:西岸系列(含北非)内陆系列东岸系列大冻原冻原冻原太针叶林针叶林针叶林西夏绿阔叶林温带草原针阔混交林平常绿硬叶林温带荒漠夏绿阔叶林洋荒漠(热带亚热带)亚热带荒漠常绿阔叶林洋稀树草原、疏林季雨林雨林2,北半球北美植被分布规律整个北美,植被经度地带性分布明显。

第六章 植物的自然分布区与植被

第六章  植物的自然分布区与植被

第二节
植物群落与植被
植物群落:是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 由不同植物组成的集合体。 植被:整个地球表面植物群落的总和就 构成了地球上的植被。
一、植物群落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 进行统计分析,弄清群落的种类成分 对每一个种的多度、盖度、和频度进行统计 多度:表示某一个种在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多少。 盖度:反映某一个植物在群落中所占的水平空 间面 积,分投影盖度和基部盖度两种。 频度:表示某一种植物的个体在群落中不同地 点出现的频率,反映一个种在群落中的水平分 布格局。 确定植物群落的优势种和建群种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本地区的代表性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这是温带 地区的主要森林群落,乔木树种主要是壳斗科的各 种落叶栎类,其他的落叶树种有桦、槭、椴、楝花 泡桐等。目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是灌草丛。 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 本地区的典型植被是以红松为主针阔叶混交林,人 参、北细辛等为特有种;乌拉草为当地著名的纤维 植物。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以兴安落叶松组成的落叶针叶林为主。为我国主要 林区之一,森林面积估计在20000万公顷以上。
二、开发利用的一般原则
1、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2、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3、永续利用 ①根据资源蕴藏量和生长量有计划地开采利 用 ②轮采轮伐,给植物以休生养息的机会 ③挖大留小,维持一定的种群数量,森林采 伐避免皆伐,采伐量不能超过生长量 ④把分散、面临枯竭的资源集中起来,进行 人工驯化和培育,不但能保护稀少的资源,同 时又能建成原料种植基地,为市场提供数量稳 定的优质产品,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季相:主要片层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常常使群落表现 不同的季节性外貌,即群落的季相。 生活型:对环境因子具有相似适应关系并具有相似 的外部形态特点的植物就组成了一个生活型。 片层结构:同一种或生活型相近的植物结合在一起, 形成的具有独特性质和特殊植物环境的结构。 垂直结构:由于组成群落的植物高矮不同,它们在 群落中各自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使群落表现出成 层现象。 水平结构:主要体现在群落的一些特殊小环境中 “小群落”的分化和植物种类分布的不均匀性。

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分布规律植被分布规律是指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和分布的特点。

它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这些因素,各地的植被类型和分布会有所不同。

以下将详细介绍植被分布规律的因素和特点。

首先,气候条件是影响植被分布规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有着直接的影响。

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植物的繁茂生长,通常会出现丰富的森林植被。

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合热带雨林的生长,而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气候条件则更适合针叶林和草原的生长。

而在极地地区,因为极端的寒冷气候和短暂的生长季节,只有一些耐寒植物能够生长。

其次,土壤质地也是影响植被分布规律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壤的成分和质地对植物的生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土壤的质地会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水分的保持和供应,从而影响植物在该地区的分布情况。

比如,盐碱地的土壤质地较差,对大多数植物的生长不利,所以在这些地区主要出现耐盐碱植物。

相反,肥沃的土壤则有利于多种植物的生长,所以在这些地区植物的种类多样性也比较丰富。

此外,地形也会对植被的分布产生影响。

地势的高低、山脉的存在以及地形的复杂程度都会影响植被的分布。

比如,在高山地区,由于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下降,气候条件变得苛刻,只有一些耐寒植物能够在高山环境中生存。

而在低洼地区,由于水分的积聚,湿地植被会相对丰富。

总的来说,植被分布规律受到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和地形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不同的地区因为这些因素的差异,植被类型和分布也会有所不同。

探究植被分布规律对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第六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第六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一、全球分布规律
从全球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和地理分布来看,植被型与气候密切相 关。 植被分布与土壤密切相关,同时受气候控制。 气候变化下的植被响应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地球上的气候带、土壤带和植被带是相互平行、彼此对应的,形成 水平地带性。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0.5~1.0
暖温带落叶/混交林 0.5~1.0
温带落叶阔叶林 1.0或稍高
凉温带针阔混交林 0.7~1.0
寒温带针叶林
1.0或更低
森林草原
1.0~1.5
植被带 温带草原 荒漠草原 温带荒漠 亚高山针叶林 亚高山灌丛草甸 高寒草原 高寒荒漠
干燥度 1.5~2.0 2.0~2.4 8.0~16.0以上 0.5~1.5 0.5~1.0 1.0~2.0 >2.0~>20.0
-
-
世界陆地植被水平地带分布系列
大陆名称
植被水平地带系列
欧-亚大陆
北亚-中亚-阿拉伯纬向系列(极地苔原-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草原-亚热带荒 漠) 东亚太平洋沿岸系列(极地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 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赤道雨林) 欧洲系列(极地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 温带经向系列(东亚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西欧森林-草原-荒漠)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荒漠
热带植物北界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常绿和落叶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草原-荒漠 亚寒带针叶林 阔叶与针叶
苔原 冰原
森林分布北界
-
纬向地带性的分布与表现
寒带——全球性:贯通大陆东西

最新最全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类型

最新最全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类型

沿纬度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 的更替。
的,水分则随着距离海 • 经度地带性
洋的远近,以及大气环
从沿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发生
有规律的更替。
流和洋流等的变化而变 • 垂直地带性
化。水热结合导致植被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成带
呈地带性分布。
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2.1 世界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 北半球自北到南依次出现: 寒带苔原→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 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 太平洋沿岸的东亚受太 平洋季风的影响,南亚 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 响,从东北向西南出现 各类森林。
• 大陆内部因距离海洋较 远,湿气不易达到,开 始出现草原与荒漠。
3.世界植被的主要群落类型及分布
世界主要植物群落类型

热热
带带
雨常

绿 阔


温 带 落 叶 阔 叶 林
寒温
温 带 针
带 草 原
荒 漠
冻 原






带 雨 林
西 双 版





热带雨林(rain forest) 一般分布在赤道南北5~10°左右的范围内。
群落内有丰富的粗大木质藤本、有花附生植物、板根现象、茎花现象、(半 )纹杀植物等。乔木层最高可达60~80m。群落层次结构复杂,仅乔木层就可 分3层以上。具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尤其乔木)。可分为亚洲、美洲和非洲雨 林3个群系,种类以亚洲雨林最为丰富,中国雨林处于亚洲雨林北缘。
y=sinx xR
y
-4 -3
-2
1
- o
-1
正弦曲 线

最新最全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类型

最新最全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类型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是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种类组成没有热带雨林丰富, 以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木兰 科、金缕梅科为群落优势种。结 构比热带雨林简单,乔木层分 2~3层。 除欧洲和南极洲外各大洲均 有分布,并集中分布在我国亚热 带。
• 由北向南更替的植被为: 亚热带荒漠-矮灌木与旱 生灌木区-常绿硬叶林-落 叶阔叶林-冻原
2.2 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北美的中部,东面是大西 洋,西面是太平洋,但被
经向的落基山脉所阻隔,
植被从东向西依次更替为: 森林→草原→半荒漠→荒 漠→森林
欧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陆
• 在大西洋沿岸的西欧, 因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发育着各类森林。 • 太平洋沿岸的东亚受太 平洋季风的影响,南亚 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 响,从东北向西南出现 各类森林。 • 大陆内部因距离海洋较 远,湿气不易达到,开 始出现草原与荒漠。
荒漠 (desert) 是 极旱生的稀疏 植被,其组成 者是一系列特 别耐旱的极旱 生植物。 主要分布在 南北纬15°~ 50°之间的地 带。
冻原(tundra) 是寒带的典型植被,在高山树线以上 则存在着高山冻原。冻原植物种类贫乏,以苔藓和地衣 占优势,并散生有一些灌木或小灌木。冻原在欧洲大陆 和北美均有分布,中国没有极地冻原,而有高山冻原 。
欧亚大陆 欧洲-非洲大陆西部大西洋沿岸
• 苔原-北方针叶林-针落叶混 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 林-亚热带及热带荒漠-稀树 草原-季雨林-雨林。
北美大陆
• 北美东部大西洋沿岸 •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 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 阔叶落叶混交林。

西南大学 2018级 植物地理学【最新 最全 期末重点】【教学大纲思考题】

西南大学 2018级 植物地理学【最新 最全 期末重点】【教学大纲思考题】

绪论【重点、难点】1.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2.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复习思考】1.植物地理学与生态文明的关系?2.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3.地理科学专业为什么要学习植物地理学?4.简述植物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5.简述你家乡的植被状况。

6.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1.生物圈(biosphere)2.植被(Vegetation)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学习目标】1. 认知类目标:了解植物分类原则、分类方法、分类系统及命名方法;了解各类植物主要特征、代表种及常见种、发生及其与全球自然环境变化的关系。

【重点、难点】1.植物的命名、植物界各大类群的特征2.植物进化与地球环境【复习思考】1.举例说明植物的命名法则。

2.论述植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之间的关系。

3.论述被子植物的发展与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

4.分析地球生命耦合系统。

5.如何在野外识别植物?举例说明。

6.试比较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活史特征。

7.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种(species)2.种群(population)3.双受精现象4.个体发育(ontogeny)5.系统发育(phylogeny)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学习目标】1. 认知类目标:掌握植物区系的概念,了解植物分布区的形成及演变原因,了解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其应用,了解生物入侵的有关知识。

【重点、难点】1.植物分布区的形成及演变、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2.中国植物区系的特点及区划【复习思考】1.植物分布区的主要类型及形成原因。

2.物种形成的理论有哪些?3.影响植物分布区变化的因素有哪些?4.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及分区5.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影响岛屿植物区系的主要因素6.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如何?7.世界植物区系分区1.植物区系(flora)2. 物种形成(speciation)3.地理替代种(vicarious species)4.成对种5.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6.地理残遗分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学习目标】1. 认知类目标:掌握主要生态因子(光、水、温度)对植物个体生活的影响及植物的适应策略;了解营养元素、生物条件、地形条件及风、雪、火对植物的影响;熟悉生活型的概念,了解不同的生活型和生活型的不同分类体系,掌握植物生活史与适应策略。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同时经度地带性也很明显:从 东向西夏绿阔叶林-草原-荒 漠。
太平洋沿岸森林分布于落基山 以西。
3、非洲
轮廓较为单一,气候纬度地带性表现很突出, 按纬度更替,排列近乎对称:
热带雨林-热带干旱林-热带稀树草原-热 带亚热带荒漠。
4、澳大利亚
植被受地形影响显著,东侧海岸因山脉阻挡雨水充 沛,雨林从北部热带延伸至南部亚热带,呈半环状 分布,内陆以稀树草原和荒漠为主。
Hopkin’s Bioclimatic Law: Temperature lapse with increasing elevation is reflected in temperature lapse with increasing latitude
陆地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垂直带谱
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 合排列和更替顺序组成 了一定的体系,称为垂 直带谱。
(二)群落交错区的生态意义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中植物种的数目以及种 群的密度往往比相邻群落大。
种群竞争激烈地带,对生境条件的变化具有敏 感性,是研究植物群落与环境变化的理想区域。
(三)植被地带内部结构
1、地带性植被在相应气候条件下主要以显域生境最为 适宜;注意小生境差异
2、宽广地域,地带内部分异明显; 3、东西延伸地带性植被受海洋影响; 4、地带性植被内部有隐域植被存在; 5、草原或荒漠地带出现植物斑状分布的复合体; 6、超地带性植被。局部气候、水文等。
世界植被的水平地带性
地带性植被
热带雨林、季雨林、常 绿阔叶林
荒漠、草原 常绿硬叶林、落叶阔叶
林、针叶林 苔原(冻原)
Brockman-Jerosch 的理想大陆植被分 布模式(引自王伯荪,198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第二节 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 第三节 中国的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 (1)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带沿纬度变化而变化, 导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 • (2)干湿度地带性是由于降水自沿海向内陆依次 减少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方向依次更替 • (3)垂直地带性是由于山地随海拔升高,温度和 降水依次变化从而导致群落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更 替
欧亚大陆包括三个系列:
• 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苔原-北方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 雨林或雨林 • 大陆内部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 列: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 荒漠 • 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系列:苔原-北方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亚 热带及热带荒漠-稀树草原与季雨林-热带雨林
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
中国东部植被水平分布(南北方向)
中国温带植被水平分布(东西方向)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规律
1.湿润型
• • • • • 湿润寒温带山地垂直带 湿润温带山地垂直带 湿润暖温带山地植被垂直带 湿润亚热带山地植被垂直带 湿润北热带山地处置带
2.干旱型:
• • • • 森林草原和草原山地垂直带 荒漠草原带(半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 温带荒漠(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 暖温带荒漠(极端荒漠)山地植被垂直带
死亡谷
• 安第斯山脉贯穿大陆南北,但过于靠近大陆 西岸,植被在山的两侧差别甚大,只形成两 大系列。
南美
澳大利亚
• 植被受地形影响更为显著,东侧海岸因山脉逼近而 雨水充沛,雨林从北部热带延伸到南部亚热带,呈 半环形分布,内陆却以稀树草原和荒漠为主。
二、地带群落交错区
• 在地带性植被之间通常气候逐渐变化,相邻 的两类植被各自占据有利生境,形成空间上 镶嵌分布,但优势(面积)相互转化的过渡 带,特称之为地带群落交错区。
安第斯山脉植被垂直分布
例子:亚洲东部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南北变化
• 山地植被带主要受构成较大规模生态序列的气候条 件制约。至于丘陵上下土层厚度、水分条件等变化 所带来的植物群落垂直变化,不应与真正的垂直地 带混为一谈。 • 山地植被带变化较快,在高度不过数公里范围内, 能够见到近似于水平距离数千公里间的植被变化。
北美大陆
• 在大西洋一侧,从北到南植被依次为苔原—北方针 叶林—夏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森林,呈一定的纬度分 布。在回归线到北纬60°范围内,主要为湿润性气 候,并较欧亚大陆东岸更为湿润一些。
• 植被向西逐渐过渡为草原和荒漠,在一个很大的区 域内,出现了植被从东向西的有规律更替,表现出 经度地带性。 • 这主要是与从大西洋湿润气团带来的水分自东向西 逐渐减少密切相关。在北美大陆的西部,虽然受到 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响,雨量充沛,但却被经向的 落基山所阻挡,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 高寒荒漠 阔叶落叶林 青藏高原高寒植被 常绿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
热带雨林
28
2.植被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 植被类型是植被区划的主要依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是形成地球陆地上植被 类型分布区域和地带性分异的普遍规律,因而也是 植被区划最根本的原则。
• 在具体分区时,应依据植被本身的特征,即各级植 被的分类单位及其种类组成。
群落交错区
第二节
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
• 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不同的植被带,它们在 结构、外貌上均出现差异,并与整个环境条件的 变化相关。 • 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风力增强,在高山上 常因风的影响限制森林向上分布。
• 在一定的高度内,海拔越高,降水量越充沛。 • 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低、CO2含量减少以及日 照强度的加强等,都是影响植被垂直带的因素。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一、全球分布规律
• • • • • 1.世界植被水平带状分布的一般规律 2.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 3.北美大陆 4.南美 5.澳大利亚
世界植被水平带状分布的一般规律
1)高纬度区内和低纬度区内植被带较为单一,具 有环大陆分布的形式,明显地表现出纬向地带性 的特点。中纬度区的植被带比较复杂,它们在大 陆的东西岸之间不相连续,由海岸向大陆干旱中 心。 2)各大陆沿岸地带和内陆的纬向植被带有很大的 差别,同一大陆的东、西两岸也不相同。 3)南、北两半球的植被带不对称,产生这种情况 的原因,除了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气候与北半 球有较大的差异外,还与两半球的植物区系发展 的历史有关。
3.植被区划的单位
• 我国植被区划的单位,从高级至低级的顺序如下: • 植被区域(region) ――植被地带(zone) ―― 植被区(province) ――植被小区(district) • 在各级单位内均可划分出“亚级”,如亚区域,亚 地带等。
第三节 中国的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我国现行的植被分类系统,三级制: 植被型(高级单位) 群系(中级单位) 群丛(低级单位) 我国的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几乎可以见到北 半球所有的植被类型.
一:中国植被水平地带性
•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 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 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 型的中生性森林,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 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所分布。
中国东部湿润区山地植被垂直分布谱
植被垂直带与水平带相关性示意图 (董世林,1994)
四:中国植被区划
1.:植被区划的意义;
• 它是关于地区植被地理规律性的总结,是在研究植 被区系、植被与环境间的生态关系、植被的历史和 动态,以及植被分类的基础上,对植被的空间结构 和地理特征的进一步研究。
寒温带针叶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