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并专家共识共38页

合集下载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共识指南2017)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共识指南2017)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共识指南2017)椎管内麻醉逐渐成为手术和产科麻醉的一个重要手段,效果卓著,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潜在并发症。

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本文将结合专家共识指南,就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进行详细阐述。

1. 椎管内麻醉的常见并发症在应用椎管内麻醉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1.1 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最为常见的椎管内麻醉并发症之一,也是最为严重的一种。

它的发生率为0.1%~0.5%,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出血的原因有:穿刺损伤血管、腰部脊骨管狭小、椎管内高压等。

1.2 多汗症多汗症是椎管内麻醉的另一种常见并发症,以不明原因的多汗为主要症状。

多汗的程度和范围不一,有些患者局部多汗,有些则是全身多汗。

预防方法包括利用镇静剂和血管紧张素拮抗剂等药物控制交感神经系统。

1.3 脊髓损伤通过椎管内麻醉进行手术或临床操作时,脊髓损伤可能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损伤发生的原因往往是因为病人拟对局部麻醉过度或穿刺施行不当。

有时根据预防性的诊断技术、合适的把握策略和规范化的操作方法,可以有效避免脊髓损伤的发生。

1.4 昏迷椎管内麻醉后,有些患者会出现昏迷的情况。

昏迷的病因非常复杂,不同的因素有不同的作用。

有必要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和筛查,并针对各种应激因素确立治疗方案,以避免昏迷的发生。

2.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2.1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防措施包括:加强穿刺技术和材料的监控,避免血管和细胞的损伤,并严格控制椎管内压。

如果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立即进行血肿清除。

清除后,注意鼓励患者行动、改善睡眠和肌肉锻炼。

2.2 多汗症的防治多汗症的预防方法包括:通过控制交感神经系统神经元的活性来控制多汗。

利用肌松剂和镇静剂等药物,可以控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从而降低多汗的程度。

此外,可以对患者进行足够的代谢支持和饮食治疗,以保持正常的代谢水平。

2.3 脊髓损伤的防治对于可能出现脊髓损伤的患者,应该通过术前评估和筛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应用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专家共识ppt课件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专家共识ppt课件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
1 椎管内阻滞相关并发症
2 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
3 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
郑大一附院麻醉科
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施光 峰上海 复旦大 学人寿 保险基 本法宣 导部经 理基本 法课标 研教材 是集体 备课的 主要内 容是高 效课堂 的基础 高校基 建管理 相关法 规培训 七年级 生物下 册第七 章第一 节分析 人类活 动破坏 生态环 境的实 例期权 定价与 动态无 套利
1
椎管内阻滞相关并发症
1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2
呼吸系统并发症
3
全脊髓麻醉
4
异常广泛的脊神经阻滞
5
恶心呕吐
6
尿潴留
郑大一附院麻醉科
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施光 峰上海 复旦大 学人寿 保险基 本法宣 导部经 理基本 法课标 研教材 是集体 备课的 主要内 容是高 效课堂 的基础 高校基 建管理 相关法 规培训 七年级 生物下 册第七 章第一 节分析 人类活 动破坏 生态环 境的实 例期权 定价与 动态无 套利
郑大一附院麻醉科
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施光 峰上海 复旦大 学人寿 保险基 本法宣 导部经 理基本 法课标 研教材 是集体 备课的 主要内 容是高 效课堂 的基础 高校基 建管理 相关法 规培训 七年级 生物下 册第七 章第一 节分析 人类活 动破坏 生态环 境的实 例期权 定价与 动态无 套利
马尾综合征的预防
由于局麻药的神经毒性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预防显 得尤为重要:
(1)连续脊麻的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的深度不宜超过4cm,以 免置管向尾过深;
(2)采用能够满足手术要求的最小局麻药剂量,严格执行脊麻 局麻药最高限量的规定;
(3)脊麻中应当选用最低有效局麻药浓度。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坐起或站立15分钟内头痛加重,平卧后15分钟内头痛减轻 头痛为双侧性,可为前额痛或后头痛或两者兼有,极少累 及颞部疼痛


其它症状:前庭症状(恶心、呕吐、头晕)、耳蜗症状 (听觉丧失、听觉敏感、耳鸣)、视觉症状(畏光、闪光 暗点、复视、调节困难)、骨骼肌症状(颈部强直、肩痛)
硬膜穿破后头痛的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为: 在12小时内出现严重背痛,短时间后出现肌无力及括约 肌功能障碍,最后发展到完全性截瘫。 如阻滞平面消退后又重新出现或升高则应警惕椎管内血 肿的发生。 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
椎管内血肿
椎管内血肿的形成因素和危险因素
形成因素 ⑴椎管内阻滞穿刺针或导管对血管的损伤
⑵椎管内肿瘤或血管畸形、椎管内“自发性”出血。 大多数“自发性”出血发生于抗凝或溶栓治疗之后, 尤其后者最为危险。 危险因素 ⑴患者因素:高龄、女性、并存有脊柱病变或出凝 血功能异常; ⑵麻醉因素:采用较粗穿刺针或导管、穿刺或置管 时出血、连续椎管内阻滞导管的置入及拔除; ⑶治疗因素:围手术期抗凝和溶栓治疗。
1995年Sakura S等一项实验
Local anesthetic neurotoxicity does not result from block of voltage-gate sodium channels. Anesth Analg 81:338-346
------局麻药的神经毒性作用一旦产生,比毒素还毒! • 河豚毒素(TTX)试验:
患者因素
最重要年龄,年轻人发病率高 其它因素有:女性、妊娠、慢性双侧性张力性头痛病史、既往
有硬膜穿破后头痛病史
低体重指数的年轻女性发生硬膜穿破后头痛的风险最大
操作因素
最重要的是穿刺针型号和尖端的设计,细针发病率低、锥形针 尖较切割型针尖发病率低 其它因素有:穿刺针斜口与脊髓长轴方向平行发病率低、穿刺 次数增加时发病率高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共识指南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共识指南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共识指南椎管内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在手术和疼痛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椎管内麻醉也有着它的并发症,如头痛、脑脊液漏、神经损伤等,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椎管内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因此,防治椎管内麻醉并发症成为了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

为了探讨防治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措施,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学分会等多个学会和机构联合起来,共同制定了《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共识指南》。

该指南总结了椎管内麻醉的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头痛的防治头痛是椎管内麻醉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1%~70%。

指南认为,头痛的发生与穿刺方式、针头尺寸、侧卧时间、体位调整等因素有关。

防治头痛的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穿刺方法和针头尺寸、控制穿刺深度、术毕保持尿憋等。

二、脑脊液漏的防治脑脊液漏是椎管内麻醉的另一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0.5%~20%。

指南认为,脑脊液漏的发生与穿刺针头损伤、穿刺部位、针头尺寸等因素有关。

防治脑脊液漏的措施包括:选择细针头、尽量避免多次穿刺、注意切口大小,并在切口处缝合。

三、神经损伤的防治椎管内麻醉还有较少见的并发症——神经损伤,其发生率约为1/10000~1/40000。

指南认为,神经损伤的发生与穿刺针头损伤、局部感染等因素有关。

防治神经损伤的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穿刺针头、精心护理穿刺部位、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变化等。

指南还针对椎管内麻醉操作的注意事项、应急处理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对临床医师进行指导和规范。

总之,椎管内麻醉是一种重要的麻醉方法,但也有着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对于医生而言,必须了解这些并发症的防治措施,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应用,为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提供全面保障。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培训课件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培训课件
(1)局麻药误入硬膜下间隙。 (2)患者并存的病理生理因素:如妊娠、腹部巨大肿块、老年 动 脉硬化、椎管狭窄等,致使潜在的硬膜外间隙容积减少。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20
预防
椎管内阻滞应采用试验剂量。 对于妊娠、腹部巨大肿块、老年动脉硬化、椎管狭窄等 患者局麻药的用量应酌情减少。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2 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
---------------------------------------------------------------
全 脊 髓 麻 醉 3 --------------------------------------------------------------4 异常广泛的脊神经阻滞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25
治疗
(1)一旦出现恶心呕吐,立即给予吸氧,嘱病人深呼吸,并将 头转向一侧以防误吸。
(2)同时应检查是否有阻滞平面过高及血压下降,并采取相应 措施,或暂停手术以减 少迷走刺激,或施行内脏神经阻滞。
(3)若仍不能缓解呕吐,可考虑使用氟哌利多等药物。
(4)高平面(T5以上)阻滞所致的恶心呕吐 应用麻黄碱或阿托 品有效。
14
全脊髓麻醉
全脊髓麻醉多由硬膜外腔阻滞剂量的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 腔所引起。 由于硬膜外腔阻滞的局麻药用量远高于脊麻的用药量,注 药后迅速出现广泛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 表现为注药后迅速出现(一般5分钟内)意识不清、双瞳孔 扩大固定、呼吸停止、肌无力、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出 现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跳骤停。
4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发生机制
交感神经阻滞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和回心血量减少
T4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T1~T4 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