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哲学思想
《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研究

《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研究一、本文概述《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对于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以《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自然哲学思想,以期对我们今天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有益的启示。
文章将首先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然后重点分析其中的自然观,包括自然界的客观性、自然界的系统性和自然界的历史性等方面。
接着,文章将探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及对我们今天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启示。
文章将总结《自然辩证法》中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和贡献,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为我们今天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二、《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概述《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自然观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发展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对《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进行概述,以揭示其核心观点和理论贡献。
《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和独立性。
它指出,自然界是一个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不能随意改变或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自然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性质。
它认为,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存在着对立统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辩证关系。
这些辩证关系推动着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图景。
再次,《自然辩证法》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指出,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界,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发展;同时,自然界也通过其内在规律对人类实践活动产生制约和影响。
因此,人类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自然辩证法》提出了科学认识自然界的方法论。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是他在哲学思想史上留下的一个里程碑。
它既包括自身独特的哲学观点,又包含了许多先驱之作的贡献。
这本书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并且在哲学思想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自然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建立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体系,它既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哲学观点,又反映了他的许多先驱之作的贡献。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第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本质区别的,每一种事物都具有特定的本质。
第二,一切事物都是有密切联系的,这些联系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的结果。
最后,一切事物都是有有限的,它们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最大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世界的方法,它可以让人们从客观的角度来深入理解世界的本质,从而使人们对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
它也提供了一种思考事物间关系的方法,即一切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而这种联系是不断变化的,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影响也很大,它不仅影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也影响了许多其他哲学家的思想。
它为哲学家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使哲学家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世界,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世界的本质。
此外,它也为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社会学、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不仅为哲学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西方哲学和社会理论中的自然主义

西方哲擘和社会理论中的自然主义
调、唯心主义的唯理主义、历史学派不断对自然主义的观念和方法表示质疑,加 之传统唯物主义的衰落,与自然主义密切相关的实证主义备受诟病,这些因素使 自然主义的研究主题在二十世纪发生了转向。实在论的观念代替了自然主义的本 体论.自然化的认识论代替了基础主义的认识论,批判的自然主义扬弃,近代自 然主义刻板追求客观性,贬抑本体论的缺陷,成为当代哲学和社会科学中新的话 语形式.
monism ofphilosophy.Naturalism opposed to occultism,transcendentism,
scientism,practising and SO on.Therefore,the way ofnaturalism was applied
abroadly in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the west social theory.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study of socifl theory,it represents empiricism and positivism.Since the middle period of twenty century,the orthodox consensus position of positivism Was oppugned and weakened in the study of social theory.How to
在社会理论中,自然主义的表现形式纷繁复杂,主要的流派包括社会物理学 与社会生物学等理论,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冲突学派。 自然主义的社会理论认为,个人和心灵是自然界与社会长期进化的结果,因而, 社会优先于个人;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或者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对社会进行研究。社
老子的自然哲学

提倡自然环保的先驱-----老子的自然哲学硕人文09一班薛婷 3095886摘要:老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奠基人。
他的哲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学说的核心是‚道‛本体论,其思想的基本精神是自然主义。
在道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独树一臶,开创了中国思想界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友好相处的强大思想流派。
他认为‚道‛是世界的形上本原,而它的形下根据则归依于‚自然‛,主要体现为‚道法自然‛、‚道即自然‛的一体观念。
老子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和一切宗教唯心论的基础。
他的自然观和宇宙生成论,在中国文化史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自然和谐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总的认识,是认识世界的基础。
自人类文明存在以来,一直处于两种互相矛盾的状态中:一种是,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另一种是,时常将自己臵身于自然之外,以至于将自己看成一个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外力。
虽然人对自然的作用完全可以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却必须对自身施于自然的外力做认真严肃的审视。
如果我们都相信人对自然作用的同时,我们也被自然反作用;如果我们同时还相信我们有趋利避害的本能,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然,或者说有怎样的自然观,就变成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了。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反之,它又对自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其触角渐渐深入到自然的各个方面,并日益广泛地揭示自然内部的各种联系,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解释了自然的种种现象。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而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
老子就是这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自然哲学思想,直到今天仍然散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一、老子自然观的哲学基础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记载:老子是李耳,即老聃。
司马迁认为,老子可能是春秋末期的人,也可能是战国时期的人。
《老子》自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道法自然

《⽼⼦》⾃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道法⾃然“道”在⽼⼦的思想中有两层意思:⼀是宇宙的本体,⼆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认为,“⾃然”是⾄⾼⽆上的。
所谓“⾃然”,就是“⾃然⽽然”,也就是没有外⼒影响的这个世界的本来⾯⽬,它既应当包含所有“⾃然”的存在,也应当包含“⾃然”运⾏的规律。
就“道”⾃⾝来说,就是⾃⼰如此之义,⽽就“道”与万物的关系来说,就是顺应万物之固有本性、使之⾃然⽽然地演化之义。
在⽼⼦看来,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万物皆源于“道”。
“天下万物⽣于有,有⽣于⽆。
”《⽼⼦》认为“道”产⽣万物有个过程,“道⽣⼀,⼀⽣⼆,⼆⽣三,三⽣万物。
”[1] “道⽣⼀”,即“道”⾃⽣,“⾃本⾃根,⾃⽣⾃成”;“⼀⽣⼆”,即“道”分化为阴阳⼆⽓;阴阳⼆⽓的统⼀叫做“冲⽓”(冲虚之⽓),由阴⽓、阳⽓、冲⽓三者产⽣了万物。
道是万物起始的源头,也是宇宙万物⾃然运⾏的规律,万物皆和谐统⼀于道。
“道”是宇宙间⽣成万事万物的⾃在本体。
⽼⼦⽤“⼤盈若冲,其⽤不穷”(《⽼⼦•四⼗五章》)论述了本体、本原同是“道”的思想。
“⼤盈若冲,其⽤不穷”的“⼤”,也就是“道”,“道”的表现是“冲”。
“⼤盈若冲”说明空间并⾮真空,⽽是充塞满了物质的空间。
《⽼⼦•⼆⼗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寂兮寥兮,独⽴不改,周⾏⽽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道,名之⽈⼤。
⼤⽈逝;逝⽈远;远⽈反。
”可见,《⽼⼦》所说的道,既是世界的统⼀原理,⼜是世界的发展原理。
⽼⼦在这⾥明确说了“道”是“先天地⽣”的⽆、有混成之物。
混成之物遍布空间,“⽆”、“有”处于运动状态,永不停息。
“道”纯任⾃然,它⽣成世界万物,没有任何⽬的性,⽽是⼀种“⾃在⾃为”的结果。
作为世界的发展原理,“道”“独⽴⽽不改,周⾏⽽不殆”,不停地运动,永远都不会改变。
《⽼⼦》认为,宇宙中的具体事物⼀直处于变化之中,不是永恒的,但“道”却是绝对不变的,也只有“道”是永恒的,“道乃久”。
“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用老子的话说,叫做无为自化,自然而然。
因此,“道法自然”就是“道”性自然而法其自性。
并非在道之外别有一个自然,道要以它为法则。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之所以被尊崇,就在于它对万物不加干涉而顺任自然。
既然道性自然,那么,效法道的天、地、人也必以自然为理法,其本性也和道一样,无为白化,自然而然。
老子认为自然之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所应遵循的根本规律和根本原则。
人作为自然有机体的一部分,无论对待人事还是自然界,也理应“道法自然”,“惟道是从”,严格遵循自然法则。
所谓“道法自然”,王弼解道:“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
”“道”的本性在于自然无为,它虽然生就了天地万物,但这一切都是“莫之命而常自然”的,人法道而行,对于自然界和社会,也应辅助天地万物人事成就其自然本性。
这种“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根本否定了“神”的存在,否定了“神”对世间万物的创造和主宰,提出了关于世界构成的物质性的总根源,为纷纭复杂的现象寻找到了一个统一的、概括的总原则,把中国的哲学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也是对当时传统的天命神学的挑战,反映了春秋末期理性觉醒和思想解放的时代潮流。
古人观察自然界,发现万物自由生长,好象不受控制,但又时时受控制。
举例言之,草木春天发芽抽叶生长,秋天果实累累,冬天就枯黄萧瑟了。
草木的这种现象,是自己如此的,别物控制不了它。
但它又是受控的,它不可能在秋天发芽抽叶生长,在春天果实累累。
是谁使它如此呢?老子抽象出一个道,是道在背后起着主宰的作用。
但道使万物如此的作用方式是柔弱的,它不会改变日往月来,寒往暑来的规则,也不会改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则,因此,万物的生长就有两个含义,一是道是万物的控制者,但这种控制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给予万物自由生长的权力;二是万物自由生长不是绝对的,实际上有一种力量在限制着它,这个力量来自于道。
歌德的自然哲学思想共3篇

歌德的自然哲学思想共3篇歌德的自然哲学思想1歌德的自然哲学思想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是德国文学巨匠,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
他的自然哲学思想不仅对自然科学领域有很深的影响,而且对现代文化哲学、艺术美学等方面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启发。
自然界是歌德思想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人类的存在也是自然界这个整体世界的一部分。
因此,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歌德的自然哲学更加关注的是自然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性。
他主张通过直接的观察和实验来探究自然的本质,而不是仅仅以理性和推理的方式来分析和推断。
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以谦逊和敬畏的心态来面对自然,并且遵循自然本身的规律和节奏。
在歌德看来,自然就像是一部巨大的诗歌作品,是创造者和造物者的杰作,充满着神奇和美妙。
他认为自然本身就包含着艺术的元素,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而科学研究就是探索和欣赏这种艺术。
因此,他曾说过:“自然是一个古老的大诗人,他用他的花草、星辰和风景为我们讴歌着他的辉煌。
”在歌德的自然哲学中,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都被视为自然界这个整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他强调了生命的普遍性和连续性,认为生命的形态和性质并非是突变和离散的,而是在一个长时间尺度上发生了演化和变化。
他还着重强调了植物的生命力和口感,曾说过:“植物是我们的忠实朋友,他们不仅为我们提供食物和氧气,而且也是我们心灵的滋养者。
”歌德的自然哲学思想也对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鼓励人们在对待自然界时保持谦逊和敬畏的心态,并认为人类应当更加尊重和保护环境。
同时,他认为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加美好和富有内涵的文化,能够使人们更加理解和热爱自然。
他曾说过:“没有科学的艺术是无足轻重的,没有艺术的科学也是没有灵魂的。
”总而言之,歌德的自然哲学思想不仅独具特色,而且在自然、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启示和启发作用。
道家思想——自然观、生态观

道家思想——自然观、生态观老子、庄子代表思想:天人合一、无为,师法自然,“畏天、畏地、畏道、畏自然”的哲学观点。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认识到事物互相联系的统一,使自己与天道归一。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注意研究的是整体的协调与合作,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开。
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中国人十分推崇老子无为的柔和思想。
无为并不是什么事也不做,无为不是不为,而是让每一样事物都按其本性去做,顺应自然规律,从而借自然之力,制天命而用之,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在这一哲学思想指导下,古代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对自然界的尊重和维护。
规划强调群体意识,呈现出完整性和协调性,透射出当时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宗教哲学家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体现了天道、地道、人道及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
道家“师法自然”思想道家认为只有顺其自然,才能成就事物,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违背自然规律,则会徒劳无功,甚至受到自然的报复。
因此庄子说: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就在这种思想孕育下,得到了源远流长和波澜壮阔的发展,取得了艺术上光辉灿烂的成就。
在师法自然的原则下,形成了以山水园林为景观骨干的造园风格,并将这种思想与风格应用于建筑群的空间设计及城市格局与自然山水园的有机结合。
明清北京城市的规划设计,及时把这种思想与风格从庭院绿化扩大到整个城市布局,使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总结:1.整体生态观人类应该对大自然怀有感激、热爱之情,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要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之养之的自然家园,回归到人与自然融洽无间的和谐状态,从而创造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2.遵从自然之道中国古代道家所崇尚的“自然之道”在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体现,是十分具有生态思想的规划理念。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认为“营城必须治野”,即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对城市内外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同步进行环境整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震 坤 (地)
艮(山)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天) 乾 (泽)兑 (火)离 巽(风) 坎(水)
太:大也,通也。(说)
(雷)震 坤 (地)
艮(山)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天) 乾 (泽)兑 (火)离 巽(风) 坎(水)
极:驢上負也。从木及聲。(说) (極)棟也。从木亟聲。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 伏羲与八卦(背景)
至今7000年前,民智未开(智者伏羲)
迷信——老天——自然(求老天管用吗?)
苍天不会因人的祈求而发生任何的改变, 天,但时时刻刻都在变,天道自然。 向自然学习(学什么?怎么学?)
荀子《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 阴阳大化,… …夫是之谓天。”
曹操-杨修 曹操-贾诩
刘备——孔明 乾隆——和珅 朱棣——郑和 太宗——魏征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 周易(孔子的一生)
不知老之将至 乐而忘忧 发愤忘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六十而耳顺 五十而知天命 四十而不惑 三十而立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十有五而志于学
(雷)震 坤 (地)
艮(山)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天) 乾 (泽)兑 (火)离 巽(风) 坎(水)
水:凖也。北方之行。象眾水並流, 中有微陽之气也。(说) 坎:陷也。从土欠聲。(说) 陷也。陷者、高下也。高下者、 高而入於下也。穴部曰。窞、 坎中更有坎也。易曰。坎、陷 也。習坎、重險也。(段)
(雷)震 坤 (地)
太极
n=0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 象数理卜
两仪
四象 八卦
n=1
n=2
象:卦象(含卦位)+爻象 数:阴阳数(奇阳偶阴)+爻数 元、亨、利、贞 卜:推测吉凶 心中有数
}
64卦 变化的现象
… … ……… ………
卦数的变化就是2
n=3 n=4
n
理:象数当中所含的义理(哲理)
不变的规律
把宇宙人生存在的六十四种情境变成唯一的一种可能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上九,亢龙有悔。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四,或跃于渊,无咎。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初九,潜龙勿用。 乾:元,亨,利,贞。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不变的是本质,变化的是现象——自然律 持中守恒——
阴阳变化——
循环往复—— 物极必反—— 动态均衡——
(雷)震 坤 (地)
艮(山)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 周文王与《易经》
《周易》(《易经》) —— 卦辞、爻辞 六十四重卦,三百八十四爻 宇宙人生64中情境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 孔子与周易(仁—伦理道德)
三部书:《诗经》、《尚书》、《周易》 《周易》——孔子作《十翼》(《易传》) 孔子:“吾道一以贯之。”
八 卦
老阴 阴 少阴 少阳 阳 老阳
四 象 两 仪
}
中
华
太 极 一画开天,亦阴亦阳之谓道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阴阳变化,尽在其中
}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天) 乾 (泽)兑 (火)离 巽(风) 坎(水)
(雷)震 坤 (地)
艮(山)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天) 乾 (泽)兑 (火)离 巽(风) 坎(水)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天) 乾 (泽)兑 (火)离 巽(风) 坎(水)
(雷)震 坤 (地)
艮(山)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 逐本溯 源
阴阳变化—先天八卦—无字天书
64重卦—《易经》(周易)—人生宝典
《十翼》(《易传》)—— 《文言》、《彖传》(上下)、 《象传》(上下)、 《系辞传》(上下)、 《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仁(孔子) ——伦理道德(仁者爱人) 传统文化的基因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实用型多,理论型少 古人立一法必有一理,详于法而不著其理,理具法中
实用主义自然观
科技文化的基因 自然哲学(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老子) 《易经》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上九,亢龙有悔 乾(天) 亢龙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四,或跃于渊,无咎
飞龙
跃龙 惕龙 见龙 潜龙
乾卦
乾(天)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二,见龙在田,利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 周易(解读乾坤)
用六:利永贞。 上六,龙战于野,其色玄黄 坤(地) 地龙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 伏羲与八卦(阴阳)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 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 万物之情。” ——《系辞传》 自然有共同的特性:阴——阳 阴阳是相对的 阴阳是变动的 阴阳是合一的 有变就有不变 阳 扩 张 昼——夜 天——地 平——陂 喜——悲 生——死 变——恒
六五,黄裳元吉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黄裳
括囊 含章 不习 履霜
坤卦
坤(地)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初六,履霜坚冰至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 周易(解读乾坤)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行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开 拓 者
乾 坤 配
配 合 者
元 亨 利 贞
泽:光潤也。从水睪聲。(说) 《風俗通· 山澤篇》水草交厝,名之爲澤。澤者, 言其潤澤萬物,以阜民用也。 又光潤也。 又雨澤。《易· 夬卦》澤上于天。 又德澤。 《書· 畢命》澤潤生民。(康) 兑:說也。《易》曰:“兑,爲巫爲口。” 《釋名》物得備足,皆喜悅也。又《韻會》 穴也,直也。又《正韻》易兌爲澤。澤者, 水中之鍾聚也。《註》兌,通也。禮· 學記》 兌命曰:與說同。《韻會》悅或作說, 亦作兌。(康)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 墨子与周易(法取乾道—强力而行)
显学——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 核心:兼爱—非攻 《墨子》—— 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名鬼、非乐、非命 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
摩顶接踵利天下为之——强力而行
由显而绝,绝而不灭 墨子的自然科学思想与成就
(雷)震 坤 (地)
艮(山)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天) 乾 (泽)兑 (火)离 巽(风) 坎(水)
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说) 离:山神,獸也。从禽頭。歐陽喬說:离,猛獸也。 呂支切〖注〗臣鉉等曰:从屮,義無所取, 疑象形。(说)
(雷)震 坤 (地)
艮(山)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天) 乾 (泽)兑 (火)离 巽(风)
(雷)震 坤 (地)
艮(山)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天) 乾 (泽)兑 (火)离 巽(风) 坎(水)
地:元气初分,輕清陽爲天,重濁陰爲地。 萬物所陳也。(说) 坤:地也。《易》之卦也。从土从申。 土位在申。(说)
(雷)震 坤 (地)
艮(山)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天) 乾 (泽)兑 (火)离 巽(风) 坎(水)
仁
理想:伦理道德社会秩序 五常:仁义礼智信 变易:君子不器 行动:俯察人文,以教化万民 定位:尽人事,知天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齐之以礼(视听言动)——中庸 敬鬼神而远之 求同存异,一统天下 孔子:不占而已矣;荀子:善易者不卜。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 老子与周易(道法自然—自然哲学)
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 《道德经》—— 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适可而止:无为而治,道常无为而无不治 道可道,非常道 不知常,妄作,凶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外圆(圆通)——内方(原则)——中通(阴阳) 阴阳互动,变与不变——参知宇宙万象,人生百态
自然哲学(东方)——自然科学(西方) 整体(东方)——认知方法——具体(西方)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科技文化的基因 道(老子) ——自然哲学(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经》
宇宙人生的宝典(阴阳八卦) 传统文化的源头(群经之始)
超越吉凶(无咎)——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万变不离其宗 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 他又变卦了 一个巴掌拍不响 这个人不地道 刚愎自用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人挪活,树挪死 活人不能让尿憋死 计划没有变化快 不打无准备之仗 忘了自己是吃几碗干饭的 来的早不如来的巧 时势造英雄 乐极生悲 不以成败论英雄
胜者王侯败者贼
(雷)震 坤 (地)
艮(山)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天) 乾 (泽)兑 (火)离 巽(风) 坎(水)
太极—— (1).古代哲学家称最原始的混沌之气。谓太极运动 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四时变化,继而出现 各种自然现象,是宇宙万物之原。《易· 繫辞上》: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 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 即是太初、太一也。” (2). 宋 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 《朱子语类》卷七五:“太极只是一箇浑沦底道理, 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 清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 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 即所谓太极也。” (康熙字典)
雷:《說文》本作靁。隂陽薄動靁雨生物者也。 从雨畾聲。象回轉形。《易· 說卦》震爲雷。(康) 震: 劈歴,振物者。从雨辰聲。《春秋傳》曰: 坎(水) “震夷伯之廟。”(说)
(雷)震 坤 (地)
艮(山)
《易经》的自然哲学思想
(天) 乾 (泽)兑 (火)离 巽(风) 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