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思想之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智慧和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智慧和哲学思想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这些智慧和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对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古代中国的智慧和哲学思想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古代人们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
这种观念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比如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和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
其次,中国古代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古代中国人认为人际关系的和睦与和谐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了“仁爱”和“和谐”的重要性,提倡人们要尽心尽力地去关心、帮助他人,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这种关注他人、注重人际关系的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传承和发扬。
古代中国的智慧和哲学思想还体现在对人性的理解和追求上。
中国古代人对人性的理解强调了人的本性善良和潜力的开发。
儒家思想中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就能发挥出内在的潜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和追求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此外,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智慧和哲学思想还体现在对道德和伦理的关注上。
中国古代人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被视为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这种强调道德和伦理的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传承,并对中国人的行为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智慧和哲学思想。
这些智慧和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些智慧和思想,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做出的贡献

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做出的贡献
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在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首先,中国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许多实用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道家则主张追求自然,墨家重视爱和公平,法家则强调法治和社会秩序等。
这些思想都对人类社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中国哲学为人类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和智慧。
例如儒家思想的“仁爱”、“中庸”等理念,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等,这些思想都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哲学也提供了许多与自然和宇宙有关的思考,如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天人合一”等,这些思想拓宽了人类的认知和理解。
最后,中国哲学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中国哲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世界文化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哲学智慧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并对世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的智慧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哲学的价值和影响力将继续发挥作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智慧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与智慧。
这些思想和智慧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影响了现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道家、儒家和佛家三个方面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智慧。
道家哲学思想以道教为代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我实现。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道可道,非常道”。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本原和规律,人应该通过修炼和悟性去寻找自己的本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家的智慧在于启发人们以柔克刚、顺应自然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也被广泛应用,例如管理学中的“模糊管理”理论,强调领导者应该灵活适应环境变化,以求得最佳效果。
儒家哲学思想强调人伦之道和社会秩序的建设。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爱、义理、礼法和道德修养。
儒家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注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稳定。
儒家的智慧在于教导人们如何成为有德之人,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并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来维护社会和谐。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对社会生活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家哲学思想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融合了中国文化元素,形成了中国佛教。
佛家哲学强调人生的苦难和解脱之道。
佛家智慧教导人们如何超脱世俗的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佛家注重心灵修行,提倡舍弃欲望和执着,通过禅定和觉醒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佛教的影响不仅在信仰层面上,还渗透到艺术、文学和日常生活之中。
例如,禅宗艺术和茶道等都体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智慧不仅是一种文化资源,更是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在当今世界变化快速的背景下,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道家强调顺势而为,用柔克刚;儒家强调仁爱和教育的力量,构建和谐社会;佛家则教导我们超越欲望,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解脱。
这些思想和智慧都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这些智慧蕴含在中国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并且通过千百年来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人民对待自然的观念和行动的根基。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的存在与自然的运行是相互依存的。
人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尊重并顺应自然的法则。
通过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才能够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幸福。
二、养生之道的传统医学中国传统医学强调个体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中医养生注重人体与自然的协调。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等原则,都是基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观察和总结。
传统医学强调调整人体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尊重自然的道德观念中国人有着深厚的道德传统,其中就包含了对自然世界的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具有灵性和价值的存在。
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谦虚、节制、敬畏自然成为每一个人的行为原则。
四、审美意识中的自然体验中国文化中大量的艺术作品均以自然为题材,例如山水画、诗词等等。
通过欣赏和创作与自然相关的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沉浸在自然的美感之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审美意识可以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
五、节约、循环的传统文明中国古代文明注重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原则。
例如农业生产中的耕作制度、四时节气的调整、深耕细作的传统耕地利用方式等,都体现了中国人民与自然相互配合的智慧。
中国智慧中有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和做法。
这种智慧渗透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
在当代,面对环境危机和生态问题,中国人民仍然继承并发扬着这种智慧,不断探寻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途径,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着中国的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生活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生活智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
这些思想和智慧不仅影响着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生活智慧,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影响。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以儒家学说为主流,而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天人合一。
这一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紧密相连的,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生活。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与道德,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成为人们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的重要基准。
在当代社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面对环境问题和资源紧缺等挑战,人们应该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并主动采取措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同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提醒人们要顺应社会规则和伦理准则,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二、中庸之道的生活智慧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中的重要概念,强调在生活中追求中庸、平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避免极端的偏向,推崇温和、稳定的生活方式。
只有在平衡中寻找真实和和谐,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在当代社会,中庸之道的生活智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们常常面临着忙碌的生活和各种压力,很容易陷入极端的情绪和行为,导致身心健康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倡导中庸的生活态度,平衡工作与休闲、安排好时间和精力,使生活更具有品质和幸福感。
三、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两种相对而对立的力量构成,即阴阳。
五行则是指木、火、土、金、水,它们代表着不同的自然能量和属性。
这种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存在着相互关系,而且需要平衡和调和。
只有在平衡中追求和谐,人们才能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在当代社会,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人常常忽视自己与自然和内在能量的关系,导致身心健康问题的出现。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智慧与人生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智慧与人生意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人生意义,这些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我们当代人提供了启迪和指引。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墨家三个主要流派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智慧与人生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爱,即以仁心待人,推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儒家的眼中,人的最高境界是成为一个君子,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修养,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儒家强调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提倡孝道、忠诚和正直,认为这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儒家思想告诉我们,只有通过道德修养和正确的行为,才能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道家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道家的核心概念是“道”,指的是宇宙的本源和运行规律。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道,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在道家的眼中,人应该摒弃功利和欲望,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自我解放。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的力量,不强求,不抵抗,而是顺其自然地去行动。
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真正的内心平静和自由。
墨家思想强调公平和公正的重要性。
墨家的核心理念是“兼爱”,即平等地关爱和关心他人。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摒弃狭隘的利己主义,关注他人的利益和福祉。
墨子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和平与公正。
墨家思想强调社会的公平和公正,认为只有通过公正的制度和秩序,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墨家思想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互助与合作,才能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智慧和人生意义不仅体现在上述三个主要流派中,还融入了其他流派的智慧。
例如,法家思想注重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主张以法治国。
这种思想强调法律的公正和权威,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约束和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佛家思想则强调人的内心修行和追求解脱,通过禅定和慈悲心培养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智慧和人生意义对我们当代人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彻底解读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智慧

彻底解读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智慧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深受世界关注。
其智慧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对于人们的思辨能力和生活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墨家三个主要流派的角度,系统解读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智慧。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五常,其中最为重要的概念就是仁。
仁者爱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助。
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实践,不仅能够促进个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能够塑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中的智慧也包括了对教育的重视。
儒家提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君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追求的是全面发展,注重人的内外修养。
通过教育,使人具备道德修养、知识智慧和实践能力,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其次,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守持本心,不过度干预自然和他人。
道家认为,世界是一个自然的整体,人应当顺从自然法则,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由。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道家思想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学会放松自己,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道家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无为而无不为”。
这意味着在行动中保持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不刻意追求功利和成就。
道家认为,过度追求外在的成功和名利,会使人陷入无休止的欲望中而失去内心的平衡。
因此,道家主张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最后,墨家思想注重实用主义和公平正义。
墨家思想强调以利为本,提倡爱人利物。
墨家认为,人们应该追求最大的幸福和最大的公平,通过实践和行动,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墨家思想的智慧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坚持公正和公平,尊重每个人的权益和尊严。
墨家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兼爱”。
兼爱即不偏袒个人或某一小群体,而是平等地对待所有人。
墨家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和关爱,不论其社会地位、财富和能力如何。
中国哲学中的知识与智慧观

中国哲学中的知识与智慧观中国哲学是世界上重要的哲学传统之一,其与西方哲学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观点。
在中国哲学中,知识与智慧的概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广泛讨论和探究。
本文将从不同的哲学流派和思想家的角度,探讨中国哲学中的知识与智慧观。
一、儒家的知识与智慧观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学派之一,提出了许多关于知识与智慧的观点。
儒家强调个体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认为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
儒家的“五经”是古代儒家学者的核心读物,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著作,人们可以获得道德智慧和对世界的理解。
二、道家的知识与智慧观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其对知识与智慧有着独特的看法。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通过顺应自然、遵循道的原则来获得智慧。
在道家观点中,知识和智慧并不是通过学习和积累获得的,而是通过超越自我的境界和对自然规律的洞察得到的。
三、墨家的知识与智慧观墨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支重要学派,其在知识与智慧的理解上与儒家和道家有所不同。
墨家认为,知识和智慧应该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并在实践中验证其价值。
墨家强调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认为只有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
墨家提出的“兼爱”观念也体现了他们对智慧的追求,即通过爱和和平来实现社会的智慧和稳定。
四、法家的知识与智慧观法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其对知识与智慧的看法与其他学派有所不同。
法家认为,知识和智慧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来实现的。
在法家看来,知识和智慧的价值在于治理社会和维持秩序。
法家对知识的追求体现在对法律、规范和制度的研究和实践中,通过理性和权威来实现社会的智慧和稳定。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中的知识与智慧观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
不同的学派和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和探讨了知识与智慧的本质和获取途径。
儒家注重学习和道德修养,道家追求超越自我的智慧,墨家强调实践与实证,法家强调法律和制度的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市职业大学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中国哲学思想之智慧》论文标题:_儒家善恶观__
年级专业:__
学生姓名:_____
学生学号:____
论文得分:________
论文日期:二〇一四年五月XX日
论儒家思想的善恶观(对儒家本性善恶的解读)
作者孙干武
摘要:
儒家思想主要是为了最后在人间达到世界大同,可以养生送死。
儒家用三纲五常约束人们思想,希望可以得到世界的太平,保护君王的地位,希望用思想上的统治从根本上遏制动乱的发生。
善恶观不管“性本善”“性本恶”都是要求人们一心向善,以达到人们的安居乐业。
从而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关键词:儒家本性论、善恶论
一:春秋战国——孟子、荀子观
孟子曾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可见人性皆善。
他又举例证明人性之善,譬如见孺子将入于井,无论何人,必立即趋而救之。
其所以去救,“非所以内交于孺于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完全由于不忍人之心而然。
他从心里上建立性善之论据,以为人有仁义礼智是基于心,良能不学而能,良知不虑而知,理义为人心之所同然。
他对恶之看法是说:“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又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由这些话可知自然状态未能证明人性之本善,适正于环境之不良;而善性存于心,往往受环境的影响,把原来的善端压抑丧失了,以致成为恶人。
所谓恶人,并非本来就恶,一样可以为善。
但孟子之主张,人性若不靠后天力量的改进,就无法自立为善,即使有善,亦无以发挥,是其缺憾。
荀子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
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
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
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
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荀子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
与“性”相对的是“伪”。
“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
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
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总而言之一个是让你凭良心做事,一个是让你接受教育后做个好人。
意思都是让你做好人。
二:宋明理学——朱熹、王阳明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专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
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
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
“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
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
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
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
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
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
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宋朝儒学大师——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儒学为心学“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
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王阳明老师继承孟子的性本善观念,要求人们戒慎保真。
认为人性本善,良知现成,但要懂得戒慎恐惧,所谓“慎独”(独处时犹如在大庭广众前,言行、思想均合乎礼仪),“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没有丝毫不善夹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心灵不受任何染污,这样良知自能百发百中。
王阳明解释说:“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
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
君子戒惧之功,无时或间(间断),则天理长存,而其昭明灵觉之本体,自无所昏蔽,自无所牵扰,自无所歉馁愧怍,动容周旋而中礼(合乎礼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斯乃所谓真洒落矣。
是洒落生于天理之常存,天理常存生于戒慎恐惧之无间(间断)。
孰谓敬畏之心反为洒落累(牵累)耶?”
三:自我理解
人性论的核心是问题是:人的本性是什么?而性善论和性恶论分别给出了善和恶这两个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答案,并且争论了两千余年未有结果!就事实而论,性善论和性恶论之所以争论了如此漫长的时间也未有结果,是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并非是在认识人性,而是在主张人性,也就是根据对人性的主张不同,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人性观,并各自提出了应该怎样去对待人。
因此,人性无论是归结为善还是本恶,都无法完美的诠释、演绎人的心理和行为,而众多人在心理学已经很发达的今天仍然在讨论着这个问题,这是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花精力去专研心理学,却需要对人性有着一个根本性的认识,所以对人性的认识还是依赖哲学思考,但继续围绕性善论和性恶论进行思考是无法真正地认识人性的,而只是接受一种观念、一种主张。
我们需要回答事实中去。
善和恶体现出各种限制性,具有无常性,也就是说,善和恶并不是绝对的,而又如何能被视为人的绝对本性呢?由性善论和性恶论组成的人性论并非是在认识人性,而是在主张人性。
人性论本质上就是人性观。
参考文献:
1、《孟子》、《荀子》、《大学问》、《孟子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