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字所体现的中国哲学思想精髓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承载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它涵盖了诸多学派和思想家,其中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等。
这些思想体系对中国社会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几个主要方面。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学派,它由孔子倡导并得以发扬光大。
儒家强调仁爱、礼仪、忠诚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其中,仁爱是重要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对他人的关怀和慈爱。
儒家追求和谐、稳定和秩序的社会,强调家庭伦理关系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发展自己并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由老子和庄子等人主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家认为,自然界的事物有其本然的道,人们应当顺势而为,摒弃功利和欲望的追求。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强调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
通过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道家倡导一种简约而自由的生活方式。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一种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的哲学体系。
墨家强调爱与和平,主张以爱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
他们反对战争和杀戮,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纷争。
墨家也关注国家的利益和公共福利,主张国家应当以民众的幸福为首要目标。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由韩非子等人提倡,注重法律和秩序的维护。
法家认为,人类行为的规范应当建立在法律和制度之上。
他们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制度和法律来管理社会,确保社会秩序的维护。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五、名家思想名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小派别,主要由荀子和韩非子等人代表。
名家思想注重人性的恶和功利主义,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外在的约束和教育才能实现道德的提升。
名家注重实际利益和功利主义的追求,强调利益的最大化和个人的成功。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伦理道德,道家思想追求自然主义和无为而治,墨家注重爱与和平,法家倡导法治和秩序,名家思想注重功利主义和实际利益。
中庸之道:《中庸》之精髓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中庸》之精髓中庸之道本文话题: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学中庸君子原文地址:《中庸》之精髓作者:鼎乾坤《中庸》之精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
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原则、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集中反映在《中庸》的三十三章之中。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什么是“中”

什么是“中”在《论语·先进》篇,子贡问:“师(子张)与商(子夏)也孰贤”?孔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子贡认为“过”贤于“不及”,所以问:“然则师愈与”?孔子的回答是:“过犹不及”。
后人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受子贡与孔子这段对话的影响很大,一般都把“中庸”简单理解为无过无不及,认为“中庸”即是不走极端,在两端之间进行权衡折中,所谓“执两用中”。
然而孔子说“过犹不及”,是站在一定高度上说的,不能机械地理解。
不能先固定地确立一个“中”作标准来判断“过”与“不及”,也不能把两端确定下来然后去寻求一个“中”。
张横渠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两端”与“中”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
“中”本来只能为“一”而不能为“二”或“多”,如圆只有一个圆心,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元首,但《中庸》首章却以“天、地位焉”说“中”。
《中庸》二十六章说:“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本为“二”,但子思却说“其为物不贰”。
《中庸》第四章引孔子之言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如果根据“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一句,寻找一个不知、不愚作为“中”,“中”就成为一个固定的“点”。
但这样的“中”是死的,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的结果是“道之不行也”,“愚者不及”很好理解,而之所以得出“知者过之”的结论,也是因为“道”不能行,故“中”是“道”之行。
既然“道”是生生不息的,“中”也不是那僵死的参照系。
在《中庸》第六章,孔子赞叹“舜其大知也与”。
如果“中”是不知、不愚之间一个固定的“点”,“知者过之”,已经偏离了中道,“大知”就更失其“中”,孔子就不会赞叹舜之大知了。
然而孔子说舜之大知表现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由此可见知者之“过”在于“知”还不够大,“知者利仁”,大“知”即是“仁”,即是“中”。
简述中国书法中的哲学精神

简述中国书法中的哲学精神卫文明对于书法,古往今来有各种各样地认识和理解。
说书法是汉字的艺术造型,也有说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林语堂说,“书法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美学观念的基础。
”;宗白华说,“书法代替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而唐朝张怀瓘提出了“文则数言及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
”,他的话引证了“书为心画”的观点。
可见,书法是以文字(汉字)书写为基础,通过线条为表现手段,借助笔墨表达来追求自然物象之美,体现人格审美象征性,以达到对自然真理的感悟和追求,实现人文价值情怀,并且实现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然而,由于近现代受西方西学思潮的兴起和影响,尤其受到西方艺术思想的冲击,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全盘西化。
近年来很多国内外书法界的朋友,非常担心,传承了三千年的书法艺术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没落。
他们认为,纵观历史,书法文化艺术所遭遇的严峻挑战,无逾于今日者。
数千年来,书法在中国的社会生存中地位显赫。
许多位帝王的躬行实践和大力的提倡,士大夫的作为安身立命的首要技艺,以及全社会高度一致的认同趋向,使书法文化的传承从未遇到过大的危机。
而今天则不同了,在当今的现代社会里,高科技的日益发达,使书写由手工劳动变成了键盘上计算机的自动操作,地球村的逐渐一体化又使得中国独特的书法审美体系面临西方美学理论和戒律的冲击。
他们的危机感是有道理的,是有所依据的,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认为书法作为一门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在它的传承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却始终是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特质。
书法的魅力,归根结底来自其丰富的中华民族哲学的表现力,这一点是计算机打字永远无法取代的。
书法艺术,要以自身价值的确立为目标,而确立的标准就是中国优秀的哲学思想体系。
要树立这样一杆标尺,取得和西方文明和思想的平等对话权。
中国的优秀哲学思想不仅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精髓,更应该是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应该对全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中国哲学原理

中国哲学原理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派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它包括了一系列的哲学概念、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主要包括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道法自然、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融合。
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它是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运行规律的基本认识,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五行构成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道法自然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原则,它主张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强调天道自然,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中国哲学的原理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特色,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哲学的原理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理念,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特色,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理念,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特色,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本文概述《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篇旨在探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密切关系的文章。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它不仅是中国人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象征和传承者。
通过深入研究汉字的形成、演变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主要字体的发展历程。
随后,文章分析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汉字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中的体现和影响。
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汉字在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本文还关注了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汉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推动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发展,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旨在通过对汉字的深入研究,揭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文章也期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汉字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的关注与思考。
二、汉字的构造与传统文化汉字,作为世界上最为独特和古老的文字系统,其构造本身便深深地烙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每一个汉字都如同一幅生动的图画,既传递着具体的信息,又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汉字的构造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以“阴阳”为例,这一哲学概念在汉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许多汉字,如“明”“暗”“男”“女”等,都采用了“阴阳”的结构,表达出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哲学理念。
汉字的构造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例如,“家”字,由“宀”和“豕”两部分组成,形象地表示了一间房子和一头猪,这恰恰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写照。
再如,“民”字,由“目”和“一”组成,象征着每个人都应该被看见,都应该有发言的权利,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民众的重视。
论自然哲学“中”的思想及其意义解析

论自然哲学“中”的思想及其意义福建邵武第一中学黄邵辉【内容摘要】“中”是古典哲学的重要概念。
唐朝末年工部侍郎黄峭在其“圈论”(俗称“圈圈学”)中丰富并扩展了“中”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中”是指物质、能量、信息、情感、精神在两个或更多实体之间相互交换、吸收、循环、作用和影响的所在。
通气是“中”在自然实体之间的主要内部运动方式。
《周易》六十四卦卦象是自然实体之间“中”的具体表现形态。
而“天人合一”则是人类与大自然之“中”相通相联的本质含义。
“三生万物”与“中生万物”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中”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认识的。
它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是虚的,也是实的;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是自然的,也是辨证的。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又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对黄峭自然哲学“中”这一范畴的研究,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认知世界本质的新的窗户。
【关键词】中通气卦象天人合一中生万物道教的“阴阳鱼”是一个整体图案。
它们不仅团抱在一起,而且阳鱼中有阴眼,阴鱼中有阳眼。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是不可分割的。
但阴阳鱼之间又有一条明显的“S”型分界线,这条“S”型的分界线仅仅是一条分界线吗?它还有什么作用?它在自然哲学中的道理又是什么?一、释“中”“中”是中国自然哲学的重要范畴。
《尚书·酒诰》:“丕惟曰: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
这是周公对康叔及其官员的诘词,意思是说:你们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行动,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中正之德。
《易经》中,有“中道”“中正”“中行”“中节”等概念,其意思多是中正之德,不偏不邪,无过无不及等。
孔子首创“中庸”,这里“中”是事物的适当标准,它是执中,恰到好处的意思。
老子也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守中是指为人处事的准则。
上述“中”多是指人生领域的哲学概念,是一种道德原则。
唐朝末年工部侍郎黄峭在其“圈论”(俗称“圈圈学”)中丰富并扩展了“中”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它是指物质、能量、信息、情感、精神在两个或更多实体之间相互交换、吸收、循环、作用和影响的所在。
中庸主义——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

中庸主义——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中庸是中国老子、孔子重要的哲学和政治思想,由“子思“整理成书,和《论语》、《大学》、《孟子》同列为儒家四大经典。
中庸的哲学思想起始于古老的黄老哲学,而中庸作为社会的政治原则源于舜的时代,是中国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意识形态,被认为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化历史上迄今从未中断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本文对中庸的起源、老子的中庸哲学和三大理想、儒家中庸及其反思、中庸和现代人类的社会责任等多个问题进行探讨。
标签:老子孔子中庸主义传统文化一、前言中庸,意指事物运动,不偏离中心目标,保持正常运行,维持稳定平衡、和谐状态,在中国古文化中,是道家、儒家的一个重要政治思想。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谓之四书,是儒学的四大经典。
《中庸》是子思所著,是对孔子的学术思想的整理,是孔子继承和发展老子学说的重大证明,称为中庸之道。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庸之道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和提高,不少现代学者如国内李怡等尊之为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经常可行之道,是人生成败的根本,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指导原则[1]。
二、中庸的起源(一)尧舜时期的原始中庸根据《中庸》第六章《大智篇》孔子认为中庸是人的最大智慧,最有代表意义是舜的政治,“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好察迩言,抑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认为舜能深入考察,调查研究国情民意,分析善恶,权衡利弊,以中庸为原则,作优选决策,制恶扬善,去管理社会,在《中庸》《祖述篇》,孔子进一步说明尧舜,是以中庸之道去制订文武治世方策;上律天时,发展农业;下袭水土,改造生产,生活环境,防治灾害,优化环境,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不息,大德敦化的和谐世界。
所以中庸之道,是从舜开始贯串中国五千多年历史的老传统观念。
这种意识形态,影响了中国从古到今的整个历史过程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字所体现的中国哲学思想精髓倪南(南京大学哲学系210093)内容提要:"中"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它有着复杂的起源,并在儒、佛、道三学中由于其不同的理想归趣有着不同的表述,但都以个体之"心"所体悟的至上境界为根本的指向,是"心"所生发出的、与世间万物相和谐的"独知"。
关键词:中庸中和时中守中中观中道独知中国哲学作为一种自足的思想体系,其精髓和活力所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三大主干的儒、道、佛三学中,"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类概念和哲学范畴,由于认识角度和言说维度的不同,三家基于其不同的理想归趣对"中"有着各自的理解和阐述。
这些学说通过不断发展和演化,共同构成了代表中国传统思想精髓所在的"中"哲学理论。
本文试图通过对儒、道、佛三学部分元典中与"中"相关的一些核心观念的辨析,粗略地勾载出中国哲学独特的"中"思想。
从字源学来看,现有的考古发现显示,"中"字有着复杂的起源。
甲骨文和金文中目前被认定为"中"字的符号有多种书写形态,学者对早期的这些"中"字所代表的意义也有不同的理解。
《辞源》"中"字条所列的解释有二十条。
汉代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释"中"为:"中,内也。
从口、| ,上下通"⑴。
这里的"内"显然有与"外"相对的意思,而内外之别是人对自我与环境关系的一种重要的认知,与之相关的还有"中"的另一个主要含义:"方位在中央"⑵。
这个观念在先秦一些元典中已有体现,如《书〃召浩》有云:"玉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孔传释"中"为"于地势正中"⑶。
应该说,方位上的中央观念比内外之别的内中观念在认识维度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深入考察上古先民的中央观念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现象值得重视,这就是地理框架内地表色彩之一的黄色与中央方位的连接和天文视域中极星作为宇宙中心的建立。
黄色是中华民族的基本肤色,也是以中原为地理中心的华夏大地的主要地表土色。
在古代,黄色明显具有一种神圣和神秘的意味,以黄色作为中央之色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思想体系,其黄色的表象背后是作为根本所在的中央观念。
与之相呼应,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很早就发现斗转星移、变动不居的宇宙中存在着一个众星拱卫、相对稳定的天体"中心"--北极星。
尽管考据显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作为这个"中心"的极星有着不同的星体对应⑷,但这已充分显示在古代,北极星"被理性地认为是枢轴,是无影无象的动力源,是至尊原则的象征"⑸。
这个众星环绕的北极天区,为先民在观念上提供了一个神圣的中央的具体模式,通过对北极天区的神秘的发现和体认,进而在先民中产生中央崇拜的宗教性情感,"北极星崇拜是天和天神崇拜的重要触媒,从而产生了'中央崇拜'和中心主义"⑹。
由仰视俯察所获得的地域之"中"和天体之"中"的方位理解在"中国"一词上有着集中的彰示。
据王尔敏统计,先秦古籍中"中国"一词大约出现过172次,其含义或用法主要有五种:⑴京师之义;⑵国境以内之义;⑶诸夏领域之义;⑷中等之国之义;⑸中央之国之义。
所谓的"中国""主要指称诸夏之列邦,并包括其所活动之全部领域"⑺。
这种核心区域的"中国"观的形成表明:"'中'的观念,显然代表着一种方位观念的世界观,及与这种世界观相呼应的人生观"⑻。
从以上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中"的基本内涵,方位上的中央观念是一种典型的理性预设,它标志着在文化层面上一种自我体认的确立和成熟,也意味着在抽象思辨的向度上一种具有主宰和决定意义的"根本"的形成。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献中,"中"作为一种本体的明确表述已经出现。
《左传〃成公十三年》有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这里"天地之中"的"中",孔颖达解释为"中和之气",今人牟宗三则更进一步阐释为"天地之中即天地冲虚中和之气,或一元之气","'民受天地之中以生',言禀受天地之中以得'存在'也"⑼。
《中庸》中的表达则为明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从一种主观的观念预设到事物的本体存在,"中"的观念的这种演变与建立在"仰观俯查"基础上的早期知识体系的构成密切相关。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丰富而深刻、充满了歧义、人言言殊的哲学语境。
在中国的哲学元典中,"中"的用词和观念几乎随处可见,相对而言,《中庸》和《易传》中的有关阐述较为系统和完整,是理解"中"的哲学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庸》中的核心概念是中庸、中和、时中和执中,它们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所倡导的一种宇宙观、方法论和道德境界,也是儒家伦理和审美思想的集中体现。
"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
所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有中正、不偏不倚的意思,"庸"则指的是平常、常道和应用。
孔子对于作为"至德"的"中庸",虽然没有理论阐述的展开,却是以自己的实际言行的践履来体认的:"孔子常常要求自己的言行合乎'中庸之道'的标准。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论语〃述而》),认为'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论语〃泰伯》),是他待人的中庸;'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论语〃公冶长》),是他对物的中庸;'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宪问》),是他做事的中庸;'见危授命'与'危帮不入'(《论语〃先进》),是他处理生死的中庸;'师也过,商也不及'(《论语〃先进》),是他评价人物的中庸;'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是他审美的中庸;'敬鬼神而远之'(《论语〃为政》),是他对待鬼神的中庸;'周而不比'(《论语〃为政》),'和而不同'(《论语〃子路》)是他交友之道的中庸;既要'亲亲',又想'尚贤',是他选用人才的中庸;'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是他治国之道的中庸"⑽。
孔子的"中庸之道",核心和基本原则在于无过无不及。
这也是《中庸》对孔子思想继承和发展的基点。
《中庸》首篇《天命章》对"中"作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与"中"相关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和":"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和"并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一定义赋予"中庸"以"中和"的新义,并将其提升到天地万物根本法则的高度,以此作为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
感情保持这个"中和"的状态,就可以保证本性因无情欲之蔽而发扬广大,进而达到使"天地位"、"万物育"的天人合一的极境,而达致这一目标的途径就在于"极高明而道中庸"。
作为"中和"本体体现和应用的"中庸",其要义是"时中"和"执中"。
《中庸〃时中章》引述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时中"与"无忌惮"相对,除了时时守中的字面意义外,显然还有有所忌惮的意味。
有所忌惮则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中庸"无过无不及的宗旨在日常行为的指导意义上的根本所在。
所以,"回之为人也,择平中庸,得一善,则拳服膺,而费失之矣"(《中庸〃服膺章》),"舜好问而好祭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大智章》),天地之"大本"的"中"在现实世界有了一个明确的对应--"善",择善而固执,是中庸之道的核心所在,时之"中",执所"中",都是以"善"为归趣的,抽象的本体之"中"因此在现实的社会伦理道德中找到了合适的落脚点,朱熹将伪《古文尚书》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奉为《中庸》的"传授心法",可谓深得个中三味。
《中庸》中"中和"、"中庸"、"时中"、"执中"等概念的提出,使得"中"的观念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具有核心的地位,这个"中"既是个人的某种主观状态,即含而未发的内在情感要求,又是个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里表现于外在言行的规范和准则。
这两者是统一的:内心之"中"是言行之"中"的前提,而言行之"中"又是内心之"中"的外化和表现。
发端于《论语》、《中庸》的儒家"中庸"思想,在宋明理学中得到更进一步的阐释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