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动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课堂动起来
新课改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堂提问多了,师生互动多了,小组合作教学得到有效推广,但有形无神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堂要生动形象,提高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形成师生的良性互动,其中课堂生动是前提,学生主动、师生互动是重要途径,课堂灵动飞扬是目标。做到这“四动”,才能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
标签:有效主动生动灵动互动探究
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的参与度等到了提高,师生关系也更和谐,教师的教学方法也灵活多样,但由于学科特点和各方面原因,当下思想品德课堂也出现了一些假象,有些课堂片面追求热闹,看似热闹,实则低效,如低效的课堂互动,低效的问题探究,低效的课堂激励,低效或无效的课堂学习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没有真正的体验,就不会有真正的参与、真正的思考、真正的体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要改变上述现状,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做到四动,即“生动、主动、互动、灵动”。才能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线,打造一个高效、智慧、灵动的课堂。
一、巧设情境,方法多样,让教学内容更生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文性是思想品德的课程性质之一,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4]可见,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程生动形象,是课程性质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并且在创设教学情境要真实,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丰富多彩。
1.情境设置生活化
设置情境要贴近生活。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教师在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况达成这一要求,把教材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努力结合学生的生活现实来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既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又能够通过一定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把知识和生活体验很好地融为一体,生活情境的设置,使思想品德课堂变得生动感人,能很快就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性。
多媒体创设模拟直观情境[张传岭.政治课堂“大戏法”——信息技术和思想政治课课程整合的实践[J].信息技术教育. 2003(08)]。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封闭性
和局限性。初中生渴望了解社会,但社会经验又很不足,这就要求我们能把一些社会现象在课堂再现,而多媒体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提供很方便的模拟手段。在营造虚拟场景的时候,情景越真实往往课堂越生动感人。如在学习九年级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这一课时,由于初中生缺乏基本的政治常识,造成了学习难点。学生对我国的政治制度不甚了解,这时,可以把每年3月份两会召开的视频片段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得原本枯燥的学习内容,一下变得生动可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得知识的呈现方式变得更加多样、生动。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之前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效的教学情境,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来实现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
2.教学方法、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顾润生.朱志平.课程范式与实施策略.中学政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6]。时下,仍有部分老师过于相信自己说教的能力,课堂上口若悬河,夸夸其谈,自己说得很来劲,学生听得无精打采,或者,只是表面的了解,而不可能深入思考,因为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并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其实必要时,教师要适当留白,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有效。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笑话、成语、寓言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我们教师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别出心裁地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实现教学目的。
二、张扬个性,激发兴趣,让学生探究更主动
教师对于课堂上思维活跃的同学,尤其是有些观点新颖、有个性的同学,我们不要大惊小怪,而要认识到这是学生主动探究课堂问题的讨论,深入思考的表现,但因为初中生知识水平的限制和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能力有限,对问题的理解可能产生偏差,我们要尊重,并加以引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需要有一种内部动力来达到学习目的,这种内部动力就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强烈欲望。有了这种内部动力,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整个过程,促使学生在实验中主动探索,积极思维。
1.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引导探究,就是教师运用探究法指引学生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特点,发挥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张仁堂.让情感教育“照亮”政治课堂[J].甘肃教育.2010(05)]。同时,这种方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手、脑并用,整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团结合作,发挥团队学习的效能,从而也容易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还要保证学生探究机会的平等。日常的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看起来人人参与,但实际个体差异很大,能力强的学生机会多,而另一部分学生往往只是一般性的参与,或仅仅是凑数。教师要解决几个学生唱独角戏的状况,就要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实现有差异发展,让学生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
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能力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就要大胆让学生发言,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以鼓励为主,加以方法引导,在不同的阶段,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努力创造机会。在课堂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时,要求全员参与,分工合作,认真观察,搜集材料,记录讨论结果,表达自身感受和体验,提倡创造性思维,提出不同见解和看法。教师及时表扬学生的发现,特别是独特的发现和新颖的观点。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提出新的探究话题,使学生从探究走向新的探究,切实提高大多数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3.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时效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社会是个大课堂,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生活入手,从社会热点问题出发,这样,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充满了生活气息,问题的切入点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师生平等,生生和谐,让课堂良性互动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如今的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互动已经成为共识,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1.师生互动,让课堂五彩纷呈
师生互动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放下权威者的架子,而要俯下身来,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倾听学生的声音,与学生对话,平等对待学生,提倡赏识教育,尊重、信任和赏识学生,增强每位学生的课堂幸福感[李金华.“多维互动”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以德育课教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3(13)]。比如:传统的课堂,教师往往高高站在讲台上,以知识传授者的权威身份出现,告诉学生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并要求学生遵守,而忽略了学生的价值体验,只能说让学生得到是道德认识,而不是道德认同,更不可能是道德内化。
师生互动要构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放下包袱,畅所欲言。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给学生一个交流的空间,实现“文本、师生、生生对话”[成广勇.“师本”与“生本”的巨大差异[J].人民教育. 2009(24)]。让学生动起来,以活动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