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人处世智慧:藏和愚
鬼谷子:真正大智如愚的人,往往有这一特征!
鬼谷子:真正大智如愚的人,往往有这一特征!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积极甚至过度表现着,锋芒毕露,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多聪明。
可这些自以为聪明的人,过度消耗着自己的才智,往往成不了大事。
然而有一部分人懂得藏智守拙,看上去愚笨,却是大智如愚,在无声无息中取得超于常人的成绩。
老子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智若愚”被普遍认为是做人智慧中最高最玄妙的境界,如果有谁能做到“大智若愚”,那表明他可以在人生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了。
古代先贤鬼谷子也曾提到这一点,鬼谷子云:“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
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
”鬼谷子认为,“圣人之道,在隐在匿”,意思是说,圣人处世往往善于隐藏不露,只有那些懂得隐秘,又不失忠信、仁义及中正法则的人,才能与之谋划共事。
善于隐匿之人,世人称之为大智若愚之人。
大智若蛋是大智慧,是真聪明。
大诗人苏轼曾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真正的大智大勇之人从来不大肆张扬,卖弄聪明。
一个人是否真勇真智,不是看外表,而要看实力,具有大智慧的人,往往看起来反倒如同糊涂人,其实不是真糊涂而是假糊涂,这就是“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宽厚敦和,平易近人,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和傻气。
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
有些人总爱自作聪明,生怕被人当作傻瓜,处处表现自己,处处争权夺势,其实常常是在上演一幕幕作茧自缚、引火烧身、自掘坟墓的悲剧。
这些人可能会一朝得逞,一时得势,但玩的终究是小聪明小把戏,是大愚若智,这种人最终都落不下好结果。
有些人整日夸夸其谈,聪明外显,比如赵括纸上谈兵无人能敌,却只能败兵疆场;宋朝的张浚组织“花腿军'',大言扫敌,却一事无成。
而刘备在曹操面前唯唯诺诺,尽掩英雄之气,所以能安全离开曹营,重振汉室基业,三分天下。
智慧只在心中,流露在脸上的聪明不是智慧,而是浅薄。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急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了一些改变,这些变化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
一些学生视崇俭、谦让、虚怀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为老皇历,追逐名利、追求享受则成为一种时尚。
因此借鉴老子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崇俭节欲、谦下不骄、柔弱不争、虚怀若谷等思想来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处世艺术,无疑具有激浊扬请的时代价值。
(一)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启示《老子》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古代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记录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
老子将“无为”视作“圣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即最完善、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提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①老子倡导“无为”的思想,认为只有顺应自然,即无所作为,也无心于作为的人,才是具有“上德”的人(“上德无为”②)。
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是最高的范畴,这个“道”具有二重性,它既是“有”,又是“无”,它以“自然”为法则,“道法自然。
”③老子所言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具体的物体,而是指自然秩序、自然状态、自然规律,如物壮则老,柔弱胜刚强、祸福相倚等,同时也指人类未受文明污染的纯真性情。
老子倡导自然无为的行为原则。
“无为”并非“不为”,在《老子》一书中,找不到单纯的“不为”的字样,也没有一句话含有根本不为的意思。
他只讲“不为始”④、“不敢为”⑤、“不可为”⑥、“不为主”⑦等等。
这些都具有特定的涵义,不能作为一般的“不为”来理解。
老子所讲的“无为”并非绝对地无所事事,而是指顺从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
例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⑧,就在无为之列。
老子认为,只有“辅万物之自然”⑨,而不去任意妄为之,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老子所言的“自然”,还包括人类未受污染的纯真性情这一层意思。
老子孔子孟子关于为人处世的经典名言
老子孔子孟子关于为人处世的经典名言1. “为人者,心知其愚。
”- 孟子2. “性恶者,其情则犯。
人皆有善心,至于恶心则恃其圣人。
”- 孟子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4.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子5.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孔子6.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7.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孔子8.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孔子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10.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君子乎?”- 孔子11. “择善而从之,不择恶而遗之。
”- 孔子12.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 孔子13.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 孔子14.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孔子15. “吾日三省吾身。
”- 孔子16. “道德者,人之所以能立于世也。
”- 孟子17. “行义而行言,必信之;行不义而行言,必信之。
”- 孟子18.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 孟子19. “仁者不忧不苦。
”- 孟子20. “人无恒不迁。
”- 孟子21.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孟子22. “为善者,人皆仰之;为恶者,人皆戮之。
”- 孟子23. “仁者,爱人。
”- 孟子24.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孟子25. “人皆可为善。
”- 孟子26. “用人不知其能,是谓大愚。
”- 孟子27. “心正则无邪。
”- 孟子28. “父母在,不远游。
”- 孔子29.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孔子30.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孔子。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提倡,为人处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
他认为,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守柔、不争、处下。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道德经·八章》)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最为著名的哲学命题之一。
不张狂,忍辱负重,任劳任怨,以不争胜有争,最后反而能获得意外的惊喜。
二、不要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要做到宠辱不惊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
认为生命远远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才可以受天下之重托,而为万民所托命。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十三章》)不要过于看重自己的得与失,要做到内心沉稳,坦然面对,时刻提醒自己平淡对待,关键还是修身养性。
容易患得患失的人,不仅伤身,而且难有所成。
三、立身淳厚,抛弃虚华老子感受到人际关系愈来愈难以相处,提出了:“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摘要】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观和处世智慧的思考,对当今在校大学生仍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顺应自然、谦逊自律,与其说是不作为,不如说是在做中无为。
他提倡顺势而为,认为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同时也反对攀比竞争,主张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追求真正的自我修养。
对待权力和名利,他提倡淡泊,认为贪婪和功利只会让人迷失方向。
大学生应该学习老子的谦逊、自律和无为而治的智慧,以平和的心态应对挑战,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提升和内心修养。
【关键词】老子、道家思想、人生观、大学生、无为而治、顺势而为、自然、自我修养、攀比竞争、权力、名利、淡泊、借鉴意义、谦逊、自律、智慧。
1. 引言1.1 老子对人生观的思考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他对人生观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老子认为人生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道,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
他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不操之过刚的方式来处理事务,避免强行干预,以此来实现事物的自然运转和最大效果。
老子认为,人生何其短暂,世事难料,因此应该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态,不要贪图名利和权力,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
他主张顺势而为,随遇而安,不必逆流而动,不必强求成功和得失,只需顺势而行,顺其自然,秉持一颗淡泊的心态。
老子的人生观对当今在校大学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升学、就业等问题也让他们感到焦虑不安。
老子的思想提醒他们,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过分攀比和竞争,要顺势而为,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坚韧。
这样不仅能更好地面对挑战,也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人生,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1.2 老子的道家思想对当今大学生的启示老子的道家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古代,其对当今大学生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扰,如应付繁重的学业压力、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追求名利的欲望等。
老子的人生智慧演讲稿
老子的人生智慧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故又名老聃。
楚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曾“仕于周”,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的史官。
约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大内战,老子所掌管的图书在内战中被带走,而是老子乃“免于归居”。
至凼谷关时,关令尹喜请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道德经》是一部辩证法的经典,也是一部人生智慧的宝典。
一、后身则身先,无私则私成,无身则可以寄天下人生就好古罗马的角斗场,每一个人都被卷入到这个残酷的战斗之中;人生也好比一场永无休止的赛跑,每个人都拼命地想争先;人生也好比过一座独木桥,每一个都使劲地往前挤。
在人生的这场苦斗中,我们却发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那些一上阵就使出浑身解数的人,那些大喊大叫不知道积蓄力量的人,那些不会使用智巧只会一味莽撞蛮干的人,结果都是早死或惨死,就是幸运存活的话,也是满身伤残。
而那些有头脑、有智慧、有涵养,不显山不露水,善于积蓄力量,胸有韬略之计的人,往往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他教给我们的第一条智慧就是如何在一个“乱世”中全身保命,进而又教我们如何用智慧而不是用武力去争先,再进而又教我们如何做才能成就伟业,乃至成为社稷之主、天下之王。
他说: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第七章)这就是说,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久,是由于它不是把自己产生出来的(天地在时间上没有起点),所以能长生。
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人后,反而能占先;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反而能得到保全。
因其无私,所以才成就了个人事业。
他还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三章)这就是说,受宠或遭辱感到吃惊,把大患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
为什么“宠辱若惊”呢?受宠本来是卑下的,得到它感到惊喜,失去它感到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浅析老子的处世哲学思想
2 0 1 4 年3 月上
g7 期  ̄g5 5 3 期
浅析老子的处世哲学思想
杨 帆
( 陕西师 范大学 政 治经济学 院,陕西 西安 7 1 0 0 6 2)
【 摘 要】《 老子 》五千言讲道,将道的原则贯彻下来就是无为而治的方法。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处世原则
、
段 。社会 上的各种 矛盾 在这一时期凸显出来 ,表现在世人眼 前 的就是 战争 频发 ,朝 不保 夕 ,以往的一切正常秩序都遭到 破坏 。‘ 《 老子 》 似乎满怀恐惧和慨叹在总结 着历史上 的成败 、
彻 到 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 是 最高的维持生存的法则 。由此可 见 ,老子 的处 世哲 学是 以他 的天道观为基础的 ,也可 以认为 他 的处世方 略是其天道观在人生存 中的体现 。
《 老子 》一 书中不仅 阐述 了他 的不 争的处世思 想 ,还进 步论述了要如何 不争 ,如何以不争为手段达到在乱世 中保
其身而达到生存的 目的 。通观全书 ,可以看到老子关于处世
方 略 的基 本 方 式 方 法 。 ( 一 )“ 责柔”
生存 就要 不争 ,无为 , 要 “ 守雌 ” 、“ 贵柔 ” 、“ 知 足” ,以退 为进 ,在 忍让 和委屈中以求得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 ,这也 是 中国的一种 传统智慧。这种清醒冷静的理智生存方法 ,在 朝不保 夕的社 会生活环境的确是一种切实 的带有很高智慧 的 处世 方略 ,但 也从 侧面给我们展示 了当时社会 的沧海桑 田的
三 、老子处世哲学的基本方略
一
存亡 、福祸 、古今 之道 : 长治久 安的氏族社会 的远古传统正 在迅 速崩 毁 , 许 多邦国在剧烈争夺 ,许多在争夺之 中变得强 大 ,然后 又很快地失败 和覆 灭了。 ”“ 金玉满 堂 ,莫 之能守” 。 面对 这样 的社 会 ,老子认为要一切任其 “ 自然” ,少私寡 欲 , “ 罪莫大于可欲 ” ,“ 祸莫大于不知足 ” 。他社会 的认为动乱和 人 的各种 祸患 ,都集 中在 “ 争” ,和 “ 为 ”上。那 么要 维持
老子的三种处世之道
老子的三种处世之道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包
含了他的三种处世之道。
第一种处世之道是“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自然而然
地运行,人类也应该像自然一样,不要过度干预和控制。
他认为,政
府应该采取一种“无为而治”的方式,即不要过度干预社会,而是让
社会自然地运行。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政府的干预和控制,让人们自由
发展。
第二种处世之道是“无欲而安”。
老子认为,人类应该追求内心的平
静和安宁,而不是追求物质上的财富和权力。
他认为,人类应该放弃
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人类的欲望和贪婪,让人们更加平和和谦虚。
第三种处世之道是“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认为,人类应该像自然一样,自然而然地运行。
他认为,人类应该放弃过度干预和控制,让自
然的力量自然地运行。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人类的干预和控制,让人们
更加自由和自然。
总之,老子的三种处世之道都是非常重要的。
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类应该像自然一样,自然而然地运行,不要过度干预和控制。
这种思想可以减少人类的欲望和贪婪,让人们更加平和和谦虚。
人生四守:守愚、守静、守时、守信
人生四守:守愚、守静、守时、守信人生四守:守愚、守静、守时、守信守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记》上记载,孔子年轻时曾经向老子请教做人的道理。
老子告诉孔子:“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老子告诉年轻的孔子,一个头脑精明的商人非常懂得深藏财货,而外表看起来好像空无所有;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非常懂得内藏道德,而外表看起来好像是愚蠢迟钝。
你要去掉骄傲之气和贪欲之心,如此才能成为圣人。
这便是所谓的“大智若愚”。
“难得糊涂”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
很多人所追求的“糊涂”的智慧和境界,就是老子说的“大智若愚”。
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
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
守静,每临大事有静气静,这是中国古人推崇的大智慧。
《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
静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气。
《大学》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可以说,静是安定、思虑和有所得的基础。
“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
”一个人内心不静,很难真正思考问题,做人做事也一定会骄矜、浮躁。
安静的人会仔细观察中审时度势,更容易深入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
只有守静的人,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幸福和美。
浮躁的人、脚步匆忙的人总是会错过很多美好的东西。
我们或许会经历人生岁月的蹉跎或道路的泥泞坎坷,但保持淡泊的处世态度,泰然处之,就能在纷繁中找寻心的超然和安宁,不受世俗的干扰和冲击,人生也更豁然开朗。
守时,君子待时而动守时不是准时,而是把握时机。
《周易》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意思是: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不到处炫耀。
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这话也提醒我们,在默默无闻的时候,要加强自身修养,等到机会来时,就要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守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上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要是没有信用,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就无法行走。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它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思量,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处世哲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老子》的智慧。
一、无为而治的智慧:1.1 无为而治的概念:《老子》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通过不做过多干预和控制,而让事物自然发展。
这种智慧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改变。
1.2 尊重自然规律:《老子》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运行方式,人们应该尊重并遵循这些规律,而不是过度干预和破坏。
1.3 和谐共生:无为而治的智慧鼓励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平衡和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返璞归真的智慧:2.1 简朴生活:《老子》主张返璞归真,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
他认为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享受只会带来烦恼和困扰,而简朴生活则能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2.2 内心修养:《老子》强调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提升。
他认为通过修炼自己的心灵,人们可以获得深层次的智慧和内在的力量。
2.3 追求真实:《老子》教导人们要追求真实,摒弃虚伪和伪装。
他认为真实是智慧的基石,惟独真实才干使人们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三、无欲无求的智慧:3.1 淡泊名利:《老子》提倡淡泊名利,不追求权力和地位,不执着于物质财富的追逐。
他认为欲望的过度追求只会带来痛苦和束缚。
3.2 内心宁静:无欲无求的智慧强调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通过超越欲望的束缚,人们可以获得内在的自由和平衡。
3.3 追求精神境界:《老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而不是追求物质的满足。
惟独在精神上的提升才干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幸福。
四、道法自然的智慧:4.1 道的概念:《老子》中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
人们应该顺应道的运行,追求与道的合一。
4.2 顺应自然:道法自然的智慧强调顺应自然的规律和节奏,与自然和谐共生。
惟独顺应自然,人们才干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生活的满足。
老子送给了孔子的三句话,警世名言呀
老子送给了孔子的三句话,警世名言呀老子送给了孔子三句话,老子跟孔子说,富贵人家要送人都是送钱。
有仁爱心的人、慈悲心的人,送给人家都是用好话一句。
老子说,我不能够富贵,我送你几句话就是。
1,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2,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3,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三句话的意思是:天资聪颖、通情达理的人几近于死,是因为他好议论别人的不是;知识渊博、能言善辩的人自身安危难保,是因为他用这些能力去揭穿披露别人的缺陷;作为子女不要过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主见,作为人臣也不要过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孔子当时向老子问礼,孔子要回去的时候,孔子将回,就是孔子要离开的时候。
当时老子就送下面这一段话给孔子,老子说什么呢?老子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老子提醒孔子,「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就是我们现在人的毛病,喜欢批评别人。
隐藏聪明,是处世沟通的捷径,真正聪明的人,明白自己的无知。
愚者常常自我满足,总是觉得自己无所不会、无所不能,正因为如此,才往往停滞不前。
其实聪明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不断发现自己无知,才有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的空间。
你如果好辩,又好像说你学问很好,好像你很了不起。
那你这样好辩是很危险的,会危害到你的身体,「危其身者」。
「发人之恶者也」,你揭发别人的隐私,攻击别人的缺点,那一定会招来凶祸,叫「发人之恶者也」。
你专门去发掘人家的隐私,我跟你讲,对方一定反击的。
这是现在人犯的毛病,你讲他缺点,对方势必给你反击的。
现代很多这种人我是非,世间的争斗不休,都是口业造成的,「发人之恶者也。
」不刻意彰显炫耀自己的价值,大智若愚,才是真正的智慧。
才华出众而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
老子哲学选修课论文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课程名字: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学院:计算机学院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班*****学号: ********指导老师:***【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老子,中国道教的创始人。
他创立的道教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道教讲究“无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说的是,道可以派生出万事万物,一切皆来源于“道”。
人们通过修炼,修心养性,就可以达到一种境界。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说,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
人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世,处理事情,一种方法不行,就可以换一种方法,要懂得“变通”。
改变自已的思维,或许就是成功的开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伟大的事业要从小事做起,小事不愿做,大事岂不成为空想之事。
从小事做起,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坚强意志,成功的自信心。
因此,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地从小事做起。
老子的哲学思想还强调“无为”。
“无为”是指“无为而无不为”。
是一种大作为,大智慧的表现。
正所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以“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式处理国际事务,就是受老子人生哲学的影响.老子的人生哲学,对我们的为人处世不也是一种启迪吗?老子认为天之道也即是人之法,自然法则也应是人的行为规范,应把对自然法则的认识上升到了人类行为价值的高度。
人类应“放德而行,循道而趋”,“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而圣人最显著的品格,就是对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掌握与运用,将自己的行为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融为一体。
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这一总法则,用于修身处事,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也便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的基本思想。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它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理解人生的意义和追求幸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即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谦逊守道、返璞归真,详细阐述《老子》的人生智慧。
一、顺应自然:1.1 人生如水,顺势而下。
《老子》中提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启示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争强好胜。
就像水流一样,顺势而下,能够顺利地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1.2 保持内心平静,追求内在的宁静。
《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惟独在内心的宁静中,我们才干真正体验到生命的夸姣。
1.3 与自然和谐共生,获得真正的自由。
《老子》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真正的自由。
惟独与自然相处融洽,我们才干获得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实现真正的自由。
二、无为而治:2.1 不要过度干预,顺其自然。
《老子》中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告诉我们在管理事物时,不要过度干预,而是应顺其自然。
惟独顺应事物的本然规律,才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尊重他人的自由,不加限制。
《老子》强调“无事强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不加限制。
惟独赋予他人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才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3 以柔克刚,保持和平。
《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这告诉我们在处理冲突时,应以柔克刚,保持和平。
通过柔和的方式解决问题,能够避免冲突的升级,实现和谐共处。
三、谦逊守道:3.1 谦虚使人进步。
《老子》中提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告诉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
惟独谦虚,才干不断学习、进步,达到更高的境界。
3.2 守道而行,追求真实自我。
《老子》认为守道是人生的关键。
我们应该追求真正的自我,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3.3 尊重他人,不自我膨胀。
《老子》中强调“为无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不自我膨胀。
老子的思想精髓
老子的思想精髓一、大气做人1.立身淳厚,抛弃虚华。
老子首先提出了要大气做人。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老子·三十八章》)可以概括为:处厚不薄,处实不华,意为抱朴守拙。
抱朴:保持自己纯真朴实的本性;守拙:坚守鲁直憨厚的本性。
总之,做人要不世故,不圆滑。
2.“谦下”:学江海为“百谷之王”。
老子认为,大气做人,就应该向“江海”学习。
为什么呢?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一切大小河流的总汇处,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所以成为百谷之王;圣人之所以成为天下人心所向,也是因为对民众卑下自处,“谦下”而不高高在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天下的人拥护他。
正是因为圣人没有和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不与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六十六章》)3.上善若水。
老子提倡,为人处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
他认为,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守柔、不争、处下。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最为著名的一个哲学命题。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八章》)4.曲则全,枉则正。
老子还认为,大气做人,要受得住委曲,经得起冤枉。
他说:受得住委曲,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枉,事理才能得到伸直、纠正。
(“曲则全,枉则正”。
《老子·二十二章》)同时,还要以德报怨。
“报德以怨”(《老子·六十三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七十九章》)。
这样才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彻底消除嫌怨。
事实上,以德报怨的思想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二、小细作事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老子认为,宇宙中一切大的事物无不从细小的事物发展而来。
浅析《老子》中的“愚”含义
《浅析《老子》中的“愚”含义》摘要:《老子》中“愚”的含义是“大智若愚”的“愚”的意思,就是指人拥有大智慧却不张扬,“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五千精妙”,分为“道篇”和“德篇”,思想博大精深,包括了老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宝典之一,[1]冯友兰.《国家大师说老庄及道家》之《道家第三阶段:老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33.【摘要】《老子》中“愚”的含义是“大智若愚”的“愚”的意思,就是指人拥有大智慧却不张扬,“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在世风浮华的年代里,保持人的本心不被世俗的欲望所污染,憨厚纯朴,纠正不良的民风,使之醇厚,达到“自知者明”的境界。
【关键词】《老子》;愚;纯朴;节欲《老子》“五千精妙”,分为“道篇”和“德篇”,思想博大精深,包括了老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宝典之一。
它标志着我国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地步,它为我国的古代文化放出了灿烂的光辉。
本篇主要论述《老子》中“愚”的思想内涵。
前人有人认为老子的“愚”是大智若愚的“愚”,也有人认为是愚蠢、愚昧的“愚”,特别是涉及到所谓的“愚民政策”、“小国寡民”等这类的观点的时候,更是把老子的“愚”看成是愚蠢、愚昧,落后反动的思想,视之为洪水猛兽,大加伐挞。
然是否如此呢?笔者认为不尽然。
《老子》中的“愚”不是今天我们讲的愚蠢、愚昧的意思。
它是“大智若愚”的“愚”。
“老子说:‘我愚人之心也哉!’(二十章)道家说的‘愚’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个大优点。
圣人的愚是一个自觉的修养过程的结果。
它比知识更高;比知识更多,而不是更少。
中国有一句成语‘大智若愚’。
圣人的愚是大智,不是孩子和普通人的愚。
后一类的愚是自然的产物,而圣人的愚是精神的创造。
二者有极大的不同。
”[1]真正的大智慧是对自己的了解,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那才能无往而不利,才不至于为了对付别人损伤了自己。
人往往对别人的优点缺点可以准确地把握,所谓“旁观者清”,而对自己却知之甚少,不能很好的拿捏自己的分量,所谓“当局者迷”,人贵有自知之明。
学到如愚即是贤——老子智慧【46】
学到如愚即是贤——老子智慧【46】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如愚即是贤。
【原典】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浴。
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译文】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
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
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
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
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
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之道是不可分割的。
【悟道】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
语自《六祖坛经》。
体验佛法的无上智慧,须能体察自己之本心本真,即自身所具之佛性。
佛性真,则一切真。
世间之万象,皆佛性之展现。
能觉察到真如之心,则能辨别虚假妄想,体悟到佛性之真。
“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此章老圣人阐明了为道之“三知三守三归”。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是谓三知三守;“归于婴儿、无极、朴”,即为三归。
三知三守是圣人处世之道,三归则是圣人追求之极。
老圣人表面说的是“返璞归真”,强调的其实是“大智若愚”的人生智慧,深层的哲学依据是“依道而为,无为无不为”。
需要明白的是,“三知”之中,前者为后者之基。
比如,知其雄,排在守雌之前,不知雄则失去守雌之基,老圣人以此引导世人从雄雌关系悟解强弱关系。
学到如愚即是贤。
但凡为人,皆具争强好胜图慕虚荣之心,“大智若愚”挑战的是人性之本能,欲大智若愚,甚是艰难。
第一,须才高八斗,胸有千壑。
若无大智,便是真愚;第二,须静水流深,海纳百川。
装聋作哑,如如不动。
“虚室生白”,是庄子的教诲。
智与愚的辩证法
智与愚的辩证法智与愚的辩证法中西方文化中的智者,却往往“自视甚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智者,没有人愿意被冠以“愚者”之名。
但是从辩证法“两极相通”的角度来看,真正的智慧,其中天然地蕴含着某种意义上的“愚”。
在人的思想行为领域,愚和智看似对立,实则有相互转化的关系。
真正的智者,在一定情境中,往往会自觉地选择做一个愚者。
自以为聪明是一种愚蠢,而自以为愚蠢却可以是一种智慧。
比如老子。
老子说过:大智若愚。
许多人把它理解为一种方法,甚至是一种伪装。
然而,真正的大智若愚不是借以达到目的的方法、手段,更不是虚伪的掩饰,而是一种真诚的人生态度——把自己摆在愚者的位置上,把他人、大众看作智者。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说,一个人应当“绝圣弃智”,返回婴儿期,做一个“赤子”;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苏格拉底则有句名言:“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这说明,中西方文化中的顶极智者,却往往“自视甚愚”。
这样的“愚者”,智力上并不一定输于人,而态度上却自认不如别人聪慧;既然自认不如别人,那就不玩花样、不说假话,勤勉用心、正道直行。
现代社会,做一个智者还是愚者我们不是不推崇智慧与智者。
然而,值得推崇的,究竟是怎样的智慧?从古至今,教人成为智者的书籍可谓多矣。
比如孙武的《孙子兵法》、葛拉西安的《智慧书》、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等等,历来被奉为传授政治智慧、军事智慧的实用教程、“智慧宝典”。
今天,最为热卖的畅销图书榜单上,也能轻易找出各类人生法则书、职场励志书等等智谋之书。
此类书籍,多是针对人生竞争中遇到的“敌人”给出对策,教读者如何运用种种手段计策来巧妙取胜,击败对手。
这类书自有其存在的价值,正如追求“胜利、成功”无可厚非一样。
但是,一味地渴望成为站在峰巅的智者,竭尽手段去实现,就一定是“聪明”的吗?需要看到的是,古代社会的很多“取胜法则”,在今天已然不再适用了。
仅从最简单的传播手段来看,古代社会文化知识不普及、信息传播手段单一,你运用智谋战胜了对手,他可能永远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最后只好乖乖屈从。
愚与智 古文
愚与智古文
题目:愚与智
古者,有言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此语出自《道德经》,老子所言,寓意深邃。
愚者非真愚也,智者亦非全智。
愚者之愚,在于其简朴直率,不事机心;智者之智,则在于其明理通达,洞察秋毫。
愚者处世,常以诚待人,不求回报,故能得人心。
然其不知权变,易于被人欺侮。
智者则不然,其深知人性之复杂,故能随机应变,游刃有余。
然而,智者过于精明,易失人心,甚至被世人称为狡猾。
故曰,愚者有愚者的智慧,智者有智者的愚蠢。
愚者虽简单,但其心地纯良,不易受世俗之诱惑;智者虽聪明,但其心机过重,易陷入欲望的泥沼。
因此,真正的智慧,并非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敏捷,更在于内心的平静和善良。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此乃对愚与智的最好诠释。
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就是真正的智慧。
反之,自以为是,才是最大的愚蠢。
因此,我们应该学习愚者的真诚,同时也要吸取智者的智慧,做到诚实而不愚昧,聪明而不狡猾。
总的来说,愚与智并非绝对的对立,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只有当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才能真正理解愚与智的含义,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藏”是为了更好地“露”导写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藏”是为了更好地“露”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谈到他的创作追求时,形象地把自己的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说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只是露出海面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是藏在海面以下的。
许地山《落花生》里有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一精准审题这是近年浙江省高考常见的新材料作文题,由两个名家的观点组成。
第一则材料讲的是海明威经典的“冰山原则”,即在文学创作时,“藏”起八分之七,只“露”出八分之一。
第二则材料讲的是花生相较于桃子、石榴、苹果等,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将果实“埋”在土里,而不是高高“挂”于枝头。
综合两方的观点,它们都旨在肯定藏而不露的价值。
学生在立意时,既可从正向立意,认为藏而不露是人生智慧;也可反向立意,支持展露才能;更可以辩证地处理“藏”和“露”之间的关系,赞同以从容的人生智慧去平衡藏与露。
二立意角度1.对立统一:“藏”是为了更好地“露”“藏”是一种态度,“露”是一种深度,“藏”是为了更好地“露”。
“藏”是韬光养晦的过程,“露”是厚积薄发后的一鸣惊人。
如果没有“藏”的蓄力,我们的“露”将显得苍白无力;如果没有“露”的展示,前面铺垫的“藏”将沦为一种孤芳自赏。
2.正向立意:藏而不露彰显人生的智慧于文学而言,藏而不露的创作带给人蕴藉的美感,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于为人处世而言,藏而不露是一种智慧,意味着以谦逊的态度面对人世的浮华。
真正的思想往往被埋藏在深處,只有把它埋在深处不断涵养,它才会屹立挺拔。
3.反向立意:新时代需要展露自我的魄力我们的传统文化过分强调谦逊,而贬损了我们“展露自己”的魄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藏和愚
*导读:老子教导孔子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这样一则故事: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孔子自鲁远道而来见老子,有两个目的:一是到老子这里来印证学问,所以,他一见老子,就慷慨陈词,纵论古人;二是想听听老子的学问,以俾广益。
没想到老子毫不留情地否定了孔子的学问,大袖一挥,把孔子心目中的古圣先贤轻轻掸去。
接着,他淡淡地说道:君子么,如果天下太平,官场干净,就出来坐坐公车做做官。
如果时运不济,官场贪腐,那就做野外的蓬草,在乡下随风而行安步当车吧。
当时孔子三十四岁,志向远大,才能卓越,有一股子天下兴亡舍我其谁的劲头。
老子这样的话,一定让他惊诧莫名,如遭棒喝。
一个人,如果有才干,再有志向,雄心勃勃,气势汹汹,雄辩滔滔,逼人咄咄他此时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当头一棒。
老子提醒他的,不过是:这世界比你的额头坚硬得多,不要
正面撞上了
知道进,还要学会退。
知道勇,还要学会怯。
知道直行,还要学会迂回。
知道坚定,还要学会灵活。
我们看看此后的孔子吧读《论语》,读着读着我们会突然觉得碰见了老子: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这些子曰,是孔子曰,也是老子曰啊。
老子接着教导孔子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不动声色地点出两个字:藏和愚。
愚就是藏,把智慧藏起来,把才华藏起来,把志向藏起来,把理想藏起来。
藏不是没有,不是放弃,是一种含蓄而坚定的保持,却并不咄咄逼人。
《老子》中愚字共出现三处,全是褒义词。
为什么?因为老子的愚,不是智慧的缺乏,而是智慧的收藏。
接下来,老子还对孔子这样教训:戒除您身上的傲气,戒除您身上过多的欲望,过大的志向。
我们可以从中想象得到:三十而立的孔子,是何等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是何等胸怀博大,理想崇高;是何等意志坚定,充满自信。
这都是一个年轻人的优点,没有这些,注定不会有所成就。
但是,如果仅仅这样,而缺少适度的弹性,适度的退守,适度的淡泊,也不会成为大才。
此时的孔子,学问有了,志向有了,眼界胸襟都有了。
但是,还缺乏一种东西:弹性的性格。
老子告诉孔子的,实际上就是一句话:性格即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