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哲学精髓与人生智慧
品读《老子四章》 修习人生智慧 部级课《老子四章》品鉴
![品读《老子四章》 修习人生智慧 部级课《老子四章》品鉴](https://img.taocdn.com/s3/m/3796cc6b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41.png)
第四章则探讨了“兼爱”和“非攻”思想。这是墨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强调 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和平相处。在当今社会中,“兼爱”和“非攻”思想同样 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同时也要摒弃以暴 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冲突时,我们应该尝试通过沟通、 协商、妥协等方式来解决分歧和矛盾,避免因情绪失控或利益纠纷而采取过激行 动。
3、鼓励创业
政府可以鼓励创业,通过扶持中小企业等方式来增加就业机会。同时,政府 还可以鼓励企业提供实习和见习机会,帮助年轻人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技能水平。
解决失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政府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 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创业等方式来促进就业;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创 新等方式来增加就业机会;个人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寻找工作机会等方 式来缓解失业问题。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三、研习课文: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失业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是指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无法实现全部就业的状态。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的 重要指标,也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失业的类型
1、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工作机会不足等原因导致 的暂时性失业。这种失业通常发生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人们无法及 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总之,《老子四章》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哲理,为我们提供了修习人生 智慧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品读和理解这部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 挑战和困难,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老子四章》所倡 导的“道”、“德”、“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兼爱”和“非攻”等思 想也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认真践行。
道德经及其人生启示
![道德经及其人生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3ccff5d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0d.png)
道德经及其人生启示《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誉为世界文化的瑰宝,渗透着深邃的思考和智慧。
从古至今,它深深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方面探讨《道德经》的人生启示。
首先,《道德经》强调“道”和“德”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宁静,要凭借道德的力量去驾驭自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忙碌和物质所困扰,而《道德经》则提醒我们要回归内心,寻找现实世界中真正重要的事物。
它告诉我们要坚守道义,修身养性,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其次,《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它教导我们顺应自然之道,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用柔弱和谦逊的方式处理事物。
它告诉我们要像水一样,柔软而有力,顺势而为,不以强凌弱,不争夺无谓的胜利。
这个思想告诉我们要学会放下执着和欲望,不要与他人过多比较和争斗,以平和之心面对一切。
只有在平静和宁静中,我们才能发现生命的真谛。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绝学无忧”的价值观。
它告诉我们要不断追求知识,但不要过分沉迷其中。
它警醒我们,越是执著于功名利禄,越容易失去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它告诉我们要以谦虚的态度对待学问和知识,在虚心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只有不断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过上有意义的幸福人生。
最后,《道德经》强调了“回归自然”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学会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自然相融合。
现代社会,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和舒适,但也让我们迷失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本质。
《道德经》提醒我们要重拾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保护环境,减少浪费,回归简朴的生活方式,与大自然和睦相处。
《道德经》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著作,对人们的生活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领悟其中的精髓,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向和价值观,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平和、宁静、有意义。
让我们共同倾听《道德经》的启示,用它来引领我们的人生旅程。
从“知其白,守其黑” 体悟老子的无上智慧
![从“知其白,守其黑” 体悟老子的无上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bc127c9958f5f61fb6366652.png)
从“知其白,守其黑”体悟老子的无上智慧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留传的《道德经》却穿透时空,留给人无限的遐思和感悟。
简单的“知其白,守其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下面是编者个人的体悟:知其白守其黑,在不同的境界中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仅仅在文字上面去研究,很难知其精髓。
老子是一个修行者,他的理解,是超于文字的。
文以载道,文字不过是承载道的一个工具而已。
我个人理解,知其白守其黑中有这么一层涵义:作为一个修行者,是要明明白白的放下自己利益的,譬如,一个修行者,看到有人侵占自己的利益【知其白】,也明知这利益的好处【知其白】,却能泰然处之,就当这个利益从来不属于自己一般,从内心坦然放下。
【守其黑】从而达到个人境界的提高。
作为一个修行者,有时明明白白地发现有人在“骗”自己【知其白】,却让对方以为自己不知道,且能从内心也不计较【守其黑】(当然,这得要这个人在大体上还是不错的,如果真是不可救药,那就只能敬而远之了),让他保持一定的尊严。
因为,如果真的说破了,那可能就真得失去这个朋友了,形同陌路,也就无从去帮助他或是渡他了!唐代黄滔创作了一篇散文《知白守黑赋》文词优美,值得一读:知白守黑赋白之能知,须守黑于所为。
黑之能守,则知白而无咎。
圣人所以立言于彼,垂训于后。
将令学者,得韬光用晦之机,不使来人,有炫实矜华之鬼。
是宜采厥理,扣其辞。
岂非白也吐耀含辉,禀西金而成姿,或元黄而可得,或苍赤而可期。
知之者必能洞彻万物,昭彰一时,故为祸患之所之。
黑也光沉影匿,浸北水而成色,既视之而不见,亦晓之而莫得。
守之者必能混合群象,冥蒙众惑,故为安宁之所则。
繇是任怀霜而怀雪,不在明言。
纵如璧以如圭,终须默识。
如此则准绳万国,龟镜八区。
俾其擅清名者若昧,抱明智者如愚。
有于不有,无于不无。
亦犹玉之贯虹,以韫石而为妙。
珠之象月,以蚌胎而为殊。
论于物而物且能尔,验于人而人焉忽乎。
是以钓璜于西渭之滨,扣角向南山之夕。
须知刖足以招祸,莫若漆身而遁迹。
老子哲学的核心和思想精髓
![老子哲学的核心和思想精髓](https://img.taocdn.com/s3/m/57307402a8114431b90dd850.png)
二、道的特征:神秘性、根本性、永恒 性、无目的性、超验性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 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25章)
三、道的本质:无。道是本体之根,无 是本体之深。 即空无所有,混沌不清,天下万物
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
老子哲学的精髓——朴素的辩证法
•
认为一切事物都在人的意识之外不断地发展变化:物 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hui)。 (29章) • 揭示出相对事物或概念都是相互依存,而且可以向相 反的方向转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 复为奇,善复习为妖(58章) ; • 存在的缺陷,只看到事物的相互转换,看不到转换的 条件,因而提出了“贵柔”、“守雌”的人生态度, 反对刚强与进取。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 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
“道”的涵义:“一达谓之道。”《说文解字》
涵义:人行于途中,以首导行。 用法:⒈ 作动词,“道,言说也。”《荀子·劝学》; ⒉ 作名词,分 ① 形而下,表示道路、坦途;“履道坦坦。” ② 形而上,表示人给自己行动的一种规定、规 范; 表示规律,如养生之道; 表示思想、学派、组织,如道家、道学、道 教、一贯道教; 表示本原,如“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表示高的境界,如“得道”!
大道恒常,难以言说; 大道无名,难以名表。 无是其本质,有是其外表; 万物由它生,天地没它老。 无欲才能观其妙,有欲只能观其徼。 无有虽然不同名,但是却同出于道。 尽管它(道)有点莫名其妙, 但却是认识一切奥妙的门道。
本章主旨:阐述“道”的一系列特性:
至高无上性:高于天,是最高哲学范畴; 恒常性:常(恒)道,常(恒)名(道可变否?); 难以言说性:可道非常道(言不尽意); 难以命名性:可名非常名(书不尽言); 辩证性:“无”和“有” (阴和阳;超本体和本体)的统 一(超超本体:一阴一阳之谓道); 本原性: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把握的高要求性(含自然性):无欲才能观其妙; 玄妙性:玄之又玄; 重要性:众妙之门。 目的是要揭示“玄之又玄的奥秘”,以了解“真之又真的 真实” 。
老子的智慧启示——《道德经》中的人生哲学解读
![老子的智慧启示——《道德经》中的人生哲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d02af24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8.png)
老子的智慧启示——《道德经》中的人生哲学解读1. 简介《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以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深刻思考了人与自然、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道德经》中的主要思想进行解读,旨在探索其中蕴含的智慧启示,为读者提供独特而深入的人生哲学观点。
2. “道”与无为而治《道德经》强调“道”的概念,认为它是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无处不在且不可控制的力量。
通过追随“道”的指导,人们能够实现真正的自我、摆脱世俗束缚。
同时,《道德经》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过度干预和控制只会带来更多问题。
取舍合度、均衡平稳地附和自然之“道”是实现真正和谐发展的关键。
3. 自然与自我老子将自然视为至高无上、包容一切、源头万物的存在。
他认为人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状态,并将其作为修炼道德品质的根本依据。
通过观察自然界中万物生长、变化的规律,人们能够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智慧与真理。
4. 道德与感知《道德经》强调个体内心感知的重要性。
它倡导人们通过静心冥想、深入思考来净化自我的内心,以达到超越世俗欲望和烦恼的境地。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能够获得更高层次的觉知,从而意识到道德行为对于幸福和自我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5. 非对抗与柔软胜刚强老子主张非对抗性原则,认为与其通过冲突与斗争来解决问题,不如采取柔软胜过刚强的策略。
通过放下执着、退让、包容等方式,可达到更加和平、和谐的局面。
这种非对抗性原则也可以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和管理社会纷争。
6. 好处与益处的平衡《道德经》中强调平衡,维持一切事物间的和谐关系。
它提醒着人们不要过度追求物质利益,而是要找到平衡中生活的真正快乐。
同时,《道德经》也警示人们不要沉迷于自我苦难、放弃追求个体与整体和谐共进的机会。
7. 自我反省与变革通过对自我进行深入反省,认知和修正错误,我们能够不断成长、发展并实现真正的自我。
老子认为这种修炼是一种智慧,可帮助人们获得内心的平静、清晰思维和正确行动。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6b48f105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6.png)
《老子》的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对人生、道德、治国等方面都有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老子》的智慧所在。
一、道法自然1.1 顺应自然:《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而行事,不可逆天而行。
1.2 尊重自然:强调人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不可随意破坏生态环境。
1.3 自然无为: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认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做过多干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无为而治2.1 无为而治的哲学:《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不做过多干预,顺应自然规律。
2.2 政治智慧:强调政治领袖应当保持谦逊、低调,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生活,让民众自由自在。
2.3 治国之道:认为最好的治国之道是让民众自由自在,不要过度干预,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无为而成3.1 无为而成的哲学:《老子》认为最好的成就是无为而成,不要强求,顺其自然。
3.2 不强求功利:强调不要过于功利导向,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顺其自然。
3.3 放下执念:认为放下执念,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四、谦虚谨慎4.1 谦虚为本:《老子》强调谦虚为本,认为谦虚能够使人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4.2 谨慎行事:强调人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轻率言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4.3 不自大自满:认为不要自大自满,要保持谦虚态度,不断学习进步。
五、淡泊名利5.1 淡泊名利:《老子》认为淡泊名利,不要过于追求名利,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5.2 追求精神境界:强调追求精神境界,不要被物质所累,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5.3 修身养性:认为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提升和境界的提高,才是最重要的。
总结:《老子》的智慧贯穿于各个方面,从顺应自然到无为而治,再到谦虚谨慎、淡泊名利,都体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智慧。
通过学习和领悟《老子》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社会和世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老子生平及主要论述介绍
![老子生平及主要论述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7863fdce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81.png)
老子生平及主要论述介绍一、老子的生平及作品简介老子(公元前6世纪)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关于老子的生平,有许多不确定的地方,包括他的出生地、家庭背景等。
据传,老子是周朝时期的官员,担任过周朝的图书馆总管。
然而,对于他的确切历史身份,历史学家和学者仍存在争议。
老子最著名的作品是《道德经》,也被称为《老子》。
这本书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核心经典之一,被视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瑰宝。
《道德经》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简洁的文字风格而闻名,对于人生哲学、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探讨具有重要影响。
二、老子的人生哲学(一)道的观念:老子的人生哲学围绕着“道”这一核心概念展开。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源于道,而道又是无形无物、无名无形的。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追求与遵循道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他强调人应当追求与自然、与道相和谐的状态,而不是过度追求功名利禄。
(二)无为而治: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他认为真正的领导者应当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认为过度干预和控制只会导致混乱和不和谐,而真正的智慧在于让事物自然发展、自然演化。
老子认为,领导者应该以潜藏的力量和平衡的态度引导人们,而不是过度干预和压制。
(三)自然和谐:老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人应当追求与自然相处的平衡状态,而不是与之对抗。
他提倡谦逊、自省和虚无的品质,以达到与自然共存的境界。
他认为人们应当学会观察和尊重自然的运行规律,从而在生活中保持平衡和和谐。
三、《道德经》中的精彩内容(一)无为而治的智慧:《道德经》中有许多关于无为而治的智慧言论。
例如:“治大国若烹小鲜”、“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
这些论述表达了老子对于领导者应当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的看法,强调在平衡和谐的状态下引导和影响他人。
(二)谦逊和自省的重要性: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了谦逊和自省的品质。
他认为人们应当学会谦虚,放下自己的私欲和自我中心,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精选文档】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4c36e21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a5.png)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急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了一些改变,这些变化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
一些学生视崇俭、谦让、虚怀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为老皇历,追逐名利、追求享受则成为一种时尚。
因此借鉴老子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崇俭节欲、谦下不骄、柔弱不争、虚怀若谷等思想来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处世艺术,无疑具有激浊扬请的时代价值。
(一)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启示《老子》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古代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记录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
老子将“无为”视作“圣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即最完善、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提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①老子倡导“无为”的思想,认为只有顺应自然,即无所作为,也无心于作为的人,才是具有“上德”的人(“上德无为”②)。
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是最高的范畴,这个“道”具有二重性,它既是“有”,又是“无”,它以“自然”为法则,“道法自然。
”③老子所言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具体的物体,而是指自然秩序、自然状态、自然规律,如物壮则老,柔弱胜刚强、祸福相倚等,同时也指人类未受文明污染的纯真性情。
老子倡导自然无为的行为原则。
“无为”并非“不为”,在《老子》一书中,找不到单纯的“不为”的字样,也没有一句话含有根本不为的意思。
他只讲“不为始”④、“不敢为”⑤、“不可为”⑥、“不为主”⑦等等。
这些都具有特定的涵义,不能作为一般的“不为”来理解。
老子所讲的“无为”并非绝对地无所事事,而是指顺从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
例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⑧,就在无为之列。
老子认为,只有“辅万物之自然”⑨,而不去任意妄为之,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老子所言的“自然”,还包括人类未受污染的纯真性情这一层意思。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https://img.taocdn.com/s3/m/488e935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56.png)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老子,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其中,他的“无为”人生观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老子的“无为”人生观,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他的“无为”人生观。
他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他也提倡“无为而为”,即不要强求,顺其自然,让自己的行为与自然保持和谐。
他强调“无为而活”,即不要受过多的欲望驱使,过简单自然的生活。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个人层面,无为而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无为而为则可以提升我们的心态,使我们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无为而活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幸福,享受生活的美好。
在社会层面,老子的“无为”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不再强求和控制他人时,人们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就会减少。
同时,无为而治也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让企业更加高效和谐地运转。
有人可能会认为,老子的“无为”人生观过于消极,会导致人们不思进取。
但事实上,无为并不等于消极,而是要在积极进取的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无为而治并不是完全的放任不管,而是在充分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干预和引导。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是一种深刻而有益的哲学思想。
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我们应该深入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从中汲取智慧,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我们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将“无为”理念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创者,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哲学概念。
其中,“道”、“有”、“无”三个概念,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三个概念,试图深入理解老子的道本论,并探讨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
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被视为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人生指导的意义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人生指导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e06d02e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21.png)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人生指导的意义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对今天的人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尽管距今已有数千年,但老子的思想依然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对当代人生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一、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老子的哲学思想强调返璞归真,主张遵循自然之道。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追逐物质和功利,追求高薪、名誉和地位,但却忽略了内在的平衡和个人的真实需求。
老子的思想引导我们回归自然,摒弃虚浮的欲望,寻求内心的安宁与生活的平衡。
当代人应当通过减少物质欲望,减少对外在影响的依赖,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和内在的满足。
只有当我们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在的真实和平衡,我们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安宁。
二、无为而治:积极无为的处世哲学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通过顺势而为,不强求主观的干预。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过于焦虑和努力,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
老子的无为而治强调顺势而为,不要过度干涉自然和外界的事物,而是在适当的时机和情境下,顺势而为,以最小的力量达到最大的效果。
当代人应当学会放下过度的控制欲望,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
只有当我们不再过度努力和控制一切,而是顺时应变,善于选择和把握机会时,我们才能达到更好的成就和更轻松的心态。
三、柔弱胜刚强:温和和平的处世智慧老子的哲学思想赞扬柔弱胜过刚强,主张以温和、合作和平的方式处理事务。
在当代社会,竞争与冲突日益加剧,人们常常以强者的姿态对待问题和他人。
然而,老子的思想提醒我们,通过柔弱和相互理解,我们能更好地处理矛盾、减少摩擦、促进和谐。
当代人应当以柔弱和平为导向,通过理解和协作来解决问题。
只有当我们以和平和善意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需求时,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老子的哲学思想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只关注自身利益,忽视了他人和社会。
道德经与人生感悟心得
![道德经与人生感悟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d45e03ee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2c.png)
道德经与人生感悟心得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经典,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探讨了人们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和感悟。
作为读者,我对道德经中传达的思想和智慧深感震撼,下面是我在阅读道德经后的一些人生感悟心得。
一、道的本质和追求道德经中提到的“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主宰,是追求和实现人生意义的核心。
经文指出:“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意味着道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
我深刻体会到,追求道的人们应该超越纷繁复杂的现实,以超然的心态去领悟和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应该与自然相和谐,将自己的欲望降至最低,以达到超越现实的境界。
二、无为而治的智慧在道德经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智慧。
这是一种放下自我、顺应大自然的态度。
它告诉我们,人们通常过于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了自然规律的存在。
我们应该学会虚心向自然学习,顺势而为,不要过分干预事物的本性。
如此一来,我们才能在和谐中找到真实的自我,实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三、推崇谦逊和谨慎道德经倡导的高尚品格是谦逊和谨慎。
它强调人们应该学会接受自己的局限性,不追求虚荣和权力。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谨慎行事,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以免破坏他人的尊严和自由。
这种谦逊和谨慎的品质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真实的自我,并与他人和谐相处。
四、追求内心的平和道德经中不断强调追求内心的平和。
它告诉我们,过度的欲望和功利心会导致内心的不安和不满。
只有放下欲望,抛弃功利,我们才能从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道德经提倡通过乐观、宽容和大爱来面对生活的挑战,从而获得内心的平和和满足。
通过阅读道德经,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我明白了道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目标或者答案,而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
通过与道相和谐,我们可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和幸福。
与此同时,道德经也教会我们谦逊和谨慎的品质,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内心的平和。
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道德经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道德经》50句,道尽人生智慧,令人惊叹
![老子《道德经》50句,道尽人生智慧,令人惊叹](https://img.taocdn.com/s3/m/28217a6133d4b14e84246858.png)
老子《道德经》50句,道尽人生智慧,令人惊叹《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下面我们来一起赏析《道德经》中的50句经典名言。
0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
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
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
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02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03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老子》 知识点总结
![《老子》 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c94304b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88.png)
《老子》知识点总结老子的思想主要包括:关于“道”的思想、关于“德”的思想、关于政治的思想以及关于人生境界的思想。
通过对《老子》的学习和理解,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的哲学智慧和人生道理。
首先,老子的思想主要关于“道”的思想。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无形的、无名的,是万物之母。
他将“道”比喻为河流,认为“道”浩荡无边,如同大河一样流淌不息。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顺应“道”的自然规律,不要抗拒、不要强求,应该顺其自然,放弃私欲,保持内心的平和。
他强调了谦逊、自然、无为的思想,认为要“无为而无不为”,这是老子关于“道”的思想的精髓。
其次,老子的思想还涉及到了关于“德”的思想。
他认为,“德”包含了正直、谦虚、宽容、无私、顺应“道”等品质,是一个人应该追求的道德境界。
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修养自己,能够顺应“道”的规律,就可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不受外物所扰,体现了老子关于“德”的思想。
此外,老子的思想还包括了对政治的思考。
他认为,政治应该是“无为而治”,政府应该少为,民众才会多益。
他主张“无为而治”,即政府应该少加干预,让民众自由发展,就能够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老子的思想还解答了人生的境界。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无不为”,不要被功利、权势所困扰,要顺应“道”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和和自在。
他认为,“知足者常乐”,这是老子关于人生的境界的思想。
总之,《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是道家哲学的代表作品,具有重要的哲学观点和思想内涵。
通过对《老子》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的哲学智慧和人生道理,对于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修养我们的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老子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
![《老子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https://img.taocdn.com/s3/m/6ce3a640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a4.png)
老子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引言《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本文旨在探讨《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生的看法。
1. 道与自然在《道德经》中,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原则,强调了人应该与大自然保持谦虚、顺应其规律的态度。
他认为,只有追随自然规律并发挥自己天性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和智慧。
2. 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提出“无为而无不治”的理念。
他认为,过度干预和控制只会造成混乱和矛盾,而应该以柔克刚、保持平衡来处理问题。
通过无欲无私的态度和推崇自然状态下的宁静与空灵,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返璞归真《道德经》强调回归最初状态,在忙碌喧嚣、功利取向的社会中,倡导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老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减少欲望和束缚,回归纯粹本真的自我状态。
4. 非对抗与无私《道德经》提出“以柔制刚”、“无事处事”的观念,强调非对抗的原则。
老子主张不争不斗,在待人处事中追求仁慈、宽容和无私。
从而达到社会稳定和个体幸福的境界。
5. 相辅相成与相互依赖老子认为万物存在于相互制约和依存关系之中,强调了宇宙间的平衡与相互依赖。
他强调人应当以协作、合作为原则,尊重并积极发展与他人、自然界以及宇宙共同生存之道。
结论总结而言,老子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强调了与自然共融、回归本真、无为而治、非对抗等价值观念。
这些思想可以引导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并在追求个体幸福和社会和谐之间寻求平衡。
注意:以上内容是根据主题要求所填充的相关信息,可能无法完整涵盖《老子道德经》中的所有内容。
老子的思想对人生哲学有什么启示(老子真的反对有智慧)
![老子的思想对人生哲学有什么启示(老子真的反对有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ebdb7522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b0.png)
九九八十一、《道德经》共八十一章。
其中《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
老子原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曾担任过周朝守藏室的官员,管理着广泛的书籍以及文献资料。
看书,真的可以成为真正的智者,老子打着“反智”的旗号却尤其尊重知识,智和知在古代经常通用,却可以好好的细分。
智不一定包含知,知却能包含智。
智是小度之计,知得好学所垒。
智易取巧,知是厚睿。
智可以走捷径,知只能慢慢来。
老子“反智”是反取巧,老子不看那么多书也成不了老子,后世并没有真正生而知之者的人能留传给世人如《道德经》一样的经典名著。
孔子、孙子、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是好学乐学,孜孜不倦的勤勉之辈,传之后世的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有说佛陀不读书的,这是漠视佛陀的好学,想佛陀出生帝王之家,那是太子,皇宫里藏的书他能不读?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不撒谎,他的渊博都是后天学习积累的。
老子也不撒谎,道为什么能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学怎么生?学生学生,学而后生,多学多生。
生产力生产力,多学就多生,多生就多产,多产就多力,多学就能多提高生产力。
不信?把古今中外的史书翻开,把名人传记翻开,看看那些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企业家,哪些不是因为好学而成的?看过有感叹“刘项原来不读书”的,刘是刘邦,项是项羽,说刘邦项羽不读书却主宰了秦末的楚汉之争,不读书的人不也称王成帝吗?读书的张良、范增却是刘项的手下,知此,好多不读书的人仰天大笑“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且慢,不读书的说不出这两句话来,他们更多的是不屑一顾的道:“读书有毛用?”在此,个人先纠正一下,好学不是仅仅指读书,读书只是好学中的一种,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都是好学的方法。
读书只是相对比较简单省事的好方法。
刘邦为什么赢项羽?众说纷纭,今天我再添一种,因为刘邦比项羽好学,何以知之?刘邦喜欢听张良给他“讲古”,刘邦用的“汉初三杰”和陈平等谋臣都是好学之人,比项羽仅有范增一个好学的人要多。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4e7cf0eb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a6.png)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它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理解人生的意义和追求幸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即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谦逊守道、返璞归真,详细阐述《老子》的人生智慧。
一、顺应自然:1.1 人生如水,顺势而下。
《老子》中提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启示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争强好胜。
就像水流一样,顺势而下,能够顺利地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1.2 保持内心平静,追求内在的宁静。
《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惟独在内心的宁静中,我们才干真正体验到生命的夸姣。
1.3 与自然和谐共生,获得真正的自由。
《老子》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真正的自由。
惟独与自然相处融洽,我们才干获得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实现真正的自由。
二、无为而治:2.1 不要过度干预,顺其自然。
《老子》中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告诉我们在管理事物时,不要过度干预,而是应顺其自然。
惟独顺应事物的本然规律,才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尊重他人的自由,不加限制。
《老子》强调“无事强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不加限制。
惟独赋予他人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才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3 以柔克刚,保持和平。
《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这告诉我们在处理冲突时,应以柔克刚,保持和平。
通过柔和的方式解决问题,能够避免冲突的升级,实现和谐共处。
三、谦逊守道:3.1 谦虚使人进步。
《老子》中提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告诉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
惟独谦虚,才干不断学习、进步,达到更高的境界。
3.2 守道而行,追求真实自我。
《老子》认为守道是人生的关键。
我们应该追求真正的自我,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3.3 尊重他人,不自我膨胀。
《老子》中强调“为无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不自我膨胀。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0d1f1d67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6c.png)
《老子》的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之作。
本文将探讨《老子》中所蕴含的智慧,以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一、道的哲学智慧1.1 无为而治的理念:《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过度干预和控制会破坏自然的平衡。
人们应该学会适应自然的变化,遵循自然的规律,以达到和谐与平衡。
1.2 包容万物的思想:《老子》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万物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关系。
这一思想告诉我们,要学会包容和接纳不同的事物和观点,以实现和谐共处。
1.3 返璞归真的智慧:《老子》提出了“归根结底”和“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强调回归本真和自然状态。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认知,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二、人性的哲学智慧2.1 慈善与仁爱的价值:《老子》强调了慈善与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充满爱心和同情心,关心他人的痛苦和困境。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要培养同情心和善良品质,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2.2 谦逊与谦虚的美德:《老子》主张谦逊和谦虚,认为人们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自负和傲慢。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要学会谦虚和虚心,以实现自我完善和进步。
2.3 自由与无私的境界:《老子》提出了“为无为”的思想,强调无私和自由的境界。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要超越私利和欲望的束缚,追求无私和自由的境界,以实现真正的自我解放。
三、治国的哲学智慧3.1 简约与节制的原则:《老子》主张简约和节制,认为过度的权力和贪欲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平等。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要追求简约和节制,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3.2 以德治国的理念:《老子》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认为领导者应该以德行来影响和引导人民。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要注重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和榜样作用,以建立和谐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3.3 和平与和谐的追求:《老子》强调和平与和谐的重要性,认为战争和争斗只会带来破坏和苦难。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要追求和平与和谐,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老子四字心得体会及感悟(3篇)
![老子四字心得体会及感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8929797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a.png)
第1篇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许多先贤圣哲,他们用智慧和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便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瑰宝。
老子四字——“道可道,非常道”,寓意深远,给人以启迪。
以下是我对老子四字的心得体会及感悟。
一、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是《道德经》中的第一句话,也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存在的,但道是无法用言语来完全描述的。
这里的“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和原理。
1. 道的内涵老子所说的“道”,是一种超越言语、形而上的存在。
它既包括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等自然规律,也包括人类社会、道德伦理等精神文化领域。
道是普遍存在的,它贯穿于世间万物,无所不在。
2. 道的不可言说性老子认为,道是无法用言语来完全描述的。
这是因为道具有无限性、抽象性、复杂性等特点,超越了人类语言的范畴。
人类语言只能表达道的一部分,无法涵盖其全部。
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感悟、体悟来接近道。
3. 道的可追求性尽管道无法用言语完全描述,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追求道。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顺应道,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追求道的过程中,我们要放下功利心、私欲,以一颗平静、宽容的心态去感悟道。
二、感悟老子四字的启示1. 谦虚谨慎老子四字启示我们要谦虚谨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自满、自负,认为自己的观点、能力是无可置疑的。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道是无法用言语完全描述的,我们对于道的认识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虚心学习,不断进取。
2. 顺应自然老子四字启示我们要顺应自然。
自然界中,万物生长、变化、衰亡,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我们要学会观察、感悟自然,从中汲取智慧,使自己的生活、工作与自然和谐共生。
3. 放下功利心老子四字启示我们要放下功利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追求名利、地位,导致心态失衡。
老子告诉我们,道是无法用言语完全描述的,我们对于道的认识是有限的。
老子永远的东方智慧
![老子永远的东方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4d9e678d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c2.png)
老子永远的东方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被誉为永远的东方智慧,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老子的思想涉及人生哲学、政治治理、道德伦理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老子永远的东方智慧。
一、哲学思想1.1 道家思想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人,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理念,强调道的无形无相,超越一切有形有相之物。
1.2 自然观念老子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了自然的有序发展规律,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然之道。
1.3 空无观念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最高境界是无为无为,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空灵。
二、政治治理2.1 非权谋政治老子认为“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主张非权谋政治,强调以德治国,以无为为治国之道。
2.2 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政治应当自然而然,不应强行干预,应顺应自然规律,让事物自然发展。
2.3 君子治国老子提倡君子治国理念,认为君子应当以德为先,以德治国,以身作则,为民众树立榜样。
三、道德伦理3.1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强调无为的境界,认为真正的无为是无为而无不为。
3.2 以柔克刚老子提倡“以柔克刚”,强调以柔克刚的智慧,认为柔弱胜刚强,柔中有刚,以柔克刚,可化解矛盾。
3.3 自然和谐老子强调自然和谐的重要性,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和谐,与自然相融合。
四、实践应用4.1 个人修养老子的思想强调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空灵,倡导个人修养与自我完善。
4.2 社会治理老子的思想对社会治理具有启示意义,提倡以德治国,以无为为治国之道,为社会治理提供新思路。
4.3 人际关系老子的思想强调以柔克刚,倡导和谐相处,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提倡互相尊重与包容。
五、现代影响5.1 哲学思想老子的思想对当代哲学思想仍有深远的影响,启示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和谐,探索人生的真谛。
老子对人生哲学的见解
![老子对人生哲学的见解](https://img.taocdn.com/s3/m/1b25a52d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de.png)
老子对人生哲学的见解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对人生哲学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
以下是我对老子对人生哲学的见解的一些理解和思考。
老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道的境界。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一种无形无相的存在。
人们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他认为,追求道的境界可以使人达到真正的自由,超越尘世之苦。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事物,不要过度干涉和强求,而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他认为,过度行动和干涉只会带来更多的烦恼和困扰。
因此,要想实现人生的和谐与平衡,就应该放下欲望和执着,顺其自然地去行动。
老子提倡“柔弱胜刚强”的原则。
他认为,柔弱的力量比刚强的力量更具有影响力和持久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像水一样柔软而富有弹性,以适应和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
他认为,柔弱的力量可以克服坚固的障碍,实现自己的目标。
老子强调“自然”的重要性。
他认为,自然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要违背自然的本性。
他认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老子强调“无欲无求”的境界。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欲望和追求,不要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地位,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他认为,只有放下欲望和追求,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老子的人生哲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他的思想强调了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也强调了柔弱胜于刚强的原则,提醒人们要保持柔软和灵活的态度。
他的思想还强调了无为而治的原则,提醒人们要顺其自然地去行动。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地位,追求快乐和满足感。
但是,如果过度追求这些,往往会带来更多的烦恼和困扰。
我们可以借鉴老子的人生哲学,放下欲望和追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我们可以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柔软和灵活的态度。
我们可以顺其自然地去行动,不要过度干涉和强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今天为什么关注老子、喜欢老子?甚至是运用老子?
我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老师,老师,说好听一点是坐拥皋比,说的难听一点就是吃粉笔灰的,就是教课,我在大学里面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一门课,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史,讲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时候,一般选我的课的学生都是30、50人的,反正学的人还是比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我实行了一种比较自由的方式,现在考试,人家是闭卷,我就开卷,人家是限定题目,我就任选,只要是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思潮,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对象,交上来的考卷里面有24篇选了道家范围里面的东西,说白了,主要就是两个人物:一个是老子;一个是庄子,24篇在全部考卷里面占了80%。当时我非常的疑惑,怎么大家都选这方面的东西呢?是不是老子庄子的文章比较多,容易抄,现在不是时兴网上偷懒吗?天下文章一大抄。但往深处一想不对啊。讲儒家的文章、讲孔子的文章、讲孟子的文章更多,为什么大家不写?后来我终于悟出来一个道理,说明现在中国人,我们的大学生、我们的研究生都活得太累了,从很小开始就是争取上好的幼儿园,然后竞争进重点小学、重点中学、一直到重点大学,到了大学之后又要为找工作、以后到海外发展寻找出路打基础,所以又去考英语四级、六级,还要考计算机等等。本子越多越好。所以整天精神这根弦绷得非常的紧,整天都在为名利奋斗。社会是要有欲望,有欲望、有动力社会才会进步。但是另一方面,这里还有一些缺陷上的东西,就是太紧张,太累了大家想松弛,那松弛到哪里去找?一方面可能动漫可以、听流行歌曲也可以。但是有的就喜欢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里面最能够起到这方面作用的就是道家的东西。道家特别是道家的祖师爷老子说的那些学说实际上就是人们心灵的港湾、是精神上的慰藉,大家都想寻找避风港,所以这个时候从老子那里可以得到很多的启示。 我们不说老子本身的语言,就是我们现在许多流传的话,实际上跟老子的那种学术精神是一致的。比如说:“烦恼多应常开口、是非皆因强出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我们也可以看到,地摊上、文物店里面最畅销的墨宝往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还有就是“吃亏是福”。这些东西实际上和老子的哲学、道家的人生观、价值观非常的吻合,所以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于道教。”他还说过:“懂得了道家,就懂得了中国的大半。”
他这个观点是不是能够完全成立,这还是可以讨论的。但是确实说出来一方面的真理。大家都要在文化里面找,道家确实是最合适的对象,中国的文化,非常的丰富,诸子百家都有它的长处,比如说儒家、法家都有长处,但是相比而言,儒家显得太迂腐,有时候太虚伪,有些话说得好听,有时候实际上挂的是羊头,卖的是狗肉。所以说司马迁讲,“迂远而阔于事情”。法家很管用,如商鞅变法,最后统一了六国。但是法家太残忍、太刻薄、六亲不认,所以这个东西也不是缓解人紧张情绪的东西。墨家好不好?墨家非常好,不过我觉得太天真,墨家有时候像一首歌唱的一样,《让世界充满爱》。哪里有这么天真浪漫的事情?实际上人人都有计算之心,哪里做得到“兼相爱,交相利”。兵家也是很管用的学问,但是我个人认为,它太阴损,你看36计的计策,不是“瞒天过海”就是“借刀杀人”,要么就是“趁火打劫”。如果完全推广开来的话,那就是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我觉得这个也不是很好,大家都用《孙子兵法》,结果是人人都变成小人了。道家主张人和自然和谐,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又提倡人身心的和谐,是一方良药。在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有的时候无法依靠别人,谁也不能救我们,只有自己能够救自己。这时候最好的东西就是道家。而讲道家则必须回归它的老祖宗老子。
中国的文化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叫做5000字的文化,老子《道德经》是5000个字,《孙子兵法》也是5000多字。《周易》也是5000字左右,《论语》稍微多一点,但同样不过15000字而已。这5000个字相当于我们今天一篇很短的文章,论文都算不上,更比不上我们那些领导人做的报告,5000字做报告肯定连总结成绩都不够用的。起码得3万个字。这说明什么问题?几部五千字的书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根所在。它显示了一种现象,先秦时期书写在简帛上,材料珍贵,所以作者斟字酌句,惜墨如金,写出来的东西非常的精彩,到了宋代的时候,由于印刷术的发明,东西就差一个层次了。到了郭沫若鲁迅用毛笔写作的时代,又比苏东坡时代差很多。像我这个时代用圆珠笔钢笔写作,东西就更加的差了,现在的人用电脑,快是快了,水平似乎更提不上台面。也就是说,书写工具越进步,人的智商越退化,写出来的东西越水。现在的文章很多,你抄我,我抄你,没有什么原创性。但是这5000字可了不得,而想要读懂也很不容易。 比如说老子讲了句很有名的话:“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什么意思?这是形容词意动的用法,就是“以……为……”,不管穿什么衣服你都觉得好,你穿西装觉得舒服,穿牛仔裤也觉得很好,不管穿什么都好,这是“美其服”。不管吃什么,是肯德基还是麦当劳,还是吃面都好。这就是“甘其食”。可有位先生却理解为吃可口的饭菜,穿漂亮的衣服,这位先生说的正好和老子的思想相反。另外老子不同的观点也会有不同的解释。刚才主持人讲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般解释为:能够讲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能够说出来的名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名。但也可以标点和理解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有正的一面,道又有非的一面。合起来才是永恒的道(常道)。名的正面、加名的反面,才是常名,应该说这样解释也通。5000字,怎么读都能读出自己的味道和自己的理解,但是也不能乱读。
3,历史上的三个老子
老子这个人太玄妙了,神龙见首不见尾,在司马迁这个时候对老子已经讲不清楚了,所以他在《老子列传》里面写了三个老子:第一个老子就是周朝图书馆的馆长。叫老聃,这个聃,是大耳朵、耳朵大的意思。所谓老聃者即是长着大耳朵的老家伙、老头子的意思,然后变成他的名字了。 第二个是老莱子,是楚国的大隐士,《24孝》里面有老莱子这个人。他活了100多岁,他很孝顺,尽管自己年纪也七老八十了,但依旧穿婴儿的衣服,然后摇着玩具让父母高兴,也就是彩衣娱亲的出处。这个人也算是老子。 还有一个老子就是战国的时候周太史儋,这是第三个老子。但是司马迁对这三个老子是有所取舍的,尽管他写三个老子,但是他把第一个老子重点写。把后面两个老子一笔带过。说明司马迁是把老聃看成是正宗的老子,关于老子的生平和《老子》这本书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在上个世纪初,北京大学两个大学者打,《老子》一书也诞生于春秋时代,梁启超说太史儋才是老子,双方都拥有大批的粉丝,而且是超级粉丝、超级玉米。支持胡适观点的有任继愈、郭沫若等。支持梁启超的观点有范文澜、冯友兰等。很遗憾当时没有电视,要是有电视,肯定比现在的易中天、余秋雨还要红火。
道家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都当过官,比如说老子,老子是周王朝的守藏史,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档案馆的馆长。这个时候周天子的地位下降了,他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所以给档案馆、图书馆文化单位的经费越来越少,老子这个馆长当得很没有味道。加上他有些想法又跟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不一致,所以他觉得难以为继,所以就出关去。总之,老子原来是当官的,虽然是一个清贫没油水的官,但是毕竟是官。
道家的诞生既有历史的传统、又有当时时代文化的要求,道家属于失意的人群,但是这些人有一个特点,他们都是贵族,当时知识都在他们的手上,他们站在历史和哲学的高度上,来对自然规律进行探讨,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对自己人生的意义进行认识,特别是对生存的方式进行了体悟,这种理论性的东西就成了道家的学说,而它的学说精华的内容就保存在老子和庄子那里。 应该说他们自己还有一点个人的私衷,他们非常想把自己的书和思想流传下去,不然的话他们为什么要写书呢?老子也好、庄子也好,都是有书留下来的,就是说明他们希望用自己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去指导大家如何生活。所以成了独立的思想学派,这是道家的起源。
老子和道家
1,道家的起源
这里面分几个小问题:第一个是道家的基本情况,简单说一下道家的起源,道家的起源我认为是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个是它有它的传统,它的传统是什么呢?就是道家和我们中国古代的隐士。(不是后来的隐士,那些都是假隐士)当时都是真隐士,我们有很多的传说,比如说尧要把他的位置传给许由的时候,许由觉得玷污了他的耳朵,他就跑到河边,把耳朵洗洗。这当然是后世的追溯,但是从《诗经》里面我们知道,确实有一种隐士的存在,《诗经》里面有一篇是考槃,前面几句是:考槃在涧,硕人之宽。那个时候没有卡拉OK和KTV可以唱,他就在那里敲木头盘自得其乐,他悠闲自在,并且表示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我的志向都不会改变,这是我所看到目前最早关于隐士生活的状态。
到了春秋以后,这样的隐士人数非常多,我们在《论语》里面就可以看到,当时有很多的隐士,孔子为了推销他的学说、他的理想而周游列国,他路上遇到了许多人,名字都非常的怪,比如长沮、桀溺、接舆,这些人都嘲笑孔子,天下这么乱,靠你一个人弄得过来吗?还不如和我们一样,悠闲自在的过日子。这种人当时非常多。孔子的态度当然是很不以为然,他说:“鸟兽不可同群”,“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对孔子也是瞧不起,说他是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是一个书呆子。他们是隐士的群体,这些群体生活在哪里?都生活在蔡国、陈国、宋国、卫国。这些都是小国家,都是今天河南中部、南部和安徽的北部这一带,这一带是大国争霸的夹缝地带,这个地方秦国管不了,齐国管不了、楚国管不了,这个地方是统治相对最薄弱的地方,可以胡思乱想,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个地方是隐士群体的大本营,也是老子和道家诞生的文化传统的土壤。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具备了时代的土壤,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个变革中有一部分人得利了,有一些人进入了权利中枢,但也有一些人这个时候被边缘化了,边缘化的结果使得他们很失落,特别是原来是贵族身份的人,所以他们满腹牢骚,可是又是“杀人无力求人难”,“无可奈何花落去”。他们看惯了潮起潮落,云卷云舒。看淡了、看破了。这些人自己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
庄子也是当过官的,庄子最早当过漆园吏,相当于养殖基地的主任、种植农场的场长。后来他不当了,因为这个官太小了,他每天跑前跑后,上级部门老是要来考核,一回儿填报表、一下子报数据,弄得他很烦,所以不愿意当。可是庄子还有一个机会当大官,特别大的官,人家是让他去当楚国的宰相,他也不愿意去,大官也不好当,“伴君如伴虎”,整天生活在刀光剑影的恐惧之中,说完就完了。所以他觉得宰相这个官大是大,权利大。但权利大的同时也意味着风险大。所以他也不愿意当。庄子想当的就是不大不小的中号官。中号官比较好,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有权可以签字买单、有机会出国考察、有小秘投怀送抱。但是时代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所以他最后干脆就不当了。这样一来,中国少了一个平庸的官僚,而多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庄子不当官之后,他的生活原则也有特点,他叫做游世,怎么个游世法呢?就是游戏人间,就像叶倩文的歌,“谁也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他的意思就是不要去评价当局,不要去冒犯大人物,意思是我表面上和芸芸众生生活在一起,实际上我心理却没有和他们在一起,愤世嫉俗兼以指点江山是不可以的。嵇康处世不行,在那里“薄汤、武而非周公”,得罪了别人,结果被司马昭给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