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打黑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学年期末老子哲学选修课论文老子的军事思想

课程名字: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与处世方略

学院: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X)班

姓名:XX

学号: 2009XXXX

指导老师:周开明

老子的军事思想

关键字:战争, 天下,地缘,道义,道德经,军事思想,用兵方略

摘要: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内涵决定了一个国家的

军事战略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华民族以

“道”为本的核心,战争的出现是私欲的产物,是中

华民族背离“道”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华文化几千年

的沉淀,已形成了的潜意识思维模式,两千多年前

的老子为后人所留下的《道德经》,将宇宙大道以

文字表现形式展现出来,不仅涵盖了宇宙演变、阴

阳互换、物种起源、对立转化、世间兴衰、待人处

世、修身养性,乃至治国用兵、战争本质的透视也

是高屋建瓴,对战争的批判及用兵方策和韬略也给

我们以极大的启迪与警示。老子的军事思想也正是

这“天道不可违”思维模式的表现形式之一。

前言

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原始思想和宗教文化,包括对战争的理解,无一不是由他们生活和居住环境所决定的。

安于自我封闭,专心耕织,不谋拓殖,是华夏民族这个农耕民族的原始文化的特征之一。对土地的绝对依附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意识,孕育了中华最早的文明,这文明从—产生,就带有一种鲜明的特点,即安平温顺、消纳异端、以和合为核心、以平衡(中庸)为标准。无文字时代的《易》的图形及其变化,无不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华民族以“道”为本的核心。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种平静与安宁之中渡过了漫长的岁月,他们以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为依据,以《易》及类似教材为标准,形成了一种真正对自然崇拜的和谐社会,也形成了直到现在还根深蒂固存在于我们潜意识中的,但被欲望掩埋得很深的“天人合一”的纯真。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后总称之为“道”。

[ 转自铁血社区/ ]

当众多思想家、军事家对这个血腥的领域进行了

深入的探讨,形成军事理论、军事思想的同时,

也有一位为挽救“道”而研究军事的思想家,他就

是老子。只不过他不是教人如何杀人,而是教人

如何少杀人和不杀人。

一、老子军事思想的本质

“道德经”中有不少文字谈到了战争和有关战争的话,很多学者都认为,老子讲“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不该给帝王们讲如何用兵的。具体的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方面,老子主张“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奇用兵”就是“设而不用”。就象现代的核武器,放在那里,其震慑作用就足以使别人不敢来冒犯。拥有一支让敌人捉摸不透的、具有强大震慑力的军队,是令敌国胆寒而不敢轻举妄动的“国之利器”,是保卫国家的法宝。这就是老子“正道”之下的“奇”兵。

“以无事取天下”这是因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提示君王将帅要想取得天下,不要经常想到打仗。经常想打仗,就不会治理国家,一是不能得天下,二是得了也会很快失去的。应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为善策,将军事行为与政治目的紧密相接,尽量做到少耗材资,少伤性命,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知兵而非好战,用兵须先慎思,不战则胜,不战而得天下。反之,若穷兵黩武,失道离德,必然是天下纷争,民不聊生,国家难以治理,天下难能太平。

二、什么情况下用兵

上述环境及结果,当然是最理想的,但往往不会有这种情况,就是说,有些时候,必须要主动出击,有些时候,必须要血流成河,在什么情况下用兵,就成了又一个原则。

[ 转自铁血社区/ ]

事物进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由量变到质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是“道”的体现,如恰处这种时期,即使不得已,也不能一味默守陈规,这个时候,即使血流飘杵,也得应对,用老子的话,叫“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用兵就要死人,故称“不详”,是非正常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君子所为,所以要掌握一个“度”。老子说“恬淡为上”,我意为不到万不得已,不用兵。即使开战,也要以歼敌于国门之内,退敌于国门之外即可,而不是穷追猛打,以全歼而后快。

总之,用兵必须是在“不得已”的条件下,要适可而止,以减少自已的消耗、驱敌于国门之外为要。这就是老子“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的道理。

三、老子用兵的原则

老子用兵的原则,核心是“曲则全”,在这个核心指导下,生出了一些匪夷所思的具体方法,有些地方与我们正常的理解相去甚远。笔者的理解依前所说,这“只是一场别有目的的演出,与战争并无关联”,是他“无为”论点的佐证,是一个大思路之下的书生式的哲学比喻,故军事专家只可参考,绝不可套用,否则一战即溃。老子用兵的原则如下:

1、不敢为天下先

用兵是一件残酷而又劳民伤财的事,强大的后勤保障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必备条件,需要无数人财物力的消耗,即使仗打胜了,其自损也难计其数,所以没什么可以狂妄自得的。况胜负均人力“有为”的短暂阶段,不过是一个过程而己,应头脑清醒,处之泰然才是。

老子历来认为,活着是硬道理,人与天地齐,乃万物之灵,是自然的杰作,万不可毁伤,尤其是为了利益而不顾自身的安危,是最愚蠢的事。特别是君王之流,身先士卒,投入战事,看似英勇,实是最大程度的对“道”之法则的破坏,因为他的行止,不仅大量消耗国力和人的性命,而且给国家带了一个坏头,引起了用暴力获取别人利益的诱导,这对天下的安宁不利,更对自已国民的思维不利,故切不可行。不要去掠夺别国的利益,才是真正保全自已的利益。

为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用兵(侵略),是最大程度伤害国民的行径,故万不可为,这是第一原则。

2、慈以战则胜

老子“三宝”,以“慈”为首,叫做“慈故能勇”,在用兵上,“慈”更成了一件至宝,不但攻守皆赢,而且与天相通。这就需要对这个“慈”有一个真正的理解。

“道”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慈”。在自然界,其特征可喻为天降甘霖,泽被众生,不但无所取,而且无所弃。在人类社会,表现为“德”的一种性质,即施予不求回报。上天降雨,广及山川,微至草木,无一不施,绝对公平,这是“道”之性质,又叫“慈德”。

老子之道,本来就“与世反矣”,是一种大范畴的哲学思维方式而非具体“贴士”,如果把“慈”滥用于实战,实是误导,也是对“慈”深刻内涵的不理解。

认定了大趋势,在这大趋势之下行动,这就是“慈”,这是“战则胜,守则固”的原因,因其合于“天道”,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称做:“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勇”者,是深悟了“慈”内涵后的一种行为方式,主要表现在思维上,其次才表现在行动上,因其思维方式不同,故“勇”的方式也大异常规。只有为了保全自已,方可有真正的“勇”,如果是为了自已以外的利益(比如侵略别国),你再兵强马壮,大概也内心发虚,“勇”不起来,因为你的行为不合天道之“慈”。

至于你合了天道,是不是会得到神密力量的救助,姑且不论,但你的必胜的信心要超过进犯者,确定无疑,有此差别,自有异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