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打黑白

合集下载

简述老子贵柔的人生哲理

简述老子贵柔的人生哲理

简述老子贵柔的人生哲理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道家学派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

老子提倡“贵柔”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保持柔韧性,放弃刚强的争斗,以达到和谐共存的目的。

本文将从道家哲学的角度,简述老子贵柔的人生哲理。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和面对问题时,要学会柔韧应对,摒弃刚强的态度。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遵循着自然的原则,即“无为而治”。

这一理念要求人们在与他人、与社会相处时,也应该顺应自然、放弃刚强,实现和谐共处。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倡导人们在生活中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过于争强好胜,而应该随和自然。

他认为,过分的刚强和争斗不仅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和困难。

因此,老子主张人们要学会“知足”,懂得满足现状,不要盲目追求过高的目标,以免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还强调在处理问题时要具备海的胸怀,具有包容万物的心态。

他认为,一个伟大的人应该像大海一样,能够包容所有的事物,不管是好还是坏,都能够接受和原谅。

这种包容的心态能够帮助人们减少矛盾和纷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要求人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从中吸取教训,以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他认为,人类的错误和不足是正常的,关键在于能够认识错误、修正错误,从而不断进步。

这种勇于自我反省和修正的态度,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实现个人成长,也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强调了一个重要的观念,那就是要人们要学会在和谐中实现自我价值。

他认为,人们应该摒弃争斗和刚强的态度,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进而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

这种和谐共存的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总之,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要求我们摒弃争斗和刚强的态度,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学会在和谐中实现自我价值,构建和谐社会。

简述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简述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道家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品《道德经》对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自然老子强调尊重自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法则。

他倡导人们要顺应自然,不要随意干涉和破坏自然规律。

他以“无为而治”来表达这一理念,即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要过分干预,而是随顺其自然。

这种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 谦逊谨慎老子提倡人们要谦逊谨慎,不要过分自大和炫耀。

他认为,越是谦逊的人,越能够取得他人的尊敬。

他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种谦逊谨慎的品质,使人们不会自满自足,保持谦逊之心,虚怀若谷。

这种品质在人际交往中也非常重要,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信任。

3. 求得内心平静老子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自在,认为内心平静是获得真正幸福的关键。

他强调要“无欲,则刚”,通过“无为”的境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他主张“近所求则远所惧”,即人们应该尽量退隐求谦,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这种内心平静与自在的追求,对于现代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人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尊重人的天性老子强调尊重人的天性,反对过分干预和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天性,不要强加于人,也不要让外在的规范和束缚过多地左右个体的发展和表现。

他主张“常能自然”的处世之道,即倡导人们要保持真实的自我,不要刻意地迎合他人,以求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5. 追求无为而治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他认为,强大的力量并不总是通过强硬的手段去获取,而是要通过柔弱、温和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这种处世哲学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冲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善于化解矛盾,寻求和平与和谐。

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不仅在古代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理念可以为人们提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求心灵安宁与坦然自若的指导,对于塑造人们的良好品质和提高人们的处世智慧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从“知其白,守其黑” 体悟老子的无上智慧

从“知其白,守其黑” 体悟老子的无上智慧

从“知其白,守其黑”体悟老子的无上智慧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留传的《道德经》却穿透时空,留给人无限的遐思和感悟。

简单的“知其白,守其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下面是编者个人的体悟:知其白守其黑,在不同的境界中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仅仅在文字上面去研究,很难知其精髓。

老子是一个修行者,他的理解,是超于文字的。

文以载道,文字不过是承载道的一个工具而已。

我个人理解,知其白守其黑中有这么一层涵义:作为一个修行者,是要明明白白的放下自己利益的,譬如,一个修行者,看到有人侵占自己的利益【知其白】,也明知这利益的好处【知其白】,却能泰然处之,就当这个利益从来不属于自己一般,从内心坦然放下。

【守其黑】从而达到个人境界的提高。

作为一个修行者,有时明明白白地发现有人在“骗”自己【知其白】,却让对方以为自己不知道,且能从内心也不计较【守其黑】(当然,这得要这个人在大体上还是不错的,如果真是不可救药,那就只能敬而远之了),让他保持一定的尊严。

因为,如果真的说破了,那可能就真得失去这个朋友了,形同陌路,也就无从去帮助他或是渡他了!唐代黄滔创作了一篇散文《知白守黑赋》文词优美,值得一读:知白守黑赋白之能知,须守黑于所为。

黑之能守,则知白而无咎。

圣人所以立言于彼,垂训于后。

将令学者,得韬光用晦之机,不使来人,有炫实矜华之鬼。

是宜采厥理,扣其辞。

岂非白也吐耀含辉,禀西金而成姿,或元黄而可得,或苍赤而可期。

知之者必能洞彻万物,昭彰一时,故为祸患之所之。

黑也光沉影匿,浸北水而成色,既视之而不见,亦晓之而莫得。

守之者必能混合群象,冥蒙众惑,故为安宁之所则。

繇是任怀霜而怀雪,不在明言。

纵如璧以如圭,终须默识。

如此则准绳万国,龟镜八区。

俾其擅清名者若昧,抱明智者如愚。

有于不有,无于不无。

亦犹玉之贯虹,以韫石而为妙。

珠之象月,以蚌胎而为殊。

论于物而物且能尔,验于人而人焉忽乎。

是以钓璜于西渭之滨,扣角向南山之夕。

须知刖足以招祸,莫若漆身而遁迹。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1. 引言1.1 老子的道家思想简介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文化名人,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老子著有《道德经》,对于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贪婪不足,不要强求功名利禄,要自觉克制个人欲望,保持心灵的平静与空灵。

老子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人应当顺势而为,顺着自然法则生活,放下功利心,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超然。

老子的思想强调了“至柔克刚”、“以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注重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心灵的空灵。

在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挑战困境时,老子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理解和运用老子的道家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心态,应对人生的挑战,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淡泊。

1.2 老子的为人处世哲学老子的为人处世哲学强调了谦逊、宽容和无为的原则。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尊重自然,在生活中顺应自然的规律。

老子主张人们应该放下自我,不与他人争斗,不自我矜夸,保持谦逊和淡泊的态度。

他认为,柔弱的力量可以克服坚强的力量,而内心的平静与心灵的空灵才是真正的富足和满足。

在老子看来,为人处世就是要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以柔克刚,保持谦逊。

这种态度不仅可以帮助个人在生活中取得成功,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老子的哲学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心灵的空灵,这种心境可以让人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被外部的压力和诱惑所迷惑。

老子的为人处世哲学提倡一种谦逊宽容的生活态度,强调顺应自然、以柔克刚、不争不矜夸。

这些原则对当今在校大学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心灵的空灵。

在求学生涯中,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和运用道家思想,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保持乐观和宽容的态度,追求真正的自我实现。

2. 正文2.1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老子在道家思想中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老子的处世哲学》课件

《老子的处世哲学》课件
悟。
老子思想的影响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老子的思想对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也 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如无为而治、 道法自然等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 处理人际关系和工作压力。
老子的思想对后世的思想家、文学家 、艺术家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庄 子、李白、苏轼等人都受到了老子的 影响。
守信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守信,遵守承诺 ,不背信弃义。
节俭与朴素
节俭
老子提倡节俭,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能够让人们珍惜资源、避免浪费。
朴素
老子提倡朴素的生活方式,认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会导致人们的内心空虚和道德沦丧。
05
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让事物自然 发展而不加干预,这一思想在现代企 业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知足常乐
总结词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懂得满足,珍惜自 己所拥有的,不过度追求物质和名利。
VS
详细描述
他主张要克制欲望,不过度消费,保持简 朴的生活方式。同时,要关注内在的幸福 和满足感,而不是仅仅追求外在的物质和 名利。通过知足的心态,人们可以更好地 享受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减少焦虑和不满 ,提高生活品质。
生。
06
总结与展望
老子思想的总结
老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 ,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追
求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和谐。
老子思想的价值观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摒弃过度的欲 望和虚荣,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 方式,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老子的人生态度
老子提倡“柔中带刚”的人生态度 ,认为人们应该以柔韧的心态面对 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同时保持内 心的坚定和执着。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处世态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老子》的人生智慧,包括无为而治、自然和谐、谦虚谨慎、包容宽容以及淡泊名利。

正文内容:1. 无为而治1.1 顺应自然《老子》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干涉和控制。

这种无为而治的态度,能够使人们更加从容自在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变化和挑战。

1.2 少即是多《老子》中提倡“少即是多”的理念,认为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只会让人们陷入无尽的欲望和困扰之中。

相反,保持简朴的生活态度,能够让人们更加无拘无束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2. 自然和谐2.1 尊重自然《老子》中强调了尊重自然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过分侵犯和破坏自然环境。

惟独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才干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2.2 追求内心平静《老子》中提倡追求内心平静的境界,认为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不要被外界的纷扰和诱惑所干扰。

惟独保持内心的平静,才干够真正体验到生活的夸姣。

3. 谦虚谨慎3.1 谦虚待人《老子》中强调了谦虚待人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不要自负和傲慢。

谦虚待人能够使人们更加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3.2 谨慎行事《老子》中提倡谨慎行事的原则,认为人们应该在做出决策和行动之前,深思熟虑,避免冲动和轻率。

谨慎行事能够减少错误和懊悔,使人们更加理智和成熟。

4. 包容宽容4.1 包容他人《老子》中强调了包容他人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宽容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行为,不要过分执着于自己的立场和利益。

包容他人能够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4.2 宽容自己《老子》中提倡宽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认为人们不应该过分苛求自己,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错误。

宽容自己能够减轻压力和焦虑,使人们更加自信和积极。

老子的处世哲学

老子的处世哲学

老子》的处世哲学在《老子》的内容中,其处世哲学无疑是占重要的位置,通过学习与探讨,我们知道老子的处世哲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我关系。

在《老子》第二十五章里有这样的一句话:“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

”老子一直认为道不仅在时序上先天地而存在,而且天下万物也是道所产生的。

宇宙有四大:道之外,加上了天、地、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是以自然而归的。

相比之下的儒家,孔子则侧重于人道,从人道出发,去强调天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

而老子作为到家的代表之一,与儒家是有所区别的。

他侧重于天道,提倡自然主义,强调人性和天道都是取其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和谐。

我们只要细细品读文章,不难发现:在《老子》的处世哲学里面存在这三大体系——淡泊名利和善待善恶、柔弱与不争、以德报怨。

一、淡泊名利、善待善恶老子认为对名利,善恶要采取超越的态度。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各方面的诱惑甚多,然而,人们常常容易为周围的名利欲声色所诱惑,甚至逐步迷失自己原有的本性。

为此,我们要保持真我,那么就要做到淡泊名利,超越善恶,不趋炎附势,不做墙头草,以提高自己甄别事物的能力。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盲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第十二章)即: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饮食餍会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货品使人行为不轨。

其实,这两句话是为了突出为“腹”和为“目”。

为“腹”即求建立在宁静恬淡的生活;为“目”即追逐外在贪欲的生活。

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是流连忘返,使自己产生自我疏离,而心灵日愈空虚。

基于此,老子唤醒人要摒弃外界物欲生活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确保固有的天真。

而对待善恶问题,老子一方面承认“美言可以使誉,善行可以加人”;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善美丑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几何?”(第二十章)因而,老子主张对“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老子的三种处世之道

老子的三种处世之道

老子的三种处世之道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包
含了他的三种处世之道。

第一种处世之道是“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自然而然
地运行,人类也应该像自然一样,不要过度干预和控制。

他认为,政
府应该采取一种“无为而治”的方式,即不要过度干预社会,而是让
社会自然地运行。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政府的干预和控制,让人们自由
发展。

第二种处世之道是“无欲而安”。

老子认为,人类应该追求内心的平
静和安宁,而不是追求物质上的财富和权力。

他认为,人类应该放弃
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人类的欲望和贪婪,让人们更加平和和谦虚。

第三种处世之道是“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认为,人类应该像自然一样,自然而然地运行。

他认为,人类应该放弃过度干预和控制,让自
然的力量自然地运行。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人类的干预和控制,让人们
更加自由和自然。

总之,老子的三种处世之道都是非常重要的。

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类应该像自然一样,自然而然地运行,不要过度干预和控制。

这种思想可以减少人类的欲望和贪婪,让人们更加平和和谦虚。

老子处世哲学思想总结

老子处世哲学思想总结

老子处世哲学思想总结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的瑰宝之一。

老子对于处世哲学的思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思想,主要包括无为而治、自然观、道德道、虚无缥缈等。

以下是对老子处世哲学思想的总结:首先,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弃过分干预和控制自然、他人和事物的欲望,适应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事物的本然状态。

他认为过分干预会导致无休止的争斗和冲突,而无为而治则能够使事物自然而然地达到平衡和和谐。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学会放弃控制欲,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其次,老子提倡自然观。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包罗万象、无穷无尽的存在,宇宙万物都是由自然的力量所创造和运行的。

因此,人们应该学会观察和尊重自然,与之和谐共处,而不是试图征服和改变自然。

这种自然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第三,老子强调“道”。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根源,是一切存在的基础。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与“道”合一的状态,即追求真、善、美的无我境界。

他认为归于本然、追求无为、融入自然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

此外,老子还提出了“虚无缥缈”的思想。

他认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存在于虚无缥缈中的不可捉摸的实体,人们应该学会放下所有的欲望和烦恼,从而达到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境界。

这种思想对于人们摆脱纷繁杂乱的欲望和纷争,寻求心灵的宁静和平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老子的处世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崇无为而治,注重追求与道合一的真善美境界,并倡导虚无缥缈的生活态度。

这些思想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刻而独特的思考方向,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应对挑战和困难都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借鉴老子的处世哲学思想,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遵循自然的规律,以这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知其白,守其黑”蕴含的老子智慧

“知其白,守其黑”蕴含的老子智慧

“知其白,守其黑”蕴含的老子智慧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留传的《道德经》却穿透时空,留给人无限的遐思和感悟。

简单的“知其白,守其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下面是个人的体悟:知其白守其黑,在不同的境界中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仅仅在文字上面去研究,很难知其精髓。

老子是一个修行者,他的理解,是超于文字的。

文以载道,文字不过是承载道的一个工具而已。

我个人理解,知其白守其黑中有这么一层涵义:作为一个修行者,是要明明白白的放下自己利益的,譬如,一个修行者,看到有人侵占自己的利益【知其白】,也明知这利益的好处【知其白】,却能泰然处之,就当这个利益从来不属于自己一般。

【守其黑】作为一个修行者,有时,明明白白地发现有人在骗自己【知其白】,却让对方以为自己不知道,且能从内心也不计较【守其黑】(当然,这得要这个人在大体上还是不错的,如果真是不可救药,那就只能敬而远之了),让他保持一定的尊严。

如果真的说破了,那可能就真得失去这个朋友了,形同陌路,也就无从去帮助他或是渡他了!下文是转自于网络的,希望提供更多的视角,让各位网友自行参悟。

《老子》在第二十八章中说道:“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意为明知本性洁白,明白是非对错,却守持混黑的态势,外表要装成愚钝,笑看尘世变幻,和“知荣守辱”、“大智若愚”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句看似简单的“知白守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这是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讲的是为人处世之道。

当然,也可以延伸到其它领域,具有深邃的辩证思想。

“知其白,守其黑”是一种人生哲学,当我们深处光明之中,却要去守住黑暗。

常常被人误认为和“大智若愚”一样,认为这都是消极的处世之道。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守黑”和“若愚”并不是要我们愚钝不化,就像一个人站在光明中往往看不清黑暗,但在黑暗中却可以看见光明。

即使我们看清了事物本质,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蒙昧的状态。

这会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是对“道”的另一种描述。

西方人的个性比较张扬,中国人通常的思维方式都是比较内敛、含蓄的,“知其白,守其黑”也是国人韬光养晦主张的一种表述。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当代人们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探讨《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希翼能够为读者带来启示。

一、顺应自然1.1 尊重自然规律《老子》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人应当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逆自然而行,才干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

1.2 顺势而为顺应自然,就是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势而为。

不要强求逆势而行,应当随波逐流,把握机遇。

1.3 保持平和心态顺应自然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为外在的变化所动摇,内心始终保持平静。

二、无为而治2.1 不强求《老子》提倡无为而治,不要强求功利,顺势而为。

惟独不强求,才干真正得到心灵的宁静。

2.2 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不要人为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这样才干让事情顺利进行。

2.3 放下执念无为而治需要放下执念,不要固执己见,顺从自然的规律。

惟独放下执念,才干真正领悟到事物的本质。

三、淡泊名利3.1 追求内心的平静《老子》认为淡泊名利,不要追求外在的虚荣。

真正的幸福来自内心的平静。

3.2 重视内在修养淡泊名利需要重视内在修养,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提升。

惟独内在修养才干真正带来幸福。

3.3 不为物欲所困不为物欲所困,不要追求虚无的名利。

要懂得知足常乐,珍惜当下的幸福。

四、以柔克刚4.1 柔软胜于刚强《老子》认为以柔克刚,柔软胜于刚强。

在人际关系中,要懂得退让和包容,才干化解矛盾。

4.2 随遇而安以柔克刚需要随遇而安,不要强求胜利。

要懂得接受失败,从容面对挑战。

4.3 化解矛盾以柔克刚可以化解矛盾,不要激化矛盾。

要善于沟通和妥协,才干和谐相处。

五、修身养性5.1 勤学修身《老子》提倡修身养性,勤学修身。

惟独不断学习和修炼,才干提升自我。

5.2 保持谦逊修身养性需要保持谦逊,不要自负。

要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完善自我。

5.3 坚守原则修身养性需要坚守原则,不要随波逐流。

老子人生观: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老子人生观: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老子人生观: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道德经》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浴。

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恒德不忒(贷),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字注解:知,知道,明白。

雄,比喻躁动、强硬。

雌,比喻柔软、柔和、安静。

溪,比喻涓涓细流的宇宙能量。

荣,比喻世俗荣华富贵,浴,精血盈满。

辱,比喻俗人对下等人的看法。

浴,比喻充足的宇宙的能量。

朴,不被雕琢的木,引申,不变。

白,比喻清楚明白地勘察有形事物。

黑,比喻宇宙的精微物质不被人所见。

看不见。

天下,宇宙时空能量。

貸,比喻宇宙的能量。

引申为『与道合一』不需要再行功温养了。

器,比喻万物所用的精微物质。

比喻承载万物的工具。

制,规定、制定、制式、制宪。

割,切断,截下,多余。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元·张山峰(非张三丰)《采真筑基歌》云:牢固阴精是筑基,筑基惟在守其雌。

守雌不动牢坚固,牢固阴精是筑基。

明·张三丰《真铅歌》云:雌里怀雄成至宝,黑中取白见灵芽。

金多水少方为贵,阴盛阳衰未足夸。

恢复到身心合一的婴儿状态,使安静柔和的心性不离开自己的身体,保持这种状态,能使宇宙的能量像涓涓细流的水一样不断地进入体内,基本点是要守住自己安静柔和的心性,恒久不变。

这就是老子讲的『知其雄,守其雌,』老子把这种婴儿状态比作『为天下溪』。

使安静柔和的心性不离自己的身体,能保持这种恒久不变的婴儿状态,这样能使宇宙的能量像涓涓细流的水一样不断地流向体内。

其实安静身心达到没有躁动的时候,机体的生理功能就会自动运转,而且会获取宇宙能量。

老子这种观点,如今已得到世界各学科的认同。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自身恢复到不被外界干扰的状态,能达到机体的精血充足盈满。

基本点是,明白世俗荣华富贵能耗损我们宝贵的能量,即使受辱也要守住与世不争的态度,恒久不变。

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

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

老子哲学选修课论文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课程名字: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学院:计算机学院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班*****学号: ********指导老师:***【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老子,中国道教的创始人。

他创立的道教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道教讲究“无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说的是,道可以派生出万事万物,一切皆来源于“道”。

人们通过修炼,修心养性,就可以达到一种境界。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说,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

人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世,处理事情,一种方法不行,就可以换一种方法,要懂得“变通”。

改变自已的思维,或许就是成功的开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伟大的事业要从小事做起,小事不愿做,大事岂不成为空想之事。

从小事做起,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坚强意志,成功的自信心。

因此,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地从小事做起。

老子的哲学思想还强调“无为”。

“无为”是指“无为而无不为”。

是一种大作为,大智慧的表现。

正所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以“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式处理国际事务,就是受老子人生哲学的影响.老子的人生哲学,对我们的为人处世不也是一种启迪吗?老子认为天之道也即是人之法,自然法则也应是人的行为规范,应把对自然法则的认识上升到了人类行为价值的高度。

人类应“放德而行,循道而趋”,“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而圣人最显著的品格,就是对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掌握与运用,将自己的行为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融为一体。

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这一总法则,用于修身处事,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也便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的基本思想。

老子人生哲学

老子人生哲学

老子人生哲学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

老子的人生哲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少为多,以无为之道。

老子认为,越是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越容易陷入烦恼和困境。

因此,他主张少为多,追求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以无为之道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2. 尊重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老子认为,自然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只有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走出人生的迷茫和烦恼。

3. 以德治国,放弃权力。

老子认为,领导者应该以德治国,以身作则,而不是通过权力和强制手段来控制人民。

他主张放弃权力、退让让位,让百姓自由自在地生活,从而达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目标。

4. 知足常乐,追求内心的平静。

老子认为,人生的本质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心灵的自由。

只有在知足常乐的状态中,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老子的人生哲学以尊重自然、追求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以德治国、放弃权力、知足常乐、追求内心平静等为主要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老子人生哲学

老子人生哲学

老子人生哲学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被称为道家。

他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这部书是中国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书之一。

老子的
人生哲学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返璞归真:老子认为,人应该回归自然,追求内心深处的本真。

人生的本质不在于追求物质财富、名利等外在的东西,而是在于追求内在的平静和自我认知。

只有当我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才能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2. 道法自然:老子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事物应该按照自己的本
性去发展。

人的行为应该符合自然规律,不应该过分追求功利和权力。

只有符合自然规律的行为才能得到自然的回报,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

3. 无为而治: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不要
过分干预自然的发展。

只有当我们不过分干预事物的发展,才能让事物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达到最佳状态。

4. 道德修养: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心灵的净化
和提高。

只有当我们注重道德修养,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追求内在的幸福。

5. 适应变化:老子认为,世界是变化无常的,人们应该随时适
应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只有当我们不断适应变化,才能保持活力和生命力,实现自我发展。

综上所述,老子的人生哲学是一种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哲学,强调内心的平静和道德修养,同时也注重适应变化和自然的发展规律。

这种哲学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很大启示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认知,实现自我发展和生命的意义。

老子内容明辨黑白的词句

老子内容明辨黑白的词句

老子内容明辨黑白的词句
知白守黑,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知白守黑,关键在于“知白”。

生活在阳光下,言行之中,好与坏,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要清楚明白,不然的话,“守黑”就很难守得住。

能够辨别好与坏,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要知道知耻知惧知止。

因为“人无完人”,做了错事能够及时改正就好,就怕不知耻辱、不知恐惧,明知在做错事,仍然死不改悔,继续向深渊走去。

知耻、知惧、知止,要有高尚的人性文化与道德良心。

《老子修经基础篇》(十)——黑白无极

《老子修经基础篇》(十)——黑白无极

《老子修经基础篇》(十)——黑白无极《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道什么是雄壮,却甘愿安守雌弱的状态,甘愿做天下的溪涧,这样的人就能使得永恒的德性不离开自己,回归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

此章中“雄”意指“刚强、躁动”,“雌”意指“柔弱、静谧”,自古以来人们都崇尚强者,贬低弱者,认为刚强者既能保护自己也能保护自己的亲人,而柔弱之人不但自身难保还需要他人的保护,因此把自我变得“刚强”似乎是一种普遍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然而,老子却不这么认为,老子认为刚强固然可以保护自己,但是容易产生事端,惹祸及身,他在《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也再次提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因此在老子看来,在一个“无为而治”的和谐社会中,人们不必再如以前那样用“刚强”来维护自己的安全和利益了,而是人人低谦恭敬,如同溪水一样缓缓流淌、各不干扰。

所谓“常德”,是指符合道的、永恒存在的品德,这里的“常德”指的就是“溪水那般低谦自然的品德”,老子早在《道德经》第八章就对“水”的品德做了详细地论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在此句最后提到“复归于婴儿”,也就是说“知雄守雌,保持低谦的品德”,最后可以达到一个至上的境界,那就是回归到“婴儿般淳朴”的初始状态,谈到“婴儿”,老子在整部《道德经》中也多次引用,如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以及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都是在用“婴儿”这个意象来说明道的“淳朴”与“洁净”。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道光明的存在,却安守着黑暗的状态,甘愿做天下的典范,这样的人德性不相差失,可以领悟到不可穷极的真理。

世人都在秉持着“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等励志观念,积极探索光明,寻找自己人生的方向,而老子却又一次颠覆了我们的认知,提出“我们要学会安守黑暗的状态”,难道老子是在鼓励我们“甘于落后、随波逐流”吗?当然不是,道家所提倡的是“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因此老子认为世间有“光明”的存在,那必然就会有“黑暗”的诞生,二者是相对依存的关系,但是很多人一味地追求“光明”,而回避“黑暗”,最终就会犯下佛教常说的“着相而求”的错误,生活中我们常用“身在福中不知福”来形容一个人“不知好歹的状态”,同样当我们每天都处于“光明”之中,看不到“黑暗”的存在时,那么我们就丧失了对“光明”的感知能力,那么“光明”本身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本质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学年期末老子哲学选修课论文老子的军事思想课程名字: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与处世方略学院:通信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X)班姓名:XX学号: 2009XXXX指导老师:周开明老子的军事思想关键字:战争, 天下,地缘,道义,道德经,军事思想,用兵方略摘要: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内涵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文化背景。

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华民族以“道”为本的核心,战争的出现是私欲的产物,是中华民族背离“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沉淀,已形成了的潜意识思维模式,两千多年前的老子为后人所留下的《道德经》,将宇宙大道以文字表现形式展现出来,不仅涵盖了宇宙演变、阴阳互换、物种起源、对立转化、世间兴衰、待人处世、修身养性,乃至治国用兵、战争本质的透视也是高屋建瓴,对战争的批判及用兵方策和韬略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与警示。

老子的军事思想也正是这“天道不可违”思维模式的表现形式之一。

前言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原始思想和宗教文化,包括对战争的理解,无一不是由他们生活和居住环境所决定的。

安于自我封闭,专心耕织,不谋拓殖,是华夏民族这个农耕民族的原始文化的特征之一。

对土地的绝对依附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意识,孕育了中华最早的文明,这文明从—产生,就带有一种鲜明的特点,即安平温顺、消纳异端、以和合为核心、以平衡(中庸)为标准。

无文字时代的《易》的图形及其变化,无不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华民族以“道”为本的核心。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种平静与安宁之中渡过了漫长的岁月,他们以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为依据,以《易》及类似教材为标准,形成了一种真正对自然崇拜的和谐社会,也形成了直到现在还根深蒂固存在于我们潜意识中的,但被欲望掩埋得很深的“天人合一”的纯真。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后总称之为“道”。

[ 转自铁血社区/ ]当众多思想家、军事家对这个血腥的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军事理论、军事思想的同时,也有一位为挽救“道”而研究军事的思想家,他就是老子。

只不过他不是教人如何杀人,而是教人如何少杀人和不杀人。

一、老子军事思想的本质“道德经”中有不少文字谈到了战争和有关战争的话,很多学者都认为,老子讲“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不该给帝王们讲如何用兵的。

具体的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方面,老子主张“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奇用兵”就是“设而不用”。

就象现代的核武器,放在那里,其震慑作用就足以使别人不敢来冒犯。

拥有一支让敌人捉摸不透的、具有强大震慑力的军队,是令敌国胆寒而不敢轻举妄动的“国之利器”,是保卫国家的法宝。

这就是老子“正道”之下的“奇”兵。

“以无事取天下”这是因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提示君王将帅要想取得天下,不要经常想到打仗。

经常想打仗,就不会治理国家,一是不能得天下,二是得了也会很快失去的。

应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善策,将军事行为与政治目的紧密相接,尽量做到少耗材资,少伤性命,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知兵而非好战,用兵须先慎思,不战则胜,不战而得天下。

反之,若穷兵黩武,失道离德,必然是天下纷争,民不聊生,国家难以治理,天下难能太平。

二、什么情况下用兵上述环境及结果,当然是最理想的,但往往不会有这种情况,就是说,有些时候,必须要主动出击,有些时候,必须要血流成河,在什么情况下用兵,就成了又一个原则。

[ 转自铁血社区/ ]事物进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由量变到质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是“道”的体现,如恰处这种时期,即使不得已,也不能一味默守陈规,这个时候,即使血流飘杵,也得应对,用老子的话,叫“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用兵就要死人,故称“不详”,是非正常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君子所为,所以要掌握一个“度”。

老子说“恬淡为上”,我意为不到万不得已,不用兵。

即使开战,也要以歼敌于国门之内,退敌于国门之外即可,而不是穷追猛打,以全歼而后快。

总之,用兵必须是在“不得已”的条件下,要适可而止,以减少自已的消耗、驱敌于国门之外为要。

这就是老子“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的道理。

三、老子用兵的原则老子用兵的原则,核心是“曲则全”,在这个核心指导下,生出了一些匪夷所思的具体方法,有些地方与我们正常的理解相去甚远。

笔者的理解依前所说,这“只是一场别有目的的演出,与战争并无关联”,是他“无为”论点的佐证,是一个大思路之下的书生式的哲学比喻,故军事专家只可参考,绝不可套用,否则一战即溃。

老子用兵的原则如下:1、不敢为天下先用兵是一件残酷而又劳民伤财的事,强大的后勤保障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必备条件,需要无数人财物力的消耗,即使仗打胜了,其自损也难计其数,所以没什么可以狂妄自得的。

况胜负均人力“有为”的短暂阶段,不过是一个过程而己,应头脑清醒,处之泰然才是。

老子历来认为,活着是硬道理,人与天地齐,乃万物之灵,是自然的杰作,万不可毁伤,尤其是为了利益而不顾自身的安危,是最愚蠢的事。

特别是君王之流,身先士卒,投入战事,看似英勇,实是最大程度的对“道”之法则的破坏,因为他的行止,不仅大量消耗国力和人的性命,而且给国家带了一个坏头,引起了用暴力获取别人利益的诱导,这对天下的安宁不利,更对自已国民的思维不利,故切不可行。

不要去掠夺别国的利益,才是真正保全自已的利益。

为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用兵(侵略),是最大程度伤害国民的行径,故万不可为,这是第一原则。

2、慈以战则胜老子“三宝”,以“慈”为首,叫做“慈故能勇”,在用兵上,“慈”更成了一件至宝,不但攻守皆赢,而且与天相通。

这就需要对这个“慈”有一个真正的理解。

“道”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慈”。

在自然界,其特征可喻为天降甘霖,泽被众生,不但无所取,而且无所弃。

在人类社会,表现为“德”的一种性质,即施予不求回报。

上天降雨,广及山川,微至草木,无一不施,绝对公平,这是“道”之性质,又叫“慈德”。

老子之道,本来就“与世反矣”,是一种大范畴的哲学思维方式而非具体“贴士”,如果把“慈”滥用于实战,实是误导,也是对“慈”深刻内涵的不理解。

认定了大趋势,在这大趋势之下行动,这就是“慈”,这是“战则胜,守则固”的原因,因其合于“天道”,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称做:“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勇”者,是深悟了“慈”内涵后的一种行为方式,主要表现在思维上,其次才表现在行动上,因其思维方式不同,故“勇”的方式也大异常规。

只有为了保全自已,方可有真正的“勇”,如果是为了自已以外的利益(比如侵略别国),你再兵强马壮,大概也内心发虚,“勇”不起来,因为你的行为不合天道之“慈”。

至于你合了天道,是不是会得到神密力量的救助,姑且不论,但你的必胜的信心要超过进犯者,确定无疑,有此差别,自有异举。

攻者以攻为守,守者寸土必争(因其再无退路),这大概才是“以慈卫之”的真正用意。

3、不争之德“不争之德”是“道”的又一性质,老子在讲这一性质时,引喻了用兵时的一个例子,叫“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从中可看出“不争”在具体战略上的体现。

士者,国之谋臣,应当以“正”佐君王,而不应鼓动君王以武力争天下,这是士之“善”。

战者,国之武装力量的统领,应当以有能力保卫祖国而又不给邻国形成心理上的压力为要,这是战者之“善”。

胜敌者,使用武力战胜对手者,却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不得己才使用而不是为利益而使用),是胜敌者之“善”。

[ 转自铁血社区/ ]“不争”是三宝之末,却是三宝之纲,以此治国也罢,用兵也罢,都是第一原则,由此我们知道,“不争”之道,比“抡开大斧一路杀将去”更难,因为它不是图一时之快,而是为长治久安。

这是对“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的原因的最好解释。

四、用兵的危害性老子是反对用兵的,从道义上讲,用兵违背了“道”在人间的作用,从现实上看,军队所到之处,荆棘丛生。

大军过后,必有荒年。

大军所经之地,必攻城掠地,杀戮征伐;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大的征战过后,灾荒遍地,瘟疫流行,必然是灾年。

用兵破坏了国家的安宁,造成了百姓的灾难,影响了社会的发展,故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要有这种冲突发生,]所以老子再三强调“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一定不要有侵略战争。

这是《老子》论用兵的根本理念。

五、外交是避免战争的最好手段老子认为,战争是一种不合天道的祸事,一旦暴发,于国于民均不利,万不得已才不得不干。

挑起战争的原凶,不管是敌方还是已方,其实都是对物欲的—种追求形式,这根本的原因,一是“不知足”,二是“欲得”,是产生“祸、咎”的根源,所以他劝人们“知足之足,常足”。

意思是满足于你现有的环境、把它弄得完完美美,就足够了,而且会很稳定,自丛不会有“祸、咎(过失)”的发生。

这当然是最理想的思维准则,是老子理想中的生存环境,他之论道的目的,就是以此为本的。

也许上古真的有过这种历史,那是一个安宁的年代,大概延续了千万年,惜时无文字,故无迹可查,其情景只能从老子的想象中感觉到一点儿,仅此—点儿,就足以让我们想入非非。

这大概就是后人所谓的“原始共产主义”。

其无高深的指导理论,仅一“知足之足,常足”就足够了,用在与其它部族的外交上,也不过“相安无事”四个字或俗语“尽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但是,“人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有序的安宁,从此部落偷了彼部落一只鸡开始,就有了战事,从此愈演愈烈,直到今天,人们不但把大部的国力投入其中,而且创造了无数杀人的理论、方法和设备,培养出一批专以此为业(为乐)的人,上古的和平居然成了不可思议的神话!如何不让人类继续坠落下去,以至最终毁灭了自已,老子在创造自守为基础的战争理论的同时,也指出了“如何才能不通过战争手段避免战争”的方法,我称其为“外交方略”。

这些方法仍是以“上德”为理论依据,在“无为”原则指导下的具体的“有为”之举,从深处想,其实也是一种无奈。

总结老子反对战争,但不排除战争,他提出的一系列军事思想及用兵之道,为后世的兵家弘扬。

他特别推崇“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理念。

认为弱的能战胜强的,以柔则能克刚。

他所得出的结论“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器。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即兵强的打败仗,木强则作器皿。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用兵逞强者必亡,强大的走下坡路,柔弱的走上坡路。

强兵虽处高亢强劲之势,却难能取胜,因为强大的事物其发展趋势是向下,柔弱的事物其趋势发展则是向上。

因此老子反复强调“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借以说明柔弱的要战胜刚强,鱼不能离开水,国家的武器不能拿来向人民示威的道理。

当今世界的某些国家常以自己的“利器”示人,就是在某种程度展示其霸权政治,以武力炫耀、威慑他国,妄图用最野蛮也是最简便的方式来处理政治纠纷和国际争端,而忘记了物极必反、强者易败的道理,貌似强大却外强中干,焉能修齐治平,易遭倾覆败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