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课件
合集下载
3章 药物代谢
14
OH R
OH OSO 3H
O M R
OH M M: 生物大分子 SG
OH
S
GSH: 谷胱甘肽
O 硫醚氨酸结合物
(3.2)由于产生的环氧化物是亲电反应性活泼的代谢
中间体,也可以与生物大分子,如DNA、RNA的 亲核基团,以共价键结合,这就可能对机体产生毒 性。
O N N 核糖 HO 苯并(α )芘 O HO OH HO OH
HO H H2N H NHCOCHCl2 CH2OH
氯霉素
30
硝基的还原是一个多步骤过程,中间经历了 亚硝基、羟胺等中间步骤。 例如:长期接触硝基苯会引起正铁血红蛋白 症,就是由体内还原代谢产物的苯羟胺所致。
R-NO2
硝基化合物
R-NO
亚硝基
R-NOH
羟胺(毒性大) 致癌、细胞毒性
R-NH2
COOH OH
HO
+
O
阿司匹林
34
2.临近基团的立体位阻对酯和酰胺的 水解速度影响较大。
N
O O OH
阿托品 在体内,几乎50%以原药形式排泄
35
3. 酰胺水解的速度较酯慢:
O N N H H2 N
O N O H2 N
普鲁卡因胺
普鲁卡因
60%以原药形式排泄
<
绝大部分水解
36
4. 应用:前药—成酯
3
药物代谢的药学意义
吸收的药物在体内并不一定都经过代谢, 不代谢的药物,以原型排出体外,有些药 物部分代谢; 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弱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影响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设计合理的给药途径、给药方法、给药剂量 制剂处方设计、工艺和指导临床应用
OH R
OH OSO 3H
O M R
OH M M: 生物大分子 SG
OH
S
GSH: 谷胱甘肽
O 硫醚氨酸结合物
(3.2)由于产生的环氧化物是亲电反应性活泼的代谢
中间体,也可以与生物大分子,如DNA、RNA的 亲核基团,以共价键结合,这就可能对机体产生毒 性。
O N N 核糖 HO 苯并(α )芘 O HO OH HO OH
HO H H2N H NHCOCHCl2 CH2OH
氯霉素
30
硝基的还原是一个多步骤过程,中间经历了 亚硝基、羟胺等中间步骤。 例如:长期接触硝基苯会引起正铁血红蛋白 症,就是由体内还原代谢产物的苯羟胺所致。
R-NO2
硝基化合物
R-NO
亚硝基
R-NOH
羟胺(毒性大) 致癌、细胞毒性
R-NH2
COOH OH
HO
+
O
阿司匹林
34
2.临近基团的立体位阻对酯和酰胺的 水解速度影响较大。
N
O O OH
阿托品 在体内,几乎50%以原药形式排泄
35
3. 酰胺水解的速度较酯慢:
O N N H H2 N
O N O H2 N
普鲁卡因胺
普鲁卡因
60%以原药形式排泄
<
绝大部分水解
36
4. 应用:前药—成酯
3
药物代谢的药学意义
吸收的药物在体内并不一定都经过代谢, 不代谢的药物,以原型排出体外,有些药 物部分代谢; 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弱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影响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设计合理的给药途径、给药方法、给药剂量 制剂处方设计、工艺和指导临床应用
精品医学课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特点:药物必须具有脂溶性,需透皮辅剂,吸收 少。
二、药物的吸收
(四)皮肤粘膜给药 2、粘膜给药 ➢ 药物→眼、鼻→体循环 特点:吸收快速 (五)乳管内注入 常用于牛乳腺炎,全身用药后可分布至乳 腺,适用于急性炎症,而经乳管内注入则对 局部起直接治疗作用。
不同给药途径
➢ 药→口腔→胃→小肠→门静脉→肝脏→体循环
三、药物的分布
(二)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5、体液的pH
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pH约为7.0,细胞外液pH约为7.4, 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解离增多,易从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 转运;弱碱性药物则相反,容易进入细胞,且在细胞内液解 离多,不易透出,故细胞内浓度略高。提高血液的pH可使 弱酸性药物向细胞外液转运,使弱碱性药物在细胞内分布增 多。
目的意义
➢ 提出合理给药方案(给药剂量、用药次数、间隔时间) ➢ 预测药物消除、蓄积与残留规律 ➢ 指导研究和寻找新药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生物膜与药物转运
(一)生物膜的基本结构 生物膜是细胞器膜和细胞膜的统称,包括线粒体膜 和溶酶体膜等,对膜的结构,Singer和Nicolon(1972) 提出液态镶嵌模型,即大部分由不连续的,具有 液态特性的脂质双分子层组成,厚度约8nm,较小 部分由蛋白质或脂蛋白组成,并镶嵌在脂质的基架 中。
三、药物的分布
(二)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2、与血浆蛋白结合
1)主要与血浆中的白蛋白结合,少量与α、 β球蛋白结合 2)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即结合型药物由于分子量增大,不易穿透血管
壁,限制其分布、消除,失去药理活性,暂时“储存”于血液中。 3)血浆蛋白结合率: 血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
三、药物的分布
(二)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2、与血浆蛋白结合
二、药物的吸收
(四)皮肤粘膜给药 2、粘膜给药 ➢ 药物→眼、鼻→体循环 特点:吸收快速 (五)乳管内注入 常用于牛乳腺炎,全身用药后可分布至乳 腺,适用于急性炎症,而经乳管内注入则对 局部起直接治疗作用。
不同给药途径
➢ 药→口腔→胃→小肠→门静脉→肝脏→体循环
三、药物的分布
(二)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5、体液的pH
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pH约为7.0,细胞外液pH约为7.4, 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解离增多,易从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 转运;弱碱性药物则相反,容易进入细胞,且在细胞内液解 离多,不易透出,故细胞内浓度略高。提高血液的pH可使 弱酸性药物向细胞外液转运,使弱碱性药物在细胞内分布增 多。
目的意义
➢ 提出合理给药方案(给药剂量、用药次数、间隔时间) ➢ 预测药物消除、蓄积与残留规律 ➢ 指导研究和寻找新药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生物膜与药物转运
(一)生物膜的基本结构 生物膜是细胞器膜和细胞膜的统称,包括线粒体膜 和溶酶体膜等,对膜的结构,Singer和Nicolon(1972) 提出液态镶嵌模型,即大部分由不连续的,具有 液态特性的脂质双分子层组成,厚度约8nm,较小 部分由蛋白质或脂蛋白组成,并镶嵌在脂质的基架 中。
三、药物的分布
(二)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2、与血浆蛋白结合
1)主要与血浆中的白蛋白结合,少量与α、 β球蛋白结合 2)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即结合型药物由于分子量增大,不易穿透血管
壁,限制其分布、消除,失去药理活性,暂时“储存”于血液中。 3)血浆蛋白结合率: 血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
三、药物的分布
(二)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2、与血浆蛋白结合
第3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PPT课件
2 量1)效量曲反线应 (graded response )
100
效 应
Emax
(%)50KD0 来自 4 6 8 10 12 算术尺度
0 0.1 1 10 100 对数尺度
量反应的量效曲线
效能 (efficacy, Emax) 当效应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再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
停药以后原有疾病加重,如糖皮质激素、可 乐定等
5、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过敏反应):
指少数有过敏体质的病人 对某些药 物产 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无法预 知,用药理拮抗 剂解救无效。
特点:
①反应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 ②反应性质、严重度差异很大,与剂量和给药途经 无关; ③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 ④临床用药前常做皮肤过敏试验 但仍有少数假阳性 或假阴性反应。
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
杀灭或抑制病原体和抑瘤,达到治疗目的作用。
3、补充不足(补充治疗):
补充机体某些物质如维生素、激素、微量元素不足。
三、药物作用的特点
特异性 选择性 两重性
药物作用的特异性
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具有 的专一性,专一性主要取决于药物的化学 结构。如ISO、Adr、NA与a、β-R结合, 而对其他受体影响不大。
• 药物效应 :
是药物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是药 物作用的结果。
Example: 阿托品
作用
阻断瞳孔括约肌上的M-R
效应
扩瞳
在不同作用水平上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兴奋与抑制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
• (一)按药物作用部位 • (二)按治疗效果或用药目的 • (三)按药物作用先后顺序 • (四)按药物的作用性质
药理学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PPT课件
量效关系和构效关系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量效关系和构效 关系是重要的药理学研究内容。
通过构效关系的研究,可以预测新化 合物的药理作用,优化现有药物的结 构,提高的研究,可以确定药物 的剂量范围和最佳剂量,为临床用药 提供依据。
量效关系和构效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加 速新药的研发进程,提高药物的疗效 和安全性。
选择性作用
指药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 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则无明显影响 或作用很小。
药物效应的影响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剂量
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脂溶性、解离度、分子 量等,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 排泄,从而影响药物效应。
药物的剂量是影响药物效应的重要因素,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药 物的效应也会相应增强。
通过药物诱导或基因工程手段建立动物疾病模型,模拟人类疾病 状态。
药物处理与观察指标
给予动物不同剂量的药物,观察其生理、生化、行为等指标的变 化。
离体实验方法
1 2
器官灌流
将器官从动物体内取出后置于灌流系统中,保持 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通过离体实验研究药物对器官功能的影响及其作 用机制。
感谢观看
某些药物在用药后短时间内即可 产生药理效应,如麻醉药、镇痛
药等。
短时程效应
一些药物在用药后数分钟至数小 时内产生药理效应,如抗组胺药、
平喘药等。
长时程效应
一些药物在用药后数小时至数天 甚至更长时间内产生药理效应,
如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
药物的残留作用和撤药反应
药物的残留作用
指药物在体内消除后,其效应仍然存在一段时间的现象。残留作用可能导致药物 过量的症状或戒断症状。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ppt)
特点:不可预知,与药物剂量和疗程无关,常发生有过敏 体质的人 。
原因:有致敏原(药物本身或代谢物;药剂中杂质等)
6)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在药物治疗 作用的基础上继发的不良反应,又称治疗矛盾。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所引起的继发性感染(二重感 染)及出血等。
药物即毒物,利弊并存 ,必须权衡,正确应用
苯巴比妥催眠 次晨头晕、困倦。 长期用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持续数月。
4)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突然停药
后原有疾病的加重。也称反跳 (Rebound reaction)
长期服用可乐定,停药次日血压急剧升高。 避免措施:逐渐减量。
5)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机体接受药 物(半抗原或抗原)刺激后,发生的异常的免疫反 应。也称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
三、参与或干扰细胞的代谢
抗癌药通过干扰细胞DNA或RNA代谢过程; 还有磺胺类、喹诺酮类,干 扰细胞核酸代谢过程。
四、影响生理递质或激素
如:影响递质的合成,摄取,释放,灭活
五、药物-受体的相互作用
(一)受体(Receptor)的概念
能与配体特异性结合并能传递信息和引起效应的大分 子物质(主要为糖蛋白或脂蛋白,也可以是核酸或酶的一部 分)。
特点:危害大,可以预料和避免。 原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长。
l 急性毒性 (Acute toxicity) l 慢性毒性 (Chronic toxicity) l 致畸胎 (Teratogenesis) l 致癌 (Carcinogenesis) l 致突变 (Mutagenesis)
3)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指停药后血药 浓度 已降低到最低有效浓度(阈浓度)以下时残 存的药理效应。
原因:有致敏原(药物本身或代谢物;药剂中杂质等)
6)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在药物治疗 作用的基础上继发的不良反应,又称治疗矛盾。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所引起的继发性感染(二重感 染)及出血等。
药物即毒物,利弊并存 ,必须权衡,正确应用
苯巴比妥催眠 次晨头晕、困倦。 长期用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持续数月。
4)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突然停药
后原有疾病的加重。也称反跳 (Rebound reaction)
长期服用可乐定,停药次日血压急剧升高。 避免措施:逐渐减量。
5)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机体接受药 物(半抗原或抗原)刺激后,发生的异常的免疫反 应。也称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
三、参与或干扰细胞的代谢
抗癌药通过干扰细胞DNA或RNA代谢过程; 还有磺胺类、喹诺酮类,干 扰细胞核酸代谢过程。
四、影响生理递质或激素
如:影响递质的合成,摄取,释放,灭活
五、药物-受体的相互作用
(一)受体(Receptor)的概念
能与配体特异性结合并能传递信息和引起效应的大分 子物质(主要为糖蛋白或脂蛋白,也可以是核酸或酶的一部 分)。
特点:危害大,可以预料和避免。 原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长。
l 急性毒性 (Acute toxicity) l 慢性毒性 (Chronic toxicity) l 致畸胎 (Teratogenesis) l 致癌 (Carcinogenesis) l 致突变 (Mutagenesis)
3)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指停药后血药 浓度 已降低到最低有效浓度(阈浓度)以下时残 存的药理效应。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PPT课件
酶抑制的动力学和调节
酶抑制的动力学
酶抑制的动力学研究酶促反应过程中抑制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通过动力学分析,可以了解抑制剂与 酶的结合和解离速率常数,以及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米氏常数的影响。这些参数对于理解抑制剂的作用 机制和设计更有效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酶抑制的调节
酶抑制的调节是指通过调节酶的活性来控制代谢过程。在生物体内,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 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离子和细胞内的第二信使等。这些调节因素通过与酶的调节位点结合,改变酶 的构象或催化效率,从而控制代谢过程的速度和方向。
受体的调节包括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 调节,其中负反馈调节是常见的调节 方式,通过增加或减少受体的数量或 活性来调节配体与受体的结合反应。
受体的药理学意义
02
01
03
受体是药物发挥作用的靶点,通过与受体结合,药物 可以发挥治疗作用或产生副作用。
受体的选择性决定了药物的作用范围和副作用,选择 性高的药物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少的副作用。
离子通道的调节和药理学意义
离子通道的调节方式包括自身调节、旁分泌调节、神经调节 和体液调节等。这些调节方式可以影响通道的开放和关闭状 态,从而影响细胞膜的电位和兴奋性。
药理学意义上,许多药物通过作用于离子通道发挥药理作用 。例如,抗心律失常药、抗高血压药、镇痛药等都作用于相 应的离子通道,改变细胞膜的电位或兴奋性,从而发挥治疗 作用。
受体的数量和活性可以影响药物的疗效,因此药物的 剂量和给药方式需要根据受体的状态进行调整。
05
药物作用的离子通道理论
离子通道的概念和分类
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上的一种特殊结构, 负责控制离子在细胞内的进出。它们 由蛋白质构成,具有选择性通透性, 允许一种或几种离子通过。
3第三章药效学
物、寄生虫
药理(效应)的特异性和选择性
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这种
化学反应的专一性使药物的作用具有特异性;
药物作用还有其选择性---对某些器官作用明显。
与药物分布、器官(生化、结构)差异有关
作用特异性与选择性不一定平行:
沙丁胺醇特异性高,选择性高。 阿托品特异阻断M受体,但选择性低。 特异性强和(或)选择性高的药物针对性较好; 效应广泛的药物副反应较多。
(二) 质反应量效关系
如以对数剂量为横坐标、以阳性率表示其效 应为纵坐标,则为对称的钟型曲线(正态分布 曲线); 当纵坐标为累加阳性率(频数累加)时,其曲线 为对称的S型曲线。 在实际工作中,常将实验动物按用药剂量分 组,以阳性反应百分率为纵坐标,以对数剂 量为横坐标作图。则可得S形量效曲线。
受体的特性
灵敏性:受体只需与很低浓度的配体结 合就能产生显著的效应 特异性:对相应的配体有极高的识别能 力 饱和性:受体数目有限,作用与同一受 体的配体之间存在竞争现象 可逆性:解离后可得到原来的受体和配 体 多样性:是受体亚型分类的基础
三、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一)经典的受体学说-Clark占领学说
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一.剂量的概念
剂量即用药的份量。药物剂量的大小,是 决定药物在体内浓度高低和作用强弱的主 要因素之一。在一定范围内,剂量愈大, 药物在体内浓度愈高,作用亦愈强。但超 过一定范围,就可引起质变,发生中毒反 应甚至引起死亡。 按剂量的大小于药物效应的关系,可依次 分为①无效量、②最小有效量、③常用量、 ④极量、⑤最小中毒量、⑥中毒量⑦、最 小致量和⑧致死量。
药理(效应)的特异性和选择性
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这种
化学反应的专一性使药物的作用具有特异性;
药物作用还有其选择性---对某些器官作用明显。
与药物分布、器官(生化、结构)差异有关
作用特异性与选择性不一定平行:
沙丁胺醇特异性高,选择性高。 阿托品特异阻断M受体,但选择性低。 特异性强和(或)选择性高的药物针对性较好; 效应广泛的药物副反应较多。
(二) 质反应量效关系
如以对数剂量为横坐标、以阳性率表示其效 应为纵坐标,则为对称的钟型曲线(正态分布 曲线); 当纵坐标为累加阳性率(频数累加)时,其曲线 为对称的S型曲线。 在实际工作中,常将实验动物按用药剂量分 组,以阳性反应百分率为纵坐标,以对数剂 量为横坐标作图。则可得S形量效曲线。
受体的特性
灵敏性:受体只需与很低浓度的配体结 合就能产生显著的效应 特异性:对相应的配体有极高的识别能 力 饱和性:受体数目有限,作用与同一受 体的配体之间存在竞争现象 可逆性:解离后可得到原来的受体和配 体 多样性:是受体亚型分类的基础
三、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一)经典的受体学说-Clark占领学说
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一.剂量的概念
剂量即用药的份量。药物剂量的大小,是 决定药物在体内浓度高低和作用强弱的主 要因素之一。在一定范围内,剂量愈大, 药物在体内浓度愈高,作用亦愈强。但超 过一定范围,就可引起质变,发生中毒反 应甚至引起死亡。 按剂量的大小于药物效应的关系,可依次 分为①无效量、②最小有效量、③常用量、 ④极量、⑤最小中毒量、⑥中毒量⑦、最 小致量和⑧致死量。
药物与机体的相互关系PPT课件
不良反应的预防
了解药物与机体的相互关 系,有助于预防和减少不 良反应的发生,保障用药 安全。
个体化用药
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状 态和药物代谢特征等因素, 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 案,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与机体相互关系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医药学
古代医药学中已有对药物与机体 相互关系的认识和应用,如中医
的“辨证施治”。
近代药理学
近代药理学的发展,深入研究了药 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为药物 与机体相互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 基础。
现代药物治疗学
现代药物治疗学强调个体化用药和 精准医疗,对药物与机体相互关系 的研究和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2
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
药物的吸收
01
02
03
04
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 如口服、注射、皮肤吸收等。
是指药物在进入机体后,与机体各组 织、器官、系统相互作用,产生药理 作用和不良反应的过程。
机体
是指生物体内由多个细胞、组织和器 官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自我调节、 维持内环境稳态等生理功能。
药物与机体相互关系的重要性
01
02
03
药物治疗效果
药物在机体内发挥治疗作 用,需要与机体相互作用, 通过药理作用改变病理状 态,达到治疗目的。
药物与机体的相互关 系ppt课件
目录
• 药物与机体相互关系概述 • 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 机体对药物的反应与耐受性 • 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 药物与机体相互关系的未来展望
01
药物与机体相互关系概 述
药物与机体的基本概念
药物
药物与机体相互关系
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 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 疾病的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根据公式:10 pKa – pH = [BH+] / [B]
pKa = 6.6
在胃液pH = 1.4
[BH+] / [B] = 10 pKa – pH
= 10 6.6 – 1.4
= 10 5.2
非解离型药物含量是
6.3*10-6
[B] / [BH+] + [B] = 1 /105.2+1 =
第三章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 泄过程的动态变化。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简单扩散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 、 药物的跨膜转运 (一)被动转运: 是指药物分子只能由浓度高的
一侧扩散到浓度低的一侧,其转运速度与膜两 侧的药物浓度成正比。 特点:1.顺浓度差转运,不需消耗ATP。
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
(1)膜两侧浓度差 (2)药物脂溶性 (3)药物的解离度和所在环境的PH值
解离型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 非解离型极性小,脂溶性大,容易跨膜扩散。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非解离型药物的多少,取决于药物的解离常数(Ka)和体 液的pH,可用Henderson-Hasselbach公式说明。式中pKa 是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值。 弱酸性药物
当pH=pKa时, [HA]=[A-] 或 [BH+]=[B],
●pKa含义:当解离和非解离的药物浓度相等时, 即当药物解离一半时,溶液的PH值是该药物的 pKa。 ●用途:根据药物的pKa值和环境的pH值之差, 可算出简单扩散达到动态平衡时,解离型和非 解离型药物的比值。
例:利舍平是弱碱性药物, pKa为6.6 ,其在胃 液(pH = 1.4)和肠液( pH = 7.4)中的非解 离型药物含量是?
特点: ⑴ 需细胞膜上载体的参与
⑵ 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⑶特异性不绝对,易产生竞争性抑制
⑷存在饱和现象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二)主动转运(逆流转运) 药物分子或离子可由低浓度或低电位差的一侧跨
膜转点:1.需要消耗ATP
2.需要特异性载体蛋白 3.可发生饱和现象 4.可出现竞争性抑制
同理 在肠液中 非解离型药物含量是 86%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结论: ▲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度小,脂溶性高,易吸收。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离度小,脂溶性高,易吸收。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2. 易化扩散
是通过细胞膜上的某些特异性蛋白质——通透酶 帮助而扩散。不需要供应ATP。
(某些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很低的物质 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
二 吸收
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 血管内给药无吸收过程,血管外给药有吸收过程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 脂溶性:脂溶性药可溶于生物膜,易被吸收 解离度:弱酸性药在酸性环境中易被吸收 分子量:分子量小 易吸收 药物剂型:粒径大小 赋形剂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2.给药途径
10 pH – pKa = 3机[A体-对]药物/ 的[H作用A]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碱性药: BH+ H+ + B (分子型)
弱碱性药物 [BH+]/[B]=log-1(pKa - pH) 10 pKa – pH = [BH+] / [B]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10 pH – pKa = [A- ] / [HA] 10 pKa – pH = [BH+] / [B]
HA [A-]+ [H+]
解离常数 Ka = [A-][H+] / [HA]
lgKa = lg[H+] + lg [A- ] / [HA]
- lgKa = - lg[H+] - lg [A- ] / [HA]
- lgKa= pKa
- lg[H+]= pH
pH – pKa = lg [A - ] / [HA]
2.动力:浓度梯度 电化学梯度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1.简单扩散:
特点: ①不消耗能量 ②不需要载体 ③无饱和现象 ④各药物间无竞争性抑制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简单扩散分两种情况
⑴ 脂溶扩散:脂溶性的药物可通过溶于脂质膜中,由高浓
度向低浓度转运。
⑵ 水溶扩散 (膜孔扩散、滤过 )
是指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的极性或非极性药物。借 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携带到低压侧的过程。
防止对上消化道的刺激 注意给药方式
肠黏膜上皮细胞及其它大多数细胞膜孔道0.4~0.8nm,仅
水、尿素等小分子水溶性物质能通过,分子量>100者即不
能通过。
如水、乙醇、乳酸等水溶性物质,O2、CO2等气体 分子可通过膜孔滤过扩散。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孔道约40Å,除 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溶质均能通过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⑴ 消化道给药 ①口服给药:最常用 最安全的给药途径
吸收部位:胃肠道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A药物方面 a药物的理化性质
b药物剂型 B机体方面: a胃肠内PH 弱酸性药易在胃内吸收 b胃排空和肠蠕动速度 c胃肠内容物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d 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
某些药物口服后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 代谢,使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显著减少的现象。 也称首关代谢、首关效应或第一关卡效应。 首关消除高,则生物利用度低。 ▲克服: 治疗指数高的药物可通过增加剂量改善 改变给药途径 e 药物转运体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三)膜动转运(cytosis): 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的转运伴有膜的运动,称膜动
转运。 1.胞饮(吞饮或入胞)
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可通过生物膜的内陷 形成小胞吞噬而进入细胞内。 2.胞吐(胞裂外排或出胞)
某些大分子物质或团块从细胞内排出的过程。如腺 体分泌。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首过消除
(First pass eliminaiton)
上腔静脉
药物经肝静脉 入全身循环
肠壁 门静脉
作用部位 检测部位
药物经肝门静 脉入肝脏
小肠吸收药物
代谢 粪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代谢
② 舌下给药 经舌下静脉直接进入体循环 避免首过 作用快 用量小
适用于首过明显的: 硝酸甘油 异丙肾上腺素 缺点:用量受限 ③ 直肠给药 优点:避开首过
根据公式:10 pKa – pH = [BH+] / [B]
pKa = 6.6
在胃液pH = 1.4
[BH+] / [B] = 10 pKa – pH
= 10 6.6 – 1.4
= 10 5.2
非解离型药物含量是
6.3*10-6
[B] / [BH+] + [B] = 1 /105.2+1 =
第三章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 泄过程的动态变化。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简单扩散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 、 药物的跨膜转运 (一)被动转运: 是指药物分子只能由浓度高的
一侧扩散到浓度低的一侧,其转运速度与膜两 侧的药物浓度成正比。 特点:1.顺浓度差转运,不需消耗ATP。
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
(1)膜两侧浓度差 (2)药物脂溶性 (3)药物的解离度和所在环境的PH值
解离型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 非解离型极性小,脂溶性大,容易跨膜扩散。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非解离型药物的多少,取决于药物的解离常数(Ka)和体 液的pH,可用Henderson-Hasselbach公式说明。式中pKa 是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值。 弱酸性药物
当pH=pKa时, [HA]=[A-] 或 [BH+]=[B],
●pKa含义:当解离和非解离的药物浓度相等时, 即当药物解离一半时,溶液的PH值是该药物的 pKa。 ●用途:根据药物的pKa值和环境的pH值之差, 可算出简单扩散达到动态平衡时,解离型和非 解离型药物的比值。
例:利舍平是弱碱性药物, pKa为6.6 ,其在胃 液(pH = 1.4)和肠液( pH = 7.4)中的非解 离型药物含量是?
特点: ⑴ 需细胞膜上载体的参与
⑵ 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⑶特异性不绝对,易产生竞争性抑制
⑷存在饱和现象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二)主动转运(逆流转运) 药物分子或离子可由低浓度或低电位差的一侧跨
膜转点:1.需要消耗ATP
2.需要特异性载体蛋白 3.可发生饱和现象 4.可出现竞争性抑制
同理 在肠液中 非解离型药物含量是 86%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结论: ▲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度小,脂溶性高,易吸收。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离度小,脂溶性高,易吸收。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2. 易化扩散
是通过细胞膜上的某些特异性蛋白质——通透酶 帮助而扩散。不需要供应ATP。
(某些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很低的物质 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
二 吸收
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 血管内给药无吸收过程,血管外给药有吸收过程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 脂溶性:脂溶性药可溶于生物膜,易被吸收 解离度:弱酸性药在酸性环境中易被吸收 分子量:分子量小 易吸收 药物剂型:粒径大小 赋形剂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2.给药途径
10 pH – pKa = 3机[A体-对]药物/ 的[H作用A]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碱性药: BH+ H+ + B (分子型)
弱碱性药物 [BH+]/[B]=log-1(pKa - pH) 10 pKa – pH = [BH+] / [B]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10 pH – pKa = [A- ] / [HA] 10 pKa – pH = [BH+] / [B]
HA [A-]+ [H+]
解离常数 Ka = [A-][H+] / [HA]
lgKa = lg[H+] + lg [A- ] / [HA]
- lgKa = - lg[H+] - lg [A- ] / [HA]
- lgKa= pKa
- lg[H+]= pH
pH – pKa = lg [A - ] / [HA]
2.动力:浓度梯度 电化学梯度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1.简单扩散:
特点: ①不消耗能量 ②不需要载体 ③无饱和现象 ④各药物间无竞争性抑制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简单扩散分两种情况
⑴ 脂溶扩散:脂溶性的药物可通过溶于脂质膜中,由高浓
度向低浓度转运。
⑵ 水溶扩散 (膜孔扩散、滤过 )
是指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的极性或非极性药物。借 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携带到低压侧的过程。
防止对上消化道的刺激 注意给药方式
肠黏膜上皮细胞及其它大多数细胞膜孔道0.4~0.8nm,仅
水、尿素等小分子水溶性物质能通过,分子量>100者即不
能通过。
如水、乙醇、乳酸等水溶性物质,O2、CO2等气体 分子可通过膜孔滤过扩散。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孔道约40Å,除 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溶质均能通过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⑴ 消化道给药 ①口服给药:最常用 最安全的给药途径
吸收部位:胃肠道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A药物方面 a药物的理化性质
b药物剂型 B机体方面: a胃肠内PH 弱酸性药易在胃内吸收 b胃排空和肠蠕动速度 c胃肠内容物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d 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
某些药物口服后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 代谢,使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显著减少的现象。 也称首关代谢、首关效应或第一关卡效应。 首关消除高,则生物利用度低。 ▲克服: 治疗指数高的药物可通过增加剂量改善 改变给药途径 e 药物转运体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三)膜动转运(cytosis): 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的转运伴有膜的运动,称膜动
转运。 1.胞饮(吞饮或入胞)
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可通过生物膜的内陷 形成小胞吞噬而进入细胞内。 2.胞吐(胞裂外排或出胞)
某些大分子物质或团块从细胞内排出的过程。如腺 体分泌。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首过消除
(First pass eliminaiton)
上腔静脉
药物经肝静脉 入全身循环
肠壁 门静脉
作用部位 检测部位
药物经肝门静 脉入肝脏
小肠吸收药物
代谢 粪
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代谢
② 舌下给药 经舌下静脉直接进入体循环 避免首过 作用快 用量小
适用于首过明显的: 硝酸甘油 异丙肾上腺素 缺点:用量受限 ③ 直肠给药 优点:避开首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