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
01
一
02
药物:是指通过影响机体的某种生理
03
和/生化过程,用于防治和诊断疾病
04
的各种化学物质。
05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
06
规律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
07
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
08
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第一章 绪言
01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
1
维持剂量(ASS):指使血药浓度维持稳态浓度所需的给药剂量。
2
血浆清除率(Cl):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消除干净。
3
消除速率(RE):单位时间内被机体消除的药量。
4
表观分布容积(Vd):指静脉注射一定量药物待分布平衡后,按测得的血药浓度计算该药应占有的血浆容积。
Vd=A(mg)/C(mg/L) 意义:了解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组织中生物大分子结合程度。如一定量的药物,Vd大时,血药浓度低,组织分布广;Vd小时,血药浓度高,组织中药物少。
02
用机制的科学。
03
药动学:指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04
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
05
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效应与
06
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
阐明药物的药效学及药动学,为药物的合理和正确使用,提高药物防治疾病的效果提供理论基础。
A
C
B
研究、开发和评估新药,挖掘老药的新用途。
协同其它学科阐明生命科学的本质及其规律。
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
受体储备——药物产生最大效应时仍未被结合的受体。
药物分类
激动药 拮抗药 部分拮抗药 (Agonist)(Antagonist) 亲和力 ++ ++ ++ 内在活性 ++ - +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2.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的科学。
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治疗作用:是指符合用药目的,并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的作用。
4.不良反应:是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5.副作用:是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6.毒性反应:是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7.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巴比妥类)8.变态反应:是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
9.继发反应:是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不良反应。
如二重感染。
※10.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细菌被杀灭,而耐药菌株大量繁殖,造成二重感染。
11.停药反应:是指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化的现象。
(苯妥英钠、可乐定)12.特异质反应:指少数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性发生了改变。
13.依赖性: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状态,表现为强迫要求连续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由于停药造成身体不适应。
14.最小有效量:是指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低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5.最大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效应强度随之增加。
但当效应增强到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
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又称效能。
16.半数有效量ED50:是指在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的药量。
17.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在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死亡的药量。
18.治疗指数:药物的LD50与ED50的比值表示药物的安全性,称为治疗指数。
19.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理学 第三章药动学 重点知识总结
第三章药动学药动学: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药物自进入机体到离开机体历经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这是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这些处置可以概括为药物的转运(吸收、分布、排泄)和药物的转化(代谢)1、吸收(absorption ):是指药物自体外或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1.2、药物的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易化扩散:*需特异性载体*顺浓度梯度,不耗能、滤过扩散主动转运特点:耗能,逆浓度差,需载体参与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给药途径静脉>吸入>肌肉(im)>皮下(ih)>舌下>直肠>口服>经皮。
(2)口服给药对药物吸收的影响首关消除(第一关卡效应或首过消除):有些口服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量,(3)血液循环的状态也影响药物的吸收(4)生物利用度也影响药物的吸收2、分布:指吸入血液的药物被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速率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各器官组织的血流量与对药物的通透性,以及药物在组织与血浆的分配比。
影响因素:(1)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2)体内屏障(3)与组织的亲和力(4)组织器官的血流量3、生物转化(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过程,这种变化主要是结构的变化,由于结构变化引起性质变化,以至作用强度的变化。
注意:有少数药不发生化学变化,原型作用,原型排泄,如色甘酸、链霉素等。
1、转化的场所:肝脏微粒体2、生物转化的类型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水解。
这步反应多数药物灭活,但也有例外(可待因)。
第二步:为结合。
总使药物活性降低或灭活并使极性增加。
影响药物转化的因素肝脏的功能:肝脏的功能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功能不全时可影响代谢。
药酶诱导剂:某些药物能使肝脏药酶的活性增加或加速其合成。
如:苯巴比妥、水合氯醛、保泰松等可加速其代谢,使药物作用减弱。
药酶抑制剂:凡能抑制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的药物。
药理学名词解释
苏州大学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2.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或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
3.药动学:机体对药物的影响或在机体的影响下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体内过程。
4.药物:是指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在理论上,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的物质都属药物范畴。
对药物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适应证、用法和用量均有严格的规定,符合有关规定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5.制剂:是药物经加工后制成便于病人使用,易于运输、贮存,又符合治疗要求的剂型如片剂、注射剂、软膏等。
6.双盲法:是指采用病人及医护人员均不能分辨治疗新品或对照药品的观察方法,然后进行治疗结果统计分析,客观地判断疗效。
1、对因治疗:应用药物的目的消除致病原因,彻底治愈疾病。
如抗生素杀灭体内的致病微生物。
2、对症治疗:应用药物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或消除疾病症状的治疗。
如发烧时的解热作用。
3、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
4、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而产生的药物中毒反应,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可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及特殊毒性(致畸、致癌、致突变)。
5、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6、停药反应: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使原有疾病加剧的反应,又称反跳反应。
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后次日血压可剧烈回升。
7、效能: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的能力就是该药的效能,即最大效应。
如再增加药物剂量,效应不再进一步增强。
8、效价强度;产生相同效应的各个药物在其达到一定的作用强度时所需的剂量。
9、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亦称阈剂量。
10、选择性作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吸收入血后,只对某个或几个器官组织产生明显的作用。
对其它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不发生作用。
11、安全范围:指ED95与LD5之间的距,其值越大越安全。
药代动力学及其参数基本概念
正常受试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单剂量给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二、试验设计
一般应选用高、中、低3个剂量组,根据人体 耐受性试验的结果 高剂量组的剂量一般应高于临床试验的治疗 剂量,但不应超过人体的最大耐受剂量 受试人数:每组8~12例
正常受试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单剂量给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三、 试验操作步骤
三种单剂量的药代动力学试验结果反映不同药物 剂量(小、中、大剂量)的吸收和消除动力学的 规律是线性或非线性动力学
正常受试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单剂量给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五、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线性或非线性动力学的判断标准举例:依立雄胺 (epristeride)的9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单剂量口服 5 mg、10 mg、20 mg爱普列特片剂进行药代动 力学研究结果如下(表8-2、表8-3)
或因与血浆蛋白结合力高,不易进入组织,其Vd 值常较小,约为0.15~0.3L/kg;与此相反,碱性 有机药物如苯丙胺、山莨菪碱等易被组织所摄取, 血中浓度较低,Vd值常超过体液总量(60kg的正 常人,体液约36L,即0.6L/kg)。例如,地高辛 的Vd达600L(10 L/kg),说明该药在深部组织大 量储存。
物效的 浓最 度临低 。床中最毒佳浓效度果,是(维C持SS)药min物大的于(药CS物S)m的ax最小低于有药
(六)负荷剂量(Loading dose,DL)
概念:临床上为了使药物尽快到达稳态 从而尽早发挥疗效,常常先给予一个较维持 剂量大的剂量使药物迅速达到稳态水平,然 后在预定的给药间隔时间给予维持剂量维持 稳态水平,这个在第一次使用的剂量称为负 荷剂量。
应用
3. 根据表观分布容积调整剂量 通常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与体表面积成正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简介药物的作用是通过药动学过程在机体中发挥的。
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经历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药物效应的影响。
药物的药动学参数和机体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对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了解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是药物研发、药物治疗和临床用药的重要基础。
药物吸收过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过程受多个因素影响,包括药物的物化性质、给药途径和机体的生理状态。
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常见的药物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肤贴剂、注射等。
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方式,通常通过胃肠道吸收。
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受多个因素影响,包括药物的溶解性、肠道通透性、肠道移行时间等。
口服给药的优点是方便,但吸收过程可能受到饮食和其他药物的影响。
皮肤给药皮肤给药是将药物应用于皮肤表面,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这种给药方式适用于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
皮肤的生理状态和药物的物化性质对吸收过程有重要影响。
例如,皮肤的角质层对药物的渗透有阻碍作用,而某些药物可以通过辅助技术(如电泳)增强皮肤的透过性。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液循环中,避开消化道吸收过程。
这种给药方式可使药物迅速达到有效浓度,适用于紧急治疗和无法经口服给药的情况。
常见的注射途径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
药物分布过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过程受多个因素影响,包括药物的脂溶性、蛋白结合率、血流量和组织通透性等。
药物分布指的是药物在各组织和器官之间的转移和分布。
药物的脂溶性决定了药物在细胞膜中的渗透能力,脂溶性高的药物更容易穿过细胞膜进入组织。
药物在血液中的蛋白结合率也会影响药物的分布,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分布到组织的能力降低。
血流量和组织通透性是影响药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血流量高的器官(如心脏、肝脏、肾脏)更容易接收到药物,而血流量低的器官(如脑、脂肪组织)则分布较少。
组织通透性指的是药物通过组织的难易程度,如血脑屏障可以限制某些药物通过,从而影响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药理学问答题
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1)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等。
(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影响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因素。
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1)副反应:如氯苯那敏(扑尔敏)治疗皮肤过敏时可引起中枢抑制。
(2)毒性反应:如尼可刹米过量可引起惊厥,甲氨蝶呤可引起畸胎。
(3)后遗效应:如苯巴比妥治疗失眠,引起次日的中枢抑制。
(4)停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如抗癫痫药突然停药可使癫痫复发,甚至可导致癫痫持续状态。
(5)变态反应:如青霉素G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6)特异质反应:少数红细胞缺乏G-6-PD的特异体质病人使用伯氨喹后可以引起溶血性贫血或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何谓药物的效应、最大效能和效应强度?(1)效应: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相互作用而引起机体在功能或形态上的改变。
(2)最大效能:是指在量效曲线上,随药物浓度或剂量的增加,效应强度也增加,直至达到最大效应(即为最大效能)。
(3)效应强度:是指在量效曲线上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等效剂量)大小。
简述药物的作用机制。
(1)特异性作用机制:大多数药物的作用来自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引起了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
药物作用机制是研究药物如何与机体细胞结合而发挥作用的,其结合部位就是药物作用的靶点。
药物作用靶点涉及:①受体,②酶,③离子通道,④核酸,⑤载体,⑥免疫系统,⑦基因等。
(2)非特异性作用机制:也有一些药物通过理化作用而发挥作用,如抗酸药中和胃酸等。
(3)补充机体所缺乏的物质,如补充维生素、激素、微量元素等。
根据跨膜信息传递机制,受体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并各举一例说明。
(1)G蛋白偶联受体:如肾上腺素受体。
(2)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如GABA受体。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及规律的学科。
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学科。
药物:是指用于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从理论上说,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范畴,也包括避孕药和保健药。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引起药理效应的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所引起的机体机能或形态的改变,即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兴奋: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提高的现象。
抑制: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降低的现象。
局部作用:指药物在吸收入血以前对其所接触组织的直接作用。
全身作用:指药物吸收进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引起的全身多种器官系统的反应,又称为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
选择性:是指很多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或器官发生作用,而对其它组织或器官作用微弱或无作用的现象。
治疗作用:指凡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
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
对症治疗:改善或消除疾病症状所进行的治疗。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主要指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时所发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急性毒性:指服用剂量过大,立即发生的毒性反应。
慢性毒性:指长期服用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是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受某些药物刺激后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复发或加重的现象,又称回跃反应或反跳现象。
特异质反应:是指少数特异质病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作用性质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
是一类药理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与个体生化机制异常或基因缺陷有关。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1.影响锯齿形曲线的主要因素为: ➢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血浆半衰期 ➢ 每次剂量(mg/kg) ➢ 用药间隔时间 ➢ 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和每日用药总量等
2.等量多次用药的药时曲线特点 ● 坪浓度高低与每日总量成正比 ● 坪浓度高限与低限之间的波动幅度与每日用药
量成正比;每日量相同,与给药次数有关 ● 趋坪时间需要4~5个半衰期,达稳态后给药量等
局部器官血流量
血流丰富的器官,药物吸收后,可迅速达到较高浓度。 重分布。
组织的亲和力
体液pH和药物的理化性质
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 pH约7.0,细胞外液 pH约 7.48。 弱酸性药物易自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细胞外浓度高 弱碱性药物则相反,在细胞内浓度较高
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 是由血一脑、血一脑脊液及脑脊液一脑三 种屏障组成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0年1 2月20 日星期 日上午7 时42分 36秒07 :42:362 0.12.20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 年12月 上午7时 42分20 .12.200 7:42De cember 20, 2020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 020年1 2月20 日星期 日7时42 分36秒 07:42:3 620 December 2020
ln 2 0.693
t 1 / 2
kk
2. 零级动力学消除
指单位时间内消除相等量 的药物(超过机体的消除能 力) ●单位时间消除恒量的药物 ●消除速率与药量或浓度无关 ●半衰期不恒定,可随给药剂 量或浓度而变化。
3. 非线性动力学消除
● 在血药浓度过高时,以零级动力学消除, ● 在治疗剂量时,血药浓度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药理学 第三章 药动学
上升段:代表药物的吸收与分布。
下降段:代表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消除)。
药峰时间:血药浓度达到最高浓度的时间。
1)潜伏期:给药后到出现药效的时间,反映 药物的吸收和分布过程。
2)持续期:指药物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与 药物的吸收和消除速度有关。
3)残留期:指血药浓度降到最低有效浓度 以下至完全消除的时间。
酸性分泌通道 碱性分泌通道 —肾小管重吸收(tubular reabsorption)
尿液的pH影响重吸收
2)胆汁排泄(bile excretion)
分子量大于400-500的化合物主要直接从 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经胆汁排进小肠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
2、影响因素:
1)血浆蛋白结合率
结 ① 可逆性暂时的储存库,暂无生
合 理效应,且有饱和作用。
型 药 物
② 不能代谢和具竞争性 ③ 不能排泄,难转运
华法林:抗凝血药 结合99% 游离1%
华法林+保泰松 结合98% 游离2%
2)器官血流量(blood flow of organs)
血流丰富的组织,药物分布快且量多 再分布(redistribution):如硫喷妥钠
(metabolize many drugs)
➢具有个体差异 (have individual variation)
➢具有多种功能 (represent a mixed-function
oxidase system)
➢可以被诱导或抑制(can be induced or
inhibited)
③ 肝药酶诱导剂(enzyme inducer):
药代动力学及其参数基本概念
应用
3. 根据表观分布容积调整剂量 通常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与体表面积成正
比,故用体表面积估算剂量比较合理,尤其是小 儿用药或使用某些药物(如抗癌药物)时。
(三)半衰期(half-life time,t1/2)
生物半衰期(biological half-time)是指药物效应下降 一般的时间,血浆半衰期(plasma half-time)是指药物 的血浆浓度下降一般所需的时间。药代动力学的计算,一 般是指血浆半衰期。
药代动力学及其参数基本概念
中山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 赵香兰
一、药代动力学的概念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动 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的科学,它应 用动力学(kinetics)原理与数学模式,定量地描 述与概括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内的吸收 (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 和排泄(Elimination),即ADME过程的“量时” 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的动态规律。
药代动力学主要参数(一)
浓度
峰浓度Cmax
6
达峰时间tmax
4
浓度曲线下的面积AUC 2
0
0
2
图2-1
4
6
8
时间
10 12
服用单剂药物后的药时曲线
(三)表观分布容积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
概念:药物进入机体后,实际上各组织中 的药物浓度是不同的。在进行药代动力学计算时, 可设想药物是均匀地分布于各种组织与体液,且 其浓度与血液中相同,在这种假设条件下药物分 布所需的容积称为表观分布容积(Vd)。因此, 表观分布容积是一个数学概念,并不代表具体的 生理空间,用来估算在给一定的剂量的药物后, 人体接触药物的程度与强度。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分为四类 消化道给药、注射给药、吸入给药和经皮给药。
常用的给药途径
图3 给药方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2、机体因素
pH与pKa对吸收的影响 pH值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口服药→胃肠道 70% 胃0.9~1.5 酸性药物不易解离,以分子形式吸收 60% 肠8~8.7 与胃液相反,酸性(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 50%
膜蛋白质分类:
①由亲水氨基酸组成,以非共价键形式与脂质结合, 为外在性或表在性蛋白质。可吸收或伸展形成细 胞变形,称为吞噬作用。
②两头是亲水性氨基酸,中间是疏水性氨基酸,可 由膜一侧穿到另一侧,相互连接后形成离子通道, 为内在蛋白质。
二、药物的跨膜转运
载 体 转 运
1、被动转运
指药物依赖于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 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进行跨膜转运。 特点*:a、仅沿浓度梯度转运,由高侧向 低侧(浓度)转运;b、速度与膜两侧浓差 成正比;c、不需ATP酶作用,无能耗;d、 无饱和现象。 应用:多数药物。
氧化:包括羟化、醇或醛脱氢、脱胺氧化等。这 些反应可分别通过微粒体酶系或非微粒体酶系。 还原:代谢中不及氧化普遍,含有偶氮基和硝基 的药物,可经肝微粒体酶还愿为相应的胺类;还 有卤代化合物的脱卤、还原等。 水解:多发生在含酯键和酰胺键的药物。
(四)肝药酶肝脏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 由多种酶所组成,可作为单加氧酶、脱氢酶和酯酶的功 能催化药物的代谢反应,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 系统。某些药物可使肝微粒体酶系的活性增强或抑制。 1.肝药酶诱导药:能够诱导P450酶,使之活性增加的药 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使之代谢加快。 eg:苯巴比妥使双香豆素的血药浓度及凝血酶原t降低。 2. 肝药酶抑制药:能够抑制P450酶,使之活性减弱的 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使之代谢减慢。 eg:氯霉素与苯妥英合用时,可使苯妥英在肝内的生 物转化降低,血药浓度升高,甚至可引起毒性反应。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d)药物所在环境的PH值:
弱酸性药物在体液中的解离反应式: HA
H+ A-
Ka=[H+][A-]
[HA]
两侧取负对数:
[A-]
-lgKa=-lg [H+]-lg[HA]
PKa=PH-lg[A-] [HA]
HA为非解离型药物,A- 为解离型药物 Ka为解离常数 -lgKa为PKa(解离度)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10PH-PKa =[A-] [HA]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小肠是绝大多数药物吸收的主要场所。
原因:
小肠PH范围较广(PH 4.8—8.2),能满足绝 大多数药物吸收PH值的要求。 小肠肠道表面很薄,吸收面积广。
药物在小肠中移动速度较慢,吸收充分。
首过消除:经胃肠粘膜吸收的药物再入体循环 之前常经门静脉入肝脏或在肠中发生转化使得 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主动转运特点:
需要载体,载体对药物有特异选择性。
此种转运需要消耗能量。 受载体转运能力的限制,当载体转运能力达到 最大时有饱和现象。
不同药物同时被同一载体转运时,有竞争性抑 制现象发生。 当膜一侧的药物转运完毕后,转运即停止。
例如:甲状腺摄碘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不需要载体。
不消耗能量。
转运时无饱和现象。
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当膜两侧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保持在动态稳 定水平。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被动转运又分为三种情况:
(1)脂溶扩散(简单扩散):即药物通过溶于脂 质膜的被动扩散。
影响脂溶扩散的因素: a)离度。 大多数药物都是弱酸性或弱碱性的解离型分子,在溶 液中以解离型和非解离型存在,通常只有非解离型的部分 才能通过脂质膜,解离部分一般较难通过。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003药理学练习题-第三章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D.解离度降低,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E.排泄速度并不改变8.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AA.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B.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慢C.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D.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E.排泄速度不变9.在酸性尿液中弱酸性药物:BA.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B.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C.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快D.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E.以上都不对10.丙磺舒如与青霉素合用,可增加后者的疗效,原因是:BA.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B.两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C.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D.延缓抗药性产生E.以上都不对11.下列关于药物吸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A.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B.皮下或肌注给药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C.口服给药通过首关消除而吸收减少D.舌下或肛肠给药可因通过肝破坏而效应下降E.皮肤给药除脂镕性大的以外都不易吸收12.吸收是指药物进入:CA.胃肠道过程B.靶器官过程C.血液循环过程D.细胞内过程E.细胞外液过程13.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属于:BA.有载体参与的主动转运B.一级动力学被动转运C.零级动力学被动转运D.易化扩散转运E.胞饮的方式转运14.一般说来,吸收速度最快的给药途径是:CA.外用B.口服C.肌内注射D.皮下注射E.皮内注射15.下列关于可以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A.饭后口服给药B.用药部位血流量减少C.微循环障碍D.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的药吸收少E.口服经首关效应(第一关卡效应)后破坏少的药物效应强16.与药物吸收无关的因素是:DA.药物的理化性质B.药物的剂型C.给药途径D.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E.药物的首关效应17.药物的血浆xx时间是指:EA.吸收速度大于消除速度时间B.吸收速度小于消除速度时间C.血药消除过慢D.血药最大浓度,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E.以上都不是18.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指:EA.药物能通过胃肠道进入肝门脉循环的分量B.药物能吸收进入体循环的分量C.药物能吸收进入体内达到作用点的分量D.药物吸收进入体内的相对速度E.药物吸收进人体循环的分量和速度19.药物肝肠循环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DA.起效快慢B.代谢快慢C.分布D.作用持续时间E.与血浆蛋白结合20.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EA.是牢固的B.不易被排挤C.是一种生效形式D.见于所有药物E.可被其它药物排挤21.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后:EA.药物作用增强B.药物代谢加快C.药物转运加快D.药物排泄加快E.暂时失去药理活性22.药物通过血液进入组织间液的过程称:BA.吸收B.分布C.贮存D.再分布E.排泄23.难以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是由于其:AA.分子大,极性高B.分子小,极性低C.分子大,极性低D.分子小,极性高E.以上均不是24.巴比妥类在体内分布的情况是:BA.碱血症时血浆中浓度高B.酸血症时血浆中浓度高C.在生理情况下易进入细胞内D.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外液中解离型者少E.碱化尿液后尿中非解离型的浓度可增高25.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指:CA.药物的话化B.药物的灭活C.药物的化学结构的变化D.药物的消除E.药物的吸收26.代谢药物的主要器官是:EA.肠粘膜B.血液C.肌肉D.肾E.肝27.药物经肝代谢转化后都会:CA.毒性减小或消失B.经胆汁排泄C.极性增高D.脂/水分布系数增大E.分子量减小28.药物的灭活和消除速度可影响:BA.起效的快慢B.作用持续时间C.最大效应D.后遗效应的大小E.不良反应的大小29.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是:BA.单胺氧化酶B.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C.辅酶ⅡD.葡萄糖醛酸转移酶E.水解酶30.肝药酶:DA.专一性高,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B.专一性高,活性很强,个体差异大C.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小D.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E.专一性高,活性很高,个体差异小31.下列药物中能诱导肝药酶的是:BA.氯霉素B.苯巴比妥C.异烟肼D.阿司匹林E.保泰松32.硝酸甘油口服后可经门静脉进入肝,再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约10%左右,这说明该药:CA.活性低B.效能低C.首关代谢显著D.排泄快E.以上均不是33.可具有首关效应的是:DA.肌注苯巴比妥被肝药酶代谢后,进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B.硫喷妥钠吸收后贮存于脂肪组织使循环药量减少C.硝酸甘油舌下给药自口腔粘膜吸收经肝代谢后药效降低D.口服普萘洛尔经肝灭活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E.以上都不是34.药物的首关效应可能发生于:CA.舌下给药后B.吸入给药后C.口服给药后D.静脉注射后E.皮下给药后35.普萘洛尔口服吸收良好,但经过肝以后,只有30%的药物达到体循环,以致血浓度较低,这表明该药:CA.药物活性低B.药物效价强度低C.生物利用度低D.化疗指数低E.药物排泄快36.影响药物自机体排泄的因素为:BA.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B.极性高、水溶性大的药物易从肾排出C.弱酸性药在酸性尿液中排出多D.药物经肝生物转化成极性高的代谢物不易从胆汁排出E.肝肠循环可使药物排出时间缩短37.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排泄统称为:BA.代谢B.消除C.灭活D.解毒E.生物利用度38.肾功能不良时,用药时需要减少剂量的是:BA.所有的药物B.主要从肾排泄的药物C.主要在肝代谢的药物D.自胃肠吸收的药物E.以上都不对39.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是指:BA.药物消除量恒定B.其血浆半衰期恒定C.机体排泄及(或)代谢药物的能力已饱和D.增加剂量可使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按比例延长E.消除速率常数随血药浓度高低而变40.药物消除的零级动力学是指:CA.吸收与代谢平衡B.血浆浓度达到稳定水平C.单位时间消除恒定量的药物D.单位时间消除恒定比值的药物E.药物完全消除到零41.静脉注射2g磺胺药,其血药浓度为10mg/dl,经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DA.0.05LB.2LC.5LD.20LE.200L42.药物的血浆T是:DA.药物的稳态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B.药物的有效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C.药物的组织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D.药物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E.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一半的时间43.影响半衰期的主要因素是:DA.剂量B.吸收速度C.原血浆浓度D.消除速度E.给药的时间44.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半衰期与k(消除速率常数)的关系为:AA.0.693/kB.k/0.693C.2.303/kD.k/2.303E.k/2血浆药物浓度45.某药在体内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在其吸收达高峰后取两次血样,测其血浆浓度分别为180μg/ml及22.5μg/m1,两次取样间隔9h,该药的血浆半衰期是:DA.1hB.1.5hC.2hD.3hE.4h-146.某催眠药的消除速率常数为0.7h,设静脉注射后病人入睡时药浓度为4mg/m1,当病人醒转时血药浓度是0.25 mg/L,问病人大约睡了多久? BA.3hB.4hC.8hD.9hE.10h47.某药半衰期为8h,1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时间为:DA.10h左右B.20h左右C.1d左右D.2d左右E.5d左右48.1次给药后,约经过几个T,可消除约95%? BA.2-3个B.4-—5个C.6-8个D.9-11个E.以上都不对49.药物吸收到达血浆稳态浓度是指:DA.药物作用最强的浓度B.药物的吸收过程已完成C.药物的消除过程正开始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E.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50.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BA.有效血浓度B.稳态血浓度C.峰浓度D.阈浓度E.中毒浓度51.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BA.IC50B.CssC.CmaxD.CminE.LC5052.属于一级动力学药物,按药物半衰期给药1次,大约经过几次可达稳态血浓度:BA.2-3次B.4-6次C.7-9次D.10-12次E.13-15次53.属于一级动力学的药物,其半衰期为4h,在定时定量多次给药后,达到稳态血浓度需要:BA.约10hB.约20hC.约30hD.约40hE.50h54.静脉便恒速滴注某一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时,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取决于:CA.静滴速度B.溶液浓度C.药物半衰期D.药物体内分布E.血浆蛋白结合量55.以近似血浆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结药,为了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可将首次剂量:BA.增加半倍B.增加1倍C.增加2倍D.增加3倍E.增加4倍56.需要维持药物有效血浓度时,正确的恒量给药的间隔时间是:EA.每4h给药1次B.每6h给药1次C.每8h给药1次D.每12h给药1次E.根据药物的半衰期确定n57.dC/dt=-kC是药物消除过程中血浆浓度衰减的简单数学公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CA.当n=0时为一级动力学过程B.当n=1时为零级动力学过程C.当n=1时为一级动力学过程D.当n=0时为一室模型E.当n=l时为二室模型58.某药物在口服和静注相同剂量后的时量曲线下面积相等,表明其:BA.口服吸收迅速B.口服吸收完全C.口服的生物利用度低D.口服药物未经肝门脉吸收E.属一室分布模型59.决定药物每日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EA.吸收快慢B.作用强弱C.体内分布速度D.体内转化速度E.体内消除速度B型题(配伍题,按试题题干要求在五个备选答案中给每个试题选配一个最佳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选用一次或一次以上,也可不选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易化扩散
又称载体转运。 特点: (1)需要载体,既通透酶(permease) (2)不需要ATP (3)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运 (4)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现象 例:葡萄糖 红细胞,胆碱 神经末梢
(二)主动转运
又称逆流转运。 特点: (1)需载体 (2)消耗ATP (3)由低浓度或低电位侧向高浓度或高电位侧
转运 (4)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现象
例:Na+-k+-ATP酶,Ca2+-Mg2+-ATP酶
(三)膜动转运(cytosis)
指大分子转运伴随膜运动。 1,胞饮(pinocytosis):又称吞饮或入胞,指液态蛋
白质或大分子物质,可通过生物膜内陷形成吞噬 小胞,进入细胞内。 2,胞吐(exocytosis):又称胞裂外排或出胞, 指液态大分子,可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 例:胞饮:垂体后叶素粉剂经鼻粘膜吸收
胞吐:腺体分泌,递质释放
二、药物的吸收和影响因素
(一)药物的吸收 吸收:指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消化道吸收 (1)主要为被动吸收 (2)分子量越小,脂溶性越大,越易吸收 (3)非解离型,比解离型易吸收
小肠是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
理由: (1)有绒毛,吸收面积大 (2)蠕动快 (3)血流量大 (4)pH范围广(4.8-8.2) (5)除简单扩散外,还有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
第三章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
药物制剂
外周室(组织) 组织储存
崩解或释放
分布 作用部位
药物颗粒
中央室
(血液)
溶解
胃肠道 肝 游离型 蛋白结合型
代
胆
谢
体外
粪便 (汁灭活代,谢活化)排( 尿泄
重吸收 (肾小管、
产 物
、 肝肠循环)
胆
吸收途径:胃肠,舌下,直肠, 汁
眼,鼻粘膜,肺泡,皮肤等。
等 )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生物膜:细胞外表质膜和细胞内各种细胞器膜的
总称。 (一) 被动转运 特点:(1) 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运
(2)速度与膜两侧浓差成正比 (3)不消耗ATP (4)无载体
1,简单扩散
指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膜脂质而通过细胞膜。 ⑴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越大越容易通过。 ⑵大多数药物的转运属于简单扩散。
5,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是位于血-脑,血-脑脊液,脑脊 液-脑三者之间的屏障,它可限制某些物质进 入脑组织。
①毛细血管内皮间的紧密联结 ②基底膜外有星形胶质细胞覆盖
血脑屏障示意图
硬脑膜 脉络丛
脑室
血管系统
软脑膜
硬脑膜窦
蛛网膜下腔
胎盘屏障
胎盘将母亲与胎儿血液隔开,起屏障的作用。
通透性与普通的生物膜无明显差别 一般药物均可进入,脂溶性高易通过 因有时间延搁,使药物进入的较少 易通过胎盘且对胎儿有毒的药物,孕妇禁用
2,注射部位的吸收
(1)主要沿CT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和淋巴 吸收
(2)常以简单扩散或滤过方式吸收 (3)肌注比皮下注射吸收快 (4)水溶液吸收快,油剂和混悬剂吸收慢 (5)休克时,宜静脉给药
3,呼吸道吸收
(1)脂溶性小分子、挥发性药物或气体可从 肺胞吸收 (2)3-10μm颗粒可达细支气管,<2 μm可进入
弱碱性药物
BH+ H++ B Ka=[H+][B] / [BH+]
pKa=pH+log[BH+] / [B] 当[BH+] = [B]时,pKa=pH pKa:是药物解离50%时,体液的pH值。
2,滤过(过滤)
又称水溶扩散,是水溶性的药物,借助流体 静压和渗透压转运到低压侧的过程。 (1)分子量<100 (2)直径<膜孔 (3)极性分子、O2、CO2等气体可通过 (4)甘油难通过,葡萄糖不能通过
例:硫喷妥钠
脑
脂肪
分布 分布
效应
3,组织的亲和力
药物在与其亲和力高的组织分布较多。
例:①碘 甲状腺 ②钙
骨骼
③ 汞、砷
肝、肾
4,体液的PH和药物的理化性质
细胞内pH7.0,细胞外pH7.4
∴ 弱酸性药易自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
口服NaHCO3可使血液及尿液碱化,促进弱 酸性药物(如巴比妥类药物)由组织向血液和 尿液转运,促进排出,解救中毒。
四,药物的代谢
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结构变化,大多数药 物主要在肝脏代谢。
(1)第一相:氧化、还原、水解。 (2)第二相(结合反应):与内源性结
合剂(葡萄糖醛酸、甘氨酸)结合,或 乙酰化、甲基化结合。
药物代谢的目的
1,使药理活性改变: 灭活:由活性药物转化为无活性的代谢物。 活化:由无活性或活性较低的药物转化为有活性或
肺胞,粒径过大可停留在支气管,粒径过小可随 气体排出 4,皮肤和粘膜吸收 皮肤吸收能力差,粘膜比皮肤吸收能力强。
பைடு நூலகம்二)影响吸收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 (1)水和脂肪都不溶的药难吸收 (2)硫酸钡不吸收,氯化钡易吸收 2,首关效应
有的药物口服后,经肠粘膜和肝代谢,使进 入血液循环的药量减少,这种现象叫首关效应
R=D,A(C1-C2)/X D ,:扩散常数,R:扩散速率,A:膜面积,
(C1-C2):浓度梯度,X:膜厚度
弱酸性药物
HA
[H+]+[A-]
Ka =[H+][A-] / [HA]
pKa=pH+[HA] / [A-]
当[HA] = [A-]时,pKa=pH
pKa:是药物解离50%时,体液的pH值。
活性较高的代谢物。 2,使脂溶性药物转化成极性大或解离型,水溶性
增加,利于经肾排出。
药物转化的最终目的是促使药物排出体外。
(二)肝微粒体酶系
是混合功能氧化酶系 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上,可催化药 物等外来性物质的代谢,主要的氧化 酶系是细胞色素P-450。
3,吸收环境
(1)胃的排空、肠蠕动的快慢 ➢ ①推进性蠕动过快影响吸收。 ➢ ②适宜的蠕动有利于药物与肠壁接触,利于
吸收。 (2)胃肠内容物的多少和性质 ➢ ①内容物过多,影响药物与肠壁接触不利吸
收。 ➢ ②油及脂肪可促进脂溶性药物吸收。
三,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分布:指药物随血液循环转运到各个组织器官的过 程。
影响因素: 1,与血浆蛋白结合 结合形式的药物 ①不能跨膜转运;②不能被代谢
或排泄;③暂时储存在血液中,无生物活性 所以,结合率高,消除慢,维持时间长
2,局部器官血流量
药物可迅速分布到血流量大的组织器官,达到平衡。 肝、肾、脑、心血流量顺次减小。
重分布:药物首先分布到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然 后再向分布容积大的组织转移,称为重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