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2.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的科学。
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治疗作用:是指符合用药目的,并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的作用。
4.不良反应:是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5.副作用:是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6.毒性反应:是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7.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巴比妥类)8.变态反应:是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
9.继发反应:是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不良反应。
如二重感染。
※10.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细菌被杀灭,而耐药菌株大量繁殖,造成二重感染。
11.停药反应:是指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化的现象。
(苯妥英钠、可乐定)12.特异质反应:指少数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性发生了改变。
13.依赖性: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状态,表现为强迫要求连续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由于停药造成身体不适应。
14.最小有效量:是指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低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5.最大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效应强度随之增加。
但当效应增强到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
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又称效能。
16.半数有效量ED50:是指在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的药量。
17.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在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死亡的药量。
18.治疗指数:药物的LD50与ED50的比值表示药物的安全性,称为治疗指数。
19.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浅议机体功能状态及精神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浅议机体功能状态及精神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作者:刘志杰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5期刘志杰(赤峰学院医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应用药物后在体内产生的作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的差异、性别的不同、重要脏器病变、精神因素等,这些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本文主要分析机体功能状态及精神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关键词:机能状态;精神因素;药物作用;影响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3-0163-02药理学主要研究药效学和药动学两方面的内容,药物作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机体功能状态及精神因素这两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在用药过程中,我们要意识到这些影响因素,力图克服不利因素,努力保持有利因素,保证药物作用充分发挥.具体影响因素总结如下:1 机体功能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在某些病理和生理状态下,可引起机体一些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而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度.1.1 生理因素[1]1.1.1 年龄差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由于年龄不同,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状态也存在差异,同时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变化过程.国家药典规定儿童剂量为14岁以下的用药剂量;成人剂量的年龄段为14~60岁之间;60岁以上为老人剂量.小儿的肝肾功能及各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因此应用某些在肝内代谢的药物易引起中毒,并使经肾排泄的药物其排泄速度减慢.由于小儿血脑屏障及脑组织发育不完善,对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非常敏感.老年人的组织器官及其功能随着年龄增长伴有病理性衰退过程,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率亦相应减慢,对药物的耐受性也较差,故儿童和老人的用药剂量应参照成人酌减.1.1.2 性别不同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虽然性别不同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但我们应充分考虑妇女在月经、妊娠、分娩及哺乳等时期的特点.在妊娠期和哺乳期某些药物可经胎盘进入胎体或通过乳汁排泄而被乳儿吸收,有引起中毒的可能.另外,还有些药物可影响胎儿发育或致畸胎.1.2 病理因素各种疾病状态都可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发挥,比较明显的影响包括心脏及肝脏疾患、肾功能损伤、胃肠功能失调等.1.2.1 心脏疾患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强心苷类药物,在心脏功能状态不同的情况下,其药物作用也有明显差别.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由于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钝化,强心苷类药物可抑制钠泵活动,从而改善压力感受器的反射作用,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此外,强心苷类药物还可直接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降低血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加压素水平,所以强心苷类药物可以使心衰患者外周阻力下降,心排出量增加.而对正常人能直接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所以对心输出量影响不大[2].Ferguson等[3]报道,给中、重度心衰病人静脉用洋地黄制剂,利用微神经电位图,直接记录肌肉传出交感神经活动,观察到的结果是洋地黄有明显的交感神经抑制和外周血管扩张作用.1.2.2 肝脏疾病肝脏病变可影响肝药酶的活性,减慢药物的消除速度,延长药物的半衰期,易引起毒性反应的发生,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或减少给药剂量.肝脏是合成白蛋白的器官,肝硬化病人产生严重的低蛋白血症时,由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从而使药物的游离浓度增高.1.2.3 肾脏疾病肾脏病变使肾功能受损,经肾排泄的药物消除速度变慢,若不及时调整给药间隔时间或剂量,将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1.2.4 胃肠疾病胃肠道PH改变可影响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吸收;同时胃排空时间延长或缩短也直接影响在小肠吸收的药物作用时间,进而影响药效的发挥.腹泻时可减少药物吸收,而便秘可使药物吸收增加.1.2.5 发热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和散热过程来调节体温,使其维持于相对恒定水平.患者之所以发热,是由于病原体及其毒素进入体内,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并释放内热原,后者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使中枢合成、释放PG增多,PG再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提高,达37℃以上,这时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增高.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PG合成酶,使中枢PG合成减少而发挥解热作用,对直接注射PG引起的发热则无效.所以这类药物只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而对正常体温没有影响.2 精神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病人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情绪往往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如情绪激动可使血压增高,亦可引起失眠,暗示治疗可提高痛阈.由于心理作用,病人服用无药理活性的安慰剂对许多病症均可产生一定的效果.2.1 安慰剂效应安慰剂的定义是任何药物、药剂或程序产生的与其药理活性无关的效应.[4].研究疼痛背景下期待引起安慰剂效应的神经机制表明,减轻疼痛的期待可以激活阿片能神经系统,减少疼痛通路的传递,激活体内抗痛系统,使痛觉减轻[5].另有研究发现,阿片类止痛药和安慰剂效应引起的脑区活动相似,这说明疼痛背景下安慰剂效应可能与阿片类镇痛药的机制相似[6].及时给予不具有药理活性的安慰剂也可对失眠、心绞痛、神经官能症、感冒咳嗽等症状获得30%~50%的改善.2.2 情绪的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与药物疗效关系密切,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以及乐观的情绪会对药效产生良好的正面影响;反之,患者情绪悲观,医患关系紧张会对药效产生负面影响.心理神经免疫学指出,精神因素与内在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精神颓废、悲观失望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则会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人们长期处于紧张、激动状态下时,会导致内分泌活动发生紊乱,植物神经功能改变,表现为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精神状态不佳,情绪低落的患者应用利舍平、氯丙嗪、中枢抑制药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时,可加重患者的精神抑郁症状,甚至导致其自杀.因此,临床用药时,应鼓励患者以乐观的态度,正确对待疾病,积极治疗,即可以提高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又可以减轻疾病所带来的痛苦的主观感受,有利于药效的发挥.综上所述,机体功能状态影响药物作用的发挥,提示我们在今后的用药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同时也要重视精神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要给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参考文献:〔1〕杨世杰.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9.〔2〕王学英,柳景华.洋地黄治疗心力衰竭再认识.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5,3(6):465~467.〔3〕Fergusn DW. Digitalis and neurohormonal abnormalities in heart failure and implication for therapy. Am J Cardiol,1992,69:24~33.〔4〕Ernst E. Placebo: new insights into an old enigma. Edzard Ernst. Drug Discovery Today, 2007,12(9-10):413~418.〔5〕张莹,黄希庭.关于安慰剂效应的研究.心理科学,2008,31(1):214~217.〔6〕Petrovic P, Kalso E, Petersson K M, Ingvar M. Placebo and opioid analgesia: imaging a shared neuronal network. Science, 2002,295(5560):1737~1740.。
药理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浙江中医药大学
药理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章测试1.药动学是研究()。
参考答案: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
2.药理学研究内容包括()。
参考答案: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其动态变化的规律3.机体有病原体入侵时,药理学研究内容扩大到机体、药物、病原体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参考答案:对4.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四个过程。
()参考答案:对5.在药理学的学习中,代表药物至关重要。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消除半衰期(t1/2)是指()。
参考答案: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2.主动转运的特点是 ( ) 。
参考答案:通过载体转运,需要耗能3.大多数药物是按下列哪种机制进入体内? ( )参考答案:简单扩散4.对于同一个体,肝脏药物代谢酶的活性是固定不变的。
()参考答案:错5.肾脏是排泄的主要器官。
()参考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完全激动药是指与受体 ( )参考答案:有较强亲和力,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2.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 ( )参考答案: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3.可用于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参数是 ( )参考答案:治疗指数4.竞争性拮抗剂具有的特点是 ( )参考答案:可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最大效应不变5.药物的毒性反应包括 ( )参考答案:肾损害;骨髓抑制;致畸胎;呼吸抑制第四章测试1.胆碱能神经不包括 ( )参考答案:绝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2.有关毛果芸香碱的叙述,错误的是 ( )参考答案:可引起眼调节麻痹3.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的作用不包括 ( )参考答案:兴奋心脏4.阿托品的临床应用不包括 ( )心肌梗死5.治疗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是 ( )参考答案:肾上腺素第五章测试1.地西泮可用于()参考答案:抗癫痫和抗惊厥;麻醉前给药;抗焦虑;催眠2.氯丙嗪可用于()参考答案:药物中毒引起的呕吐;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呃逆3.阿片受体拮抗药为 ( )纳洛酮4.治疗帕金森病的抗胆碱药是 ( )参考答案:苯海索5.关于吗啡的叙述,以下哪一项是正确的 ( )参考答案:禁止用于分娩止痛第六章测试1.阿司匹林的用途不包括以下哪一项?()参考答案:用于低温麻醉2.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的机理是()。
机体病原体药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机体、病原体和药理是生物医学领域中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理解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机体、病原体和药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
一、机体是指生物体内部的各种器官和组织的总称,包括人体、动物体和植物体。
机体对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维持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保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机体的免疫系统是保护机体不受病原体侵害的重要防线,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大部分,对抗病原体的侵袭。
二、病原体是指能够导致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真菌等生物体。
病原体的侵袭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的激活,并引发相应的炎症和免疫反应。
病原体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它们能够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并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三、药理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发挥作用的科学,它主要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代谢和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等。
药物可以通过改变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来治疗疾病,包括抗感染药物、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肿瘤药物等。
药物的选择和应用往往取决于病原体的种类和机体的具体情况。
机体、病原体和药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生理过程,能够有效清除病原体并恢复机体的健康状态。
药物作为治疗手段,可以通过调控机体的免疫和炎症反应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另外,病原体的种类和致病机制也影响着药物的选择和应用,不同的病原体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药物进行治疗。
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合理应用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根据机体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以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另还需要考虑到病原体的种类和耐药性等因素,以确保药物对病原体的有效杀灭和清除,避免疾病的复发和传播。
机体、病原体和药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维护着生物体的健康和稳定。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简介药物的作用是通过药动学过程在机体中发挥的。
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经历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药物效应的影响。
药物的药动学参数和机体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对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了解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是药物研发、药物治疗和临床用药的重要基础。
药物吸收过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过程受多个因素影响,包括药物的物化性质、给药途径和机体的生理状态。
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常见的药物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肤贴剂、注射等。
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方式,通常通过胃肠道吸收。
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受多个因素影响,包括药物的溶解性、肠道通透性、肠道移行时间等。
口服给药的优点是方便,但吸收过程可能受到饮食和其他药物的影响。
皮肤给药皮肤给药是将药物应用于皮肤表面,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这种给药方式适用于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
皮肤的生理状态和药物的物化性质对吸收过程有重要影响。
例如,皮肤的角质层对药物的渗透有阻碍作用,而某些药物可以通过辅助技术(如电泳)增强皮肤的透过性。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液循环中,避开消化道吸收过程。
这种给药方式可使药物迅速达到有效浓度,适用于紧急治疗和无法经口服给药的情况。
常见的注射途径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
药物分布过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过程受多个因素影响,包括药物的脂溶性、蛋白结合率、血流量和组织通透性等。
药物分布指的是药物在各组织和器官之间的转移和分布。
药物的脂溶性决定了药物在细胞膜中的渗透能力,脂溶性高的药物更容易穿过细胞膜进入组织。
药物在血液中的蛋白结合率也会影响药物的分布,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分布到组织的能力降低。
血流量和组织通透性是影响药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血流量高的器官(如心脏、肝脏、肾脏)更容易接收到药物,而血流量低的器官(如脑、脂肪组织)则分布较少。
组织通透性指的是药物通过组织的难易程度,如血脑屏障可以限制某些药物通过,从而影响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动物药理学
来至植物---中草药。 来至动物---生化药物,胰岛素、胃蛋白酶 。
动物药理学
来至矿物---无机药物:氯化钠、硫酸钠等。 来至微生物的---抗菌素和生物制品:青霉素 、疫苗等。 ②人工合成和半合成药物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称为对症治疗 ,亦称治标。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 本兼治。 2)不良反应 包括:①副作用②毒性反应③后遗效应④变 态反应⑤继发反应 1.2.4药物作用的机理 1)通过受体产生作用。 2)通过改变机体的理化性质而发挥作用。 3)通过改变酶的活性而发挥作用。
动物药理学
4)通过影响或参与细胞的物质代谢过程而发 挥作用。 5)通过改变细胞的通透性而发挥作用。 6)通过影响体内活性物质的合成和释放而发 挥作用。 1.3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1.3.1 药物的跨膜转运。转运方式主要有: 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少部分还存在胞饮、 胞吐和吞噬。
药物的剂型通常按形态分为液体制剂、半 固体制剂、固体制剂、气体制剂和注射剂5类 ,疗效速度一般以注射剂最快,其次是气体 制剂和液体制剂、固体较慢,半固体多为外 用药。
动物药理学
1)液体制剂 从外观上看呈液体状态。
液体制剂的特点是:吸收快、生物利用度 高,能迅速发挥药效;给药途径广、可内服 也可外服;减少胃肠道刺激,且剂量较易控 制,便于使用。稳定性差(易降解、霉变) ;储存、运输以及携带均不方便。
动物药理学
2)固体制剂 从外观上看呈固体状态。优点是:比较稳 定、便于储藏、容易运输和储存方便。 包括:散剂、颗粒剂、片剂、丸剂、胶囊 剂、微囊剂、栓剂 4)气体制剂 气体制剂通过呼吸道吸入后经肺泡毛细血 管迅速吸收,速率仅次于静脉注射。 气体制剂使用方便、药物分布均匀,对创 面可减小局部给药的机械刺激作用,剂量准 确、奏效快。
3.药理学(第6版)3第三章_药物代谢动力学
2. 零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
单位时间内始终以一个恒定的数量进行消除。 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
3.米氏消除动力学(混合型消除):
是指包括零级和一级动力学消除在内的混合型消 除方式。如当药物剂量急剧增加或患者有某些疾病, 血浓达饱和时,消除方式则可从一级动力学消除转 变为零级动力学消除。如乙醇血浓<0.05 mg/ml时,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但当>0.05 mg/ml时,则可转 成按零级动力学消除。
4. 首关消除(首关效应):指口服给药后,部分 药物在胃肠道、肠黏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 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5. 吸收环境(胃肠方面): ①蠕动功能;
②吸收表面积、血流量、病理状态等。
6. 其他:胃肠内pH,药物在胃肠中相互 作用、食物等对药物的影响。
二、直肠给药
经直肠给药仍避免不了首关消除。吸收不如口服。唯一 优点是防止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性。 三、舌下给药
第五节 排泄
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物被排出体 外的最终过程,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 要器官。 排泄途径: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胆汁、乳腺、汗腺、唾液腺、泪腺也 可排泄。
第六节 药动学的基本概念
药量-时间关系: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1.影响锯齿形曲线的主要因素为: ➢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血浆半衰期 ➢ 每次剂量(mg/kg) ➢ 用药间隔时间 ➢ 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和每日用药总量等
2.等量多次用药的药时曲线特点 ● 坪浓度高低与每日总量成正比 ● 坪浓度高限与低限之间的波动幅度与每日用药
量成正比;每日量相同,与给药次数有关 ● 趋坪时间需要4~5个半衰期,达稳态后给药量等
局部器官血流量
血流丰富的器官,药物吸收后,可迅速达到较高浓度。 重分布。
组织的亲和力
体液pH和药物的理化性质
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 pH约7.0,细胞外液 pH约 7.48。 弱酸性药物易自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细胞外浓度高 弱碱性药物则相反,在细胞内浓度较高
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 是由血一脑、血一脑脊液及脑脊液一脑三 种屏障组成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0年1 2月20 日星期 日上午7 时42分 36秒07 :42:362 0.12.20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 年12月 上午7时 42分20 .12.200 7:42De cember 20, 2020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 020年1 2月20 日星期 日7时42 分36秒 07:42:3 620 December 2020
ln 2 0.693
t 1 / 2
kk
2. 零级动力学消除
指单位时间内消除相等量 的药物(超过机体的消除能 力) ●单位时间消除恒量的药物 ●消除速率与药量或浓度无关 ●半衰期不恒定,可随给药剂 量或浓度而变化。
3. 非线性动力学消除
● 在血药浓度过高时,以零级动力学消除, ● 在治疗剂量时,血药浓度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药代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药性动力学是研究人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是如何吸收,分配,代谢,排泄的。
了解药物动力学对于确定药物的最佳剂量和剂量时间表以及预测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毒性至关重要。
吸附是药物进入血液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发生,包括口服,静脉注射,肌肉内,以及皮下服用。
药物的化学性质,制剂,个体生理等因素在药物吸收中起到作用。
有些药物在食物存在的情况下吸收得更好,而另一些药物则没有。
分发涉及在整个体内运输毒品。
这个过程受到血液流动,组织绑定,药物跨细胞膜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高蛋白质结合的药物的分布量可能较小,因为它们基本上与血浆蛋白结合,不能轻易渗透到组织中。
代谢法(英語:Demobolism),常称为生物转化法,是体内化学改变药物以方便其排泄的过程。
多数药物代谢发生在肝脏,酶将药物分解为更容易排泄的代谢物。
然而,这些酶的活性可能因个体而异,导致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不同。
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物从体内消除。
肾脏是负责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但药物也可以通过汗,唾,母乳排泄。
肾脏排泄受光泽过滤,输卵管分泌,输卵管再吸收等因素影响。
肾功能受损可能导致药物及其代谢物的积累,导致潜在的毒性。
了解药效动力学的重要性的一个有趣的例子是药物华法林,它被用作抗凝血剂。
沃法林的疗效指数很窄,这意味着安全有效的剂量和毒性剂量之间的差别很小。
芳龄,遗传学,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可以极大地影响华法林的药效动力学。
必须密切监测接受华法林的病人,以确保他们得到适合其个人药物动力学特征的剂量。
药物动力学是药物发展和临床实践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了解药物是如何被吸收、分配、代谢和排泄的,就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
通过考虑药物的药效动力学特性,保健专业人员可以优化个别患者的药物疗法,并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药物作用的生命科学基础
血液循还起着运载、储存、代谢和缓冲作用, 是药物分布的关键。 药物储存库:当血药浓度下降时与蛋白结合的 药物逐渐释放; 缓冲作用:血中含大量的碳酸盐、磷酸盐和蛋 白质可以中和酸性(或碱性)的药物
2021/5/23
⑴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药物吸收入 血后随血液 循环向全身 分布的过程
药物作用的生命科学基 础
2021/5/23
2-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一、药物作用过程 二、药物的转运过程 三、药物代谢
2021/5/23
一、 药物在体内的作用
药物与机体发生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药物对机体的作 用(药效学方面的问题)以及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机体本身对药物这个外源性物质所产生的影响是多种 多样,既有物理化学方面的作用,也存在使药物分子 发生化学变化的反应,这两种作用的结果显示出药物 分子及其代谢物的时间(体内药物留存时间)和空间 (体内药物分布状况)的特征,并决定药物对于机体 的作用强度、选择性和持续时间。机体对于药物的作 用实际上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2021/5/23
例如:
抗疟药
需水溶性
血液循环
需脂溶性 红细胞膜、 疟原虫膜
疟原虫DNA 生长、繁殖
抗疟药效
2021/5/23
进入 穿过 作用 干扰 产生
② 药物的分配系数partition coefficient
p c生物相 c有机相 cOctanol cO
c水相
c水相
cwater
cw
药物必须既具有一定的水溶性 又具有一定的只溶性 才能产生药效,否则无效。
口服药物
强亲水性或强亲脂性都将显著降低药效或无效。
2021/5/23
分子的结构取代基对脂水分配系数P影响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一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和作用原理及其规律的科学。
药物一可用于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化学物质。
毒物一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药效学一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及规律的学科。
药动学一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及规律的学科。
药物作用一是药物引起机体组织器官机能或形态的变化。
兴奋作用一是使机体某种机能提高的作用。
抑制作用一是使机体某种机能降低的作用。
选择性一是药物在体内只对部分组织器官起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起作用的性质。
局部作用一是药物吸收前在用药局部产生的作用。
吸收作用一是药物吸收人血液循环后到达靶组织器官产生的作用。
治疗作用一是符合用药目的而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对因治疗一是消除原发致病因子的治疗。
对症治疗一是改善或消除疾病症状的治疗。
不良反应一是不符合用药目的而又会给人体带来不利影响的作用。
副作用一是药物在治疗量下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作用一是用药过量、过快或时间过长所致机体的病理变化或损害。
后遗效应一是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变态反应一是过敏体质者对药物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
基因缺陷反应一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生化缺陷所致的个体特异反应。
成瘾性一是药物在长期应用后可参与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一旦停药即可引起机体机能紊乱的特性。
戒断症状一是对某药成病的机体,一旦停药即出现与原病无关的症状和体征。
反调现象一是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而致原病复发或加重的现象继发反应一是继发于治疗作用出现的不良反应。
常用量(治疗量)一是临床常用的能安全有效地防治疾病的剂量。
极量一是药典故规定的允许临床使用的最大剂量。
量效关系一是药物效应随用药剂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量反应一是药物的效应指标在原基础上用数量的增或减表示的反应,质反应一是药物的效应指标以全或无的形式出现,可用阳性或阴性来表示的反应。
效价(强度)一是药物达一定效应时所需剂量。
效能(最大效应)一是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治疗指数一是LD50与ED50之比。
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药物作用 药物效应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选择性——是指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产生作用。
选择性高的药物,针对性强 选择性低的药物,针对性差,作用范围广 选择性是相对的,与剂量密切相关 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 剂量与反应 剂量(dose)—— 一般是指药物每天的用量,是决定血药浓度和药 不良反应 ——不符合用药目的,对患者不利的作用。
副作用:药物本身固有的,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特点: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是相对的; 取决于药物的选择性。
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伤性反应。
◇急性毒性:用药后立即出现。
多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
◇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后出现。
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
◇特殊毒性:包括“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效应。
例:镇静催眠药引起的“宿醉”。
变态反应:少数免疫反应异常患者,受某些药刺激后发生的免疫异常反应。
与毒性反应的区别:与剂量和疗程无关;与药理作用无关;不可预知。
特点:过敏体质容易发生; 首次用药很少发生; 过敏性终生不退; 结构相似药物有交叉过敏。
特异质反应:是一类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
例:蚕豆病。
继发作用:药物治疗作用所引发的不良后果。
例:广谱抗生素引起的二重感染。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重新出现或加剧,又称停药症状或反跳现象。
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乐定或普萘洛尔突然停药,都可引起反跳现象。
依赖性: 生理依赖性(躯体依赖性或成瘾性):是指反复使用某些药物后造成的一种身体适应状态。
特点:一旦中断用药,即可出现强烈的戒断症状; 机体已产生了某些生理生化的变化。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分为四类 消化道给药、注射给药、吸入给药和经皮给药。
常用的给药途径
图3 给药方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2、机体因素
pH与pKa对吸收的影响 pH值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口服药→胃肠道 70% 胃0.9~1.5 酸性药物不易解离,以分子形式吸收 60% 肠8~8.7 与胃液相反,酸性(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 50%
膜蛋白质分类:
①由亲水氨基酸组成,以非共价键形式与脂质结合, 为外在性或表在性蛋白质。可吸收或伸展形成细 胞变形,称为吞噬作用。
②两头是亲水性氨基酸,中间是疏水性氨基酸,可 由膜一侧穿到另一侧,相互连接后形成离子通道, 为内在蛋白质。
二、药物的跨膜转运
载 体 转 运
1、被动转运
指药物依赖于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 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进行跨膜转运。 特点*:a、仅沿浓度梯度转运,由高侧向 低侧(浓度)转运;b、速度与膜两侧浓差 成正比;c、不需ATP酶作用,无能耗;d、 无饱和现象。 应用:多数药物。
氧化:包括羟化、醇或醛脱氢、脱胺氧化等。这 些反应可分别通过微粒体酶系或非微粒体酶系。 还原:代谢中不及氧化普遍,含有偶氮基和硝基 的药物,可经肝微粒体酶还愿为相应的胺类;还 有卤代化合物的脱卤、还原等。 水解:多发生在含酯键和酰胺键的药物。
(四)肝药酶肝脏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 由多种酶所组成,可作为单加氧酶、脱氢酶和酯酶的功 能催化药物的代谢反应,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 系统。某些药物可使肝微粒体酶系的活性增强或抑制。 1.肝药酶诱导药:能够诱导P450酶,使之活性增加的药 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使之代谢加快。 eg:苯巴比妥使双香豆素的血药浓度及凝血酶原t降低。 2. 肝药酶抑制药:能够抑制P450酶,使之活性减弱的 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使之代谢减慢。 eg:氯霉素与苯妥英合用时,可使苯妥英在肝内的生 物转化降低,血药浓度升高,甚至可引起毒性反应。
药物与机体的相互关系
肠道
胎盘屏障
血 脑 屏 障
(五)房室模型与半衰期概念
• 一 房室模型:把有机体看成一个系统,并分为 若干个房室,把药物在系统内转运和分布速 率相同或相似的部分组合成一个房室,从 而可分为一室模型和二室模型等。 • 二 半衰期:是指血液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 所需的时间,又称血浆半衰期或生物半衰 期。
2.主动转运
药物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 需要载体,需要能量,有竞争性和饱和性
药物的跨膜转运
二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
分布
排泄
生物转化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
1.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2.影响吸收的因素
①药物因素:理化性质、药物剂型、给药途 径
②机体因素:吸收环境、吸收部位等 3.各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 ①胃肠道给药 A 以被动扩散从胃肠黏膜吸收,主要是小
药物的体内过程
C 首关效应
口服药物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然后进 入全身 血液循环,有些药物进入肝脏就被肝药酶代 无活性或 活性药物 活性降低 谢,进 入体循环的药减少,药物效应下降。
无活性药物 极少数 活性药物 产生活性 大多数
门静脉 酶
低活性物
药物的体内过程
②注射给药
静脉、肌肉、皮下和皮内注射等
(二)药物作用的非受体机理
• • • • • • • 1,对酶的作用 2,影响离子通道 3,对核酸的作用 4,影响自体活性物质或神经递质 5,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 6,影响免疫机能 7,理化条件的改变
第二节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一. 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 1,被动转运 2,主动转运 3,易化扩散 4,包饮作用
1.被动转运
• • • • • • • • 药物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 ①简单扩散,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 分子量小(200以下)、脂溶性大,极性小(非 离子型)药物较易通过,离子型难以通过。 ②易化扩散,药物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 依靠载体 有竞争性和特异性 ③滤过,直径小于膜孔(分子量﹤100)水溶性药物 借助膜两侧的流动静压和渗透压差通过膜孔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d)药物所在环境的PH值:
弱酸性药物在体液中的解离反应式: HA
H+ A-
Ka=[H+][A-]
[HA]
两侧取负对数:
[A-]
-lgKa=-lg [H+]-lg[HA]
PKa=PH-lg[A-] [HA]
HA为非解离型药物,A- 为解离型药物 Ka为解离常数 -lgKa为PKa(解离度)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10PH-PKa =[A-] [HA]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小肠是绝大多数药物吸收的主要场所。
原因:
小肠PH范围较广(PH 4.8—8.2),能满足绝 大多数药物吸收PH值的要求。 小肠肠道表面很薄,吸收面积广。
药物在小肠中移动速度较慢,吸收充分。
首过消除:经胃肠粘膜吸收的药物再入体循环 之前常经门静脉入肝脏或在肠中发生转化使得 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主动转运特点:
需要载体,载体对药物有特异选择性。
此种转运需要消耗能量。 受载体转运能力的限制,当载体转运能力达到 最大时有饱和现象。
不同药物同时被同一载体转运时,有竞争性抑 制现象发生。 当膜一侧的药物转运完毕后,转运即停止。
例如:甲状腺摄碘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不需要载体。
不消耗能量。
转运时无饱和现象。
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当膜两侧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保持在动态稳 定水平。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被动转运又分为三种情况:
(1)脂溶扩散(简单扩散):即药物通过溶于脂 质膜的被动扩散。
影响脂溶扩散的因素: a)离度。 大多数药物都是弱酸性或弱碱性的解离型分子,在溶 液中以解离型和非解离型存在,通常只有非解离型的部分 才能通过脂质膜,解离部分一般较难通过。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机体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机体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药物在体内产生的效应常常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即相同剂量的药物在不同个体间产生的效应不同,这种因人而异的药物反应称为个体差异。
年龄方面药物作用的年龄差异主要表现在儿童和老年人群中,这是因为机体的许多生理机能与年龄有关,比如:肝脏和肾脏的功能。
⑴儿童正处于机体的发育和快速生长阶段,其肝、肾、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等还未发育完全,一般对药物的反应比较敏感,易于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儿童应减量用药。
肝脏是药物重要的代谢消除器官,儿童时期由于肝脏尚未发育完全,其肝药酶的活性较低,使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消除受到影响,以致出现不良反应。
如新生儿肝脏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易于导致呼吸抑制;激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可使儿童的生长发育出现异常或障碍;四环素可与钙离子结合而沉积于生长中的骨骼和牙齿中,使牙齿变成黄褐色,称为四环素牙,因此儿童禁用该类药物;儿童的体液占体重的比例大,其水盐代谢转换率较快,但调节能力较差,因此对利尿药非常敏感。
根据儿童用药的特点,要严格按照儿童剂量用药。
⑵老年人的心、肝、肾、中枢神经系统等器官的功能明显衰退,一方面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明显降低,可使血药浓度过高或作用持续时间过于持久而出现不良反应甚至毒性;另一方面对许多药物的耐受性较差,也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对老年人的用药也应慎重,一般减少用药的剂量。
性别方面这方面的差异相对年龄差异而言不是那么明显,多数药物的效应本身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有些药物的体内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对药物的效应产生间接地影响。
如:利多卡因在女性体内的半衰期比男性长;阿司匹林和利福平在女性体内的血药浓度高于男性;普萘洛尔、氯氮卓和地西泮在女性体内的清除率低;因为女性在月经期、怀孕和哺乳期能够通过改变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清除而对有些药物的体内过程产生影响,使药物的药动学行为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
此外对于月经期。
怀孕和哺乳期的女性,用药适应特别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2-
④
P-450-Fe2+药物
o b5r
Fpbo
NAD NADH
O2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2, 药物对肝微粒体酶系的影响
(1)酶的诱导 指某些药物可使肝药酶合成加速或降解减慢。 如: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甲丙氨脂、苯妥英钠、利
福平等。
意义:可加速自身代谢和其他药物代谢。 如:①苯巴比妥可加速双香豆素代谢
当 Ct = ½ C0时,则 t½ =0.693 / K K:消除速率常数,C:血药浓度, t½:消除 半衰期(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消除曲线和血浆半衰期
血浆消除半衰期(t½ ):血 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 要的时间.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2, 零级动力学
单位时间内消除等量的药物,也称恒量 消除。消除量与血药浓度无关,是体内药 量过大,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所致。
进入肺胞,粒径过大可停留在支气管,粒径过 小可随气体排出 4,皮肤和粘膜吸收 皮肤吸收能力差,粘膜比皮肤吸收能力强。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二)影响吸收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 (1)水和脂肪都不溶的药难吸收 (2)硫酸钡不吸收,氯化钡易吸收 2,首关效应
有的药物口服后,经肠粘膜和肝代谢, 使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减少,这种现象叫 首关效应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弱碱性药物
BH+ H++ B Ka=[H+][B] / [BH+]
pKa=pH+log[BH+] / [B] 当[BH+] = [B]时,pKa=pH pKa:是药物解离50%时,体液的pH值。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2,滤过(过滤)
又称水溶扩散,是水溶性的药物,借助流 体静压和渗透压转运到低压侧的过程。 (1)分子量<100 (2)直径<膜孔 (3)极性分子、O2、CO2等气体可通过 (4)甘油难通过,葡萄糖不能通过
如下:
②
③ P-450-Fe2+药物 O2
① P-450-Fe3+药 物
药物
Fpao
NADPH
P-450-Fe2+药物 O2
P-450-Fe3+ e2
药物 哦
- Fpar
NADP P-450-Fe3+药物
P-450-Fe3+ 药物哦
+e2- O2
b5 Fpbr
H2O P-450-Fe3+ 药物
⑤ O22-
2,有肝肠循环的药物(洋地黄)作用时间延 长,中毒时可采用洗胃,导泻等方法,促进 排泄。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三)乳汁排泄 乳汁偏酸,有利于弱碱的排出。 有乳汁排泄的药物,应考虑对乳儿的影响
(四)其他 1,肠液,唾液,泪液和汗液 2,呼吸道可排出挥发性药物和气体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第二节 药动学基本概念
一、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三, 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的 速率和程度的一种量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 相对生物利用度=
AUCpo/Dpo AUCiv /Div AUCt/Dt AUCr /Dr
×100% ×100%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四,表观分布容积
表观分布容积(Vd):是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 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4,清除率
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表观分布容积 的部分,即每分钟有多少毫升血中的药量 被清除。
肾清除率(CLr)和肝清除率(CLh) CL= CLr+ CLh+其它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六, 房室模型
假设人体分为若干个房室,药物进入机 体后便分布在这些房室中。常用的有一室和 二室模型。 1,一室模型是认为药物进入体内后,迅速均 匀分布到全身体液和各器官中,达到动态平 衡。 2,二室模型是认为药物进入体内后,先分布 到中央室(如血液和心、肝、脑、肾等血液 丰富的器官),再缓慢地分布到周边室。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3,易化扩散
又称载体转运。 特点: (1)需要载体,既通透酶(permease) (2)不需要ATP (3)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运 (4)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现象 例:葡萄糖 红细胞,胆碱 神经末梢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二)主动转运
又称逆流转运。 特点: (1)需载体 (2)消耗ATP (3)由低浓度或低电位侧向高浓度或高电位
描述药物分布的情况,表示药物在组织中的分 布范围广不广。
Vd 越大,血药浓度越低; Vd 越小,血药浓度越高。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五, 速率过程和有关参数
一级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 药物。dC/dt=-kC,积分后得Ct=C0e-kt,取 自然对数得㏑Ct - ㏑C0=-kt,转为常用对数 后log C0 - log Ct=kt / 2.303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3,吸收环境
(1)胃的排空、肠蠕动的快慢 n ①推进性蠕动过快影响吸收。 n ②适宜的蠕动有利于药物与肠壁接触,利
于吸收。 (2)胃肠内容物的多少和性质 n ①内容物过多,影响药物与肠壁接触不利
吸收。 n ②油及脂肪可促进脂溶性药物吸收。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三,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分布:指药物随血液循环转运到各个组织器 官的过程。
侧转运 (4)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现象
例:Na+-k+-ATP酶,Ca2+-Mg2+-ATP酶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三)膜动转运(cytosis)
指大分子转运伴随膜运动。 1,胞饮(pinocytosis):又称吞饮或入胞,指
液态蛋白质或大分子物质,可通过生物膜内 陷形成吞噬小胞,进入细胞内。 2,胞吐(exocytosis):又称胞裂外排或出胞, 指液态大分子,可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 例:胞饮:垂体后叶素粉剂经鼻粘膜吸收
R=D,A(C1-C2)/X D ,:扩散常数,R:扩散速率,A:膜面积,
(C1-C2):浓度梯度,X:膜厚度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弱酸性药物
HA
[H+]+[A-]
Ka =[H+][A-] / [HA]
pKa=pH+[HA] / [A-]
当[HA] = [A-]时,pKa=pH
pKa:是药物解离50%时,体液的pH值。
②苯巴比妥预防新生儿脑核性黄胆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2)酶的抑制
指某些药物可抑制肝药酶的活性。 如:氯霉素、对氨水杨酸、异烟肼、保泰松。
意义:可减慢自身代谢和其他药物代谢。 如:氯霉素可减慢苯妥英钠的代谢。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苯巴比妥加速双香豆素代谢
素 苯妥英钠
(2)有些弱酸或弱碱性药物,以不同的非特 异性载体从近曲小管分泌排泄。该载体特 异性不高,两个弱酸(或弱碱性)药物, 经同一载体分泌时,可发生竞争性抑制。 如丙磺舒和青霉素。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二)胆汁排泄
1,许多药物经肝排入胆汁,由胆汁流入肠腔, 随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可在肠腔重吸收,重 新回到肝,形成肝肠循环。
口服NaHCO3可使血液及尿液碱化,促 进弱酸性药物(如巴比妥类药物)由组织 向血液和尿液转运,促进排出,解救中毒。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5,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是位于血-脑,血-脑脊液,脑 脊液-脑三者之间的屏障,它可限制某些物 质进入脑组织。
①毛细血管内皮间的紧密联结 ②基底膜外有星形胶质细胞覆盖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2,负荷量与维持量 首次服用负荷量,使药浓迅速达
坪浓度 负荷量加倍可在一个半衰期达到
坪浓度。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1/17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胞吐:腺体分泌,递质释放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二、药物的吸收和影响因素
(一)药物的吸收 吸收:指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消化道吸收 (1)主要为被动吸收 (2)分子量越小,脂溶性越大,越易吸收 (3)非解离型,比解离型易吸收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小肠是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
理由: (1)有绒毛,吸收面积大 (2)蠕动快 (3)血流量大 (4)pH范围广(4.8-8.2) (5)除简单扩散外,还有主动转运和易化扩
影响因素: 1,与血浆蛋白结合 结合形式的药物 ①不能跨膜转运;②不能
被代谢或排泄;③暂时储存在血液中,无 生物活性 所以,结合率高,消除慢,维持时间长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2,局部器官血流量
药物可迅速分布到血流量大的组织器官,达到 平衡。肝、肾、脑、心血流量顺次减小。
重分布:药物首先分布到血流丰富的组织器
官,然后再向分布容积大的组织转移,称为重 分布。
例:硫喷妥钠
脑
脂肪
分布 分布
效应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3,组织的亲和力
药物在与其亲和力高的组织分布较多。
例:①碘 甲状腺 ②钙
骨骼
③ 汞、砷
肝、肾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4,体液的PH和药物的理化性质
细胞内pH7.0,细胞外pH7.4
∴ 弱酸性药易自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五,药物的排泄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 的过程。 (一)肾排泄 肾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1,肾小球滤过
肾小球毛细血管膜孔较大,滤过压高,除结 合型药物一般都能滤过。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2,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
(1)弱酸或弱碱性药物,在肾小管能以简单 扩散的方式重吸收。碱化尿液促进弱酸性 药排出。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