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18《童年的水墨画》教案设计
三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水墨画》教案3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水墨画》教案3篇三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水墨画》教案1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
水墨染绿钓竿扑腾打碎拨开浪花葫芦清清爽爽蘑菇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这首儿童诗是由哪几个场景组成的?(指名让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个场景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仔细阅读《溪边》,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大意。
明确:这首诗描绘了溪边钓鱼的场景,先静后动,勾勒出一个垂钓儿童的形象。
(2)“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垂柳当作人来写,以溪水为镜梳妆,写出了垂柳也爱美。
由于有垂柳的倒影,溪水变绿了,如玉带一般,也写出了溪水的碧绿、狭长、平静。
(3)品读“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一句。
明确: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
这里有绿色的柳树、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溪水染绿了,还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多美的画面啊!“染”字富有动感,“立”字运用传神,静静的钓竿上立着红蜻蜓,使人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儿受惊。
此处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
(4)怎样理解“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一句?明确:这句写鱼儿上钩的一刹那,孩子手忙脚乱,原有的寂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
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溪边热闹起来。
2.仔细阅读《江上》,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大意。
明确:这首诗描绘了江上游泳嬉戏。
写了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鲜明的形象感。
(2)“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明确:这一句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手法。
句中的“鸭群”指一群孩子,“翅膀”指孩子们的胳膊,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跳入水中的情态。
(3)品读“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一句。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3篇)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优秀3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本文范文的我为您带来的3篇《童年的水墨画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本文范文将不胜荣幸。
童年的水墨画篇一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只是为了读而读。
采取的方式多样化,可以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才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才能在阅读中学到知识,得到美的享受,获取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现以《童年的水墨画》为例,谈一谈我对阅读教学的认识。
我先让学生自立自主地阅读,把课文内容读正确、流利,然后引导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读出轻重起伏,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再重视形象感悟,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读边绘画,边读边体会。
我这样启发学生:《童年的水墨画》是由三首小诗组成,并不是图画,同学们,我相信大家精读、细读课文以后,一定能把美丽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的脑海,展示在我们的眼前。
学生精神饱满,学习状态极佳,马上投入到阅读中去,用心地去思考,尽情地去想象。
在相互交流时,有的同学动情地说:“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读书的小孩,坐在喧闹的街头,全神贯注地读着名著《水浒传》,汽车鸣笛,喇叭声响,行人哗笑,一点儿没有影响到他。
这种精神使我深受感动。
”有的同学愉快地回答:“你看,溪水澄澈碧绿,垂柳袅袅倒映在溪水里。
溪边一个钓鱼的小孩钓上来一条大鱼,高兴得笑了起来。
多么叫人羡慕啊!”有的同学微笑着告诉大家:“我好像看到了一群小孩在河里嬉戏,你拨我溅,多么快活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描述着自己想象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美妙的图画,他们把课文读活了!接下来,我让他们把想到的美景画在纸上,就更认真了。
你瞧,一个个又细细地把课文品读一番,生怕画的时候漏掉了“好镜头”。
张书豪同学自言自语地说:“哦,钓竿上还有一只红蜻蜓呢!我差点忘了画。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三篇
【导语】童年是⼀幅画,画⾥有我们五彩的⽣活,童年是⼀个梦,梦⾥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字,背诵喜欢的诗歌,了解⼉童诗的特点,尝试写⼀⾸⼉童诗。
教学过程 ⼀、出⽰课题,朗读诗歌 1、出⽰课题《⼉童诗两⾸》,说说你知道那些⼉童诗。
可以说说诗歌的题⽬,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两句。
2、朗读课⽂,能把诗歌流畅的朗读下来。
⼆、⽐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童诗,⽐较:这两⾸⼉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诗歌,《童年的⽔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标题;每⼀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朗读这两⾸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 ②说说《童年的⽔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活场景? ◇在街头看书 ◇在溪边钓鱼 ◇在江上游泳 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 三、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小学三年级语文《童年的水墨画》原文、教案及练习题优秀7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童年的水墨画》原文、教案及练习题优秀7篇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尝试用水和水墨画颜料融合进行调配,画出深浅红色的樱桃。
2、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大胆的添画。
活动准备:PPT,粗细毛笔每人两支,宣纸,颜料,调色盘,墨汁,水。
活动重点:尝试用水和水墨画颜料进行融合、调配。
活动难点:用侧峰用笔画出深浅不一的红色樱桃。
活动过程:一、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魔术袋,里面装着一种水果,它小小的,红红的,有一个细细长长地果柄、下面还有一个果脐,猜一猜是什么水果呢?”2、教师:“我们一起对着魔术袋喊变变变,把水果变出来。
(播放PPT)变变变,哇,原来是樱桃,它小小的,红红的,上面有一个细细长长的果柄,下面还有一个凹进去的果脐。
我变变变,魔术袋变出了许多的樱桃,我再变变变,哇樱桃变到盘子里去了,变变变,哇,樱桃又变到篮子里去了。
”二、说说、看看、画画1、教师:我们来看一看,魔术袋变出的这些樱桃有什么不一样吗?教师小结:有的樱桃衣服的颜色有深有浅。
有的樱桃只有一个,有的樱桃和好朋友手拉手在一起。
有的是躺下来的,有的是站起来的像是在跳舞一样。
2、师:魔术袋想请小朋友们帮它再画一些樱桃装在袋子里。
这些樱桃都是魔术袋用毛笔和水墨画颜料变出来的,那你们知道怎么样才能用毛笔画出有深有浅的`樱桃吗?3、教师示范:我们先用毛笔放在水里蘸一蘸,然后蘸一些红色的颜料,不要忘了舔一舔,这样画出来的就是淡红色了,要画出有深有浅的话我们就用毛笔的笔尖再稍稍蘸一些深红色的颜料,看,这样就能画出有深有浅的颜色了。
4、教师示范画樱桃:画樱桃很简单,只要四个步骤:第一步,我们蘸好颜料后把毛笔躺下来,用侧峰画一个半圆,第二步,再用侧峰画另一个半圆,第三步,换一只毛笔,把毛笔竖起来,蘸墨汁用中锋画一个细细长长地果柄,第四步给樱桃点上一个果脐,这样樱桃就变出来啦。
5、再画一个,幼儿尝试,幼儿一起说一说调和浓淡颜料的方法和画樱桃的四个步骤。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理解和背诵诗歌,掌握生字、词语,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诗歌欣赏、讨论、创作等环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童年的美好,珍惜时光,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童年的水墨画》的朗读、理解和背诵。
2. 生字、词语的学习和掌握。
3. 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结构的了解。
4. 诗歌欣赏、讨论、创作等环节的开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理解和背诵,生字、词语的学习和掌握。
2. 教学难点:诗歌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诗歌欣赏、讨论、创作的开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回忆童年时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
3. 诗歌理解:教师讲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生字、词语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语,掌握读音、写法和意义。
5. 诗歌背诵:学生分组背诵诗歌,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6. 诗歌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7. 诗歌创作: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分享创作成果,互相评价。
8.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童年的美好。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童年的水墨画》的标题、作者、背景介绍。
2. 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结构。
3. 生字、词语的学习和掌握。
4. 诗歌欣赏、讨论、创作的要点。
七、作业设计1. 背诵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2. 抄写生字、词语,并掌握其读音、写法和意义。
3. 欣赏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写一段欣赏心得。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自我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教学过程是否流畅,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部编版三年级小学语文下册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教案(区级公开课)
部编教材语文第六册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墨、染”等6个字,会写“墨、染”2个字,会认“水墨画、垂柳”等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想象画面。
背诵《溪边》。
3、能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看图片”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PPT2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幸福跳跃的音符,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童年还是一幅幅画,画里有无忧无虑的生活!老师现在就领你们去画里看看,好吗?2、你熟悉这个故事吗,是什么?小蝌蚪找妈妈。
动画中运用的绘画艺术可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叫什么谁知道?对了,你一定是个有品位懂艺术的孩子,这种画就叫做水墨画。
水墨画,不是水彩画,油画。
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生动的画面。
3、生字学习:墨,什么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上长下短,写紧凑,四点底要均匀铺开。
师范写,学生书空写,再在桌面上写一个。
读词语,水墨画。
4、来,让我们齐读课题走进这如画般的诗歌中去吧!二、整体感知1、PPT3要想读好诗,得先读好词。
看看这些词语你认识吗?(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2、PPT4听你们读完词语,我就迫不及待想听你们读读诗歌了!让谁先来给我们展示一个?3、PPT5你能读的这么好,我相信你推荐的同学也一定很棒,来,你推荐谁来读下一首?4、PPT6为了奖励你,也给你一个机会来推荐一位同学。
5、是呀,在溪边,在江上,在林中,我们都留下了快乐的足迹,美好的回忆,如同这水墨画,或浓或淡,总相宜。
三、《溪边》导学1、PPT7让我们走到溪边,与这群孩子们一同去寻找快乐的源泉。
翻开书72面,提示要求。
2、PPT8第一句:你从诗中读到了怎样的画面?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描述这个画面吗?你眼前的画面是不是这样的?(出示图片)强调“镜子”“平静”,写出了水的静和绿,以及形状。
贴画:垂柳,溪水。
板书:图片第二句:你从诗中读到了怎样的画面?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描述这个画面吗?景色美吗?色彩美,又红又绿。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8《童年的水墨画》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8《童年的水墨画》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墨、染”等6个字,能够写好上下结构的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停顿。
背诵《溪边》3.引导学生想象并描绘画面,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4.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题眼导入1.观看水墨画。
(配音乐)板书强调墨的写法。
2.说童年。
3.抓题眼。
出示三个小标题。
二、初读识字,初看水墨画1.词语检测。
染绿钓竿扑腾拨动清爽蘑菇水葫芦斗笠引导理解斗笠、水葫芦。
我能读好这些句子。
根据内容说说水葫芦、斗笠的意思2.写字指导观察生字,说说发现(上下结构的字)写时应该注意什么?练习书写,评析生字。
3.自学提示:朗读《溪边》,我读懂了《溪边》写的是()在()()。
(补充标题)在这幅水墨画里,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圈画出来。
三、细读文本,细看水墨画1.再读:细读文本,我看到了()预设:我看到了翠绿的垂柳。
柳树边是清清的小溪。
我看到了小溪两边是翠绿的山,山倒映在水中。
水仿佛也成了绿色的了。
我看到了几个小孩子静静地钓鱼。
我看到这几个小孩子钓上了鱼,正慌里慌张地收竿抓鱼。
我看到了鱼儿在草地上蹦跳着,孩子们高兴地欢呼着。
(读出舒缓,读出快乐)总结:他读诗读出了色彩。
他读诗读出了平静的小溪。
他读诗读出了钓鱼的快乐。
同桌互相交流。
我仿佛看到了(),看到了(),感受到(),听到了(),真是一幅()的水墨画。
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
2.探究难懂的句子。
举例: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你能解释给小明吗?(自己默读一遍,交流)总结方法: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去理解句子。
你还有哪些句子不懂的,请在书中批注。
点名交流。
3.熟读背诵四、拓展运用运用学习溪边的方法,自学《林中》自学提示:1.自己朗读《林中》,注意读好长句子,读出停顿。
2.我读到(),仿佛看到(),感受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第1篇】《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它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情景,特别是《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
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让孩子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
这首诗必须细读才能品出味道,我担心学生们抓不住重点,品不出味道。
课堂上,见学生似乎摸不着头脑,我心里急了,几乎要把答案公布了。
关键时刻,我忍住了,因为我看到后排的几个学生显得跃跃欲试。
我赶紧提问,哎呀,真好,他们不但回答正确,而且理解得比我想象得要到位,有趣味。
接下来是《溪边》,当我询问:“为什么人影会碎了?”的时候,有个孩子居然会回答:“因为鱼儿上钩了,欢蹦乱跳的鱼儿打破了孩子的影子”我一听这话,心里高兴极了,我没想到他能这样机敏。
这首诗里,并没有直接说到“鱼儿上钩”的语句,能这样回答,说明他思考了,理解了。
最后一首是《林中》。
一开始,学生们还明确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让他们小组自由讨论发言后,再统一汇总上报。
这样的程序以后,学生们的问题少了,原先很多的问题他们都已经解决且非常明了。
剩余的问题,我依然让学生自主探讨解答,效果依然不错。
在他们显得特别有阻碍的地方,我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有恍然大悟的愉悦感,师生均受益匪浅。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第2篇】一、水墨导入,引出课题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画画吗?生:喜欢……师:你们平时是用什么画画的?生:蜡笔。
生:油画棒。
生:水彩笔。
师:你们知道古人是用什么画画的吗?生:毛笔。
师:是呀,你瞧,当一支毛笔沾满墨水滴入宣纸的那一刻,会发生什么呢?你看见了什么?生:墨汁慢慢地往边上流开了。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童年的水墨画》,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珍惜童年时光,关爱自然,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来源。
2.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理解诗歌的分行、分段。
3. 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描绘的童年生活场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4. 诗歌意境: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回顾童年生活,为新课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分享阅读心得。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交流诗歌描绘的童年生活场景,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境。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教育学生珍惜童年时光。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童年的水墨画》2. 作者:徐志摩3. 诗歌结构:分行、分段4. 诗歌内容:童年生活场景5. 诗歌意境:美好、纯真七、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童年生活的作文。
3. 收集其他诗人描绘童年生活的诗歌,进行对比阅读。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方法:是否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8《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统编版三下《童年的水墨画》【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3.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画面美、情感美,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尝试运用方法自主阅读《花前》《街头》《树下》。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2、目标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初感知“画”(3分钟)(1)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画,猜猜画的是什么?(播放视频)寥寥几笔,充满想象,这就是水墨画。
图片(2)诗人张继楼把乡村儿童生活的多彩画面,写成了一组现代诗,题目是《童年的水墨画》(齐读课题)。
(3)诗人眼中,童年就似一幅幅简简单单,却记忆深刻的水墨画。
这水墨画有三幅,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
(板书:溪边、江上、林中)翻开语文书再去读一读,字音准,句子顺!(二)品读赏“画”1.师生入“画”,巧授方法学习《溪边》(10分钟)(1)我们先走进溪边垂钓这幅画(师生承接读)你有不理解的句子吗?在诗句旁边打上“?”预设1:我不理解的句子是“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预设2:我不理解的句子是“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怎么会是蹦跳着笑声呢?”(2)遇到不理解的句子,有什么好办法解决?(3)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①学习“染”。
我们来看这一句,先从生字“染”说起,字典里“染”的解释有两种,在这句话里是什么呢?“染”的字形也在说明它的含义:“木”表示人们从植物中提取色浆作染料,再经过多道工序反复地慢慢晕染布料。
②理解“染”。
师:人影是怎么给溪水染绿的?生:溪边有绿绿的垂柳,两旁的山也是绿油油的,它们的影子倒影在水面上,溪水就变绿啦,小朋友的影子映在上面也就变绿了。
(说不到则点拨:联系上文读一读,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师: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板书: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我们发现:这溪边风景如画,碧绿的柳姑娘把溪水当作梳妆打扮的镜子,小溪旁的山郁郁葱葱,他们倒映在平静如镜子一般的水面,将溪水染绿,溪水像一条绿玉带,像一池染料,人影倒映其中,就给染绿了。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18《童年的水墨画》教案设计
[教学板书]
18.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
钓鱼
江上
戏水
林中
采菇
快乐
幸福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熟读之后,细细品味诗句,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 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想象出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林中采菇的生 动画面。通过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的环节,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 童年的趣事写下来、画出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还培 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பைடு நூலகம்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请大家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 遍。
2.学生在小组内读诗歌并互评、正音,品味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 3.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 4.师生交流诗的大概内容。(童年的生活场景)
三、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1.自由朗读《溪边》,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用一个短语来概括。(板书:溪边钓鱼) 3.这一小节中,有哪些诗句让你印象深刻?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1)课件出示: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这句话中“人影”真的可以被“溪水染绿”吗?(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里,溪水 变绿了,人影倒映在绿色的溪水里,也被染成了绿色。) (2)课件出示: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笑声”能“蹦跳”吗?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 象地体现了小朋友们钓到鱼的喜悦之情。) 4.师范读诗歌,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18.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
1.会认 6 个生字,会写 11 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8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设计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童年的水墨画》是统编教材六单元的一组儿童诗,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孩子们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游泳,或是到林中采蘑菇,尽情的享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诗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活泼,多角度地展现了儿童丰富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无穷趣味。
课文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带来的快乐,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通过学生的收集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练习说话,写话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尽可能地使语文学习综合化。
《溪边》一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垂钓的场景。
整首诗的描写既有色彩的点染,又有动静的转换,给读者带来了视觉与听觉上的美好感受。
《江上》描写了一群水乡孩子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
作者信手拈来的比喻,将童年的烂漫和快乐表达的淋漓尽致,鲜活的画面也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
《林中》写了雨后树林里采蘑菇的欢乐情形。
作者将小蘑菇互为比喻,妙趣横生。
二、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 6 个生字,会写 11 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4.通过朗读感受儿童诗想象丰富的特点,试着写一写儿童诗。
三、教学重点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尝试写儿童诗。
五、教学准备课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板书:童年的水墨画)让我们走进诗歌,去感受童年的快乐吧!(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诗歌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1.初读诗歌,我们不仅要读准确,还要用心去感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把字读准确,还要把声音放轻一些。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 教案 )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童年的水墨画》,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描绘的童年生活场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珍惜童年时光,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童年的水墨画》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4. 教学目标:见上教学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描绘的童年生活场景。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童年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描绘的童年生活场景。
4. 朗读体会: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5.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本课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7.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童年的水墨画》1. 童年生活场景2. 作者描绘的童年生活3. 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童年的作文。
3. 课下搜集关于童年的诗歌、故事等,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作者描绘的童年生活场景。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三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三篇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理解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那些儿童诗。
能够说说诗歌的题目,也能够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能把诗歌流畅的朗读下来。
二、比较朗读,理解诗歌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能够押韵也能够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在街头看书◇在溪边钓鱼◇在江上游泳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三、感情朗读,体会意境1、指导学习《我想》(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一个最令你神往?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你好象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精选6篇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精选6篇《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篇一教学目的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教学重点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教学过程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播放歌曲《童年》。
简介你认识的高洪波。
师导语: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着名儿童文学家高洪波的《童年的水墨画》。
二、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1、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
2、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三、感悟诗句优美,欣赏画面1、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一节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
2、提炼欣赏方法。
3、学生自己按方法欣赏其它诗节。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
四、动笔仿诗,抒发情感1、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断,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2、交流所编的诗句。
五、总结,布置作业1、补充采蜜本。
2、继续阅读儿童诗。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
因此,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
《童年的水墨画》描绘了每个活动场景的趣味性,学生们进行了大胆想象。
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幅有动有静的画,有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鱼的挣扎、人的欢笑。
”也有的孩子说:“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绿色的小溪、绿色的人影、红色的蜻蜓,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还有的孩子说:“这是一幅充满快乐的画,柳树、小溪、蜻蜓是快乐的,孩子们更是快乐的……”每个同学说出了自己的体会,可见同学们用心的去体会了,所以才如此的精彩,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美美的读起来。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精选9篇)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精选9篇)《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几个画面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儿童快乐的心情。
过程与方法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描绘的场景展开联想和想象。
3.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描绘的三个典型场景,感受诗歌意境,感受儿童可爱的形象和快乐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了解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欢乐美好,体会儿童在大自然间的天真快乐的心境。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组词、造句。
2.朗读课文,背诵《溪边》,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展示的三个场景,理解课文内容。
2.从学习中感受儿童诗的意境,体会儿童生活的多彩与美好。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播放歌曲《童年》)童年如诗,充满了奇思妙想;童年如画,溢满了五彩斑斓;童年如歌,萦绕着欢快悠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儿童诗,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三幅美妙的图画。
让我们快快走进课文,打开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去感受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幸福快乐吧!(板书课题)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生字。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碎”,翘舌音“染、爽”和后鼻音“腾、浪”。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竿、蘑、菇、葫”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墨”字时,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腾、碎、爽、溅”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拨、浪”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字谜示例:黑土地,上下立,变成水,能写字。
(谜底:墨)对比识字示例:竿(竹竿)—干(干净)—杆(笔杆)拨(拨动)—拔(拔牙)—泼(活泼)浪(波浪)—狼(狼皮)—狠(凶狠)(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3. 学生能够学习并运用课文中描述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培养珍惜当下、感恩生活的情感。
2. 学生能够通过作品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内容1. 课文《童年的水墨画》。
2.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3. 写作手法的学习与运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写作手法的认识与运用。
难点1. 对课文深层意义的理解。
2. 写作手法的灵活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及相关图片。
2. 学具:学生自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学习心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童年的照片,引发学生对童年时光的回忆。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教师指导,共同理解课文内容。
3. 讨论与分享: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时1. 写作手法的学习: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
2. 写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写作手法,进行小练笔。
3.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1. 课题:《童年的水墨画》2. 重点内容:课文朗读、理解,写作手法的学习与运用。
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一种写作手法,写一段小作文。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对童年的怀念和珍惜当下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写作手法的学习上,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并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提高了写作能力。
但在对课文深层意义的理解上,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指导。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优质教案
18 童年水墨画教学导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课堂小结参考答案第一课时1.扑腾打碎葫芦蘑菇2.默读水墨染色杂乱拨水拔草浪花粮食3.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第二课时1.[ C]2.(1)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2)钓鱼。
(3)垂柳山溪人钓竿红蜻蜓鱼儿(4)“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墨、染”等6个生字,学写“墨、染”等11个生字。
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1. 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回忆童年趣事激发学生对童年诗歌的兴趣,调动课堂积极性。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说明 《童年的水墨画》由儿童诗人张继楼的《溪边》《江上》《林中》三首小诗 组成。《语文课程标准》在中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 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本课教学的重点意在借 助诗歌这种体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之中。 依据文体特征和教学重点,教学中主要以“感悟诗‘境’”为核心任务,以“读” 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读中正音、读出节奏、读中感知、读中悟境、读中悟 情、读中积累”,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获取丰富的感性画面,领悟童年的 乐趣,获得情感的体验,感受儿童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形成丰富的语言积淀。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 么。 2.组织交流并范写,重点指导: “染”字右上角是一个“九”,不能写成“丸”。 “碎”左窄右宽,最后一笔“竖”不能写到两个“人”之间。 “拨”的右边是“发”,要与“拔”字区分开。 “爽”的笔顺是:横、撇、点、撇、点、撇、点、撇、点、撇、捺。 “墨、蘑”的各部分要写得扁一些,紧凑些,总体上不能写得过长。 3.将易错的和难写的生字在练字纸上书写,并组织反馈。 设计意图:加强写字教学,夯实读写基础。 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背诵《溪边》。 设计意图:巩固生字词,背诵并积累诗歌。
设计意图:加强背诵反馈,夯实语言积累,回顾学习方法,积累阅读经验, 把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
二、学习《江上》 1.指名朗读诗歌。 2.这首诗描绘的是孩子们在江上戏水的场景,读了这首诗,哪些地方最吸 引你,为什么?同桌之间先相互交流交流。 3.组织学生交流。 句 1: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1)说说吸引你的理由。 (2)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么“拍水戏耍”?(如:孩子们像泥鳅那样一下 子钻入水中,一会儿又在不远处露出一个个水淋淋的小脑袋;孩子们在水里追 来逐去,又喊又叫;孩子们挥动着双臂,猛蹬着双腿,正在比赛谁游得快……) (3)这句话中说“像刚下水的鸭群”,谁像“刚下水的鸭群”?为什么把孩 子们比作“刚下水的鸭群”?(突出孩子们游泳本领高,在水中灵活。) (4)指导朗读。 句 2: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1)说说吸引你的理由。 (2)说说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孩子们在水中十 分欢快,水面上一双双小手不停地挥动着,溅起一片片浪花。他们互相追逐, 互相泼水,水面上传来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3)读出欢乐。 句 3: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1)说说吸引你的理由。 (2)读了这句诗,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一个男孩子忽然钻进了水中,不 见了身影。一会儿,他从另一处钻出了水面,露出一个水淋淋的脑袋,乐呵呵 地,露出两排白牙。)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回忆 1.播放歌曲《童年》,激发回忆:“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 天……”每当这首歌曲响起的时候,老师就会想起自己童年时那一段段美好的 时光。同学们,在你们的美好的童年生活里,有什么难忘的趣事吗?(指导学生 自由交流) 2.导入: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张继楼的脚步走进缤纷的童年乐园,去欣 赏那一幅幅精彩的“童年的水墨画”吧。(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读生字“墨”,说说这个生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从字 形上猜一猜它的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围绕“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悟诗情、赏析诗语”等 步骤展开教学。“理解诗意”是学习诗歌的基础,这种理解必须注重对诗歌整体 意境的把握。于是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领略诗歌 背后令人不断回味的深远意境,将诗歌所描写的人、事、景物活生生地呈现在 学生思维的屏幕上,从而体悟诗歌中传递的童年趣味和作者的情感。适度引导 学生体悟诗歌的语言之美,让内容与形式有效结合起来,凸显文本的语文教学 价值。
4.猜一猜:童年的水墨画上会“画”些什么? 设计意图:在歌曲的渲染下,引导学生交流童年中印象最深的趣事,勾起 孩子们相似的回忆,更容易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情景之中,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为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打好基础。 二、初读指导,正音识字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朗读三首诗歌,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注意生字读音。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从这三首小诗中分别读懂了什么。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①指名朗读,读中正音。注意“染”是翘舌音,读 rǎn,“爽”是翘舌音, 读 shuǎnɡ。 ②齐读。 (2)理解部分词语: ①教师出示几幅水墨画,引导学生交流:知道什么是“水墨画”吗?这些 水墨画上画了哪些内容?你怎么理解课文题目“童年的水墨画”? ②教师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文中的“水葫芦” 加上了引号,你知道是指什么吗?为什么要把孩子们称作“水葫芦”呢? ③教师课件出示斗笠的图片,质疑:见过“斗笠”吗?诗歌中讲谁戴着斗 笠?(出示小蘑菇图片,对比感知比喻的恰当。) ④引导学生运用其中的几个词语来说一两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3.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正音。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组织赛读,不仅要读准,而且要读出诗歌的韵味。 4.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 (1)自由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收获,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在三首诗歌的标题后分别加一个动词短语,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3)读出乐趣。 4.尝试将刚才想象到的画面连起来说说。 5.指导整体朗读,读出江上戏水的乐趣。 设计意图:教学中以“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为导读话题,引导学 生走进诗歌,并展开想象,将简约的文字转化为丰富可感的画面,真切地感受 江上戏水的乐趣。 三、学习《林中》 1.过渡:让我们再到“林中”去看看,那里又会发生什么童年趣事? 2.指名朗读。 3.作者在林中见到了什么?请读读描写的相关句子。 (1)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①“松树刚洗过澡”是什么意思?联系下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 “松林里刚下过一阵雨”呢?(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②你们看见过“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吗?(课件出示动态图片)说 说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③指导朗读。 (2)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①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想看看小蘑菇戴着斗笠在树下开放的样子吗?(出示课件图片) ③指导朗读,读出小蘑菇的可爱。 (3)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①想象一下孩子们的样子以及采蘑菇的情景。(一群孩子戴着斗笠,挎着篮 子,唱着歌曲,来到林中。他们在松树根底下、草根底下、土坡上找起蘑菇来。 欢声笑语在林中回荡。) ②指导朗读。 ③“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 里的两个“斗笠”意思一样吗?(不一样。前一个“斗笠”是指蘑菇的菌盖,好 像一顶斗笠;后一个“斗笠”是指孩子们头上戴着的真正的斗笠。)
4.整体说说你在林中看到的画面。 5.指导整体朗读,读出林中采蘑菇的乐趣。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所描绘的“物象”展开想象, 感受“松林、松针、雨珠、小蘑菇、孩子们”所共同构成的林中意境,领略诗 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四、拓展延伸,尝试表达 1.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这篇课文的作者用诗歌的方 式回忆了童年时在“溪边钓鱼”“江上戏水”以及“林中采蘑菇”的趣事。那么, 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童年趣事呢?(自由交流) 2.如果我们也能把这些趣事写成一首首富有童趣的小诗,那多有意思呀! 请同学们学习作者的写法,尝试创作一首童诗,如果能够给它配上一幅反映童 诗内容的画则更好。 3.推荐阅读,说说读了下面这首小诗,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街头(张继楼)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设计意图: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首诗。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诗歌, 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默契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 有着诗的品质。”引导学生在诵读诗歌的基础上,回忆童年里的趣事,并学着创 作童诗,意在唤醒学生的习作意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打开学生的表达之 门。 板书设计
(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设计意图:“读”是诗歌教学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只有在反复的朗 读中才能引导学生慢慢走进诗歌的意境之中,才能将诗歌独特的音韵美、意境 美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中呈现出来。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运用实物图片和结合 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意境打好 基础。在学生初读诗歌的基础上在标题后加一个恰当的动词,目的是帮助学生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溪边》 1.过渡:让我们先来走进第一幅“水墨画”,去欣赏一下在“溪边”发生 的趣事。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自主学习。 默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溪边的哪些景物?用笔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 来。 (2)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根据学生交流,在课件上呈现如下景物(或用图片板贴):垂柳、山溪、人 影、钓竿、红蜻蜓、鱼儿。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诗歌中“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和“忽然扑 腾一声人影碎了”应该怎么理解? (4)组织学生交流,明确“人影给溪水染绿了”的意思是人影倒映在溪水中, 被溪水染绿了,这句话进一步表明了溪水“绿”“清”的特点。“忽然扑腾一声 人影碎了”意思是钓上鱼来了,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 3.想象诗歌画面,走进诗歌意境。 (1)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美妙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 丰富的想象,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学生交流时可以先交流零碎的画面, 再组织学生将零碎的画面整合起来。)如,一条小溪边,高大的柳树垂下一条条 碧绿的柳枝,平静的水面就像一面硕大的镜子,柳树正对着这面镜子在梳妆打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回顾内容 1.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来到了“溪边”,欣赏了富有童趣的“钓鱼” 图,谁能把这首富有童趣的小诗背诵一下?(指名背诵、全体背诵) 2.想一想,上一堂课我们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首小诗的?(如:者的脚步,到“江上”、 到“林中”去欣赏另外两幅“童年的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