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干预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干预](https://img.taocdn.com/s3/m/dc50ba136bd97f192279e967.png)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中医TCD编码:BNV080;西医ICD-10编码为:M51.202)中医认为腰痛可因感受寒湿、湿热,或跌仆外伤,气滞血瘀,或肾亏体虚所致。
其病理变化常表现出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的特点,将其归属于痹症范畴。
西医认为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以后,因某种原因(损伤、过劳等)导致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连同髓核一并向外膨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腰痛和一系列神经症状者。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常发生于青壮年;(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6)X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根据国际腰椎研究会 (1SSLS)和美国矫形外科学会(AAOS)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1)间歇反复发作性腰痛伴下肢放射痛;(2)受累棘突间及椎旁明显庄痛;(3)腰椎活动受限;(4)神经根牵拉试验阳性;(5)感觉障碍,肌力减退;(6)影像学检查证实椎间盘突出存在。
以上(1)-(5)五项中任何两项加第(6)项即可诊断。
(二)疾病分型1、中医证候诊断(1)血瘀型:腰腿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型: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
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完整版)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完整版)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6a0454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ff.png)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腰痛病(TCD编码:BGSOOO)。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ICDTO编码:M51.202)。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CT或MRl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或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二)、证候诊断1、血瘀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证:腰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丽数。
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等症。
三、治疗方法(一)中医辩证论治1、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组成秦艽3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 甘草6g羌活3g没药6g当归9g香附3g牛膝9g地龙6g五灵脂6g(炒)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
2、寒湿证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2012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案
![2012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06b9b96edb6f1aff001fda.png)
2012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案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xx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LDP)是指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或硬膜囊产生的以腰痛及下肢放射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本病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腰腿痛的最主要原因。
绝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能经过非手术疗法使症状消失,但易反复。
【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 X线摄片.CT及MRI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一 .中医治疗(一)手法(韦贵康教授的正骨理筋手法)治疗采用我院韦贵康教授的正骨理筋手法,对风寒湿阻及肝肾亏虚者可缓解腰背部肌肉痉挛,消肿去瘀,松解神经根粘连,促进局部炎症消退;对气滞血瘀者可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松解神经根粘连,减轻突出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及激惹。
1.推散法适用于腰部肿胀.肌痉挛。
如腰大肌肿胀,骼胫束痉挛等。
腰大肌肿胀推法:患者俯卧,医者用手掌或指腹于局部推按,反复数次(用于证属风寒湿阻.气滞血瘀及肝肾亏虚者)。
髂胫束痉挛推法:患者侧卧,患肢在上伸直位,健肢在下屈曲位医者用手掌或指腹于局部推按,反复数次(用于证属气滞血瘀者)。
2.循经按揉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坐骨神经根刺激引起的病症取俯卧位,术者先以滚法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数次放松骶棘肌,力度适中,证属气滞血瘀及肝肾亏虚者侧重腰部肌肉的放松;继以大鱼际或掌根循两侧足太阳膀胱经反复按揉3次;再以双手叠掌,掌根自胸腰椎督脉经向下逐次移动按压,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完整word版)2015版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完整word版)2015版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2828f9cc22bcd127ff0c3d.png)
针灸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痛病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l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CT或MRl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或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病理分型(Macnab分型)1. 椎间盘膨出:整个椎间盘纤维环均匀性向椎体骺环以外凸起,不引起严重的神经根压迫。
2. 局限型突出:椎间盘纤维环的内层断裂,髓核组织部分突出。
3. 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纤维环大部分断裂,仅有外层纤维环尚完整,将髓核局限于纤维环内。
4. 椎间盘脱出:椎间盘纤维环全部断裂,髓核组织突出于椎间盘外,为后纵韧带所约束。
5. 椎间盘游离:髓核组织突破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游离于椎管内,或硬膜内、椎间孔等处,压迫神经根与马尾神经。
(四)中医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针灸科优势病种腰痛病诊疗方案
![针灸科优势病种腰痛病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90fad84028915f804dc2c0.png)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中医病名:腰痛 BNS150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M51.202(一)疾病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1.中医辨证(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腰重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病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阳虚证病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等症。
2.经络辨证(1)太阳经证:腰或臀、下肢沿足太阳经放射性疼痛。
(2)少阳经证:臀、下肢沿足少阳经放射性疼痛。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60ccb150912a21614792996.png)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一、基本情况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针灸推拿科最早确定的优势病种之一,从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开展了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的实施工作。
期间接受诊疗方案的门诊患者共有351例,完成351例,平均治疗10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针灸、推拿、牵引、中频药物导入治疗、艾灸、拔罐、运动康复训练及口服中药汤剂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的351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特色疗法使用率100%,中药饮片使用率 2.78%,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7例(2.78%),针灸治疗227例(90.4%),推拿治疗121例(48.2%),中,其他疗法46例(18.3%)。
(二)、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
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牵引、中频药物导入治疗、艾灸、拔罐等。
依从性差的治疗方法有:运动康复训练及口服中药汤剂。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 1. 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应用较好;2. 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 3. 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1. 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低,如牵引只适合体质较好的患者; 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
2012腰痹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2012腰痹优势病种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82313e1a37f111f0855b70.png)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2012版)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
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
学中“腰痛”或“腰腿痛”“痹症”范畴。
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痛病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
宜宾市第二中医院外二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宜宾市第二中医院外二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c5f72325c52cc58ad6be06.png)
宜宾市第二中医院外二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宜宾市第二中医院外二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
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椎间盘内、外压力平衡失调,均可使纤维环破裂,导致腰椎间盘的髓核突出而引发本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中“腰痛”或“腰腿痛”,“痹症”范畴。
一、中西医病名(1)中医病名:腰痛病(TCD编码为:BGS000)(2)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ICD10编码为:M51.202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一是外伤,二是劳损,三是肾气不足,四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致使经络困阻发病。
2、症状:(1) 腰痛:腰痛是椎椎间盘突出症状最先出现的症状,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
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或卧床后疼痛减轻。
(2) 坐骨神经痛:腰推问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L5、L5/S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
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3) 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近L1、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
(4) 马尾神经综合征:向正后方向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多表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5) 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
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人骶管,刺激腰骶神经丛。
(6) 肢体麻木感:有的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感,此乃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而引发的麻木。
2015新版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2015新版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2908e9aa00b52acec7ca10.png)
针灸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痛病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l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实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CT或MRl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或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病理分型(Macnab分型)1. 椎间盘膨出:整个椎间盘纤维环均匀性向椎体骺环以外凸起,不引起严重的神经根压迫。
2. 局限型突出:椎间盘纤维环的内层断裂,髓核组织部分突出。
3. 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纤维环大部分断裂,仅有外层纤维环尚完整,将髓核局限于纤维环内。
4. 椎间盘脱出:椎间盘纤维环全部断裂,髓核组织突出于椎间盘外,为后纵韧带所约束。
5. 椎间盘游离:髓核组织突破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游离于椎管内,或硬膜内、椎间孔等处,压迫神经根与马尾神经。
(四)中医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中医院针灸科腰痛(腰椎病)诊疗方案
![中医院针灸科腰痛(腰椎病)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acaa204a7302768e99398d.png)
ⅩⅩ县中医院针灸科腰痛(腰椎病)诊疗方案一、定义1、中医定义:腰痛又称“腰脊痛”,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
主要与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和劳欲太过等原因有关。
感受风寒或坐卧湿地,或长时间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或腰部闪挫撞击伤未完全恢复,均可导致腰部经络气血阻滞,不通则痛。
素体禀赋不足,或老年精血亏衰,或房劳过度,损伤肾气,“腰为肾之府’,腰部脉络失于温煦、濡养,可致腰痛。
从经脉上看,主要归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代脉和肾经(贯脊属肾)。
故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不通和失养是腰痛的主要病机。
2、西医定义:腰椎病是指脊柱及脊柱周围软组织急、慢性损伤或腰椎间盘退行性变、腰椎骨质增生等原因引起,在临床上表现为以腰痛、腰部活动受限和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这里所说的腰椎病涵盖了“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部肌筋膜炎、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腰三横突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梨状肌综合症”等疾患。
二、诊断1、中医病名诊断:腰痛2、西医病名诊断:腰椎病依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二版,周仲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针灸治疗学》(第2版,石学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推拿治疗学》(第1版,罗才贵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三、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证型诊断:(1)寒湿腰痛:腰部有受寒史,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时加重,腰部冷痛重着、酸麻、或拘挛不可俯仰,或疼痛连及下肢。
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2)湿热腰痛: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3)瘀血腰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
部分病人有劳损或陈伤史。
(4)肾虚腰痛:起病缓慢,腰部隐隐作痛(以酸痛为主),乏力易倦,脉细。
1)肾阴虚: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心烦少寐,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
(颈肩腰腿痛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 副本
![(颈肩腰腿痛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 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d6cd781b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e.png)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腰痛病:西医称为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最常见于腰4-5及腰5骶1间隙。
一、【诊断要点】1、诊断依据:(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感受寒湿史。
大多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内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3)脊柱测凸,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盘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放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5)X线摄片检查:脊柱测凸,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程度。
2、症候分类:(1)血瘀型: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型: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天加重,肢体发凉。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型: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加重,活动后减轻,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型: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者,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3、病理分型:(1)单侧椎间盘突出:下腰痛伴一侧下肢放射痛,脊柱测凸,腰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病变椎间盘患侧椎旁压痛,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CT检查示椎间盘向椎管一侧突出。
(2)双侧椎间盘突出:下腰痛,伴双下肢放射痛,腰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病变椎间盘两侧椎旁均有压痛,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d0dab4e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1b.png)
中医临床路径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针灸二科一、基本情况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我科确定的优势病种之一, 自2017年01月到2017年12月进入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优势病种的病例共有193例,完成193例,平均住院日11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针灸、推拿、辨证口服中药汤剂、耳针、腰椎牵引、穴位贴敷、腰部理疗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完成的193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如下:特色疗法使用率100%、中药饮片使用率49. 2%,辨证施治率100%o其中针灸193例(100%)、推拿80例(41.5%).辨证口服中药汤剂95例(49.2%)、穴位贴敷94例(48.7%)、火针疗法25例(13.0%)、腰椎牵引55例(25.5%)、拔罐123例(63.7%)、腰部理疗者85例(44. 0%),说明这些治疗方法适应症较广泛,也是临床常用方法。
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
具体而言,临床应用较好、接受度较高的为普通针灸、推拿、穴位贴敷、口服中药、拔罐,而其他疗法应用较少。
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针灸、推拿、拔罐活血化瘀法治疗腰痛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 如理疗、穴位贴敷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针刀疗法,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患者;2.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病)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痛病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 •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 •常发于青壮年。
3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或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二)疾病分期1. 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 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 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病理分型(Mac nab分型)1. 椎间盘膨出:整个椎间盘纤维环均匀性向椎体骺环以外凸起,不引起严重的神经根压迫2.局限型突出:椎间盘纤维环的内层断裂,髓核组织部分突出。
3.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纤维环大部分断裂,仅有外层纤维环尚完整,将髓核局限于纤维环内4.椎间盘脱出:椎间盘纤维环全部断裂,髓核组织突出于椎间盘外,为后纵韧带所约束。
5.椎间盘游离: 髓核组织突破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游离于椎管内,或硬膜内、椎间孔等处,压迫神经根与马尾神经(四)中医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 湿热痹阻证:腰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 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丽数。
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等症。
5.气虚血瘀证:腰部外伤日久或平素劳累,腰背疼痛无力,不能久立久行,下肢疼痛麻木,乏力,舌淡暗,脉弦细弱(五)鉴别诊断:1 •肾着:有腰部沉重冷痛,与腰痛相似,但多有身体沉重,腰以下冷,腹重下坠等,为一个独立性疾病,需作鉴别。
2 •腰软虚证:虽有腰痛,以腰部软弱无力为特征,少有腰痛,多伴见发育迟缓,而表现为头项软弱,手软、足软、鸡胸等,多发生在青少年。
3•淋证:热淋、石淋常伴有腰痛,但必伴有小便频急、短涩量少或小便中带血等症状,可与本病鉴别。
二、治疗原则选择根据病情及病人意愿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
1. 保守治疗适应症(1)年龄较轻,发作次数不多,病程较短。
(2)病程长,但症状及体征较轻,X线片腰椎退变轻,无椎管狭窄等。
(3)CT MF只显示膨出型,且症状及体征均较轻者。
(4)由于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的。
(5)诊断尚不完全肯定,需在治疗中观察者。
(6)不同意接受手术治疗者。
2. 介入治疗适应症(1)椎间盘膨出或包容性突出约0.3~0.5cm。
(2)保守治疗无效或易复发。
(3)典型下腰痛或下肢放射性麻、痛。
3. 微创腔镜适应症(1) 介入治疗无效或易复发。
(2) 有神经根损伤表现,肌力减弱在3级以上且无加重。
(3) 较大突出未游离者(0.5~1cm)。
(4)椎间隙高度不小于正常75%4. 传统开放手术适应症(1)其他治疗无效或易复发。
(2)突出物在1cm以上者。
(3)马尾神经症状。
(4)严重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
(5)出现神经损害,肌力在3级以下且持续加重四、中医治疗方案(一)针灸疗法1、血瘀气滞证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针刺取穴:肾俞腰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后溪申脉膈俞三阴交双侧取穴,膈俞、三阴交用泻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肾俞大肠俞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专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应用绷带固定于治疗部位。
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插入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旋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C—100C),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
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2、寒湿痹阻证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针刺取穴:肾俞腰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后溪申脉腰阳关委阳双侧取穴,大肠俞、环跳用泻法,腰阳关、委阳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肾俞腰俞大肠俞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专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应用绷带固定于治疗部位。
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插入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旋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C—100C),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
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3、湿热痹阻证治法:清利湿热,通络止痛。
针刺取穴:肾俞腰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后溪申脉外关曲池合谷双侧取穴,大肠俞、环跳、外关、曲池、合谷用泻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只针不灸。
4、肝肾亏虚证治则: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肾阳虚证:针刺取穴:肾俞腰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悬JLU、钟昆仑后溪申脉腰阳关大杼双侧取穴,肾俞、腰阳关、大杼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肾俞腰俞腰阳关肾俞、腰俞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专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应用绷带固定于治疗部位。
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插入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 分钟后,旋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O C —100C),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肾阴虚证:针刺取穴:肾俞腰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后溪申脉三阴交太溪双侧取穴,肾俞、三阴交、太溪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只针不灸。
5、气虚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 祛瘀止痛。
针刺取穴:肾俞腰俞大肠勿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后溪申脉膈俞三阴交双侧取穴,膈俞、三阴交用泻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肾俞大肠俞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专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应用绷带固定于治疗部位。
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插入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旋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C—100C),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
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二)手法治疗手法说明:松解类手法,包括点法、压法、摇法、滚法、推法、掌揉法、拍法、弹拨法等放松肌肉类手法,适用于急性期或者整复手法之前的准备手法。
松解类手法要求:均匀、持久、有力、柔和、深透,要做到“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整复类手法,包括俯卧拔伸法、斜扳腰椎法、牵引按压法、腰椎旋扳法等适用于缓解期及康复期。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耐受性,以及医师的治疗体会可单项或者多项组合各类整复手法。
急性期可根据医师的经验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慎重选择整复类手法。
包括:俯卧拔伸法、斜扳腰椎法、牵引按压法、腰椎旋转扳法、其他特色手法治疗。
辨证手法施治:(1)气滞血瘀:①施术部位:腰部②体位:俯卧位,③手法:滚法、揉法、弹拨、点法、擦法、推法,15min, qd。
④取穴:阿是穴、血海、膈腧、三阴交、气海,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平补平泻,5min, qd。
⑤斜扳法,biw ⑥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频率:100-120次/分。
(2)寒湿痹阻:①施术部位:腰部②体位:俯卧位,③手法:滚法、揉法、弹拨、点法、擦法、摩法,15min,qd。
④取穴:阿是穴、关元、大椎,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平补平泻,5min,qd。
⑤斜扳法,biw。
⑥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频率:100-120 次/分。
(3)湿热痹阻:①施术部位:腰部②体位:俯卧位,③手法:滚法、揉法、弹拨、点法、拍法,15min, qd。
④取穴:阿是穴、阴陵泉、大椎、足三里、脾腧、胃腧,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平补平泻,5min, qd。
⑤斜扳法, biw。
⑥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频率:100-120次/分。
(4)肝肾亏虚阳虚:①施术部位:腰部②体位:俯卧位,③手法:滚法、揉法、拍法、擦法、摩法,15min, qd。
④取穴:阿是穴、关元、肾俞、腰阳关、大椎,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平补平泻,5min, qd。
⑤斜扳法,biw。
⑥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频率:100-120 次/分。
阴虚:①施术部位:腰部②体位:俯卧位,③手法:滚法、揉法、拍法、推法,15min, qd o④取穴:阿是穴、太溪、肾俞、足三里、复溜,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平补平泻,5min, qd。
⑤斜扳法,biw。
⑥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频率:100-120次/分。
(5)气虚血瘀:①施术部位:腰部②体位:俯卧位,③手法:滚法、揉法、弹拨、点法、擦法、推法,15min, qd。
④取穴:阿是穴、血海、膈腧、三阴交、气海,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平补平泻,5min, qd。
⑤斜扳法,biw ⑥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频率:100-120次/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忌用或慎用手法:(1) 影像学示巨大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病情较重,有明显神经受损、典型手术适应征者,禁用手法治疗;(2) 体质较弱,或者孕妇等;(3) 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4) 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