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理论藏象
中医脏腑学
脾的功能 脾与胃 主运化:脾主管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食物由胃 初步消化后,由脾进一步消化并将营养吸收,通过肺 输送到全身各部位。脾除运化饮食精华之外,还与肺 和肾共同配合,维持体内水液的平衡。脾正常,人的 消化、吸收、代谢良好。反之,会出现各种胃病,腹 胀闷郁、肺中积痰、便溏、泻肚,或者引起水肿等病。 常见的病证,多为脾虚、脾湿,大便不成形,重则泻 肚。调理类似的病证,主要靠健脾。这在前面的例子 中已讲过。一般情况下巳初(9:00)健脾,泻肚者午 饭和晚饭前再调,不出3日可止泻。
主藏血:肝有藏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人活动时,肝将血 供给各个器官;卧倒特别是睡眠时,血又归于肝,休养生 息。所以,缺觉的人肝血不足。如果肝藏血功能发生障碍, 可能造成吐血、流鼻血、皮下出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 耳出血等。此证应养肝阴和肾阴,在亥初(21 :00)养肝滋 肾。 开窍于目:眼睛的疾病根在于肝,前面已经讲过。肝火上 行则目赤,应平肝理气。肝虚则视物模糊、老花、夜盲、 畏光、迎风流泪,应养肝阴。初期花眼的人经百日调理, 大部分可摘掉花镜。一些患青光眼、白内障、眼底动脉硬 化、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均可控制病情,有的还恢复了健康。
大肠的功能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送糟粕。 大肠有病,或便秘,或腹痛、腹泻,或下利脓血。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气肃降则大肠功能正常,大便通畅。若大肠积 滞不通,也反过来影响肺气肃降。在实践中对肺 虚引起的便秘,我们常用滋养肺阴之法,较好地 解决了问题。大肠有病引起的咳,咳时有少量大 便失禁。此证应在卯初(5:00)补肠气。
肺与大肠
肺的功能 主气 一是肺主呼吸,进行气体交换。 二是肺朝百脉,参与血液循环,将营养传输到全身。 三是肺主身之气。 肺气足,才能转化为肝气、筋气;心气、小肠气;脾 气、肌气、胃气;大肠气;肾气、骨气、膀胱气。脏 腑、经络之气的盛衰,均与肺有密切关系。 肺气虚,大肠蠕动不利,可以引起气虚便秘。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章 藏象
中医所言“神”,有着广泛的含义,一般而言, 主要有如下三种: 1、神,神秘玄妙,指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属 性,虽不可测度,却决定着自然变化的规律, 《内经》谓之“神机”—— 自然之神 2、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一般称 之为广义之神(如视觉、听觉、感觉、动作等) —— 生理之神
3、指人的精神活动,含意识、思维和情志活 动,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 心理之神
※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而脏腑又是 核心之核心。 ※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 体观: 人体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配合六 腑——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沟 通形体官窍,形成五大功能系统。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1、基于古代的解剖知识。
2、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3、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临床验证三方面。
●其华在面 心之气血上荣于面,其精华可以表现于面部。 反之,面部的色泽变化,最能反映心之气血盛衰、 盈亏。 机理:心主血脉,而面部为血脉极丰富之处。
(二)心开窍于舌 开窍——有相互联系的意思
司 味 觉
舌之功能
调节语言
结构上 心之别络系于舌本,经络沟通 心之气血上荣于舌(舌体血管丰富), 心功能正常—舌体红润、柔软灵活、 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心神调控着舌的运动表述语言、司味觉 心之气血不足——舌质淡白 心之阳气不足——舌淡白胖嫩 功能失常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 心血瘀阻——舌质紫暗 心神失常——舌卷、舌强、舌謇或 失语 功能上
肺的生理特点:气之本;娇柔脆弱;清肃下 降;为阳中之阴,通于秋气。
肺之经脉:属手太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
表里。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肺主气 ●含义 指肺有主持人体气的功能,内含两个方面:
呼吸之气——气体交换 肺主气
中医护理学1藏象概述、心
心主血脉异常的病理表现
面色 舌色
淡白无华(气血不足) 青紫晦暗或灰黑(血液瘀滞)
面 色 淡 白 无 华
面 唇 青 紫
面唇舌晦暗(灰黑)
心藏神的概念 (一)神的含义 (二)心主藏神的含义
神的含义
(1)广义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及外在表现
(2)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 等活动功能
心藏神的含义
化生和贮藏精气 “满而不能实”
受盛和传化水谷 “实而不能满”
奇恒之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形态似脏
贮藏精气 功能似腑
第一节 脏腑
• 一、五脏 • 二、腑 • 三、奇恒之府 •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藏象学
心 肺 肝 脾
肾
五脏 系统
主要功能
主血脉 主神志 (为生之本、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联属功能
1.血汗同源 2.心神与汗液的关系
心阴虚则盗汗
心气虚则自汗
心系统小结
主血脉 主藏神
在体合脉 在液为汗 其华在面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在志为喜 在窍为舌
面色红润
此图为健康人 图,面色红润 滋润有光泽。 提示心气充沛, 血液充盈,脉 道通利,心功 能良好。
心气虚则面色恍白 晦滞
心血虚则面色苍白
心脉瘀阻 面色晦暗
心在窍为舌
含义:舌为心之外候,心有变化,舌能很快地发生反应。
心经的别络、经筋上系于舌,心的气血上通于舌, 生理意义
故见舌质红润,运动自如,味觉正常,语言流利。
心在体合脉
含义:心与脉相互配合,以完成血液的正常运行。
脉为血府——运输血液,约束和促进血液循环。 生理意义
心主血脉——心气为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
心其华在面
藏象五脏
3、肝的系统联系
肝 肝合胆 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与春气相通应
(五)、肾
位置: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形态:形如豇豆,里白外黑。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 在发,其充在骨。 《素问·六节脏象论》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灵枢·脉度》 肾,开窍于二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
脉管的舒缩,推动血液运行。
② 心主血脉的生理表现 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主要反映在脉 象(和缓有力、节律均齐)、面色(红润光 泽)、舌质(舌体红活荣润)、胸部感觉 (舒畅)。尤其虚里部位是其功能最集中反 映的部位。其病理表现也多反映于以上各部。 此外,心率、心律、心力亦为反映其主 血脉功能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
脏器
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 脏 腑 通 过 经 络 联 系 和 功 能 配 合 , 构 成 整 体——脏腑的整体性。 2. 形体、官窍、精、神、气、血、津液与五 脏密切联系——人身整体性。 3.人体与自然界密切联系——天人合一。
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系统 五脏 六腑 在形 其华 开窍 志 液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 ) (2 ) (3 ) (4 )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朝百脉、主治节、助心行血; 肺通调水道;
(1)肺主气、司呼吸;
① 主呼吸之气 含义: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 的场所。通过肺的宣肃作用,吸清排浊,吐故 纳新,完成呼吸功能,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 间的气体交换,维持生命活动。 ② 主一身之气 含义: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参与一身之 气的生成并可调节气的运行。
上篇+第三章藏象学说
功能,都必须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
(三)脾
位置: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 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主统血。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 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经络通利,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正常有序
病理:
疏泄不及 肝 失 疏 泄 疏泄太过
肝气郁结:闷闷不乐、悲忧欲哭、 胸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或剌痛 或为瘀血、癥积、肿块,或经行不畅 经迟、痛经、经闭,或为水湿痰饮
肝气上逆:头目胀痛、面红目赤、 急躁易怒等。
血随气逆:吐血、咯血,甚则突然 昏倒,不省人事。
②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肌肉、四肢都需要脾所运 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滋润,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 健壮,四肢轻劲有力。
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能 有关;口唇色泽可以反映脾气功能的盛衰,并与气 血充足有关。
④在液为涎:涎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
(四)肝
位置:位于膈下,腹腔之右上方,右胁之内。 主要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脏腑、形体、官窍 精、气、血、津液、神
脏腑:内脏的总称 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
心、肝、脾、肺、肾 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糟粕,
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胆、脉、脑、髓、骨、女子胞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
一是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运化水谷
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作用
饮食物→胃(受纳和腐熟)→小肠(泌别清浊)
中医学:藏象学说
内容
脏与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及其关系 精 气 血 津液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及其关系
脏腑
脏腑分类
五脏 奇恒之腑 六腑
何谓脏?
名 称:心 肝 脾 肺 肾 形态特征:实质性脏器 功能特点:化生 贮藏精
何谓腑?
名 称: 胆 小肠 大肠 胃 膀胱 三焦
形态特征:空腔性脏器 功能特点:受纳 腐熟水谷
传化 排泄糟粕
肺 宣降
肝疏泄
胃 受纳 脾 传输
脾与胃
上焦 三
中焦 焦通道
肾 气化 膀胱开合
决 下焦 渎
脾与胃
运化赖以脾气作用 饮食水谷 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来源
气血生成的主要物质基础 脾主管运化水谷和水液,分而不离
“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
脾与胃
脾气健运
“食”消化良好、肌肉丰富、精力充沛 “水”转运、输布、排泄正常
无水肿或脱水
脾失健运
✓脾气虚弱 食少纳呆、腹胀、便溏、乏力、消瘦、水肿 精神不振、气血生成不足
脾与胃
脾气(阳)虚:水湿运化失调--水湿停留--水肿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脾为生痰之源”
2 主升清
升 上升 升举 清 水谷精微
脾与胃
脾升清--升精 精微上输肺 经肺转心 化生气血 营养全身
脾不升清 --神疲乏力 眩晕泄泻
脾失健运:气化生不足 气虚统摄无权---血溢脉外(出血)
血溢脉外:尿血 肌衄 流出体外:崩漏 鼻衄 便血
“脾不统血”
4 窍---口 华---唇 《灵枢》“脾气通于口 脾气正常:口唇红润
脾与胃
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口辨五味
脾气异常
• 脾气虚弱:口淡无味 唇色无华 • 湿热蕴脾:口粘腻或糜烂 唇红肿
中医基础理论_5-藏象-五脏
精品课件
一、心
位置:位于左侧胸腔,两肺之间,外有心包。 形态:形如倒垂之莲蕊。 外应:虚里
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外在联系: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在液为汗, 其华在面,在志为喜。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 别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生之 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经络: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宗气生成不足 - 少气短息,语 声低怯,脉弱
卫气失于宣发 - 自汗、畏风、易 感
气机宣肃失司 - 胸闷,咳喘无力,
动则益甚。故称:“诸气膹郁,皆属 于肺”
气机不畅,则精津品课件液不布-吐痰清稀
3、通调水道
通调水道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 和调节全身的水液输布和排泄。 头面诸窍
肺主 布散脾转输的水液 肌表皮毛
精品课件
4、朝百脉,主治节
(1) 肺朝百脉
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 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 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肺气助心行血: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全身气 机,
促进肃血降液运行。 宣发
全身血液 宣发
清浊之气交换
肃降 肺
精品课件
肺生成的宗气
精品课件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
和 治疗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般而
言,五脏贮藏精气,精气易于耗散,故
“脏病多虚”;六腑传导消化饮食物,饮
食物一旦在人体久留,即成为有形实邪,
故“腑病多实”。 在临床治疗中“脏
病宜补”、“脏实泻其腑”,如清心泻小
肠;“腑病宜泻”、“腑虚补其脏”,如
温肾固脬。
脏和腑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中医学基础成教亚健康 第三章 藏象(脏象)
肾
肾 藏 五 脏 六 腑 之 精
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促进机体生长发育 的基本物质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关系
先天之精
物质基础 充养培育
后天之精
肾精 “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 肾所藏之精,又称为肾中精气,具有促进机体 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参与血液生成和提高机体抗 病能力的生理作用。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 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 主要依赖脾气的气化和升清以及脾阳的温煦作用。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
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 包括“化”和“运”两个过程。 “化”
脾阳的温煦 饮食物 脾气的气化 水谷精微
“运”
全身
心肺
水谷 受纳 胃 腐熟 小肠 受盛化物 水谷精微 糟粕 脾 升清 “散精”
气血
全身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人体出生之后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 活动所必须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 饮食物
消化吸收 转输
水谷精微
“后天之本”
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
脾胃
“气血生化之源”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称为“脾气健运”。
纳——受纳、固摄
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 清气 (肺) 下归 防止呼吸表浅 肾 (摄纳)
肾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 肾不纳气 呼多吸少,呼吸表浅,动则气喘
(二)肾与“体华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肾在体合骨 2.肾其华在发 3.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4.肾在志为恐 5.肾在液为唾 6.肾与冬季通应
藏象学说及中医“藏象”与西医“脏器”区别
藏象学说及中医“藏象”与西医“脏器”区别一、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疾病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象学说旨在通过人体外部的征象来探索内脏活动规律,进而有效地指导养生防病、疾病诊治与康复,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二、藏象概念藏象又称“脏象”,指脏腑生理功能、疾病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涉及人体形态结构、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相关的神志活动、形体官窍、自然环境因素等。
“藏象”把“藏”与“象”统一起来,集中反映了中医学对生命活动的独特认识方法,即通过“以象测藏”来认识和把握内在脏腑的功能状态。
三、“藏”与“象”之间联系1.“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与脏腑之气及其运动,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女子胞)。
由于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中心,六腑和奇恒之腑可分别统归于五脏的功能范畴,故“藏”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功能系统。
2.“象”是指外在的现象和比象。
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变现象,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一是指又五脏为中心五个生理功能系统与外界事物或现象相比类所获得的比象。
3.中医学说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类经·藏象类》),所以可以通过观察外在的征象来研究内在脏腑的功能活动,探寻其生理及病变规律,即所谓“视其外应,以在其内脏”(《灵枢•本藏》)。
一般而言,任何外在的表象都有其内在的依据,而外界环境各种变化与脏腑功能活动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四、中医“藏象”与西医“脏器”区别“藏象”是中医学特有概念,与西医学“脏器”不同。
中医学中的“藏象”不仅存在“脏器”,同时还包括相关系统的生理功能及其外在表现。
而西医学中的“脏器”属于解剖学的器官,其结构以实体性脏器为基础,对功能的认识也是从分析其器官而获得。
中医基础学-藏象-(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及其主要生理机能)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
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第三章 藏象
一、心
2.联属功能 心在体合脉 其华在面 开窍于舌 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
第三章 藏象 二、肺
1. 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
不断地呼浊吸清,吐谷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 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
(1)运化食物 (2)运化水液
第三章 藏象
三、脾
1. 生理功能
食物
脾主运化
胃
精微
A.上输于肺,肺之宣发肃降 B. 脾的自转输
全身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第三章 藏象 三、脾
1. 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
多余的水液
肺、肾
体外
第三章 藏象
三、脾
1. 生理功能 2)主统血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
第三章 藏象 四、肝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肝主疏泄
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3.调畅情志 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第三章 藏象 四、肝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肝主疏泄
气机调畅
血、津液运行正常
大量津液的生理机能。
第三章 藏象
六腑→大肠
1.生理功能: 1)主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食物残渣,形成粪便
排除体外的机能 2)大肠主津 大肠接受食物残渣,吸收津液,
使之形成粪便,即所谓燥化作用。
第三章 藏象
中医学 藏象学说
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 对水谷精微的输布作用。
脾气虚(脾失健运)——食欲不振,腹胀, 便溏,消瘦等。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健运,水谷化为精微,而水谷 精微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 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 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故脾为“后天 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医学
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一节 概述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1、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2、指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反映于机体外部的征象。
藏象学说的基础:脏腑
脏腑:人体内脏的总称。 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 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
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
实际上,用现在人的说法,“天 癸”就是生殖激素。在女子是雌 激素,在男子是雄激素。
¤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
肾阳(真阳、原阳) :是人体一 身阳气的根本,具有促进人体温煦、 运动、兴奋,化气的功能。
肾阴 (真阴、原阴):是人体一身 阴液的根本,对人体有滋养、濡润、 成形、制约阳热的功能。
(3)心在窍为舌
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 候、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表 达语言。
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 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状态。
(4)心在液为汗
汗为心液:是指汗与心有密切 关系。
汗为津液所化生,津液是血液 的重要组成部分,血与津液又 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 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
脾不升清---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 泄泻等症;脾气下陷,可见内脏下垂等 病症。
(3)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 脉管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不统血——便血、尿血、肌衄、 崩漏等慢性出血的病症。
脏腑理论(藏象)
《素问·五藏别论》:“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
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
脏腑理论(藏象)(藏象)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 脏腑、形体组织、五官九窍之间的关系
– 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体内的脏 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在生理、病理上有 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脏腑与体表的皮、肉、 脉、筋、骨等形体组织及目、耳、鼻、口、 舌、前后二阴等五官九窍也有着不可分割 的关系。
脏腑理论(藏象)(藏象)
心
主要功能
2.主神志:又称心藏神
– “神”:广义、狭义
– 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是大脑对 外界事物的反映,但藏象学说则认为与 五脏有关,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
– 《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情神之所舍也”。
脏腑理论(藏象)(藏象)
心 在志、体、窍、液
– 心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以 营养全身的功能。
– 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主要依赖于心气的 推动,同时还有赖于血液的充盈和脉道 的通利。
脏腑理论(藏象)(藏象)
心
主要功能
1.主血脉:
– 心气充沛,血脉充盈,血行流畅,则脉象和 缓有力;
– 心血不足,血脉空虚,血流不畅,则 面色苍白无华,脉象细弱无力。
小肠 主要功能
2.泌清别浊
– “泌”,即分泌;“别”乃分别。泌清别浊,就是
分清别浊之意。
– 小肠承受来自胃中的饮食后,在进一步消化过 程中,加以分清别浊:其中清者,即精微物质,经 脾上输于肺,以营养全身;浊者,其糟柏部分,下 注于大肠、其水液部分,泌入膀胱。
脏腑理论(藏象)(藏象)
心小肠 辨 证
3-1藏象之五脏。中医学基础
功能:主气,司呼吸;行水;
朝百脉,主治节。 特性:华盖;娇脏;主宣发、肃降。
(一)生理功能
1 主气司呼吸
(1)主呼吸之气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气的运动, 吸进清气,排出浊气,吐故纳新,以维持人 体的生命活动。
(2)主一身之气
一身之气即充满人体的气,又称“人气”。 它由宗气 、元气等先后天之气相结合而生成。 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故说肺主一身之 气。
4、在液为汗
汗出,一般有二:一是散热性出 汗,二是精神性出汗。心藏神,故精 神性出汗与心有关;心主血,汗由津 液所化,血与津液又同源互化,故汗 多必伤津,津伤必累及血,因而有 “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之 说。 5、与夏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火
二、肺 (相辅之官)
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共5叶,左二右三。
2、在窍为舌
(1)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连。
(2)舌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
主血脉
(3)舌具有感受味觉的功能。
(4)舌与言语、声音有关。
主藏神
3、在志为喜
过喜则伤心,导致心气涣散,或心 阳暴脱;或导致心神失守,发为癫狂。
喜——精神振奋、气血流畅——有益于心 主血脉 喜乐过度——心神受伤——喜笑不休,易 悲伤
4 在液为涕
肺气和利——涕分泌正常——润泽清洁鼻窍不外流 风寒犯肺——流清涕 风热犯肺——流黄涕 燥邪犯肺——鼻干无涕
5 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化,
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有不同的 生理功能,但它们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 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
中医藏象学说
脾运化
气
摄血
四、 肝脏
位于腹腔,居膈下, 位右胁内,上附胆, 邻脾胃,属中焦。
(二)、生理功能: 1、主疏泄: 疏:疏通、疏散;泄:宣泄、发散。
肝脏主管疏通体内运行通道,疏散体内壅郁阻滞, 保证运行机制的正常。
2、主藏血: 肝脏主管收藏贮存一定量的血液。
疏泄
(三)、生理特征:
1、肝为刚脏、肝主升发: 肝主升、主动(木) 体阴用阳 。
(二)、生理功能: 1、主血:
(1) 主生血 心脏主管将营气和津液的混合物蒸化
变化为红色的血液。
(2)主行血 心脏(心气)把血输送全身
2、主脉: 指心气有调控脉管的舒缩,使血流通利的功能。
心脏主管全身的血脉
3、藏神:
心脏主管精神、意识、思维和情感活动。
(三)生理特性:
1、主温煦
(1)温煦全身 心火主管温煦全身维持正常恒定体温。 (2)温暖肾水
吸入自然之清气,完成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
(2)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
2、主宣降 : 肺气宣发 肺气向上向外运动
肺气肃降 肺气向下向内运动
将体内的浊气排出,完成呼气运动。 宣发水谷精气至头面(上)肌肤(外) 将卫气输送分布至体表。 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完成吸气运动。 将水谷精气向下向内输送分布。 清洁呼吸道。
(1)精气神是维持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精 微物质。 (2)脏腑功能活动又促进了精气神的生成、 运行、输布、贮藏和代谢。
三、藏与阴阳的关系 阴
脏腑
五脏
五脏
肝脾肾
个体
心阴
阳 六腑 心肺 心阳
四、藏与五行的关系
五脏
肝
木
心
火
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