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docx

合集下载

从中航油事件看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

从中航油事件看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

从中航油事件看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作者:刘永爱董义军来源:《对外经贸实务》2010年第03期2004年11月,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因为金融衍生品交易而导致巨额亏损达5.5亿美元,从而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由此中航油巨额亏损事件浮出水面。

事件披露后,其被称为自1995年巴林事件后最大的金融丑闻。

笔者认为,虽然衍生金融工具的套期保值和投机功能相伴而生,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其杠杆作用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但严禁企业从事衍生金融工具的投机业务是不现实的,关键是要对其进行适时的风险控制。

一、中航油事件简介中国航油公司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有企业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位于新加坡。

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以后在其总裁兼副总经理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公司的净资产从1997年的16.8万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1.23亿美元,增幅高达762倍。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中航油公司开始从事以盈利为目的的石油衍生品投机交易,并在风险极大的场外市场进行交易,交易量大大超过现货交易总量。

然而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一季度油价攀升,公司潜亏580万美元,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决定延期交割合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陈久霖并没有做出必要的风险对冲处理,而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交割,并继续扩大仓位。

10月份油价再创新高,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万桶。

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耗尽2 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6 800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需支付8 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

10月10日,向集团公司首次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并申请援助。

10月20日,获得集团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所得的1.08亿美元资金贷款。

从中航油巨亏事件再看金融衍生产品10页word

从中航油巨亏事件再看金融衍生产品10页word

从中航油巨亏事件再看金融衍生产品(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本文从认识中航油巨亏事件着手,分析了其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失败,从而导致企业最终陷入破产保护困境的原因,纠正一些对金融衍生产品的误解,并对企业风险控制,我国建立的燃料油期货市场安全、有效性提出意见。

关键词: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燃油期货国内专责供应航空燃料的中国航油集团(下称中航油集团),其下属的海外子公司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因为从事石油衍生品交易,招致5.5亿美元巨额亏损,于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消息传出后,该事件很快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一时间,金融衍生产品成为“千夫所指”。

更有一些文章称,鉴于金融衍生产品高风险特性,建议中国企业不要从事此类交易。

那么,金融衍生产品到底是不是风险的万恶之源?答案是:金融衍生工具不但不是风险的发源之地,反而是风险防范的最有力工具。

一.中航油巨额亏损的真正原因在中航油因从事金融衍生工具失败而导致大面积亏损之初,外界一直风传企业亏在错判石油价格走势,在油价位于30-40美元间,持有大量做空的石油期货合约,在10月下旬油价突破50美元高位时,因无法补足5%的保证金,被交易所强行平仓。

更有甚者还将公司总裁陈久霖看作亏损的根本,认为是其个人自恃才高,冒险进入衍生品市场,同时又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所致。

这其实上都是在未弄清事实之前的枉加推测和乱扣帽子。

事情的真正原因在于:其一,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所从事的并非外界所传的“石油期货交易”,而是“场外石油衍生品交易(OTC)”,风险极大。

据了解,根据《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中国证监会只批准了7家石油进口量较大的公司,可在境外期货市场从事套期保值业务,并规定其期货持仓量不得超出企业正常的交收能力,不得超过进出口配额、许可证规定的数量,期货持仓时间应与现货保值所需的计价期相匹配等。

中航油期权交易案例分析【WORD】

中航油期权交易案例分析【WORD】

中航油期权交易风险事故案例分析——关艳艳201011033019 余文丁201011033003中航油事件成为近年来比较严重的国际金融大事件,作为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海外上市公司,中航油发生巨额亏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国企公司治理结构、内外部风险防范与监控等方面存在的要问题,值得反思和总结。

下面本文将以公司和人物简介,中航油事件经过以及背后的深层原因分析三方面,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展开分析和总结。

一、公司和人物简介(一)公司简介中国航油公司(新加坡),简称“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旗下公司,公司于1993年成立,是“依托中国,走向世界”的石油类跨国企业。

新加坡公司于1993年5月26日在世界第三大石油中心——新加坡应运而生,主要供应喷射燃科给民航以及国际石油买卖。

当中全权拥有中国民航工业,能够提供喷射燃科。

2001年12月6日,新加坡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集团公司的首家上市公司、也是中国首家完全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市的中资企业。

新加坡公司以上市为契机制定了长远发展的目标,即立足石油行业建立核心专长,在亚洲乃至世界石油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以资本运作为手段进一步做大做强,争取成为海外中资企业的“头羊”;以实业投资为龙头夯实盈利基础,步入低风险、高回报、永续经营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陈久霖个人简介陈久霖出生于湖北黄冈市宝龙村,地属偏僻。

1981年,他辞去了村里信用社的铁饭碗,专心准备高考,2年后考入北京大学东方学系。

学习越南语的同时,亦努力修习英语。

毕业之后,进入国家民航管理局局长办公室,任翻译,经历了民航管理局一分为五的改革过程,后又出任中德合资的北京飞机维修工程公司外国专家助理。

1993年,加盟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参加了建设香港新机场供油设施和组建华南蓝天航空油料有限公司的谈判,以及中航油的前身中国航空油料运输(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的筹组工作。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被母公司派往新加坡接管当地的子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

中航油事件对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的启示

中航油事件对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的启示

仓 后不久 ,纽约商 品交易所原 油价 格就暴跌 7 %以上。可见 ,一方 面中航 油被爆仓可能受到 国际 投机集团的操控 ;另一方面也说 明集 团在遭遇风 险时本来还是有可以挽回的机会 ,却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 应对措施 , 惊慌失措 , 致使减少损失的最后机会和可能通过谈判争取 的利益相继全部丧失。 3 未能正确制定航煤 限价保顶期权的期权价 . 中航油是新 加坡纸货市场航空煤 油期权产品交 易的做 市商。在 每桶 3 元大量 卖出看涨期权 。价 格大约在 每桶 3美元 ,期权 价 8美 值 过低 。中航 油没有 充分考 虑到 原声 资产价 格 、约 定价 格、距 离 到期 日时间长短 以及原声 资产价 格波动因素 ,及时将看涨期权的期 权价大幅 度调升 ,并降低看跌期权的期 权价 。导致 投资者大量购买 该期权 5 0 万桶。见图 i 20
内在 价 值
二 、原 因分 析
( 外 部原 因分 析 一)
1. 违规操 作 ,交易量巨大 《 务院 关于 进~ 步 整顿 和规 范期 货 市场 的通 知 》中明确 规 国 定 .“ 取得境外 期货业务许 可证 的企业 ,在境 外期货市 场只允许 进 行 套 期保值 ,不 得进 行投 机性 交 易 ” 。证 监会 《 有企 业境 外期 国 货套期保值 业务管理制度指导意 见 》规定企业在境外期 货市场 只允 许进行套 期保值 ,不得进 行投机交 易 ; 禁止不通过 期货交 易所的场 外交 易 国有企业从事套 期保值业务而进行 的期货交易总量 ,应 当 与其 同期 的现货交易总量相适应 。中航 油无视国家禁令进行违规操 作 ,一方 面期 货交 易量 ,超 出 了业务需 要 ,违 反 了有关规 定 ,加 大 了风险 。另~ 方面 ,中航 油作 为航空 煤油进 口商 ,应与 其 向国 内航 空公司供 应航 空煤 油的定位相 适应 。为了防范油价 上涨风险 , 锁定 采购成 本 ,应当采 取 “ 卖空 ”来套期 保值 ,而不 是 “ 卖空 ” , 方 向恰好 相反 了。 2我国控 制金融衍生品交 易风险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 20 0 1年 1 月 ,证监会发布 《 O 国有企 业境外期 货套期保值业务 管理 制度 指导意见 》 ,虽然规定 获得境 外期货业 务许可证 的企业在 境外 市场 只能从事 套期保 值交 易 ,不得 投机 。但是 《 办法 》明文 规定此法只适用于 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境 内注 册的国有企业 ,因中航 油新加坡公 司注册地 在新加 坡 ,这边有 了公司业 务里的灰色 地带。 虽然作为国有企业不 能进 入 , 作为境外公司却可合 理进 入期权投 但 机业务 。 ( 内部原 因分 析 二) i衍生品的冈险 管理机制不健全 . 中航油总 裁陈久霖前期他 的冒险是成功 的,可是在 中航 油首次 发生亏 损 以后 ,侥 幸和翻 本心 态使他 一再挪 盘 ,最终一 发不可 收 拾 ,亏损 越来越 大 ,直至 对手逼 仓 。中航油 内部控 制制 度的设 计 和执 行都不尽如人意 ,中航油 的部分风 险管理机制极度不健 全 , 其 高层 管理人员对已有的风 险控 制体 系又漠然置之 , 发生亏 损时陈久 霖竟 然置企业规定的止损 限额和 持仓限额于不顾 , 反而在 亏损的头 寸上不 断增持 仓位 ,这 无异于 雪上 加 霜。 2未制定有效方案应对风险 . 中航 油此次卖 出看涨期 权的对 手是高盛 、巴克莱 、三井住友 、 标准银 行等 一些长期浸淫于衍 生品市 场的国际金融机构 。在 中航 油 做空 时 ,国际 原油价格一直是一路上扬 ; 而就在 中航 油公告亏损平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金融衍生品交易在企业和机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种交易的复杂性及其与基础资产市场的紧密关联性也意味着潜在风险的增加。

对于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企业来说,有效地管理这些风险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深入剖析中航油事件这一典型案例,分析其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风险管理失误及其后果,以期为我国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案例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风险,以期实现稳健的投资收益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

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分析,呼吁企业及投资者增强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1. 介绍金融衍生品的重要性和中航油事件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航油事件成为了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案例。

中航油事件涉及的是一家大型石油公司的衍生品交易风险失控事件。

事件的背景是中航油公司参与了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由于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经验,导致交易损失迅速扩大,最终造成了重大的财务危机。

这一事件不仅给中航油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

对中航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提高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探讨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策略,以中航油事件为例进行分析。

通过对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提升对金融衍生品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完善风险管理理论。

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深入分析,能够揭示出实际交易过程中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为其他投资者提供借鉴和警示。

本研究旨在提出有效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策略。

结合中航油事件,从风险识别、评估、监控、控制等角度提出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方法,为投资者提供实际操作中的指导建议,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本研究对于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7 中航油事件分析

案例7 中航油事件分析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院
中国境外投资亏损企业
国航 东航 中国中铁 中国铁建 华翔微电 碧桂园 国泰航空 中信泰富 油料衍生品 航油期权 汇兑损失 汇兑损失 衍生品投资 衍生品亏损 燃油对冲合约 外汇合约 9.61亿 2.71亿元 19.39亿元 3.2亿 6000万 2.5亿美元 28亿 147亿港元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院
陈久霖-生平经历 陈久霖 生平经历
陈久霖领导的中航油(新加坡) 陈久霖领导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也因出色的业绩而获得 多项荣誉,包括被连续两次评为新加坡“最具透明度” 多项荣誉,包括被连续两次评为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 市公司, 市公司,公司发展过程被编为案例收入新加坡国立大学的 MBA课程,同时也曾被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求是》杂 课程,同时也曾被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求是》 课程 志作为正面案例探讨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 志作为正面案例探讨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陈久霖被 《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陈久霖本人 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 也以490万新元的高年薪被称作是新加坡的“打工皇帝”。 也以 万新元的高年薪被称作是新加坡的“打工皇帝” 万新元的高年薪被称作是新加坡的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院
陈久霖-生平经历 陈久霖 生平经历
陈久霖出生于湖北黄冈市宝龙村,地属偏僻。 陈久霖出生于湖北黄冈市宝龙村,地属偏僻。 1981年,他辞去了村里信用社的铁饭碗,专心准备高考, 年 他辞去了村里信用社的铁饭碗,专心准备高考, 2年后考入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学习越南语的同时,亦努力 年后考入北京大学东方学系。 年后考入北京大学东方学系 学习越南语的同时, 修习英语。 修习英语。 毕业之后,进入国家民航管理局局长办公室,任翻译,经历 毕业之后,进入国家民航管理局局长办公室,任翻译, 了民航管理局一分为五的改革过程, 了民航管理局一分为五的改革过程,后又出任中德合资的北 京飞机维修工程公司外国专家助理。 京飞机维修工程公司外国专家助理。 1993年,加盟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参加了建设香港新 年 加盟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 机场供油设施和组建华南蓝天航空油料有限公司的谈判, 机场供油设施和组建华南蓝天航空油料有限公司的谈判,以 及中航油的前身中国航空油料运输(新加坡) 及中航油的前身中国航空油料运输(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的筹组工作。 的筹组工作。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控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控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CAIXUN 财讯-63-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控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宋慧荣 / 文本文以中航油事件为例,分析中航油集团破产原因。

通过理解衍生金融工具及其风险特征,结合中航油事件就当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合理建议。

衍生工具 风险管理控制 中航油衍生金融工具及其特征衍生金融工具是具有衍生特征的金融工具。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的定义:“衍生金融工具是期货、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合约以及类似性质的金融工具,如利率上限与固定利率借款承诺等”。

而我国一些学者认为衍生金融工具就是在传统的金融工具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走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或权利金以签订远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等交易形式的新兴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以风险存在为前提,并为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其交易有别于一般的金融现货交易,是以标准合约交易和保证金交易为基本特征的,其主要功能并不是交易,而是保值或投机。

主要特征有六个:(1)杠杆性,它能以极少的资金(合约保证金)控制较多的投资资金(出货或平仓时合约持有者应付的资金),来获取理财的收益;(2)虚拟性,它在合约到期时可以履行也可以不履行;(3)依存性,它依赖于传统的金融工具而存在,传统金融工具的价格变动最终会影响衍生金融工具;(4)灵活性,它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类型的衍生金融工具,以适应使用者的需求;(5)表外交易,它通常不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反映;(6)定价比较复杂,因对其风险的度量非常困难。

案例回顾及分析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成立于1993年。

公司在刚成立时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进口航油的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金融风险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

金融风险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方案:建立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1)通过公加强母公司的自律和提高对海外公司的控制和监管水平是成功走出 去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 。在海外子公司出现问题时母公司要明察秋毫,及时监 控并按章办事,决不能一错再错,将仅有的挽救良机断送。 开企业的财务信息, 加强银行和社会舆论对企业的财务监督。
(2)激励机制本身并不能阻止经营者侵害所有者利益行为的发生,但在严格的
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期货交易。”第
四十八条规定:“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限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期货交易总 量应当与其同期现货交易量总量相适应。”2001年10月,证监会发布《国有企业 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指导意见》,第二条规定:“获得境外期货业务 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CAO20%的股份

中国航油集团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 副总经理。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 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其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 、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 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陈久霖卖出大量“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2004 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价位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根据其合同,需向交易对 方(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保证金。按当时的持仓量,每桶油价每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 银行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最终在石油期货投机上亏损5.5亿美元 ,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 请破产保护 。这一事件被认为是著名的“巴林银行悲剧”的翻版。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篇一: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分析事件经过2003 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交易。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

2003 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200 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

然而,进入2004 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损。

到 3 月28 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 万美元账面亏损。

为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

至6 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 万美元。

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期至2005 年及2006 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

到2004 年10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 万桶之巨,超过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的 3 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 1.8 亿美元,公司现金全部消耗殆尽。

10 月10 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

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助。

10 月20 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 的股份,获资1.08 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

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潭深陷。

2004 年10 月26 日和28 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 1.32 亿美元实际亏损。

接着,11 日到25 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25 日的实际亏损达3.81 亿美元。

2004 年12 日,在亏损 5.5 亿美元后新加坡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从中航油事件看衍生金融工具及其风险研究

从中航油事件看衍生金融工具及其风险研究

从中航油事件看衍生金融工具及其风险研究【摘要】20世纪80年代至今,金融创新以风起云涌之势席卷了整个国际金融市场,而各种各样的衍生金融工具,更以其不同于传统金融工具的特性,成为现代金融市场上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

金融工具既是重要的避险工具,同时又是巨大的风险源。

如何建立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规范在内的监督管理体系,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

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到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直至学术界,都不遗余力地对其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方式进行探讨,不断产生新思路,充实着会计理论框架。

2003年12月17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对IAS39进行了修订,进一步确定并全面推行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全面公允价值计量的模式。

我国在2006年2月也颁布了四项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相关的新准则。

本文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计量、信息披露问题以及在实务中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文章通过对中国航空油料股份有限公司因炒作石油期权亏损5.5亿美元这一案例的分析,提出了衍生金融工具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风险。

文章对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处理时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尝试提出了一些应对此类风险的途径。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风险ABSTRACTIn the late 1980s, financial innovations in a surprised development s wept the entir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and its derivative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became the most imp ortant part of modern financial market. Financial instruments are ris k diversification instruments, nevertheless, they are big sources of risks, too. How to set up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for accounting practices including financial derivatives is international focus.From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ssion (IASC) to the auth orities for accounting principles in each nation to the academy, they are doing their best to identify, to measure, to report financial de rivatives, fortunately with never-ending new approaches being contrib uted to the frame of accounting principles. On December 17, 2003, Int 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IASB) amended IAS39, furthermo re to make sure the model of fair-value measurement for financial der ivatives is generally implemented. In February 2006, the Chinese Fina ncial Department also put forward new standards about financial deriv atives.This paper is a normative study about the recognition, measurement and disclosure of the derivatives. It focuses on characteristics of der ivative, and analyzes the accounting risk in the face of derivatives. By presenting the case of Singapore Subsidiary Company of China Airl ine Oil lost 550 million dollars in opportunistic futures of petroleu m, the paper suggests some solutions in the accounting process of der 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ethod to avoi d the related risk, and gives some advice on how the parent company a nd member enterprises design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n order to manage the risk.Keywords: 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accounting standard of fi nancial instruments; risk目录一、前言--------------------------------------------------1二、文献综述----------------------------------------------1三、衍生金融工具概述---------------------------------------2四、中航油事件及其风险分析---------------------------------4五、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应对------------------------------9六、结论--------------------------------------------------14七、参考文献----------------------------------------------15一、前言20 世纪 70、80 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金融自由化和石油危机的强烈冲击使得金融市场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急剧增加,为规避和分散风险,防范未来融资的不确定性,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并在短短几十年内席卷全球。

从中航油事件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

从中航油事件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

值 , 不 得 进 行 投 机 交 易 ; 禁 止 不 通 过 期 货 交 易 所 的 场 的“ 空白地带”。[2]
外交易; 国有企业从事套期保值业务而进行的期货交
4. 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易总量, 应当与其同期的现货交易总量相适应。
由于金融衍生品具有高风险特性, 国家有关部门
中航油无视国家禁令进行违规操作, 一方面期货 出台了许多限制性规定; 许多公司也都制定了风险内
2007年 第 3期 总 第 268期
当代财经 CONTEMPORARY FINANCE & ECONOMICS
NO.3, 2007 Serial NO.268
从中航油事件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
杨锦之 1, 洪 渊 2
( 1. 中国人民大学 商学院, 北京 100087; 2.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 北京 100087)
25.9%; 期权市场年成交金额则从 664 亿美元迅速增加 加坡纸货市场。纸货市场的交易品种有石脑油、汽油、
到 4026 亿 美 元 , 年 均 增 长 率 达 到 了 43.4%。金融 衍 生 柴 油 、航 煤 和 燃 料 油 等 ; 交 易 对 象 是 标 准 合 约 , 包 括
品交易能够跨期分散市场中的部分风险, 但同时它也 石油期货和期权。
中 国 航 油 ( 新 加 坡)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以 下 简 称 中 航油) 成立于 1993 年, 由中央直属大型国有企业中国 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 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
1. 违规操作, 期权交易量过大 中航油从事石油期权投机是我国政府明令禁止的。 国务院 1998 年 8 月发布的《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 规 范 期 货 市 场 的 通 知》 中 明 确 规 定 : “ 取 得 境 外 期 货

金融风险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

金融风险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

新加坡公司违规之处有三点:一是做了国家明令禁止不许 做的事;二是场外交易;三是超过了现货
四、关于“中航油”事件的思考
问题1 国有大型企业高管人员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否符合市场经济规则?
方案:清晰产权关系,明确政府职能
必须明确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与此同时,重视产权的自由交易和转让,建立活跃的产权交易市场, 使国有资产流动起来,通过竞争性的市场机制重新配置企业产权。明确了产权关系,同时也就明确了政 府的职能。 由政府任命的方式无法保证经营者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才能。因此,必须建立由企业家经营企业的 制度,建立企业家市场,以竞争的方式选择企业经营者,并建立和完善对经营者绩效的考核体系,从而 保证企业家通过竞争成为企业的经营者。
监督机制下,他增加了经营者因自己的短期行为可能付出的代价,从而减少了 类似行为的发生,在分配方式上,经营者的待遇构成比重应由工资向长期奖励 (如分配股权)倾斜,这样的分配制具有较强的自我激励作用,从而抵制经营者 的短期行为。
问题3

国资委对于海外国有资产的监管是否仍是空 ?
事后,国资委首次确认并公布第一批49家中央企业的主业,让社会监督。一方面,是努力做大 做强中央企业,提高核心竞争 ; 而另一方面,促使企业平稳、持续、健康发展,防止企业经 营大起大落 。亡羊补牢,尤未晚矣。2014年12月13日下午,谈到近日引发轩然大波的中航油 事件时,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脸色严峻,“公司治理结构和风控体制将是2005年国企改革的重点 内容”。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最近做出了“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
在发展战略的制定、投融资决策包括对外收购股权、日常业务运作尤其是涉及期货等高风险业 务 、财务报告管理、内部审计体系建设 等 ,要完善相关制度 ,建立健全风险的识别 、监

从风险管理角度浅析“中航油”事件

从风险管理角度浅析“中航油”事件

案例分析CASE ANALYSIS238从风险管理角度浅析“中航油”事件文/于冰洁2004年11月29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宣布公司因从事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亏损了5.5亿美元。

中航油(新加坡)事件是典型的风险管理失控案例,在经营者层面就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导致相关制衡机制完全失衡,本文将通过对该案例的讨论,分析导致中航油(新加坡)事件风险管理失败的原因,如道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等,然后结合中航油(新加坡)事件,给出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从而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能力。

一、中航油(新加坡)事件原因分析中航油(新加坡)事件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公司管理层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投机于风险较大的石油期货交易却没有正视中航油(新加坡)的风险状况,陈久霖本人甚至承认自己以及企业对石油期货贸易并不熟悉,对风险的忽视以及身处风险而不自知的态度直接导致中航油(新加坡)承担了大量不可控制的风险。

下面就对导致中航油(新加坡)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中航油从 2001 年 11 月就开始涉足石油期货,公司总裁陈久霖在不了解原油期权交易业务、没有对交易风险做出正确评估的情况下,贸然进行期权交易,2002年下半年,石油期权交易收益颇多,那时中航油就应该注意识别风险问题,一个业务在为公司赚取了大量利润的同时,公司应该认识到其可能产生巨大风险。

然而,管理层在损失发生之时并没有及时汇报,还逼迫财务人员做假,这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的行为最终将企业陷入困境。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企业治理机制失灵中航油(新加坡)虽然有健全的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但是事件的核心人物—陈久霖作为公司内控的责任主体,他可以说把握着公司业务的“绝对权力”,可以擅自决定从事明显违反国家规定的投机业务,凌驾于控制之上,自己管理自己使内控完全失效。

(三)环境风险环境风险包括价格因素风险、信息因素风险等。

金融衍生品法律案例分析(3篇)

金融衍生品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衍生品交易日益活跃。

然而,由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特殊性,涉及的法律问题也日益复杂。

本文将以某证券公司违约事件为例,分析金融衍生品法律问题。

(一)案件概述某证券公司(以下简称“证券公司”)在2017年与客户签订了一份名为“XX场外期权合约”的金融衍生品合约。

根据合约,证券公司作为卖方,客户作为买方,客户支付一定费用后,证券公司承诺在合约到期时,按照约定的价格向客户出售标的资产。

然而,在合约到期时,证券公司未能按照约定履行义务,导致客户遭受巨大损失。

客户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证券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二)案件争议焦点1. 证券公司是否构成违约?2. 证券公司是否应承担违约责任?3. 客户的损失如何计算?二、案件分析(一)证券公司是否构成违约1. 违约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证券公司未能按照约定履行出售标的资产的义务,构成违约。

2. 违约的构成要件(1)存在合同关系:证券公司与客户之间存在场外期权合约,双方具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

(2)违约行为:证券公司未能按照约定履行出售标的资产的义务。

(3)违约行为与客户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证券公司的违约行为导致客户无法实现预期收益,遭受损失。

(4)客户损失:客户在合约到期时遭受巨大损失。

综上所述,证券公司构成违约。

(二)证券公司是否应承担违约责任1. 违约责任的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证券公司构成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

2. 违约责任的免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

金融风险分析“中航油“事件

金融风险分析“中航油“事件

金融风险分析“中航油“事件金融风险分析——“中航油”事件一、中航油事件叙述一)XXX简介XXX(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XXX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在XXX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在总裁XXX的带领下,XXX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

二)事件背景及关键人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

为了对石油现货风险进行规避,20世纪80年代国际原油期货这一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

随着我国石油进口量的大幅度增加,国家经过谨慎策划和考虑,于1998年陆续批准国内一些大型国有石油企业在国际上做石油套期保值业务,同时禁止它们涉足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交易。

2003年4月,XXX成为第二批国家批准有资格进行境外期货生意业务的国有企业。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XXX在取得XXX受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

在此期间,XXX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期权生意业务。

2003年,XXX确实正确判断了油价的走势,从中赚了钱。

小试牛刀,旗开得胜,XXX总裁XXX在期权投机中尝到了甜头,也可能正是因为初试告捷,才酿成了2004年投资失利的大祸。

XXX1982年考入XXX;XXX国际私法硕士学位;XXX企业办理硕士学位;XXX民商法学博士学位;2004年中航油巨额亏损,本人被迫离职;2006.3-2009.1因未向生意业务所呈报亏损入狱服刑。

(三)事件叙说2003年下半年,公司开始生意业务石油期权,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进行空头投机,XXX在生意业务中获利。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圆。

按照生意业务规则,其必须追加保证金以确保期权买方能够行权,但从公司账户中调拨资金会暴露其违规行为,因此XXX被迫进行展期,并持续增加生意业务量以获得期权费来弥补保证金缺口。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摘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的过程中蒙受了搞到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中航油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企业内部控制在执行方面的不完善。

2004年美国反财务舞弊委员会颁布了新的内部控制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不仅满足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需求,也能促进企业建立更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本文将内部控制的角度主要介绍事件的过程、原因及启示。

关键字: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一、中航油事件简介1。

1、中航油公司简介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国航油”)成立于2002年10月11日,是以原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为基础组建的国有大型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企业,是国内最大的集航空油品采购、运输、储存、检测、销售、加注为一体的航油供应商。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前身-—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外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1.2、中航油事件经过中航油于2002年3月起开始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从2003年3月底开始投机性期权交易。

这项业务仅限于公司两位交易员进行。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准确,公司基本上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产生了一定利润。

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分别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

但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地扩大,直至中航油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了目前的财务困境。

目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全部负债(不包括股东贷款)估计约为5.3亿美元。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篇一: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分析事件经过 2003 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交易。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

2003 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200 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

然而,进入2004 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损。

到3 月28 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 万美元账面亏损。

为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

至6 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 万美元。

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期至2005 年及2006 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

到2004 年10 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 万桶之巨,超过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的3 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1.8 亿美元,公司现金全部消耗殆尽。

10 月10 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

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助。

10 月20 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的股份,获资1.08 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

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潭深陷。

2004 年10 月26 日和28 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损。

接着,11 日到25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 25 日的实际亏损达3.81 亿美元。

2004 年12 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新加坡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根源积弊已久的国企公司治理问题,即内部控制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品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由于衍生工具使用不当会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甚至动摇整个金融界,本次研究将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高达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事件为经典案例,具体从事件简述、事件分析、事件启示来探析衍生品风险,并从内外部两方面出发,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使金融衍生工具更好地为金融领域服务。

二、案例简述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时的21.9万美元增长为2003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的教学案例,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

但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公司潜亏580万美元,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决定延期交割合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陈久霖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

10月份油价再创新高,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万桶。

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耗尽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需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

10月10日,向集团公司首次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

10月20日,获得集团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所得的1.08亿美元资金贷款。

10月26日和28日,因无法补加合同保证金而遭逼仓,公司蒙受1.32亿美元的实际亏损。

11月8日至25日,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

12月1日,亏损达5.5亿美元,为此公司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三、案例分析3.1事件交易策略此次事件所采用的策略是空头期权交易策略。

持有空头期权交易策略的投资者是在判断(或者说预测、猜测)基础资产(在这里是原油)价格的未来变化方向。

如果未来的基础资产价格呈现熊市(即价格普遍走低)那么该投资便会赢利。

这正是中航油所期望的石油价格走势。

但是,如果未来的基础资产价格呈现牛市(即价格普遍上涨),基础资产的价格走势与投资者的愿望恰恰相反,投资者便要承担损失。

而事实上,对于中航油而言,这句话不幸言中了。

图1:空头期权交易损益图不难看出,中航油所采用的空头看涨期权策略是一个风险很大的投资策略。

当石油市场呈现熊市时,空头看涨期权的持有者便赢利。

但是,赢利的数额是有限的。

最大赢利数额就是期初卖出期权所获得的期权费!而当石油市场呈现牛市时"空头看涨期权持有者要承担亏损。

而且,亏损数额是没有限定的!换句话说,持有空头看涨期权的投资者的风险是无限的。

3.2事件再现2003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和三井住友银行等三家外国银行等进行场外期权交易,卖出看涨期权,执行价36美元,仓位是空头200万桶,于年底石油价为20多美元卖出,获得200多万美元的期权费。

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当价格低于36美元时,收益是有的佣金收入。

图二:中航油公司2003年盈利情况数据来源:到了2004年的第一季度,中航油的逻辑认为原油现货并未短缺,根据供给需求理论原油价格仍存在下跌空间,因此继续看跌,然而石油价格却一路上涨,2004年上半年,已出现580万美元账面亏损。

图三:中航油公司2004年上半年亏损情况数据来源:为了掩盖账面亏损,而不是及时止损,中航油公司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并放大交易仓位,以此期望油价能够回跌。

然而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万美元。

于是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期至2005年及2006年,并在新价位上继续卖空,交易量再次增加。

2004年10月,中航油先后两次将行权价格提高到45美元/桶和48美元/桶,同时将头寸从200多万桶放大到最后的5200万桶,翻了将近25倍,公司账面亏损已达1.8亿美元,公司现金全部消耗殆尽。

图四:中航油公司2004年下半年亏损情况数据来源:同时由于国际油价的猛涨,公司必须加大保证金,为此新加坡公司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请求援助。

而中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助。

10月20日,中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的股份,获资1.08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

然而油价还是令人绝望地一路上升,母公司并不能无穷无尽地提供庞大的资金,所以2004年10月26日和28日,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损。

接着,11月8日到25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虽然集团再向中航油提供1亿美元贷款,但此时却是螳臂趟车,截至25日的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

2004年12月1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新加坡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

有趣的是,假如中航油公司能够一直保持资金充足,石油的价格到年底已经再次跌回43.32元,中航油公司不但不会损失5.5亿美元,反而还能赚取3000多万美元。

可惜的是,公司终究没能抵抗住衍生工具的杠杆带来的巨大损失,在盈利之前被平仓,从而承受了巨大的损失。

图五:中航油公司若不平仓盈利情况3.3事件分析1.套期保值还是投机交易金融衍生市场的交易策略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套期保值策略,即采用两个或多个损益结构相反(或者部分相反)的金融头寸,以降低投资组合整体风险。

例如买进股票的同时,卖出看涨期权。

第二,投机交易策略,即投资者根据市场趋势预测,对某一市场走向加大投资力度,以期获得超额回报。

例如,当投资者相信未来的市场将是牛市时,买进大量的看涨期权。

第三,无风险套利策略,即投资者抓住市场上偶然出现的错误定价,设计适当的套利策略,赚取无风险利润。

那么,当我们回过头来看此次中航油的事件,2004年10月,中航油将将头寸从200多万桶放大到最后的5200万桶,翻了将近25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每年实际进口的原油数量1700多万桶,超过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的3倍以上。

这时的原油期权交易不是套期保值,而是投机交易。

2.策略失误还是时运不济此次中航油采取的策略是空头看涨期权交易策略,即预测石油的价格会在2004年持续下跌。

而当我们回过头来去分析,自2003年8月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摆脱了“911”事件的阴影,进入经济运行的快车道,日本经济从多年的低迷中走出,中国、印度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使世界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原先的估计。

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带动石油需求大幅增加,而需求增加也将提高石油的价格。

另一方面,2003年3月美伊战争打响并很快推翻萨达姆政权后,世界一些产油国特别是中东主要产油国政局动荡加剧,恐怖事件频频发生。

美元的长期贬值,也损害了产油国的收益,因此产油国也在暗中支持油价的走高。

2004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笼罩在一股动荡不安的气氛中,为油价暴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此,综上所述,应该对2004年的油价做出一个看涨的判断,而不是看跌的判断。

因此在一开始中航油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而在已经形成亏损的情况下,还是没有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如果中航油公司能够及时平仓,进入空头看跌期权交易、或者进入空头对敲交易(事实上,在2004年石油价格剧烈波动的情况下,空头对敲并不是一个好的策略)、或者不进行交易只是进行现货交易、或者进行一笔反向交易以对冲风险、减小损失的可能性。

那么也不会蒙受破产的下场。

图六:使用其他策略盈利情况当然,陈久霖说:“如果再给我5亿美元,我就翻身了。

”,这句话有他的道理,这当他认定石油价格达到53元已经达到了一个高点,价格下降是迟早的事时,使用空头看涨期权策略是没有问题的。

但衍生品的杠杆巨大,让公司没有足够的资金撑到价格下降的那天。

因此,此次事件并不是简单的时运不济,而是确确实实的策略失误。

3.4 风险分析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又称价格风险,即指在交易中,因标的资产(如利率、汇率、股票指数、商品等)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金融衍生工具价格变动的不确定性。

引价格变动的不同原因又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权益风险和商品风险。

标的资产价格变动会影响到衍生工具未来的价值,当交易商的预期因为标的资产在现实中的价格变动出现偏差而产生了风险。

在这次的案例中,石油的价格在2004年的剧烈变动便是市场风险的最直接的体现。

同时,市场还有被操纵的风险,比如在2003年,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美元的不断贬值,都会造成石油价格的不稳定性,从而加大市场风险。

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即为衍生工具持有者不能以合理的价格迅速地卖出或将该工具转手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包括不能对头寸进行冲抵或套期保值的风险。

而流动性风险可能造成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金融衍生工具自身的原因。

某些金融衍生工具本身就存在流动性差的缺陷。

如部分远期合约。

另一个是衍生工具持有者自身的资金流动性差而导致不能对头寸进行冲抵或套期保值。

2004年10月,每桶油价每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导致新加坡公司现金流量枯竭,新加坡公司因为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金而强行平仓两次,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损。

其中也有仓位太大的原因,新加坡公司没有采取适度的仓位,为了转亏为盈,一味加大交易仓位,居然高达5200万桶。

而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每年实际进口的原油数量也才1700多万桶。

3.信息不对称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指交易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合约一方因缺乏部分信息而蒙受损失的风险。

中航油公司管理层仅因为认为现货交易量不高,所以石油价格一定会回跌到36美元下就开始了一路的“豪赌”。

然而却错估了国际形势。

此次中航油的对手都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实力较为强大的一方,而和其签署的期权条款更是复杂,从此案例来看,中航油的一定盈利和无限性亏损可能性不成对比,成为较为不利的一方。

3.5 事件启示1.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风险极大金融衍生产品有财务杠杆作用,因为只需要保证金便可以进行交易,所以大多数交易没有以现货为基础,为此面临信用风险,也就是投机相对于套期保值所面临的更多的是违约等信用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